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永續經營 下: 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 | 誠品線上

生命的永續經營 下: 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

作者 慧開法師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生命的永續經營 下: 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自然謝幕絕非難事如願往生操之在我作者慧開法師不只是關照生命的宗教師,更是專業的「生死學」教授學者,數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 自然謝幕絕非難事 如願往生操之在我 作者慧開法師不只是關照生命的宗教師,更是專業的「生死學」教授學者,數十年來不僅揚名於專業學術領域,更親身實證分享自身的經驗,讓文字學術成為實際運用於生命課題的助力。 二○一四年慧開法師著作《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出版以來,讀者們迴響不斷,從跨越畏懼生「死」的懵懂,更進一步重建對生死的認知觀念。 最新著作《生命的永續經營》上、中、下三冊,除了延續探討「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秘外,對於末期病人臨終關懷的理論與實務、喪葬禮俗的基本認知、病人自主權利法、器官捐贈與器官移植、死刑存廢問題、安樂死、植物人等等議題,乃至有關乎「生死」、「生命」的各種疑難解惑,皆有詳盡的說明與解套之方。這些不只是對「生死學」有志趣的人所需悉知的,更是生存在現代社會裡的我們必須了解、面臨的問題。 生離死別、悲歡離合,是人生無法避免的磨礪。 人不只在「生」之時要規劃,好好的安排生命,對於如何不要抱憾而終,而做好往生的準備,也是極其重要的「人生規劃」。 人生如何自然謝幕?這些問題與做法不只是直接衝擊著正在面對死亡的當事人,更影響圍繞在當事人周遭還活著的親友們。 生命永續經營的內涵,講得明確一點,就是不要將生跟死切開來,看成截然不同、毫無關聯的兩個世界,而是將生與死連結起來,視作連續的整體。就像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從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少年、青年到成年、壯年、老年等,會經歷不同的時期。我們整體無盡的生命,也是從前一生過渡到下一生,經歷一期又一期的生命輪迴。 一旦我們理解「生命永續」的道理,確實信受「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看穿「死亡」的面紗,透析「死亡」的實相,破除對「死亡」的恐懼與抗拒,就能跳脫「放棄」或者「堅持」救治兩難困境,超越克服生死的侷限,歡喜自在地邁向生命的未來。 慧開法師「生死自在四千萬」的叮嚀: 一.千萬不要拖過個人生命的賞味期。 二.千萬不要變成個人生命的延畢生。 三.千萬要保留自己的精神與體力,做為善終及往生佛國淨土(或上升天界或轉生善道)的 能量。 四. 千萬及早成立個人的「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以確保自己的善終與往生權 益。 ⭐封面設計意涵: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 銀河星雲顯示宇宙的浩瀚,橫遍十方,無窮無盡。 DNA雙螺旋代表生命的永續,豎窮三際,無始無終。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慧開法師慧開法師建中畢業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臺大數學系,隨即加入晨曦學社,並成為該社一九七四年度的社長。獲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專研佛教哲學、天臺宗教義、宗教哲學、儒家哲學、東西方宗教傳統與生死探索、臨終關懷、死後生命探索。現任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生死學系(所)講座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兼任教授、《人間福報》「生死自在」專欄作者、臺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校長、臺中市光大社區大學校長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走進生命永續經營殿堂/心定和尚 瀟灑去來 生命更從容/楊朝祥 磅礡的交響樂是由單調的樂音所組成/林聰明 生死並論尊嚴謝幕/黃榮村 直指生命的實相/李嗣涔 好好說再見/楊志良 自序 從「生死自在」到「生命永續」 第五章 生死的解法 現代人研讀佛教經典的心法祕笈 現代人如何修持「一心不亂」與「正念現前」? 一期生命自然謝幕的歷程 「植物人」困境的佛法解套之方 「生死」問題與「生命」疑難解惑 兒童的生死探索與自覺以及其象徵性的語言 第六章 生命的謝幕 從老布希總統的喪禮追悼辭看生死文化 末期臨終病患通訊往生輔導實例 大阪佛光山寺忠犬來喜往生記 從長命百歲到無量壽

商品規格

書名 / 生命的永續經營 下: 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
作者 / 慧開法師
簡介 / 生命的永續經營 下: 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自然謝幕絕非難事如願往生操之在我作者慧開法師不只是關照生命的宗教師,更是專業的「生死學」教授學者,數十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96880
ISBN10 / 9869796885
EAN / 9789869796880
誠品26碼 / 2681921044007
頁數 / 38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2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當我們終究會面對生命終極課程時,每個人都應該提早閱讀的一本生死學祕笈。

試閱文字

自序 : 從「生死自在」到「生命永續」

自從二○一四年六月《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出版以來,至今(二○二○年)已經整整六載。這六年來我仍然筆耕不斷,持續在《人間福報》「生死自在」專欄,與讀者們分享及探討現代社會中有關生死大事的各個方面課題,每週日出刊一篇文章,於今累積了有三百餘篇系列文章,將近五十萬言,再次集結成書,題名為《生命的永續經營》,分為三冊。

在過去這六年當中,我遭逢了生命中的重大變故──我敬愛的父親(開爸爸)於二○一四年八月往生,以及生涯中的一些轉折──就是我終於能夠卸下將近二十年的各項行政職務,專心於教學、研究、弘法及寫作,這些經歷對於我在生死課題的探索以及生命意義的實踐上,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與領悟。

二○一四年六月下旬,就在《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出版後不久,我的父親開始出現無力用拐杖站立的情況,而且吃東西時吞嚥有困難,喝水會嗆到。在此之前,他在持誦《金剛經》時,常常念到一半時,經本還捧在手上就睡著了,顯示他的精神和體力明顯地下降,綜合這些情況,顯示了父親老化而且人生賞味期將盡的徵兆。

六月二十三日,父親突然發高燒,小弟緊急送他到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經診斷為急性肺炎,注射抗生素以控制症狀。那時我們兄弟已經有了共識,爸爸年事已高,壯年時受盡醫療的折磨,一條腿撐了將近四十年,虔誠持誦《金剛經》也將近四十年,如今已邁入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面臨人生的畢業考,我們千萬不能再讓他遭受到醫療的不當干預及折磨,破壞他往生佛國淨土的機緣。

我們兄弟有了兩年前(二○一二年)陪伴照顧母親,一直到她安詳往生的寶貴經驗,所以這次陪伴照顧父親,更為信心堅固與篤定。基於我們兄弟的一致共識,以及同心協力地陪伴照顧,父親身心安適,沒有遭受到醫療的不當干預,而且能夠預知時至。在最後九天,我們將他從醫院接回家中,大家一心念佛,積極旁助開爸爸求生佛國淨土。八月十八日清晨,爸爸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沐浴在佛號聲中,注視著前方的阿彌陀佛像,安詳地捨報往生,享壽九十一歲。之後,我寫了一篇文章〈開爸爸的人生最後一哩路〉刊在《人間福報》以悼念父親,此文也收錄在本系列書之中。

如今回憶雙親都能夠年享高壽,也都是預知時至,而且都是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正念現前,安詳地捨報往生,內心覺得十分安慰。我們兄弟心中雖然難過與不捨,但是也因為他們都沒有遭受現代醫療的不當干預及摧殘,這一生圓滿地謝幕,而覺得沒有遺憾。這也是我幾十年來探索生死課題、推廣臨終關懷,以及靈性照顧的最大回報,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將我們兄弟陪伴照顧父親的心得與切身經驗,分享給關心生死大事的讀者朋友。

回顧這二十多年來,不論是在臺灣或者世界各地,我經常有緣應信眾、聽眾及讀者之請託,到醫院或其家中為末期與臨終的病人開示,以及協助與指導家屬如何陪伴照顧末期與臨終親人的原則與要領,也因此累積了許多實際的案例與故事。也因為經常有聽眾及讀者向我提問有關臨終關懷的各種問題,我就將那些值得參考的真實案例,整理之後陸續寫在專欄文章裡面與大眾分享,如今也收錄在本書之中。

我最早在二○○九年六月開始公開提倡「生命的永續經營觀」此一理念,而這一系列書以《生命的永續經營》為題,就表示「生命永續」以及「生命的永續經營」是貫穿全書的核心思想,前者「明理」──闡明「生命永續」之道理,後者「顯事」──開顯「生命永續經營」之實踐。我們面對生死大事,不能「執理廢事」,或者「執事昧理」,而要「理事兼備」,還要進一步「理事圓融」。

師父上人在他講述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針對人間佛教的一般誤解與疑義,提出了二十則要義,希望將人間佛教真正的原意還復回來。在這二十則要義中,有關「生命不死」的闡述就占了七則,超過三分之一,有相當大的比重,可見「生命不死」是人間佛教的核心信念。我所提倡的「生命永續經營」,充分呼應師父上人的「生命不死」之人間佛教理念。

《生命的永續經營》這三冊書的內容,涵蓋了現代社會中「生、老、病、死」的各方面課題,除了探討「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秘、末期病人臨終關懷的理論與實務之外,還包括「喪葬禮俗的基本認知」、「病人自主權利法」、「器官捐贈」與「器官移植」的議題,乃至「死刑存廢問題的探討」以及「安樂死」的迷思與解套之方,還有〈現代人如何修持「一心不亂」與「正念現前」〉、〈研讀佛教經典的心法祕笈〉以及〈從長命百歲到無量壽〉的探討等等,都是現代人生活在現代社會裡,不得不面臨而想要探索與了解的重要課題,我提出個人的一點心得供各位讀者參考。

我的人生早已經過了耳順之年,原本希望在二○一九年八月,能夠屆齡(年滿六十五歲)從學校退休,回歸佛光山常住。其實,身為佛門僧眾的一員,是沒有「退休」的,佛門的說法是「盡形壽」,也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身為教授的一員,是可以從教職退休的。不過,林聰明校長與本山的長老師兄們都不同意我從學校退休,所以我就繼續留在學校延長服務。

也正好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的博士班經歷多年來的努力,終於在二○一九年奉教育部核准設立,於二○二○學年度開始招生。這不只是南華大學以及生死學系的喜訊,甚至於對整個臺灣的高等教育而言,都是意義十分重大的里程碑。這樣的時節因緣也讓我覺得,我的留校延長服務有了新的意義與使命,希望經由生死學系博士班的成立,讓生死學的教學、研究與社會實踐,以及整個臺灣社會的生命教育與生死關懷,根扎得更深,樹長得更高,枝葉更茂盛,果實更豐碩,影響更深遠。

最後,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夠藉由閱讀書中的內容,開展出更為寬廣深遠的生死視野,培養更為瀟灑自在的生死態度,落實更為前瞻宏觀的生命規劃與永續經營,不但自己受益,也能利益家人與親朋好友,慈悲喜捨,生死自在,盡未來際。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生死並論尊嚴謝幕/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 黃榮村

慧開師父眷村世家子弟出身,從小對聲音高頻反應有缺陷但有絕對音感,而且聽聞講話學習過程順利正常,他從臺大數學系畢業後,在普門中學任教,之後披剃出家,到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從生死學研究權威傅偉勳教授門下修習,一九九六年獲博士學位後返回佛光山,一九九七年到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擔任專任教職,中途短暫轉任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嗣後擔任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已有二十幾年的大學教研經驗。

慧開師父人生一路走來,頗有傳奇味道,因此在撰寫本書《生命的永續經營》三冊時,經常流露出作者博學多聞的一面,在多元題材上面帶來很多趣味,他也藉此機會講講談談自己的成長與體驗,非常有趣也很有參考價值,可說很有一點小自傳的味道。我與他都在一本由臺大出版的「生命教育」刊物編委會當委員,他一向直言無諱觀點獨具,也很樂意與人論辯。所以不要將這本書看成只是一本正經八百講生論死的著作,因為本書隱藏有各種有趣的觀點與內容,而非只是談生論死而已。

慧開師父在書中提出主要問題,認為人不只在生之時須規劃,死亡亦同。死亡是生命的結束或是生命的轉換?如何平順又尊重生命的走完生命末期與臨終?如何知道不只尊重生命也要尊重死亡,做好往生的準備,不要抱憾而終?人生如何自然謝幕?這些問題與做法不只是針對正在面對死亡的當事人,也直接衝擊著活在當事人周圍團團轉的親友在內,整體而言,面對死亡的背後主軸就是一種生命的永續經營。作者如此立論,不只因為他本人就曾實際深入經歷家人的生老病死,對醫療與急救都有基本了解,而更因為是他已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往生到佛國淨土」的基本框架之故,基督教也說回返天家,因為那都是無上恩典。有了這類哲學基礎,就能一步步緩慢而踏實的找出法門依此而行。但對一般人的思考慣性而言,因為還未建立中心思想,所以這種話在初聽之時,處處不精準、樣樣不踏實,連思考都跟不上遑論找到落實的法門,確有困難啊!所以對生命的掌握應該要有一套系統性的教育,以便發展出清楚的信仰,之後才比較能發展出真正能夠面對生命與死亡的自然方式,這是生命教育可著力之處,本書已經做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示範。

本書針對喪葬禮俗儀節中的宗教儀軌,敘說詳細,讓我們對「慎終追遠」的各項「喪祭之禮」有所了解,這也是生命如何以極簡與優雅方式謝幕的必經過程。作者對安易死(安樂死)、預立醫囑、持續植物人狀態、尊嚴死、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等項的相關立法與政策,觀點獨具,也有各類深入的批判,更認為佛法當中自有遠比安樂死高明的解套法門,希望在人生謝幕的緊要過程中,能夠停止不當的醫療干預,而一心一意積極「求往生」。書中也以輕鬆的筆法談及生死輪迴觀、前世記憶與遺忘等有趣的內容,這些都是信仰與科學之間可以依證據互相攻防的課題,讀者們倒是不必太過執著。

一般人可能更在意人的一生如何過得有意義,但這是勵志書籍的主體內容,本書所談則是屬於更難的,如何優雅面對死亡的問題。孔老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不過在人類確有其人口學上的死亡極限下,人的一生不管活得怎麼樣,總會走到盡頭,慧開師父反過來應該會說:「未知死,焉知生?」而且主張生死並論可也。不過作者在本書中所提出,花開處處的「慧開心法」,則是須修練的,好在書中雖然玄機不斷,但也留下很多可操作的具體法門,我想讀者一定可以找到適合他/她靜下心來心領神會的思考方向。

試閱文字

內文 : 現代人如何修持「一心不亂」與「正念現前」?

佛教經典裡面在在處處都提到,在日常生活與修行當中,行者要能「一心不亂」與「正念現前」,但是要「如何修持」才能達到「一心不亂」與「正念現前」?這是絕大多數人的疑惑,也是我經常在演講場合遇到聽眾的提問。

「一心」與「正念」

《佛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制心一處」──也就是「一心正念」的道理與修持法門,其實是共通於「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出世間法」的修道,還包括「世間法」的進德修業,以及從事各行各業,我們若要有所成就,也都必須要有「一心正念」的功夫。

然而,一般人都把「一心不亂」與「正念現前」想像得過於玄妙、神奇而脫離了現實,以致於有一種「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其實,佛法的修持是很實際的,一點都不玄,因為,不管理論講得多麼高深玄妙,最後就是要落實在「身、口、意」三業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面,在日常生活中腳踏實地地實踐。

問題在於我們平日「如何」訓練自己能夠「制心一處、正念現前」?

自我觀照心中有哪些「念」頭?

凡人不可能完全「無念」,所以心中「有念」不是問題,甚至於「有雜念」、「有妄念」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及時察覺」自己的念頭?如果「能夠察覺」自己的念頭不對,那麼接下來,「能不能及時停止、放下或扭轉」自己的不善念頭?而不被自己的雜念、妄念、惡念、邪念等等牽著鼻子走。

然後還要進一步,「能不能降伏」自己的種種不善念及惡念?最後,還要更進一步,「能不能斷除」自己的種種不善念及惡念?純然生起善念及正念。

我們要修持「一心正念」的預備功夫,就是要先察覺及盤點自己的心中到底有哪些念頭?弄清楚了自己心中所含藏的種種念頭,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就像是治病一樣,必須先弄清楚所患疾病的症狀、病灶、病根等等,才好對症下藥,也才能夠治癒。

因此,我們要先深刻地反思、省察,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能否清楚地察覺、分辨自己心中究竟有哪些「念頭」?譬如:

(1)慈悲心、隨喜心、布施心、救護心、惻隱之心等等。
(2)無畏心、勇往直前、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等等。
(3)發心立志、發憤圖強、勇猛精進、再接再厲、精益求精、鍥而不捨等等。
(4)心存僥倖、得過且過、馬馬虎虎、自欺欺人、心懷不軌、居心叵測等等。
(5)懶惰、懈怠、昏沉、消極、逃避、推託等等。
(6)雜念、貪念、妄念、惡念、邪念等等。
(7)是非心、忌妒心、惱害心、愚癡心等等。

又譬如:
(1)有哪些事情會讓自己念念不忘,或者念茲在茲?
(2)有哪些事情自己總是記不住,而且即使一時記得,也很快就忘了?
(3)有哪些事情一直卡在自己心坎中揮之不去,縈繞心頭,猶如夢魘一般?
(4)有哪些事情會讓自己牽腸掛肚、放心不下、難以割捨?
(5)有哪些事情會讓自己心灰意冷、憂心喪志乃至槁木死灰?
(6)有哪些事情會讓自己氣憤填膺、火冒三丈乃至怒髮衝冠?
(7)有哪些事情會讓自己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乃至進退兩難?
(8)有哪些事情會讓自己興高采烈、喜氣洋洋乃至意氣風發?

以上所述的這些「自我察覺念頭」預備功夫,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在過年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一樣,除舊布新。要求「一心正念」,就要先好好察覺、檢視、盤點自己的心中到底哪些念頭,這還不同於世俗的「自我檢討」,而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認知」,要很認真、客觀,沒有隱藏地面對「五蘊和合」的自我,做誠實而深度的檢視與省察。有了這一層功夫,接下來的「一心正念」修持就容易上手了。

正念vs.不正念

我們如何能夠自我對治心中的「雜念」與「妄念」?而且能夠生起「正念」?首先我們必須分辨「正念」與「不正念」的真正意涵與差異。

問題一:所謂「正念」是否就是指「一心念佛」?除此之外皆是「雜念」或「妄念」?

回答:不然!要看「時空情況」而定,在某些「時空情況」下,「念佛」也可能是一種「不正念」、「雜念」,甚至於是「妄念」。

問題二:「念佛」怎麼可能會是一種「不正念」、「雜念」甚至於是「妄念」?

針對這個疑惑,我舉兩個實例來說明,大家就會清楚地了解。四十多年前,我在普門中學任教時,有一天晚間在巡堂時,無意間發現一位高中學生於自習時間在教室看佛經,一問之下才得知他明天有數學科考試,他不讀數學而居然在考試的前一晚看佛經。請問:這是「正念」,還是「不正念」?明天要考數學,今晚不讀數學而看佛經,明天數學考壞了,要怪佛陀不保佑嗎?

另外,有一位導師在教室督導學生早自習時,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而是自顧自的數著念珠在念佛。請問:這是「正念」,還是「不正念」?整班的學生都是「未來佛」,擔任導師者早自習時在教室裡(時空情況),就是應該密切關注眼前的「未來佛」,而不是心念著西方的阿彌陀佛。因此,究竟是「正念」或是「不正念」,也要看「時空情況」而定。

如何自我訓練「一心」與培養「定力」:老實修行

我們如何能夠自我訓練「一心」與培養「定力」,而且能夠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首先,要有堅實的自我心理建設,就如同一位探險家,為了「尋寶」,要有不斷「冒險探索」的精神、熱情與實際行動,不畏艱困,不計辛勞,鍥而不捨,百折不撓,才能夠深入「寶藏」之所在,進而挖掘到「寶物」。

再者,要如同一位勤學武藝的練家子,一旦獲得了師父的傳授,或者得到了武林祕笈,就要勤於練功,老實修行,才能練就武林絕學。

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裡面有一段情節,有一次老頑童周伯通和小龍女共論武學,老頑童說:武林絕學,聰明的人往往無法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反而是有一股傻勁的老實人,才能練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他還以郭靖與黃蓉這對夫婦為例,黃蓉是絕頂聰明又非常機靈的人,而郭靖則是個憨厚老實的人,要論聰明才智,郭靖遠不如黃蓉,但是後來郭靖的武功遠在黃蓉之上,就是因為他實實在在地老實練功。

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道理是一樣的,學藝也好、練功也好、修行也好,要能夠成就,關鍵不在於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而在於有無恆心毅力,鍥而不捨,能否老實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