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書 | 誠品線上

The Compassion Book: Teachings for Awakening the Heart

作者 Pema Chödrön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慈悲之書:59則修心智慧,喚醒內在菩提心★西藏佛教修心根本法最新中文譯本★中英對照,宛如聆聽大師親授開悟之道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任何情況,都要維持醒覺的心。──佩瑪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59則修心智慧,喚醒內在菩提心◎限量隨書附贈精緻筆記本,隨時記錄心境、澄明思緒,事事圓滿如意◎開本小巧攜帶方便,隨時隨地皆可練習◎西藏佛教修心根本法最新中文譯本◎中英對照,宛如聆聽大師親授開悟之道「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任何情況,都要維持醒覺的心。」──佩瑪‧丘卓本書收錄《修心七要根本法本》59則口訣,這是西藏佛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流傳千年之久,由11世紀印度高僧阿底峽尊者口授,切喀瓦耶喜多傑大師寫就。《修心七要根本法本》簡單卻深廣,意欲眾生馴服自心、喚醒對人我的慈悲,可說是邁向開悟的基本過程。書中除收錄此59則口訣的中英對照內容,更由享譽國際的美國藏傳佛教導師佩瑪.丘卓解說。她透過淺白明晰的文字,鼓勵人們一天選取一則口訣於生活中練習:跟自己或他人身上「壞」的、排斥的事物交朋友,同時把自己所珍愛的、看做是「好」的事物慷慨分享出去。如此不僅能增長慈悲心、斷絕人生煩惱,更能體驗到與生俱來的禮物──菩提心,亦即覺性。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身心靈療癒導師/胡因夢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鄭振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佩瑪.丘卓 Pema Chödrön為美國籍藏傳佛教金剛乘(vajrayana)阿尼,傳承自丘陽創巴仁波切的法脈,為加拿大新斯科夏省布里敦角甘波修道院常駐老師,該修道院是北美首座藏密修道院。她自一九七四年起在歐洲、澳洲、北美主持工作室、講座、冥思避靜。丘卓將和平、諒解、慈悲的教義和修行法引進生活中的方式,清新易瞭,深受全球各地讀者喜愛,有多部著作,如《當生命陷落時》、《轉逆境為喜悅》、《生命不再等待》、《生命如此美麗》、《不逃避的智慧》、《不被情緒綁架》等書(均為心靈工坊出版)。並曾和普利茲獎作家愛麗絲.華克就冥想經驗對談實況錄音(Pema Chodron & Alice Walker in Conversation,1999),已出版為七頁單行本。鄭振煌/審閱者1945 年生於台南,2007 年創立社團法人中華維鬘學會,現為其名譽理事長,此外亦是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乘佛教研究所所長、、佛教力行學院副院長、《中華寶筏》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長年於海內外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翻譯藏傳、南傳佛教英文書籍,也英譯漢傳佛教典籍。譯作有《西藏生死書》、《藏密度亡經》、《認識藏傳佛教》、《達賴喇嘛談心經》等五十餘部。雷叔雲台大畢業,赴美取得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現旅居加州,為自由撰稿人。譯作均屬心理、宗教、禪法領域,以《生命不再等待》一書榮獲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另譯有《不被情緒綁架》、《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當下,繁花盛開》、《像佛陀一樣快樂》(以上均為心靈工坊出版),以及《揭開身心的奧秘》、《回到家,我看見真心》、《探索的故事》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慈悲為學佛之心要/鄭振煌【譯序】遇見59顆隨身法寶【引言】慈心和悲心的修行修心口訣和解析一、為修行打基礎:修前行01. 首先修前行二、修習菩提心:修正行02. 視諸法如夢03. 觀俱生覺性04. 對治亦自解05. 安住於心性06. 下座如幻童07. 施受交替修,隨呼吸出入08. 觀三境三毒,轉生三善根09. 行住並坐臥,恆持諸口訣10. 施受從自起三、轉逆境為覺醒之道:安忍波羅蜜11. 罪滿世間時,惡緣成覺道12. 諸咎皆歸一13. 眾生皆有恩14. 妄想即四身,入究竟空性15. 四行最殊勝16. 順逆皆可修四、終身的行持:精進波羅蜜17. 五力應修習,此教授精義18. 大乘破瓦法,依自身五力五、對治自我的修心:禪定波羅蜜19. 佛法攝一要20. 二證取自證21. 恆持歡喜心22. 散亂亦能修,此乃真功夫六、修心的誓言:智慧波羅蜜23. 恆學戒定忍24. 任運轉習氣25. 莫道人之短26. 莫思他人過27. 先淨粗煩惱28. 斷一切果求29. 捨棄有毒食30. 莫心存成見31. 莫口出惡語32. 莫伺機傷人33. 莫令人痛苦34. 犏戴莫移牛35. 莫好強爭先36. 莫別有所圖37. 莫化神為魔38. 莫以他人苦,貪築一己樂七、恆守修心教法:下座後的修行39. 行住並坐臥,所行皆利他40. 慈悲對違緣41. 晨起發願心,睡前思功過42. 苦樂皆應忍43. 捨命守二戒44. 當行三難行45. 取三主要因46. 修三不退失47. 成就三無離48. 修心無偏頗,修行要遍徹49. 對敵修慈悲50. 不隨外境轉51. 今當修主要52. 莫作顛倒解53. 信解莫猶豫54. 修行要精進55. 擇法得解脫56. 莫自憐自艾57. 莫生嫉妒心58. 莫輕喜易怒59. 莫期待讚許延伸閱讀

商品規格

書名 / 慈悲之書
作者 / Pema Chödrön
簡介 / 慈悲之書:59則修心智慧,喚醒內在菩提心★西藏佛教修心根本法最新中文譯本★中英對照,宛如聆聽大師親授開悟之道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任何情況,都要維持醒覺的心。──佩瑪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71025
ISBN10 / 9863571024
EAN / 9789863571025
誠品26碼 / 2681529317008
頁數 / 280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3X1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慈悲為學佛之心要 / 鄭振煌(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

藏傳佛教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自他交換法(施受法),巧妙的結合慈悲心與觀呼吸二大法門,呼氣時把慈心祝福送給眾生,吸氣時以悲心把眾生的痛苦吸入自心消融,一來一往,可以斷我執證空性,入涅槃滅煩惱。

這個殊勝的法門,源自原始佛教,《長阿含經》卷一說:「以慈悲心故,為說四真諦;開演法句義,令眾奉至尊。」修行圓滿的佛,具有慈悲的特質,故開演苦集滅道四聖諦,令眾生離苦得樂。《七佛經》卷一則說:「常行慈悲心,成就三摩地,通達諸法相,具足大智慧。」稱讚佛的侍者阿難常懷慈悲心,故能成就定慧;慈悲不僅是佛的要素,也是成佛的方法。同樣記載見於《毘婆尸佛經》卷一:「悟老病死,入解脫門,行忍辱慈悲,求涅槃安樂,永別親愛,願作沙門,名出家人。」把慈悲當作出家的必要條件,出家如果只是厭離世間苦而無慈悲心,絕非真正的出家人。《中阿含經》卷三十更指出慈悲也是在家佛弟子的功課:「白衣聖弟子者,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慙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一法。」慈悲是不殺生的發心,包括不殺生在內的五戒,就是佛弟子不管出家或在家都要遵守的基本戒律。

《雜阿含經》卷二十三說:「菩薩摩訶薩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所謂菩薩摩訶薩,指的是悉達多太子,他在菩提樹下禪修,得三明六通成佛前,遭到魔兵眾的騷擾,卻不起瞋心,仍以慈悲定力對待,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提到,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修習止觀二法,可以得四禪、慈悲喜捨、四空定、四道四果、漏盡涅槃。

到了部派佛教時期,在四念處正行之前有五停心觀,用以對治禪修的障礙,其中慈悲觀可以對治瞋心,因為瞋心是入定的最大障礙。此外,慈悲喜捨稱為四梵住,梵是指初禪,廣泛而言,梵涵蓋四禪八定(一切禪定),意謂唯有慈悲喜捨,才能令行者住於定中,沒有慈悲喜捨就不可能入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三詳細說明慈悲喜捨的功德,如說:「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無災橫而致命終。」、「與慈俱修念等覺支,依止離,依止無欲,依止滅,迴向於捨。悲喜捨三說亦如是。」、「悲以無瞋善根為自性,大悲以無癡善根為自性。」、「拔濟大苦諸有情類,故名大悲。大苦者謂地獄傍生鬼界中苦。」、「拔濟沈溺三毒淤泥諸有情類,安置聖道及聖道果,故名大悲。」、「修慈究竟極至遍淨天,修悲究竟極至空無邊處,修喜究竟極至識無邊處,修捨究竟極至無所有處。」凡此都在強調慈悲喜捨是禪定的必要元素。

西元前一世紀,大乘佛教經典開始出現,慈悲從修定的方法,落實到菩薩行的日常生活,舉凡六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與慈悲有關。大乘菩薩道以發菩提心為始,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自利」,其目的是為了「下化眾生」,更強調以「下化眾生」來「上求佛道」。至此,慈悲儼然是修行成佛的最重要因素。

大乘佛教可分二大車軌:文殊菩薩的智慧甚深見、彌勒菩薩的慈悲廣大行。慈悲與智慧,其實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不可分關係。「彌勒」音譯自梵文 Maitreya,意思是「慈氏」,他是慈悲的象徵,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沒有人相信和修持之後,將來到人間,龍華三會,普度釋迦牟尼佛未度的眾生,他被稱為「當來下生佛」。中國佛寺一進門就是笑臉迎人的彌勒佛(布袋和尚是他的化身),相傳農曆元旦是他的生日,每家寺廟都要拜千佛,祈求新的一年快樂平安。中國四大名山代表悲智願行,此外就以浙江奉化縣的雪竇寺最有名,供奉的主尊是象徵慈心的彌勒菩薩,與供奉觀世音菩薩象徵悲心的普陀山互相輝映。

西藏佛教在第十世紀中葉遭遇「朗達磨王毀佛事件」之後,不絕如縷。阿底峽尊者(Atiśsa 982-1054)應藏王之請,於 1042 年從印度經尼泊爾至阿里,開始西藏佛教的復興運動,史稱「後弘期」。他的名著《菩提道燈論》,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和自他交換法,為生起菩提心的兩大教授。他以知母、念恩、報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樂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為菩提心,合稱七因果。中興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大師(1357-1419)以《菩提道燈論》為底本,完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奠定此後西藏佛教的修學基礎。

阿底峽尊者將修行口訣一對一傳受給他的學生撒哇拉大師,然後通過撒哇拉大師和幾個人之後,到切喀瓦耶喜多傑(Chekawa Yeshe Dorje)翻譯這些口訣成文字,名為《修心七要根本法本》,加以普傳,從此歷代大師各有注本,成為西藏佛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法門。

謹以此短文代序,普願有緣的讀者珍惜難得的人身,勤修難遭難遇的佛法,共成佛道。

2017年8月22日於中華維鬘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