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不說教的情商課, 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作者 | 澤爸 (魏瑋志)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不說教的情商課, 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孩子講不聽、愛頂嘴、藉口一堆、不耐煩……作為爸媽,很難不氣急攻心,一連串的說教脫口而出……以「用心」陪伴 |
作者 | 澤爸 (魏瑋志)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不說教的情商課, 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孩子講不聽、愛頂嘴、藉口一堆、不耐煩……作為爸媽,很難不氣急攻心,一連串的說教脫口而出……以「用心」陪伴 |
內容簡介 孩子講不聽、愛頂嘴、藉口一堆、不耐煩…… 作為爸媽,很難不氣急攻心,一連串的說教脫口而出…… 以「用心」陪伴孩子成長聞名、掀起教養界「爸爸潮」的澤爸, 以日常生活中親子的實境對話,手把手、一字一句地 教你如何有效解決「最讓父母苦惱的教養問題」! 面對最愛的家人,我們更應該要好好說話! 當你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展露真心,開啟改變的契機! 你在外面交遊廣闊、很能聊, 但是回到家面對孩子,只會說教、罵人嗎? 你一直很遺憾自己跟父母,除了噓寒問暖就沒話聊了, 並且渴望跟自己的孩子能像朋友一樣促膝長談嗎? 關係是從日常的相處中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 其中少不了要以「對話」和「陪伴」來強化心的連結, 當彼此的關係變得親密,就能因為受到信任而發揮出影響力。 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在本書中,澤爸先傳授父母如何穩定自我情緒,然後引導孩子學會辨識和抒發情緒,並以對等的姿態和好奇的提問,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透過有效的對話,點燃孩子願意做、願意改變的決心,就能克服天下父母最傷腦筋的教養問題。
作者介紹 澤爸(魏瑋志)親職教育講師、親子天下特約專欄作家(嚴選部落客),電視節目、電台廣播、親子雜誌常邀親職教養專家,是一位擁有一子(澤澤)一女(花寶)的爸爸,也是全職媽媽的老公。用愛擁抱孩子、用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下班回家看到他們,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喜歡跟孩子打鬧遊戲、喜歡與孩子聊天、喜歡反問孩子問題、喜歡被孩子依賴的感覺,因而決定專心投入親職教養領域,傳遞心中理念,鼓勵爸爸們一同照顧孩子,努力當個上班族「好爸爸」。曾獲2014年度秋季全國幽默演講大賽亞軍、2014年度春季全國指定演講大賽季軍,於是發揮好口才,用演講積極傳達「用對方法讀懂孩子的心」的理念,同時也書寫成冊,更參與各公司行號、機關單位、學校等團體超過千場親職講座,與同樣樂於為人父母者分享教養的美好體驗,臉書粉絲團【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追蹤數逼近十萬名。擅長演講主題:親職教育、情緒發展、親子溝通、親子教養、夫妻關係。已出版著作《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陪伴你的力量》《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等。部落格:https: mewewei.pixnet.net blog臉書粉絲團【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www.facebook.com ZeBaParenting
產品目錄 〈自序〉 謝謝我的孩子,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 PART1 自我的對話 Chapter 1 面對自我 1.衝突當下的情緒覺察 2.衝突當下要如何應對? 3.衝突後的親子和解 4.衝突後的自我對話 PART2 親子的對話 Chapter 2 對話的開端 1.孩子的內心,都渴望與爸媽對話 2.親子關係是開始對話的根本 3.從日常生活建立對話習慣 4.培養與孩子的情感連結 Chapter 3 對話的基本功 1.對話的姿態 2.以感受為出發點,探索想法 3.好奇的客觀提問 4.體會孩子當下的感受 5.翻譯孩子內心的話語 Chapter 4 破冰──讓孩子願意溝通 1.親子不溝通的緣由 2.孩子不正面回應 3.孩子回嘴、鬥嘴、不耐煩 4.孩子說謊、找藉口與理由 5.孩子躲避爸媽 Chapter 5讓孩子表達 1.太陽般的溫度 2.鼓勵孩子表達自我 Chapter 6探索──了解想法與原因 1.有範圍的選擇題,讓孩子核對 2.讓孩子試著描述當時的情境 3.探索行為背後的事件 PART3 教養的對話 Chapter 7孩子願意聽進去的溝通 1.連結彼此情感,討論出雙贏辦法 2.教養的對話 3.不要再假民主真聽話 4.有條件的反問,讓孩子思考後果 5.教養有時不一定要解決問題 6.不要拿孩子的所愛來談條件 Chapter 8回溯過往 1.回溯,與過往的我們和解 Chapter 9點燃改變的動機 1.讓孩子看到內心真實的自己 2.引領發現恐懼背後的美好 3.連到內心對彼此的愛 4.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 〈後記〉 謝謝你們,讓我成為爸爸
書名 / |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不說教的情商課, 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
---|---|
作者 / | 澤爸 (魏瑋志) |
簡介 / |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不說教的情商課, 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孩子講不聽、愛頂嘴、藉口一堆、不耐煩……作為爸媽,很難不氣急攻心,一連串的說教脫口而出……以「用心」陪伴 |
出版社 /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1365909 |
ISBN10 / | 9861365907 |
EAN / | 9789861365909 |
誠品26碼 / | 2682031275008 |
頁數 / | 35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0.8X14.8X2.1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謝謝我的孩子,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
某次中午的家庭聚會,有家人突然聊到,我在澤澤兩歲左右時,只要一犯錯,會對他講道理,而且是講很久的那種。聽的當下,有些忘了,沒啥印象,後來仔細回想,當年的我,真是如此。
剛開始當爸爸的我,跟每位新手爸媽一樣,依著自身經驗在不斷摸索。一開始認為,只要是不打不罵,就是正確的教養,於是,我很愛說道理,自認是在灌輸觀念。不管是把澤澤放在椅子上或抱進房間,總要講到我覺得他聽懂了為止。
直到有次觀察到澤澤的不耐煩,才驚覺我認為對他好的教養灌輸,其實只是嘮叨與碎唸罷了,澤澤的內心是很想逃走的。後來,我盡量調整與減少說教內容,簡單扼要地講重點,明白了「溝通的本質,不是講的人講了多久,而是聽的人願意聽進多少」。
但是,我卻忽略了姿態。
高高在上的眼神,充滿威嚴的語氣,不時面露凶狠;總覺得要有權威,偶爾要讓孩子怕我才能鎮得住。直到有次發現澤澤會在我叫他時立正站好,滿臉恐懼,才驚覺他回答的「好,知道。」不是真的聽進去了,而是因為害怕的反射回應。原來,我又被幼時的傳統教養思維給束縛住了。
讀了許多書籍與課程,再一次的省悟與反思,我調整了姿態、語氣與眼神,以平視、溫和的眼神與平穩的語氣看待孩子。雖然,教養的立場依然是堅定的,但孩子面對我時,不再有恐懼與害怕。
然而,當時我並沒有注意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本書裡,會有描述我與女兒曾經發生的衝突,而女兒所展現的彭湃情緒,是我未曾在兒子身上見過的。初期,我把對兒子的教養方式套用在女兒身上,發現效果不彰,甚至有數次被女兒激到瞬間暴怒過,弄得我非常挫敗。於是,開啟了我進一步去深入了解「情緒」的契機。
靠著學習薩提爾,學會如何關照自己,接納自己的情緒。面對女兒的情緒,我找到穩定自己情緒的方法,而且越來越得心應手,穩定到被她的反應掀起波瀾而產生怒意的次數已趨近於零。同時間,我翻閱了非常多的書籍,試圖了解情緒與大腦、心理等相關知識,並且運用在應對女兒的情緒上,來幫助她發展控管情緒的能力,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著實有非常顯著的成長。
而且,在薩提爾的對話模式中,以關心、好奇與提問,循線沿著他們的思維脈絡,不斷地探索,挖掘到他們內心的想法與感受,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與目的,再連到價值提升自我意願。這幾年的蛻變,我對他們已經完全沒有指責、批評、凶狠與長篇大論,更多的是對話、分享與內心交流,感覺到的是,一家人彼此心與心的靠近,真的好喜歡與孩子目前的相處狀態。
對話的成長
書中有大量的對話,是源於薩提爾的基礎。我當時學了薩提爾之後,先與老婆練習,再跟孩子練習,對話的技巧與運用越來越上手後,再找機會於講座或工作坊上,與現場的學員們來場角色互換的模擬練習。藉著不斷地磨練與調整,與觀眾的「對話互動」已經成為講座內容的重要部分,因為,實際的演練能讓家長們真實地感受到,好的對話真的能促進好的關係。
這些對話的運用,皆是我在後續練習中的啟發與領悟,自認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學習,所以,不敢端著「薩提爾」三個字來當招牌,也因為如此,書中不太會提及。不過,相信看過「薩提爾」的人一定會有種熟悉的感覺。
我真心感動能遇見薩提爾,在自我內心的成長上、夫妻之間的溝通上,以及與孩子的對話深度上,都有著極大的幫助與益處。
對話要為了孩子而調整
有位媽媽在某次講座上詢問,我在家中與孩子進行深度對話的比例,我回答說:「如果是那種促膝長談的深度內心對話,大概十%吧。」她很驚訝怎麼這麼少。
我一開始接觸到對話與提問後,孩子的每一個反應、說的每一句話,我都在提問,彷彿每一個問句都要問到內心深處般,結果引發他們的反彈,認為好煩喔,為什麼所有事情都要問。剛開始,我很沮喪。因為,我認為這是很棒的事情,想要放在我與他們的互動中。不過,我願意接納沮喪的自己,更加樂意接受不願意再被問的孩子。於是,我從沮喪中一路調整,直到有次,兒子對我說:「爸爸,我現在有時分不出來,你是否有在用薩提爾的方式來問我話了。」當下我才明白到,什麼叫作融會貫通。
現在很大的比例上,能夠很自然地在聊天之中形成對話,在關心之餘也能自在地運用對話,即便是需要教養,也能夠做到點到即止的對話。如果需要挖掘的,也會先跟他們說:「這件事情,我們等一下找時間談一談。」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知道我們要深談了。
每個做父母的個性皆不相同,孩子的性格也全然不同,對話只是一種了解彼此的方式,所以,看完此書後,請試著調整成,自己能自在說出來的話語。重點是,讓孩子擁有被愛的感受,如此已足夠。
過去的自己,成就了現在的我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育兒的經歷與成長,一件又一件的回憶著,是一件很有趣與喜悅的事情。想到曾經的一些事,會感到懊惱、後悔與生自己的氣,但是,我更願意接納自己當時的一切,因為有這些經歷,才一步步的成就了現在的我。
在育兒的路上,我自許當個今天比昨天好一點點的爸爸,有進步了,我會好好的欣賞著自己,也希望你能欣賞著願意翻閱此書的自己,並且能從此書中獲得很大的收穫,在親子的溝通與對話上,越來越順暢。
願天下家庭的親子關係都能夠更好。
內文 : Chapter 1 面對自我
1. 衝突當下的情緒覺察
沒有人天生會當爸媽,我們都是有了孩子才開始學習怎麼做爸媽的。買了產品還有說明書來教我們如何用,生下孩子卻沒有任何使用手冊來告訴我們要怎麼教。同時,我們又深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面對孩子的事情,內心湧出莫名的焦慮。
孩子寫功課的字歪七扭八,唸他「字很醜、你很不專心、有夠糟糕。」
孩子在外頭哭鬧,大吼「吵死了、只會哭、再哭我就打下去囉。」
孩子對我們不耐煩,一巴掌打下去「你這是什麼態度!」
有了情緒,打了他、吼了他,可能會感到後悔與自責,於是對孩子講道理:「我這是為了你好。」指責他:「要不是你惹我生氣,我會打你嗎?」或者,生完氣之後,假裝沒事發生呢?!如果我們只是責怪他人或選擇暫時遺忘,沒有鼓起勇氣來面對這些錯誤與情緒,同樣的狀況只會不斷地重蹈覆轍、一再重演。
我發現,這一切由情緒所引發的衝動行為,只是在發洩內心的不滿罷了,並沒有真正的在教導孩子,反而可能讓孩子的內心承受了莫大的傷害,造成他心中的冰山與陰影,影響著他的未來。
我們會生氣,吼他、罵他、唸他,是因為擔心、煩惱或希望能教好孩子。有這些感受與想法,當然是因為愛他,然而,我們對他所展現的姿態與行為,是不是真的有讓他感受到被愛呢?
如果希望在教養孩子的當下,能讓他依然感受到被愛,我們就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然而,我們認識自己的情緒嗎?我們允許自己生氣嗎?允許自己自責嗎?允許自己後悔嗎?從小養成的情緒習慣,倘若都是被指責的、被否定的、被忽略的,我們很有可能會用相同的方式來回應自己與應對孩子。
如果我們希望在衝突之下,能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就要先學會用關愛的方式來應對自我的情緒。因為,要接納有情緒的孩子,要先接納有情緒的自己。
懊悔不已的自己
記得是花寶六歲的時候──
她趴在地上看著書,我提醒她要坐好看,避免視力受到影響。我第一次叫她,花寶繼續看著書,沒有理會。想說她沒聽見,走近身旁,再說一次。這次,花寶抬起頭了,看著我兩秒,又低下頭繼續看書。因為明明有聽到了卻沒有回應,我有點不高興了,輕輕地拍拍她的肩膀,「花寶,爸爸已經跟妳說第三遍了。如果妳要看書,請到亮一點的地方坐好看。」她翻閱著書頁,也是一樣頭也不抬,帶著不耐煩的尾音說道:「吼~我不要啦。」我對於她的語氣與神態,真的有點怒了,壓住她的書,帶著嚴厲的口吻說:「如果妳再說一次不要,那就不要看。」根本不願意示弱的花寶,很生氣地直接把書抽走,用力往旁邊一甩:「不看就不看。」我完全被這個動作給激怒了,上前拉住她,把她整個人扛了起來,手肘環扣住她的腰間,像是夾帶貨物般地帶進房間去。她拚了命的要掙脫,我越夾越用力,她哭喊著幾聲:「好痛、好痛。」我稍稍的鬆開,也正好進到房間裡了,把她放到床上。只見花寶手撫著肚子,流著淚,蜷曲著身體說:「爸爸好凶、爸爸好凶喔。」我坐在床尾,心裡非常的沉痛,萬分懊悔,覺得自己好糟糕。
孩子的情緒差異
澤澤從小有了情緒,陪他哭或生氣,最多大概十分鐘,他的情緒會慢慢舒緩,能夠好好的對談。花寶兩歲之後,個人特質逐漸明顯,我才深切的體會到什麼叫作孩子之間的差異。三到六歲的花寶有了情緒,哭鬧三十至五十分鐘停不下來,還有數次超過一個多小時。而且在過程中,爆炸的程度高低起伏不定,時而低沉啜泣、時而大聲吼叫、回話為反而反,偶爾還會加上拉扯、碰撞、丟東西,以及言語上的激怒,我與老婆真的要有十足的耐性才能應對。
隨著我們找到方法,不斷地鍛鍊她情緒控管的能力,花寶現在(九歲)進步神速,時間長度與頻率都大幅下降之外,她自己還會用別的方式,像是看書、做手作、畫畫等,來抒發情緒試著讓心情穩定,她真的好棒,也很努力。
處理當下的情緒
當下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我,想起了在不久前參加了《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李崇建老師的工作坊,學習到了覺察與安頓情緒的方法。我先請老婆來安撫花寶,自個兒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先用深呼吸來緩和情緒,待她稍稍冷靜了之後,先試著覺察情緒,再安穩浮動的內在。
「我怎麼了?剛剛的情緒是什麼?」
「我覺察到我在生氣。」
覺察到「生氣」的情緒之後,再緩緩的大大深吸一口氣,接著,輕輕的、一絲絲的從口慢慢的吐出來。然後對自己說:
「我真的好生氣。」
「我是可以生氣的。」
「我允許自己生氣。」
一次、二次、三次,重複同樣的動作,直到心中原本有如火山爆發的感受,漸漸轉化成風平浪靜的平穩。
接著,在仿照蒙特梭利羅寶鴻老師的著作《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中,提到的處理自己當下情緒的「三A情緒急救」寫下:
我覺察(Aware)自己在生氣;
我承認(Admit)自己在生氣;
我允許(Allow)自己在生氣;
我願意陪伴自己的生氣。
「在這樣對自己說之後,我感覺到心裡的怒氣漸漸被關愛、被照顧了,彷彿找到一個出口,自然而然、慢慢的從我心裡釋放出去。」這是羅寶鴻老師在書中的體驗描述,而我也有著相同的感受。
李崇建老師與學思達團隊合著的《薩提爾的縱深對話》,從三A之後再延伸出另外三個A。
接受情緒(Accept);
轉化情緒(Action);
欣賞自己(Appreciate)。
這部分,在後段也有實際的運用。
與自己的內在連結
心情平靜之後,我走回房間裡,再次面對花寶。謝謝老婆已經安撫好她的情緒,我走了過去抱著她,跟花寶道歉,並獲得她的諒解。有了這次的懊悔經驗,讓我深知在衝突的當下,自身情緒穩定的重要性。
我們的力量比孩子大,是用來保護他們的;
我們的塊頭比孩子壯,是提供安全感給他們的;
我們握有的權比孩子多,是教養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而不是拿來威脅或恐嚇孩子,讓他們感到恐懼與害怕的。
我們允許自己生氣嗎?允許自己自責嗎?允許自己
後悔嗎?是的,我是允許的。我允許自己生氣、自責與後悔,發生了,更願意把當下的情緒放置在眼前,看著它、面對它、感受它、接受它,靜靜的靠近情緒,直到它對我們的影響逐漸變小。如此,才是真正的接納。
衝突的當下,心中湧出的情緒被自己接納了,心情便能平穩。平穩了,才能用更好的方式來應對與處理,而非用力量、塊頭與權威來宣洩情緒,讓孩子感到害怕。
我們小的時候,比較沒有機會來學習如何處理情緒。有了孩子,當作另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一個讓自己能夠變得更好的契機。因為,孩子是我們最愛的人,值得我們用更好的方式來對待他。
我怎麼了?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有情緒的時候,該如何自我覺察呢?首先,我們要先懂得觀察自己。「相由心生」,我們心中湧出了情緒,外在的表情與行為上,肯定會有相對應的細微變化。像是,生氣了,可能會拳頭緊握、目露凶光、語氣加重、肩頸僵硬,從呼喊孩子的小名變成大吼他的全名。焦慮了,可能會眉頭深鎖、呼吸急促、不斷搓手……等。
當我們觀察到自己的表情或行為上,出現了變化,請先試著暫停。
–深呼吸:大大地深吸,緩緩地從口吐出,數次。
–關心自己:「我剛剛大吼了孩子(觀察到的行為),我還好嗎?我怎麼了?」
–詢問感受:「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是生氣嗎?是煩躁嗎?」試著聚焦在內心。
–連結內在:「我感到很生氣;我可以生氣;我允許自己生氣。」
確保自己的情緒是穩定的,再來應對孩子吧。
我常對講座的學員們說,我們不要怕與孩子起衝突(有些家長會逃避或討好家中青少年的情緒)。親子之間的衝突,有時候是雙方成長或關係更加緊密的機會。只是,如果沒有處理好雙方的情緒,衝突越演越烈,只會不斷地撕裂彼此的關係。
從日常生活中練習覺察
相信你們看到這邊,可能有產生疑惑。都已經在生氣了、在暴怒了,根本覺察不了,也暫停不了啊!怎麼辦呢?是的,如果衝突是個戰場,「自我覺察」是要先經由平時的訓練與鍛鍊,累積一定的經驗值後,上到戰場的那一刻,才有能力即刻做出反應。我們該怎麼練習呢?答案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點小事,來試著練習覺察力,培養感知能力。
從事件中練習:
在公司要跟老闆做簡報,發現自己勤跑廁所。
累了一整天,匆忙地跑上公車,卻發現沒有座位,突然輕聲嘆氣。
滑手機時,看到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莫名的哽咽了起來。
開車時,遇到危險駕駛,我們放聲咒罵、髒話連篇。
快要遲到了,卻遇到塞車,狂看手錶、急踩油門與煞車。
從互動中練習:
孩子在人來人往的大馬路上哭鬧,我們用高亢的音調說出恐嚇話語。
爸媽打電話來叮嚀,我們倉促應付:「好啦!好啦!知道了啦。」急著掛斷。
天氣微涼,孩子不想穿上我們給他的衣服,眉頭突然皺了起來。
哥哥買了新房子,我們本應為他開心,卻一直悶悶的不想講話。
發現伴侶生氣了,我們對他總是小心翼翼,不斷地討好與滿足對方。
如果有經歷以上的狀況,先試著觀察自己的行為訊號,發現到有這些外顯行為,短暫的暫停來關注自身,詢問自己是什麼樣的情緒讓我有如此的行為。找到答案後,再來練習與內在連結。其實,過程只需要幾十秒的時間而已,卻可以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讓我們的感知能力越來越敏銳,甚至變成了一個日常的慣性。
有了覺察的能力,衝突要發生的當下,才有機會在盛怒時,為自己與孩子按下暫停鍵,減少衝突與傷害的言行發生。然後,能與孩子進行著良好且有品質的對話。
Chapter 4 破冰──讓孩子願意溝通
3.孩子回嘴、鬥嘴、不耐煩
回嘴、鬥嘴與不耐煩,肯定是心中有了情緒,可能是生氣、難過或不耐煩。「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是最重要的處理原則,也就是說,覺察到自己與孩子的對話,總是不斷的你一言我一句,彷彿開啟辯論會一般,請記得,一定要先暫停對話。
而暫停對話的方式,不能是被激怒起來的情緒宣洩,而是要適度的情緒表達。
有次,我對澤澤管教的時候,他小小翻了一個白眼,我看到了內心不是很高興,用著比較嚴厲的口吻,但依然平視地看著他,平穩地說:「兒子,或許爸爸剛剛講的話,你聽了不耐煩,只是你翻白眼的眼神,讓我看到了也很不舒服,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是很生氣的。如果你現在聽不下去,我們先暫停,反正我也在生氣,可能會說出氣話,所以,等一下再說吧。」對青少年最好的暫停方式,就是離開現場,讓雙方在能夠緩和心情的地方待著。
情緒宣洩的方式,是對他說:「你這什麼態度!再翻一次白眼,給我試試看,給我滾出去。」聽的人是很不好受的。
「情緒表達」與「情緒宣洩」的差異在於,情緒表達是嘗試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且會顧慮聽者的感受,而情緒宣洩則是完全不顧周邊人的感受,恣意地把心中的火倒出來,造成傷害也不在乎。
孩子點燃了我們的情緒,但是,情緒是屬於自己的。要怎麼處理它(情緒),我們是可以選擇的。
情緒控管的成熟期,大概是十八到二十五歲,身為成人的父母,相較於孩子,我們理應是情緒管理比較穩定的一方。我們要展現出以「情緒表達」的處理方式,成為孩子最棒的一面學習鏡子,這才是真正愛他們的方式。因為,他們值得我們用更好的方式來對待。
面對最愛的家人,雙方有了回嘴、鬥嘴或不耐煩的樣貌,我們要做的是,暫停彼此的戰火,說出適度的情緒表達,而非肆意的情緒宣洩,待情緒緩和了之後,再回來溝通。
從情緒探索背後的原因
有位爸爸在工作坊時,與我模擬與他兒子(男生,國一)對話,他說,兒子的回話都很不耐煩,問他話,都是回答:「沒有啦。」「沒事啊!」「就跟你說沒事,幹嘛一直問啦。」甚至偶爾還會「厚」的一聲,再加上一個翻白眼。
我們角色互換,這位爸爸扮演他的兒子,而我扮演他。對話的模擬情境,是兒子的心情好一些了,我敲了敲他的房門,坐在身邊。
「兒子啊。你現在還好嗎?」我以平和與緩慢的語氣說。
「沒事啊。」由爸爸扮演的兒子,情緒比較穩定,願意回答。
「爸爸問你哦,剛剛爸爸剛剛看你的表情怪怪的,想要關心你,但是似乎你不太想回答,怎麼了?可以告訴爸爸,我在問你話的時候,感受是什麼嗎?」(從感受為出發點)
「喔,就很煩啊。」
「煩什麼呢?」(順著話來反問)
「煩,你又要一直問了。」
「了解,所以,爸爸之前會一直問你問題,即使你不想講了,我還是不斷地問,所以,你就開始覺得煩了。是嗎?」(重複他的話來核對)
「嗯。」
「好,謝謝你告訴我。爸爸想讓你知道,我很關心你,可能關心的方式讓你不舒服了,爸爸之後願意調整。只要你跟我說你不想講了,我就不再問了,好嗎?」
「可以啊。」
「那麼,你下次覺得煩了,可不可以請你試著用爸爸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說,而不是用翻白眼,好嗎?」
「好。」
「你知道怎麼說嗎?」
「不知道。」
「爸爸可以教你,你願意的話,可以試一試,不願意,也沒關係,好嗎?」
「好。」
「下次,你感覺到自己有點不耐煩了,可以跟我說:『爸,我知道你問我是關心,只是我現在有點聽不下去了,可不可以等一下再說。』只要你跟我說這句話,爸爸就知道要停止了。」
後來,角色換回來後,我還跟這位爸爸講:「如果你兒子真的有說出這句話,請一定要好好地稱讚他。等到雙方的心情緩和之後,跟他說:『兒子,謝謝你在不耐煩的時候,還願意壓住情緒,向爸爸說出這句話,你超棒的,我好愛你喔。』給他一個正向的回饋。」
如同先前所說的,不耐煩的行為背後,有其相關聯的情緒,多半都是煩躁。雙方的情緒緩和之後,從煩躁為出發點來探索,往往就能挖掘到他為何會這樣的原因,原來是兒子不想講了,但爸爸依然持續追問。得知原因了,沒有說服、沒有否定,只有關心與理解,也願意為了孩子而調整。如此,讓那個不耐煩的他,擁有了被接納與被包容的感受,相信會開啟下次更好的溝通機會。
回嘴是一種表達
這次是位媽媽來詢問女兒的狀況,說她的女兒小時候都很聽話,只是到了國二之後,滿是情緒,媽媽有時還會擔心說了什麼話,讓女兒生氣。我問有沒有最近發生的狀況能來當作舉例,媽媽就說,幾天前帶女兒買英文參考書,她想挑選比較難的,媽媽認為她的程度不夠,建議先買簡單一點的,於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妳決定要買哪一本了嗎?」媽媽問。
「我要買這一本。」女兒選擇好了。
「妳確定要這本?」
「嗯,對啊。」
「媽媽是覺得喔,妳的英文能力還沒這麼厲害,買這個這麼難的,會不會又是買了然後都沒寫,妳要不要先買簡單一點的。」
「妳為什麼又要管我?!我說過我會看啊。」女兒的語氣開始不好了。
「我知道妳會看,媽媽的意思是,這本太難了,之前也有類似的經驗,寫了幾頁就不寫了,不然從簡單一點的開始,不是比較好嗎?」
「我哪有不寫,明明寫很多好嘛!妳什麼都不知道。」
「我哪裡不知道,之前買的那一本,妳才碰一天,就放在書櫃上了,我每次看到都忍住不說,就看妳什麼時候才會想到。」
「妳幹嘛又進我房間。」
「我只是進去打掃一下,又會怎樣嗎?」媽媽的口氣也不太好了。
「那是我的房間,只要進去就要問我,這是尊重,也是妳們教的啊。」
我請媽媽暫停描述了,因為後續的對話已經完全走偏,離原本買參考書的話題遠來越遠,只是不斷的在言語上的針鋒相對,毫無理性對談了。
媽媽問我,她認為自己已經是好言好語的在跟女兒講話了,不懂為何女兒不願意接受,說話都要這麼「衝」。我對於女兒講的一句話,產生了好奇,於是問了媽媽。
「媽媽,我能明白妳的出發點是為了女兒著想。剛剛妳在描述的時候,女兒講了一句『妳為什麼又要管我?』,她用了『又』來形容,妳覺得原因是什麼呢?」
「她一直認為任何事我都要管。」這位媽媽說。
「妳覺得她有需要一直被管嗎?」
「如果她能自己做好決定,我幹嘛管她呢?!」
「妳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女兒呢?」
「嗯……是個不讓人放心的孩子。」
「女兒的這句『妳為什麼又要管我?』妳認為是帶著什麼感受在裡面呢?」
「生氣吧。」
「她的生氣,其實是種表達。如果妳願意用正向的角度來看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在傳達什麼呢?」
「她應該是在氣我都不信任她吧。」
「妳覺得,女兒希望妳信任她嗎?」
「嗯,希望的。」媽媽低著頭,沉默了一陣。
「女兒有曾經感受到妳對她的信任嗎?」
「很少,幾乎沒有。」這位媽媽沉默了一陣子,才說。
「妳記得自己都是怎麼做的呢?」
「我都是用委婉的方式,不斷地說服她。」
「媽媽,我想替女兒謝謝妳,謝謝妳願意站在她的角度來理解。即便妳有好好說,她依然感受到了話語裡的說服。她的反彈,是因為她希望成為一個能讓妳放心的孩子,妳可以放手讓她自己決定嗎?」
「只是,明明知道她所做的決定是不好的,難道我也不能跟她講嗎?」這位媽媽似乎正在糾結中。
「媽媽,妳允許女兒犯錯嗎?」
「我不希望她犯錯。」
「她要怎麼從錯誤中學習到進步呢?」
「澤爸,謝謝你。我懂你的意思了。我該怎麼做呢?」
不管是回嘴、頂嘴、鬥嘴、怪東怪西的行為,其實都在試圖傳達內心的聲音。可惜的是,孩子不懂得如何好好的表達心中的意思,只會隨著情緒起舞,說出讓爸媽聽了火冒三丈的回應,因為都被下層的情緒腦所控制了,反射出攻擊與反抗的行為。
試著正向解讀孩子的行為,或許會有不同角度的思維與收穫喔。
不斷地否認可能與過往經驗有關
最後一種回嘴的狀況,是不斷地否認。像是,媽媽問孩子:「你是在不耐煩嗎?」孩子回:「我沒有不耐煩。」媽媽:「你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在不耐煩。」孩子:「妳很奇怪耶,我就說我沒有了嘛!妳幹嘛要一直說我有。」他回話的語氣、表情與姿態,已經非常明顯地呈現,但是卻不斷地說沒有。如果我們跳開不耐煩的話題,要跟他說話,又一副不想聽的模樣。
先前有提過,一個人願意坦承內心深處的想法,有個條件是「安心」。而孩子會相當激動的失口否認他的情緒,通常是在過往,他的這個情緒,是不被爸媽所接受的。也因為不被爸媽所接受,於是,也開始否認這樣的自己。像是有些人很凶地說:「我沒有在生氣,我只是講話比較大聲」。流著淚說:「我不可以哭,我很堅強。」不接受的意思,顯現出來了,然後被罵、被打、被處罰。他知道承認就完了,唯有強力否認才是生存之道。
如果我們發現到孩子有這樣的樣貌,請不要一直指控他「你就是有。」而是要停頓一下,再點出過往。
「我就說我沒有不耐煩,你幹嘛要一直說我有?」假設孩子很生氣地否認著。
「兒子,」用平穩與緩慢的語調,呼喊他的小名,不再說話,單純停頓且溫和看著他。如果幾秒鐘他沒回應,再輕聲地呼喊他一次「兒子」。
「嗯。幹嘛!」在空氣稍稍凝結的氛圍中,他的情緒可能會比較冷靜下來,然後,做出回應。
「兒子,你說沒有,我聽到了。」停頓幾秒中,再接著說:「媽媽看到你的反應這麼大,非常抗拒的模樣,是不是因為之前你這樣了,媽媽會凶你?罵你呢?如果有的話,是媽媽的表達方式不好,我願意調整。」
「嗯。」
「我們先不說了,晚一點再聊吧,媽媽會這麼問,是因為想要多了解你的想法,如果你不想說,可以告訴我原因,都可以討論。如果你有對我是不耐煩的,我也可以接受,再請你試著用我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給我聽,好嗎?」
把孩子從過往的經驗之中解套,讓他明白我願意接受你的負面情緒,孩子才會向我們呈現最如實的他。我們要先允許他的煩躁,他才會承認自己是在煩躁的,不再強烈地否認。接著,我們再向他做出好的情緒表達,他明白到自己的說話方式是讓我們不舒服的,進而有改變的契機,彼此一起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
最佳賣點 :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作者、超人氣親職講師最新力作!
★媽媽們最想#Tag老公分享,改善親子關係、夫妻感情融洽的最佳對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