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不麻煩的老人 | 誠品線上

做個不麻煩的老人

作者 梁瓊白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做個不麻煩的老人:不委屈自己、不給人壓力、隨心順意,用智慧過好後半生。 一個人自在,兩個人有伴,一群人熱鬧,老後的每一天都要開心過! 和子女做朋友,待媳婿如客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不委屈自己、不給人壓力、隨心順意,用智慧過好後半生。 一個人自在,兩個人有伴,一群人熱鬧,老後的每一天都要開心過! 和子女做朋友,待媳婿如客人,金錢、愛心量力而為,避免親情綁架,且看夕陽無限好!梁瓊白老師優雅變老的五大體會◎一個人的生活● 把自己照顧得健健康康才是王道。走出戶外、結交朋友、參加活動,是讓避免寂寞、開心過日子的好方法。● 我們該功成身退,孩子的生活由他們自己負責,讓彼此成為朋友,而不是讓親情成為鎖鍊。◎倆人過日子● 若夫妻一個喜歡出門走走逛逛,另一個喜歡宅在家,到老了要改變不容易,最好的相處就是互不干涉。● 如果年輕是忍讓,老了應該學習的便是體諒,讓日子過得平靜安詳,也是讓自己善終的修行。◎一定要做的財務規劃● 錢再怎麼花、怎麼給,自己一定要留一點,給的時候就量力而為,而且給了 就別指望要回來。● 與孩子能不住一起最好,給彼此空間,放手地寬,才能好來好去。◎做好自我安排● 最完美的相處是一頓飯的時間,最友善的距離是半天的功夫,不多話、睜隻眼閉隻眼,親情才延續得長久,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獨處的能力和樂觀的心態。● 掃墓或祭祖都是一份心意,不必一定要年輕人按自己的方式達到要求。◎瀟灑走一回● 長期照護是最現實的情義考驗,更是財力、體力與心力的拔河;而不論被照 顧者或照顧者,同樣都需要安慰與鼓勵。● 與其什麼都堆著,日後留兒女丟,還不如自動自發趁著耳聰目明時自己收拾,送人的送人,回收的回收,房子越來越寬敞,不是坪數大了,是東西少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梁瓊白現任膳書房文化及雅事文化發行人、自由時報【看門道評味道】美食專欄作家。是烹飪名師,也是資深美食研究家。年輕時既是忙碌的職業婦女,還要兼顧家庭,看似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每天陀螺似的轉個不停。然而生活在不知不覺的沉默中運轉,轉眼間孩子大了,自己卻老了。走過十年抗癌療癒之路,也歷經身邊伴侶與好友相繼因病過世,回首來時路,再多的感慨都不如同心安頓未來的生活重要。出版食譜相關著作超過上百本。療癒養生著作包括:《癌症療癒樂活美食》 《梁瓊白的五心級抗癌美食》《當然要挑食》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一、一個人的生活1.做好心理建設2.獨居的自在3.第二春是否更快樂?4.開門走出去5.一個人也要好好吃喝6.開心自在過好每一天 二、倆人過日子1.互相遷就只為和平相處2.改變相處方式3.老伴不是唯一的出口4.養老院不是遺棄站5.伴侶、室友、家人 三、一定要做的財務規劃1.老本比什麼都重要2.施財要量力而為3.保險真的保險嗎?4.公平分配少怨懟5.花錢從心出發 四、做好自我安排1.不癡不聾不做家翁2.不要被親情綁架3.不要成為家人的負擔 4.何必一定要按部就班5.吃好吃飽未必要吃貴6.讓晚輩習慣沒有您的日子 五、瀟灑走一回1.自己決定如何歸去2.身外物早做處理3.預立遺囑很重要4.何必強佔一丘土5.隨風而逝

商品規格

書名 / 做個不麻煩的老人
作者 / 梁瓊白
簡介 / 做個不麻煩的老人:不委屈自己、不給人壓力、隨心順意,用智慧過好後半生。 一個人自在,兩個人有伴,一群人熱鬧,老後的每一天都要開心過! 和子女做朋友,待媳婿如客人,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9615372
ISBN10 / 9869615376
EAN / 9789869615372
誠品26碼 / 2681615148004
頁數 / 21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不委屈自己、不給人壓力、隨心順意,用智慧過好後半生。

試閱文字

內文 : 做好心理建設
老,是生理的改變,無論貧富、不分男女,年齡到了,誰也逃不掉必須面對的現實,皺紋的產生使容貌不再年輕,反應變慢導致動作不再靈活,說話做事也沒從前俐落了,這些都在提醒著「老了」,必須用不同的方式生活了。

其實換個角度想,老也沒那麼糟,六十五歲開始領取老人卡之後,車票、門票、電影票都半價,政府有敬老津貼、社會局有敬老專案,何不心安理得、放鬆心情,用健康的心態接受?無法改變生理就學習建設心理,太多的怨艾與牢騷只會增加別人的厭惡、搞壞自己的情緒,若因此變得孤僻、古怪,豈不是自找的?

現今社會的少子化,使得未來高齡社會的諸多問題已然可以預見,如何面對、適應以享受優質的老年生活,非常需要規畫與學習。

我這個年齡的身邊朋友們,有些跟我一樣,因先生的離去而寡居,或是因妻子的早逝而鰥居的,如果沒有獨自生活的條件,很多還是跟著子女同住。所謂獨自生活的條件,指的不外乎有自己可以支配生活開銷的金錢、不必寄居他人名下房產的居所、以及行動自如的健康身體。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女性的壽命比男性長,女性的老年生活也比男性有活力,有些男人退休之後,由於不再需要固定工作而出現不知所措的慌亂感,以至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而把多數時間宅在家,活動減少的後遺症是運動量也少,間接影響思想停滯,身體機能出現衰退。我家戶長就是這種人,我常說他的認知就是:「哪裡都不如家裡好、出去不如在家好、家裡客廳最好、客廳的沙發最好、沙發就他常坐的那個位置最好」。他的生活總是自我侷限在室內有限的空間裡,偶爾催他出去活動也是匆匆去回,果然退休後不到三年就病倒在床,病情則是慢慢加重,一年不如一年,直到離開,他的老年大都躺在床上度過,孰令致之?豈不都是自己造成的?

因為退休太清閒而缺乏生活重心,離開工作崗位不久就開始生病的例子很多,剛開始可能只是小毛病,卻也能從輕微的症狀慢慢累積。有人希望藉此獲得家人的關心和重視,但這種刷存在感的心態,剛開始也許可以能得到關心,但時間長了就成為別人的負擔,畢竟清閒的只有你一人,其他家人可能還在工作中,就算有心也可能無力,能怪別人冷漠嗎?自己過得不開心,受罪的是誰呢?比較積極的作法應該是作好身體保健,多運動健身,把自己照顧得健健康康才是正向思考吧?

我的父親是軍人,我記得他退役後在家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每天檢查我們每個孩子的書包,除了成績單之外,特別注意我們的社交情形,只要有信寄到家裡,他一定先拆開來看,而且擺明了讓你知道是他拆的,因為最後他都會批上「父閱」二字,並加註日期。他的這個舉動,讓青春期的我們都氣得咬牙切齒,其實不過是同學間往來的書信或卡片,他卻從不放過,如此讓我們毫無隱私、不受尊重的行為,換成現在的親子關係,不知會造成多大的叛逆和衝突,只是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是「父母最大」的時代,我們也只能敢怒不敢言罷了。

我同學的爸爸在軍中是團長,本來每天都需要批公文的,退休後沒公文批了,就要他媽每天把菜單列出來讓他批示,包括買東西和家用開銷都要讓他審閱,好在他媽願意配合,也沒因此生氣,倒成了他們的生活樂趣。但不是每個家庭的女人都願意遷就,這些看似無聊的行為只能說明:老男人的無所適從比老女人嚴重得多。

反觀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女人就不一樣了,除了依然對家事操持、牽掛外,比較願意呼朋引伴從事戶外休閒活動,對各種團體活動的參與感也比老男人來得熱衷,還會安排各種學習課程,讓日子過得忙碌又充實,可見走出戶外、結交朋友、參加活動,還是讓老人避免寂寞無聊最好的方式。


---------------
獨居的自在
我生長在手足眾多的家庭,成年後的工作又是必須與眾人相處的環境,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因為工作忙碌常常不耐煩他們的干擾,所以一直以來心裡最渴望的就是可以安靜獨處的環境。所以即使年紀大了,兒女也長大不再環繞跟前,我依然不喜歡人多喧嘩的地方,對於群聚活動,偶爾參加還可以,如果是經常或定期的出席便興趣不大,以至很多時候我都習慣獨來獨往的活動,覺得這樣就不用配合別人,也不會拖累同伴。

但是我並不鼓勵大家都用這種方式過日子,畢竟能否獨居除了要考量另一半是否存在之外,衡量自身的條件也是必要的,如果您的個性不夠獨立、處事的態度不夠決斷、身體不夠健康、財力不能自足、生活不能自理,就不適合一個人生活。這些條件取決於您的身體狀況,和對老年生活的期許和決心,更重要的是個性,所以,一個人生活除了需要心理建設,還需要具備生活條件。

老了,還可以住在自己名下的房子裡是很幸運的,不跟兒女同住,可以避免彼此干擾,用自己的節奏作息會比較輕鬆。但如果受限於現實,必須跟已經結婚成家的兒子或女兒同住的話,除了保有自己的空間,少過問他們的生活方式,是避免齟齬很重要的自覺。至少關起門來便是屬於自己的領域,再小都是自己的窩。

雖然孩子是您生養的,但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要照顧、要負責的應該是他們的另一半和孩子,在優先順序上他們的妻小比您重要。所以我們應該功成身退,他們的生活由他們自己負責,讓彼此成為朋友,而不是讓親情成為鎖鍊。需要您幫忙的時候您可量力而為,如果您幫不上忙就不要勉強,當您需要他們協助時可以表達,他們不願意或照顧不了您,您也不要生氣。畢竟除了親人還有朋友,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如果沒有老伴,老友就是非常重要的幫手。

例如,我每兩年都會照一次胃鏡、大腸鏡,因為選擇麻醉無痛檢查,所以醫院都要求必須有親屬陪同,可是我家的年輕人沒有辦法請假,所以都是麻煩朋友陪我去,而一旦朋友必須上醫院或辦任何事需要有人陪伴的時候,我也會義不容辭的陪她們。互通有無是老年人非常需要的協助,而建立一兩位這樣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資產。


------------
第二春是否更快樂?
白頭偕老,是每個人對婚姻的期許,然而婚姻路上的變數何其多,每對無法偕老的夫妻都有各自的故事,或生離、或死別,都是婚姻無法共守白頭的痛,但是當與另一半無法再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日子還是要過,至於該怎麼過,既是抉擇也是智慧。

多年前鄰居太太因為憂鬱症纏身而自殺身亡,她的丈夫面對眾人痛哭流涕、數月不修門面、亂髮粗服的神態讓人印象深刻,大家都能感受到他內心的哀慟。這讓我想到,文學巨擘梁實秋當年喪妻時寫下了《槐園夢憶》一書,字字哀淒、個中深情讓人動容,然而時間可以修復傷痛,時間也可以送走悲傷,昔日的種種回憶也是可以歸檔的,於是幾年後梁實秋又娶了新的妻子。

喪妻的鄰居男人不久就找到新伴侶了,開始是年輕的女子,過了一段時間又換了不同的人同進同出,反正每隔一段時間就換女朋友,也不知是女人不願跟他長久的過,還是他不想再讓女人羈絆,維持最久的是一位喪夫的中年婦人,兩人年齡、外貌、家庭背景都相當,大家以為他們會安定下來共度未來的日子,沒想到還是分手收場。個中情由外人不便多問,畢竟各自還有其他家庭成員要考慮,加上可能牽涉的財產問題,想當然要考慮的方方面面自然要比一般單身複雜得多。不過還好,不久就又看他帶著新女友出現了,看來他很能適應不同的情況。

男人跟女人不同,男人喪偶的恢復期很短,只要再出現他認為可以接受的對象,便可立刻開始新的感情,甚至熱情與衝動都不亞於青春少年郎,馬上活得光鮮又活躍,而女人喪偶後的心情復原較慢,對於死去的人,好與不好都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尤其上了年紀的女人,想到終於擺脫約束,往後想一個人過的意願更高些。

失去伴侶的人之所以願意再婚,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認同過去的婚姻美好,想再延續,另一種是以前過得不好,希望有重來的機會,讓破碎的半邊重新再組成一個圓。於是將過去的美好或缺陷在記憶中歸檔,活著的人不必在回憶中糾結自苦,何況如果距離生命的終點還有漫漫長路,願意去爭取另一個春天是勇氣也是緣分,也許對未來彼此都有更成熟的智慧去面對,比起年輕人的轟轟烈烈,這樣的暮光餘溫自有它的溫馨,但能否修來另一段好姻緣,就各有各的福報了。

我有一位文筆與才情都非常優秀的女性朋友,雖已年近六十依然風姿綽約,加上會打扮,雖然兒子都上大學了,看起來還像不到五十的風采,光鮮亮麗、容貌出色,不但女性朋友緣好,也是男性朋友爭相交往的目標。這位友人離婚恢復單身後便與多位男士交往,應酬場合像花蝴蝶似的四處週旋,毫不避諱她單身的自在與快樂,起初以為只是她一貫的隨和,後來多次在FB上看她公開跟一位比她年輕,又相貌英挺的帥男出遊的放閃照片,等於昭告大眾了,她自己也承認對方正是自己交往中的對象。雖然看得出來女大男小的年齡差,不過兩人的外貌還算登對,何況現在姐弟戀也算不得突兀,再說她願意、也有機會發展出新的戀情,給自己找個鍾情的伴侶還是值得祝福的。

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從她每次旅遊歸來公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兩人遊遍國內外不少景點,每張照片都那麼甜蜜依偎,以為公布喜訊為期不遠了,沒想到有一天晚上很晚了接到她的電話,那濃重哽咽的聲音嚇了我一跳,聽她絮絮叨叨的訴說兩人分手的經過,她那邊痛徹心肺的說著兩年多來的點點滴滴,本來想睡的我突然睡不著了。

每段愛情的內容都不同,每段故事的曲折都各自精彩,結局卻是大同小異。她經歷了一段人財兩失的詐騙式戀愛,原來對方是失業的離婚男,交往期間的花費經常由她支付不說,時間久了還跟她開口借錢,她也借了不少,剛開始有借有還的讓她撤了心防,後來投入一筆很大說要讓她當老闆娘的資金後,人就慢慢消失了,直到完全失聯,她才發現上當。

就跟所有騙子一樣的技倆,上了年紀的人警覺性居然這麼差,要不是對方把她哄得太好,就是她沉溺在愛情裡太深,已經忘我了。只是這種年紀,遇上這樣不堪的愛情,比起年輕受到的打擊,恐怕更加椎心刺骨吧!

作為她的朋友,除了聽她發洩、提供一些言語上的安慰,什麼忙也幫不上,感情的事只有靠自己打敗心魔,才能重新面對陽光。情殤不是只有年輕人才有,上了年紀的人打擊更大,後來再見到她時宛如大病一場似的憔悴。可見老來入花叢更需要謹慎,男人女人都一樣。當然朋友中也有幸福的案例,不管是喪偶的男人再婚娶了沒結過婚的高齡女子,還是丈夫過世後帶著孩子再嫁離婚的男人,各種組合都有,結局也各有幸與不幸,踏出那一步之後全憑命運的安排,也看各自對新伴侶的期許與需求。不管男人或女人,不能跟自己初婚的另一半走完婚姻路,是幸還是不幸,只有自己清楚個中滋味,演完了前段,要不要換個角色繼續演,不到謝幕誰也不知道是這齣戲是甚麼樣的結局。

但是,男女交往無論是初婚還是再婚,只要涉及金錢都是尷尬的,如何理智的開誠佈公、保持自己的立場又不讓對方難堪很重要,哪怕可能因此而決裂,也要清楚表明自己讓步的底線。上了年紀的人掌握金錢比掌握愛情更重要,因為現實是殘酷的,年輕失敗了還有再起的力量,上了年紀的人一旦連錢財也失去,可能連翻身的機會也沒了。

對於曾經各自有家庭的喪偶者來說,沒有財產還單純些,不過沒錢的老人估計也就沒有再談情的雅興吧!但只要還有點盈餘便牽涉到各自有繼承權的子女,那便複雜了,很多因此鬧得不愉快,甚至對薄公堂的案例時有所聞,因此一些有財力的大戶男女,再婚前要求雙方簽署財產歸屬協議,看似掃興,卻是互相保障最理智的作法。世上沒有永恆的愛情,但絕對有現實的金錢。

有位修行者對沒結婚的人說:你上輩子不欠姻緣債,所以不用結婚來還;又對沒有子女的夫妻說:你們不欠兒女債,所以不必受養兒育女之苦。原來夫妻、兒女都是為還債而來,佛家說:「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要知來生事,今生所為是。」婚姻,無論生離或死別、婚與不婚,幸福或不幸福,都是來紅塵一遭的選擇與經歷,個中滋味如人飲水,無所謂應不應該、要不要,不同的功課各自修行,最終都是一人獨行。


------------
開門走出去
我有位朋友,退休前是單位主管,負責的業務多又廣,接觸的人各種層次都有,她是那種見招拆招,待人接物圓融周到,典型八面玲瓏的人物,所以工作一向得心應手,原以為以她的個性,一旦退休在家沒那麼多事可做、沒那麼多人要招呼,必定無聊至極,沒想到退休後找她比退休前還難,因為她是基督徒,一退休就馬上投身教會,大家遇到各種疑難雜症都找她,每天在外排解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還長,而且處理起來得心應手不說,完全樂在其中。退休前她就經常忙得不巴家,退休後還是見不到人,這完全是個性使然!如此無縫接軌的生活方式也算是奇葩,每次見面她總是隨時電話不斷、而且不停滑手機,簡直比年輕人還忙,不免讓我覺得占用她的時間有點罪過。

當志工是很多退休老人選擇的品項,他們投身在博物館、圖書館、醫院、國家公園、觀光景點、森林園區、古蹟導覽等工作,貢獻自己的體力與知識服務人群,也有人喜歡到廟宇服務信眾。對志工工作不感興趣的,就以自己的愛好作安排,例如上各種不同的課程、參加不同的社團活動,都是讓自己腦子不停頓、讓生活更豐富多元的方式。

其實老人也可以不必過得那麼勵志,吃喝玩樂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我有一位親戚就是這樣,年輕的時候辛苦工作、賺錢,等兒女都長大、結婚成家了,她平日就參加各種唱歌、跳舞、登山的社團,還每年安排兩三次出國旅遊,幾乎玩遍亞洲、歐洲、中國大陸、紐、澳各個國家。她的人生哲學就是:自己賺的自己花,不留錢給兒女,一些不動產只要她活著,誰也別想動,死了就隨兒女處理。平常生活很節儉,不亂買東西也不亂花錢,一個人住居然可以省到每月電費才二百五十元,因為她從不開冷氣也不看電視,上廁所除非是大號,否則一天只沖一次水,能免費的絕不花錢,把各種開銷都算計得很精準。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沒甚麼不對或不好,這是她個人的生活觀,只要不影響別人又何妨?她快樂就行,生活用任何方式都無所謂,只要自己覺得自在、舒坦,就不必在意別人怎麼想、怎麼看。

老人最怕自我封閉,越不與人群接觸越容易依賴子女,最後成為他們的壓力,自己也不快樂。其實現在有很多社團可以提供老人選擇適合自己的、符合興趣的活動去玩、去學,朋友都是透過接觸交往的,哪怕只是到公園去坐,也可以認識到跟您一樣心態的人,從中選擇談得來的,一起聊聊天談談話,只要彼此沒有金錢往來、也沒有目的企圖,都是拓展生活圈域值得一試的方法。不打開窗戶如何讓陽光進來?不開門走出去如何擴展視野、豐富生活?

我的母親由於鄉音重,外人很難聽得懂她說的話,年輕的時候常常靠子女幫她轉達意思,或是靠著連帶手勢七拼八湊地猜測並完成她要買的東西或要辦的事,老了以後她竟然去住家附近的小學上老人課,而且整整念了十二年,直到八十歲才「畢業」。

這期間不但學完小學課本,還會念唐詩、寫毛筆字、畫畫,補足了她幼年失學的遺憾。她的字寫得非常工整漂亮,有時我看看自己為趕時間而潦草應付的字都覺得汗顏!除了上課時間外,她多半待在家裡寫字、畫畫,然後把她的作品分送我們七個子女,算是素人畫家的創作吧,畫風雖然沒有門派,我們還是給她拍拍手!

除此之外,她也會作一些學校學來的手工藝,像摺紙啦、做模型啦、編結啦,而且一做就是七份,每人送一個。她常說她沒有財產分給我們,這些都是留給我們紀念的,雖然東西不值錢,卻是一個老人的心意,也是她打發時間、排遣老年生活的紀錄。

「走出去」,我從母親身上看到了對老人最好的消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