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 誠品線上

墨子

作者 李賢中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墨子:「兼相愛,交相利。」「志不彊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兼相愛,交相利。」「志不彊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學曾是先秦時期的「顯學」之一,當時即「言盈天下」,之後因其思想與統治階級利益發生衝突,加上墨家不像儒家那麼幸運,孔子以後有孟子、荀子等重要的大思想家繼承,而墨家沒有,在歷代統治者的打壓下,墨學沉寂了千百年。不過,在民間社會,墨家的精神並沒有中斷,……後來形成了俠義的傳統,正因此一傳統,中華文化才不致僵化,而墨家在浩瀚的歷史上雖有種種變形,卻仍然延續下來,甚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還有影響力。——李賢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賢中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特聘海天學者、中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台灣哲學學會副會長。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思想方法、先秦名家哲學、墨家哲學、中國邏輯學。著有《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墨學——理論與方法》、《中國哲學概論》、《公孫龍子有關認識問題之研究》、《墨翟先生請留步》及《墨翟與〈墨子〉》等書。

商品規格

書名 / 墨子
作者 / 李賢中
簡介 / 墨子:「兼相愛,交相利。」「志不彊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290222
ISBN10 / 9888290223
EAN / 9789888290222
誠品26碼 / 2680881605006
頁數 / 389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墨子》導讀 李賢中 (節錄)



我們要了解一位哲學家的思想,必須從多方面去考察,首先是這個人的個性,而要了解一個人的個性又必須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因為一個人的個性要從他與環境的互動中才能看得出來;再者,就是他思考的方式,即可以從個性、環境、思維方法三方面來了解一個哲學家的思想。還有就是要對他著作中的思想內涵有系統的把握,如此就可以比較準確地掌握這位哲學家的思想。以下我們就從墨子其人、其書、其思想與方法及其影響這幾方面入手,向讀者介紹墨子,最後再談一談研讀、了解墨子的方法。







一、墨子是個怎樣的人?



(一)他的姓名為何?



從先秦著作《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來看,既有稱他「墨翟」的,也有稱他為「墨子」的。漢代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點出墨子節用與非攻而善守備的思想。從漢代以後,學者們都主張墨子姓墨,名翟。



再從先秦典籍相關稱謂的比較來看,《莊子‧天下》說:「墨翟、禽滑釐聞其風而說之。」唐代成玄英的疏指出,「禽滑釐,姓禽字滑釐,墨翟弟子也。」《墨子》中也有稱「子禽子」的。禽滑釐既然是姓禽,那麼相應的,《莊子‧天下》裏將墨翟、禽滑釐二人同列,可推知墨子姓墨,名翟。此外,《呂氏春秋‧博志》也說:「孔丘、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孔丘既然是姓孔名丘,那墨翟當然也就是姓墨名翟。還有《荀子‧非十二子》說:「上功用,大儉約…… 是墨翟、宋鈃也。」也可為證。



並且,在《墨子》一書中,墨子也自稱為「翟」,如〈耕柱〉篇有「子墨子曰:『且翟聞之為義非避毀就譽,去之苟道,受狂何傷!』」墨子主張,實踐仁義如果不能避免別人詆譭,就應該堅持下去,千萬不能因為追求所謂的美譽而妥協;離去高官之位只要是符合正道的原則,就算被人譏評為瘋子又有甚麼關係。〈貴義〉篇也提到「子墨子曰:『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墨子以周公旦的勤政愛民、日理萬機輔佐天子,仍不忘每日用功讀書為例,說明自己不像周公那麼忙碌,當然更要用功讀書。〈公孟〉篇則有「子墨子曰:『今翟曾無稱於孔子乎?』」墨子說,只要孔子所說的是正確不易的道理,他怎能不引用、稱道呢?〈魯問〉篇有:「子墨子曰:『翟嘗計之矣。』」墨子曾估計衡量天下之利為何。



那麼,「翟」是甚麼意思?那是一種羽毛鮮艷的長尾雉雞,也是古代樂舞所用的雉羽。或許「翟」象徵着雄雞司晨,在他們的時代喚出清晨的一道光明。《孟子•滕文公下》云:「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墨子的思想在戰國時代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從以上各點考證可知,墨子姓墨,名翟。







(二)墨子是哪裏人?



為甚麼需要知道墨子是哪裏人、他在哪裏出生、在哪裏成長及活動?因為一個人的思想與他成長的環境有關,不同地域的風俗、文化對於一個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雖然考察古人的出生地,實在有相當的困難度,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就有限的線索,勾勒出一個大概的輪廓。有關墨翟的里籍,《呂氏春秋‧慎大覽》高誘注:「墨子名翟,魯人也。」《荀子‧修身》楊倞注:「墨翟,魯人。」從這些記載來看,墨子是魯國人。但是也有些文獻作宋人的,如葛洪《神仙傳》就認為墨子為宋人。《昭明文選‧長笛賦》李善注:「墨翟,宋人也。」還有的文獻說墨子是楚國人,如清代的畢沅《墨子注‧序》認為,前人以為墨子是魯人,應為楚之魯陽(今河南魯山縣)人。孫詒讓則認為畢沅的看法與古書不合,墨子不是楚人而是魯國人;又因為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於是被認為是宋國人。嚴靈峰在他的《墨子簡編》裏闢有專章,對「現存墨子諸篇內容之分析及其作者的鑒定」予以分析,他指出:「墨子名翟,姓墨氏,魯人;或曰宋人。」但之後的墨學研究者,如薛保綸、周長耀、李漁叔、馮成榮、蔡仁厚、王冬珍、陳問梅等皆認定墨子是魯國人。



眾說紛紜,到底墨翟是哪裏人呢?楊向奎在《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一書中指出,墨翟原籍是宋國,但後來長期居住在魯國。張知寒〈墨子里籍新探〉一文則認為墨翟是今山東滕州市人。滕州市東南有目夷亭,為宋公子目夷之封地,也是古國名,目夷又轉音為墨臺。墨翟為墨臺氏之後,也就是目夷氏之後。目夷地最早屬於小邾國,墨翟實為小邾國人。小邾國是宋國的附庸,所以墨翟可以被視為宋人。春秋晚期,小邾國為魯國佔有,因而墨翟成為魯人。這種從歷史的發展來考察墨子里籍問題的角度,可以化解前述眾說紛紜的情況,因為各種說法,各有所本,但卻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所下的結論。



這讓我們看到,有關墨翟的里籍問題,與他的生卒時間有關,如果墨翟出生的時間定在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那麼他就是魯國人了。







(三)墨子生卒於何時?



清代學者孫詒讓根據《墨子》現存的五十三篇內容進行推斷,從墨子與公輸盤(也作般、班)、魯陽文子相問答,而後及見到齊太公和與齊康公興樂、吳起之死等歷史事件的年代推算,認為墨子差不多是與子思同一個時代,而墨子生年還在子思之後,子思生於魯哀公二年、周敬王二十七年。於是,錢穆與蔡仁厚在 《墨家哲學》中,將墨翟生卒年定在周敬王四十年至周安王十一年之間,大約是孔孟年代之間。根據孫詒讓的考證,墨翟的生卒年約在周定王之初年到周安王之季,也就是大約在公元前四六八到前三七八年之間。



其實,在司馬遷的時代已經不能明確指出墨子的生卒年代,《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認為「在孔子後」。



我們從墨子與孔、孟的關係來看,可以得出一個比較確定的生卒範圍。孔子在世時從未提過墨翟,由此可見墨翟的活動年代是在孔子之後,這是可以確定的。此外,我們看到,在《墨子》一書裏面則從未提過孟子。孟子周遊四方之時,曾非常激烈地攻擊墨翟的學說,可是墨翟卻從不曾提過他,由此推測墨翟的活動年代要比孟子來得早。所以墨翟的生卒年代,很可能是生於孔子(公元前五五一— 前四七九)之後,而卒於孟子(公元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出生之前,這也正是前述大約從公元前四六八到前三七六之間。







(四)墨子的身份與背景



有不少學者認為墨翟出生於勞工階層。如譚家健所彙整的根據有:《墨子‧貴義》記載墨子並不否認自己為「賤人」。又《墨子•魯問》載:「公輸子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其中的竹鵲可能是類似風箏的東西。墨子對公輸子說:「子之為鵲也,不如翟之為車轄,須臾刻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車轄是輪軸上的一種機關,貫穿車軸的金屬鍵,以防輪子脫落,可以增加載重量。又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不如為車輗之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重。」其中車輗是古代大車連接車轅與橫木的插銷。又據《墨子‧公輸》,墨子能造守城器械,連著名巧匠公輸盤也比不過他。可見墨子在當時是個能工巧匠。



此外,根據《墨子·魯問》、《莊子·天下》等記載,墨子生活十分清貧,以野菜為食、清水為飲,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短褐為衣,草索為帶,居無常所。《淮南子‧修務訓》說:「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蓆。」從這些記載來看,墨子是工匠出身,過的是勞動者或手工業者的生活。



但其他典籍的記載所勾勒的墨子形象,卻與上述大不相同。據《呂氏春秋‧當染》記載,墨子曾經向東周史官史角留於魯國的後人求學。根據《淮南子‧要略訓》記載:「墨子學儒者之業,習孔子之術。」可見他與儒者的關係密切,是個讀書人。此外,《墨子•明鬼下》中,墨子自稱曾讀周、燕、宋、齊等國《春秋》,可見他是博覽群書的人。又據《墨子‧貴義》記載,墨子前往衞國時,車中載了許多書,有人問他為甚麼要帶那麼多書,他說:「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可見他不是體力勞動者,而是一個讀書的「士人」。



依照上述資料綜合觀之,墨翟有可能是出身勞動階級的工匠,經過學習、實踐,自創一家之言,提出「兼愛」、「非攻」等思想,吸引弟子跟隨而成為人師,進而超越了他原本的勞工階層。正如他在《墨子‧尚賢上》所主張的:「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一個人在社會上的階層是會隨着他的努力和際遇而變動的。











卷一



親士







本篇導讀——



「士」本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社會階層,在平民之上,貴族之下,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在〈墨經上〉有:「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本篇〈親士〉指出國君親近並任用那些有知識、有能力、有節操的人,對於治理好一個國家是非常重要的;而能否任用賢士,則在於國君,國君的胸襟、眼界要寬廣,才能成就大事。所謂:「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因此,〈親士〉篇分析了國君應該如何親近賢士、了解賢士、任用賢士,可與〈尚賢〉篇合觀,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墨家如何從人才任用方面思考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主張。







入國而不存其士1,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2,則緩其君矣3。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注釋



1 存:《說文》:「存,恤問也。」乃體恤關懷之意。



2 急:快速把握時機任用。



3 則緩其君矣:緩其君乃《論語‧顏淵》孔子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若不能任用賢能者,一個國君要盡其治國職責,就會因缺乏賢人相助而延宕了。







譯文



成為一國的統治者,若不關懷賢士,國家就會滅亡。見到賢士而不馬上任用,他們就不能為君主分勞解憂。沒有比任用賢者更急迫的了,若缺乏具有能力與知識的人,就沒有人和君主共同謀劃國事。怠慢賢者遺忘能人而可使國家長治久安,這是從未發生過的。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1,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句踐遇吳王之醜2,而尚攝中國之賢君3。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醜也4。太上無敗5,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注釋



1 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文公,指晉文公重耳。晉文公曾為諸侯盟主,因此說正天下。



2 醜:同於恥,越王句踐戰敗受到吳王的羞辱。



3 尚攝:尚同「上」,攝通「懾」,指越王的威勢足以震懾中原之國的君主。



4 抑而大醜:是指他們三王都曾在本國遭受到壓抑和極大的屈辱。



5 太上:是指最好的狀況。







譯文



從前,晉文公曾被迫逃亡國外,後來成為天下盟主;齊桓公曾被迫離開國家,之後卻能稱霸諸侯;越王句踐戰敗而受盡吳王的羞辱,但是後來成為威懾中原諸國的賢君。他們三人之所以能成功揚名於天下,是因為他們都能忍辱負重,在國內忍受委屈壓抑。由此看來,最好的情況是不遭受失敗,其次是雖然先前失敗但有辦法轉敗為勝,這種成功就在於善於任用士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1,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2,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是故偪臣傷君3,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4,上必有詻詻之下5。分議者延延6,而支苟者詻詻7,焉可以長生保國。





注釋



1 自難而易彼:是對自己要求多,而難做到;對別人則要求少。



2 雖雜庸民:雖然雜處於平庸群眾之中。



3 偪臣:指權臣逼迫,偪同「逼」。



4 弗弗:拂逆而敢說正直之言。



5 詻詻:正直不願阿諛討好的人。



6 分議者延延:分議者指有異議的人。延延,反覆辯論。



7 支苟:支,依孫詒讓疑為「交」,苟為敬之壞字。交敬者即交相儆戒的人。







譯文



我聽說:「並不是沒有安定的居所,而是自己沒有安定之心;並不是沒有豐足的財產,而是懷著無法滿足的心。」所以君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一般人則寬以律己,嚴以待人。君子仕進順利時不改變他所堅持的志向,向內反省;即使雜處於平民百姓之中,也終究沒有怨尤之心,他們是有自信的人。所以,凡事能從難處做起,就一定能達成自己的願望;但卻沒有聽說專挑自己所喜歡的事情,而能免於所厭惡之後果的。所以權臣欺壓君主,佞臣傷害君主。君主必須勇敢於導正其過失的臣僚,上面必須有直言極諫的下屬。分辯議事的人爭論峰起,互相儆戒者嚴正以對,這才可以長養民生,保衛國土。







賞析與點評



這裏歸納前述晉文公、齊桓公、越王句踐的遭遇,說明在流離困頓時重要的是要有安定的內心,堅持志向,不斷反省,不畏艱難,做事要思考長遠的結果,並有能力分辨哪些人才是值得親近的賢士。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