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Things They Don't Tell You about Capitalism
作者 | Ha-Joon Chang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 經濟公民必須知道的世界運作真相與因應之道:經濟停滯,西方長期兜售的種種制度問題暴露,揭開假象,停止沉迷於毫無節制的自由市場機制,才能脫 |
作者 | Ha-Joon Chang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 經濟公民必須知道的世界運作真相與因應之道:經濟停滯,西方長期兜售的種種制度問題暴露,揭開假象,停止沉迷於毫無節制的自由市場機制,才能脫 |
內容簡介 經濟停滯,西方長期兜售的種種制度問題暴露, 揭開假象,停止沉迷於毫無節制的自由市場機制, 才能脫離錯誤政策的泥淖,不再讓人掌控我們的命運! 「我們無需具備高水準的專業知識,就能了解世界的真實運作方式,並且積極行使「經濟公民」的權利,以避免被其他人的錯誤決定所犧牲。」─張夏準 ◎大家都說世界越開放機會越多,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卻是工作更沒有保障? ◎明明財富一直增加、技術愈來愈進步,但是為什麼生活並沒有大幅改善? ◎富有的人,真的是因為他們更有能力嗎?富起來的國家真的是靠好制度嗎? 資本主義的陷阱無所不在,錯誤政策的代價已經無所遁形, 世界是不平等,但是經濟不是專家的事,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 三十多年來,奉行自由市場理論的國家主張放鬆管制、價格機制決定一切等,造成富國經濟成長大幅放緩,開發中國家也受影響,最終導致金融風暴至今難以復甦。如今利率已經低到不可能再低,多數政府寅吃卯糧,我們還能繼續在搖搖欲墜的基礎上往前走? 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家張夏準,以長年對市場和經濟發展的研究為基礎,帶領讀者認識自由市場機制掩蓋下的殘酷真相,從開發中國家的角度出發,思考後進市場更好的發展之道。 當下全球大環境低迷,如果我們希望執政者採取正確的行動方針,就必須先理解世界經濟的真實運作方式,積極行使經濟公民權。 自由市場意識形態導致政策失靈,但我們可以讓資本主義變得更好! ◎讓人們擁有翻身的機會:福利國家與良好經濟可以共存。設計良好的福利政策鼓勵大家在職場上勇於冒險,樂於接受改變,有助於推動經濟成長。 ◎拒絕虛幻的穩定:過分關注通貨膨脹,卻忽略無法充分就業和經濟成長疲軟的問題。貿易自由化摧毀很多正式工作,人們失去保障,更沒有安全感。 ◎更重視「製造業」:多數高價值服務都仰賴製造業,例如金融和技術諮詢,若沉迷新科技卻忽略製造業,會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各界推薦 ★各界熱烈推薦 《金融時報》《時代雜誌》《展望》《衛報》《獨立報》等 瞿宛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華驎|《公司的品格》作者 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 本書挑戰全世界一般人對於資本主義的看法。作者以新穎的問答方式著手,選擇了二十三個有趣的且貼近平常人的問題來切入,應能有效地顛覆我們的舊思維,幫助我們檢討既有體制並進行反思。─ 瞿宛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低收入者發現餅又開始變大時,由於資產價格的快速上升,自己吃到的餅並沒有變大,反而變小了,因而開始反對政府,這從美國近年來快速興起的社會主義者(或自稱的進步主義者),或全球各地都陸續出現打著反建制派而獲取執政權的庶民總統,都可見一般……當全球再次因為疫情,面臨著資本市場,甚至是整體經濟市場的大挑戰,各國政府也不意外祭出更大的救援方案的當下,再次閱讀張教授的著作或許可以給大家不同的思維。─ 李華驎,《公司的品格》作者 這一本書不只適合發展中國家,更適合已開發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公民很可能接受經濟學的時間更久,更需要重新思考,並且換個角度來看世界,而台灣正在朝已開發國家的路上前進,這樣的思考和觀點,正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我們不能只知道新自由主義的觀點,但你還知道多少呢?─ 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 思考鞭辟入裡、擲地有聲!─《時代雜誌》 這是數十年來對美國號稱的資本主義數一數二嚴厲的批判,但這本書並不特別屬於自由派或左派,因此剛好符合美國對經濟批評的迫切需求:即激進又跨越黨派。書中有不少看法會得罪共和黨(美國人沒有致富的內在權利)和民主黨(移民讓當地勞工更窮),但也有許多觀念會讓兩黨讀來滿意,有助於尋找真正的答案。這本書的理論基礎紮實,但絕對不是寫給理論家看。因此,這本書適合的讀者群,必須明白美國正被資本主義本質與其運作原理的迷思所囿,而破除這些迷思正是本書的頭號任務。─《赫芬頓郵報》 作者的論據引人入勝,旨在呼籲全球化時代必須抱持更審慎與憐憫的心態,這一點確實難以駁倒。─《金融時報》 市面上針對經濟危機而寫的書,都沒有這一本書來得趣味橫生又平易近人。─ 唐.哈森,獨立媒體AlterNet前執行總監 我在過去四十年來從事新聞工作,在密蘇里新聞學院培訓過數千位記者,寫過評論和書籍,其中包含大量的經濟政策和商業行為。真希望我還是個菜鳥時,就可以買到這本書,當美國人被灌輸放任企業的教條主義時,我就能夠更加警覺。─ 史蒂芬‧溫伯格,密蘇里新聞學教授 本書徹底揭穿資本主義的神話。─《衛報》 提出現代經濟思想的啟發性原理及其錯誤之處,敦促我們採取行動以完全重建世界經濟。─《出版人周刊》 打破迷思,文筆優美。─ 英國《獨立報》 生動,易讀,且具有挑釁意味之作。─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若想真正了解資本主義,並且希望它真正起作用的人,這本書將具有無價的價值。─ 英國《觀察家報》
作者介紹 張夏準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顧問。1992年獲得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並開始在劍橋大學教授發展經濟學,研究領域為產業政策、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擔任《劍橋經濟期刊》編輯之一,《衛報》專欄作家。2003年獲得繆達爾獎(Gunnar Myrdal Prize)。2005年獲得列昂提夫經濟學獎(Wassily Leontief Prize),是獲得此獎的最年輕學者。著有《踢開梯子》(Kicking Away the Ladder)、《富國的糖衣》(天下雜誌出版)、《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天下雜誌出版)、《拼經濟》。胡瑋珊中興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曾任英商路透社財經新聞編譯、記者,目前為專業口筆譯人員,譯作散見財經、企管、科技、勵志等各領域。林步昇喜歡語言、綠豆湯和傑尼龜。譯作包括《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知識的假象》、《精準成長》等。翻譯本書台灣版作者序和後記。
產品目錄 台灣版作者序 找出台灣特色的資本主義,讓成功模式持續進步下去 推薦序 在世界大變局之際反思資本主義 瞿宛文 推薦序 你只知道新自由主義嗎? 林立青 推薦序 反思資本主義,理論再合理,終究抵不過現實 李華驎 閱讀本書的七種方法 前 言 看清世界運作的真相,才能捍衛自己的權益 第1件事 根本沒有自由市場這回事 第2件事 經營公司不該以老闆的利益為優先 第3件事 大多數富裕國家中的人,薪酬都超過應有的水準 第4件事 洗衣機改變世界的程度遠大於網路 第5件事 如果你把人性想得最壞,就會得到最壞的人性 第6件事 更高的總體經濟穩定度並未讓世界經濟更穩定 第7件事 奉行自由市場政策鮮少讓貧國致富 第8件事 資本有國籍性 第9件事 我們並沒有生活在後工業時代 第10件事 美國的生活水準並不是世界最高的 第11件事 非洲並不是天生注定要低度開發的 第12件事 政府能夠挑選出致勝王牌 第13件事 讓富人擁有更多財富,並不會讓其他人更有錢 第14件事 美國企業高階主管的薪酬過高 第15件事 窮國人民比富國人民更具創業精神 第16件事 我們沒有聰明到可以放任市場 第17件事 更多教育並不會讓國家更富裕 第18件事 對通用汽車有益的事情,未必對國家有利 第19件事 儘管共產主義瓦解,但我們還是生活在計畫經濟之中 第20件事 機會平等不見得公平 第21件事 大政府讓人們更樂於接受改變 第22件事 金融市場應該較為低效,而非追求更高效率 第23件事 良好的經濟政策無須優秀的經濟學家 結 論 如何重建世界經濟? 後 記 迫使所有人面對現實,並且要求領導人做出正確的事 致 謝 譯 註
書名 / | 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 經濟公民必須知道的世界運作真相與因應之道 |
---|---|
作者 / | Ha-Joon Chang |
簡介 / | 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 經濟公民必須知道的世界運作真相與因應之道:經濟停滯,西方長期兜售的種種制度問題暴露,揭開假象,停止沉迷於毫無節制的自由市場機制,才能脫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985464 |
ISBN10 / | 9863985465 |
EAN / | 9789863985464 |
誠品26碼 / | 2681884549007 |
頁數 / | 36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被譽為近年來經濟學界最激勵人心的思想家
◎已翻譯成37種語言,獨家收錄作者台灣版序言
自序 : 【自序】
●台灣版作者序 找出台灣特色的資本主義,讓成功模式持續進步下去 張夏準
一九七○年代以前,日本是唯一不靠歐洲工業傳統便工業化的國家。想當然爾,背後的原因各方多有揣測。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日本與歐洲的封建制度較為類似,因此日本具有獨特的處境足以吸收「西方」科技;另外還有學者,尤其是日本經濟學家森島道雄,提到日本獨樹一幟的儒家思想,相較於中國或韓國強調個人的德性,日本人更重視集體的忠誠,藉由培養忠心又具紀律的勞動人口,促進國家工業化。
到了一九八○年代末期,我的祖國大韓民國(韓國)、中華民國(台灣)、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其他東亞經濟體也紛紛踏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因此那些著重於日本獨特性的論點不久便消失了。這些經濟體顯示,即使未藉助歐洲的工業傳統,依然可能出現工業化和廣泛的經濟發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香港以外(香港的地位確實獨特,先後依附英國和中國等更大的經濟體,卻又不是像新加坡那樣的城市國家),這些經濟體之所以能發展,是因為採取的經濟政策違背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的理論。日本、韓國與台灣運用高額保護關稅、進口配額、甚至實施進口禁令。所有亞洲「奇蹟」經濟體,都嚴格控管外國直接投資。新加坡也不例外,雖然對外商的態度遠比其他國家友善,但新加坡政府也透過規定土地(九○%是國有地)的使用來施加強大的影響力。這些經濟體全都大力贊助研發與員工培訓等知識創造活動。新加坡和台灣大幅運用國營事業,即使時至今日,台灣國內生產總值有超過一五%是來自國營事業,新加坡的比例則是二○%。
面對這些例證,主流經濟學家主張東亞國家是歷史規則的例外,認為除了東亞經濟體之外,當今世界上所有富裕國家都是奠基於自由市場與自由貿易政策。他們斷言,假如偏離傳統的政策在東亞國家奏效,只是因為他們具備與眾不同的條件,例如極度能幹的官僚體系、族群同質性高或儒家文化。因此,他們認為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政策依然是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最佳選項,畢竟他們未承襲東亞經濟的文化和制度,鮮少能從東亞經濟體身上學到經驗。
即使我支持東亞發展策略,也難以完全否定這個論述。雖然眾所皆知的是,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法國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效法東亞的產業政策,但現今富裕國家似乎大都成功落實了自由市場與自由貿易政策。
有鑑於此,我在撰寫本書的研究期間也驚訝的發現,不只是東亞國家,幾乎當今所有富裕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瑞士和荷蘭是例外),在本身還只是開發中國家且試圖追趕更先進的經濟體時,就都採用了如今稱為東亞模式的貿易和產業政策。從十八世紀初到十九世紀初,英國的關稅高居世界第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一直是世界上保護主義色彩最重的經濟體。最重要的是,東亞模式發展政策的經濟理論基礎,即所謂的「幼稚產業保護論」(infant industry argument),也正是由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首創。
換句話說,許多人原本視為「例外」的政策(這些政策的支持者也抱持相同看法)轉而變得「普遍」,幾乎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都施行過,像是十八世紀的英國與現今的中國。有了這項觀念的改變,才可能理解東亞經濟奇蹟是資本主義史上(極為成功)的另一插曲,而不是在特定歷史轉捩點侷限於單一地區的特例。這項改變也讓人更容易看清現今富裕國家的虛偽與雙重標準,明明自己實施相關政策來促進經濟繁榮,卻禁止開發中國家使用,這就是我在二○○二年出版的Kicking Away the Ladder一書中,所謂「踢開梯子」的自私現象。
然而,資本主義相關迷思並不僅限於貿易和產業政策。正如我在這本書中所指出,資本主義幾乎各個面向都存在迷思:舉凡市場(第1、16和22件事)、政府(第12、18、21和23件事)、企業和創業精神(第2、15和18件事)、生活水準(第3、7、10、11件事)、不平等(第3、13、14、15和20件事)等不勝枚舉。希望在讀完這本書後,讀者會了解許多原以為奠基於經濟學「科學」定律的資本主義教條,其實往往是子虛烏有。
這類資本主義相關迷思,不僅僅侷限我們正確分辨當代資本主義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抑制了我們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我們誤以為現狀實屬必然。本書提出另類理論欲取代主流的自由市場經濟學,並且借鑑台灣、南韓等東亞國家面對相同問題找到不同解方的歷史經驗,說明了想要解決資本主義衍生的相同問題,無論是貧富差距擴大或金融危機不斷重演,其實有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案。
我衷心盼望,本書有助台灣讀者用較不偏重意識形態、注重歷史事實的方式來理解資本主義,最好能認識其中不同類型,包括台灣特色的資本主義,從而讓史上數一數二成功的資本主義模式持續進步下去。
英國劍橋
二○二○年四月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
●推薦序 在世界大變局之際反思資本主義 瞿宛文
如今,二十一世紀即將進入第三個十年,說世界正值大變局應不為過,而這樣的時刻正需要檢討既有的體制。此次天下雜誌重新出版南韓出身的劍橋經濟學者張夏準的兩本書,時機是再恰當不過了。《富國的糖衣》一書檢討後進地區經濟發展的理論迷思,而在《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中,作者則是要顛覆一般人對於資本主義的迷思。後者討論的資本主義普世理論,也正是前者的理論基礎,兩者密切相關。兩本書都提供了目前亟需的對資本主義的反思。
先說明一下大變局的歷史由來。二戰之後因為西方剛從經濟大恐慌以及二戰的痛苦經驗走出來,因此採取了較著重權力制衡的體制設計,並對資本的權力有所節制,政治上施行社會民主制度,經濟上依循主張宏觀調控的凱恩斯主義。戰後前二十年,在這體制下西方資本主義享有了一段繁榮復甦的黃金時代。然而到了一九七○年代,這個體制開始出現問題,通貨膨脹伴隨著經濟停滯,而宏觀調控政策難以如以往那般奏效,社會福利制度也受到詬病,因而西方社會產生了對體制走向的爭議。在思潮爭議中右翼勝出,新保守主義在政治上取得主導位置,經濟思潮方面新自由主義則成為主流,影響力從先進國擴散到全球。到了一九九○年代初冷戰結束後,資本主義體系似乎贏得了全面的勝利,以至於美國政治學者福山甚至認為「歷史已經終結」。
但是一九九○年代勝利時刻之後,在後進地區,實施新自由主義的負面影響卻開始逐步顯現。除了東亞少數地區之外,後進地區經濟發展持續滯後,貧窮仍甚為普遍,全球化卻帶來更大的經濟不穩定;例如其中自一九八○年代起忠實地施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拉丁美洲,更是發現這種政策不單未能成功促進成長,且導致生產、物價及外匯高度波動,以至於經濟危機不斷。
同時,從一九八○年代起,以新自由主義為依據,美國領導西方積極地推動後進地區對外開放市場,華盛頓共識(自由化、私有化、財政緊縮)成為正統教條。在歐美積極推動下,全球化加快了速度,一則金融資本在全球範圍加速流動,再則在工業生產方面,生產日漸全球化,形成複雜且互相連結的全球供應鏈。從一九九○年代起,金融資本跨國的流量呈現倍數式成長,但卻缺乏較完善的全球性規範,金融危機實難以避免,因而先有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十年後再有在美國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
這波工業生產全球化從一九八○年代起加速發展,積極應變的東亞得以占據重要的位置,而中國在二○○一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快速跟進並融入全球生產鏈,因其規模龐大而成為世界的工廠。這發展高度影響了先進國的製造業。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歐美國家尤其美國,在全球推動全球化的同時,在國內施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各國政府甚少施行促進升級的產業政策,因而當製造業藍領工作大量流失時,卻未得到關注。同時,新保守派於一九八○年代取得主導權後,開始逐步放寬各種對資本的規範,其中諸多規範卻是源於上次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的痛苦經驗教訓後設立的。而放鬆規範可預期地導致財富逐步聚集於少數富人之手,然而他們卻大多吝於增加投資,以至於生產力增長放緩,薪資停滯。此外,如美國政府放寬規範之外,還一再降低富人稅,但大公司的高管卻是將多數利潤用來回購公司股票,以增進自身與股價相連結的薪資報酬,而只用少部分利潤來進行投資(例如可參見書中第14件事:美國企業主管的薪酬過高)。
換言之,從一九八○年代開始,西方施行新保守主義政治,以及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這種種發展的負面影響,在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被當時資本主義表面的榮景所掩蓋,未能得到應有的注意。但這新的政治經濟體制在實行數十年之後,造成的問題不單嚴重,並可說使得西方開始走向衰敗,以至於今西方貧富差距嚴重擴大、薪資停滯、隱性失業嚴重的局面,而這正是今日歐美普遍產生右翼民粹政治的主因。
此外,中國在二○○一年加入世貿之後,經濟快速增長,其占全球GDP的占比已從當時的四%增長到二○一九年的一六%。在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積極救市,成為將全球經濟拉出危機的動力引擎,也因此大幅擴大了它在全球經濟的占比。中國經濟的崛起明顯挑戰了冷戰結束後美國獨大的國際秩序,也開始挑戰數百年來西方主導一切的局面。美國在因應挑戰之際,至今並未能顯現出包容的態度,如近來川普總統採取了對抗性的美國優先策略,使得國際秩序更是進入不穩定的狀態。而至二○二○年,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美國在自身的應對準備上滯後,既未顯現以往主導救援世界的意願與實力,也不樂見如中國援助他國的作為。在不穩定的國際秩序下,疫情的發展與後果目前尚難預料,預計將更進一步改變既有的國際秩序。
至今,中國政治經濟的「硬實力」已初步挑戰西方的領導權,但在軟實力方面,尚未能對西方提出有效且全面的挑戰,或提供替代性的方案。不過如上述,西方的政治及經濟體制的運作品質顯著下降,因此在軟實力方面,西方典範已開始受到更多的質疑。
無庸置疑,這是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全球知識界也開始積極進行各種對資本主義的反思。例如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在二○一三年出版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本書指陳資本主義必然會帶來所得與財富分配日益不平均的趨勢,而這本六百多頁的大書居然成為全球暢銷書,他也成為全球知名學者。他再接再厲於二○二○年出版了Capital and Ideology,書厚度超過一千頁,但竟仍能立即進入暢銷排行榜。此次美國民主黨二○二○年總統候選人初選中,左翼聲音特別突出,如皮凱提在美國的學生與合作人也積極參與其中,為左翼候選人提出了徵收富人財富稅以支付全民健保的方案,雖未能被採用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他諸多國際知名學者也陸續推出批判與反思資本主義體制的著作,蔚然成風。如今二○二○年在新冠疫情橫掃全球的情況下,這知識趨勢必然會進一步加速地發展。
這正是張夏準出版這兩本書的背景,我們因此可以理解到他的《富國的糖衣》在二○○七年出版以後,為何會已有十七種語言的譯本,二○一○年出版《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至今則已有三十七種語言的譯本!此外,二○一四年出版的《拼經濟》也已有十八種。這在在顯示,反思資本主義體制並尋求替代或改良方案,已日益成為一個遍布全球的現象。
作者在這本《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中挑戰全世界一般人對於資本主義的看法。近四十多年來,世界通行的說法是新自由主義的版本,影響範圍不只是知識界,而其實是為全球一般人提供一個「如何看待世界」的「世界觀」,是一整套對於資本主義方方面面的論述。
因此我們必須對各種問題重新思考,才能對既有體制有所反思,並進而尋求其他的方法以及改善的可能。作者以新穎的問答方式著手,選擇了二十三個有趣的且貼近平常人的問題來切入,應能有效地顛覆我們的舊思維,幫助我們檢討既有體制並進行反思。
例如,二十三件事的第5件事,就是新自由主義的「人都是追求私利的經濟理性人」的假設。作者指出一般人的驅動力其實很多元,絕不是只重謀求私利。經濟體制就是要能夠充分利用人類較好的動機,才能成功地運作,而不是成天糾察弊端。同時就像作者在第1件事中所說「沒有所謂的自由市場」,人類社會其實對市場運作設立了各種規範,如不能用童工等,倡議自由市場的經濟學者認為「追求私利的理性人在自由市場下,會帶來最大效率」,作者指出這從來就不是事實。相反的,經濟理性人的假設反而「合理化」破壞商業倫理的行為,因此「認為人性是最壞的,你所得的就是最壞的人性」。確實,一九八○年代以來,美國大公司弊案頻傳,以至於美國商學院開始加強商業倫理課程,並且有商學院教授要求經濟學教科書修改「經濟理性人」的假設。
再例如,書中第2件事是「公司經營不應以老闆的利益為出發點」,這令人聯想起二○一九年八月,鑒於美國貧富差距擴大,美國民主黨內徵收財富稅呼聲大增,由美國主要大企業執行長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協會(Business Roundtable)發表了一份聲明,認為公司管理人不應該再以「極大化股東價值」(Maximize shareholder value)為經營目標,然而他們並沒有回應此書中提出的第14件事「美國企業主管的薪酬過高」的問題。實際上,美國大公司極大化股東價值的作法,早已被批評為鼓勵管理人過度重視短期財報,忽略長期投資。源於近年來社會要求改革的壓力,他們終於提出了管理目標應顧及其他相關者利益的說法,包括員工、供應商及廣大社會等,但實際作用尚待觀察。
我們已然處於大變局,到了二○二○年,原先看來似乎勢不可擋的全球化趨勢,竟然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後被緊急叫停,更是加強了上述的檢討既有資本主義體制的必要性與急迫性,此書的重新出版也正是時候。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推薦序二】
●推薦序 正是時候反思資本主義,理論再合理,終究抵不過現實 李華驎
伊索寓言裡有個家喻戶曉故事「螞蟻與蟋蟀」。
炎炎夏日裡,唱著歌的蟋蟀嘲諷著揮汗工作的螞蟻,但待大雪紛飛的冬天到來,儲糧的螞蟻得以倖存,而蟋蟀只能餓死,這是個提醒世人平時應儲蓄以防不時之需的故事。
但在現實世界裡,這個故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主掌萬物的天神發現,少了當主食的蟋蟀後,螳螂開始捕食蝴蝶,結果是大量的植物因為得不到授粉而消失,進而導致草食性動物跟著衰竭,最後是肉食性動物也得餓死,所有物種都面臨滅絕。於是為了解救萬物,天神下令螞蟻必須把食物分給蟋蟀。最終我們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辛苦儲蓄的人得了懲罰,貪婪玩樂的人反而沒事。這是個很明顯的理論與現實的悖論,或者用更通俗話說,理論推導的再合理,終究抵不過現實。
猶記得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為了接受援助,不得不接受來自歐美專家的訓斥:政府過高的負債、對企業過度的保護與扶持,導致企業資源被無效率地運用(不能否認,這些話部份是對的)。結論是,韓國必須開放市場、引入外資,讓自己走向市場經濟。因為在追逐利益的私欲趨使下,市場自然會將資源分配達到效率最大化,傳統的政府介入經濟只會讓資源錯置。
然而在二○一九年,當面對來自中國與其他國家製造業的步步進逼時,資本主義的代表國美國的反應卻不是尊重市場機制而是提高關稅。或是更早的二○○九年金融風暴時,美國可不是任由「一隻看不見的手」讓市場自動修復,而是干預市場,直接祭出史上最大的救市方案。
當然你會說,這是因為二○○九年是「重大特殊情況」嘛!那難道一九九八年對韓國就不是重大特殊情況?或是說亞洲金融風暴只不過是對韓國的重大特殊情況,對歐美可不那麼特殊?
類似的情況其實也常在台灣上演,一直以來台灣政治人物都很熱衷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理由不難理解,國際貿易占台灣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很高,在自由貿易協定下免除關稅有助於台灣產品國際競爭力。
自由貿易理論主要基於經濟學上的比較利益法則(Comparative Advantage)。簡單地說,台灣很會做電子產品,澳洲養牛很便宜,如果台灣自己養牛,澳洲自己做電子產品,雙方人民都要被迫消費又貴品質又差的產品,如果台灣全力做電子產品、澳州全力養牛,彼此再透過貿易交換,二邊人民都可以享用又好又便宜的產品,聽起來很棒,不是嗎?
姑且不論台灣原本養牛的人能不能像理論所說的,拿了政府的補助或職訓後改行做別的產業,台灣是個小島又面臨著軍事上的風險,當大多數的糧食都因為「國外生產比較便宜」而仰賴進口,這真的對嗎?
再看看這次疫情之中,不就是因為資本主義主張,生產資源應該要放在最有效率的地方,結果擁有3M、GE和Medtronic……這些一線醫療器材品牌的美國,卻搞得口罩和呼吸器都要仰賴國外支援!待疫情過後,你認為美國政府還會同意企業把生產資源放在最有效率的地方嗎?
傳統經濟學看似很複雜,但其實只在討論二件事,如何把餅做大和如何把餅平均分配。主張把餅做大的是資本主義,強調把餅平均分配是社會主義,極端的社會主義就是共產主義。
眾所皆知,在資本主義vs.共產主義中,資本主義最終獲勝了,原因是在資本主義符合人心自利的心態,而且當餅愈做愈大時,透過社會福利或社會分配等手段,窮人也可以多吃一口。反觀餅愈來愈小的共產主義下,連富人能吃的餅也愈來愈小。
然而這樣的現象在二○○九年金融風暴後逐漸出現了變化。當以美國為首的政府以史無前例的金額和手法解救經濟,並讓經濟開始重獲活力後,大家卻發現社會的對立開始愈來愈大,原因是不少中低收入者發現餅又開始變大時,由於資產價格的快速上升,自己吃到的餅並沒有變大,反而變小了,因而開始反對政府,這從美國近年來快速興起的社會主義者(或自稱的進步主義者),或全球各地都陸續出現打著反建制派而獲取執政權的庶民總統,都可見一般。
不能否認,大多數的你我一直都是資本主義,甚至是全球自由貿易下的受惠者,可是此時或許應該省思,一個完全不受控的資本主義,或是無限制發展的自由貿易,真的好嗎?
本書是劍橋大學張夏準教授在二○一一年的著作,在金融風暴平息後,以二十三個例子提醒大家反思一些過去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資本主義觀念,並在最後一章提出個人建議的修補之道。在十年之後,全球再次因為疫情,面臨著資本市場,甚至是整體經濟市場的大挑戰,各國政府也不意外地祭出更大的救援方案的當下,再次閱讀張教授的著作或許可以給大家不同的思維。
(經營「RusRule」部落格,著有《公司的品格》)
【推薦序三】
●推薦序 你只知道新自由主義嗎? 林立青
對於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的大多數人來說,經濟學已經成為一門大學裡重要的學科,不管是各國的財經雜誌、政府官員,以及各種媒體,都已經接受了經濟學的權威性,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模型似乎可以解決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和需求,他們預測未來,規畫政策走向,立論著述,告訴社會大眾該如何對有限資源進行選擇,經濟學幾乎無所不在我們的世界裡面。
那個世界裡面的人們提倡新自由主義,告訴我們人人都可以自己選擇,自己選的最好,而且不應該讓政府介入任何的經濟事務以避免浪費或者是腐敗,這個世界接受了這樣的說法一段很長的時間。
直到一次又一次的金融秩序失控,嚴重的經濟倒退後,我們才逐漸醒來,發現經濟學科並不能解決問題,那些極有說服力的論調都掩蓋不了經濟下滑時人們的痛苦和無助,尤其是經濟學家紛紛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預測,沒有修正方式,也幾乎沒有辦法可以用既有的方法改變,人們發現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的那一套,在面臨大型金融危機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用途。
這時候,經濟學家們開始反思,並且告訴世界上的人們,經濟學不是這樣子的,過去幾乎只有一種聲音蒙蔽了社會大眾,於是經濟學家回顧歷史,發掘過去社會每一個階段面臨的變化和過程,並且發現那些被淘汰的舊主張,其實是有時空環境背景的。在這些經濟學家之中,張夏準並非是喊得最大聲的一位,但絕對是最值得注意的一位,他這本書正是用各種方式提醒接受新自由主義的人們,回過頭來看看真實的歷史。
本書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張夏準全面性的告訴所有人,將經濟學過度誇大是錯誤且危險,結果是人們只相信已開發國家塑造過後的歷史,這不只對於開發中國家是危險的,更可能也傷害了已開發國家的人民,為了讓大多數的人認知到這樣的危險,作者挑戰了當今的主流經濟學觀點,並且強調真實的經濟學大多數只是常識,並且應該和政治和歷史發展軌跡一起看,才能發現經濟學其實不只有一種觀點和解釋方法,也不能盡信主流經濟學那些偏頗的假設和狹隘的發展藍圖。
這本書的每一個問題全部直指核心,尤其張夏準總是運用白話又精準的文字闡述過去經濟學的錯誤,包括了忽略價值觀的自由市場、帶有選擇性的觀點、對於政府部門的過度悲觀,以及對於私營企業的天真願景。直白的文字能帶來犀利的批評,也同時能夠證明經濟學並不是只能有一種解釋,這本書名是《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可是同時也刺激著讀者,該用別的方式去觀看這些重要的議題,如同其他的經濟學派和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些主張。
我認為這一本書不只適合發展中國家,更適合已開發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公民很可能接受經濟學的時間更久,更需要重新思考,並且換個角度來看世界,而台灣正在朝已開發國家的路上前進,這樣的思考和觀點,正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
我們不能只知道新自由主義的觀點,但你還知道多少呢?
(作家,著有《做工的人》)
內文 : 【內文試閱】
●前言 看清世界運作的真相,才能捍衛自己的權益
全球經濟陷入困境,雖然各種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方案,阻止了二○○八年金融危機惡化為全球經濟的全面崩潰,卻仍是僅次於大蕭條的第二大經濟危機。在二○一○年初時,儘管有些人宣稱衰退已經結束,卻也無法確定是否能持續復甦。在沒有金融改革的情形下,貨幣寬鬆和財政政策導致金融泡沫再現,實質經濟體系卻資金短缺。如果這些金融泡沫破滅,全球經濟可能會再度陷入衰退(二次衰退)。就算經濟復甦得以持續,這場危機後續的威力也會持續多年。公司和家庭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重建其資產負債表。這場危機造成的巨大預算赤字,將迫使政府大幅減少公共投資和社會福利支出,對經濟成長、貧窮,以及社會穩定造成負面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幾十年。在這場危機之中失去工作和房產的人,可能再也無法重返經濟主流。這樣的前景令人恐懼。
這場災難是由一九八○年代以來,在全世界引領風騷的自由市場意識形態所造成的。這些人告訴我們,任憑市場自由發展,才會產生最有效率和最公平的結果,因為個人最清楚如何利用手中的資源,而競爭激烈的市場流程,確保了個人依據自己的生產力獲得報酬。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告訴我們,應該賦予企業最大的自由。公司最接近市場,最清楚什麼對業務最有利。如果讓企業按照自身的意願自由發揮,便能創造最大財富,最終對社會也有好處。這派人士還告訴我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只會降低其效率而已。在受到平等主義的誤導之下,政府干預往往就是為了要限制財富創造的規模。即使不是如此,政府也無力改善市場的決定,因為既沒有所需的資訊,也沒有制定良好商業決策的動力。總之,這派人士告訴我們,要全心信任市場,不要試圖阻礙。
大多數國家遵循這樣的建議,在過去三十年間實行了自由市場政策:國營產業和金融公司民營化,放寬金融和產業的管制,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並且降低所得稅和對社會福利的支出。這派理論的支持者承認,這些政策可能會暫時產生一些問題,例如分配不均的情形惡化,但最終這些政策會讓社會更有活力、更富裕,讓每一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就如水漲船高一樣。
可是,這些政策造成的後果卻正好相反。撇開金融崩壞不說(未來數十年將會令這世界飽受打擊),許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自由市場政策已經在許多國家造成經濟成長趨緩、經濟不平等的情況惡化,以及經濟動盪加劇。在許多富裕國家,這些問題被信貸擴張所蒙蔽。因此,美國自從一九七○年代以來,薪資停滯不前、工作時數增加,便因為信貸擴張帶動消費大增,所以看不見問題所在。這些問題在富國已經夠嚴重了,但是在開發中國家裡,這些問題更加糟糕。過去三十年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活水準一直停滯不前,拉丁美洲的人均所得成長率下降三分之二。有些開發中國家在這段期間的成長快速(雖然分配不均的情形快速惡化),例如中國和印度,正是因為它們拒絕全面實行自由市場政策(僅部分自由化)。
擁護自由市場主義的人士,以及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neo-liberal economists)的說詞,頂多只能說部分正確,最糟糕的情況是通篇錯誤。誠如我在本書說的,這些人倡導的「真相」,即使不一定出於自利,也是基於懶惰的假設和盲目的願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看清楚,擁護自由市場人士不願意告訴大眾的資本主義真相。
本書並不是反資本主義。批評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不等於反對資本主義。儘管資本主義有種種的問題和侷限,但我相信資本主義依然是人類發明的最好經濟體系。我批判的重點,是過去三十年來在世界獨領風騷的特定資本主義學派,也就是擁護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根據過去三十年來的歷程顯示,這不是施行資本主義唯一的方法,當然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本書要告訴各位讀者的是,應該有(而且可以)讓資本主義更好的方法。
然而,我們無須了解所有技術性的細節,就能夠知道這些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行使積極經濟公民資格(active economic citizenship),要求決策者採取正確的行動方針。畢竟,儘管我們缺乏技術性專業,依然能夠正確判斷。我們無須成為流行病學家,也知道食品工廠、屠宰業從業人員,以及餐廳應有的衛生標準。對經濟的判斷也是一樣的:一旦你知道主要原則和基本事實,就可以在不了解技術細節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可靠的判斷。唯一的條件是,你願意摘下這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希望你每天戴的、過於樂觀的眼鏡,它讓世界看起來簡單而美好,卻也使我們看不見現實的殘酷。
當我們一旦知道天底下沒有自由市場這回事,就不會被那些譴責「讓市場不自由」的法規的人所欺騙(見第1件事)。當人們了解,大而積極的政府可以促進,而不是抑制經濟活力,就會知道對政府的普遍不信任是沒有根據的(請見第12件事)。如果你知道我們並非生活在後工業知識經濟之中,就會質疑有些政府對工業衰退視而不見,或甚至表明樂見工業衰退的態度(請見第9件事和第17件事)。政府對富人過度減稅,我們被誤導所得會向下滲透,但其實涓滴經濟學是行不通的,這種方法並沒有讓全體人民更加富裕(參見第13件事和第20件事)。
世界的經濟情勢並非出自偶然,也不是肇因於無法抗拒的歷史力量。大多數美國人的薪資停滯、工作時數增加,但高層主管和銀行家的薪酬卻大幅增加,這並不是市場鐵律的緣故(請見第10件事和第14件事)。不只是因為通訊和交通技術日新月異,我們也面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局面,對工作保障感到憂慮(請見第4件事和第6件事)。過去三十年來,金融業越來越偏離實體經濟,最終造成了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經濟災難(請見第18件事和第22件事)。窮國之所以貧窮,並不是因為某些難以改變的結構性因素,例如熱帶的氣候、地理位置不佳,或不良文化(請見第7件事和第11件事)。
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如我在書中所述,這些都是出於人的決定,尤其是那些有權制定規則的人。即使沒有任何決策者能夠確定,是否採取行動就能達成理想的結果,可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做出的決定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是生活在最理想的世界,如果當初有不同決定,世界或許是另一種光景。有鑒於此,我們得問那些富人和有權力的人所制定的決策,是否基於合理的推理和有力的證據。唯有當我們這樣提出質疑時,方能要求企業、政府,以及國際機構採取正確的行動。如果沒有積極的經濟公民身份,我們將永遠是那些擁有更大決策能力之人的受害者,這些人告訴我們,事情的發生是因為情勢所逼,因此我們無能為力,儘管結果可能會令人不快和造成不平等,也無法改變。
儘管讀者無須具備專業知識也可以看懂這本書,其深度卻遠遠超過經濟學的入門書。的確,它比許多高級經濟學的書籍要深入得多,我在本書質疑許多已被接受的經濟理論和經驗事實。對於非專家級的讀者而言,要大家質疑專家所支持的理論,並且懷疑該領域大多數專業人士所接受的經驗事實,乍聽之下似乎讓人退卻,但是當大家不再認定大多數專家相信的理論必然正確時,就會發現這其實容易得多。
我在書中探討的大多數問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的確,我的主要重點是強調,許多情形都沒有單純的答案,不同於自由市場經濟學者灌輸你們的觀念。然而,除非我們正視這些議題,否則就無法看清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除非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否則就無法捍衛自己的權益,更不用想做一個積極的經濟公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