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We Work
作者 | Barry Schwartz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我們為何工作:※超人氣TED演講影片點閱破兩百萬次※《連線雜誌》、《Designboom》強力推薦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滿意自己的工作,為什麼?怎麼樣才能有個好工作?我們為什麼要 |
作者 | Barry Schwartz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我們為何工作:※超人氣TED演講影片點閱破兩百萬次※《連線雜誌》、《Designboom》強力推薦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滿意自己的工作,為什麼?怎麼樣才能有個好工作?我們為什麼要 |
內容簡介 ‧超人氣TED演講影片點閱破兩百萬次‧《連線雜誌》、《Designboom》強力推薦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滿意自己的工作,為什麼?怎麼樣才能有個好工作?我們為什麼要工作?大部分的人會立刻回答:當然是為了薪水,賺錢過生活。其實,我們都被亞當.斯密以降的許多經濟學家教壞了,相信人們做任何工作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獲取薪酬,只要有適當薪酬,工作內容並不重要。錯了!讓人願意工作、樂於工作的原因,不是金錢報酬。作者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是敏銳的社會觀察家,從長期研究社會行為與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真正激勵人工作的因素。工作是有好工作與壞工作之分,但是無關行業,清潔工、美髮師、作業員都有成為讓人滿意的工作的潛力,真正的關鍵不在薪水,而在於自主權,變化性、技能發展與成長空間、以及與他人福祉的關聯。了解工作背後的深層原因,讓我們能正確設計更好的工作環境,更了解如何激勵團隊,幫助自己找到工作的意義,真的擁有一份好工作。TED Books系列 我們為何工作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這是一本易於理解、趣味盎然、又發人深省的著作,扼要剖析幾個世紀的商業與產業史,揭示我們為何及如何工作的根本心理。不論你是在職人士,或是正在謀職者,都應該閱讀此書。” --Google人力資源資深副總,《Google超級用人學》(Work Rules!)一書作者/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 “史瓦茲向來是最敏銳且最富慈悲心的美國生活觀察家之一,他在本書中強而有力地論述我們該如何打造順應人性、而非背離人性的組織。若你想為你自己或你的團隊創造更有意義的工作,你應該閱讀這本有智慧、有見地的著作。” --趨勢觀察家暨暢銷作家,《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一書作者/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 “本書帶領我們深入探索為何我們在職場與工作上失去意義感,該往何處找到意義感。” --賓州大學華頓學院教授暨暢銷作家,暢銷書《給予》(Give and Take)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在這本幫助我們深入了解為何工作的佳作中,史瓦茲極具說服力地論述,錯誤的解答如何導致組織的員工與管理階層付出高深代價。我強烈推薦這本發人省思的著作!” --耶魯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艾美.瑞茲內斯基(Amy Wrzesniewski) TED Books是介紹重要觀念的輕快閱讀系列,由TED團隊策劃製作,找專精領域又善於說故事的講者與作者,規劃出涵蓋多元領域的一系列TED Books。每本書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氣讀完,但是也長到足以深度解說一個主題,主題非常廣,從建築、商業、太空旅行、到愛情,包羅萬象,是任何有好奇心、愛廣泛學習的人的完美選擇。在TED.com上,每一本書都有搭配的相關TED Talk演講,接續演講未盡之處。十八分鐘的演講或播下種子、或激發想像,許多演講都開啟了想要知道得更深、想學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輕快閱讀系列正滿足了這個需求。 --TED Books系列 Google人力資源資深副總/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 趨勢觀察家暨暢銷作家/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 賓州大學華頓學院教授暨暢銷作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耶魯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艾美.瑞茲內斯基(Amy Wrzesniewski)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呂冠緯 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林之晨 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洪蘭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 TED×Taipei創辦人/許毓仁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 新聞工作者/黃哲斌 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 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 曾經有人問過我,如何達到個人的卓越(Excellence),我的淺見是:多元接觸(Exposure)、廣泛探索 (Exploration)、自我期許 (Expectation)、紮實執行 (Execution)與經驗累積 (Experience)。台灣社會或者華人文化較缺乏接觸與探索的階段,而TED或TED Talks所提供的內容正是閱讀這個世界的楔子。然而,淺碟式學習效果有限,一知半解往往比不知還可怕,而TED Books正好彌補缺少的這塊,讓我們對有興趣的議題可以挖掘得更深。何不看看幾部TED Books的演講影片,你很快就會知道,該買哪幾本!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呂冠緯 三十多年前,TED 的開始,透過大型實體活動講故事,講值得擴散、能帶給眾人啟發的故事。寬頻連線與智慧手機普及後,TED又登上網路影音與 App,跨越國界,啟發了遍佈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觀眾。而後,TED又增加了 TEDx,所謂獨立舉辦的TED論壇,讓更多有故事的人可以登上舞台,提供全世界他們的好故事。現在,很高興,三十年後,TED的故事又化身為書籍,要用文字的力量,讓更多好故事,啟發更多讀書人。 --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林之晨 九○年代中期,TED的演講剛剛可以上網看到時,真是非常的轟動,大家見面都會討論最新的演講。我記得的它門票是六千美元一張,非常的昂貴,但是人們還是趨之若鶩,大家都想擠進場去聽全世界頂尖的學者或CEO講他們一生的心得。每次轉播時,攝影機都會掃瞄一下現場的觀眾,我們都伸長了脖子去看誰是錢多到可以買得起這張票的人,羨慕不已。 現在回頭去看,TED的這個策略是對的,在一個富裕的國家,只怕東西不好,不怕價錢太貴,愈貴反而愈抬高了它的身價,而且因為只講十八分鐘,那更是要珍惜每一分鐘,更會好好的聽。美國總統威爾遜(W. Wilson)說:十分鐘的演講,我要準備一個星期,十五分鐘的演講則是三天,如果是一個小時的演講,那麼我現在就可以上場了。愈短的演講愈難講,林肯蓋茲堡的演講(Gettysburg Address)只有兩分鐘,可是它卻是每一代的年輕人,不分中外,都必須讀的文章。 其實,只要言之有物,短,聽眾反而能吸收。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廣度不長,同一主題,超越十五分鐘,聽眾的注意力就開始游離。TED的創辦人非常睿智,把時間限定在十八分鐘,這個長度對聽眾是剛剛好,對講者卻是個挑戰,平日一堂課五十分鐘都嫌不夠,現在要在十八分鐘內把一個主題講清楚,怎麼可能?我記得上回去TED演講時,有兩週時間,每天晚上都在電腦前面刪減或調換投影片,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鐘來傳播訊息。但是,講完後,我開始反省,為什麼明明十八分鐘就可以做到的事,我以前卻要花五十分鐘? TED的水準高,有口碑,現在它把演講的主題寫成三萬字左右,又印成大小正好可以放在口袋中的小冊子,適合在旅行中閱讀,真是一個好主意(只怕讀者會讀到忘記下火車)。這次天下雜誌拿到它的獨家代理權,台灣的讀者有福了,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每個人時間都不夠用,我們需要快速的吸取重要訊息,而這一套書正好提供了這個需求,這些書的內容簡單扼要,沒有贅字廢話,看完好像去赴了一場盛宴,心靈得到滿足又沒有吃的肥腸滿腦的不舒適。 「閱讀豐富人生」,透過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遠,我期待每個月的新書出來。 --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洪蘭 在每一場 TED十八分鐘演講結束後,我常常在想,要怎麼延續這些十八分鐘背後的力量? TED Talks 希望帶給大家的,不是稍縱即逝的感動,而是希望這些故事背後擴散出去的漣漪,可以鼓勵大家化成行動,發揮它原本就該具備的影響力,讓世界可以朝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這就是 TED 「好點子值得被分享」的初衷。 我們用眼睛看世界,用閱讀觀照自己。如果 TED演講,是在心中種下一個讓好想法萌芽的種子,或是激發想像的小石頭。那 TED Books 系列叢書,就是接續演講的未竟之處,帶領大家沿著這些智慧軌跡,探索與思想的深度旅程。內容包羅:人權、太空、知識、科學、心靈、智慧等萬象領域。知智無垠,但在追求過程中的樂趣也同樣無窮。 資訊紛至沓來的移動時代,我們的心需要安穩寧靜的時刻。閱讀 TED Books,體會智慧在動靜之間的生猛、敦厚及平衡。期待各位翻開書扉的同時,也踏上屬於自己的蛻變旅程。 --TEDxTaipei 創辦人 、TED 亞洲大使/許毓仁 在我觀察,TED演講最驚人之處,在於三點: 一是善用網路新媒介,將主題式的、專業性的內容,轉為演講形式,化為影像,在網路上原先充斥著娛樂為主的影像世界,將專業知識內容勇敢投入其間,並巧妙設計出一場演講十八分鐘符合閱聽者最佳專注時間的規範,同時讓現場演講的效力隨著網路的延伸而無遠弗屆,產生驚人效益,不少影片的影響力遠遠超乎常人想像。 二是TED演講讓當代壁壘分明,甚至深院高戶的學術研究,或是各行各業傑出人士的多年經驗、獨到見解,可以透過簡短、扼要、明白的演講方式傳達給普羅大眾。換言之,TED演講讓專業知識真正的和大眾對話,真正做到最大的知識普及化;同時又打開各專業的小領域,讓各種專業知識進入溝通與相互了解。――在這個意義上,TED演講做了最驚人的通識教育成果。 三是TED演講,採取的策略之一,向全世界開放授權,只要向總會申請,符合總會規範和要求,就能自行辦理TED演講。所以一方面能引起風潮之外,另一方面也產生舉辦方的相互良性競爭,光是臺灣就有好幾個不同單位舉辦各種TED演講,而且舉辦方根本不需過度考慮場地如何,也不怕參與人數的多寡如何,因為真正的影響力實施,其實是來自網路的傳播與影響力,而成敗好壞的真正關鍵,更來自於講者的內容。 當然,短短十八分鐘演講,彷彿是深入知識寶庫前的店招或預告片,常讓人意猶未盡,該如何補足這種缺憾呢?TED系列書成了最好的入門導引書,我相信只要一本一本讀去,必定可以深入各式各樣寶庫。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 十八分鐘太短,偏偏世界又太複雜,TED Books是一個不多不少的折衷方案。 從火星旅行、數學應用、認識恐怖分子、邊緣族群家庭,直到海洋食物的未來,我們都在網路上,看過上百支TED Talks影片,有些甚至被我們加入YouTube的書籤珍藏。 像是一道任意門,TED Talks開啓了我們對陌生議題的認識。至於門後幽深廣闊的世界,TED Books則像一本生動導覽,指出我們還未經歷的路徑。 --新聞工作者/黃哲斌 知識是聰明人的娛樂,而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孤高自賞,也絕不狐群狗黨。TED 先用十八分鐘,帶著表演性質的演講格式降低大眾跨入廣袤知識領域的門檻,再透過 TED Books 更進一步地讓講演者跟讀者用適合深度思辨的文字來對話。TED 不斷在尋找更好、更吸引人也更適合當代傳播環境的社會溝通與共學方式,並予以規模化,這是我非常佩服,也持續在努力的方向。非常高興見到 TED Books 系列在台灣出版,希望很快泛科學也能做到。 --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史華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心理學教授,側重社會理論及社會行為研究,將研究心得應用於時事,常於《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衛報》發表文章。史瓦茲出版多本著作,包括《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吊詭》(The Paradox of Choice)、《遺失的智慧》(Practical Wisdom)等。■譯者簡介李芳齡已出版譯作近百本,包括近期作品《Google模式》、《執行力的修練》、《交涉的藝術》、《BCG頂尖顧問教你轉型思考術》、《三個商學院教授的公路筆記》、《開放資料大商機》、《2的力量》。
產品目錄 序章第一章 來自經濟學家的錯誤理論第二章 好工作怎麼形成第三章 好工作變壞的一線之隔第四章 人性隱喻的論戰第五章 設計未來的工作人性致謝作者介紹相關主題的TED Talks注釋參考文獻及推薦讀物TED BooksTED
書名 / | 我們為何工作 |
---|---|
作者 / | Barry Schwartz |
簡介 / | 我們為何工作:※超人氣TED演講影片點閱破兩百萬次※《連線雜誌》、《Designboom》強力推薦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滿意自己的工作,為什麼?怎麼樣才能有個好工作?我們為什麼要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981589 |
ISBN10 / | 9863981583 |
EAN / | 9789863981589 |
誠品26碼 / | 2681302139001 |
頁數 / | 18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3X1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提出的思想,不論對錯,影響力遠比一般人所了解的還要大,這世界主要是受他們左右與治理。市井小民以為他們不會太受任何知識份子的影響,但實際上,他們深受某些已故經濟學家的思想奴役。——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我們為何工作?我們為何每天早上起床工作都在掙扎,而不是天天過著充滿樂趣的冒險生活?這個問題多蠢啊!我們工作是因為要謀生啊,想當然爾,不是嗎?當然不是。問那些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人為什麼工作,他們的回答幾乎都不是為了錢。他們提出非關金錢的理由有一長串,而且很令人信服。
對工作滿意的工作者非常投入他們的工作,雖然稱不上在工作中渾然忘我,但足以這樣形容他們。對工作滿意的工作者會接受工作上的挑戰,他們踏出舒適圈,盡心竭力。這些人很幸運,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有趣,就像玩縱橫填字或數獨遊戲的人樂在其中一般。
這些人還為了什麼理由工作呢?他們樂在工作中是因為工作讓他們覺得自己能作主,藉由工作提供的自主權來達到某種水準上的技巧或專長。工作讓他們可以學習新事物,在工作與個人的角色上雙雙獲得發展與成長。另一個理由是藉此獲得社交機會,他們以團隊方式執行許多工作,就算是獨立工作,也還是有機會與其他人交流。最後,這些人工作是因為他們發現所做的事有意義,他們的工作使世界變得不同,有助於改善他人的生活,甚至是顯著改善。
當然,具備上述全部特性的職業並不多。我也猜想,沒有任何一種職業總是無時無刻具備以上所有特性。但是,這類工作特性促使我們走出家門去上班,促使我們把工作帶回家,鼓勵我們和他人談論工作內容,讓我們捨不得退休。如果沒有酬勞,我們不會願意工作,但酬勞並不是我們工作的核心理由。大抵而言,我們不認為把物質報酬當作工作理由是件好事,當我們說某人:「做事是為了錢」,不是只敘述事實,更是批評。
工作中種種滿足感衍生出值得探討的問題:為何對大多數人而言,工作不是不具備這些特性,就是只具備一點?為何對多數人而言,工作枯燥乏味、沒有意義、令人提不起精神?為何伴隨資本主義所發展的工作模式,反而減少或消除工作能帶來的非物質性滿足感,無法激發出人們有更佳的工作表現?做這類工作的人——不論是在工廠、速食店、倉儲、律師事務所、教室、診所、或辦公室……都是為酬勞而工作。他們可能嘗試在工作中找到意義、挑戰、及自主的空間,但這些工作環境與內容都令其找不到非物質性的滿足感。他們工作的結構方式意味著實際上只能為錢工作,別無其他理由。
根據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蓋洛普(Gallup)在2013年公佈的一項大型調查報告,「非常不投入」(actively disengaged)的工作者人數是喜愛自己的工作並「投入」(engaged)的工作者人數的兩倍。蓋洛普調查國際員工滿意度已近20年,總計調查過189個國家,2,500萬名員工。最近的版本蒐集了142個國家、總共23萬名全職和兼職工作者的資訊。總的來說,蓋洛普發現只有13%的工作者對他們的工作感覺投入,對工作懷抱熱情,幫助組織向前邁進。但是大部分的人,大約63%的人對工作不投入,置身事外,如同夢遊般混過每一個工作天,很少投注心力在上面。其餘24%的人則是對工作非常不投入,實際上根本痛恨工作。換言之,對全世界近90%的工作者而言,工作不是成就感的源頭,而是感到挫折空虛的主因。試想這些統計數字代表多嚴重的社會、精神、甚至經濟上的浪費,有近90%的成年人在不喜歡的工作環境中做他們不情願也不喜歡做的事。
蓋洛普在這項調查中所詢問的問題,切中許多我在上文中列出的工作理由:我們是否有機會把工作做好,有最佳發揮,受到鼓勵進而學習和成長?受到同事和上司的賞識、意見被重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工作上有好朋友?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工作很少提供這些機會——真的很少。因此我們要問的是: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本書將提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