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樂的選擇: 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正向心理學, 5個面向鍛造反脆弱韌性, 建立心理復原力! | 誠品線上

Happier, No Matter What: Cultivating Hope, Resilience, and Purpose in Hard Times

作者 Tal Ben-Shahar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更快樂的選擇: 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正向心理學, 5個面向鍛造反脆弱韌性, 建立心理復原力!:【各界推薦】──各界盛讚──快樂是靈魂內建的強大力量,但如何喚醒它、造就正向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哈佛人讚譽改變人生的一堂課,哈佛史上最受歡迎正向心理學的教授班夏哈,再次指引我們更快樂的途徑。 從5個面向鍛鍊心力量,每一天都比過去更完整、更有力量。 你是否有羨慕過經歷人生重大變異,依然能堅毅面對的人? 痛失至親、重大意外、致命疾病……當人生變得很不容易,我們需要的是能吸收衝擊,不被打倒的彈性。 作者班夏哈是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正向心理學教授,其上課人數高達哈佛學生總數的1 4,更被譽為一堂改變人生的課。頂尖國際企業微軟、Google、可口可樂、英特爾等,紛紛邀請班夏哈為中高階經理人分享快樂之道。 班夏哈認為正向心理學有助於我們提升自我認同與主觀幸福感,更是啟動韌性的根源。當意外與苦厄來臨時,能幫助我們具備更好的承接應變能力,甚至從中獲得成長。 為了讓更多人練習更靠近快樂,作者將這堂哈佛快樂課再次精煉,透過一些簡單的改變,來和生活中的意義產生連結。選定適合自己的干預行動,就能幫助自己重建心理復原力。 •重新賦予意義/精神(Spiritual): 重新辨識你所做的事情的真正價值與用意。路不轉,人轉:將海邊的垃圾撿起來→免除海洋生物受困於垃圾的危難。只需要幾分鐘的覺察,就可以讓一切改觀。 •正視修復需求/身體(Physical): 無論活動與不活動,都能達到修復。五分鐘散步、十五分鐘小憩、一小時慢跑、兩小時獨處、一天完整的休假,善待身體幫助我們身心清明。 •發想正面問題/智識(Intellectual): 「生活中有什麼進行得很順利?」、「在關係裡,什麼部份我們做得很好?」正向聚焦,滿足你的求知與好奇,都能幫助複雜的思緒簡化且安定。 •大方關愛自己/關係(Relational): 「我現在想睡個午覺」、「我今天想運動,還是明天我們再一起去看電影?」提出自己的需求並不自私,反而能讓對方了解你的想法促使關係穩定。 •區分我與情緒/情緒(Emotional): 將「我好焦慮,我就是個負面的人」轉變為「我現在感到緊張、有壓力」把情緒中性化,無論何種情緒,都將會過去。 本書幫助你,增強心理免疫系統、強化心理韌性,重啟修復身心正循環。 快樂是一種連續的選擇,在最糟糕的狀態下,我們也能透過持續的選擇,幫助自己好過一些。透過在生活中真正身體力行幸福要素,我們就可以替自己鍛造韌性。全新的SPIRE就像是一種心理疫苗,可以增強我們防禦生活挑戰的能力,無論我們遇到什麼,都有更快樂的選擇! 江前緯│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 陳郁敏│Happier Lab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 黑幼龍│中文卡內基訓練®創辦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選擇更快樂推薦 (以上依姓名首字筆劃排序)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盛讚── 快樂是靈魂內建的強大力量,但如何喚醒它、造就正向循環則是人生中必學的主題。《更快樂的選擇》帶領我們探索五個不同面向的幸福,理解快樂並非成功帶來的,而是在生活中建構自己的「反脆弱」韌性,往更理想的自己邁進。對世界保有好奇心、持續學習也是其中一個作者提出的好方法,推薦給大家透過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論是對自我的覺察,或往外探索未知的知識,在這些累積自我的過程中,找到實踐快樂的秘訣! ──江前緯,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 身為幸福學研究者和「更快樂」教練,我絕對不會要求你「一定要快樂」,因為快樂是一種選擇,快樂是需要採取行動的,只是你要學會用對的方法。塔爾是位嚴謹的學者,這本書提供的方法,不只有科學依據也很容易付諸實踐。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Happier,no matter what」,意思是無論你處於逆境或順境,我們都可以讓自己更快樂一些。這個觀點我完全認同。書裡提供SPIRE模式的幸福五要素,其中I指的是智識(Intellectual),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更快樂途徑,值得大家多關注。 二○○六年當我在美國賓州大學修正向心理學課程(Master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的時候,塔爾當時在哈佛大學開設幸福學課程,後來成為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課程。很高興看到他持續推動幸福學,讓更多人找到「更快樂」的智慧及方法。 ──陳郁敏,Happier Lab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正向心理學研究者/教練 很高興有一本分析與教我們更快樂幸福的書,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畢竟,我們一生的終極目標就是快樂與幸福。 哈佛大學從一九三八年起,就連績追蹤二組,一組是哈佛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另一組則是波士頓貧民區的青少年,共計七百多人。長達七十五年的調研,其中包括訪談、錄影、驗血、腦部攝影,目的是為了找到幸福的關鍵因素。就結果發現,人的幸福與否,關鍵在於「溝通與人際互動」。 累積了數十萬份調研資訊一再驗證,人能否快樂幸福與他的學識、金錢、名望,甚至與他有多努力工作都無關;而是有幾位知心朋友,人際關係好的人,較為快樂幸福。 既然有這麼多證據證明溝通與人際關係會影響我們一生,為什麼我們仍不予理會,或照常工作與生活呢?原因是:我們是「人」。人總盼快樂幸福能從天而降;人常希望有速成之道(quick fix)。 能交到可以傾訴心聲的好朋友,能由衷的享受人際互動的樂趣,需要學習、練習。在練習的過程,好好地閱讀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黑幼龍,中文卡內基訓練創辦人 很認同作者所說,大多數人都聽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然而,任何創傷或苦厄並不全然只留下壞的後遺症,也有可能出現「創傷後成長」的好處,而關鍵在於如何讓自己更快樂的能力,我自己本身就是遇過創傷,而事後來看變得更好的受惠者。透過此書相當全面性、理論與實務兼備的佐證,引導讀者們一步步練習,其實,人人都可以掌握這種能力!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塔爾.班夏哈再度出擊!在你手中的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指南,它不僅可以幫助你在艱困時期保持快樂,還可以幫助你在逆境中成長,並且欣欣向榮。 ──蘿瑞.桑托斯(Laurie Santos),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快樂實驗室》(The Happiness Lab)podcast主持人 班夏哈從各個角度處理快樂和復原韌性,找到即使我們處於最艱難的時刻也能奏效的策略。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 ──艾瑪.賽帕拉(Emma Seppälä)博士,《快樂之道》(The Happiness Track)作者,耶魯大學管理學院講師 ◎通往幸福的捷徑 本書是通往幸福快樂的捷徑,它提供了容易取得的普世智慧,讓充滿意義與成就感的人生觸手可及。 ──柯林.貝文(Colin Beavan),《環保一年不會死!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No Impact Man)以及《如何活著》(How to Be Alive)作者 ◎選擇你想要的生活 班夏哈在既簡短又發人深省的章節中,列出了更快樂的人生有哪些要素,這些章節將激發讀者更深入地思考他們的人生,並採取行動把這些想法化為現實。 ──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的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塔爾.班夏哈作者|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正向心理學教授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幸福研究學院創辦人班夏哈曾於哈佛開設「正向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的課程,分別獲選「最受歡迎課程」的第一與第三名,每學期選修人數更超過學生總數的25%。許多學生紛紛向學校反應,這兩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頂尖國際企業微軟、Google、可口可樂、英特爾等,紛紛邀請班夏哈為中高階經理人分享快樂之道。塔爾的教學及思想引起美國主流媒體的爭相報導,包括《波士頓環球報》、《紐約時報》,以及CNN、CB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為了分享更快樂給更多的人,塔爾走出校園創立幸福研究學院,建立完整的更快樂支持系統,超越國度、年齡、種族、社會地位,致力於幫助更多人學習更快樂。朱靜女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新聞系博士班肄業。曾任公共電視研發室研究員、新聞部記者、主編及節目製作人;政大社會實踐辦公室經理。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人生需要暫停鍵》、《沒定性是種優勢》、《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無所事事的美好時光》以及《悲慟的保存期限》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章 無論如何,選擇更快樂 第一章 Spiritual 精神上的幸福 信念決定生活的態度 一個簡單的改變,和生活中的意義產生連結。 第二章 Physical身體的幸福 問題不在於壓力,在於身體缺乏修復的機會 適當的休息不但幫助我們更快樂,也會更有生產力及創造力。 第三章 Intellectual智識上的幸福 常保好奇,寬容失敗而不指責缺陷 提出的問題愈正面,帶動變革的努力就會愈持久、愈成功。 第四章 Relational關係上的幸福 允許自己當個普通人,從自我出發的給予 僵局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第五章 Emotional情緒上的幸福 主動擁抱情緒,選擇最適當的行動 所謂的勇氣並不是毫無畏懼,而是接受不安的存在,並持續前進。 結 論 繼續前進 謝 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更快樂的選擇: 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正向心理學, 5個面向鍛造反脆弱韌性, 建立心理復原力!
作者 / Tal Ben-Shahar
簡介 / 更快樂的選擇: 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正向心理學, 5個面向鍛造反脆弱韌性, 建立心理復原力!:【各界推薦】──各界盛讚──快樂是靈魂內建的強大力量,但如何喚醒它、造就正向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988502
ISBN10 / 9863988502
EAN / 9789863988502
誠品26碼 / 2682318044006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無論如何,選擇更快樂

  對我來說,關於快樂唯一能讓人滿意的定義,就是完整。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所以啊,塔爾,我們現在是不是該把快樂給『隔離』起來啦?」我的朋友半開玩笑地問我。
  此刻的我們深陷在橫掃全球的冠狀病毒大流行之中。不可否認,COVID-19 危機確實為我們帶來一連串激劇的挑戰。也許你染病了,也許你擔心會染病;甚至,你可能慟失親人,承受著令人難以想像的痛。再或者,你飽受失業的衝擊。為人父母者在工作和育兒這兩種彼此競爭的責任中,努力尋求平衡。家長和老師為了學生到學校是不是安全,而大傷腦筋。
  此外,對於必須和親朋好友保持隔絕,我們也都覺得忍無可忍。對許多人來說,隨著壓力攀升,愈來愈覺得自己被籠罩在憂鬱的迷霧之中。那些可以讓我們放鬆的日常活動,比方說出去吃一頓飯或是去看一場表演,原本是那麼稀鬆平常,但在一夕之間,這些事統統都不能做了。那些讓人滿心期待的歡樂假期還有婚禮,也都突然被取消。我們戴上口罩,保護自己和他人免受病毒的侵害,但這卻讓我們走在路上,連要跟陌生人報以微笑都辦不到。
  處於這種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還要研究什麼快樂之道,到底有什麼意義?其實打從新冠疫情才剛開始爆發,很多人便呼應我朋友的觀點:覺得也許我們應該把快樂隔離起來;應該暫時先把快樂這門學問束之高閣。他們認為,一旦一切恢復正常,我們當然就可以再度把焦點放在追求快樂上。但是考慮到現在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難道我們不應該先暫停追求快樂嗎?
  對於這道問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應該把快樂隔離起來。我們絕對不該把快樂束之高閣!事實上,在充滿挑戰且無論是什樣挑戰的時刻,研究快樂之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也更切身相關。

從逆境中成長
  我們可以粗略地把人類所有的經驗感受放在一個連續的頻譜上,跨幅從消極的感受,到中性的感受,再到積極的感受。例如,痛苦、煎熬、不幸還有艱辛等經歷,是落在消極的這一端,而歡樂、喜悅、幸運和寬慰,則是屬於積極的那一端。我們在頻譜的正中間,還有個標示為零值的原點,這個點代表著「我覺得不好也不壞」。

-5 -4 -3 -2 -1 0 1 2 3 4 5
消極的 中性的 積極的

  許多人認為快樂學要處理的問題,是從「中性的」到「積極的」這兩個跨距之間的任何感受。換句話說,只要你感覺不好也不壞,或是比這再好一點,你就可以從快樂學的研究成果中取經;但是如果你的狀態不太好──像是覺得悲傷或是焦慮,或是遭逢苦難而飽受煎熬,那麼就只有心理治療或是藥物可以幫助你。
  當然,我完全支持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無論我們整體而言,是不是過得還不錯,還是感覺我們的生活已經失控,心理治療對我們都有幫助;至於藥物,像是抗憂鬱劑或抗焦慮的藥物,都可以救人,我絕對不會建議任何人在沒有諮詢過醫生的情況下,停止用藥。但是,如果認為我們想要從快樂學的研究中得到幫助,身心必須先達到「不好也不壞」的狀態,才能從中受益,我認為這樣的觀念是有問題的。
  事實上,快樂學在人類全部的經驗範圍都可以發揮作用。沒錯,快樂學可以幫助我們從三分進步到五分,也就是從感覺還可以,進步到感覺很好。但是當我們陷於負三分或負五分的處境時,快樂學對我們的幫助更大。它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反彈回去──甚至讓我們進一步向前跨越。何以如此?因為快樂學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心理免疫系統。
  當我談到增強你的心理免疫系統或是生理免疫系統,我的意思並不是這樣你就不會生病。我的意思只是說你會比較不常生病,而且如果生病的話,你會好得更快。無論你是落在感受頻譜上的哪一個位置,快樂學都可以幫助你變得更快樂,哪怕只是讓你更開心一點點。此外,當困難與苦厄降臨的時候,它還能夠幫助你具備更好的應變能力。
  事實上,當你的心理免疫系統強大,你所具備的不只是心理復原的韌性而已,你會變成一個有本事反脆弱的人──我認為這可以說是2.0版的心理復原韌性(Resilience 2.0)。「反脆弱」(antifragile)是由身兼紐約大學教授、作家、認識論者還有統計學家等多重身分的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所提出的概念。要了解反脆弱這個概念,我們必須從認識復原韌性(resilience)著手。
  復原韌性原本是一個來自工程領域的術語,意思是如果特定的物質或材料在承受內在或外在壓力之後,可以恢復到原本的型態,就會被認定具有復原韌性。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解釋心理的復原韌性,像是拿球落下然後彈回它原來的位置來做比喻。根據塔雷伯的說法,如果一種物質或材料在承受內在或外在壓力之後,不僅恢復到原本的狀態,甚至還因此變得更強大,那麼它就具有反脆弱性。
  回到球的比喻,如果說一顆有復原韌性的球可以彈回它原來的位置,那麼一顆有反脆弱性的球則會反彈到比原來還要高的地方。一般而言,一個反脆弱系統在經歷艱辛之後,將會蛻變得更堅強、更美好、更快樂。這樣的反脆弱系統可能是一個無生命的物體,或是以個人、關係、群體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形式而存在的一種生物。
  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寫下:「凡殺不死我的,都讓我變得更為強大」,他所描述的其實就是一種反脆弱性。就算你是在極度惡劣的困境裡走過一遭,你也可以在逆境中獲得成長,因為你親身體驗過反脆弱性。確實就是如此。創傷可以拖垮我們,也可以讓我們振作起來;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軟弱,或是讓我們變得更強大。
  事實上,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心理學家李察.特德斯奇(Ri c ha rdTedeschi)和勞倫斯.卡爾霍恩(Lawrence Calhoun)的研究指出,雖然遭逢苦厄的人有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但是比起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可能性,他們更有可能經歷到的是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
  我們大多數的人都聽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可能包括再度體驗創傷、焦慮和憂鬱、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睡眠障礙等令人痛苦不堪的後果。除此之外,還有可能出現另一種持久不散的體驗,那就是可以帶來好處的創傷後成長。
  遺憾的是,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保證創傷後一定會有所成長。我們可以做的,是讓一些條件到位,使得出現創傷後成長的可能性顯著提高。在我看來,快樂學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一般家庭、組織和社區認識這些條件,並且加以應用,希望藉此讓我們在大流行病帶來的困頓中,或是在任何其他苦難中,都能有所成長。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有反脆弱的能力。

為什麼快樂很重要?
  心理學家和組織學者一致證明,如果你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哪怕只是提高一點點,你的人生就會明顯變得更成功。我這裡所說的成功,指的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目標實現,而是包括更廣泛、更多面向的意義,譬如說在角色扮演上,無論是為人父母、伴侶、員工、教練還是朋友,你都會做得更稱職。
  只要我們能讓自己快樂一些,就算只是微幅的改變,我們都可以因此變得更有創造力也更富有創新性。無論是對於職場上的成人,還是在學校裡的孩子來說,都是如此。
  隨著幸福感的提升,我們在職場和學校的生產力和敬業程度都會跟著顯著提高。而隨著快樂水準升高,我們也會變得更友善、更慷慨;整體而言,暴力以及不道德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也會跟著降低。
  我們的心理和生理免疫系統是相互關聯的,提升快樂水準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心理復原韌性,也會增強我們的生理韌性。快樂的人會更健康、更能防禦疾病,也會更長壽!
  我們可以直接享有快樂提升帶來的好處,但我們不會當中唯一受益的人。快樂感可以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尤其我們許多人會長期待在同一個地方與一群人共處,在這種情況下,改善人際關係的好處就顯得更加重要。
  但這並不代表一個人常保快樂之心,就可以讓衝突在家裡消失得無影無蹤。你仍然會感到不滿,也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可能某些日子你會覺得焦慮到不行,或者無法忍受跟同一群人形影不離。這其實沒什麼大不了,這都是我們「生而為人」必須承擔的一部分。
  好消息是,即使只是讓自己感覺更快樂一點點,都可以因此讓你少碰到一些人際關係的挑戰,就算真的遇上了,你也更能應付自如。此外,快樂是有傳染力的,一旦你讓自己更快樂,你就可以幫助周圍的人變得更快樂,進而創造出一個更幸福快樂的世界──一個更健康、更有道德感的世界。

關於成功與快樂的因果迷思
  究竟快樂是什麼呢?快樂為什麼重要?我們如何才能獲得快樂?
  在我們進行定義之前,我想先跟你分享一些研究結果。這些研究對於快樂本身、快樂在我們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得到快樂,都有著極大的誤解。
  這個常見的誤解是這樣的:「如果我能實現我的夢想──達到這個目標,觸及那個里程碑──我就會很快樂。」或者,經歷了一些重大的挫敗之後,我們就認為:「我的夢想就此終結,一切都完蛋了。因為既然我沒有成功,那麼我將永遠得不到快樂。」照這個公式來看,成功是因,快樂是果。然而,事實證明這個公式是錯的──而且還不是一點點錯,而是大錯特錯。
  有許多研究挑戰了「成功會帶來快樂」這條公式。例如,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針對大學教授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時刻進行研究:在他們快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獲得終身教職(tenure)的時候,問他們得知結果後,可能會有什麼感受。
  大多數教授預測自己會是這樣的反應:如果他們獲得終身教職,他們就可以永遠幸福快樂;但如果他們的終身教職申請案被否決了,他們將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一蹶不振。畢竟,終身教職被視為教授的聖杯。
  爭取終身教職通常是一段歷時十五年的過程,一旦通過就意味著取得終身聘。而這也意味著不再需要一直頂著發表論文的壓力,同時意味著你可以一直在你任教的大學留任。那麼,終身教職申請案的結果公布後,實際的情況究竟如何呢?
  那些獲得終身教職的教授聽到這個消息後,確實欣喜若狂,而那些終身聘任案被拒絕的教授們,也確實悲痛欲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到頭來這件重要的大事對於他們的人生到底會有多快樂,或是多不快樂,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換句話說,教授們顯然高估了重大的成功或是失敗,左右自己快不快樂的影響力。大多數的教授認為,取得終身教職這件事極為重要,重要到可能讓他們的人生就此改觀。然而事實上,這件事成功與否為教授所帶來的,只是「暫時的」情緒高亢,或是「暫時的」意志消沉,而它的影響也僅止於此。
  關於彩券的中獎者也有類似的研究。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認為,如果我們中了彩券,從此之後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事實上,就算得到一筆意外之財,一切也不會就此變得更美好。彩券中獎者在中獎的當下會非常亢奮,就像剛取得終身教職的教授一樣。但是他們還是會回到原來的心理狀態。一直都不快樂的人在中獎之後,雖然快樂指數會陡然飆升,但這樣的歷程通常很短暫,然後就會回到原本悶悶不樂的狀態。一切都沒有改變。
  其他像是結婚或是失業等重大生活事件對於快樂程度的影響,也是如此:我們通常會經歷暫時的亢奮,或是暫時的情緒低潮,然後就會回到事件發生之前,我們原本在快樂光譜上所處的位置。
  我在哈佛大學任教的時候,曾經在我的學生當中做過一次非正式的意見調查。我的班上大約有一千名學生,我讓他們回想去年的四月二日,或者幾年前的四月二日。
  為什麼挑四月二日這一天呢?因為那通常是大學錄取通知書透過郵寄送達的日子,現在則是透過電子郵件寄送。通知書會上寫著:恭喜你,你被錄取了!或者,很抱歉,我們今年的招生競爭非常激烈。既然這些學生都坐在我的課堂上,他們當然都被錄取了。
  於是接著我對他們說:「如果你在四月二日那天感到非常高興、欣喜若狂的人,請舉手。」幾乎每一隻手都舉起來。然後我說:「如果在四月二日那天,你認為自己接下來的人生都會很快樂的人,請舉手。」幾乎所有的手也都舉起來。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在高中的時候,大家都這樣跟他們說:沒錯,你現在可能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壓力爆大,甚至覺得很痛苦,但是只要你能夠進入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學,現在的辛苦會讓你一輩子都值得。這樣的說法讓他們深信不疑。
  我接下來說:「好,如果現在的你是快樂的,就把你的手繼續舉著。」我不是說「很快樂」,也不是說「欣喜若狂」,我只是說「快樂」。這時大多數的學生都把手放了下來。
  美國大多數的大學生都覺得壓力很大,他們不得不去做的每一件事,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青少年以及年輕人憂鬱的程度都在飆升,這種情況早在冠狀病毒爆發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就心理健康而言,這種現象看起來不太妙,但是人們仍然相信成功會帶他們走向幸福快樂的國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並不會!
  成功確實會讓你感到飄飄然,而失敗會讓你的心情跌落谷底,但是這些波動起伏轉瞬即逝,它們本身並不是建立幸福人生或不幸人生的基石。這樣說來是否意味著成功和快樂之間沒有關係?這倒不是。
  事實上,成功和快樂之間,有一種非常牢固的關係,但是作用的方向跟大多數人的想法剛好相反。也就是說,並不是成功為我們帶來幸福快樂;而是幸福快樂帶領我們邁向成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快樂,不是來自完美無傷,而是取決於行動選擇
讓我們從波動中復原的反脆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