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做個平和的父母, 教出快樂的小孩 | 誠品線上

Peaceful Parent, Happy Siblings: How to Stop the Fighting and Raise Friends for Life

作者 Laura Markham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做個平和的父母, 教出快樂的小孩:★超人氣教養專家、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克罕對於親子教養的終極遠見:不只要停止爭吵,更要孩子們成為終身扶持的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超人氣教養專家、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克罕對於親子教養的終極遠見:不只要停止爭吵,更要孩子們成為終身扶持的摯友! ★美國亞馬遜書店「情緒與心理健康」、「解決家庭衝突類」暢銷書 小孩吵架後,叫他們道歉反而讓狀況更糟? 要求孩子分享、輪流,竟會加劇手足衝突? 懲罰會延緩同理心的發展,讓孩子更難帶? 其實,孩子吵架,天經地義,因為他們在爭奪生存資源! 手足是我們誕生後遇到的第一個朋友 敵人,而這份感情可能延續一生。提倡「平和教養觀」、「情緒對焦」的蘿拉博士主張,父母需先療癒自己、練出高EQ,跟每個孩子建立緊密的感情,重新思考「懲罰」、「規矩」、「獎勵」、「分享」的意義,才能在孩子爭吵時引導他們表達自己、尊重別人感受,進而協商出兩全其美的做法。 如此,孩子們才會從冤仇人變好朋友,而且這份溝通智慧會跟著孩子一生,在職場、婚姻、友情中更加出色發光。 本書特色 •如何成為「平和的父母」? 1.花心思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2.與每個孩子各別建立深厚的連結,3.提供指導而非控制孩子。 •面對家庭戰場不害怕,一一拆解手足炸彈:當孩子說他恨弟弟妹妹/應該懲罰有攻擊性的孩子嗎?/為什麼須透過「衝突」來學習人際關係?/如何讚賞每個孩子,而不激起競爭?/當同理不奏效,該怎麼辦?/什麼時候父母該介入手足衝突?/為什麼不應強迫孩子道歉?/為什麼不應規定孩子分享?… •當你準備生第二胎,如何才能讓老大有安全感,歡迎弟妹的到來? 該如何跟孩子談即將出生的寶寶?/當大孩子出現退化行為怎麼辦?/一開始便培養良好手足關係的九個祕訣/當寶寶進入學步期,十個維持家庭和諧的祕訣… 以情緒對焦解決手足衝突的範例 ★重新思考「道歉」: 「你弄傷妹妹了!跟妹妹道歉,立刻!」→(X) 「我知道你對妹妹很不高興,但你這樣打她會讓她很受傷,因為她很愛你。你覺得可以做點什麼,讓妹妹覺得跟你在一起很安心?」→(O) ★重新思考「輪流」: 「你玩太久了,玩具拿來!輪到弟弟了!」→(X) 「你跟弟弟約定好的時間到了,把玩具給弟弟,該輪到他囉。」→(O) ★引導孩子說出心中感受,取代懲罰: 「弟弟那麼小,怎麼可以打他!你也要嚐嚐被打的滋味嗎?」→(X) 「你好生氣,用講的告訴弟弟,為什麼你這麼生氣。但是不可以打人。」→(O) 蘿拉博士的提醒 •如果父母與每個小孩都感情親密,孩子們也會比較親近;如果親子間關係緊張、經常懲罰,小孩之間也較常攻擊爭吵。 •教給孩子情緒管理和解決衝突的技能,讓他們學會自行解決紛爭。 •幫助孩子培養緊密的終身手足情感,這對他們成年後維持健康友誼、工作關係以及建立家庭大有幫助。 蘿拉博士再度從「情感連結」出發,幫助爸媽平穩自身情緒、耐心地去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協助孩子表達感受。 書裡舉了許多例子引導爸媽平穩地介入孩子的衝突,譬如同理之後呼應孩子的渴望、或是設定限制。讓孩子們在爸媽的陪伴之下一起降溫,進入回想並且真正學會聆聽彼此,解決紛爭,增強溫暖的連結。 這本書再次讓我們明白愛是不害怕面對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在孩子最需要時與他們同在!——孫明儀(社工師.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國內外讚譽推薦 這本書傳遞希望、也提供協助,蘿拉.馬克罕(Laura Markham)睿智地將尊重、敏銳、設立限制的方法,應用在手足之間的動力上,書中呈現一些真實情境,描繪父母如何將衝突轉化為培養能力的契機,並將父母的擔憂化為有意義的介入,這本書巧妙地指導父母,如何重視每位小孩的個別經驗、設立限制、減少衝突,並協助孩子發展出終生受用的能力。——蒂娜.佩恩.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博士,《教孩子與情緒做朋友》(The Whole-Brain Child)與《教養,從與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No-Drama Discipline)共同作者 父母們需要各方面的協助,才得以成為心目中理想的父母,也才能運用一些技巧來影響孩子、使孩子成為好市民。蘿拉博士的書中充滿著這樣的資源,也呈現許多真實案例,既實用、發人深省又鼓舞人心。在我養育小孩的階段,如果能閱讀到這本書,幫助一定很大!——珍.奈爾森(Jane Nelsen)博士,正向教養系列叢書作者與共同作者 終於,有一本解答手足競爭相關問題的書問世了!在這本啟發人心的書中,蘿拉博士立基於科學研究,提供許多機智的策略,所有父母皆可藉此協助孩子透過同理、正念與平靜,來解決彼此間的衝突,是一本新手父母必讀的實用書籍!——喜法莉.薩貝瑞(Shefali Tsabary)博士,《覺醒父母》(The Conscious Parent),《失控》(Out of Control)作者 多一個小孩加入家庭,製造了前所未見的挑戰,蘿拉博士告訴父母們如何避免手足關係中常見的問題,以及如何傳達他們對彼此的愛,即便在有壓力的情境下亦然,讓孩子真正感到被支持。打開這本書,你將得到許多淺顯易懂、有智慧、可行的做法,並協助父母與孩子能互相尊重。——派蒂.懷普芙勒(Patty Wipfler),育兒網站「手牽手,齊教養」(Hand in Hand Parenting)創辦人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以別具風格、正向而尊敬的語調,運用許多情境、實例為父母提供指引,對擁有多個孩子的父母來說,本書是必要的工具。馬克罕博士的同理法則,對父母來說是激勵人心、對小孩來說則是釋放!——麗莎.帕克(Lysa Parker)與芭芭拉.妮可森(Barbara Nicholson),依附教養國際協會(Attachment Parenting International)創辦人,《親密育兒》(Attached at the Heart)作者 身為哥哥姊姊的孩子們有福了!這本書無疑是一幅家庭藍圖,呈現如何將孩子之間的爭吵轉化為手足合作,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擁有溫暖而互相照料的手足關係,閱讀本書,你的家庭便可以加入這三分之一的幸福行列!——希瑟.舒梅克(Heather Shumaker),《小孩可以不分享》(It's OKay Not to Share)的作者 這是一本寫給擁有多個小孩的父母的傑出書籍!馬克罕博士描繪許多常見的手足議題,並提供許多明智的解決方法,為家庭帶來和平、也促進健康的手足關係。這本書是我的教養指南。——瑞貝卡.因斯(Rebecca Eanes),《永恆的連結:透過正向教養建立家庭連結》(Lasting Bonds: Building Connected Families Through Positive Parenting)作者 不論你剛開始考慮生第二胎,或是你早已被小孩們的爭吵不休搞得天翻地覆,這本書是為你所寫!書中充滿大量的智慧、同理心、實用的好點子,令我驚歎。智慧表現在作者溫和地建議我們,如果想為孩子的手足關係進行有意義的改變,要從自身做起。同理心表現在馬克罕博士理解家中每個成員的角色,包含既生氣又擔憂的父母。書中提供的點子不僅相當實用,更是趣味十足,會讓人笑得合不攏嘴,當你嘗試去做,也將逗得大家笑哈哈,這不就能改變小孩的鬥嘴或打架了嗎?——勞倫斯.寇漢(Lawrence J. Cohen)博士,《遊戲力》(Playful Parenting)作者 身為教養教練,我深知手足爭執會讓父母多麼揪心,馬克罕博士的策略就是設計來幫忙現代父母,創造更和平的家庭生活,以及更鞏固的手足關係。——愛咪.麥克瑞蒂(Amy McCready),「正向教養解方」(Positive Parenting Solutions)課程創辦人,《再說一次就聽懂》(If I Have to Tell You One More Time)與《屁孩是種病》(The "Me, Me, Me" Epidemic)作者 這本書陪伴父母解決小孩手足關係的難題,即便是面對非常激烈的小孩亦然,破除一些特定做法,不會讓父母感到罪惡或負荷不來。的確是很棒的資源,提供父母在衝突當下得以協助小孩的工具,更能幫忙我們教導小孩如何當個友愛而值得尊敬的手足,我們知道他們做得到的。——吉娜.奧舍(Gina Osher),《雙胞胎教練》(The Twin Coach)作者 如果你不只有一個小孩,這本書是為你寫的。蘿拉從如何、以及何時告訴孩子懷孕的消息,並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協助你在小孩的生活中慢慢為良好的手足關係奠定基礎。我極力推薦這本書!——蘇珊.內森(Susan Nason)牧師,育兒教育家 馬克罕博士所舉的案例以及以指導為基礎的方法,讓父母們恢復對養育手足的信心……這本書讓我們再度相信,只要用對方法、盡我們所能,包括自我調節、維持連結與提供指導,便能打造更快樂、更和平的家庭。——南希.帕普林斯基(Nancy Peplinsky),「媽媽一把罩」(Holistic Moms Network)網站創辦人兼執行長 擁有一個小孩,你成為父母;擁有兩個小孩,你便成為調停人。——大衛.佛羅斯特(David Frost),英國著名時事評論員、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記者 在你教導小孩傾聽、指認出問題所在、表達他們的感受、想出解決方法、找到彼此的共識之前,你自己必須先學會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蘿拉.戴維斯(Laura Davis)與雅妮絲.凱瑟(Janis Keyser),著有《成為你想當的父母》(Becoming the Parent You Want To Be) 你的意思是小嬰兒可能是個男孩?可是我就是你的男孩呀,不過應該沒關係……反正我們隨時可以把他送回去,對吧?——作者的三歲兒子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余琬儒(魚丸醫師)∣小兒科醫師.粉專「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尚瑞君∣專欄作家 孫明儀∣社工師.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顧問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郭葉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臨床心理師 曾國俊∣道禾教育基金會,實驗中小學、幼兒園、托嬰中心創辦人 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駱郁芬∣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蘿拉‧馬克罕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知名親子教養專家、親子教練工作坊帶領人,經常受邀擔任研討會主題演講者,以讓參與者感受到溫暖的連結,並提供具有研究基礎的務實做法而受到大眾歡迎。身為支持親子關係的領導者,蘿拉博士經常接受重要媒體訪問,例如《真實簡單》雜誌(Real Simple)、《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以及福斯新聞(Fox News)等。她創辦了「關鍵啟示教養網站」(AhaParenting.com,網址https: www.ahaparenting.com ),數十萬名父母透過訂閱電子報,閱讀蘿拉博士免費提供的文章。登錄網站,從嬰兒階段到青少年時期,都可在此獲得合適的教養關鍵啟示,也可加入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 AhaParenting),或關注推特@DrLauraMarkham,追蹤最新的教養研究訊息。蘿拉博士著有《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Peaceful Parent, Happy Kids: How to Stop Yelling and Start Connecting)、《讓手足成為的一生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Peaceful Parent, Happy Siblings: How to Stop the Fighting and Raise Friends for Life),並在英語系國家擔任過無數家庭的親子教練,她的著作已經翻譯成十種語言。蘿拉博士希望透過支持父母,教養出快樂的孩子;家庭平和後,世界自然變得更好。她目前居住於紐約布魯克林,運用平和的教養方式培育出兩名快樂的青年,身為母親的她感到十分自豪。傅雅群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現任諮商心理師,對親子關係與兒童心智發展感興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國內外讚譽推薦 中文版序 父母成為情緒的自覺者,自然引導出快樂的孩子—曾國俊 選書緣起 多寶家庭的育兒寶典—Silvie 前言 ●如果你正要迎接一個新生兒●如果小孩總是爭吵不休 第1篇 一○一種和平教養 第 1 章 如何當個平和的父母? ●一些教養的祕訣,協助你做個心平氣和的父母 第2篇 教小孩和平共處 第 2 章 和平教養如何協助手足關係? ●為什麼懲罰與放縱會加劇手足衝突?●重新思考「規矩」●設立帶有同理的限制●重新思考「暫時隔離」●重新思考「獎勵」●後果與限制之間的不同●當同理不奏效,該怎麼辦?●維持平時的關係●當小孩的行為已經脫序:積極介入法●計畫好的情緒潰堤:協助孩子渡過強烈的情緒●當不只一個孩子陷入劇烈情緒,如何協助每個孩子? 第 3 章 手足競爭的根源—父母如何改善 ●孩子的觀點:他才不是朋友,是來篡位的!●加劇手足競爭的因素●父母擁有促進良好手足關係的力量 第 4 章 指導孩子情緒溝通與問題解決 ●指導基本的情緒智商能力●你的新角色:翻譯員●指導孩子們辨認與溝通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指導孩子們向對方設立限制●指導孩子們傾聽彼此說話●指導孩子們解決問題●教導孩子們的基本妥協工具 第 5 章 當問題無法解決:教導孩子衝突和解 ●套一件「相親相愛」上衣,這做法可行嗎?●為什麼必須透過「衝突」來學習經營人際關係?●如何幫孩子們學習靠自己解決問題●鼓勵孩子們挺身對抗戲弄●惡毒的話語●當孩子說他恨弟弟妹妹●介入手足衝突的基本原則●應該懲罰出現攻擊性的孩子嗎?●當學步期幼兒總是攻擊哥哥姊姊●指導孩子們應對弟弟妹妹的攻擊●如何停止重複的攻擊●教導孩子們怎麼做:介入手足衝突●爭吵後,協助修復關係,而不是強迫道歉 第 6 章 為什麼孩子們不願分享?為什麼要爭執東西歸誰所有? ●重新思考分享:一個激進的解決方法●自主協調輪流:孩子們學到了什麼?●指導孩子們學習等待 第 7 章 減緩手足競爭 ●「不公平!」●絕不比較●避免貼標籤●如何讚賞每個孩子,而不激起競爭●誰能按電梯按鈕?●幫忙孩子們消化競爭的感覺●出生序與競爭●如果你比較偏愛其中一個小孩? 第 8 章 預防競爭、增進連結的方法 ●期待孩子們看重彼此●有助於增進手足連結的家庭習慣●助長手足親密的家庭規則與座右銘●如何創造更多孩子們間的正向互動●創造手足團隊精神的策略●瓦解結盟:如何避免孩子們結盟、排擠其他孩子●為什麼打鬧遊戲可以減緩手足競爭?●為什麼應該避免搔癢孩子呢?●當孩子們同住一個房間●當其中一個孩子邀請朋友到家裡過夜●家庭會議:是一個珍貴的機會 第3篇 在寶寶出生前至滿週歲之間 第 9 章 在寶寶誕生前,協助大孩子們預備這件事 ●與孩子談談即將出生的弟弟妹妹●懷孕期間,幫助孩子們建立連結的十二個方法●確保父母雙方都可以照顧孩子●孩子即將成為哥哥姊姊了!十個提供情緒支持的祕訣●斷奶?還是一大一小哺乳●幫忙大孩子預備好生產後的分離●如果你希望生產時大孩子也一起待在現場●為大孩子創作一本過渡的小書●為大孩子創作一個「活動箱」●迎接第二個孩子,你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盡力去愛每個孩子 第 10 章 展開好的開始:生產與產後頭幾個月 ●為大孩子引介新生兒●第一個星期:安頓一切,讓寶寶成為家庭的一份子●餵奶時,找點事情給大孩子做●幫忙孩子消化心中對寶寶的複雜情緒●大孩子總是過度熱情地擁抱寶寶,該怎麼處理?●退化:當大孩子出現退化行為●同時安排孩子的午休或睡前時光●頭幾個月:新氣象●如果大孩子很難適應●平時多與大孩子維繫連結,尤其是現在他須與手足共享你●當孩子嫉妒時,運用遊戲來幫忙他●唸一些關於「成為哥哥姊姊」的書給大孩子聽●一開始便培養良好手足關係的九個祕訣 第 11 章 當寶寶開始爬行,建立良好的基礎 ●當寶寶進入學步期,十個維持家庭和諧的祕訣●時間分配●如何幫忙孩子處理與弟弟妹妹之間的問題●如果孩子嫉妒寶寶,你可以說些什麼?●搶玩具時,父母可以怎麼做?●如果大孩子對寶寶有攻擊性,該怎麼處理?●如果孩子還太小、理解力有限?●如果是寶寶具有攻擊性呢?●有助於大孩子與寶寶建立連結的遊戲 後記 致謝 附錄 中文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做個平和的父母, 教出快樂的小孩
作者 / Laura Markham
簡介 /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做個平和的父母, 教出快樂的小孩:★超人氣教養專家、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克罕對於親子教養的終極遠見:不只要停止爭吵,更要孩子們成為終身扶持的摯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71926
ISBN10 / 986357192X
EAN / 9789863571926
誠品26碼 / 2681929743001
頁數 / 43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全美超人氣教養專家、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克罕,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之後,再度出手拯救深陷家庭戰場的父母!
※重新思考「分享」、「規矩」、「懲罰」、「獎勵」、「衝突」等教養觀,以同理心與孩子們重新連結!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前言
當我的小女兒出生時,我並沒有特別為兒子會出現什麼反應做好心理準備,當時他四歲,在那之前他總共也只發過幾次脾氣。然而,當小女兒出現時,他看起來非常恐慌,變得很黏人、經常生氣,也很害怕。我受訓成為心理學專家,竟然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像我一樣,大多數父母萬分期待大孩子第一眼看見小寶寶的那一刻,會流露出驚奇的神情。我們心中的願景是,當小孩對寶寶擠眉弄眼,寶寶會投以微笑,當其中一個受了傷,另一個會將他從我們身上得到的照顧施加在寶寶身上,抱抱小寶寶或拿條毯子蓋在寶寶身上。隨著時間成長,孩子開始會在草地上開心奔跑,他們學會騎腳踏車、一起去露營,也會為了誰先玩具車而爭吵,不過在遊戲輸了,或傷心難過的時刻,他們也會彼此安慰。上了高中後,他們也許便會分道揚鑣、發展出不一樣的生活,但他們之間的連結則不會中斷,直到長大成人後,這份連結依然會伴隨他們渡過人生的起起落落。我們多麼希望給孩子的是「人生摯友」這份無比珍貴的關係。

然而,有時在頭一年裡,也許甚至在寶寶出生之前,多數爸媽便開始意識到一切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在我所指導的一些家庭中,聽見爸媽會說:

․「她很愛弟弟沒錯……但她這麼用力抱弟弟,讓我們有點嚇到……她的手總是會環繞在弟弟的脖子上。」
․「他們打架打個不停,有時我甚至無法好好開車。」
․「我剛洗完澡出來,看到他竟然在九個月大的弟弟身上尿尿!我被他逼到極限了!」

手足競爭是人類的天性,任誰也無計可施,畢竟,要保護好讓我們得以存活的資源,是刻畫在我們基因裡的生存法則,而你的孩子所依賴、爭奪的,就是你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與關注,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珍貴資源。不論你已經付出多少關愛,可能由於小孩控制衝動的能力尚未充分發展,因此他們依然會發生爭執。另外,天生氣質為每段關係奠定基調,原本比較難帶的小孩,自然會比較難於迎接弟弟妹妹的出現,而有些手足就是彼此處不來。

壞消息是,許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協助小孩處理這些劇烈的感受,因此受傷的心情便會導致攻擊行為,進而導致孩子之間陷入負面的互動模式。這些困難的情緒將會奠定手足關係的基調,延續到孩子進入青春期,甚至終其一生,當家庭出現壓力時,這些情緒都有可能會再浮現出來。

但也有好消息,手足關係也將弭平我們早年自我中心的傾向,讓我們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手足往往會成為好朋友,因為他們彼此非常了解,能夠提供深刻的慰藉,即便看似冤家路窄的手足,往往能夠得到對方的尊重,最終找到相處之道。長大之後,許多手足會感到彼此有最深刻的連結,因為彼此在同一個家庭長大,才能這麼深刻了解。

最棒的是,父母對於手足關係有著至關重大的影響力,手足嫉妒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無疑幫助孩子發展出一段堅強而正向的連結,終而戰勝原本的嫉妒。要養育出相親相愛的手足、更能成為一生的摯友,並不容易,但對此有所付出的父母絕對能帶來改變,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闡述父母們可以怎麼做。

當小女兒出生後,我也歷經一段掙扎且辛苦的日子,當時唯一能找到的相關書籍就是艾戴兒.費柏(Adele Faber)與伊萊恩.馬茲里許(Elaine Mazlish)合著的《和平共處的手足》(Siblings Without Rivalry)一書。好幾年來,我常閱讀這本書,即便到現在,遇到一些父母正苦惱於和學齡階段的孩子總是處不來,我依然會大力推薦這本書。然而,同時身為一個小寶寶與一個小孩的母親,每天都會遇到許多挑戰;當我在餵奶時要如何找點事給小孩做?當小孩過度熱情地擁抱寶寶,我該如何讓他學會動作輕柔?當寶寶開始會爬、會去拿小孩的玩具時,我該如何處理?在這個家庭成長與變動的階段,挑戰總是層出不窮,我希望擁有一些具體的策略,幫助父母將這些挑戰轉化成為親密。我讀過許多相關研究,知道小孩之間的手足關係會在頭一兩年建立起來,但我不得其法。

日子一年一年過去,我完成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創立育兒網站AhaParenting.com。我指導父母教養的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成千上萬個家庭,看見在家庭陷入困境時,什麼對家庭是有效的策略,什麼則效果不大。站在艾戴兒.費柏(Adele Faber)與伊萊恩.馬茲里許(Elaine Mazlish)及其精神嚮導海姆.吉諾特(Haim Ginott,當代正向親職教養風潮之父)所提倡的同理心模式之上,我整合關於情緒、依附與腦部發展的最新研究結果(詳見本書最後的「致謝」篇),觀察與我工作的那些家庭中的動力,也結合我自己正念的工作,這些經驗都教導我如何轉化小孩的想法、感受、表達的話語與行為,終而能改變家裡的互動模式,而不是一味控制小孩的一舉一動。我發現,如果能做到下列三件艱難的任務,便能讓教養變得簡單許多:

1.調節我們自己的情緒。
2.與小孩保持連結,即便當我們正在設立限制、或小孩情緒很差時,也要保持連結。
3.提供指導,不要控制或懲罰小孩,透過增進小孩情緒智商的能力、為小孩設立帶有同理的限制,來支持他們逐漸精熟、掌握各種能力。

這三個做法將會改變你與小孩的關係,讓他們能更愉快幸福、情緒更健康,也更願意合作,而你自己也將在教養的過程中更為平靜、對自己更滿意。在我的第一本書《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和平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Peaceful Parent, Happy Kids: How to Stop Yelling and Start Connection)中,詳盡描述上述三點。對我來說,這些做法是在教養中得到喜悅的關鍵,也因為它們是養育出快樂小孩的基礎,它們對於營造快樂的手足關係相當重要,如同一位讀者所描述:

將這三個重要關鍵(自我調整、培育連結、教導而非控制)付諸實行後,我的三個小孩(分別為六歲、五歲與三歲)現在更常玩在一起了,因為他們都覺得與我之間有更強的連結感,於是看起來不再那麼焦慮,也因此比較不再凡事訴諸與手足爭吵打架了。
——安娜

這些做法固然可以改變家庭,父母們依然會提出一些問題,而當我的小孩還年幼時,我也經常被這些問題所困擾,例如:
․如何協助小孩發展表達自己的需求、為自己挺身而出的能力,同時也能傾聽手足所說的話?
․如何同時協助兩個小孩(甚至三個小孩)處理強烈情緒?
․如何經營家人合作的文化,並讓手足之間的愛勝過彼此的競爭?

幸運的是,有些方法真的很有效。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挑戰,但目前有一些研究所證實的方法,可以讓小孩之間一開始就打好關係。即便小孩可能暫時處不來、或激烈地相互競爭,同樣有一些策略可以減緩手足競爭、增強正向連結。並不是所有手足都可成為摯友,但他們可以學習尊重彼此以及彼此的差異。本書將仔細闡述這些策略,提供逐步執行的指引,以便能轉化小孩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已經明瞭,單是要求小孩「相親相愛」,並不能協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溝通自己的需求、解決他們彼此的歧異。粉飾太平無法換得真正的和平,被壓抑的衝突無可避免地仍會再度爆發,而且往往就會發生在你正在開車、或在超市購物、或正在奶奶家吃晚餐時。然而,如果你提供小孩一些處理複雜情緒與人際關係的方向,你的孩子將有能力處理好彼此的事情,他們將有能力既伸張自己的需求、也尊重對方的需要。他們也將學習創造兩全其美、顧全雙方的解決之道,而避免學習霸凌者與受害者的角色模式。簡單說,你將教養出深愛彼此、能調整自我情緒,以及擁有健康關係的孩子。不僅與手足能建立親密而長久的連結,與同儕、同事及人生伴侶也將能如此。他們將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所需要的那種人。

家庭是將小嬰兒孕育成成熟大人的場域。不論你的家庭此刻正經歷什麼困難,一定能找對方法,創造一個能平和解決差異、手足彼此互為摯友的家庭。

如果你正要迎接一個新生兒

如果你有機會在寶寶誕生之前閱讀本書,或當你的寶寶才剛來到這個家庭不到一個月,那麼適合直接閱讀本書第三篇。如果你的家庭已經發展到不同階段,我建議你可以跳過第三篇,閱讀第一篇與第二篇的內容即可。

如果小孩總是爭吵不休
在一切都很困難的那些日子裡,真正有幫助的,是我陪在小孩身旁,提供介入、指導、示範,並預防他們的情緒崩潰與衝突。對我來說,這創造了很大的不同,我在其他同為人母的朋友身上,看不到這點……即便是那些做得非常好的爸媽亦然,並不是他們不在乎這些,而是因為我們都忙昏頭了!就好像有人需要我們保證會不顧一切、且只專注在關係上。
——貝絲

如果孩子總是爭吵不休,你也許會感到沮喪。這可能提醒你,不論你做了些什麼,小孩偶爾仍會發生衝突,就像伴侶的關係不論多麼堅固,也難免會出現爭執。發生衝突不代表誰做得不好,你沒有做得不好、小孩也沒有做得不好。

也許你發現自己很困惑,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看起來都很愛弟弟妹妹,唯有你的孩子老是出手欺負小寶寶。請記得,其實你看不見其他人家庭的全貌,凡是小孩難免都有嫉妒之時,不論他們在大家面前如何相親相愛。

也許你已經瀕臨想大吼小孩了,因為你已經耐心教導他「打人是不對的」很多次了,他依然出手。這時,請你不要放棄,研究顯示小小孩經常這樣,不論父母做了什麼,有可能是因為他們負責自我控制的前額葉區域仍在發展。然而,比起父母以傳統的紀律教養小孩,只要父母繼續向小孩示範,並教導他們更和平的做法,小孩終將會學習善待手足,也更有能力調整自己的情緒。你的耐心終將有所影響,雖然你現在仍看不見效果。

或者,也許你的孩子一天之中免不了會與手足鬧不愉快,這讓你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答案是你沒有做不好,你已經在現有資源上盡力了。畢竟,孩子擁有他天生的某些氣質,而你就是努力把持住瀕臨崩潰的自己,將晚餐端上桌。你本非完美,也沒有任何人完美。那些小孩比較好帶的父母恐怕不能理解你的處境,但我與成千上百對父母接觸過,我知道有些小孩真的比較難照顧。

事實上,教養本非易事,真的,教養是多數我們做過最困難的事之一。它往往讓人身心俱疲,我們總是必須把自己的需求擺到最後,甚至得犧牲自己。養育小孩困難之處,在於我們必須超越自己的需求,為了小生命一再地付出、一再地給予,而這小生命卻不懂得感恩。

因此,與小孩一起生活總是充滿挑戰,即便在最理想的環境下亦然,何況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是生活在「最理想的環境」之中,我們的生活同時要承受各種壓力,我們全力以赴地面對,以至於有時候感覺好像我們只在空閒時才有空照顧小孩。就像所有人那樣,我們會感到壓力、情緒「失調」,那讓我們失去原本與小孩之間放鬆、享受的連結,因為小孩仰賴這份連結,才得以保持自我調整。而他們往往也會失序,終於做出反常的行為,衝著我們或手足而來。

解決方法之一,請記住:養育小孩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我們正在養育一個人,所影響的可不只是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更會影響他們的腦部發展。為小孩提供指引,以便讓他們能夠發展情緒智商,如此才能轉化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你為小孩準備的晚餐究竟是起司條、洋芋片或胡蘿蔔條,根本不是重點。真正會影響小孩將長成什麼樣的大人,以及他們之間關係的重點,在於他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當然,天生基因有很大的影響力,但與環境的互動才是真正會形塑孩子樣貌的因素。

本書提供許多轉化家庭生活的方法,希望讀者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啊哈!」的頓悟時刻,我知道你將發現要讓這些方法產生效果,是很花時間的、也須下定決心。因此,我特別強調應該把孩子以及他們的手足關係擺第一順位。一定會有些時候你沒能完成洗碗、洗衣服或回信等事務。能防止你的孩子們大打出手的唯一方法,就是陪伴他們,指導他們不要用吵架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並找到能讓小孩大笑甚或大哭的方法,進而將情緒張力轉化為親近感。要做到這些是很累人的,尤其這些都是閉門修煉的功夫,沒有人能看見你花了多少心力。然而,這不完全「看不見」,如同樹幹上的年輪,日復一日地記載著環境的狀態,此刻小孩所擁有的經驗也將造就他長成的樣貌。每一天,你都在形塑小孩往後人生的樣貌,而且不必擔心,這也有立即可見的效果,你將會看見小孩之間的關係日漸好轉。

我很清楚未來還是會有小孩不斷互相攻堅的日子,但這不表示你做得不夠好,而是這真的是一份艱難的任務。如果你繼續將他們的關係擺第一,優於其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如果你繼續擴展自己情緒的能耐,將會看見小孩對彼此的態度軟化了。也許你很難想像小孩會成為好朋友,但你所正在建造的情緒智商基礎至少會支持一段互相敬重的關係,也許會更親近。

這很容易做到嗎?不,自我調節對任何人來說都不簡單,但那是和平教養的首要元素。別擔心,你不須做到一百分,永遠有改進的空間。「完美的父母」不存在,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真正重要的是能注意到自己是否失控了,讓自己回到平衡點,並與小孩重新連結。

幸運的是,小孩能從我們的失誤中學習,因為他們也會失誤。我們示範如何優雅地應對自己的不完美,這將是我們送給小孩與其手足關係最珍貴的禮物,因為它教導孩子如何原諒自己與他人。

因此,請你放自己一馬,重新喚起熱忱。 現在就下定決心,下次你覺得自己沒做到最好時,不再自責,而是多善待自己。對任何父母來說,無法盡善盡美是常有的事,別再糾結自己在耗盡心力,或盛怒之下做過什麼。你只是個凡人,會犯錯,也會學習、成長,你不須擁有完美的紀錄,未來也不須完美。此刻,家庭裡發生什麼,你就從這裡開始著手處理。

想想看什麼會支持你的需求?自我照顧?資訊?諮詢?關於特定的問題該如何處理,與伴侶一起擬定一份共識?或者,你需要的只是一些簡單的策略,以處理那些難倒你的狀況?(本書提供許多處理棘手情境的策略。)一旦你支持自己,便可以開始改變與小孩的相處。

不論小孩正處於學步期、學齡前階段或已經長更大了,你都可以教導他們這些與彼此相處的能力。你可以打造互相支持與尊重的家庭文化。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幫助每個小孩處理情緒。這些情緒正是導致小孩對手足出現敵意的源頭,而你可以深化與每個小孩的親密感,以便讓他感覺夠安全,而能夠接受這些情緒,同時也讓他再也不須恐懼,你愛他的手足比愛他更多。上述這一切,都來自於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並找到與每個小孩保持連結的方法。

你會擔心有些傷害已經造成?但永遠不嫌晚,重要的是你表明自己不喜歡現在的狀態,並且承諾會著手改善。單是嚴厲斥責小孩,要他們當個好哥哥/好姊姊是沒用的,這樣只會讓小孩或你感到羞愧、被怪罪或受懲罰。然而,如果你改變自己的行為,照顧小孩的需求,協助處理小孩的情緒,則一定會有效果。這會是一件大工程嗎?是的,工程浩大。值得這麼做嗎?看看這位媽媽怎麼說:

當格蘭特剛出生時,我們與迪恩經歷過一段極為困難的時光,那時候我的目光真的一刻也不能離開他們,因為他總是出手攻擊弟弟,那時我們會採「暫時隔離」等方式來懲罰他,往往聽著他在隔壁房間裡大哭大叫、拳打腳踢。現在,我對當時這麼做感到萬分愧疚!以前每當他打弟弟或大發脾氣時,我總是會生氣,並對他大吼。我非常擔心那一年讓他這麼難受會造成負面影響。

這位媽媽,兩年後如此表示:

我非常努力培養一種我們互相尊敬與公平的氛圍,這是我們都希望被對待的方式,當他們對彼此友好,我便經常讚美他們,並鼓勵他們幫對方一些小忙,例如,格蘭特(三歲)在踏出家門的那一刻突然想要拿他的小貨車,迪恩(五歲)跑上樓去幫他拿,我便把對迪恩的讚美編成歌,邊唱邊跳「迪恩是最棒的哥哥」舞。我們鼓勵他們互相擁抱與親吻、並為對方著想。一般來說,我們把焦點放在擁有兄弟與玩伴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而我們都連結在一起。

這位媽媽鍥而不捨,並未因為強烈的挫折而放棄,她每天都認真著手改善;調整自己、幫忙小孩處理劇烈的情緒、分別照顧他們各自的需求、打造彼此欣賞與支持的家庭文化,最終,她兩個兒子成為一生的摯友。這兩位小兄弟真幸運!
你也可以做到!

我的第一本書《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和平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分享如何察覺那些綁架我們的強烈情緒,調整自己、保持平靜,與小孩連結,並指導小孩的情緒,以便讓他發展出自我掌控的能力,並想要與你合作,不須動用懲罰。在這本書中,你將會找到如何將這些學習運用在養育多個小孩上,在此,我無法完整說明《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和平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書中的基礎指引,希望你願意讀一讀,或你已經閱讀過這本書了。而這本書綜合許多協助你促進小孩彼此擁有快樂手足關係的方法,你將發現,如果能整合《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和平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書中所深入闡述的自我調整、維持連結與指導,本書中的方法將更相輔相成、發揮更多力量。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中文版序】
父母成為情緒的自覺者,自然引導出快樂的孩子
曾國俊(道禾教育基金會,實驗中小學、幼兒園、托嬰中心創辦人)

二十五年來,我為著女兒的教育而創辦三所托嬰中心、五所幼兒園、二所小學與一所中學,同時陪伴學校裡成千上萬個家庭迎接家中第二或第三個寶貝的來臨。是的,每一個孩子來到我們當中,都將讓父母重新成長或重新活一次。我知道父母是既開心要迎接,又擔心不知如何面對已知的手足競爭與各種爭端,第二個寶貝才剛懷上,心中立即昇起焦慮甚至恐懼。若家中已經有多個孩子,父母自認似乎該有經驗了,但實則不然,「一樣米養百樣人」,其實經驗仍然有限,面對紛爭時依舊捉襟見肘,令人心生教養之憂。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是蘿拉.馬克罕博士繼上一本暢銷書《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後,又一本經多年臨床心理研究、真實案例課研,加上她的洞察智慧所提出的成果新著。策略與點子並存,能從根本處幫助與支持現代父母解決上述難題,並且獲得平靜而和諧的家庭生活與子女手足之情最佳指南。

教育或所謂教養;是人教育人,而非僅知識教育人。多年的辦學,於教育第一線現場,與教師及家長、孩子共處,最深刻的心得之一,是本立則道生,那本即是父母,是人師。我們若期望孩子擁有何種德性、態度和價值觀,應從父母師長處見著榜樣或示範,甚至活出一種精彩;要有此「本」,則父母、老師必先面對自己、認識自己,成為一個自覺者。蘿拉博士所著此書,可協助父母、老師自我覺察,幫助父母、老師成為情緒平和又平靜的自覺者。

此書所述研究、觀察與智慧之言,可以促使父母先成為能同理、共情與傾聽之人,讓父母老師先成為預備好的自己,孩子們就有機會,各個成為「做自己」的孩子,而這正是蘿拉博士所說:孩子競爭與爭吵的最佳解藥,是讓孩子「做自己」。因為孩子被父母傾聽、珍惜、看見,即能感受及連結上父母和老師的愛與尊重,進而獲得信任與安全感,便能真心與手足或同學合作、扶持,成就和諧家庭或祥和教室。

「抵抗黑暗最好辦法,是讓自己光明」。蘿拉博士思路清明,將各種心法與方法以深入淺出、深刻有趣的文字呈現書中,博學又耐心的「扣其兩端而揭焉」,循循善誘、諄諄引導,如果父母、老師親近,當學而智之,當然自明,進而陪伴、引導出快樂的孩子。

【推薦序二】
選書緣起
多寶家庭的育兒寶典
—Silvie(媽媽,愛兒學創辦人)

迎接第一個孩子後沒多久,通常就會有人開始問什麼時候要生第二胎。新手爸媽的焦慮與睡眠不足,似乎還沒告一段落,就得破壞好不容易在新成員加入後達成的平衡點,延長生活品質的低潮期。也許第一個孩子比較大了,家人都準備好要迎接寶寶,但面對新生兒對生活作息及家人關係即將造成的衝擊,也只能做好心理準備,見招拆招。
即使承受著這樣的育兒壓力,還是有很多爸媽甘之如飴地成為多寶家庭,希望孩子有伴。
我們從小與父母的關係應該是最親近的,而與手足的關係則是最相近的。手足在同一個屋簷下相處十餘年,用同輩的角度經歷共同歲月,這種極類似的早期經驗讓手足通常是最能互相理解的人。我想從小就彼此友愛的手足,會培養出深刻理解並包容的關係,而這會成為孩子心裡強韌的支柱。

手足關係保證讓家庭生活充滿學習機會

然而,不論再如何友愛的手足,一定會有出現衝突的時刻。蘿拉博士提醒我們,要把重點放在教導而非控制,每一次處理小孩吵架都可以是一次學習的機會。畢竟,小孩之間會發生衝突,就是因為還沒學到做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做父母的在處理孩子這些情緒飽和的狀況時,常常是全副武裝上戰場、要求雙方簽署停戰協議,然而照蘿拉博士的說法,家長要先與自己的情緒對焦,保護自己不受孩子發洩時的言行舉止波及,才能平和地接納孩子情緒,領導他們解決問題。
由於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完全,都有為了芝麻小事而失控的本事,大人們在解決這些衝突時很難不覺得麻煩。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管教孩子的方式和態度,其實都影響孩子深遠,畢竟,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大多來自於爸媽的看法。手足關係保證讓家庭生活充滿學習機會,而且絕大多數是關於了解別人對於自己言行的反應。因此,父母處理手足衝突時,也一併傳達了做人處事的態度給孩子。以處罰或獎勵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僅是從外在來規範,孩子只會學到我們訂下的規則;但若能先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教導孩子先認清自己的情緒為什麼會出現,並看到他的行為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則能幫助孩子建立高情商的思考模式,讓他的行為規範是來自於內在對自我及他人的判斷,這是我們能教給孩子最難能可貴的一堂課。

從懷孕期開始活用蘿拉博士的技巧

我懷兒子的時候看了蘿拉博士這本書,有很多技巧從懷孕期間就開始使用:例如告訴女兒她將要有個弟弟,並請她幫弟弟取個小名;給女兒買一個小禮物,說是弟弟送她的見面禮等等。這些簡單的方法,其實都精準地考量過孩子的心理需求。蘿拉博士還提到「父母的新角色是幫孩子當彼此的翻譯員」,因此當我的兩個孩子都會開始表達自我後,這更是我每天都會使用到的技巧。孩子口語上表達出來的語彙,常常只是心意的一半,往往造成誤解。由父母來擔任孩子們的翻譯員,可以讓他們更全盤了解對方的意思,有時候危機就這樣與誤解一起消失,也有時候也以此累積深厚感情。這個簡單的方法使用上手後,孩子們不但更能理解對方,我覺得連爸媽也能更理解孩子。

有一次小兒子主動跟姊姊分享點心,姊姊正埋頭看書,一口吃掉了也沒表示感謝。我忍住立刻要求她道謝的衝動,稍晚在她抬起頭來時才輕輕告訴她:「剛才弟弟把他最後一塊點心讓給你吃喔。」她馬上放下書,給弟弟一個緊緊的擁抱。雖然口頭上她還是沒有道謝,但那已經不是重點,彼此真情流露的互動才是深化感情的基礎。

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很難想像自己有更多的愛來深愛另外一個小孩;有了兩個孩子後,才知道愛其實是本能,而真正難以想像的滿足感,是當自己的孩子們深愛著彼此,發自內心關愛對方時,爸媽所感受到的那股溫暖。在這本書裡,蘿拉博士會用她的經驗和專業背景,帶領我們用簡單實際的方法打造更和諧的手足關係。
讓手足成為一輩子的朋友,是我們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第四章 
指導孩子情緒溝通與問題解決

喬納拿走某個東西,西恩大哭起來,我會說:「我們要試著跟喬納說什麼?」當西恩說:「我還想玩那玩具,喬納,可以請你還給我嗎?」喬納通常會把東西還給西恩。我發現,只要我提醒他們與彼此溝通,他們大都能靠自己解決問題,我已經教會他們了。
——艾蜜莉

情緒智商起源於我們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能調整情緒並達成目標。接著,則要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了解他人的感受,以尊重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渴求。因此當玩具被弟弟拿走時,情緒智商較好的孩子既不會哭泣、也不會出手打人,他會說:「我還在玩那玩具,喬納,可以請你還給我嗎?」
如果你察覺這種成熟的互動在兩歲至四歲的孩子身上並不常見,你的觀察是對的。多數手足不會這樣互動,根據父母的描述,年幼的手足一個小時平均發生七次衝突,這些衝突中約只有一成最後會以和解、甚至妥協而歡樂收場,其他約有九成,會出現一些恐嚇或強迫,最後由較強勢的一方說了算,或者兩個孩子都從衝突中退卻了。大多數父母盡量不介入,說服自己反正孩子大了就會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畢竟,他們一天到晚都在面對衝突,這樣的練習應該足夠了吧?
不過,許多研究顯示,有兄弟姊妹的孩子,他們的社會技巧並沒有比獨生子女更好,有許多手足就打了好幾年的架。想不透吧?柏.布朗森(Po Bronson)與艾許莉.麥莉曼(Ashley Merryman)在《教養大震撼》(NurtureShock)中提供一個令人不安的解答:「也許事實正好相反,孩子從手足競爭中學會的是負面的社會技巧,而缺乏正面學習。」
換句話說,放任孩子自行處理,他們從手足互動中學到的,可能是:「霸凌」才會贏。
所以,父母應該要介入、創造和平共處的情境?如果我們的介入聽起來像是:「把玩偶給你妹妹!」那只是在教小孩,如果在權位者面前搬弄是非、佯裝受害,便能達到目的,這麼一來,他們便無法學會如何建設性地處理與手足間的衝突。
反而,孩子們更能從同儕互動上學到社會技巧,為什麼?因為如果他想要繼續玩,他勢必得聽進他人的觀點、想辦法顧全雙方,畢竟同儕關係極有可能真的說斷就斷,相較而言,與手足相處就不一定非得要解決衝突點、讓雙方都滿意。我們的文化較缺乏好好處理「差異」的典範,至少過去時代村落中的孩子們比較不會被依照年紀分開,年幼的孩子們會跟著年長的孩子們到處跑,幸運一點的孩子們會交到親近的朋友,並從對方身上學習彼此善待、互惠,他的手足關係也明顯地較為正向,而學校或托兒所確實是孩子們學習「利社會能力」的場域,否則除非我們仔細指導,不然孩子們可能學不到有建設性的社會技能。
這並不表示我們必須干涉孩子們間的互動,這麼做會讓他們缺乏練習自己創造和平共處的機會。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說出:「我還在玩這個玩具,喬納,可以請你還給我嗎?」這樣的話,而不是動手打人,父母確實應該給予明確的引導,他們才知道究竟該怎麼做。

指導基本的情緒智商能力

第一章,我們已經討論過情緒輔導與同理,這兩者奠定孩子們了解自己與他人情緒的基礎。父母還能如何協助孩子們發展情緒和社會智能、讓他們和平共處呢?

1. 談談感受。如果父母多與孩子談談日常生活中每個家人的感受與需求,手足對待彼此時會比較敏銳、比較有感情,也更能理解別人的觀點。即使孩子年紀還小,也會有效果。當媽媽告訴學步幼兒,寶寶可能有些什麼感受,學步兒也會對寶寶發展出更多同理,並減少嫉妒。
2. 問問關於感受、需求、渴望與選擇的問題。
.「你感覺怎麼樣?」
.「你想要什麼?」
.「你剛剛做了什麼?」
.「那樣做有用嗎?」
.「你有得到想要的嗎?」
.「你的哥哥/弟弟有得到他想要的嗎?」
.「你覺得他是什麼感覺?」
.「下次同樣的狀況,你還會這麼做嗎?或是你可以試試不一樣的做法?」
.「你覺得自己還可以怎麼做?」
.「你覺得那樣的話,會發生什麼?」
聆聽、點點頭、重述一遍,確保你正確地理解,維持溫暖、不評價的態度,保持幽默感,當孩子說:「下次我就會揍他!」你可簡單地問:「嗯……那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試著不要馬上評論或訓誡他,引導孩子們重新思考,將有助於他發展判斷力,而好的判斷往往來自於糟糕的經驗。
3. 一次又一次的解釋與示範。
當他們爭奪某個東西,我會說:「傑可布,你說:『莎拉,你玩完時可以換我嗎?拜託。』」等他重複說一次,接著我會轉過頭、對莎拉說:『好,傑可布。』我會重複很多遍。直到有一天,我在煮飯,側耳聽到他們幾乎用一模一樣的字句解決衝突。那時我真感到驕傲!
——蒂恩
4. 練習找出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在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間擁有各種不同的需求,這些都是契機,試著想出對大家都好的辦法,「嗯……你想去游泳,但姊姊想去公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兩個人都開心?」
5. 示範運用以「我」為主詞的句子,這意謂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評斷或攻擊他人。例如,當女兒大叫,與其說:「你才笨吧!」不如說:「我不喜歡你這樣罵我。」
練習以「我」開頭的句型,可用來描述你的感覺、需要什麼、怎麼看待這個情境,並在最後加上你希望孩子怎麼做。「我覺得___,因為我想要(或需要)___,但我發現你___。」例如,「我很擔心,因為我想要準時出門,但我發現你還沒準備好。請你趕快穿上鞋子。」
6. 示範利社會行為。家裡的大人如何對待彼此,是孩子們最有影響力的示範,善用這點,運用角色扮演來示範你希望孩子們如何對待彼此。例如,你可能會對伴侶說:「只剩下一根香蕉了,我們分著吃吧。」或示範如何以尊重態度設立限制,說:「不好意思,我正在使用它,等我用完換你用。」搭配微笑和擁抱。

你的新角色:翻譯員

你可以把「教孩子們溝通」想像成是在幫兩個雞同鴨講的人翻譯。當然,孩子們自己本來就在學習如何有效溝通,只是當他們一焦慮、或脾氣一上來,思緒就亂了,也聽不進別人說的話,這時,父母的工作就是幫孩子們搭起橋梁,讓他們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並幫他們聽懂彼此的表達。一旦你幫他們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他們將越來越有能力一起嘗試解決問題,漸漸不再借助你的幫忙。

「你抱起吉歐瓦娜,她就開始生氣,你有沒有聽見呢?看起來她希望你放下她。」
「柴克喊停了,他不想要你這樣拉他。」
「雅美莉亞說是她先拿到玩具的,安柏也說是他先拿到玩具的……你們都認為是自己先拿到的!」

成功的翻譯員必須發揮同理,理解孩子們雙方的觀點,也必須保持冷靜,才不會馬上評斷對錯,即便我們為了確保所有人都安全而設立限制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站在某個孩子那邊,另個孩子便會豎起防衛、關閉耳朵。試著想像孩子對你這樣的介入會有什麼反應?

「你弄傷寶寶了!立刻把她放下來!」
「別再拉他了!你怎麼一天到晚對弟弟動手動腳!」
「雅美莉亞,妳是姊姊,應該比較懂事才對,不要再跟妹妹搶了!」

以上這些語言不會建立橋梁,因為孩子覺得被批評了,即便他最終乖乖合作(這不太可能發生),也會心生怨懟,往後更愛反抗。
翻譯是寶貴的教導方法,幫助孩子們了解社會動力。如果你可以以同理翻譯、盡量不去評斷對錯,會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被聽見了,他們的情緒於是會冷靜下來,讓他們更能聽見彼此。

指導孩子們辨認與溝通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如同我們討論過的,當父母讓每個孩子都感覺自己倍受關愛,便可以讓手足競爭降到最低。然而不論你再怎麼回應,孩子們偶爾還是會起點衝突,如果孩子無法以語言表達他想要什麼,他就會藉身體來做出反應。所以父母的工作就是協助孩子們學習辨認,並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也幫助其他手足聽見、並回應他的表達。
如果你有多個孩子,你便會有許多機會去指導他們辨認、溝通自己的感覺。我們來看看一些例子。
詹姆士(三歲)正在玩他的小砂石車,維莉特(十五個月)走到他身後、拉了他的衣服,他煩躁地看一看自己的肩膀,當他正要轉身推開維莉特時,媽媽說:「詹姆士,維莉特拉你衣服,看起來你不喜歡這樣,你可以用講的告訴她嗎?推人會讓人受傷喔。」
詹姆士:維莉特!不要!
媽媽:詹姆士,我聽到你說不要了!你可以告訴維莉特,你不要她做什麼嗎?
詹姆士:不要拉我的衣服!
維莉特睜大眼睛,來回看向媽媽和詹姆士。
媽媽:維莉特,詹姆士說不要拉他的衣服,妳想要詹姆士注意妳嗎?妳想要跟他玩嗎?
維莉特笑了,並拍拍手。
媽媽:詹姆士,你看看維莉特好想跟你一起玩!這是她拉你衣服的原因,她想說她要跟你一起玩,我看到你正在玩小砂石車,維莉特可以怎麼樣加入你的遊戲?
詹姆士:在這裡,小維……妳可以拿這台砂石車,妳去挑一個積木放在裡面,把它載到砂石車這裡。
強尼(四歲)走進房間,克里斯丁(五歲)正在房間裡玩飛機,強尼一把抓住飛機。
強尼:換我了!
克里斯丁:沒有,現在我還在玩……我可以玩很久。
他讓飛機從強尼面前滑過,發出咻咻聲,強尼開始哭,追著飛機跑。
爸爸:我聽到強尼在哭……你們兩個還好嗎?
強尼:他很壞!
爸爸:強尼,我看到你很傷心……你可以告訴哥哥你想要什麼嗎?而不是罵他。
強尼:他惹我!我也想玩飛機!
克里斯丁:但現在是我在玩!
爸爸:強尼說他想要輪流玩飛機,克里斯丁說還沒準備好玩完這一輪……嗯……這真是傷腦筋……我知道等待是很難的,強尼。
強尼:我不想要等……我現在就想要玩飛機!我想要用卡車幫它加油。
爸爸:強尼,我知道你想要現在就玩飛機,你已經想好要怎麼玩了,你可以問問看克里斯丁他玩完時能不能拿給你。
強尼:你玩完的時候,飛機可以換我玩嗎?克里斯丁。
克里斯丁:好,但我還要玩很久。
爸爸:好……我們家的規則是每個人一輪都可以玩很久……你可以告訴強尼大概什麼時候可以換他玩飛機嗎?
克里斯丁:我到睡覺前都想玩。
強尼:那我想要把飛機放在床邊,這樣明天就會是我先玩飛機了。
爸爸:好,所以克里斯丁會玩到睡覺前,然後晚上飛機會放在強尼床邊,明天起床換強尼先玩?你們都同意?
克里斯丁:這樣很好,爸爸,看我飛!
強尼:好……克里斯丁,那我可以當地勤嗎?如果你要降落時,我可以幫飛機加油。

如果強尼按捺不住、情緒潰堤了呢?協助他等待輪到他的時候(閱讀「指導孩子等待輪到自己」),你可能須面對他大哭大鬧,但若不這麼做,也許強尼就整個晚上悶悶不樂,這樣的結果將更不利;相對地,在崩潰之後,他便能想辦法去跟克里斯丁一起玩飛機,或他會找別的事情做,大家都能擁有一個比較快樂的晚上。(閱讀的「幫助孩子度過劇烈的情緒:計畫好的情緒潰堤」)
賽巴斯汀(五歲)和克萊兒(七歲)在玩學校遊戲,克萊兒扮演老師。
賽巴斯汀:我不想玩了。
克萊兒:你要一起玩,我是老師,所以你要聽我的。
賽巴斯汀:爸爸,我一定要繼續跟克萊兒玩嗎?
爸爸: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要跟誰玩,你不想玩了嗎?
賽巴斯汀(啜泣著):她很凶。
爸爸:我知道了,姊姊需要感受到你的心情。
賽巴斯汀(再度啜泣):你去告訴她。
爸爸:你會擔心要告訴克萊兒你的心情嗎?你可以試著告訴她你的感覺嗎?
賽巴斯汀(對著克萊兒):妳太凶了。
克萊兒:我才沒有!
爸爸:賽巴斯汀,你可以告訴姊姊你有什麼感覺嗎?
賽巴斯汀:我不喜歡這樣,我什麼事都不能決定。
克萊兒:好吧……你想當一下老師嗎?我來當壞學生。
你有注意到這幾位父母做些什麼嗎?他們協助孩子們辨認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去攻擊手足。他們這麼做:
.描述所發生的事情。
.同理每一個孩子。
.指導孩子們把感受化作語言,而非攻擊。
一旦聽見彼此的需求,孩子們將更能想出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
有些父母會說:「這下好了,以後我每次都得插手了,他們什麼時候可以自己處理?」,凡是要求更多洋芋片、溜滑梯排隊時堅守自己的順序、買冰淇淋甜筒等,各種人際能力會在一次次指導與練習中學會。然而,如果父母僅是告訴孩子們「用講的!」是不會有效果的,我們必須仔細地教導他們要講些什麼。
一旦你開始用上述方式指導孩子們,你會訝異地發現他們竟可以這麼快速地學會處理事情。即便年紀還小,孩子們也喜歡解決問題、與所愛的人和平共處,他們只是需要你教導他該怎麼做罷了。

指導孩子們向對方設立限制

當人們感覺遭受威脅,本能反應便是發動攻擊。因此,孩子們需要我們幫忙他,學會以尊重的態度,向手足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緒(包括憤怒)。我們同樣可以運用翻譯的方法:
.描述。
.同理。
.指導孩子們辨識與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緒,而不攻擊其他孩子。
如果必要,你也需要:
.如果孩子設立限制了,對方卻置之不理,你要去當他的靠山、支持他。
.如果孩子不把限制放在眼裡,你要重新強調家庭規則。
.協助孩子們解決問題。
伊娃(五歲)穿著小仙子服裝,在房間裡展翅跳舞,隨著音樂揮舞魔法杖,她撞到麥肯希(七歲)正在玩的娃娃屋。
麥肯希:喔,不!妳撞壞娃娃屋了!我討厭妳,伊娃!
媽媽:麥肯希,你聽起來好生氣,你先不要打妹妹,你可以把你的感覺說給她聽嗎?
麥肯希:我很生氣,我的感覺就是很生氣!伊娃,我才剛擺好,妳就撞倒了!
媽媽:喔,麥肯希,難怪你這麼不高興,你花了好大的心力才擺好……現在得從頭來過了,真的很遺憾……
伊娃:我不是故意的,麥肯希……我只是在飛……你想要我幫你把家具放到原本的位置嗎?
麥肯希:嗯……沒那麼簡單,我要擺得像剛剛那樣。
伊娃:麥肯希,對不起,我還以幫妳忙……我可以把倒掉的家具弄好?
麥肯希:可以……我想妳可以……但要小心喔!
強森(四歲)推著尼可拉斯(兩歲),尼可拉斯哭了,努力站穩。
爸爸:你們兩個都喜歡玩這個遊戲嗎?我看到尼可拉斯在哭。
強森小心翼翼地抬起頭來。
尼可拉斯淚眼汪汪地搖頭說不。
爸爸:尼可拉斯,你可以告訴哥哥你不喜歡什麼嗎?
尼可拉斯:不喜歡!
爸爸:尼可拉斯,你不喜歡什麼?可以清楚說給哥哥聽嗎?
尼可拉斯:尼可拉斯不喜歡推!
爸爸(幫忙翻譯、並確認是不是這意思):強森,尼可拉斯說他不喜歡被推,你可以停止推他嗎?
強森點點頭。
強森點頭,表示他會尊重這份承諾。如果強森沒點頭呢?如果他不願意承諾,便可能會繼續推人,在這種情況下,爸爸須繼續介入處理。
爸爸:強森,看起來你還沒準備好不推,尼可拉斯說他不喜歡被你推,他需要你答應不再推他,他才能覺得比較安全,你可以停止推他嗎?
強森搖搖頭。
爸爸:好吧,看來你現在非推不可,但不能推尼可拉斯,想想看還有什麼是你可以推的?你的嘟嘟車?在這裡,我幫你拿出來,讓你盡情地推。你可以讓我看看,你有多想推車車嗎?哇!強森,你推得好用力呀!看看你推的!……現在,我必須去清理廚房了。尼可拉斯,你想要跟我一起去,幫忙我打洗碗的泡泡水嗎?
卡里(十五個月)打了亞娃(三歲)。
亞娃(僵住不動):哎喔!
卡里咯咯笑,又再出手一次。
亞娃(咯咯笑):哎喔!
卡里:哎喔!
他又再打了亞娃一次,繼續咯咯笑。
媽媽:嘿,我聽到亞娃說「哎喔」,我也聽見你們在笑,你們是在玩嗎?
亞娃:我不想要他打我,但沒有很痛……
媽媽:聽起來妳想跟弟弟玩,但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被打……亞娃,妳可以用別的方式跟他玩,還有什麼可以玩的?
亞娃:我覺得他喜歡聽我說「哎喔!」,卡里來這裡,你打沙發,對,就是這樣,哎喔!
亞娃和卡里一起打沙發,大叫「哎喔」,笑得很開心。
放學後,媽媽跟克蘿伊(九歲)和萊恩(七歲)一起走進家門,萊恩走著走著,在脫鞋子時撞到克蘿伊。
克蘿伊:萊恩!你這個笨蛋,別撞我!
萊恩:我什麼都沒做!我不是笨蛋!
媽媽:克蘿伊,這樣罵人會讓人難過,妳想跟萊恩說的是什麼?
克蘿伊:不要踢我!
萊恩:我又沒有踢妳!
媽媽:嗯……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我猜有可能是你在脫鞋時,腳撞到姊姊了……克蘿伊,是這樣嗎?
克蘿伊:好像是吧……我感覺很像被踢了。
媽媽:就算是不小心踢到,還是有可能會受傷……萊恩,可能你沒發現自己的腳踢到克蘿伊了……有時候會這樣,她感覺像被踢了,她以為你是故意的……所以有一個很大的誤會,讓你們兩個都很不愉快,對吧?
兩個小孩互看,還是很生氣。
媽媽:你們兩個是不是可以跟對方說些什麼,讓事情變好一點?
萊恩:我不是故意踢妳的,克蘿伊,對不起,但我不喜歡妳叫我笨蛋。
克蘿伊:我不是說你真的是笨蛋,我只是很生氣……但你踢得滿大力的,我不喜歡被踢,你可以小心一點嗎?
萊恩:只要妳答應不要再罵我就好。
媽媽:聽起來這是個不錯的協議呀。我們家的規定就是不能罵人,我們也不能在別人沒有同意之下就碰別人的身體。我在想怎樣比較好,能讓你不會不小心撞到姊姊……有誰能想到方法嗎?
萊恩:我脫鞋子的時候不要跟她一起坐在椅子上……我可以坐地上。
媽媽:哇,這對你會有幫助嗎?那妳呢,克蘿伊?
克蘿伊:這樣比較好。萊恩,我喜歡你,我只是不喜歡被撞到。

指導孩子們傾聽彼此說話

通常,當孩子們沒有在聽彼此說話,是因為當下他們有情緒,所以不再在乎對方。這時,首要目標是讓雙方先冷靜下來,他們才會打開耳朵。當你介入時,不論你認為是哪方有錯,都必須同時同理雙方。如果你處理的方式感覺像是攻擊某一方,他們便不可能去同理手足,這是我們不選邊站的重要原因。你可以先深呼吸、冷靜下來,心中默念「這不是緊急事件,我是小孩的榜樣,讓他們能學會處理彼此間的事」,接著:
1. 幫忙孩子脫離「戰或逃」狀態。首先,你可以抱持「這並不是緊急事件,這是可以解決的」態度,並將這態度傳達給小孩,便能增加他們心中的安全感,必要時則要化作語言,說給他們聽,「看來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我們可以解決的。」
2. 鼓勵孩子為自己說話(如同前面所提的案例)。「你可以告訴他……」
3. 當其中一個孩子聽不進別人說的話,可提供協助。「姊姊喊停了……你需要我幫忙你停下來嗎?」如果被弄傷的那個小孩還不會說話,你可以說:「看看弟弟的表情……看起來他並不喜歡這樣。」他已經知道傷到弟弟了,他心裡也不好受了,他只是無法管理自己的劇烈情緒。你的目的不是羞辱他,而是提醒他,不論他心裡是什麼感覺,他都有責任避免傷到他人,並讓他知道你會跟他一起、幫忙他調整自己。
4. 當孩子看不見協調的必要,可重申家庭規則,鼓勵他想想顧全雙方的做法。「弟弟說他想要幫奶奶的花園澆水,要用這條水管,我們家的規則是每個人輪流的時候都可以使用很久,不過,今天我們可能需要輪得快一點,因為我們只有今天待在奶奶家,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用到水管。你們覺得可以怎麼做,讓每個人都開心呢?」

指導孩子們解決問題

在處理紛爭時,我不會討論「誰做了什麼」,我會問他們「可以怎麼做來解決問題」或「把事情做好」。——翠西亞

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你只須界定出問題點,鼓勵孩子們想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並鼓勵他們達成共識。要學習這麼做,你可能必須更詳盡描述。
1. 示範冷靜,好讓每個人都能思考,也更願意解決問題。
2. 指出問題所在。當孩子們們陷入僵局,便會把彼此視為問題,如果你能指出問題所在,將有助於他們就事論事。
3. 如果孩子們是因某個東西而起衝突,把這個東西(或孩子們)帶離現場,不讓任何人獨占它。
4. 不帶評論地描述問題,好讓孩子們理解對方也有合理的需求與渴望。
5. 確認他們都同意,這就是眼前遇到的問題,以免你可能沒有從孩子的角度理解這問題、或他們對問題可能沒有達到共識。
6. 邀請孩子們想出解決方法。在一些情況中,解決方法會是既有的規定:「我們家輪流的規則是,不須因為有人新加入、就要馬上輪他,但如果你們都同意要這樣,那就可以」,如果以前沒有訂立相關規則,你可以問:「你們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7. 幫忙寫下他們想到的解決方法(即便小孩仍不識字,也可以這麼做)。可以從黑板或一張大紙上寫下解決方法,特別有助於孩子們「內化」這個過程,當他們陷入僵局時,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但要避免只是你單方面幫他們想。同時,你可以想一些愚蠢或狂野的主意,來打破他們的僵局,刺激新想法的出現。
8. 寫下所有解決方法,就算其中有些做法不是所有人都贊同。這是大家一起動腦思考的時間,不宜評論,愚蠢的主意會讓人發笑、化解張力。當孩子們提出建議,重述並寫下。
9. 一條一條地唸出每個解決方案,並問孩子們是否都同意。
10. 重述孩子所提的不同意見、妥協意見,以及最終的解決方法,然後,問問這個新的解決方法是否有用。這是很重要的步驟。通常,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來自孩子們對現有的想法提出異議,這有助於他們把自己的渴望表達得更詳盡,學習從他人的觀點看待事情,並能讓解決方法更適合每個人。在一開始,你須幫忙他們達到這些妥協,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將學會靠自己做到。唯有當每一方都同意,解決方法才能發揮效用。
11. 一旦得到顧全雙方的解決方法,確保它有被執行、且真的可以解決問題。我們大多想跳過這步驟,但如果你希望孩子們可以遵守彼此協定的承諾,便不能跳過這步驟。如果很難執行討論出來的這個解決方法,試著縮小解決問題的目標,來幫助他們化解困境。

上述內容提到許多「重述」這個動作,它能幫助孩子們聽見彼此、澄清表達的內容,有助於孩子們「就事論事」,不會在嘗試解決事情時牽扯出更多紛爭。逐漸地,孩子們也將學會「重述」,彼此間的溝通將會更清楚,並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你就不用再幫忙他們了 !
這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媽媽:我聽到很大的聲音……你們兩個是不是遇到問題了?
泰勒(五歲):他一直推我的積木大樓!
朱利安(三歲):我是想幫忙。
泰勒:不是!朱利安,你是故意的!你想要把它推倒!
朱利安:它倒掉了!
媽媽:所以問題出在泰勒想自己蓋積木大樓,但朱利安想要幫忙……也想要把它敲倒?這就是你們遇到的問題嗎?
泰勒:對!
朱利安:對!
媽媽:所以我們有一個人想要自己蓋積木大樓,讓它高高的,另一個人想要幫忙、也想把它弄倒……這狀況聽起來真不妙,你們兩個怎麼解決這問題呢?
泰勒:叫朱利安走開……我想自己蓋。
媽媽(寫在紙上):好,這是一個可行的做法,泰勒可以自己蓋,不要任何幫忙,也不要被推倒。還有嗎?
朱利安:可是我也想蓋呀!
泰勒:你可以蓋你自己的大樓啊,不要碰我的大樓!
媽媽(寫下):這是另一個可行的做法嗎?朱利安去蓋自己的大樓?你們各自蓋自己的大樓?
朱利安:不!我不行!我沒辦法蓋得像泰勒的那麼高,我蓋的大樓不好。
媽媽:你不喜歡這個做法,好吧,我們先把所有可行的做法都討論一遍,還有其他做法嗎?
朱利安(笑著說):把它們都弄倒!
媽媽:朱利安,這聽起來真是痛快!好,我會把它寫下來,這個做法是把大樓推倒?
泰勒:我討厭那樣!
媽媽:我聽見了,我知道,泰勒,還有其他做法嗎?
泰勒和朱利安默不作聲。
媽媽:好,我們來看看這裡哪個做法可以讓你們兩個都開心……第一個做法是你們各自蓋大樓,而沒有人可以推倒泰勒的大樓……這個做法你們都接受嗎?
泰勒:對!
朱利安看起來仍一臉漠然。
媽媽:朱利安,這個做法是你可以蓋自己的大樓,然後把自己的大樓推倒……但你不能去碰哥哥的大樓,好嗎?
朱利安:我不喜歡這樣……我的大樓不夠高。
媽媽:嗯……泰勒,你有聽見嗎?朱利安之所以喜歡弄倒你的大樓,是因為你的大樓比較高。
泰勒:我們可以一起把他的大樓蓋高一點,我可以幫他。
媽媽:這是另一個可以寫下來的做法……這個做法是「泰勒幫朱利安蓋很高的大樓,讓朱利安可以推倒它」。
朱利安(跳上跳下):太棒了!
媽媽:朱利安,你喜歡這個做法,這代表你可以敲倒泰勒幫你蓋的大樓……但你不能去碰泰勒自己的大樓……好嗎?
朱利安:好……但泰勒,你可以幫我把我的蓋得跟你的一樣高嗎?
泰勒:好啊,我們會把它蓋得很高……但我也可以跟你一起敲倒它嗎?
朱利安(笑著說):好!我們一起當高樓殺手!
媽媽:好,泰勒幫朱利安蓋高樓,再一起把它擊垮,你們都喜歡這個做法吧?我們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那麼,你們要怎麼確保泰勒的大樓安全、不會不小心被推倒呢?
泰勒:我會把大樓蓋在桌子上,這樣它就安全了。來吧,朱利安,我們來蓋你的超級高樓,等下來看看把它推倒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