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美好的對話: 開啟修心之門 | 誠品線上

共讀美好的對話: 開啟修心之門

作者 方隆彰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共讀美好的對話: 開啟修心之門:繼《嚮往美感的讀書會》後讓我們共啟共讀美好的對話作者方隆彰老師,數十年來,在「讀書會」這方領域中持續播種、耕耘,帶領大大小小不計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繼《嚮往美感的讀書會》後 讓我們共啟共讀美好的對話 作者方隆彰老師,數十年來,在「讀書會」這方領域中持續播種、耕耘,帶領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讀書種籽茁壯成長,其暢銷著作《嚮往美感的讀書會》更是投身讀書會的培訓講師必讀的經典。 《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是方隆彰老師的最新著作,精闢匯集作者的七十二則讀書對話心法,帶給我們更加豐富的讀書七十二變。 讀書,不只是讀「書」,更像是一種生命的共享,從閱讀中對話、學習、互動;也許是自己與作者的對話,也可以是字裡行間的自我對話,更可能是共讀者相互的回饋學習。 而讀書會就像一個小型社會,聚集了各種不同特質、背景、經驗、價值觀的獨特個體,每個人的表達習慣、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果願意用開放的心胸面對互動過程中展露的各種樣貌,同時,也能在他人的反應中如實地看見自己的狀態,並做及時的調整,那麼每一次讀書會都會是一場豐盛的生命饗宴,你我都可以經由共學,相互映照,在滋養本俱的覺性中持續成長。 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影響力,我們如果能真實了解自己的現況,不只是讀書,更能讀心,勇於面對所有的成長之路,而生命本具的潛質,必能豐富多彩地開展,是貢獻他人,更是成就彼此!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方隆彰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曾任職於快樂兒童中心、洪建全基金會等機構,從事社會工作與人文教育推廣。與讀書會的緣分源自1986年,和陳怡安老師學習「意識會談」、「讀書結構」、「研討法」等意象教育方法,將之融入讀書會的研討,於1990年5月自組讀書會迄今,並於1994年開始於台灣及亞洲、北美等地開授「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同時,自2020年起,推動「意象教育人才培育計劃」。目前於台北大學、輔仁大學社工系兼課,開授「職場社工」與「社工會談技巧」課程;並協助相關社福機構進行專業培訓與督導工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對話,翻轉生命的契機/ 釋覺培 讀書會,生命的加持與祝福/ 林美琴 真正的「翻轉」,由「心」開始/ 王進財 【自序】 人生,對話的盛宴 PART 1 共讀翻轉學習 01. 在知性與感性交流中成長 02. 讀書會是一種「心」的翻轉 03. 有智慧的慈悲 04. 相互映照,滋養覺性 05. 自覺創造新意象 06. 讓讀書會的討論充滿生命力 07. 妙法要能正知善用 08. 真假學習一念之別 09. 學習把「人」當「人」看 10. 讓讀書會就是單純的讀書會 11. 讀書會活動知多少 12. 悲愍與智慧鋪成教育之路 13. 讀書會價值的取捨 14. 由他助到自助 15. 在發現中滋養生命 16. 學習「心存他人,反觀自照」的說 17. 對話心態成就對話品質 18. 讀書會是學習有意識地活著 19. 經由對話打開自覺之門 20. 暫停,看見書中人生錦囊 21. 確立人生的恆星 22. 讀多不如讀懂活用 23. 言行合一而已 24. 為成就學習者而存在 25. 期許提升幸福感 PART 2 學習翻轉生命 01. 以貢獻所長,開展新人生 02. 由「自覺」到「自覺者」 03. 記錄生活,書寫人生──活在自覺中 04. 傾聽,無形的影響力 05. 打開心耳,有效聆聽 06. 在心念中成就 07. 單純的一念 08. 志工的修為 09. 迎向生命成長之路 10. 讓「對話」成為日常 11. 什麼是重要的事 12. 緣起緣滅,盡心盡力 13. 心的空間 14. 在充滿愛的動力中精進 15. 不完美也是一種救贖 16. 中年婚姻的功課 17. 父母自在,孩子健康 18. 始於放鬆,成於放下 19. 自謙迎新,成就他人 20. 用師者必受其益 21. 視而不見謂之心盲 22. 找回人的自主性 23. 慢慢來啊,學習 24. 學習之路但求放心 25. 老天的悲愍 26. 立下決定,即知即行 27. 我與自己的距離 28. 學習與自己和解 29. 怨人不如修己 30.「修己」由自我負責開始 31. 轉換的密碼 32. 瞎忙時代的良方 33. 精修道德智慧 34. 成就有重量的人生 35. 敬畏靈感,順應生命 36. 學會捨舊,才能更新 37. 學習「隨遇而安」 38. 新的一年,與自己重新和好 39. 新選擇:無為之用 附錄 01. 高效閱讀與解讀的法門 02. 同理心改革社會 03. 回歸「尊重生命」的本質 04. 身教是活教材 05. 活化思考,開啟潛藏 06. 結束是開始的前奏 07. 開啟婚姻生活的契機 08. 歡喜或生氣是一種選擇

商品規格

書名 / 共讀美好的對話: 開啟修心之門
作者 / 方隆彰
簡介 / 共讀美好的對話: 開啟修心之門:繼《嚮往美感的讀書會》後讓我們共啟共讀美好的對話作者方隆彰老師,數十年來,在「讀書會」這方領域中持續播種、耕耘,帶領大大小小不計其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683127
ISBN10 / 9860683123
EAN / 9789860683127
誠品26碼 / 2682137808001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對話,翻轉生命的契機/釋覺培
(佛光山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國際佛光會秘書長)

在坊間要找到讀書會的相關書籍其實並不難,但是能夠深刻探討讀書會的對話精神,恐怕就沒有太多來源可以參閱。很高興方隆彰老師繼《嚮往美感的讀書會》提供99 則經營讀書會智慧心法後,再次出版了他的最新著作──《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整本書由「共讀翻轉學習」與「學習翻轉生命」兩大主題所構成,前者以「共讀」拉開讀書會的精神,既然是「共讀」,就要彼此互相傾聽學習,佛教稱為「同
參道友」,在不同觀點的聆聽中,突破自己慣性思惟的有限性。

看似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卻剎見來自同參共學者多元視角的世界;透過對話,展開書即展開了無限的生命。擺脫過去傳統「一言堂」的灌輸式教育,轉為開放交流的自主性學習,作者在文章中將這種學習的方式,形容從「餵食」到「覓食」的轉變,每一位參與者既是接收者,也是貢獻者。

誠如作者所言:「活在世界的價值,是將自己所能所有貢獻出來,讓他人受益,讓世界更美好,自己自然也會在其中有所收穫。」而菩薩行者也正是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在這本書的第二大主題「學習翻轉生命」中,引出「利他」的背後必需啟動本自具足的覺性,從「自覺」到「覺他」也正是一條修行的道路。也因此,共讀後能知不足,知不足後能有所省思,回到生活中就是一連串的修鍊。

從「知道」到「做到」,在通往「知行合一」之前,原本就是一步一腳印的過程,既要磨掉稜稜角角的個性,還要修剪煩惱的葛藤,若沒有「被喚醒」的「自覺」,沒有「自覺」後的「起修」,又如何「翻轉」生命?也因此,「自覺」要從自發性開始,不只透過閱讀與對話中敏銳覺照,還可以用「寫日記」的方法,從生活中將所「發生」的客觀材料,進行觀照與思考,「發現」其內在世界的詮釋與映照,從而對自己有所調整與「發展」。

作者將「四層次」運用到日記的書寫,留下的文字正是生命「進化」的軌跡。這讓我聯想到毛毛蟲破繭而出成為蝴蝶,最後展翅飛向天空時,回首那曾經的黑暗,早已過眼雲煙。問題是:身而為人的我們呢?

總還在多生多世的煩惱黑暗中,找不到破繭的出口,殊不知解鈴人還需繫鈴人,是毛毛蟲到底也是蝴蝶,星雲大師說:「離開生活,談不上修行」,能不能雲過天青,就在每日的生活裡不斷地「自覺」與「轉化」,否則又哪來的「煩惱即菩提」呢?

身為一個出家人,我始終相信這人間處處有菩薩,當我讀到作者曾經期待能得遇貫通古今、具儒者之風的「人師」,殊不知「好老師」的定義早已在作者的身上展現。當一個老師將其角色視為「聖職」,不敢率性、隨興而為,站在講台的那一刻,承擔的是一份對學習者全然的接納,且時時自我要求「紀律自修」、「踏實踐行」,如此以「虛懷若谷」的態度,盡一己所能利他的老師,又怎能不讓人尊敬與佩服!而這樣的菩薩,不就正在人間嗎?

這是一本教會我們從共讀的「對話」中發展學習,在不斷的釐清、判斷與抉擇的「自覺」歷程中,持續修正與踐行,最後足以翻轉生命的人,也正是自己。

星雲大師曾說:「讀書,是自我心靈的探險」,願每一位讀者,都能藉由這本書的啟發,深信讀書的力量,深信自我探索的力量,深信對話的力量,乃至深信自覺轉化生命的力量!

讀書會,生命的加持與祝福/林美琴(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講師)

結識方隆彰老師在臺灣讀書會蓬勃發展的西元二○○○年前後,那時政府大力推廣「書香滿寶島」的文化政策,鼓勵各社區、機構成立讀書會,並策辦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和年度「讀書會博覽會」,各地讀書會會友匯聚一起交流分享。方老師和我是培訓講師,多年來也一起見證了臺灣讀書會的演變與發展,因此,更能領會書中讀書會的觀察與思考、帶領經驗淬鍊的心法,以及讀書會對於人生助益的實證,不僅是給想參與讀書會者的一把鑰匙,也是為已參與者捻亮了一盞明燈,更是讀書會
帶領人精進修練的寶典。

「讀書會」望文生意即是讀書的聚會,在這個基本立意下卻呈現了各式的樣貌,有的讀書會主力在聯誼,以書會友,至於書本內容讀進多少,就不是重點了;有的類似導讀會,藉由專業的讀書人說書給參與者聽;或是固定議程的讀書會,帶領人的職責比較像是會議主持人,負責引言與介紹流程,由會員輪流擔任導讀及指定分享的職務;還有讀書會類似心理小團體,從閱讀進行心理分析及治療;另外也有準備考試而發起的類似溫書或猜題的讀書會……,而方老師在書中談及的讀書會是他多年來帶領的讀書會形式,由帶領人引領參與者從閱讀材料進行對話與討論,所有的參與者也皆是學習的貢獻者,帶領人不是知識灌輸者,而是帶動群體交流與覺察,啟發內省、轉變與成長的共讀團體。

在眾多的讀書會樣貌裡,方老師特別從學習的意涵來為讀書會定調,從「讀書」與「聚會」談起,若是以讀書為目的來參與聚會,那麼與會者對於讀書的想像為何?一個人獨自閱讀與眾人一起閱讀,除了激勵自己多讀書以外,是否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因此,書中一再闡述讀書會的學習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更在於自主學習與自我覺察,而這閱讀行為的解讀也說明了讀書會從「聚會」到「交會」的意義,藉由書本、作者、自己以及共讀者的對話與討論,交流閱讀的思考、感受、聯想、觀點和疑惑等等,帶領人引領這過程順暢進行,從閱讀材料的客觀理解到個人主觀見解的思辯,這樣的讀書會學習的不只是閱讀材料的內容,更深化為自身生命狀態的覺察,進而產生改變的願力與行動,生命得以重整與更新,這知、覺、證的學習歷程,帶動人生的翻轉,正是讀書會「共讀」的非凡意義。

因此,書中從「共讀翻轉學習」談起,論述讀書會的學習意涵、釐清帶領人的角色定位與知能,來到第二部分「學習翻轉生命」的篇章,雖然談的是親子、婚姻乃至於群體人際相處的日常,但卻與讀書會的論述意念相通,因為讀書會習得的對話與覺察, 有助於生活當下的敏銳感知,得以梳理生命的處境,汲取源頭活水安頓身心,篤定走向前行的道路。

對於同樣帶領與培訓讀書會的我而言,相信這本理論與實例相互印證、學習與生命交融的書,能夠讓更多人認識與親近讀書會,並從讀書會的學習裡歡喜成長。從共讀的「發生」到對話的「發現」,進而「發展」生命美好的想望與實踐,這樣的讀書會是人生的加持與祝福,因為不僅看見閱讀美好的樣子,也發現了生命自在翱翔的姿勢。

真正的「翻轉」,由「心」開始/王進財(任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方隆彰老師是道地人文教育工作者。師承已故哲學大師陳怡安博士,致力於人文關懷的傳播與教育,浸淫讀書會帶領的傳道、授業、解惑超過三十年。

方老師不但博學多聞,而且是一位生命的修行者,有慈悲心腸,並將所學的善知識傳播海內外,今天這本書的出版必可嘉惠希望透過閱讀來找到自在的自己、翻轉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人。

推薦本書給讀書會帶領者、想成為讀書會帶領者的人、想透過閱讀自我成長的人、以及助人工作者。讀者可以從這本書得到什麼呢?本書的標題和兩個部分:共讀翻轉學習、學習翻轉生命,說出了作者的用意,讀書會是實踐「翻轉學習」的最佳場域,而真正的「翻轉」,由「心」開始。

很福氣的任林教育基金會和方老師因為讀書會而認識,提升了任林讀書會的生命故事流的能量,帶給許多的個人和家庭成長。

我摘錄本書實際應用於任林教育基金會運作的幾段精華如下,希望你也有同樣的啟發與收穫。

* 讀書會運作中使用的討論方法是將陳怡安博士「意識會談法」轉化過來的「四層次討論法」,它是依據人類思考歷程的原理,包含:由具體到抽象、由熟悉到陌生、由淺顯到深奧、由簡單到複雜等,讓成員在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過程中,能夠順利的思考與表達。

* 「意識會談」顧名思義就是:意識的交流,經由會談將意識激發出來,並在交流中產生新的意識;而「四層次提問」只是意識激發和交流的媒介,關鍵在彼此互動中產生一種群體意識的「流」(flow),既然是「流」,就是一種連續的狀態,因此,帶領人除了要有效提問,還要能有耐心且接納傾聽成員和群體要表達的意識內涵,並進行適當回應與聯結等,具足這些「心法」,才能將具體的技法有效運用與發揮。

* 讀書會回歸單純的本質,帶領人其實不需要具有那麼多超人本事,也不必進行許多心理工作,扮演專業助人角色,也不用將教導者、解救者、探索者、心理分析者,甚至治療者扛在肩上,只要做個「好聽眾」,打開心耳,開放聆聽成員的表達,將所理解的內容重點與內隱的感受、情緒不加批判地適當回應。

* 讀書會的對話提供一個安全自在的交流機會,往往在彼此真誠分享中,因信任而敞開心門,聽到別人的經驗,自然會有所反思,引發自我對話,自我覺照油然而生,一旦有所自覺,成長就啟程了!

* 也許,你我若能經常回歸服務的核心價值,以利他為本,單純貢獻,問心無愧,就能在服務的過程,深刻覺知志願服務是在成就「以生命滋養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大業。

* 「和有緣人分享我的所知和所能」。對,這就是我人生最後階段要做的要事!

試閱文字

自序 : 人生,對話的盛宴

寫這篇自序前,重讀這些文章,如同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學習軌跡,一方面由持續參與讀書會,而更深刻感受到其背後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更能體會「生活處處皆學問」的生命實相。

這樣的過程與學習,都是眾緣和合而有所成,也可以說是一場又一場的「對話」串接,諸如許多刊物提供發表的園地:任林教育基金會的會刊、泰山基金會的「真愛家庭」季刊、艋舺龍山寺季刊等;同時,在讀書會共讀群論與帶領人培訓過程,經由真誠對話,經常迸發出生命撞擊的火花;而在日常生活中,也發現大大小小的經歷,就是上天悲愍灑下的學習種子。

我何其幸運能受教於恩師陳怡安博士的對話精神與方法啟迪,提升對人事物的敏察,並於每日回應「今天生命教了我什麼?我又和自己學到了什麼?」中,持續將和自己的對話記錄下來。

回顧這些善美的機緣,心中自然湧現出「對話」、「自覺」與「覺他」,也許這就是自上一本《嚮往美感的讀書會》出版至今近十年的修心課題吧!

共讀的核心是「對話」,對話的價值在「更新」,而群體對話的過程,讓靜態閱讀有了飛翔的翅膀,也幫助閱讀由平面進化到立體層次,可見學習若能在靈活對話中進行,生命必能在持續更新中成長,因此,我將這些文章分為「共讀翻轉學習」與「學習翻轉生命」兩大篇;同時,這些年與各領域、各層級及不同年齡層的成員接觸,發現「閱讀素養」是現代人必備的涵養,其中的基本功則是「深度解讀材料」的能力,因此,特別將探討閱讀與解讀的文章,以及數篇讀書筆記放在附錄,供
讀者們參考。

二十年來,能藉由讀書會善巧地將學習的能量推廣到世界各地,首推佛光山人間佛教讀書會,其中覺培法師是關鍵推手;而林美琴老師推動閱讀的熱力,多年來持續擴展增溫,還出版了多本相關好書;王進財董事長則本著「一人改變,全家改變」的理念,運用讀書會深入家庭教育耕耘二十年;他們在相關領域的貢獻,令人讚歎,同時又能在百忙中慨允賜序,銘感在心。

在新冠疫情起伏不定,打亂諸多工作節奏的情況中,此書仍能順利出版,要感謝香海文化的妙蘊法師及編輯團隊的投入,而有關英文書名的訂定,也要謝謝妙光法師及好友淑媛、淑娟的建議,這些過程都再次見證合作共成的美好。

願在共學的人生旅途,持續保有對話的動力!

試閱文字

內文 : 在知性與感性交流中成長

三十多年來,台灣「讀書會」的發展已由陌生、新鮮到熟悉,在此眾多的讀書會中,你參加的讀書會與我參加的一樣嗎?
我參加的讀書會又與其他讀書會有何異同?
我們先由字面來看,「讀書會」是由三個部分組成:「閱讀」、「書本」與「交會」,其中「閱讀」與「交會」是動作,「書本」則是閱讀的對象,也是交會的根據,此意指:個人將閱讀產生的理解、感受、共鳴、聯想,甚至疑惑等,與其他人交流,可見「讀書會」是由靜態的個人閱讀延伸至動態的會流。
而在個人閱讀時,除了了解文本內容,往往也會與作者的價值觀、思維邏輯、文字風格等進行對話,於此同時,個人的認知、經驗、價值偏好、情感等也同步參與對話,可見一位事先有閱讀的成員是帶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去參加交流的,而這些內涵又因人而異,有客觀的理解,也有主觀的見解,正是如此的「同中有異」與「異中有同」,使得討論與分享可以發生,也讓交流有了意義。

以上是由讀書會的本質看其意涵,而當我們回到讀書會的現場,看到的卻是多元的樣貌:有的將「書」置於核心位置,有的則放在邊緣,甚至只是裝飾用;也有讀書會只將成員「會集」在一起,各自表達,或進行心得分享,而無實質交流;因此,就出現「文本取向」、「心理取向」與「成長取向」三種偏向的讀書會。

「文本取向」的讀書會就是以「書」為交流的重點,著重書本內容的理解與探討,它的過程是:先有自我閱讀,再到讀書會進行共同解讀與集體對話,以理解文本為基礎,進行理知與經驗的對話,而「以文為本」所進行的對話包含:(1)材料在說什麼;(2)作者想說什麼;(3)我自己怎麼說,他人又怎麼說;(4)我對材料有何不同理解或體會。若以一般讀書會常用的四層次討論法來看,此種取向的討論過程集中於第一層次「熟悉與複習材料」及第二層次「回應與消化材料」。

「心理取向」的讀書會以「成員」為主,文本只是個媒介,做為聯結到成員內在的「引子」,及藉由材料的客觀性映照出成員主觀狀態的一面「鏡子」。它是經由會前的「自我閱讀與映照」,再到讀書會中的「相互映照與覺知」,此種「心理取向」讀書會的討論內涵,由「我看到什麼」,到「什麼觸動了我」,再到「引發我有什麼覺察(awareness)與洞察(insight)」;在讀書會的互動過程,成員如借鏡,強調相互回饋與支持,並期待能由文本中看見自己與反思自己,進而有所覺察,允許自我改變;可見心理取向讀書會的討論過程在「熟悉與複習材料」層次會稍做接觸即進入第二層次「回應材料」中的「感受或印象」,並直接延伸到第三層次的「詮釋與驗證材料」,也就是說「心理取向」的讀書會較不著重對材料的理解,而關注於由材料某部分所引發的自我心理探索與內在對話。

至於「成長取向」的讀書會則兼顧「文本」與「成員」,是以成員在會前閱讀時,對材料解讀的了解,以及與自己的感受、經驗和認知進行初步對話為基礎,進行循序漸進的探討與探索。在討論過程以「文本」為本,先進行材料消化,再根據材料的主題或重點,進入個人感受的回應,並開展相關經驗的印證與深度對話,最終因有所發現或領悟,進而可以將所得運用於生活或提升生命的層次,亦即它是依循第一層次「熟悉與複習材料」,第二層次「回應與消化材料」,第三層次「詮釋與驗證材料」到第四層次「活化與深化材料」,也是「外在客觀」與「內在主觀」交錯運作,並朝向探尋永恆真理邁進;此種取向的讀書會可以說是藉由知性的理解引發內在的覺知,再進一步產生反思的沉澱與啟悟。

一般讀書會若是採「成長取向」,帶領人並不需做心理輔導或諮商,不去深探成員的心理創傷,也不擔任心理問題的解決者,頂多只是「催化者」與「陪伴者」的角色,前者是帶動成員理解與掌握書本重點,引發大家順利將所知、所感順利表達,後者則經由真誠聆聽、全然接納與適當回應,提供溫暖、安心的支持網絡,讓成員在知性與感性的交流中,開啟自我生命的亮光!

讀書會是一種「心」的翻轉
目前台灣的教育很流行「翻轉」,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老師事前將每次上課內容錄製完成,放在網站供學生於課前預習,上課時,進行解惑、討論與練習,也就是學生要有備而來,實體課堂則著重互動、交流與實作。

「翻轉教育」的精神是「自主學習」,就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因此,要有主動學習的態度和習慣,不只課前先了解學習內容,更要自己思考、消化、整理,甚至搜尋相關資料,再將所備帶到課堂,與老師、同學相互激盪,共同學習,深化每一次的學習內容。

回到讀書會的實務場域,每位成員於會前先將進度閱讀、思索,抓出重點與疑點,再帶著所知、所感與疑惑到讀書會裡,經由帶領人穿針引線式的催化,彼此討論觀點,分享經驗,互解疑惑,進而建構出更豐富的學習內涵,充實而滿足地離開讀書會,為下一次持續參與而準備。

可見「翻轉」的概念是要改變某些現況,讓教育現場由傳統的「知識灌輸」轉為「交流學習」,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功能也同時轉換,老師不再只重直接傳輸,學生也不是單純接收,老師更重要的任務是引導、催化,以及必要的解惑和點化,過程中告知、教導的功能少了,耐心陪伴、用心啟發和支持、鼓勵的分量增多了,而學生需要主動的參與、探詢、思辨,更勇敢地表達和提問。

同樣地,讀書會也是讓成員由傳統被動等待權威者告知式的「餵食」學習,轉變為主動「覓食」,讓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除了接收者,也是重要的貢獻者,不只傾聽他人所感、所說、所悟,也積極分享和表達,而帶領人更非擔任「說書人」,只重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體會,而是更重視引發成員的見解和體悟,並做必要的聯結和重點整理,因此,如果你參加的讀書會是帶領人說的比成員多,恐怕那只是「聽書會」,離真正的「讀書會」已經有了距離;如果你是帶領人,更要高度覺知自己是在「餵食」,在「教導」,還是將學習權還給成員,相信成員不會比
自己無知,相信成員內在也和自己一樣具有豐富的潛藏?
可見「翻轉」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是挑戰到內在的「信念」。

「信念」比「價值」更有力量,「價值」是我知道某個觀念或事情、行為是重要的,「信念」則是進一步將我知道的實際用在自己身上,真正將所知行出來。可見一位讀書會帶領人的實際帶領風格,就是直接反映出他內在真正的「信念」,因此,如果我們認定讀書會是一種經由成員彼此合作而有所學習的團體,相信讀書會的學習內涵是經由共同建構的過程而產生的,那麼成員與帶領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與功能。

一位有效的成員是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除了會前做好閱讀、思考外,進行中要能傾聽他人,並願意主動表達與分享,邊聽、邊說、邊想,甚至協助提問,而對於過程中的狀況也能積極介入,例如:有人離題、冗長表達,甚至是帶領人發表過多等,都能夠適當反映,讓讀書會的過程更加順暢、豐富、有效。

至於帶領人更要清楚自己的主要職責不是給予,而是讓每位成員可以將自己和材料的聯結能順利地產出,包含對材料的理解、感受、經驗的驗證,以及延伸的想法和疑惑等,同時,創造一個網狀互動的動態平台,讓成員彼此自在的交流,並在其中產生熱絡的激盪,因此,帶領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表達」,不是「教導」,不是「說服」,而是時時保持一顆謙虛、充滿好奇的「學習心靈」,願意「開放傾聽」,能夠「同理回應」,廣納各種聲音,頂多再做一些提問、串聯、整理,以及必要的補充,也就功德圓滿了。

讀書會是實踐「翻轉學習」的最佳場域,而真正的「翻轉」,請由「心」開始!

傾聽,無形的影響力
每當聽到朋友抱怨:「主管沒長耳朵!」、「每次開會老闆一開口就很難停下來!」甚至質疑:「是不是一旦當上領導者就忘了要傾聽?」我的心就一驚,趕快自問:「身為老師,在課堂上是不是也一味只想告知,未能察覺學生當下的狀態,也忘了停下來聽聽學生的聲音?」、「當我和孩子溝通時,會不會不經意地一直說教,而沒有去了解孩子的心聲或想法?」

「『傾聽』重不重要?」「當然重要!」相信大家都會這麼說。
「既然知道,怎麼做出來卻差這麼遠呢?」人是主觀的存在者,有強烈「被知」的需求,一旦逮到機會,往往不自覺地就會自我表達,表面上是要將所知與人分享,背後可能有個假設:你們有所不知,所以我需要讓你們明白,此時內在的心理狀態是:我比你們懂,比你們厲害!尤其是身為主管、老師或父母,往往是處在上對下、高對低的心理地位
進行說教,而當下更深的需求卻可能是:「我的存在價值你們看到了嗎?」

當我們只活在「想被知道」的狀態時,自然會忽略對方的狀態,因為當時最在乎的是「自己」,最重要的是:「我說的你聽到了嗎?你聽懂了嗎?」「我是為你好,你知道嗎?」「我的苦口婆心,你明白嗎?接收到我的心意了嗎?」人在此時更是察覺不到對方也是「人」,也和我一樣有「被知」的需要,他也有話要說,有許多感受、經驗或想法要分享;尤其身為老闆、主管、老師或父母,往往握有較多的發言權,如何善用而不濫用,是需要刻意自我提醒的。

記得我的老師陳怡安博士在為領導者開設的課程中,一再提醒在座身居組織要職的領導者時時要修練的基本功就是:打開心耳,好好傾聽!
的確,藉由「洗耳恭聽」才能廣收資訊、了解同仁、建立信任、凝聚共識;反之,一位只想說不想聽的領導者,只能得到表面的順從與假象的和諧,大家真正的心聲只好在檯面下流傳,一旦聽不到或聽不進同仁真實的聲音,彼此的距離將漸漸疏遠,也就容易在孤立中陷入偏執的決策,種下危機的種子。

另一種常聽到對領導者的抱怨是「言行不一」,如:「老闆經常提醒我們開會要有效率,發言需把握重點,要勇敢說真話,可是他自己發言常常超過會議程序預定的時間,同時說了半天也聽不懂他要表達的重點。」

「當下你們有什麼反應?」我好奇地問。「大家只能無奈地坐著,等時間過去。」「當時心裡面有什麼話想說?」「其實有想提醒他講重點就好,可是,誰敢?他是老闆耶!」

這是人面對「角色」所連帶產生的「權力」與「地位」的正常反應。

「說真話」是一種冒險,具有未知的風險,人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沉默不語」成了最保險的策略,而在團體裡這是一種隱形的動力,會瞬間感染了他人;在這同時,人也期待有成員會「揭竿起義」,說出真話,就在人人抱持「我不說,你先說」的心態下,會議自然形成掌握權力者的「一言堂」。
領導者若了解這樣的人性動力,就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只同仁看在眼裡,人人心知肚明,也時時影響彼此的行為反應與整體關係的進展,因此,領導者不只要能傾聽同仁,也要傾聽自己當下的狀態,清楚察覺現在所做是否符合自己所說,是否符合對他人的要求,才有機會將負面動力轉化為積極正向的發展。

不論是要真心傾聽或當下察覺,都要有一顆真正「在乎」的心:在乎對方的存在對我是重要的,在乎時時精進是提升自我生命品質的功課;同時,還要能讓自己試著心無罣礙,將既有的觀點、成見暫放一旁,以「放空」的心如實接納對方的表達,如鏡照般看見自己真實的狀態。

「領導」的本質是一種「影響」的過程,不論你在影響組織同仁、課堂學生、團體成員或家裡的親人,你都是在進行「領導」的工作,因此,身為「領導者」的你,請時時提醒自己:先聽再說,多聽少說,常以自己所言為自身所行之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當代社會中重要的課題「共讀翻轉學習」與「學習翻轉生命」,透過對話、閱讀,展開書即展開了無限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