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神: 基督徒的生活事奉 | 誠品線上

The Service of God

作者 Cranfield, C.B.E.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事奉神: 基督徒的生活事奉:基督徒如何在世上事奉我們的主?又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每天生活?克蘭菲德在小小五章的篇幅中,從改革宗傳統的立場,透過堅實的解經,提出了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基督徒如何在世上事奉我們的主?又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每天生活?克蘭菲德在小小五章的篇幅中,從改革宗傳統的立場,透過堅實的解經,提出了一種積極參與的入世解答。每天的生活都是我們事奉上帝的場合、每個需要關心的人都是我們事奉上帝的時機;負起我們對世界的責任,就是一種對上帝的事奉。本書篇幅雖小,卻涵蓋了基督徒如何面對上帝、教會、鄰舍、未信者、以至於政治、社會。內容意味深長、字字珠璣。 事奉神,是一種生活態度 如果神學來自我們對神的認識,而基督徒的生活又以事奉神為中心,那麼神學的認識就應該決定我們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為。這麼說來,神學不應該只限於空泛的知識性討論,僅容學者、專家與牧者置喙,更應是一種生活態度。 克蘭菲德的《事奉神》共分五章,彼此環環相扣,逐步說明:正是我們對神的認識,決定我們生活的態度與實踐,我們對神的認識愈深,對社會的關懷與參與就應該愈重。全書始於作者的神學反省、進而論述基督徒的教會生活、最後提到基督徒的社會責任與政治實踐。 第一章中,作者分析了「敬拜」一詞的意義,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敬拜就是一種用生命來事奉神的行動;這種行動是由神所開啟、人所回應的。他認為:「基督徒的一切敬拜都是對神在耶穌基督裡的救贖行動的回應,並由基督的命令與應許所決定。」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復活之後的基督不只升上高天、坐在父神的右邊,祂同時也藉著讀經講道、聖禮、以及週遭貧窮缺乏的人,不斷臨到我們之中。藉此神學認識我們可以知道:對神的敬拜不只是宗教活動,同時也包含社會責任與關懷行動。正如作者以強烈的口吻提到:「倘若我們不能在代禱後竭盡所能去服事我們所代禱的對象,那這樣的代禱就是假冒為善的。」 第二、三章在第一章神學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我們服事的對象與意義:我們一切的服事最終必須向耶穌基督,最終審判之主交帳,祂不僅為了可愛的人而死,同時也為那些毫無可愛之處(甚至可惡)的人而死!祂也不斷藉著這些人臨到我們中間。因此我們服事的對象不只是教會之中可愛的弟兄姊妹,更是那些在教會之外,人所鄙視、毫不可愛的人。因此,身為基督徒,事奉神不僅是在教會事工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應該盡力而為的地方。 第四章以守望者為題,呼籲我們應該要成為教會與社會的守望者。身為守望者,必須警醒地聆聽神的話語、有效地傳遞神的話語、為了職責有所犧牲、迫切宣告緊急的消息。因此作者說:「倘若一間教會不再為其週遭的群體懷抱清醒的基督教盼望,便不再是神為這些人所設立的忠信的守望者了。」這也意味著教會、國家、以致於世界的興亡不是與我無關,而正是我的責任。最後一章從新約看基督徒的政治責任,則是前一章「守望者」的延伸。在世界之中,基督徒的角色並非超然避世、或是一味順服,而是必須帶著清醒的心,積極參與政治,作為國家、社會、甚至世界的良心。循著信仰的原則抱持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政治觀。 雖然本書(原文)已問世將近五十年,其中的思考議題以及各項提醒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仍舊受用。例如,面對貧富不均日益嚴重、道德觀念日趨薄弱的社會,或是有關當局以不合程序的方式把違反基督徒良心的內容納入基礎教育的內容之中,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是獨善其身,還是積極尋求能夠做些什麼?相信這本書的內容會給認真面對信仰、面對生活、面對世界的基督徒許多反省、許多幫助。(責任編輯/郭大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克蘭菲德(C.B.E. Cranfield)英國人,1915年生於倫敦。於劍橋大學先後主修古典文學和神學,獲得學士、碩士學位,後於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1941年按牧,二次大戰期間曾任軍牧。曾任教於Durham大學,1980年成為名譽退休教授、獲得Aberdeen大學榮譽神學博士學位、1982年英國學院院士、並牧會於United Reformed Church。作品包括《羅馬書註釋》(華神出版社)等。■譯者簡介鄧元尉政治大學哲學博士、宗教學碩士,研究領域包括詮釋學、現象學、法國哲學與宗教哲學,其博士論文《暴力與和平:列維納斯的道德形上學及其政治蘊義研究》榮獲台哲會優秀論文獎。譯有《安息日的真諦》(校園)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譯者序作者序 第一章 敬拜:神的行動與人的行動整本聖經都表明,真實敬拜的啟動者乃是神。基督徒的一切敬拜都是對神在耶穌基督裡的救贖行動的回應,並由基督的命令與應許所決定。 第二章 服事此刻主耶穌基督不僅坐在父的右邊,同時也在那貧乏、痛苦的弟兄身上,一再惠臨於我;這些弟兄是主的使者,對他們所做的,就等於對主所做的。 第三章 好撒瑪利亞人對於真心想要愛其鄰舍的人,真正的問題不是他的鄰舍是誰,而是他能夠用怎樣的方式來愛他的鄰舍。 第四章 守望者倘若一間教會不再為其週遭的群體懷抱清醒的基督教盼望,便不再是神為這些人所設立的忠信的守望者了。 第五章 從新約看基督教的政治責任新約要我們順服掌權者,雖然這經常包含順從,卻永遠不只是順從,永遠不是一種不假思索、不問是非的順從:在某些處境底下,甚至全然不應順從。

商品規格

書名 / 事奉神: 基督徒的生活事奉
作者 / Cranfield, C.B.E.
簡介 / 事奉神: 基督徒的生活事奉:基督徒如何在世上事奉我們的主?又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每天生活?克蘭菲德在小小五章的篇幅中,從改革宗傳統的立場,透過堅實的解經,提出了一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7077677
ISBN10 / 9867077679
EAN / 9789867077677
誠品26碼 / 2680574674005
頁數 / 14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8.8X12.8X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四章 守望者

一、守望者的職分

教會是為了所屬群體而被神設立為守望者,這是什麼意思?這意味的是,教會──指整體教會,而不只是神職人員──的首要事務,乃是聆聽神的聖道。而因著我們對神之聖道的聆聽,注定不只是將之視為是對我們自己說出的信息,亦視為是我們必須繼而將之傳遞下去的信息,於是我們得加倍必要地追求清晰的理解。我們不能在某事物對我們仍顯曖昧模糊的時候,便期望可以清晰而有說服力地去宣揚它。能夠忠信履行其守望者功能的教會,乃是一個預備好與聖經摔跤的教會,而不是一個在心智上懶散、滿足於某種模糊朦朧之感受的教會。
  這也意味了,我們之所以必須聆聽神之聖道,不僅在於它關乎我們自己的生命和教會的生命,亦在於它關乎我們非基督徒鄰舍的生命與國家的生命──我們若未真實理解我們鄰舍的處境,未真實理解他們的難處、恐懼和關注,未真實理解他們的喜悅與哀傷,未真實理解我們時代的各種社會議題與政治議題,那麼,我們是不可能達成這任務的。神的守望者為了它的群體,不僅必須一直研讀聖經,亦要不斷閱讀每日的報紙。
  但守望者不只是等候敵人之到來,他也需要吹角警告。先知以西結不僅是為著以色列的緣故等候神的話,他也在聽到它時將之傳遞給百姓。因此,教會也不只是為著群體的緣故聆聽神的聖道,而是要有果效地將這聖道帶到群體中間。在此一傳遞的任務中,問題並不只在於攫獲大眾的目光。倘若攫獲大眾的目光就是全部的任務,那並不會太困難。一間少見的、極其昂貴的嶄新會堂,或是一位否認教義的神職人員──這教義是即便路人甲都知道這位神職人員曾神聖地允諾過要教導的──皆足以引起轟動。唯有像是一位主教倡議一種無神的基督教這類怪異的事,才會登上頭條新聞。同樣可以預期的是,會有某些神職人員承認這是突破性的、特出的傳遞。但我們所說的傳遞,並不只是讓我們的聲音被別人聽見;亦是指傳遞出神所已然託付我們去傳遞的信息。如果教會吸引的是大眾的目光,它並未能達成傳遞的任務;只當教會將那永活真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的真實信息,有果效地帶到人們的心思意念中,傳遞才是成功的。
  但傳遞神的話是一個要付代價的事務。我們可以在廿四章15-24節看到以西結所付出的代價,在那裡他告訴我們神怎樣警告他,他那顯然十分心愛的妻子即將死去,但他不可哭泣或有任何哀悼的表示。他「只可嘆息,不可出聲」;因為,他在喪偶一事上的怪異舉止,乃是對以色列民發出的一個預兆,使他們意識到那仍要臨到他們的可怕審判。因此,先知必須是無私而捨己的,甚至要將他個人的深沉哀傷置於對百姓的服事之下,這些百姓乃是神指派他去服事的。
  我們所說的要擺上的代價,並非一般所謂有需要摒棄基督教信息中那些難以被現代人──他們被認為已經「成年」了──接受的要素(此一新穎的觀念早在主後第一世紀就出現過。比方說,我們可以想到約翰一書所指到的假師傅,他們也打算丟棄福音以使基督教得以迎合「現代心靈」)。我們所要擺上的代價毋寧是,容讓我們的生命與教會的生命結為一個整體,潔淨那些公然與我們所宣認的福音不合的事情;這代價毋寧是我們準備好犧牲自己,正直誠實,謙卑捨己地服事群體,尤其是有需要的人、軟弱的人與有缺陷的人。傳遞的代價乃是這樣的代價:真實地去愛那些神的信息所要向之傳遞的人──這愛將迫使教會的生命向外投入於使命與服事中,而非向內專注在它自己的自我保存上,並加增它自己既有的好處。真實的愛經常包含了受難與痛苦(參見出卅二32;羅九3)。
  守望者的職責還在於迅速。警告的號角必須在敵人兵臨城下之前便有果效地響起。每分每秒都很寶貴。因此,這也會是教會在其所處群體中的服事。我們何等需要恢復聖經中的迫切感,這可使傳道者的言詞更有活力,使教會的行動帶有能力、決心和勇氣,而因著這迫切感乃植根於福音本身,因此它全然不同於教會的焦慮不安與緊張慌亂,這樣的教會已很大程度地喪失了它的敏感度,因為它已無法緊緊抓住福音,以致在異教之風的搖動下飄來飄去!

二、悔改的盼望

  第1-9節把焦點放在守望者的職責上。只有其中一節(第5節)的一部分指出角聲被聽到的可能性,而此一指涉甚至是用未完成條件句的形式!但這整節經文當然意味著,派任守望者的目的,乃在於那些生命遭到危險威脅的人有可能聽從守望者的警告而獲。現在,在第10-16節中,前段經文隱含的意義獲得了清楚的表達。針對以色列民沮喪的問題:「我們的過犯罪惡在我們身上,我們必因此消滅,怎能存活呢?」(第10節)先知被告知要回答說:「我指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第11節)
  以西結對其人民之服事的成就,乃在於看到神不喜悅惡者死亡,而是希望他們悔改並得救。在此我們須想起以西結所不知道的一件事──用以度量神對惡者悔改並得救之心願是何等長闊高深者,乃是耶穌基督、祂的愛子的十字架。地方堂會對於它所設立其中的群體的使命、以及全體教會對於它所設立其中的國家的使命,必須奠基於此一確信上。我們決不可忽視此一事實:我們奉差遣進入的人群,就是神所想要拯救的人群。
  然而我們豈不經常受到誘惑而忽視這點嗎?對惡者的蔑視是何等輕易地在不知不覺間進入我們對惡者行為的譴責之中──此一蔑視不只是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蔑視,亦是對他們這個人的蔑視!當我們想到那些忙於腐化我們國家生命的人,當我們想到那些故意慫恿他人行惡以從中賺取金錢的人,當我們想到那些將其一切訴求建立在自私人性上的政客,或是當我們想到有何等多的國人是這麼不負責任且自私地從不為他人著想,就會非常容易屈服在這種蔑視的感受之下;而我們的愛國心愈加真切,這樣的試探便愈加巨大。但如果一個國家的教會忠信地履行它守望者的功用,便足以記得那最惡劣、最墮落的人,實乃基督為之而死的人,實乃神不喜悅他們死亡、反倒希望去拯救的人。儘管我們的確應該不論身分貴賤而視惡行為惡行,並恨惡他人的罪,一如恨惡自己的罪一般,但如果我們忠於自己的任務,便不致敢於輕視那些基督為之而死的人。而我們也必不會如同約拿一般,埋怨神對惡者的忍耐,或像一些離我們這時代尚不遠的人,他們認為讓紐倫堡大審中的某些戰爭犯歸正並參與主餐乃是件不幸的事。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基督甚至為那最無恥的政客、為一切誤導和腐化他們同胞的人而死,這樣的提醒是永不嫌多的。
  我們身為神為著群體而設立的守望者,在我們的使命中,必須始終為不信者心懷盼望,拒絕過分地全然關注在他們的不信上。一間教會,倘若不再為所有它所被差入其中的人們,懷抱著清醒的基督教盼望,便不再能是神所為這些人設立的忠信的守望者了。

三、守望者的態度

  在第10-16節的經文中,還有另一個重點。第12節與第13節提到這些文字:「義人的義,在犯罪之日不能救他……義人在犯罪之日也不能因他的義存活。我對義人說:『你必定存活!』他若倚靠他的義而作罪孽,他所行的義都不被記念。他必因所作的罪孽死亡。」我們可以將之領受為一個提醒:教會斷不可以一種自義自滿的精神,而是要以謙卑自制的精神,來追求發揮其守望者的功能,因為它知道它自己也在福音的審判底下,不是憑藉自己的義、而是憑藉神在耶穌基督裡的憐憫來生活;我們也要接受這樣的警告:要向我們的鄰舍和國人說話,承認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是罪人、恆常在我們的警戒守護下,以免我們在向其他人宣道過後,自己反倒被上帝拒絕。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