戀愛中的人: 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 | 誠品線上

WE: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作者 Robert A. Johnson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戀愛中的人: 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你們喝下去的不只是愛,而是愛與死亡的綜合。」但他摟著她,內心情慾高漲,說:「啊,那麼,就讓死亡來吧!」我們都活得不完整,卻都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你們喝下去的不只是愛,而是愛與死亡的綜合。」 但他摟著她,內心情慾高漲,說:「啊,那麼,就讓死亡來吧!」 我們都活得不完整,卻都有追尋完滿的渴求,戀愛讓人狂喜,正因為相戀的瞬間彷彿找回自己喪失的部分,令人感受生命將要圓滿。但作者強森指出,這是錯覺。 戀愛中的我們,事實上是將心底空缺的自我理想投射到戀人身上,將戀人錯認為救贖自己的男神/女神。加諸伴侶不合理的期待,幻滅便成了必然,天長地久的美夢成了決裂的悲劇,甚至誤了現實人生。 「或許,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無意識心態,亦即我們對親密關係,以及對另一個人所強求的期望與要求……」強森提醒:戀愛與真正的愛,是兩種不同的心理能量系統,但我們誤以為戀愛就是愛,且將戀愛視為親密關係的基石,這已是集體心靈的巨大傷口。因此,亟需找到引領我們通往真正的親密與完滿的出路。這正是本書的目的──以榮格心理學的觀點為基礎,透過解析淒美的愛情悲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一步步追溯當代西方戀愛觀念的源頭,一探「戀愛」這個心理現象的虛虛實實,及其之於生命、超乎想像的深層意涵。浪漫的神話,詩意而淺顯的行文,本書不只帶人欣賞戀愛的美麗,更感受心靈深處的澎拜,釋懷曾有的愛情失落,看見真愛與圓滿的可能。 愛,不是一種作為,而是一種存有狀態──是對另一個生命的一種理解接納、一種結合,是對她或他的一種認同,透過我這個人自內心湧出,無關於任何意圖。 ──羅伯特.強森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感動推薦──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鄧惠文/作家、精神科醫師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宜就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羅伯特.強森 Robert A. Johnson(1921-2018)美國榮格分析師、作家。生於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畢業於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與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童年起便經歷神祕經驗,引導他先後求教印度籍精神導師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與日本禪師鈴木大拙。1947年接受榮格分析師弗里茨.肯克爾(Fritz Künkel)的分析治療,而後前往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進修,榮格的太太艾瑪‧榮格(Emma Jung)是他的主要分析師,在肯特爾(Künkel)、托尼.薩斯曼(Tony Sussman)的協助下完成分析師訓練。五○年代初與海倫.盧克(Helen Luke)在洛杉磯建立分析機構。六○年代初期結束執業,至密西根州聖格雷戈里修道院的三河修道院(St. Gregory's Abbey, Three Rivers)待了四年,1967年返回加州重啟心理治療的舊業。曾於聖地牙哥的聖伯多祿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講課,並與身兼美國聖公會牧師與榮格分析師約翰.桑福德(John A. Sanford)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強森著迷於神話,擅長以神話故事演繹人類心靈,他尤其喜歡十二世紀的神話,認為那是西方現代心靈的源頭。1974年一場於聖伯多祿教堂以十二世紀的解析男性心理的演講,被謄錄、編輯成《他:理解男性的心理學》(He: Understanding Masculine Psychology)一書出版,開啟了強森百萬暢銷書作者的生涯,他陸續出版了《她:理解女性的心理學》(She: Understanding Feminine Psychology)、《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We: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與內在對話:夢‧積極想像‧自我轉化》(Inner Work: Using Dreams and Active Imagination for Personal Growth)、《擁抱自身陰影:理解心靈的黑暗面》(Owning Your Own Shadow: Understand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syche)等十餘冊書。而他的傳記性作品《平衡天堂與人間:關於幻境、夢境與現實的回憶錄》(Balancing Heaven and Earth: A Memoir of Visions, Dreams, and Realizations)則揭露他迷人而神祕的個人生活,讓人看見他從11歲瀕死經驗起的畢生靈性旅程,如何醞釀他強大而豐富的心靈世界。鄧伯宸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曾獲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現專事譯作。譯有《影子大地》、《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哭泣的橄欖樹》(立緒)、《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寫,在燦爛的春天》、《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不眠之城:奧立佛‧薩克斯與我的紐約歲月》(心靈工坊)等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關於神話的來源與翻譯 寫給女性讀者 前言;鼓起勇氣,誠實審視戀愛 神話裡的戀愛與心靈 Ⅰ‧崔斯坦的誕生及成長 [故事情節] 1.布朗瑟芙勒 2.悲傷的孩子 3.意識之島,神的大海 4.劍與琴 Ⅱ‧情酒的征服 [故事情節] 5.酒 6.藥酒 7.金髮伊索德 8.情藥的歷史 9.連騙帶搶 Ⅲ‧崔斯坦與伊索德魔幻花園幽會 [故事情節] 10.內在世界的王后 11.松樹下的騙局 12.默羅伊的第四年 Ⅳ‧玉手伊索德出現,以及愛與死的結合 [故事情節] 13.謎與矛盾 14.塵世伊索德 15.痛苦與死亡 16.伊索德——瑪雅:幻象之舞 結論 17.白野牛女神 18.聖母鐘之夢 19.人類的愛

商品規格

書名 / 戀愛中的人: 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
作者 / Robert A. Johnson
簡介 / 戀愛中的人: 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你們喝下去的不只是愛,而是愛與死亡的綜合。」但他摟著她,內心情慾高漲,說:「啊,那麼,就讓死亡來吧!」我們都活得不完整,卻都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72008
ISBN10 / 9863572004
EAN / 9789863572008
誠品26碼 / 2681956519006
頁數 / 22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前言:鼓起勇氣,誠實審視戀愛
在西方心靈中,戀愛(romantic love)自成一個最大的能量體系。在西方文化中,戀愛取代了信仰,成為男人與女人尋求意義、超越、完整與狂喜的場域。
  
戀愛為西方一獨有的普遍現象。關於戀愛的種種理念及說法,我們無不耳熟能詳,因此,我們認為,戀愛是「愛」的唯一形式,是婚姻與親密關係的基礎,但是我們其實可以向東方取經,多多學習。在東方文化中,譬如印度及日本,我們發現夫妻之間鶼鰈情深,其穩定與忠誠往往令我們汗顏。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們的愛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戀愛」。對於親密關係,他們所接受的並不是同樣的理想,也不像我們那樣,對另一半有著難度極高的要求與期望。
  
戀愛,不只是一種「愛」的形式,而是一整個心理狀態,其中有信任,有理想,有態度,有期望。所有這些往往互為矛盾的想法共存於我們的無意識中,支配我們的反應及行為,我們卻全然無所覺察。對於與另一個人的親密關係,我們該如何感受、該「割捨」什麼,我們自有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如此,因為戀愛並不只是愛一個人,而是「相戀」。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心理現象。兩個人一旦「相戀」,我們相信自己已經在另一個人的存在中找到了終極的生命意義。我們覺得自己終於完整了,找回了失去的部分自己。突然間,生命擁有了整體(wholeness),擁有了人類所不能及的強度,將我們提升到了一個超越尋常存在的高度。對我們來說,這一切皆是「真愛」的象徵。這一整個心理狀態,包括一個無意識的要求:我們的情人或配偶永遠會為我們帶來這種狂喜與熾烈的感受。
  
西方人一向自以為是,總以為我們的「愛」──戀愛──才是最好的,其他各種兩人之間的愛,相較之下既缺乏溫度又無足輕重。但若西方人有自知之明,就必定會承認,在愛情的處理上,我們實在不怎麼高明。
  
「戀愛」時儘管我們欣喜若狂,但多數時候卻覺得孤獨,感到疏離,常常覺得未能得到真心相愛,未能得到忠誠相待而消沉喪氣。通常我們都會責怪對方辜負了我們;或許,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無意識心態,亦即我們對親密關係,以及對另一個人所強求的期望與要求,但我們做不到。
  
這就是我們西方心靈的巨大傷口,是西方文化的大問題。卡爾‧榮格說,如果發現了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心靈傷口,也就找到了通往其意識的門戶。因為,在治療自己心靈傷口過程中,我們將會認識自己。如果我們真正用心去了解愛情,愛情也會成為一扇通往意識的門戶。西方人如果能把自己從無法自主的無意識承擔與期待中解放出來,對親密關係,乃至於對我們自己的自性,都會帶來新的理解。
  
在許多文化中,戀愛自古以來就有,在古希臘、羅馬帝國、古波斯及封建日本文學中都可以找得到。但歷史上,在所有的文化當中,戀愛為一普遍現象只見於現代西方社會,只有我們西方社會才把戀愛(romance)當成婚姻與親密關係的基礎,並視為文化理想上的「真愛」。
  
戀愛之於西方社會,濫觴於中世紀,首度出現於西方文學的就是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神話,傳唱於吟遊詩人的歌詩之中,又稱為「宮廷愛情」(courtly love),典型內容是:英勇的騎士心儀一美好的女子,驚為天人,視其為至美至善的化身,是推動他追求高貴、虔誠、優雅及崇高人格的典範。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把宮廷愛情融入了性關係及婚姻,但仍然保持著中世紀的看法:對一個在我們心目中形象完美的男人或女人的心醉神迷的崇拜(ecstatic adoration)才是真正的愛情。
  
卡爾‧榮格明白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命中突然出現某種重大的心理現象,那就表示有巨大的潛在無意識能量竄升到了意識層面。對一個文化來說也是如此。在一個民族的某一個歷史點,一種新的趨勢從集體無意識中爆發出來,一種新的理念,新的信仰,新的價值,或新的宇宙觀,如果能夠整合到意識中,那就表示是一種正面的趨勢,但在它爆發之初往往勢不可擋,甚至破壞力十足。
  
在西方歷史中,戀愛就是這種勢不可擋的心理現象之一。戀愛興起,征服了我們的集體心靈,永遠地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但以我們的社會來說,我們還沒學會如何掌握戀愛這種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戀情往往變成悲劇與決裂,而不是天長地久。但我相信,無論男人或女人,一旦了解了愛情背後的心理動態,懂得有意識地加以掌握,在親密關係上,對自己,對別人,必都能夠發現新的可能。
  
本書用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神話來探討戀愛。這則神話堪稱所有偉大史詩中最動人、最淒美、最悲愴的故事,是西方文學處理愛情的第一個作品,是西方所有愛情文學的濫觴,從羅密歐與茱麗葉到坊間電影院放映的愛情故事,無不皆然。我們應用榮格心理學來詮釋神話中的象徵,從而明白其中所教導的愛情的源起、本質及意義。
  
一如帕西法爾(Parsifal)神話,崔斯坦與伊索德神話是「男人的神話」,講的是年輕的崔斯坦長成一個高貴無私的英雄,後來與王后伊索德熱戀,從而展開一段驚心動魄的人生經驗。整個故事有如一幅充滿象徵的巨畫,生動描繪一個男人陽性意識的發展,從努力奮鬥養成陽性特質(masculinity)到意識到自己的陰性面向,以及對愛與接納的處理。敘述一個男人消磨於愛情的歡樂、激情與痛苦中時,陽性心靈所承受之矛盾力量與忠誠的撕裂之苦。

然而,這則神話對女性也有極大的價值與好處,因為,崔斯坦所揭示的愛情心理動態同樣適用於男性與女性(參閱〈寫給女性讀者〉)。用心讀完這則神話,將之當成一段豐富的西方心靈之旅去加以體驗,不僅可以使女性更加了解生命中的男人,也可以更加明白那些在她自己之內運作的神祕力量。

誠實地審視戀愛,無論男女,都是一趟需要勇氣的旅程,強迫我們不僅要審視戀愛之美及其潛在的能量,同時審視我們內在無意識層面的矛盾與幻象。需要勇氣的旅程總不免要行經黑暗的幽谷,面對艱難的衝突,但若堅持下去,對意識必將獲得嶄新的認識。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神話裡的戀愛與心靈

各位貴賓,你們若要聽愛與死的動人故事,就來聽崔斯坦與王后伊索德吧;聽他們的歡喜,但也聽他們的悲傷,聽他們的相愛相惜,但最後,他們為愛共赴黃泉,她依偎著他,他依偎著她。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動人故事,如此這般開始。但見中世紀的吟遊詩人邊彈邊唱,招呼著老爺與夫人、騎士與平民,來來來,來聽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一個冒險與愛情的故事。於是,人們聚了上來,或在城堡大堂,或在莊園大廳,圍著柴火,一同重溫騎士崔斯坦與他的至愛王后伊索德的「動人故事」。
  
這故事是史上偉大的神話之一,其莊嚴與力量媲美吉爾珈美什(Gilgamesh)、貝奧伍夫(Beowulf)、或冰島傳奇(Icelandic sagas)。這樣的神話都有一個特徵,散發一種難以思議的力量,令人激動,令人振奮,將人拉出卑微的自我,提升至一個神奇、崇高、至情至性的境界。但神話並不止於此,懂得聽的人還能從中聽出某些心理學的信息,了解心靈的深度。
 
多年前,一位文法學校老師問班上的同學:「神話是什麼?」一個我和他父母都熟識的孩子舉起手,回答道:「神話就是內裡真實、外面不真實的某種東西。」老師不懂,但比起大人來,小孩子的心理學智慧往往更多些。其實,神話是真實的:就實質面來說雖然不真實,但卻精確表達了心理狀態,心靈的內在情況。
  
神話如夢。夢是無意識心智的信使。透過夢,無意識將其內涵及關切傳達給意識心智。一個人懂得了夢的象徵預言,就會懂得解讀無意識層內部的活動,甚至發現該如何因應。榮格明白告訴我們,神話也是無意識的象徵表達。但話說回來,夢表達的是一個人的心理動態,神話表達的則是一個社會、文化或種族集體意識的動態。
  
神話是整個民族在某一歷史點的集體「夢境」,彷彿是一整個民族一同作夢,這個「夢」,亦即神話,透過詩、歌及故事噴湧而出。但神話不止活在文學與想像中,很快地,也進入文化的行為及心態──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神話是西方心靈的深層表現,傳達了許多「我們為何而活」的信息,提供了一幅全景,呈現過去數千年在西方人無意識中運作的心理力量。最重要的是,這則神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愛情的圖像,精確到令人痛苦的程度──愛情何以會進入我們的文化,愛情是什麼,為什麼總是好事多磨。
  
從我們的神話可以得知,在西方的心靈演化中,愛情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唯有有意識地活在愛情中──亦即活在愛情所代表的巨大心理驅力中,我們才算是完整的,在意識的演化上才算是踏出了下一步。在意識的演化上,最大的問題往往也是最豐富的機會。
  
禪宗教導我們,內在的成長往往都會遇到一種「紅炭鯁喉」的經驗。在我們的成長中,往往會碰到問題,遇到障礙,深到「吞不下去,咳不出來」,正好可以形容西方的愛情經驗:有它,活不下去,無它,也活不下去──吞不下去,咳不出來!喉嚨中的這塊「火炭」提醒我們,巨大的演化潛能正呼之欲出。
  
榮格多年沉浸於多采多姿的心靈世界,熟稔其原理原則,在心靈的方寸間,他看到了一股巨大的演化力量在運作。他發現,人類的心靈一直在追求完整,追求自身的完成,要變得更為自覺。無意識心智努力想要將自身的內涵提升到意識層次,好讓自己在人格上得以整合得更自覺。每個人的心靈天生就有一股追求成長的演化衝動,想要把無意識的內涵加以整合,把整個人不聽管束的部分帶入一個完整的、一體的意識自性(conscious self)。
  
按照榮格的說法,無意識才是本源,是根本源頭,意識心智及自我人格都是從那裡衍生而來。所有我們意識的人格表現,包括價值、思想、感情、能力及心態,都源自於無意識的自然初始狀態。
  
這樣的說法,我們拿珊瑚礁的形成來做比喻就清楚了。海洋用自身的物質一點一滴製造了一個島礁,將之推升至水面,曝露於陽光下。千萬年之後,先有了表土及植物,然後出現了動物及人類,於是小島變成了一個人類生活與意識的中心。一如廣袤的海洋,集體無意識誕生了一個小島;這是一個自覺的心靈,一個自我(ego),亦即「我」──一個自己意識到的我。
  
此一小小的自我心智(ego-mind),在廣袤的無意識包圍之下,要達成一項崇高任務,一項特別使命,在這個演化過程中,其責任在於不斷地與無意識整合,直至意識心智對自性的整體性做出真正的回應。
  
人類都受制於此巨大的演化力量,無有例外。演化過程中,當集體無意識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時,任何障礙都容不下,為了推動新的理想或新的可能進入一個群體的意識心靈,會把社會搞得天翻地覆,形成社會運動,催生新的信仰,乃至推翻一個帝國。
  
若要真正了解神話或愛情,此一心靈演化的觀點十分重要。愛情於西方的出現,在這齣演化的宇宙大戲中開啟了重要的篇章。愛情是面具,背後隱藏著一系列新的可能,等待整合到意識中去。但心靈能量的巨浪,其形成卻是始於個體層次,完成這項任務,使整個美妙過程在我們自己靈魂的方寸之間瓜熟蒂落的,始終都是個體。身為個體,一切取決於我們,接受愛情這種原始的無意識能量、紛陳的慾望衝動,以及各種的可能,將之轉化成為覺察與接納。
  
所有偉大的神話都是在象徵人生的成長階段。這些劇力萬鈞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扣人心弦,深入人心,道理在此。崔斯坦與伊索德則是一幅象徵西方心靈心理發展到了轉捩點的藍圖,我們在其中看到了矛盾及幻象,也看到了潛在的發展趨勢。
  
接下來,我們就來深入探討這個「動人的愛與死的故事」。偶爾我們會停下來閱讀這幅藍圖中的象徵語言,學習接受這則神話中的智慧。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Ⅱ‧情酒的征服
[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
  現在我們再回到崔斯坦的故事。我們最後看到他時,他人在愛爾蘭。漁民發現他漂流船上,拉他上岸,將他送到金髮伊索德的宮裡。儘管飽受病魔及高燒折磨,他的高貴氣質及一身華服卻逃不過公主的慧眼。在他昏睡當中,伊索德和母親女巫王后對他施以奇草、魔方及咒語,崔斯坦立時感覺通體舒暢,又因為魔藥使他形貌產生極大變化,居然連摩哈特的騎士都認不出他來。崔斯坦隱姓埋名,等到身體恢復強健,馬上潛逃出走,尋路渡海,回到康瓦爾,馬克王及宮廷上下迎接他,無不驚喜莫名。
  但崔斯坦在康瓦爾有了敵人。有四名貴族心懷叵測,眼看他在眾騎士中得享最高盛名,又最受百姓的愛戴,馬克王更立他為王位繼承人,無不對他忌恨在心。四人於是挑撥其他貴族,說:「崔斯坦一定是巫師,不然他如何能夠打敗巨人?身中奇毒,居然神奇地治好了自己,又安然渡海返回?如果他當了王,我們的國家豈不成了巫魔之地!」
  因此,眾貴族全都轉而反對崔斯坦,畢竟,沒有幾個人懂得巫師使的魔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更不知道善良、愛心及勇氣的法力更大。於是貴族們來到馬克王面前,勸他娶后生子,立為王位繼承人,否則他們會群起反對到底。馬克王深感為難,深思如何才能為崔斯坦保留住王位。
  一日,兩隻麻雀飛到廷塔哲堡一扇窗前,啣來一根女人金髮,髮絲纖長亮麗,放在馬克王伸出來的手掌上,令王驚訝不已。隨後,馬克王召集眾貴族前來,說他的王后非這根金髮的女子莫屬,希望藉此打消貴族的要求。但這反而令崔斯坦感到不安,為了證明自己並不貪圖王位,他站了出來,發誓定要找到這根金髮所屬的女子。

  尋找定然千難萬難,但我為陛下甘冒生命之危難,好讓眾貴族明白我的忠心。謹此立誓,定要找到王后,萬死不辭。

  但當崔斯坦看到那根髮絲時,卻不覺笑在心裡,因為他想起了金髮伊索德,這髮絲是誰的,他心裡已經有數。
  崔斯坦備好了船,揚帆駛向愛爾蘭。他的水手開始害怕,因為自從摩哈特死後,只要抓到康瓦爾的水手,愛爾蘭王一律處以絞刑。到了懷特海汶,崔斯坦偽裝商人,等待時機接近公主伊索德。一天,機會來了,惡龍咆哮橫行,肆虐愛爾蘭鄉村,愛爾蘭王立下重賞,願將女兒伊索德許配給屠龍騎士。崔斯坦聽到消息,毫不耽誤,火速穿上盔甲,躍上坐騎飛奔赴戰。
  但見崔斯坦長槍如練,力道萬鈞,猛搠惡龍,惡龍噴火,燒死了他的座騎,崔斯坦擲劍猛刺,正中巨龍沒有鱗片保護的柔軟喉部,深入其中,龍仆倒死亡。但由於太靠近冒煙的龍屍,崔斯坦也受傷中毒。伊索德見狀,再度施以藥草,將他從死亡的邊緣救回。
  一日,伊索德帶領女侍為崔斯坦做熱水藥浴。崔斯坦泡在水中,正自享受,她開始擦拭他的盾牌,清除他劍上的龍血,有如僕人服侍貴賓。突然間,她的眼睛定住了,在劍刃上發現一小小缺口,腦中轟然一響,打了一個寒顫。她找來那片保存於聖物箱中,從她舅舅摩哈特頭上取出的碎鋼片,一比之下,正好與崔斯坦劍上的缺口吻合。一切真相大白。伊索德喊了出來:「你,就是崔斯坦,殺死我舅舅的人!」舉起他的劍正要置他於死地,但崔斯坦語氣平和地開口了,伊索德掙扎於愛的希望與復仇的誓言之間,住手不動,聽他說下去:

  公主啊……一天,兩隻麻雀飛到廷塔哲堡,啣來一絲你的金髮,我認為牠們為我帶來的是善意及和平,所以我渡海來找你,甘冒惡龍及其毒煙之險。你瞧,你的髮絲就縫在我徽章上的那些金線中間,金線已失去光澤,但你的金髮依舊閃耀。

  聽了這番話,伊索德放下手中的劍,審視他的徽章,找到了自己的金髮。她沉默良久,然後,親吻他。
  之後數日,崔斯坦站在愛爾蘭國王與王后及所有愛爾蘭貴族面前,揭露自己的身分,並獻上馬克王所贈厚禮,告訴他們,他以屠龍償還了摩哈特的血債。請求他們將伊索德嫁給馬克王,成為康瓦爾的王后,兩國永結盟好,再無爭戰。國王與眾貴族聞言盡皆歡喜,收下厚禮,為伊索德公主這份榮耀歡喜。

  金髮伊索德深感失望、痛苦。如此這般,崔斯坦贏得了她,卻輕蔑她;動人的金髮故事只是一個謊言;他把她交給了另一個人……就這樣,出於對馬克王的愛,崔斯坦連騙帶搶地把金髮王后弄到了手……
  他來到愛爾蘭,他奪人所愛……耍詐使她與母親及家鄉分離,卻不是自己要擁有她,而是把她當作獵物帶走,鼓浪越海,到敵人的國土去。

  女巫王后採集花、草及根,以酒浸泡,並施以魔咒,使之具有魔力:凡人一同喝下此酒,便將時時刻刻心心念念相愛,但藥效只有三年。王后將酒祕密交付伊索德的侍女布蘭琴,囑咐她要在馬克與伊索德新婚之夜兩人獨處時端出酒,讓他們飲下。
  當一切準備就緒,伊索德登上崔斯坦的船,起錨航向康瓦爾。無奈海上無風,只得在一小島下錨,眾人盡皆登岸,只留崔斯坦與伊索德及一小女僕。
  正當其時,伊索德獨自一人待在甲板上的帳篷裡,思念家鄉,哀哀哭泣,崔斯坦聞聲,前去看她,柔聲安慰。她卻別過臉,連正眼都不瞧他,也不回他的話。
  當時,日頭火熱,兩人使喚僕役送來飲料,小女童四下找尋,於一隱密處覓得一甕水酒,甚為清涼,便攜來呈上。因為實在太渴,兩人暢飲佳釀。
  幾個小時後,女侍布蘭琴發現崔斯坦與伊索德仍然坐在那兒,四目相對,款款深情,如醉如痴。看到兩人面前的酒甕,一股寒意打心底升起,正是那壺藥酒!
  連著兩日,情酒在崔斯坦血脈中發酵,備受情愛煎熬,時而有如針尖刺體,時而有如花香瀰漫,伊索德的影像總是縈繞眼前。終於,到了第三日,他去到甲板伊索德的帳篷。
  「請進,主人。」她說。
  「明明你是王后,為何叫我主人?」他說。
  「不。」她說:「因為,儘管非我所願,我才是你的奴隸。多希望你從未來到我們的海岸!多希望我那時就讓你死了,不曾醫治你!但當時我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怎麼會那樣痛苦,日日夜夜?」
  崔斯坦凝視著她,有如見到光明。「伊索德。」他輕聲細語說:「你不知道什麼?伊索德,是什麼令你痛苦?」
  「對你的愛。」她說。於是,他吻她,擁她入懷。布蘭琴正好進來,目睹一切,叫喊出來:

  不可以,你最好趕快回頭……但是,唉呀!已經回不了頭了。因為愛與他的力量已經套牢了你’,從今而後,非經痛苦,你將不知喜樂為何物……這全都要怪我及那只杯子,你們喝下去的不只是愛,而是愛與死亡的綜合。

  但崔斯坦摟著伊索德,內心的情慾高漲超乎尋常,他說:

  啊,那麼,就讓死亡來吧!

  語音剛落,風起了,帆張滿,輕舟破浪,疾行如箭。暗夜未央,恨不久長。但見船行呼呼有聲,逼近康瓦爾海岸,兩人如膠似漆,渾然忘我。

第五章


  崔斯坦與伊索德飲下情藥的那一刻,戀愛也就永遠進入了我們的人生──因為,崔斯坦是西方人,他的人生也就是我們共同經驗的愛情。他那因酒而得的狂喜,標明了將近一千年前的那一刻,戀愛之風吹起,進入我們的文化,開始慢慢演化,歷經好多個世紀,我們對於「戀愛」的現代概念於焉形成。
  換一個新的角度,我們這就來處理一下這甕情酒。這酒,我們全都嚐過,全都嗜之如命,沉醉其中;現在,不妨有意識地來加以審視。由於這酒的藥性極烈,處理起來,務必慎重其事。因此,且在這裡暫停一下,針對我們所謂的「愛情」,先給出一個更清楚的說法。
  在我們的文化中,只要是説到男人與女人之間有了情愛,人們毫無區別地都會用上「戀愛」一詞。一對男女有了性關係,人們會說他們「在戀愛」。一男一女彼此相愛,打算結婚,人們會說這是戀愛,但事實上,他們的關係或許根本就不是「戀愛」。那或許是出於愛,但與戀愛全然有別!或有一女人說:「真希望我老公能夠回到戀愛那時候。」但她的意思無非是說,希望老公更關愛她、對她更體貼、用心。我們都以為,戀愛就是「真愛」,而且深信不疑,因此,把這個詞用在許多根本無關戀愛的事情上。我們以為,只要是愛就一定是「戀愛」,只要是戀愛就一定是「愛」。
  每說到「戀愛」我們就說是「愛」,這顯示我們的語言底蘊大有問題。這種語言上的混淆是一種症狀,表示我們對什麼是愛、什麼是戀愛,以及兩者之間的差別喪失了有意識的認知;把我們內在兩個重大的心理體系混為一談,這對我們的生活與親密關係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
  多數人一定都看過,有些夫妻的愛不曾經歷「戀愛」階段。他們或許一開始只是朋友,彼此認識很長一段時間,卻止於泛泛之交,從未經歷過戀愛的激情。他們只是彼此喜歡,決定共同生活。還有一些夫妻,以轟轟烈烈的戀愛開始,最後卻落得相敬如「冰」。像這樣的夫妻,他們不再期待完美,寧可維持一種一般人的關係,不再指望戀情的熾熱。
  戀情已經成為過去,仍然維持夫妻生活,我們很難想像這中間還會有任何愛,或至少值得珍惜的感情。但這些人通常有著我們其他人一般所缺少的特質:愛、接納、穩定與忠誠。在我們的文化中,戀愛所在多有:我們相戀,我們失戀;我們演出人生的大戲,戀情火熱時,欣喜若狂,戀情冷卻時,傷心欲絕。審視我們自己及周遭人的人生,我們了解,戀愛並不必然轉化為愛,或接納,或忠誠。戀愛之為物,人各有別,自成一格,各不相同。
  接下來,我們就以此為探討的起點:戀愛,並不是愛的本身,而是一種對愛的心態──不由自主的感覺、想法與反應。如同崔斯坦,我們飲下情藥,著了魔:直覺反應,強烈情感,意亂情迷。
  在我們西方社會,戀愛成為一種理想,始於十二世紀左右──崔斯坦飲下情藥的時候。起初,這種文化現象被稱為courtezia,英文是courtly love(宮廷愛情)。「宮廷愛情」建立在一種全新的愛情觀和關係上,在當時某種宗教理念的影響之下,男女之間一種「精神上的」關係。宮廷愛情是一種解藥,對治的則是我們在崔斯坦的世界中所看到的父權心態:將陰性特質理想化,教導崔斯坦這類大而化之的騎士,讓他實實在在地仰慕那共有的陰性特質,亦即那個他所呵護、愛慕的金髮伊索德所象徵的。崔斯坦飲下情酒之後,我們所看到的就是這種仰慕;但我們都明白,他眼睛之所見並非伊索德本人,而是某種在她身上體現出來的神聖美感,對他來說,她是某種絕對的、超凡的象徵。
  宮廷愛情自有其法則,在一切涉及到愛、關係、禮節及品味的事情上,每個騎士對自己的女人無不百依百順。在她的生活天地中,她就是他的女主人、他的女王。
  要了解宮廷愛情,必須先明白三項特質:首先,騎士和他的女人對彼此並沒有性慾。愛是一種理想化的精神關係,旨在提升兩人超越肉體的層次,培養純美的感情與靈性。第二個要件是,兩人不能結婚。事實上,女方通常已經嫁做人婦,是另一貴族的妻子。騎士仰慕她,服侍她,只是把她當成精神與理想的化身,絕不與她有親密關係,因為若是那樣,便是將她當成一般凡俗的女人在對待。宮廷愛情別有嚮往,在他心目中,她是神,象徵永恆不變的陰性特質,以及他自己內在的陰性靈魂。第三要件則是戀人熾熱的情感始終不變,縱使為強烈的情慾所苦,但在彼此眼中,對方都是美好典型的具體象徵,凡俗的性或婚姻,在他們看來,徒然使愛情降格,他們透過這樣的體認,將情慾加以昇華。
  宮廷愛情的理想深深抓住了西方的想像力,成為創作詩、歌、愛情故事及戲劇的巨大推力。法國人將愛情故事稱為romans,後來成為英文的romance。這些愛情故事中,所有動人的主題都成了西方浪漫文學的根基。騎士邂逅佳人,傾心於她的美與善,驚為天人,儼然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化身,是自己朝思慕想的永恆女性。儘管滿腔戀慕之心,但他絕無染指於她的念頭,而是冒險犯難,成就大事,以榮耀於她,提升自己因她而企求達到的高度。對他來說,她不是一個女人,她是布朗瑟芙勒,是金髮伊索德,是賽姬(Psyche),是碧翠絲(Beatrice),是茱麗葉──完美女性的原型。
  在西方,因有romance(戀愛,本意「愛情傳奇」)才有romantic(浪漫)一詞及浪漫理想的出現。戀愛(romantic love),是「故事書」之愛。但這是一個故事,一種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全都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實現的人類關係與實踐。在性方面,不論我們如何演化,也不論現代人動輒把各種關係都扯到性,我們在戀愛中所尋求的基本心理範型還是同一個:女人不止是一個女人,而是某種完美無瑕神聖非凡的象徵,她所點燃的感情超越肉體的吸引,超越愛,達到一種信仰的境界。戀愛中,我們尋求的是「精神上的」強烈感受,狂喜與絕望,聚則歡喜,離則傷悲。同時,如同昔日的騎士,我們也體會到,所有這一切不僅提升了自己也帶來激勵,為生命帶來了新的特殊意義──一種隨著布朗瑟芙勒的死亡而喪失,但我們希望能夠在金髮伊索德身上找回來的意義。
  膜拜愛情,但擺明了不要婚姻,鼓勵婚外感情,追求親密關係的精神化,不求凡俗的廝守,但求天長地久,我們想都想得到,這樣的愛情,對婚姻來說,無異建築在沙灘上,就人類的親密關係來說也是朝不保夕。然而,偏偏就是這種理想,形塑了我們的愛情與婚姻範型,直至今日!這種遺緒不絕的理想,就不好的一面看,其追求的無非是自身的激情與快意,有如種下永無實現可能的完滿,所追求的完美根本就是空中樓閣。時至今日,這種不完滿籠罩每一樁現代親密關係,眼中但見無法達成的理想,使我們恆常迷失於當下世界的歡愉與美好。
  此一源自文化體系的理想根深蒂固,難以撼動。有朝一日,我們發現,身為人,我們竟然完全受到一種信念的支配,別無選擇。從小説及電影,從我們周遭的心理氛圍,我們將之吸納而入,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與身體的細胞融為一體。大家都知道,我們會「戀愛」,我們的親密關係必須以愛情為腳本──不多也不少。每個男人都知道他理應體驗親密關係,女朋友或妻子會對自己有所期待與指望,而所有的細節則銘刻在他的無意識心智看不見的層面。這就是「戀愛」。
  對於老祖宗傳下來的這檔子事,我們儘管多有誤解,甚至誤用,然而愛情自有其真實不變之處:愛情動人心弦,令人緊張激動,此其一;騎士行事高尚,佳人美麗善良,無畏犧牲,鍥而不捨、忠誠不二,至死不渝,此其二。在愛情所嚮往的境界中,有一深層的心理真實迴盪於我們的胸臆間,喚醒我們為所當為,以及自我之所以完整的期許。聽了這些古老的浪漫愛情故事,若非鐵石心腸,無人不為之動容,因為,這些愛情、冒險及犧牲奉獻所彰顯的全都是高貴、慈愛、堅貞,以及我們內在最崇高的自己。
  我們固然要看戀愛不好的一面,但不妨也看看好的一面。就戀愛最純粹的形式來說,是一種具有巨大能量的理想,這類的理想,每一個都有其深沉的內涵,那不止是理想,還是心靈的窗口,是在傳達我們內在的真實與生命,傳達那些我們可以實踐的存有。我們或許誤解了理想背後的真實,也或許經歷過它不好的那一面,或曾將之放在不對的地方,但至少我們因此充實地活過,並得以更接近完整。戀愛的真實,以及如何實現此一真實,我們這就來探討一下。
  客觀看待戀愛,很困難,也很痛苦,因為,我們害怕真相會容不下愛,如此一來,生命將變得冰冷荒蕪。但現代人必須先了解,愛,是親密關係的基礎,戀愛則是一種內在的理想,是通往內心世界的道路,兩者是不相同的。愛,不會因為沒有戀愛的信念而有所減損。唯有把愛與戀愛分別看待,愛的地位才得以彰顯。
  榮格引述過一個中古時期煉金術士的話:「唯有分開,才得以充分調和。」兩物相混,必須先予以分開、區別,使不糾結,接著將兩者再放到一起才得以有效結合。心理學上的「分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分析者,把一個人內心生活糾結的線絡,如混亂的價值、想法、責任及感覺等,一一拉開,唯有如此,才能夠賦予新的整合。我們分析愛情,不是要將之摧毀,而是要了解它的本質,以及它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分析,無非就是為了綜合,為人生解決問題;凡分開的,都應該擺回去再放到一塊。
  女巫王后在藥酒裡混入了神奇的成分,有異草,有符咒,有魔力。布蘭琴甚至說,女王混入的「不止是愛,而是愛與死亡的合體」。我們全都嘗過這種佳釀,如醉如痴,飄然而入另一個世界。我們全都戀愛過,但現在且讓我們當個煉金術士:把酒的成分加以分離,把藥草及魔咒提煉出來,我們將會發現,在我們的心裡到底混合著什麼樣的巨大力量,揭露其中的人性與神性之愛。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教人辨明「愛」與「戀愛」的不同,活出真正幸福的親密關係。
‧以榮格觀點切入戀愛,從戀愛洞見靈魂,明白愛的真諦,追尋生命的完滿。
‧以神話解析愛情,浪漫詩意,引人入勝。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