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知識.權力: 敘事治療的力量 (第2版) | 誠品線上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

作者 Michael White/ David Epston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故事.知識.權力: 敘事治療的力量 (第2版):◎敘事治療創始人經典著作◎作者逝世十周年全新修訂版,全書精修,更加趨近敘事治療核心思維◎敘事治療大師吉兒‧佛瑞德門專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敘事治療創始人經典著作◎作者逝世十周年全新修訂版,全書精修,更加趨近敘事治療核心思維◎敘事治療大師吉兒‧佛瑞德門專文推薦故事,一直在造就你的生活一九八○年代,兩位年輕家族治療師麥克‧懷特與大衛‧艾普斯頓,嘗試以嶄新思維和手法,克服傳統心理治療的僵化侷限。兩人決定合寫一本書,整理出這名為「敘事治療」的新療法的理論基礎與實作經驗,這便是於一九九○年問世的經典之作《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他們從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米歇爾‧傅柯的思想與人類學等理論中汲取養分,為家族治療甚至整個心理治療界開創了一條新路。兩位作者相信,人的問題深具社會建構面向。必須把人的困境放在文化脈絡下思考,才能從結構性的捆縛中鬆綁。書中提出的第一個治療新觀念是「問題的外化」。只要把人和問題分開,就能釐清:是人被問題牽著鼻子走,還是人有能力想辦法解決問題?第二個新觀念,是文字可以靈活運用在治療上。透過撰寫各種充滿創意的信件、宣言、證書,能促成具有治療潛力的「故事」。他們把治療比喻為「說故事」與「重說故事」。透過述說、解構、再建構,寫下經過選擇的事件與意義,能激發來訪者為自己創造更有力量、更貼近渴望、更賦予未來希望的新版故事。在敘事治療的診間,來訪者不覺得自己是困在問題裡的受害者,而是有所選擇的主體。身為人,我們不但因「說」自己的「故事」而為經驗帶來意義,也能透過對故事的全新認識,起而「實行」自己的故事。「麥克是技巧高超的衝浪者,航行在未知之海,帶著我們許多人和他一起享受『解構』世界的樂趣。」--大衛‧艾普斯頓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伊凡斯頓家庭醫療中心主任/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輔仁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丁興祥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辦人/吳熙琄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李維倫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金樹人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黃素菲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彭榮邦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長/楊 蓓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專家委員/賴杞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麥克‧懷特( Michael White)澳洲社會工作者與家庭治療師,「敘事治療」創始人。南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1983年創立杜維曲中心(the Dulwich Centre),以家庭治療師身分執業,並終生與該中心保持合作。2008年創立阿德雷德敘事治療中心(Adelaide Narrative Therapy Centre),提供諮詢服務與培訓課程。 麥克‧懷特早年接受社會工作和家庭治療訓練,並於阿德雷德兒童醫院擔任社工,因不滿足於傳統想法和做法而開創新的觀念。在敘事治療的發展上,他是最多產且最具影響力的人,更是許多治療專業刊物裡被討論的主角,海外巡迴教學常常吸引了大批的聽眾,包括2001年在台北舉行的「敘事治療工作坊」。 2008年4月4日因心臟衰竭驟逝,一生著作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世界心理治療學界影響深厚,包括《重寫生活》(Re-Authoring Lives, 1995)、《治療師的生活之敘說》(Narratives of Therapists' Lives, 1997)、《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張老師,2008)、《敘事治療的實踐:與麥克持續對話》(張老師,2008)、《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心靈工坊,2018),並和大衛.艾普斯頓合著《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心靈工坊,2018)、《經驗、矛盾、敘事和想像》(Experience, Contradiction, Narrative and Imagination, 1992)、以及和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合著《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心靈工坊,2008)等。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現任紐西蘭萊斯利中心(Leslie)的奧克蘭(Auckland)家庭治療中心聯合主任,是麥克‧懷特專業生涯的重要合作伙伴,兩人並稱敘事治療的創始人。在發展敘事治療的過程中,他早期所接受的人類學訓練一直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他因此體認到儀式在治療上的重要性。此外,他也特別重視文化對信仰與假設的影響。敘事治療開始建立哲學與實際做法時,提出「敘事」這個隱喻的就是他。 艾普斯頓和紐西蘭的同事一起編輯的作品有《敘事治療的做法:希望的考古學》(Narrative Therapy in Practice: The Archaeology of Hope, 1997),並和麥克‧懷特合著《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經驗、矛盾、敘事和想像》。■審閱者簡介 吳熙琄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博士。美國婚姻與家族治療協會(AAMFT)認證督導、美國陶斯(The Taos Institute)後現代學院院士、美國休士頓加維斯頓中心(Huston Galveston Institute)特約教授以及北京中科院心理所後現代研究中心顧問。從2005年回台,便致力於後現代在敘事對話的推廣,並在海峽二岸做許多定期性的教學。2013年在台灣創立「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希望能更有系統的介紹不同的後現代對話之應用及思維到華人土地上。■校訂者簡介曾立芳 心理工作者、口譯工作者。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諮商碩士,澳洲杜維曲敘事治療中心國際敘事與社區工作訓練證書。諮商心理師證照。多年來在政府機關、學校、非營利組織和監獄從事兒童、青少年、成人的個別及團體工作,並以其多年經驗,提供助人專業工作者於兒少及家長工作的督導及訓練。■譯者者簡介廖世德1953年生,台南人。譯有《反叛手冊》、《物理之舞》、《寶瓶同謀》、《性與權力的解剖》,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系列叢書。專事譯述,工作之餘喜愛慢跑、越野腳踏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不變的經典 吉兒‧佛瑞德門【推薦序二】敘事的發展與演化 吳熙琄【推薦序三】從「尾聲」創造「開端」 黃素菲【前言】持續的創新力量 卡爾.湯姆【作者序】書之誕生 麥克.懷特第一章 故事‧知識‧權力視框(Analogy)文本視框文本視框與治療做為主流知識與權力機制的主流敘述替代性故事與文化上可運用的論述口述與文字傳統的區別結論第二章 問題的外化相關影響的問話界定問題,準備進行外化特殊意義經驗人與問題關係的修正責任文化脈絡圓形監獄思考第三章 說故事的治療邏輯科學模式與敘事模式的區別邀請函辭退信預測信轉介回信推薦信特殊場合的信件短箋以信件來敘事自己的故事第四章 反對性文件證書宣言自我認證的證書結論【附錄一】參考書目【附錄二】延伸閱讀

商品規格

書名 / 故事.知識.權力: 敘事治療的力量 (第2版)
作者 / Michael White David Epston
簡介 / 故事.知識.權力: 敘事治療的力量 (第2版):◎敘事治療創始人經典著作◎作者逝世十周年全新修訂版,全書精修,更加趨近敘事治療核心思維◎敘事治療大師吉兒‧佛瑞德門專文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71179
ISBN10 / 9863571172
EAN / 9789863571179
誠品26碼 / 2681569000007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不變的經典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伊凡斯頓家庭醫療中心主任


本書於1989年在澳洲出版,原名為Literat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意為「針對治療目的的書寫方法」)。接著於1990年在美國增添了一章新內容重新出版,改名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意為「針對治療目的的敘事方法」)。有些人認為敘事治療這個名稱是由新的書名而來。的確沒錯,本書預告了敘事治療的概念與實踐,即將擴展到創始者所在據點(澳洲的麥克‧懷特與紐西蘭的大衛‧艾普斯頓)之外的世界。


本書的第一、二章,我想我自己應該讀了至少十幾次。這兩章是所有關於敘事治療的文章中,唯一讓我讀得這麼勤快的文字。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深受啟發,對自己的工作以及思考世界的方法感到興奮不已。這些文章用一般較不常見的方式,也就是文化論述與權力運作的角度,來說明所謂的心理問題。


伊凡斯頓家庭醫療中心的年度計畫中,每一年都會選用這兩章做為指定閱讀,學員們也從中獲益良多。他們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當事人與問題,並願意去嘗試新的治療方式。對於像我這樣在台灣與中國從事敘事治療教學的人來說,非常開心能看到本書的中文版能在問世十八年之後,又出了全新修訂版!


我雖然強調本書的第一、二章對於敘事治療理論架構與概念的重要性,但整本書其他的內容也很重要。第三章與第四章提供了豐富的例證,呈現敘事治療師運用書寫文字來進行治療的方法。


敘事治療背後的概念,是認為我們透過故事來理解自己的生命。對於尋求治療的來訪者來說,這些故事通常會比較負面。敘事治療師提供的協助,是解析這些有問題的故事,釐清裡面的結構。另外也幫助來訪者辨識出這些有問題的故事所沒預測到的事件。經由治療師提問與來訪者回應之間的互動,來訪者較為偏好的新故事就會浮現。有問題的舊故事因為經過不斷地重述,所以很容易讓人相信。但是來訪者又無法花一輩子的時間在治療室中重述新的故事,好讓這些故事線強化成為替代舊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幸好治療文件(如信件、證書等)可以幫忙,讓來訪者在遭到問題故事的強力反擊時,一有需要,便可以拿出來反覆閱讀強化。


在執業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來訪者會隨身攜帶這些文件,有些則是把文件貼在鏡子上,或是用特別的盒子裝起來放在床邊。不知發生過多少次,許多來訪者都曾提到文件的作用抵得上好幾次的治療對話。


本書中,懷特與艾普斯頓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文件範例:書信、認證、清單、短箋,及其他書面形式。有些是悉心書寫的信件,記錄了治療對話的每個細節,有些則是簡短的便條,寥寥幾語寫下懷特或艾普斯頓在對話結束後才想到的問題或想法。另外還有關於承諾、慶賀與預測的認證,全都是使用非常易懂的語言,並以來訪者熟悉的方式來書寫。


本書因為是第一本敘事治療的相關著作,所以深具歷史意義。書中的概念與範例非常鮮活重要,與懷特和艾普斯頓撰寫當時並無二致。對不熟悉敘事治療的讀者來說,本書是極佳的入門選擇。甚至對像我這樣的內行人來說,每次重讀本書,都還是會受到嶄新的啟發!




敘事的發展與演化 吳熙琄/ 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辦人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在台灣從2001年出版到現在,也有十七年了。記得舊版本出版推出時,我邀請作者之一麥克‧懷特來台灣,在張老師基金會舉辦敘事治療工作坊,並且全程擔任口譯。在那之前,我在美國已經聽過很多次他的課了,但那次在台灣把麥克的授課內容翻成中文,覺得特別震撼。我記得一開場時,我聽麥克講述如何跟來訪者工作,就感動得掉下眼淚。這次的口譯,是我第一次把麥可的英文敘事轉換成中文的敘事,用自己的母語來體會,跟聽英文有很大的差別。三天的翻譯使我的腦子時時都處在亢奮狀態,覺得麥克的教學非常的密實,豐富無比,並激勵人心。在場有約一百五十人來聽課,大家都聽得非常過癮。結束三天的課程之後,我跟麥克說,我希望未來有機會再多請他到台灣來講課,還記得當時他跟我說,「熙琄,你也可以講啊!你是華人,你可以用中文跟很多人分享。」其實我自1998年開始就幾乎每年寒假回台,分享我自麥克那兒學到的東西,只是當時心裡想, 哪有可能像麥克講得這麼好呢。


自我2005年回台之後,就開始大量在各地分享敘事,透過演講、公開示範、督導與機構團體工作等形式,分享我在敘事治療方面的心得。那時候主要的城市大概都跑遍了,哪裡有邀約我就去,不論鄉村或城市。台灣雖然不大,但是那幾年花在交通的時間,可能也不少。此外,我也在台北開私塾培訓課程,也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開長期課,陸陸續續和許多人在敘事上結緣。很可惜的是,自麥克在2008年過世之後,在台灣再度親炙麥克大師的風範已不可能。好在心靈工坊最近邀請了當年在美推動麥克敘事思想與技術最力的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來台,開始了一系列完整的敘事培訓課程。


為什麼這麼多治療師和學生要去學習此療法呢?我想可能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他們相信人不等於是問題的標籤,重要的是人和問題的關係,例如人是被問題牽著鼻子走,還是人找出辦法去操縱問題,甚至變成操縱此種問題的專家。


二、把人從問題中解放出來。當人覺得被問題困住時,容易產生無助甚或自己是失敗者的形象,但當人有方法去掌握問題時,人變得有創造力,能去開發不同的資源,此時人頓時變得自由,能從問題的綑綁中釋放出來。


三、不把人放入既有的模式中,或用既有的規格去看待每一個人,因而此療法能真正發現求助者的資產,縱使一開始此資產看來很小,例如一個會逃家的孩子,一般人不免用既有的規格去看待這個孩子,認為他/她是個有問題的孩子。但此療法可能會去探索他逃家時是如何的照顧自己,再透過其照顧自己的這個特質去看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甚或透過這個特質去幫助他克服逃家這件事。


四、打破治療師是專家的模式,進而去了解求助者,可如何變成自己或他人的專家。


五、幫助求助者找出自己全新的自我認同(identity),進而生活得更好,發掘一群支援者來支持這個全新的自我認同。


除了台灣的課程之外,我也陸續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以華語和英語陸續傳授敘事相關課程。2006年底開始我首度被邀請到北京講授敘事治療。當時,敘事治療對於剛起步培訓諮詢師的中國大陸而言,還是一個很新的學派,但這麼多年耕耘下來,已經有許多在地的老師加入了培訓的工作。佛瑞德門也於幾年前開始在南京及其它城市開課,失去了麥克的澳洲杜維曲中心近期更開始在中國大陸推動執照訓練與碩士課程, 現在敘事治療在大陸已經成為正式被認可的,心理工作者的學習主流之一。2018年5月大陸將舉辦第一次全國性的敘事大會,將會是一個華人在敘事發展的里程碑。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國外博士班階段就接觸到當時正蓬勃發展的後現代心理治療與家族治療思潮,尤其是能接觸到麥克,對我影響極為深遠。因此,我希望能夠把我從麥克身上學到的,特別是驗證過的本質的東西跟大家分享。 我一直認為光看書是不足夠的,看書只能得到抽象的文字概念,但親自接觸老師,從示範、討論、演練與直接體驗老師的風範,這種學習才會是立體而實際可操作的。所以回來這麼多年,我沒有把時間放在整理自己理念的工作上,而是主要把時間放在如何讓大家有機會透過我,接觸到從麥克身上學到的敘事哲學。 先讓大家體驗到我從麥克身上學到的敘事精神,大家再帶著這個體驗,去看看可以如何把敍事精神實踐到生活與工作當中。從2005年到現在2018年的這段日子,我主要的意圖就是邀請大家去體會到底敘事是什麼,在敍事中體會到怎樣的關係,在敘事中體驗到怎樣的自己。作為敘事的傳播者,我的心意是陪伴大家活出敘事,而不只是知識與技術的介紹 。


兩岸的敘事發展現在是非常活潑的,坊間有許多老師將敘事運用在不同的領域當中,例如心理諮商、家族治療、社工界、醫療界、教育界和生活場域等。也有人把敘事跟不同的藝術或心理學派做整合,例如敘事和藝術治療、敘事和心理劇、敘事和舞蹈治療、敘事和醫療、敘事和沙遊療法、敘事和催眠、敘事的牌卡、敘事的故事研究等等。這種整合會不斷延伸,近來還聽到有人嘗試結合敘事與榮格,實在是豐富無比。我想敘事之所以可以跟這麼多不同領域整合,很可能是因為它源自一個人性的世界觀,對「人」的理解與看見特別重視。這個治療學派擁有堅定的哲學根柢,已不再只是個技術了,可以適用的範圍會越來越廣。因此我預測未來敘事和不同學科的整合與研究還會不斷的增加。


過去的研究所可能提到敘事治療,就只是在教科書內簡單介紹的一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所開設敘事治療課程,與敘事相關的碩士與博士論文研究也在大幅增加 。我覺得很幸運,在華人的世界裡,我們有機會接觸到敘事,而且把敘事放在我們的服務工作當中,不斷地學習,充分落實到生活當中。


敘事治療的出現,是心理學界一個很大的思維轉換。雖然我們每個人和不同學派的緣分都不太一樣,但是只要從事對話工作,不管是諮商師、心理師、家族治療師、社工師、觀護人員、精神科醫師、精神科護理師、老師等等,為了因應變化多端的現代問題與挑戰,主動去接觸不同典範轉移的學問是很有必要的,而不是固守單一的古典思維技術,絕望而束手無策地面對多變的未來 。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是麥克老師在美國出的第一本書,當時震撼了學界與心理治療家族治療領域中的許多人,確實是一本經典。希望這本書在未來能夠持續帶來激勵、開啟和引領大家的力量。感謝心靈工坊的再版,立芳的校訂,讓更多人可以受惠於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