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臺灣沒說你不知道: 生活在紛擾年代, 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 | 誠品線上

續.臺灣沒說你不知道: 生活在紛擾年代, 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

作者 每日一冷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續.臺灣沒說你不知道: 生活在紛擾年代, 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本土意識抬頭觀察,臺灣價值加好加滿★★真材實料冷度超群,雅俗共賞別無分號★每日一冷集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土意識抬頭觀察,臺灣價值加好加滿◎真材實料冷度超群,雅俗共賞別無分號◎每日一冷集結全新七十則臺味滿溢、巷口飄香的島嶼蒐奇冷知識收錄翻遍課本找不到的史地故事、整理阿公阿嬤老記憶的風俗事典、 分享知道這要幹什麼的生活趣聞、傳遞這塊土地一家人的族群文化。 誠摯地再次邀請舊雨新知、街頭巷尾踴躍前來注文比較! 收錄: ●護家盟不要看,你知道LGBT的朋友也有專屬的月老嗎? ●全臺灣職等最高、管最寬的陰間公職人員是哪位? ●推廣拒菸「董氏基金會」的董氏並不是董事? ●為什麼臺灣的街頭巷尾總能經常看到燒臘店? ●一場時間最長的研究生口試,不但有吃有喝又開趴? ●中華民國的五院中有一院曾經在廟裡辦公過 ●過年必聽的〈恭喜、恭喜〉一開始並不是用來賀歲的!●一起來看不必穿古裝也可以演的歌仔戲 ‧中秋烤肉習俗真的是烤肉醬廠商的計謀嗎? ●對抗進擊的巨人,原住民族同胞的神祕武器 ……等,一起重新找回對生活的關愛與好奇心! 我們期待知識不應該是艱澀難懂、只有少數人知曉的繁瑣資訊, 而是能落實在生活中,透過你我交流,分享互補即時更新的情報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怪奇事務所 所長 作家/盛浩偉喜劇演員/ 陳嘉行(焦糖) 文字工作者/葉郎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每日一冷一群愛智的寫作者。自2012年由臉書粉絲專頁開始創作,並於2015年成立網站,目前團隊共有十餘人,各來自不同領域,努力寫作中,希望透過一天一則冷知識,達成「A cold a day, Keep knowledge on the way.」的宏大志願。於2016年出版《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 期許能用深入淺出、簡單詼諧的方式,搭起有趣生活表象和深遠理論背景之間的橋樑。每日一冷從生活中不一定很重要、也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發掘出「冷點」,除了增進朋友之間的談天話題,也相信可以將小至生活智慧、文化風采,大至宇宙科學領域的普及知識推廣給更多人。 一般人認為沒什麼的冷知識,但卻有可能是能影響你周遭環境、社會的重要常識。我們期許自己能成為台灣知識貧脊的一劑強心針。透過簡單的概念或事件,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一件世界、或是台灣的普遍現況。分享冷知識不單單只是有趣而已,也希望能激起公民社會更多的討論。■繪者簡介李桃大學讀的是設計,後來才發現自己對畫畫比較感興趣, 所以飛去美國念了插畫研究所,主修童書繪本, 也合作過一些以童書或可愛圖像風格的插畫專案。 於2014年中創立「桃色壞男孩」插畫粉絲專頁, 2017年出版同名圖文創作《桃色壞男孩》。

商品規格

書名 / 續.臺灣沒說你不知道: 生活在紛擾年代, 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
作者 / 每日一冷
簡介 / 續.臺灣沒說你不知道: 生活在紛擾年代, 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本土意識抬頭觀察,臺灣價值加好加滿★★真材實料冷度超群,雅俗共賞別無分號★每日一冷集結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571081618
ISBN10 / 9571081612
EAN / 9789571081618
誠品26碼 / 2681666555004
頁數 / 2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土意識抬頭觀察,臺灣價值加好加滿★ 真材實料冷度超群,雅俗共賞別無分號★ 每日一冷集結全新七十則臺味滿溢、巷口飄香的島嶼蒐奇冷知識, 收錄翻遍課本找不到的史地故事、整理阿公阿嬤老記憶的風俗事典、 分享知道這要幹什麼的生活趣聞、傳遞這塊土地一家人的族群文化。

試閱文字

內文 : 天母,媽祖娘娘與天照大神的臺日跨界結合

 關於臺北市「天母」這地名的來由,曾有個都市傳說的傳言,不知道你聽過沒有?當時二戰結束後美國人來到這裡,好奇這地區的地名是什麼,便問了當地人說:「What place is this?」請問這裡是什麼地方啊?當時聽不懂英文的當地人便用閩南語回答:「聽無」 [thiann bô],以為這就是答案的美國人將這兩個字記錄下來,最後「聽無」轉成北京話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地名「天母」。

 這個說法固然有趣,乍聽之下也有其說服力,但深究後其實也是漏洞百出呀!二戰結束後,在臺灣的美國人如果要進行調查的話,怎麼可能不帶著翻譯?而美國人聽不懂閩南語的發音而記下來的名稱,又怎麼可能這麼輕鬆就代替原來的地名呢?由此可知,這當然不是天母這地名真正的由來囉。

 所以,這個在清治時期原名三角埔的地方,又是怎麼變成「天母」的呢?為了解這地名的由來,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叫做「中治稔郎」的日本人。這個中治稔郎早在西元一九○二年就已來臺發展,一九二二年時擔任過臺南郵便局郵便課的通信書記。總之,也是在他快退休前的這段時期,他認識了一位宗教思想家,在反覆討論與思考下,他慢慢發展出自己對宗教的一套體系。待他即將退休後的一九二五年,中治稔郎最終在迪化街一帶創立了一個名為「天母教」的新興宗教。

 這個新興宗教有趣的地方是,它並不完全是日本傳統的神道教,也不像傳統的臺灣民間信仰或是道教,而是結合了日本神道教的太陽女神「天照大神」與臺灣信眾非常多的「天上聖母媽祖」。如果略懂基督宗教中「三位一體」概念的讀者們,可以把天母教想成類似「二位一體」的宗教,也就是天照大神和天上聖母其實是同一位神明,這個宗教就是取兩位神明都帶有的強烈「母性」與「守護」的形象合而為一。

 在創立「天母教」之後,中治遠赴福建帶回一座湄州媽祖回臺灣供奉,甚至也獲得臺灣總督府的認證,中治稔郎因此成為「天母教教祖」。天母教創教前後的這段時期,日本才剛站穩在臺灣的經營腳步,總督府也非常清楚媽祖信仰在臺灣漢人中的影響力,若是一味打壓禁止臺灣人信奉媽祖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因此並沒有對天母教進行太多的壓迫

 中治稔次郎融合了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兩種信仰,一方面可以讓臺灣人更熟悉日本宗教,可以收編媽祖的信徒進入神道教體系,另一方面中治稔次郎後來創立了臺灣第一間結婚介紹所「御柱會」,介紹臺人跟日人介紹並進而結婚。這對總督府希望早日讓臺日融合的遠程規劃也不謀而合,當然非常同意由政府的力量進行推廣囉。

 天母教成立幾年後隨著信眾的增加,教祖中治稔次郎希望能尋覓一塊大的土地建設「天母教大本殿」,也順利在一九三一年獲得總督府同意,能夠經營並開發會湧出溫泉的三角埔地區。天母溫泉落成後,隨之慕名而來泡溫泉的信眾日漸增加,附近也開啟了許多以「天母」為名的商店、旅館,甚至也設立了「天母巴士站」,這地方慢慢也有了「天母」的俗稱。

 可惜隨著戰爭結束,教祖中治被遣返後,天母教也隨之消滅,今天的日本也看不見當初這個特殊的宗教了。不過,當初天母教所供奉的「媽祖」很幸運地保存下來,現在在臺北市士林區天母東路6號的天母三玉宮內就有一尊媽祖,是當時教祖離去前交由三玉宮保管,也是這這段故事最好的見證者。

賀歲名曲〈恭喜恭喜〉原先並非在慶賀新年

 每到農曆過年時要說吉祥話,路上的商家也會播放各種過年的音樂。其中一首就是歌詞充斥著「恭喜」、簡單而洗腦的〈恭喜恭喜〉。雖然今天的〈恭喜恭喜〉,已經是賀年必備歌曲,但是這首曲子在一九四六年創作完成時,其實是要慶祝一九四五年的抗戰勝利,不難想見當時的氣氛有多麼地歡欣鼓舞,一首歌曲出現的「恭喜」多達數十次,講這麼多次都不會累!

 〈恭喜恭喜〉的作曲、作詞者,正是以〈鳳凰于飛〉、〈玫瑰玫瑰我愛你〉等歌曲為代表作、享有「歌仙」之名的陳歌辛先生,由於歌曲發表時剛好適逢農曆年前夕,後來也逐漸被當作「賀年歌」傳唱開來,歌詞裡唱著: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這段歌詞應該是整首歌大家最熟知的部分,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拜年道賀的畫面,但原意其實是要祝賀戰爭結束,和平終於到來,後來才逐漸轉變為新年時,人們互道祝福。

「經過多少困難/歷經多少磨練/多少心兒盼望/盼望春的消息/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而接下來這段歌詞,雖然有提到「春」,但在回頭看前面唱到的「困難」與「磨練」描寫的則是抗戰八年的辛酸血淚,而日後也被順理成章的解讀成慰藉人們工作、生活一年的辛勞。由於一開始是為了慶祝抗戰勝利,所以歌曲採用了小調,而非通常用來表達歡慶的大調。隨著〈恭喜恭喜〉逐漸傳唱為賀年歌,後來的編曲更加入了鑼鼓聲伴奏,增加新年歡樂的氣氛。

 此外,還有另外一首賀年歌曲最初也非爲了新年所作,是什麼歌呢?正是商家最喜歡的過年歌曲〈恭喜發財〉,相信其中的歌詞「恭喜呀恭喜/發呀發大財」大家一定也不陌生。這首歌原本出自於五零年代由葛蘭、羅維等人主演的電影《酒色財氣》插曲,電影講述一群人為了利益而各懷鬼胎。原本的歌詞其實是「恭喜呀恭喜/黃金裝滿袋」,因為滿滿的吉祥喜慶感,逐漸變成人們熟悉的新年歌。而巧合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馬徐維邦正是在除夕夜過世的。

 其實生活中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由於創作背景和時代的轉變,背後可能都有著不為人們所知的意涵。下次聽到老歌時,不妨多留意歌詞,也許能聽出一番新的見解呢!

高雄都市傳說,捷運圖上找不到的消失車站

自一九九六年臺灣第一條臺北捷運木柵線通車以後,捷運就逐漸成為雙北生活圈交通運輸的重要骨幹。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四通八達的臺北捷運,更成了代表大臺北都會區重要的地景之一。說到這裡,如果是住在南部的你,可能會立刻想要抗議,南部人口最多的城市高雄,也有自二○○八年逐步通車的三條捷運路線,紅線、橘線跟環狀輕軌呀!

沒有錯,雖然通車時間比起臺北捷運晚了不少,但高雄捷運與其虛擬代言人高捷少女,人氣與被討論的熱度可是不相上下呢!甚至還吸引海外的動漫迷跨海前來朝聖。不過你是否曾留意過,高雄捷運車廂或是站內的路線圖,除了有中英文對照的各站站名,也有代表各路線的英文字首R、O與C並與數字依序搭配著。像是R3就是紅線的首站小港,O1則是橘線的起點西子灣站。

不過好像哪裡怪怪的?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發現橘線鹽埕埔站(O2)右邊的下一站,居然不是O3而是直接跳到市議會站(舊址)(O4)去了;還有,紅線的起點站是從小港站(R3)而不是R1開始,究竟消失的O3、R1、R2這幾個站跑哪兒去了呢?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原來高雄捷運起初於一九八九年規劃時,愛河站(O3)當初的設站,是為了舊高雄市政府(現在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前附近交通方便而設置的。但是隨著愛河站址附近的高雄地下街(今天的高雄市二二八和平公園)遇到大火而廢棄不用,往來人潮大幅的減少,以及日後市政府搬遷到位於四維三路的現址,加上還有原先規劃中O1的站址因為高雄港務局處施工困難得向東移,造成鹽埕埔站的O2也向東移動了三百公尺,離O3站實在太近了,種種因素之下O3站就取消設置了。

那紅線的R1站跟R2站又跑去呢?R1、R2站則是分別因為原本取代小港機場新國際機場的設置計劃取消,以及大坪頂的新市鎮計畫,自一九八七年核定開發以來,遲遲未能達到當初規劃的水準與效益,因而取消設站。不過,隨著高雄捷運未來路網的規劃,計畫中的小港林園線,可能就會讓R2站復活了呢!

那路線圖裡的A又是什麼意思呢?像是草衙站(R4A)、橋頭糖廠站(R22A),這裡的A都是代表addition,也就是後來因為觀光、雙邊的站距過長等因素而增設的站喔。下次有機會到高雄玩,不妨也盯著路線圖看個清楚,也告訴身邊的高雄朋友這個他們在地人也不一定知道的秘密吧!

給愛麗絲少女的祈禱

 每當音樂響起,不管是晴是雨,大家總會陸續拿著垃圾到外面去,親自將垃圾丟進垃圾車裡,也落實了垃圾不落地,這也是臺灣政府實施至今一直很驕傲的政策。

 目前臺灣垃圾車播放的音樂,主要是貝多芬的〈給愛麗絲〉(Für Elise)和巴達婕芙絲卡(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的〈少女的祈禱〉(A Maiden‘s Prayer)。聽這了這麼多年以後,相信有許多人一定很好奇,為什麼這兩首世界名曲會成為我們垃圾車的專屬配樂呢?

關於〈給愛麗絲〉目前聽到兩種說法,第一種就要追溯到當年的衛生署署長許子秋在聽到女兒練習鋼琴,彈奏了貝多芬的給愛麗絲之後,覺得非常動聽,因此決定採用〈給愛麗絲〉當作垃圾車的固定配樂。第二種說法則是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博士,當年杜聰明博士突發奇想的為垃圾車配上〈給愛麗絲〉。即便事隔多年,現在聽來也是一樣悅耳又動聽呢!

 另一首〈少女的祈禱〉則是當初臺灣向德國採購了二十一輛垃圾車時,用來取代過去人力手拉車的垃圾清運,讓臺北市的清運垃圾進入機械化時代,而跨海來自德國的垃圾車上原先就配有〈少女的祈禱〉的音樂,也就這麼長期延用下來了。

 相較於臺灣的垃圾清運透過巡迴的垃圾車,在國外,大多習慣將垃圾集中放在指定區域,清理人員會自行將集中的垃圾清運上車。對在臺灣的外國人們來說,大街小巷的民眾在聽見熟悉的旋律後,步出家門,等待垃圾車的畫面反而是個獨特的景象。而等待垃圾車的時候,也是左右鄰居敦親睦鄰的好機會,平常上下班時間可能不一樣而錯過,但總能在倒垃圾時說上幾句話。

 全面實施專用垃圾袋的制度後,也促進了臺北市民眾資源回收的比率,為了節省更多空間,人們比較樂意資源回收。相較於美國,臺灣資源回收的比例高達55%,而美國僅有35%。

 此外,同樣是一首〈少女的祈禱〉,在美國、澳洲等國家,卻是冰淇淋車的音樂。因此,也會有些外國人聽見了〈少女的祈禱〉,興沖沖的想出來買冰淇淋,卻發現迎面而來的是垃圾車的狀況。

 而根據不負責任很粗略的統計,北臺灣的垃圾車較多是播放〈給愛麗絲〉這一首曲子。而〈少女的祈禱〉則是早期北臺灣和目前南臺灣的垃圾車常見的曲子,不過目前北部某些地區仍繼續沿用,下次不妨注意看看自己家附近的垃圾車放的到底是哪一首吧!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