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2020年雙連講座論文集 | 誠品線上

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2020年雙連講座論文集

作者 鄭仰恩/ 等; 曾宗盛/ 賴弘專/ 主編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2020年雙連講座論文集:在基督教的神學發展史中,「身體」常常處於邊緣的地位,然而自二十世紀下半葉起,新時代的氛圍已喚起基督徒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基督教的神學發展史中,「身體」常常處於邊緣的地位,然而自二十世紀下半葉起,新時代的氛圍已喚起基督徒再思靈性與身體的關聯。在2020年全球籠罩於新冠肺炎疫情,人類身心靈皆處於威脅之際,更喚起世人需要正視並探討「身體」這項從「創造」至「道成肉身」都極其重要的議題。台神教師群於此次雙連講座,以「身體」作為主軸,從不同領域探討身體的各個面向,藉由眾神學校院教授及資深教會牧者的深度回應,以期對身體的靈性意義與牧養實踐有更深度的回應。 探討主題包括: ◆ 身體神學是如何崛起與發展的? ◆ 神學大師們(奧古斯丁、加爾文、巴特、莫特曼等)如何看身體與靈魂的平衡? ◆ 舊約中的上帝有身體嗎?上帝以哪幾種形象向人顯現,而又具有甚麼意義? ◆ 以賽亞書中的母親隱喻如何更新男性化的上帝形像? ◆ 詩篇中對身體語言的使用如何深化全人的禱告? ◆ 哥林多前書如何理解身體的可塑性?傳福音的群體又如何在傳揚中被福音更新? ◆ 羅馬書中「身體」與「肉體」的論述如何成為一種對群體性罪惡的批判? ◆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如何幫助我們體會,人類身體可作為天主神聖啟示的一部分? ◆ 美國的「肌肉發達的基督教」運動如何啟發我們再思教會中男性的角色與自我認同? ◆ 基督教禮拜如何透過象徵和禮儀來彰顯上帝對身體和全人的醫治? ◆ 如果童年的心靈創傷對身體有長遠負面的影響,基督教信仰如何將福音帶入創傷醫治的努力中? 以「身體」的眼光來重新省視聖經中的上帝與群體觀、基督教神學傳統、性別與認同、禮拜、靈性、創傷醫治的一場精彩旅程,有心追求整全信仰者不容錯過的閱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鄭仰恩等主題文章作者: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群——鄭仰恩、林鴻信、曾宗盛、賴弘專、吳孟翰、孫寶玲、邱凱莉、蔡約拿(Jonathan Seitz)、蔡慈倫、徐萬麟、錢玉芬回應文章作者:張志偉(Isa Walis)、邱啟榮、林汶娟(以上為台神);林彩雲(台灣正道福音神學院)、周學信(中華福音神學院)、阮凱文、黃麗慧(以上為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曾宗盛、賴弘專 作者簡介 主題引言:什麼是身體神學?/鄭仰恩 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 主題文章 身體與靈魂的雙人舞:神學大師們的平衡藝術/林鴻信 上帝的形象與上帝的身體/曾宗盛 生產與養育的上帝:以賽亞書中的母親隱喻與上帝形像/賴弘專 身體紀律和主體形塑與哥林多前書九章的傳福音概念/吳孟翰 身體(sōma)與肉體(sarx):羅馬書中軀體語言的社會意義/孫寶玲 身體作為啟示:探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身體神學及其影響/邱凱莉 From Muscular Christianity to Toxic Masculinity: Body Theology and the Problem with Men/Jonathan Seitz(蔡約拿) 身體與禮拜:禮拜作為一種牧養關顧/蔡慈倫 詩篇中的身體形像初探:從哀歌類型看詩人使用身體語言的禱告/徐萬麟 如果《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牧者如何因應?——從創傷研究反思牧養與福音/錢玉芬 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 回應文章 回應〈生產與養育的上帝:以賽亞書中的母親隱喻與上帝形像〉/林彩雲 回應〈身體紀律和主體形塑與哥林多前書九章的傳福音概念〉/張志偉(Isa Walis) 回應〈身體(sōma)與肉體(sarx)——羅馬書中軀體語言的社會意義〉/邱啟榮 福音派與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周學信 從禮儀中的醫治看耶穌道成肉身所成全的敬拜/林汶娟 回應〈詩篇中的身體形像初探:從哀歌類型看詩人使用身體語言的禱告〉/阮凱文 創傷、記憶、與恢復力/黃麗慧

商品規格

書名 / 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2020年雙連講座論文集
作者 / 鄭仰恩 等; 曾宗盛 賴弘專 主編
簡介 / 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2020年雙連講座論文集:在基督教的神學發展史中,「身體」常常處於邊緣的地位,然而自二十世紀下半葉起,新時代的氛圍已喚起基督徒再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5568894
ISBN10 / 9575568893
EAN / 9789575568894
誠品26碼 / 2681936249008
頁數 / 30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6.5X1.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以「身體」的眼光來重新省視聖經中的上帝與群體觀、基督教神學傳統、性別與認同、禮拜、靈性、創傷醫治的一場精彩旅程,有心追求整全信仰者不容錯過的閱讀!

試閱文字

內文 : 〈身體與靈魂的雙人舞:神學大師們的平衡藝術〉/林鴻信

  長期以來「身體」與「靈魂」之間有巨大張力,希臘人崇尚靈魂貶抑身體,認為人是「被身體拘禁的靈魂」;現代人則高舉身體忽略靈魂,認為人不過是「帶著靈魂幻影的身體」。儘管許多神學家追求在這兩極之間的平衡,畢竟還是有比重不同之分:比較偏重「靈魂」者主張「住在身體裡的靈魂」、「身體不過是靈魂的軀殼」,以「靈魂」為主角而「身體」只是靈魂暫居處;而比較看重身體者則主張「具有靈魂的身體」、「配屬身體的靈魂」,以「身體」為主體而「靈魂」不過是身體的配件。
一、引言
  本文暫且擱置「高舉靈魂而壓抑身體」以及「肯定身體而否定靈魂」兩種極端觀點,嘗試在兩極之間的居中地帶,從總結初代教會神學思想的奧古斯丁起,歷經努力回歸聖經思維的改革宗傳承中的加爾文、巴特、莫特曼,而後參考與奧古斯丁同時期東方教會神學家尼撒的貴格利,向這些神學大師們學習如何在身體與靈魂之間保持平衡的智慧。
  奧古斯丁的神學視野極其寬廣,他歸信時走出靈肉二元的摩尼教,不過仍然身處於希臘重靈魂輕肉體的文化思想氛圍中,直到晚期回歸重視平凡樸實的身體;年輕的加爾文受人文主義教育中柏拉圖思想重視靈魂的影響,隨著宗教改革逐漸藉由聖經立場掙脫人文主義的限制;20世紀的巴特逆轉重視靈魂的神學思維,力求身體與靈魂的平衡,然而被莫特曼批判仍然堅持一種以靈魂為主而壓抑身體的秩序,而莫特曼則努力在後巴特時代繼續追求身體與靈魂的平衡;最後,藉由東方教會教父尼撒的貴格利力求兼顧身體與靈魂整全生命的神學,嘗試提出觀察與評論做為結論。
  「雙人舞」作為身體與靈魂關係思維方式的隱喻,兩邊的關係是對等的,在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的舞步中呈現雙方的和諧默契,指向雙方的和諧默契需要不斷練習磨合才能精進,神學大師們在身體與靈魂之間保持優美的平衡有如舞出精彩的雙人舞,我們向這些大師們的神學藝術致敬,學習他們的智慧以牧養自己、牧養別人。
  若要舞出美妙的雙人舞,應當注意「身體」(sarx)具有正負兩面性。保羅有時把sarx當作soma同義字指向「body、身體、肉身」,有時則使用sarx指向「以自我為中心而遠離上帝的生命狀態」,通常翻成「flesh、肉體」。哥林多後書十章3節說:「因為我們雖然在血氣中(en sarki/in flesh,在身體中)行事,卻不憑著血氣(kata sarka/according to flesh,按照肉體)爭戰。」意即基督徒雖然如一般人生活在身體中,卻非必得遵循可見的身體之法則─—肉體,乃至按照自我為中心而遠離上帝的價值觀爭戰。人住在身體裡度日,這是今世生活的現實;然而不按照今世價值觀爭戰,則是超越今世追求眼見的限制,哥林多後書十章4–5節接著說:「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肉體)的,乃是在上帝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
  基於「身體」的兩面性,在追求舞出身體與靈魂關係的雙人舞時,必須注意儘管身體是上帝所創造生命中的美妙部分,身體慾望卻可能導致自我中心而使人遠離上帝,審慎智慧地對待身體是能否舞出美妙雙人舞的關鍵。

………………………………………………………………

〈身體與禮拜:禮拜作為一種牧養關顧〉/蔡慈倫

前言
  新約聖經約翰福四章24節說:「上帝是個靈 (spirit),所以拜祂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這節經文在探討基督教禮拜時經常被引用,強調敬拜上帝的本質和態度。不過,它可能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以為「身體」(body)在敬拜中的參與似乎不重要。在近代,在一些新興宗教潮流的影響下,有許多基督徒甚至主張,主日上教堂去做禮拜不見得必要,只要個人「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即可。美國當代的信義會禮拜學者Frank C. Senn也指出,由於西方哲學傾向強調人是由「心智」(minds)依附在一個身體的存有(being),導致基督教似乎也比較強調思想及感覺,更勝於身體及行動。這可以從「後宗教改革」(post-Reformation)的新教教會中看出,並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更加被強化。Senn因此感嘆道:「顯而易見地,敬拜是一種身體的行動(bodily act)一直沒有受到極大的重視。」
  本文將從「身體」這個角度探討基督教對禮拜的理解。使用當代著名的禮拜學者James F. White所提出的方法論,主張判斷好的基督教禮拜有三個標準:歷史的(historical)、神學的(theological)、教牧的(pastoral)。 根據這個方法論,筆者首先指出「身體」是基督教禮拜中一個重要的主題,與道成肉身的神學主張相關。從早期教會一開始,基督教就充滿許多關於身體的禮儀及表達,強調身體與靈魂二者在敬拜中的關聯性。筆者進一步主張,倘若「身體」是基督教禮拜的重要主題的話,那麼就不能不正視「身體的受苦」這個議題,即禮拜應該具有的教牧關顧(pastoral care)的功能,並強調「醫治的禮儀」——這個在二千年教會歷史中已有悠久的實踐,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似乎顯得更為重要。
  隨著2020年一月爆發的武漢肺炎,不僅威脅了全世界各地人們的生命安危、重創了全球的經濟,造成許多企業的倒閉及失業率的提高,同時也大大影響了教會的禮拜,許多教會已經停止實體的禮拜而轉為線上禮拜。此外,面對全世界各地死傷人數不斷的增加,許多人在面對死亡及苦難時的無助、恐懼、甚至是受苦時,如果說基督教禮拜是一種神學的表達的話,那麼值得今日教會思考的是:基督教的禮拜該如何回應「身體的受苦」這個議題?期待透過此研究,能幫助教會與信徒針對「身體與禮拜」這個主題建構一個更整全性的瞭解,作為教會在「禮拜做為牧養關顧」的實踐上,在聖經、歷史、神學、教牧上的基礎,並進而修正一些錯誤的理解。在本文的最後,筆者將提出對今日教會禮拜的一些反思。

………………………………………………………………

  無論從聖經、歷史或是神學的角度來看,基督教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禮拜所具有的牧養關顧之功能,這可以從「為病人按手與抹油禮」中看出。主耶穌為我們設立了一個好榜樣;在主耶穌的宣教中,他不僅關注一個人靈魂的得救(「天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也關注人身心的健康,並為病人按手醫治他們。
  今日的教會往往強調禮拜具有教化的功能,卻忽略了禮拜同時也具有牧養關顧的功能,甚至忽略了敬拜上帝的人是一群「生命破碎的人」,需要被牧養和醫治。人內在生命的破碎往往是隱藏的,不敢向他人訴說。每主日他們來到教會作禮拜,在內心可能產生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懷疑上帝的存在,心中充滿焦慮和憤怒。每主日他們來到教會,期待在禮拜中或許能得到一些力量、幫助、盼望,好讓他們能繼續奔走人生的道路。不過也有可能,人們抱著這種期待來到教會,卻往往更失望地離開。這是今日教會的傳道人必須正視的一個議題:教會的禮拜該如何更敏感於會眾這種深層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