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 小心黑天鵝 風險及危機處理補充 | 誠品線上

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 小心黑天鵝 風險及危機處理補充

作者 陳連禎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 小心黑天鵝 風險及危機處理補充:一部經典,各自解讀,個別受益。司馬遷的《史記》百三十篇,包括了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以及各類人文萬象,都能滿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部經典,各自解讀,個別受益。司馬遷的《史記》百三十篇,包括了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以及各類人文萬象,都能滿足了後人多方多元的需要。太史公嘔心瀝血,發奮著述,旁徵博引歷史教訓,努力為後人打造一座全方位的探照燈,照亮我們人生的道路,希望後來的人能有感體會而見微知著,知所趨吉避凶。國家文官學院開設升職訓練,核心課程有「危機管理」,作者已在此講課四年。利用教學相長的難得機會,適時穿插《史記》中的風險觀念與危機處理故事,學員頗感興味,其實「危機」不是舶來品,中華經典文化並沒有缺席。作者認為,風險與危機管理其實大同小異,也就是說,風險管理近於防範危機於未然,注重機關平時的內部控管;而危機管理又稱為災難管理,則偏重於對外各種天災人禍的因應處置。前者的主管機關在秘書或主計單位,而後者概由公關單位負責操盤。由於要應付外界的批判與質疑浪潮,因此必須要有立即有效的回應作為。也因為媒體鎂光燈隨時照過來,記者也會如影隨形採訪,所以領導與管理階層必須立即面對、迅即斷然處置;處理得宜,立刻掌聲不斷,甚至享受英雄人物般的讚賞。因此各機關往往重視危機處理,內部管理反而容易忽視,因為內部控管,潤物細無聲,長期預防得力,卻反而「曲突徙薪無人問」。作者透過《史記》中的風險與危機處理故事,得以分享司馬遷告訴我們危機不惑的智慧,盼望人人都能活出不憂不懼的生命喜悅。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新北市市長/侯友宜 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警政署長/陳家欽 刑事局長及前警政署長/王進旺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長/耿繼文 中華民國消防退休人員協會總會長/唐雲明台灣海巡警察消防領導人總會理事長/蔡俊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連禎斗六中學、警察大學、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研究所畢業,曾任警察分局長、督察長、副局長、局長等職,警察專科校長退休。現任警聲雜誌月刊社長、台北大學校友總會監事及系友會理事長、台灣海巡警察消防領導人總會副理事長。著譯有《治安之道》、《劉邦的團隊臉譜》、《社區警政與領導》、《英國警察輿情》、編有《孫子讀本》、《史記精選》、《史記研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一 引人入勝 啟迪借鑑 侯友宜序二 歷史不是堆棧,而是激發創造力的未來工廠 孫大川序三 《史記》的風險與危機故事 陳家欽自序 正是時候讀《史記》1. 危機管理首部曲--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2. 陷於困境最需要正能量來鼓舞人心--孔門三傑遇危的話術3. 見微知著防範危機--孔子防微杜漸4. 美女重禮暗藏危機--女團華麗登場,孔子黯然退場5. 危機意識要從直覺處培養--心動,要有警覺立即行動6. 危機預防先從自己嗜好做起--莫讓最愛反成大害7. 拒絕誘惑才能避禍--不吃誘餌,才有明天8. 知己不知彼才是最大的危機--天下哪有無端的讓利?9. 缺乏同理心肇致高風險--意氣用事,失禮皆輸10. 處理衝突的參考架構--母與子、父與夫衝突的抉擇11. 危機還是轉機,就在一念之間--爭桑葉惹禍或幫人灌溉得福?1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鄰國有聖人,吾國之憂也13. 預見危機先打預防針--善用「曾參殺人」案例安度危機14. 防杜假消息才能化解危機--謠言可畏,禁祥去疑15. 不能保密,必有危機--竭智盡忠而疏於保密的受害者16. 假消息不求證,危機不遠了--善問善聽迴避風險17. 自認不會發生,是最大的風險--一味自我感覺良好必有危機發生18. 狡兔三窟的風險啟示--馮驩為孟嘗君買「義」避風險19. 真心道歉,化解危機--選擇忍讓獲得友誼是氣度20. 隱忍不死,方有未來--活下去才是最好的報復21. 愛江山又愛美人--國家敗在只圖富貴的臣子22. 度過危機的心法--逆境增上緣,吃苦當吃補23. 善說故事化解危機--引喻畫蛇添足分析利弊得失24. 另類危機的異類化解之道--驚世駭俗的有色話語嚇退使者25. 危機就在你左右--人間處處有「東廂」竊聽26. 危機控管的步驟--先報告還是先救人?27. 善後做得好才能得天下--自我克制,避免情緒綁架28. 轉危為安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約法三章,掌握話語權29. 見鬼說鬼話,見人說人話--與時變化說話,權宜安度高風險30. 處處危機,步步為營--不給人中傷機會,不重蹈商鞅覆轍31. 危機躲在糖衣背後--免費的禮物,最危險32. 明白自己的局限才能避險--蕭規曹隨,最佳選擇33. 製造危機,自創商機--堯的用人與舜的避禍34. 風險控管,避免禍從口出--兢兢業業保密到家

商品規格

書名 / 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 小心黑天鵝 風險及危機處理補充
作者 / 陳連禎
簡介 / 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 小心黑天鵝 風險及危機處理補充:一部經典,各自解讀,個別受益。司馬遷的《史記》百三十篇,包括了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以及各類人文萬象,都能滿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984375
ISBN10 / 986398437X
EAN / 9789863984375
誠品26碼 / 2681748224002
頁數 / 22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危機」不是舶來品,中華經典文化並沒有缺席。
「危機與風險管理」,盡在《史記》。

危機和良機,往往是一念之間的轉折而已。
曾是警察局長、警察學校校長的陳連禎
深讀《史記》,理出如何一心動,
就提高警覺心,化危機為良機......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引人入勝 啓迪借鑑 / 侯友宜
警察專科學校陳前校長連禎兄服務警界四十餘年,長期鑽研《史記》、《孫子兵法》,以其警界服務的豐沛實務經驗,及對司馬遷文學巨著《史記》深入研究,透過刊物及警廣全國交通網每週發表分享《史記》危機故事,將《史記》中風險觀念和危機處理故事彙集成書。書中深入淺出,從個人、組織、國家由精彩的《史記》故事中,點出防範於未然的風險管理積極作為。在面對危機時,如何立即有效因應、降低傷害,甚至化危機為轉機。全書以歷史故事引人入勝,深刻描寫古人風險及危機管理的利弊得失。從古觀今,可以作為我們為人處事的借鑑。

無論是在警界或是在市政服務工作上,「安全」都是首要的第一考量,所以我提出「安居樂業」的施政目標,各項施政措施以人為本的關懷,防微杜漸的預防工作最為重要,不管是治安、公安及消防安全等三安的源頭管理、斷然處置,或是社會安全網整合平臺;建構高風險整合型安全網、高關懷青少年通報中心、食的安全等,都是希望能透過跨局處、政府和民間的整合通力合作,事先做好源頭的風險管理,預防危機的發生,透過政府有效的行政作為,讓新北市民都能安全、安心的在地就學、在地就業、在地就養、在地樂活,過一個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連禎兄所著作《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小心黑天鵝》一書,雖是透過《史記》中鮮活的歷史故事,探討風險與危機管理的嚴肅議題,其不僅影響個人生命安危,甚至關係到整個社會國家的長遠發展。而整本書宛如一部精采好看的武俠小說,把《史記》中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闖蕩天下,面對生死交關危機重重時,審時度勢權謀計策的機智,一幕幕躍然於書中。鑑往知來,啟迪明智,是一本值得品讀的好書。(本文作者為新北市市長)

【推薦序】歷史不是堆棧, 而是激發創造力的未來工廠 / 孫大川
人生無常,許多不可預見的事情,無論是天災或人禍,都可能在我們預想不到的情況下發生。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社會的建構,從某種角度說,都是試圖在無常的世界中尋找規律、建立常軌,擴大我們可以管控的範圍,趨吉避凶,穩定社會人心。倫理規範的設計、科學方法的精進,目標都是為增強我們預測的能力,降低天災人禍帶來的風險與破壞。這是人類獨特的本領,是人的存有特徵。

因此,只有「人」才有歷史,「自然」也只有在做為人的意識對象下,才有它的歷史。這雖然有人類中心主義的陷阱,但從人的限度內看,這是很難超越的事實。於是語言圖像和文字符號,圖騰禁忌與神話傳說,乃至社會制度及國族認同的建構等等,都是人的歷史敘事的內涵與對象,藉著它我們得以認識自己、修正自己、改變命運,與無常的宿命對抗。如果真是這樣,歷史就不是單純的記憶「堆棧」和文獻積累,它成為一種可能性,讓我們和自己、和我們的「集體記憶」對話,創造一個空間,行使我們的自由與能動性,掌握未來。歷史因此不是「堆棧」,而是激發創造力,向未來開放的「工廠」!

多年前我就知道陳校長醉心於史學,對司馬遷的《史記》更是一往情深。這或許就是陳連禎校長的人生信仰。做為一個關心警察教育和人才培育的高階警官,他選擇了一個很不一樣的道路,從人性的根源處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

《史記》不同於一般史書,它是一部生命之書。
陳校長從公的生涯,正巧是台灣政治社會最為動盪的關鍵年代,而警察的身分與角色,迫使他們要站在一切對立衝突、矛盾對抗的第一線,浪頭上的詭譎變化、誘惑陷阱,一定讓陳校長有很深的體悟。

他曾多次向我表示:司馬遷的字字句句,都觸動了他的靈魂,驗證了自己人生的點點滴滴。《警察校長史記偵探室:小心黑天鵝》應該是他以生命分享的作品,是他為警察同仁鼓舞、打氣的真誠告白。三十四則故事,是他和太史公隔著兩千年對話的密語,面對人性與當下,揭開歷史「堆棧」轉為生命「工廠」的奧秘。

閱讀陳校長這樣的一本書,最忌諱「東施效顰」,零碎、片面地囫圇吞棗各式各樣的案例。它應該是一種整體的閱讀,內化成閱讀者人格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的閱讀絕對不是案例的記誦,而是默會修養的工夫歷程。我們每個人的個性、才智、身分、地位以及所處的環境、扮演的角色等等都不同,無法和書中案例整齊對應類比,若無自知之明胡亂比附,後果恐怕將是一場災難。

適用於劉邦的決斷,不一定適用於我們自己,這是我們要謹記在心的。此外,本書也不宜從陰謀算計的角度來閱讀。《史記》敘述人物面對風險危機,重點並不在放任心機智巧的氾濫行使。太史公有「繼春秋」之志,顯示他的史學志業有其倫理道德的向度,這是他雖述及先秦諸子,卻不以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為終向的原因。他與儒家相應,獨列孔子入世家,〈太史公自序〉上說:
「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可見,司馬遷的史學思想,並不只在記錄世事的興衰更替、勝負成敗,更在追索這些事項背後的人性範則。正因為如此,風險危機的處理,需要一顆向善惻隱之心,無此一仁德做為基礎,一切消災避禍的算計,立即墮入陰謀詭詐之深淵,所謂風險危機的處理者,終究難逃適得其反的後果。

我知道陳校長還有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和規劃,沒有比這個更有意義的退休安排;從另一個更深、更遠的角度,服務警界同仁,鼓舞每一位有心的讀者。(本文作者為監察院副院長)

【推薦序】《史記》的風險與危機故事 / 陳家欽
二○一九年一月新北市蘆洲區林姓男子日前僅因兒子買回家的肉圓沒加辣,竟痛毆兒子,連在旁勸阻的妻子也不放過,影片曝光引發公憤,鄉民號召登門執行私刑正義,痛毆家暴男,將人打到送醫院,還有直播主跑到住家樓下現炒「混合辣椒」,揚言要親手餵男子辣椒,現場聚集超過上百名人士,直播飆破八萬人關注,直到午夜才被警方疏散,其中七人闖入林男住處動手毆打,被警方依傷害罪嫌帶回偵辦。值此,層出不窮的網路快速號召群眾滋事案件,已為當前治安重大的風險。

面臨全球化網路世界,藉由網路社群活動,快速號召聚眾滋事,犯罪模式掀起重大變革,如偶發性違法抗爭、街頭鬥毆、私刑正義、幫派暴力或恐怖活動等,層出不窮的群體游擊,超時空的突圍行為,衝擊警察應變策略與模式,誠屬不可漠視的危機,必須更弦易轍,危機管理迫不及待,也是警察天天必須面對的課題。為遏止近來街頭暴力、聚眾鬥毆頻傳,影響治安觀感,我立即向行政院蘇院長建議修正刑法聚眾鬥毆罪,讓警察有強而有力的執法工具,並要求各單位指揮快打部隊到場壓制,除以強制力逮捕法辦,如涉有幫派活動,並列管蒐報不法事證加以檢肅,刨根溯源全力防制再發生。

危機形成都有徵兆,如能在形成過程中,見微知著,妥善因應,防微杜漸,為危機預防之宗旨;惟遇突發事故,如何化險為夷或化危機為轉機,常常就在管理幹部瞬間的決定。

二○一五年高雄監獄發生臺灣獄政史上首次獄政幹部被受刑人挾持的事件,我時任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局長,第一時間即到場坐鎮指揮,考量人質安全,原則上以談判優先,但也顧慮到社會大眾的恐慌害怕,因此我下達「絕對不能讓囚犯帶槍從監獄逃脫出來」的最高原則,帶領著弟兄勇於面對,最後成功化解危機。因此,面對瞬息萬變的治安事件,除要有防患未然的準備,也考驗著警察幹部的領導與危機處理能力,故我特別要求本署教育組針對各單位主官(管)加強風險管理與指揮應變處置能力訓練,並積極爭取經費規劃籌建國際交流大樓,透過指揮官之指參作業及實戰演練,以增進幹部危機處理的應變能力,發揮指揮管理之效。

陳前校長連禎在警政署服務期間,主辦跨領域的六星計畫中的社區治安面向,就是預防犯罪的重中之重。他負責訂定具體可行的計畫,編列中央補助地方經費上億元,包括提供教育訓練、培力作業與獎勵補助規定等積極作為,實施十餘年迄今運作未息,令人敬佩。今承陳校長邀序,感佩他熱忱為退警服務,在行有餘力之時,將他讀《史記》故事心得,以風險與危機管理為主題,作為案例啟發,分享給我們警察同仁及社會大眾,實踐了「一日為警察,終身愛警察」的信念,故樂為之序。(本文作者為警政署署長)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1. 危機管理首部曲
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勤務指揮中心報案台資深員警說:「我深深知道,發生危機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危機處理不當,才是致命原因。」治安黑天鵝出現,警察防不勝防,早已司空見慣,而處危規定多如牛毛,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才重要。戰功彪炳的刑事組長很大氣告訴新任局長:「請不要追問過程,我保證所有的槍擊案很快全都破案,」果然兌現。危機處理成敗,講究的是速戰速決,有效善後,安定人心。局長告誡同仁:「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歷任警政署長都指示:「要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無不深具憂患意識,一語道破風險無法完全預防,但危機可以控管的深意。
天天面對許多無法逆料的治安風險,警察的基本態度,就是要有「做最好的努力」,無恃其不來;「做最壞的打算」,以迎對層出不窮的治安事件。然而,即使警察對於各類危機事件已經習以為常,但畢竟還沒有發展出萬無一失的神機妙策,或得以依循無虞的標準作業程序,因此風險與危機管理就成了當代各界的顯學。
漢朝開國之君劉邦,就時時充滿著危機意識。例如他在前線作戰,就從來沒有忘記後方狀況的掌握。他在前方緊盯著戰局的發展,隨時捕捉戰機出擊,但他也沒有忘記隨時留意後方的動靜,打聽長安有沒有出現可疑狀況,連他多年並肩作戰,最信任、最要好的朋友蕭何,已經位居丞相,他仍然不敢輕忽,不肯放過。他若有似無的派人多方關懷,追根究柢就是不放心,隨時在測試蕭何對他的忠誠度。而蕭何卻渾然不覺得其中大有文章,還毫無警覺地的一味對劉邦感恩戴德,對今上的關愛點滴在心頭。然而當局者迷,局外者清。高手在民間。蕭何的民間朋友立即提醒他,指出其中的隱微要害之處,點醒蕭何。有人點出劉邦這些舉動,絕對不是當年的兄弟情,而是一道劑量很重的糖衣毒藥,若真照單全收,吃了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試想劉邦前線吃緊,他的人力資源唯恐不足,反而加派五百位警衛壯士,來保護後方的蕭何。後方的蕭何有此需要嗎?劉邦此舉豈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劉邦無異在蕭何左右布局,設置了滴水不漏的天羅地網,天天監視丞相的系統嗎?蕭何再怎麼冰清玉潔,如何經得起政治上想像不到的無情考驗!僅此一例,可知風險意識之難。
談到劉邦這一號人物,後人按上的罪名,不勝枚舉。可是他創建的漢朝,皇皇前後長達四百餘年,影響至今。如今我們還常自稱是漢人,說的是漢語,寫的是漢字。而劉季未成大氣候,尚未登大位之前,一路可是比誰都坎坷,不只屢戰屢敗,又是屢敗屢戰,幾乎戰到脫褲子。在彭城一役,以眾擊寡,卻慘敗收場,被項羽打得潰不成軍,奔逃死傷慘重,屍體堆積到處,司馬遷形容當地的睢水河流為之不動。至於劉邦倉皇狼狽逃亡,更不成隊伍。他一路奔逃,看到後有追兵,竟二話不說,踹下一對兒女。
劉邦就是太了解項羽,才敢不惜棄子逃生,危急之中才會用如此看似決絕的手法,卻能挽救家人性命。
不過劉邦逃亡中大膽決定棄子求生,是種「明哲保身」,也是種捨小取大的思維,更是累積記取「知彼知己」的綜效教訓,才能當下立斷,選擇放棄個人小愛,欲成就興漢的大業。這種國之未立何以家為的氣魄,又印證劉邦「意豁如也」的外一章,也為危機處理概念中「迅速處置」、「壯士斷腕」,才可「轉危為安」的正確想法與作法。這是身邊質樸忠心的夏侯嬰所始料未及,也是一般人永遠想不透的地方。
《孫子兵法.九變篇》說「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有智略的將領在考慮問題,制定謀略的時候,一定兼顧「利」與「害」。〈作戰篇〉記載「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不能徹底了解戰爭所帶來的弊害,就難以真正了解戰爭所帶來的利益。此一「利」、「害」兩端平衡思考的理念,確實完全符合當代的「風險管理」思維。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忠吉認為,任何事情不能沒有好的想法,也不能沒有壞的打算;不能只有壞的打算,而沒有好的想法;也不能只有好的打算,沒有壞的想法。正與「要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相互呼應。有人以為:只需有憂患意識,好運來時,還有不會處理的嗎?事實上,只有壞的打算,沒有好的想法,往往好運降臨時也是看不到;更何況處理好運智慧的難度,遠遠超過處理壞運的智慧──人在走壞運的時候,通常比較謹慎,走好運的時候,反而常會得意忘形。
八年抗戰後期、戰事吃緊,國民政府卻大修桂河大橋,鋪滇緬公路。因為國民政府認為仗打不下去了,準備退守西康,持續抗戰,根本沒有為勝利作準備。沒想到兩顆原子彈,就使日本宣布投降,勝利的來臨完全不在規畫中,一時措手不及,復原措施毫無章法,才會勝利不到一年,兵敗如山倒,以至於大陸失守,撤退來台。這就是只有壞的打算,沒有好的想法。
中華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面對蝗災、水患,自古即有強烈之憂患意識及實質作法,如《周禮》中即有非常完備的「荒政」,賑恤災荒的行政措施,領導人一定要有「備虞防患」的認知與能力。「風險管理」強調的是「絕患於未萌」,如英國人對於從來不曾發生火災之肯定,遠高於救火有功人員。在危機管理方面,秦末漢初的劉邦是箇中好手,當然有很多危機管理的經典範例,風險管理如:改封韓信為「真王」、立刻封雍齒為侯、赦免前朝要犯季布、大殺幫他逃亡的貴人丁公。而臨危應變的危機管理如:巧妙化解平城被圍、中箭傷胸而抱腳罵賊;尤其是鴻門宴前夕,對項伯動之以情而化解殺機的範例。其餘如陳平面對船夫欲謀財害命的化解避險動作,都是經典之作。
警察出身的劉邦時時充滿著危機意識,永遠不會忘記要「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15. 不能保密,必有危機
竭智盡忠而疏於保密的受害者

屈原,名平,戰國時期楚國人,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地位相當於上大夫,僅次於令尹,他是楚王的親信,也是楚國的貴族。屈原學識淵博,「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在朝,常與楚王商議國事,討論政策去向,發布政令;對外,負責接待各國使節,周旋各諸侯,促進邦交情誼。屈原具有內政與外交的才華,因此很得楚王的倚賴與信任。
然而,好景不常。有一位姓上官的大夫,職務地位與屈原比肩,一心想爭得楚王的寵信,因此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華。有一次,楚王指派屈原制訂法令,他草擬的政策還未定稿之際,卻被上官大夫看到了,竟想一手搶奪過去,屈原不給。上官大夫就向楚王進讒言:「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楚王聽了勃然大怒,從此疏遠屈原,漸行漸遠。
楚王不聽屈原的勸告,一再被張儀詐騙,後來竟客死秦國。屈原最後不忍見亡國之痛,乃抱石投汨羅江自沉。
《漢書》作者班固,批判屈原喜歡顯露自己的本事,經常意氣用事,又與上官大夫一爭長短,由於行事風格高調,性格寧折不屈,才會遭遇讒害。班固又說屈原責備楚王,怨恨同仁;遇到意見相左,就忿忿不平,很難與同事相處,顯然其人際關係不佳,但這種批評並無損於屈原公忠體國的精神。
不過,我們試想,屈原為什麼會得罪小人?為什麼楚王會聽信小人的話而疏遠他呢?就〈屈原賈生列傳〉所載內容,可以嗅出一些端倪,在此,提出屈原受害而不得志的原因:
首先,屈原是楚王身邊的重要幕僚,楚王常與他共商國事,議定大政,經過充分討論決定後,就請屈原草擬公文,奉核後才公布施行。究竟那一次上官大夫看見了什麼不可告人的國家機密,或侵奪既得利益的改革機密,而不為現任官員甚至外戚集團所苟同,才會想去搶來先睹為快,或想毀損公文書?如果屬於例行公文書,或許無傷大雅,既無侵犯他人權益或既有利益,那貴為上官大夫在緊張什麼?如果此一公文與他沒有切身利害關係,他又何必去窺視?如果窺視到公文一角,有那麼嚴重到必須進行搶奪?那又是什麼內容?如果是一般性公文書,無關大夫的權益或利害關係,那給他過目又何妨?如果屬於國家級的機密文書,當然愈少人知道愈好,屈原為什麼不懂得小心翼翼妥善保管而給人窺探的機會?為什麼會大剌剌地拿著公文招搖過路?難不成正合班固數落他「露才揚己,競爭群小之間」的個性?
其次,上官大夫要偷看「憲令」,想搶來一看究竟,竟被屈原當面拒絕,上官心情自然不悅,更何況他想與屈原爭寵,屈原難道一無所悉?對朝廷周遭環境竟然如此無感?對楚王交付他的重大任務,屈原竟然大意,事不保密被人撞見,還差點被人奪去,警覺性實在太低。而公文未定,卻已經「眾莫不知」,如此大事毫不保密,難怪班固會對他有些微詞了。
再次,屈原制法,還在撰擬階段,上官就看到,看到又想得到,得不到就以讒言毀謗屈原。試想君臣之間的指示、受命過程,上官大夫怎會知悉?路人怎會都知情?至於法令一公布施行,屈原就公開自我誇功,確實會傷透了楚王的心:一者,指示訂政策的是楚王,屈原完成立法後,卻沒有功歸於長官;二者,功未歸長官則已,竟還大言不慚地把功勞往自己身上攬,渾然忘了還有大老闆的存在;三者,讓楚王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屈原在外四處招搖,目中無主,自以為有權、有才華、有能力,甚至是一位決策者,太自我膨脹了,難怪楚懷王會震怒而疏遠屈原。
閱讀〈屈原賈生列傳〉,不免忖度:屈原被楚王重用時,辦事疏於保密;當眾發言時,又未能多所斟酌,說話得罪小人而遭毀謗。然而,歷史總是不斷重演。年前爆發某大學副教授住家與研究室遭檢調單位搜索,以涉嫌違反刑法洩密罪、國家安全法及國家情報工作法等罪嫌被聲押。同案還有兩名他的學生,也被同步搜索後交保。由於這位老師經常往來兩岸,可能被逼迫或被誘惑後,請求學生查詢特定對象的來台行程與入出境資料,將之交付對岸。而涉案的兩名學生或許基於師徒情誼,習慣於聽信老師,一時未多加思考,要什麼資料就應允,一如親戚長輩請求查詢行車紀錄、車牌號碼;或有人兒女結婚,請求查詢對方有無前科、不良素行,受託人往往不疑有他,就滿口答應了,都忘了還有法律與行政等責任。
如今兩岸交流雖由熱趨冷,兩岸人員仍有互訪等各項活動;賓主酒酣耳熱之際,不免高唱你是我的兄弟,一時忘我而說出不該說的話,交出不能曝光的資料,其嚴重後果,誰能料及!屈原個性良善,才華橫溢,卻疏於保密又多言賈禍,值得吾人多加警惕。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