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雷川著作集 1: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 誠品線上

吳雷川著作集 1: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作者 吳雷川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吳雷川著作集 1: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自晚清以來,中國深受西潮的衝擊;五四、非基督教運動以降澎湃的民族主義,不但使基督信仰受到挑戰,國固傳統、民族自決都深受極大考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原作者吳雷川(1870—1944)本名震春,字雷川,生於江蘇蕭縣(今徐州),祖籍浙江。早期寫作以本名「吳震春」刊印,後以「吳雷川」為屬名,亦曾使用「懷新」為筆名。出身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動盪不安的年代,舊制度與新思潮橫流,目擊中國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興起,吳雷川可謂朝代更迭的見證人。作為清末進士,吳雷川曾於一九○六年上京任職翰林院。辛亥革命後浮沉於官場中,後經兩位友人徐巽、翁廉介紹,於一九一五年接受基督教,受洗加入中華聖公會。之後,他熱心於信仰實踐,參與各種教會各項活動,特別專注於教育與文字工作。特別是在教育事業的參與下,吳雷川之後亦任職燕京大學校長,他的許多文字皆流露出對青年人的關懷與期許。自晚清以來,中國深受西潮的衝擊;五四、非基督教運動以降澎湃的民族主義,不但使基督信仰受到挑戰,國固傳統、民族自決都深受極大考驗。面對學術界對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的爭論,以及「中國社會史論戰」,為了中國的現實與基督教的未來,一九三六年,吳雷川應基督教青年會之邀而寫成《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從該書中我們能看見吳雷川對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認識,他以二者並陳的論述格局,閱述其所認識的耶穌基督,所熟悉的中國文化,使青年讀者能在紛擾的政治、社會環境中,做出明智的抉擇,並以基督信仰作為救國的力量。全書約十萬餘言,分作十章:引論、耶穌事略、耶穌訓言綱要、耶穌為基督、基督教在世界歷史上的價值、基督教與中國的關係、中國文化以往的檢討上(學術思想之部)、中國文化以往的檢討下(政治社會部)、中國文化未來的展望、基督教更新與中國民族復興。什麼是基督教?何謂中國文化?效法基督能否成為中國青年的抉擇?中國文化是否仍有價值?都是吳雷川在信仰下的沉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雖寫於存亡之秋,成書於倥傯之際,且今日五四亦遠矣,非基督教運動已成塵封箱底的記憶;但那時基督徒對社會參與的熱情,對信仰實踐的渴望,依然是加利利海邊佳美的腳蹤。本書另附吳雷川的一篇短篇論文《耶穌的社會理想》,一併在此刊出,可助於讀者們更精確地理解吳雷川的基督教思想。不論從學術或是信仰實踐的角度來看《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耶穌的社會理想》二書,都能感受到那年代基督信仰的宗教情懷,以及對中國進步的深深期許;跳脫我們過往認為的「中國基督徒不關心時事,只關懷信仰」的刻板印象,吳雷川呈現另一種基督徒的面貌。儘管吳的同輩人,後世學者對其評價兩極,吳雷川的思想依然值得當代基督徒閱讀、反思。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吳雷川 本名震春,字雷川,生於江蘇蕭縣(今徐州),祖籍浙江。早期寫作以本名「吳震春」刊印,後以「吳雷川」為屬名,亦曾使用「懷新」為筆名。出身在清末民初的中國,於一九一五年接受基督教,受洗加入中華聖公會。之後,特別專注於教育與文字工作。特別是在教育事業的參與下,吳雷川之後亦任職燕京大學校長,他的許多文字皆流露出對青年人的關懷與期許。曾慶豹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特聘教授(Distinguish Professor)。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研究所客座教授、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香港建道神學院客座教授等。主編國際期刊《漢語基督教神學論評》,並多個專業學術叢書如「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系列」、「中原大學基督教學術叢書」等。主要研究範圍以西方哲學和神學、漢語基督教思想史與文化社會理論等為核心,代表作有《信仰的(不)可能性》(香港:文字事務出版社,2004)、《上帝、關係與言說:邁向後自由的批判神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等書,近期編著有《中國基督教公共神學文選(一):社會思想篇》(香港:研道社,2012)、《中國基督教公共神學文選(二):耶穌形象篇》(香港:研道社,2012)、《重讀奧古斯丁《懺悔錄》》(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2)、《哈伯瑪斯論宗教》(香港:基道出版社,2012)、《你們要聽:希伯來聖經研究選集》(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0)等廿餘種。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目錄目錄總序 周聯華編者序 曾慶豹導論 曾慶豹參考文獻編輯凡例正異體字對照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吳雷川吳序 吳耀宗自序 吳雷川目錄附錄:耶穌的社會理想 吳雷川

商品規格

書名 / 吳雷川著作集 1: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作者 / 吳雷川
簡介 / 吳雷川著作集 1: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自晚清以來,中國深受西潮的衝擊;五四、非基督教運動以降澎湃的民族主義,不但使基督信仰受到挑戰,國固傳統、民族自決都深受極大考驗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5567224
ISBN10 / 9575567226
EAN / 9789575567224
誠品26碼 / 2680774228008
頁數 / 43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2.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吳雷川視耶穌是一位無人能及的偉大革命者,是青年應學習和效法的典範,為民生疾苦而發出怒吼,為社會改造而點燃熊熊烈火,這正是中國急切需要的。年少的刻苦己心的個性給吳雷川的基督教思想烙上了清晰的印記,他之所以信仰基督教,以及將耶穌或基督教思想做出如此的詮釋,是為破落的中國社會帶出改造的契機,這是他個人的生命處境也是中國的現實問題。

吳雷川對於自己的基督教思想說得最清楚和完整的,見於吳耀宗主編《基督教與新中國》中的〈基督教與社會改造〉一文,此文總結地認為,耶穌志在改造社會而非創立宗教,他的門徒和爾後基督教的形成與發展,相當程度地扭曲了他的原意,耶穌的天國思想即是他所有思想的核心,而主禱文正是他改造社會的原則。中國社會以至於全世界,唯有基督教是一個可以應付並解決人類根本難題的宗教,其改造社會的思想即是徹底地拋棄人類世界中所創造出種種對立或衝突的元素,其中又以經濟的問題最為首要。

基本上,吳雷川的基督教思想是逐漸成形的,換言之,他也歷經了一些發展和改變。自接受基督教以來,儘管作為一個舊世界的老學究,吳雷川本人並沒有發生太多思想性的掙扎。在他論述自己信仰歷程和宗教經驗的文章中,我們主要還是看到他對於人生的困惑,或者基督教如何吸引、打動他之類的說詞;相反的,他確實很少以「調和者」或「會通者」的姿態來表述他的基督教信仰。因為傳統文化的血液在他的內心之中並不構成什麼張力,或者說他的思想源於一種比較或互動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所產生的結果。換句話說,當我們要理解吳雷川諸多論及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關文章時,應該留意到他在信仰的自我陳述上並沒有將之作為一個問題意識去對待,反面我們注意到,吳對當時中國的思潮發展,不管是中國思想界的自身提問(如:「中國社會是一個什麼性質的社會?」、「中國未來要往何處?」),或是對於基督教所帶來的衝擊(如:「非基督教運動」、「收回教育權」)),吳反而更為敏感。對於化解文化之間的衝突或不一致並不是吳主要的興趣所在,他的作品主要都在回應「社會實踐」的公共議題為主,而非興趣於「搞學術」,他最為成熟和完整的兩部著作《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和《墨翟與耶穌》均表現得極為清楚。可惜後世對吳雷川的解釋,比較多偏向於學院型的問題意識,結果就偏重於他的「儒化基督教」問題,少談他的「改造社會」或「革命的基督教」。

吳雷川受洗加入基督教之後,最早從事的基督教寫作見於《平安雜誌》,吳擔任該報刊的主筆。《平安雜誌》自一九一八年始,第一至五期為北京宣武門內頭髮胡同達材學舍發行,自第六至十三期轉由北京象坊橋北安立甘中華聖公會發行,前後只出版了十三期,吳雷川共發表了十七篇文章,其中包括最早一篇見證信教歷程的〈述信〉及〈基督教與中國〉、〈述儒教與基督教之論上帝〉、〈基督教救國約說〉等。

從一九二○年開始,吳雷川前後在《生命月刊》、《真理週刊》和《真理與生命》月刊上發表了篇幅長短不一的文章。華北公理會出版部印行了由真理社出版的「真理社小叢書」系列作品中,就有吳雷川編的《主禱文演詞》和《基督教研究課程》,其中張欽士主編的《革命的耶穌》(1922, 1927)據說真正的編者和修訂者即是吳雷川。正如這整個系列的其他作品,如張欽士的《為民眾奮鬥的偉人》、《為新世界奮鬥者》,寶廣林主編的《基督受難與無抵抗主義》等標題明顯看出,吳雷川與當時基督徒激進分子所關心和闡揚的主題,無疑的,即是處處表達了「革命者耶穌」或「革命的基督教」等色彩。

經歷非基督教運動的強大思想壓力,吳雷川總結出了對教會三方面的反思:首先,傳教夾帶著國際強權勢力是不容否認的,但亦抹殺宗教本身的真義。吳意有所指地表示基督教入華是隨著國際侵華勢力打開的傳道之門而來,恰恰與基督教宣揚的愛與公義相悖,基督教應極力扭轉此形象,以更能說服人的道理栽種在中國人的心中; 第二,吳認為教會固執己見且宗派林立,模糊了本身以傳教為已任的最大目的,教派爭端可以追溯久遠,造成各教派之間無法聯合,以傳播耶穌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反倒只重各自的教規、教政能否推行,造成教會根基不穩的現象; 第三,吳認為中國基督徒良莠不齊,不能有真正的團契,因而就沒有全國聯合自立的準備,因此呼籲教會各界領袖尤其須負起責任,以期做到自養、自治、自傳而努力,並且當改進過往為了增長信徒人數,所採取的各種利益方法引人入教的不當,尤其是信眾之中,有使命有熱情的青年會眾,無法真正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實為可惜。

吳雷川清楚認識到當時中國的現實,基督教在此處理應保持更多的反思和自我改革的力量,以更為根本地體現基督教的真精神。對於中國當時的不平等的社會問題;打倒帝國主義、軍閥、資本家或知識階級等呼聲,吳雷川也發出不平之嗚,目的即是要改造社會,求得平等。

反基督教運動似有緩和現象,但到了滬案發生後,又激起全國性的大團結,反對帝國主義侵犯中國的主權國格;尤其是青年朋友的愛國運動,成為全國焦點。吳雷川的〈中國學運信仰與使命的商榷〉一文中,標明社會革命的運動目標,吳說:

我們肯定現在的中國需要一個社會革命,……革命的步驟是先發動對外的抗爭,從抗爭中團結大眾的的力量,然後掃除一切的阻礙革命的勢力,以建設為大眾謀利益的新社會。

吳雷川的許多作品,經常以青年人作為他呼籲的對象,他寄青年以厚望,認為中國的未來繫於現今青年的人格和使命的塑造上,他為青年愛國的基督教精神發出了幾項挑戰:

一、我是否有修養人格的決心?我的意志是否高尚?思想是否純潔?
二、我是否承認人類應當博愛互助?
三、我是肯急公好義不避艱險麼?
四、我是要鍜鍊忍受勞苦麼?

無疑的,吳雷川認為,耶穌即是所有青年的典範,應效法之。

(節錄自《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吳雷川著作集(一)導論》)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