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 | 誠品線上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

作者 彭林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本書以著名學者彭林在清華大學開設同名國家精品課程講稿整理而成。全書內容涉及古代農業、天文、音樂、紡織、器物、營造、醫療等諸多領域,力圖將專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著名學者彭林在清華大學開設同名國家精品課程講稿整理而成。全書內容涉及古代農業、天文、音樂、紡織、器物、營造、醫療等諸多領域,力圖將專業精深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以曉暢的語言和清晰的結構傳遞給學生和讀者,將具體的文物遺產與悠久宏大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更加直觀、鮮活的文明古國形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彭林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在清華大學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均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 錄 第三版前言 「清華版」原序 「北大增訂版」前言 第一講 河姆渡骨耜與中國古代農業文明 — 農業文明起源的幾種學說 二 磁山—裴李崗遺址:粟起源於黃河流域 三 石破天驚河姆渡 四 澧縣彭頭山文化稻穀:刷新河姆渡紀錄 五 不能遺忘的原始稻作區:黃淮流域 六 玉蟾岩稻穀:一萬年以前的古栽培稻 七 原始稻作的「邊緣起源說」 第二講 賈湖骨笛與中國古代七聲音階的起源 — 先秦文獻所見的七聲音階 二 音樂史家對七聲音階起源時間的探索 三 周代有七聲音階:曾侯乙編鐘作證 四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概况 五 賈湖骨笛的鑒定 六 賈湖骨笛的年代與分期 七 賈湖骨笛的製作技巧 八 賈湖骨笛的未解之謎 九 上古時代爲何偏愛五聲音階 第三講上孫家寨舞蹈紋盆與甘青地區的彩陶文化 一彩陶的製作 二 仰韶彩陶的發現 三 甘青地區的彩陶文化 四 絢麗的甘青地區彩陶 五 中國彩陶文化是否西來? 第四講 一 河姆渡蠶紋杖飾與先秦服飾文化 「治其絲麻,以爲布帛」 二 抽絲剝繭之謎 三 蠶桑發祥在何地 四 黏附在銅銹上的商代絲織品 五 成爲國家行爲的周代蠶桑業 六 東周時期的絲織品 七 先秦時代的服飾文化 第五講 良渚「琮王」與中國史前時代的玉文化 一綿延數千年的中國玉文化 二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古玉 三 古玉王國良渚 四 鬼斧神工的良渚玉器 五 解讀良渚「神徽」 六 含山玉器:史前製玉的又一奇跡 第六講 四羊方尊與長江流域的商代文明 — 長江流域:司馬遷筆下的「荒蠻服地」 二 四羊方尊帶來的疑問 三 盤龍城:長江之濱的商文化 四 吳城遺址:異軍突起的江西商時期青銅文化 五 洋洋大觀的新幹商墓 六 新幹商墓的文化屬性 七 新幹商墓:層出不窮的新課題 八 江西新幹牛頭城遺址 九 寧鄉炭河里西周古城 十 佘城遺址 第七講 婦好墓象牙杯與先秦時期的生態環境 — 婦好墓爲甚麼會有象牙杯? 二 史前時代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 三 象與先秦社會生活 四 解讀吉美象尊 五 象逐步南移與消失的原因 第八講 婦好偶方彝與青銅時代的禮樂文化 — 燦爛的中國青銅時代 二 何謂禮樂文化 三 青銅禮器 四 青銅禮器的組合 五 青銅樂器 第九講 曾侯乙墓漆箱蓋天文圖與二十八宿的起源 — 《堯典》所見的上古天文學 二 北極、北斗和二十八宿 三 二十八宿起源於何地 四 鐵證如山:曾侯乙墓漆箱蓋星圖 五 濮陽西水坡45 號墓:遠古時代的北斗二宮圖 六 西水坡 45 號墓墓主身份之謎 第十講 曾侯乙墓均鐘與中國古代的律呂 — 三分損益法 二 匪夷所思:曾侯乙編鐘的樂律 三 五弦琴乎?築乎? 四 均鐘!湮沒千年的均鐘! 五 雨台山律管:又一種戰國調音器 第十一講 越王勾踐劍與吳越地區的冶鑄技術 — 文獻中的吳越之劍 二 劍與先秦社會 三 吳王夫差劍,出土知多少 四 地不愛寶,越王劍頻頻面世 五 揭開吳越複合劍的千古之謎 六 吳越之劍的菱形暗格紋技術 七 薄壁同心圓劍首:高妙在何處 八 劍的衰落 第十二講 秦陵銅車馬與先秦時代的造車技術 — 文獻所見的先秦馬車 二 田野考古所見的商周車輛 三 《考工記》記載的造車工藝 四 秦陵銅車馬概說 五 秦陵銅車馬的學術價值 六 秦陵銅車馬的精湛工藝 第十三講 泉州宋船與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 — 文獻所見的原始渡河工具 二 綽墩山出土的渡河浮木 三 我國古代舟船的遺跡 四 中國古船製造的原創性技術 五 泉州宋船的發現 六 泉州宋船的結構與建造技術 第十四講 正統針灸銅人與中國古代的經絡學說 — 針、灸、經絡溯源 二 扁鵲與倉公的針灸醫術 三 《內經》與針灸 四 馬王堆帛書、張家山漢簡中的經絡文獻 五 明代正統針灸銅人 六 針灸是中醫學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第十五講 《周易》《周禮》與故宮、北京城 — 《周易》與《周禮》其書 二 忽必烈:《周禮》建國之制的第一位實行者 三 明清故宮、北京城的陰陽五行格局 四 故宮:禮制與審美情趣統一的典範 「清華版」後記 「北大版」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
作者 / 彭林
簡介 /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本書以著名學者彭林在清華大學開設同名國家精品課程講稿整理而成。全書內容涉及古代農業、天文、音樂、紡織、器物、營造、醫療等諸多領域,力圖將專業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759057
ISBN10 / 9888759051
EAN / 9789888759057
誠品26碼 / 2682087938001
頁數 / 4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第三版前言

本書初名《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是作者在清華大學開設的同名課程的教材,全書共 10 個專題,2002 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7 年,本書被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名家通識講座書系」選入,因高校每學期的長度爲 15 周,故該書系的書名均綴以「十五講」一詞;爲與之配合,本書增寫 5 個專題,易名爲《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今年,2018 年,本書在修訂後推出第三版,版權移交商務印書館,書名複歸《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回眸本書從第二版到第三版的十年間,若有值得一提的事,當是本課程開始從教室走向網絡平台。
一門大學的新課,從構思設計、搜集資料、反覆修改,到趨於成熟, 至少要投入三至五年的時間。一門課一學期有 300 人選修,就算規模了得。以此爲率,十年之積,受衆不過區區 3000 人。投入與産出,極之不成比例。課程的傳播,受到校門、山河等因素阻隔,故其行也不遠。而文化只有通過傳播,才能實現其價值;輻射越廣,影響面越大,價值的實現也就越充分。突破教室、國界的藩籬,讓課程走向世界,變成人類共享的資源,曾經是每位教師期盼的夢想。令人欣喜是,不僅夢想居然成真,而且我有幸成爲國內最早的參與者。
2012 年 4 月,美國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聯手創建了面向大衆、免費提供大學教育水平的在綫課堂平台:edx。他們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將高等學府裏的教學資源網絡化,做成社會人士都可以隨時上網收看的課程,課程的內容被分割成許多段落,每段 5—10 分鐘,自成首尾,以便收看者充分利用點滴時間學習;實現大規模、開放式教學的夢想由此成爲現實。爲進一步打造世界頂尖高校相聯合的共享教育平台,2013 年,edx 運營方决定新增 15 所著名大學的在綫課程,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京都大學等六所亞洲名校。
清華大學聞風而動,確定了首批加盟 edx 的四門課程,我講授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忝列其中。隨後,校領導與入選的四門課程的主講教師商討網絡課件的製作細節。不久,又專門討論我這門課程的拍攝方案,提出兩點要求:其一,鑒於課程以講解「文物」爲特色,故應該走出教室,到博物館、考古工地去講,每個專題至少採訪兩個博物館或考古工地;其二,課程涉及領域廣泛,專業性强,爲保證視頻英文字幕的水準,應聘請外籍人士翻譯。我們隨即議定了擬往拍攝的文博單位的名單,幷决定聘請英國學者龔丹(Don Jonathan Cohn)擔任字幕的英譯工作,他在香港生活過三十多年, 諳熟中國文化與漢語。
清華那年 9 月 18 日開學,而我秋季學期有兩門課,届時再難有大塊的時間外出拍攝。爲此,决定在開學前先去南方地區、學期結束後再去西北地區拍攝的原則。9 月 7 日,我們飛抵合肥,次日前往含山縣凌家灘遺址拍攝。9 日,驅車前往南京,拍攝明代寶船廠遺址,次日上午繼續,原本下午轉往南京博物院,不料該院正在大修,遂前往杭州。11 日上午,在浙江省博物館採錄良渚玉器資料;下午前往良渚博物館,承館方熱情接待,派人帶我們先去良渚古城墻遺址拍攝,次日再回良渚博物館。13 日,前往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拍攝。14 日回杭州,第三次到良渚博物院拍攝。當晚,乘坐21 點多的航班從杭州飛往泉州,計劃拍攝陳列在開元寺內的南宋古船。15 日上午方知,古船陳列館正在維修,一概不接待來訪。我們多方委託,依然無法通融,只得先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採錄。
16 日上午,經我們陳述後,海交館丁館長特許我們進開元寺古船陳列館,真是大喜過望。因清華已開學,故此日必須趕回學校,原定21 點 20 分起飛的航班,居然延誤至 23 點 30 分,到家已是凌晨 3 點。南方地區的拍攝,至此完成。
爲加快進度,我們在學期中間見縫插針地完成了某些器物的拍攝。10 月 14 日,筆者到中國音樂學院參加國樂節的活動,發現河南平頂山學院樂隊用複製的賈湖骨笛演奏,遂邀請演奏者到清華工字廳錄製吹奏方式。此外,清華蒙民偉樓大廳有一套曾侯乙編鐘的複製件,因白天人來人往,無法錄製,到晚上10 點,蒙民偉樓清館後,
我們進入錄製,至深夜 12 點告成。
12 月 14 日到太廟拍攝。 20 日乘高鐵去安陽,21—23 日在殷墟及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工作站庫房、殷墟博物苑、婦好墓採錄甲骨、銅器、象牙器資料。24 日,前往河北武安縣磁山遺址博物館採錄,館長贈送全套照片資料,幷主動帶我們去文物庫房採錄,收穫甚豐。晚 9 點回到安陽。25 日,霧霾嚴重,拍甲骨文專題,上午到殷墟博物苑 127 坑、碑林等地採錄,下午離安陽回京。
2014 年,元月 3 日下午飛往武漢,4、5 兩日在湖北省博物館拍攝曾侯乙墓相關文物,適逢該館正展出盤龍城專題,內有不少我們所需要的題材,故一幷拍攝。6 日是周一,湖北省博物館館休日,館領導特許我們開櫃拍攝越王勾踐劍、均鐘、二十八宿漆箱蓋。下午 5 點開車前往與武漢臨近的某市博物館,儘管事先已與之通話聯繫,幷按對方要求携帶了清華大學的正式介紹信,但我們到達後,館長與保管部有關人員虛與委蛇,互相推諉,僅僅出示電腦中二三十張內容不重要的圖片,令人憤慨,遂折返武漢機場,乘晚班飛機回京。
4 月 21 日晨,飛往西安,下午在秦陵兵馬俑博物院採錄,爲避開川流不息的觀衆,院方特許我們在閉館後拍攝銅車馬等文物。次日,前往半坡博物館拍攝。23 日上午飛抵西寧後,隨即驅車至樂都縣柳灣彩陶博物館,時值周末,庫房保管員已回西寧家裏,不少彩陶無法拍攝。午後前往青海省博物館,館長安排在 5 點閉館後,從庫房取出若干件我們點名的彩陶供拍攝。24 日再往柳灣,保管員專門從西寧趕回,拍攝非常順利,中午,館長在附近農家院宴請。下午拍攝結束後,開車前往蘭州,9 點多到達。25 日上午與蘭州文物局聯繫到省博物館拍攝事宜,對方回答說,有上級部門領導正在館內視察,故無法接待。下午,蘭州大學博物館張克非教授邀請我們到該館參觀,發現不少展品與我們的生態專題有關,隨之拍攝,收穫良多。26 日中午飛回北京。
上述行程逾兩萬里,出發時是酷暑,在泉州拍攝時,衣服被汗水浸透,稍幹後即是成片的白色鹽漬。爲了保持講解時的狀態,12 月 14 日在太廟拍攝時,脫了帽子和羽絨衣,在凜冽的寒風中講述約 40 分鐘,之後連日偏頭痛,19 日針灸治療。20 日以後的幾天在安陽偏頭痛依然嚴重,加之天氣極其寒冷,以致脚趾凍麻,精神很差。最後一站到蘭州時,半夜下雪,酒店窗戶關不嚴,無法入睡。伴隨這段經歷的,既有奔波、勞累、鬱悶,也有欣喜、感激、期待。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在拍攝前方,研究生李旭、羅婷婷始終鞍前馬後,執鞭隨鐙,跟隨我轉戰南北;在後方,羅婷婷、陳士銀夜以繼日地上傳網絡畫面、英文字幕,回答海外學員的各種提問,馬延輝同學則負責與各地文博部門的聯絡;他們辛勞有加,與我同甘共苦,筆者書此,正是希冀留下這段深銘五內的珍貴記憶。
2014 年本課程在edx 上正式播出,燦爛的中國文物所承載的東方文化,受到西方朋友的廣泛歡迎與贊歎,馬庫斯·魯格(MarcusLuger)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德國一家媒體的記者,選修本課程後, 對中國文化非常痴迷,主動承擔歐洲地區的助教。2014 年 6 月,他得悉我將到德國哥廷根大學訪問,驅車兩百公里,專程過來與我見面。
2016 年 11 月 15 日,edx 授予「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課程以「突出貢獻獎」榮譽證書。本課程的中文版進入清華大學「學堂在綫」後,選修的人數自然更多,今年春季「自主模式」與「隨堂模式」的選修人數均接近9 萬人。讓自己的課程走向全國、全世界,已成爲現實,令人深感欣慰。
本書的第三版,增加了若干內容,在文字上做了全面校訂,更換了大量插圖。商務印書館的編輯盡心盡力,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在此三申敬謝之意。

彭於 2018 年「五一」勞動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以著名學者彭林在清華大學開設同名國家精品課程講稿整理而成。全書內容涉及古代農業、天文、音樂、紡織、器物、營造、醫療等諸多領域,力圖將專業精深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以曉暢的語言和清晰的結構傳遞給學生和讀者,將具體的文物遺產與悠久宏大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更加直觀、鮮活的文明古國形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