お金のむこうに人がいる: 元ゴールドマン.サックス金利トレーダーが書いた予備知識のいらない経済新入門
作者 | 田内学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金錢的另一端是人: 高盛前交易員教你大人、小孩都看得懂的幸福經濟學:洪培芸《人際剝削》作者、臨床心理師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畢德歐夫投資理財專欄作 |
作者 | 田内学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金錢的另一端是人: 高盛前交易員教你大人、小孩都看得懂的幸福經濟學:洪培芸《人際剝削》作者、臨床心理師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畢德歐夫投資理財專欄作 |
內容簡介 洪培芸 《人際剝削》作者、臨床心理師 愛瑞克 《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畢德歐夫 投資理財專欄作家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感動推薦! 曾身處資本主義正中央、經手過數千億日圓的金融交易員, 用14道貼近生活的謎題,打破你對金錢的誤解和崇拜,理解經濟運作的本質: 經濟的目的,不是在增加財富和工作,而是增進人們的幸福。 金錢絕對不偉大,經濟一定是以人為主體,而不是錢! 從「人」出發的全新經濟學,帶你重新思考我們與金錢的關係! 「為什麼不能自己印鈔票?」 「付錢的人真的比較偉大嗎?」 「為什麼在餐廳吃飯和在家裡吃飯,對做飯的人有不一樣的態度?」 我們所處的社會有許多經濟問題。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幾乎所有的人只關心錢,卻對經濟話題漠不關心。其實經濟和我們息息相關,絕不只是「專家們」的事。 本書作者田內學曾任職於高盛證券16年,負責日本國債、日圓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長期匯兌等交易,交易量一度高達數千億日圓。身處在資本主義的正中心,但他深信,金錢絕對不偉大,經濟一定是以人為主體,而不是錢。於是寫出了這本最有趣、也最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的經濟學。 書中以14道經濟謎題,帶你從未曾想過的角度看待金錢與經濟。沒有任何專業術語或複雜的算式,在思考任何一道題目時,不論小孩或大人,都可以站在相同的起點上。 「經濟」的目的,不是在增加財富和工作,而是增進人們的幸福。貿易、通貨膨脹、政府舉債、年金問題等,都可以從「人」出發來看待。只要順勢去思考「是誰在勞動,會讓誰幸福」,經濟就是這麼簡單又直覺。 ◤打破對金錢的過度信任,消除對金錢的執念,才看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14道貼近生活的經濟謎題,你會怎麼選? Q)發生通貨膨脹,讓人們生活痛苦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A 鈔票價值下跌 B 社會混亂 C 勞動力不足 Q)埃及建造金字塔,換算成現在的貨幣要多少錢? A 4兆日圓 B 1250億日圓 C 0元 Q)要增加社會整體的存款,必須做什麼? A 拚命工作,拚命賺錢 B 把錢拿去投資,不要存在銀行裡 C 向別人借錢 3道問題的答案都是C! 不以錢而以「人」為思考中心, 才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 ◤對於金錢的盲目崇拜及追逐,是當代許多人的痛苦來源卻渾然不覺。然而,若能看穿金錢另一端的主體:人,以及看見更大的整體社會脈絡,我們都能打從心底感到幸福。──洪培芸/《人際剝削》作者、臨床心理師 ◤本書透過生活化的問題,來幫助讀者了解經濟運作的本質和原理。不僅是增長知識而已,更能成為我們生活智慧的一部分,不再人云亦云,做出更正確的判斷!──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金錢的另一端是人,作者有著強大的使命感,寫出這本書,這是我想做卻做不到的。從書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真誠與用心,我願推薦這本好書給大家。──畢德歐夫/投資理財專欄作家
作者介紹 田內學1978年生。進入東京大學後,著迷於編程,曾在國際大學程式設計競賽(ICPC)亞洲區域賽中獲獎。東京大學資訊理工學系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2003年進入高盛證券,任職16年,負責日本國債、日圓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長期匯兌等交易。客戶包含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還有全球的對沖基金,交易量一度高達數千億日圓。曾經參與日銀利率指標改革。2019年離職。現在一邊育兒,一邊從事國高中生金融教育相關活動。本書為第一本著作。張佳雯輔大日文系畢業,曾任職於雜誌社、出版社、日商科技公司,目前為專職翻譯暨口譯。
產品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 經濟術語是用來「欺騙大眾」 ────第1部 「社會」在你的錢包之外 第1話 為什麼不能自己印鈔票? 紙鈔本身沒有價值/所有的票券都是「未來的約定」/紙鈔原本是黃金的交換券/ 胖虎演唱會門票銷售一空的理由/「稅」驅動金錢循環/如果在家裡印鈔票會怎樣?/ 影印紙鈔,將沒有人工作 第2話 為什麼在家庭以外要使用金錢? 用「預算」蓋了新國立競技場?/吃到飽餐廳不可能「吃回本」/金錢有「交涉力」和「傳達力」/ 「黃金面具」這種東西相當耗費勞動力/浪費的是「勞動」 第3話 什麼東西有價格,卻沒有價值? 定價標籤藏著幸福/「使用時的價值」與「販賣時的價值」/價格潛藏的陷阱/ 價格與「善意」成反比/決定價值的是你自己/一定有人因你而幸福/金錢的「線」與「牆」 第4話 金錢比較偉大?還是勞動的人比較偉大? 工作的人vs出錢的人/錢包裡只屬於自己的時間/「自己」還是「大家」,答案會不一樣/ 支撐生活的「免費勞動」/從「以金錢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 ────第2部 「社會的錢包」沒有外面 第5話 為什麼存款很多的國家,不算有錢? 金錢不會增加/「存起來」一詞的圈套/金庫的後面有「後門」/要增加存款,就要找人來貸款/ 「存款大國」也是「借款大國」/新冠肺炎的補助款/為什麼有兩道門?/【補充】金融資產 第6話 投資和賭博有什麼不同? 以投資為名的「轉售」/只有一%的錢用於公司的成長/獲利的條件是「讓別人高價來買」/ 資產價格上漲與「口罩問題」的共通點/所謂的投資是「為將來而努力」/拙劣投資的罪過/ 投資是設計未來,消費是選擇未來/泡沫經濟反覆出現的理由 第7話 要是經濟沒有成長,生活會變得困苦? 金錢是地球上流動的「水」/「經濟效益」一詞潛藏的陷阱/隱藏著不合比例的勞動/ GDP是「考試分數」/「效率」與「累積」讓生活更富足/現在是未來的基礎 ────第3部 社會整體的問題不是用錢就可以解決 第8話 為什麼貿易順差,生活也不會變富足? 貿易順差是壞事?/所謂的貿易順差是「為外國工作」/國家錢包裡有「勞動借出」/ 日本這個國家錢包的內容/「勞動借入」苦了將來的世代/浪費勞動是會滅國的 第9話 因為鈔票印太多,所以物價才會上升? 四千億馬克的麵包/物資不足的理由/大手筆增加「勞動借入」的德國/增加金錢而剝奪勞動/ 金錢能做的只有「換一個人受苦」 第10話 為什麼有的國家高額舉債卻沒破產? 我們無法「讓未來的人勞動」/避險基金也想挑戰的「政府舉債之謎」/ 政府的預算不是分配金錢,而是分配勞動/只有「讓別人勞動」才需要歸還/ 階層差距只存在於「同世代」/會破產的不是「借錢的國家」,而是「不勞動的國家」/ 過去的世代累積了什麼? 最終話 為將來增加財富有意義嗎? 年金問題的搶椅子比賽/年金也是「金錢的移動」而已/所謂的負擔不是付錢/ 遺忘「育兒負擔」的現代社會/忘卻以「互助合作」為目的的經濟/「投資」是為了未來勞動/ 所謂的「我們」是誰 後記 「我們的圈圈」要如何擴大?
書名 / | 金錢的另一端是人: 高盛前交易員教你大人、小孩都看得懂的幸福經濟學 |
---|---|
作者 / | 田内学 |
簡介 / | 金錢的另一端是人: 高盛前交易員教你大人、小孩都看得懂的幸福經濟學:洪培芸《人際剝削》作者、臨床心理師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畢德歐夫投資理財專欄作 |
出版社 /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1344140 |
ISBN10 / | 9861344144 |
EAN / | 9789861344140 |
誠品26碼 / | 2682146802007 |
頁數 / | 27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0.8X14.8X1.6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 經濟術語是用來「欺騙大眾」
「房間裡有兩對母子,但是只有三個人。為什麼?」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腦筋急轉彎》,猶記得書中有這樣的謎題。
如果受限於常識,就無法解開謎底,書中充滿各種像這樣的謎題。
這道謎題的正確答案是:「房間裡有女兒、母親、祖母三個人」。
「女兒和母親」「母親和祖母」正是兩對母子。
這本書中所有的謎題,解答時都不需要特別的知識。在思考任何一道題目時,不論小孩或大人,大家都可以站在相同的起點上。
●最嚴重的經濟問題
長大後,某個晚上,打開電視,看到經濟學專家們正議論紛紛。
專家們討論著利息政策的改變,以及對經濟的影響等問題。
我馬上就轉台了。無聊的經濟問題就交給專家們去煩惱,還是看益智問答節目比較有趣。
不論是益智問答節目或《腦筋急轉彎》,一看到「謎題」,就會讓人不自覺的思考。但是碰上「經濟問題」,我們卻只想丟給專家,怎麼會這樣呢?明明經濟問題也對自己有所影響。
我們所處的社會有許多經濟問題。
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
幾乎所有的人對經濟話題都漠不關心。
我也不例外。或許你也是如此?
孩提時期,每個人都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和疑問。連經濟和金錢,應該也曾經很有興趣。
「既然鈔票這麼值錢,為什麼不能自己印一些來花用?」
例如有了這樣的疑問。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跑去問大人。得到的答案是:「印假鈔會被警察抓起來喔!」
「啊?為什麼?自己印鈔票是壞事嗎?」
孩子又接著冒出新的問題,這次大人回說:「鈔票印太多,錢就沒有價值了。」這樣說起來,也難怪超市裡那些賣不出去的香蕉會打折出售。所以同理可證,錢太多,價值就會降低。孩子會如此聯想。
但是還有問題。聽說日本光靠向國民收稅金仍不夠開支,還借了很多錢。
「既然錢不夠用,那還是多印一些鈔票來用吧?」
這次換專家上場告誡:
「為了避免惡性通貨膨脹,央行必須控制紙鈔的發行量。」
專業術語出現的當下,頓時就讓人對經濟失了興致。一旦不感興趣,也就不會再深入思考,「反正事不關己,經濟的事情就交給專家去處理」。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格外有意思,但是因為不懂專業術語,所以還沒問個明白,就先打退堂鼓了。
我在出社會之前,也是道地的門外漢,進到高盛之後,才開始去思考經濟問題。在高盛,我負責日本政府借貸,也就是日本國債,以及利率衍生性商品。交易的客戶包含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還有全球的對沖基金,交易量一度高達數千億日圓。
這份交易員的工作,如果對經濟有所誤解,可是會掉腦袋的。任職的十六年間,我一直都在思索經濟、政府舉債等等「金錢」議題。然而,自己思考的時候,並不需要專業術語。專家使用專業術語,是為了想要唬弄對方。沒有人可以一邊欺騙自己還一邊思考。
會覺得經濟話題高深莫測,絕對不是你的問題。
只要不使用專業術語,所有人都能站在同樣的起點來思考。所以本書完全沒有任何專業術語或複雜的算式,出現的算式只有加減法程度而已。說起來,我原本就不擅長使用專業術語。
寫這本書的契機,是因為遇到兩個有關經濟的「謎題」。
其一是「政府舉債之謎」。日本政府有一千兆日圓的負債,為什麼沒有破產?全球對沖基金都在賭日本會破產,想要賣空日本國債,藉此大撈一筆。但幾乎都是虧一屁股,鎩羽而歸。他們沒有解開這個謎團。
其二是我小學時想不透的「蕎麥麵之謎」。
我的父母親在小鎮開了一家蕎麥麵店維生。只有爸媽兩個人經營的蕎麥麵店,二樓就是一家人的住處。
星期六白天,在一樓的客人吃著一盤四百日圓的蕎麥麵,而在二樓的我吃著同樣的麵,但是免費。兩者都是父母親手做的蕎麥麵。
在一樓吃蕎麥麵的客人中,有人一個勁兒的說「付錢的人是大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我對於做餐點的的父母,從來沒有擺過高傲的姿態,這也是當然。
那究竟為什麼為客人做餐點的父母地位比較低?我對於不合理的成人世界感到不可思議又莫可奈何。
「錢有這麼了不起嗎?勞動的人不重要嗎?」
這是一直潛藏在我腦海某個角落的謎題。只要是勞動的人,應該也曾經有一、兩次浮現同樣的疑問,卻因為覺得這是經濟問題而放棄思考。
在高盛這種完全就是資本主義正中心的公司工作,我深信金錢絕對不偉大。經濟一定是以人為主體,而不是錢。
這不是什麼道德論述,而是在談經濟。
經濟問題追根究柢,不是金錢,而是「人」。
事實上,「蕎麥麵之謎」和「政府舉債之謎」根本性質都是一樣的。
堪稱是金融、經濟專業好手的避險基金無法解開「政府舉債之謎」,是因為無視「勞動的人」,只看見錢。
經濟的主角是「人」自不待言。誰在勞動?會讓誰幸福?從人出發來思考經濟,就能夠很直覺的抓到核心。
本書由三個部分所構成。第1部從打破我們對金錢的過度信任開始。對於具有獲得物品能力的金錢、代表價值的金錢,絕對不能過於相信。消除對金錢的執念,才看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第2部中,將經濟的主體擺放在「人」,而不是錢,從零開始思考。經濟是為了人而存在,任何人都不要被「為了經濟」這種說詞所矇騙。推崇用錢砸出來、強調「經濟效益」的政策,只會讓我們筋疲力竭。
第3部思考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事實上,社會整體的問題並非用錢就可以解決。不以錢而以「人」為中心思考,才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同時也去思索,如果想解決問題,我們現在該怎麼做。
讀者之中,應該有些人對於社會問題比起第1部的金錢議題還要感興趣,也有人覺得自己已經十分了解金錢。但希望這些讀者還是按部就班,從第1部開始看起,如果直接跳到第3部,會認為這只是錢的問題。
在本書的最後,有一道謎題希望大家一起思考。書末的這道謎題,我還沒找到答案,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動機,希望能夠集思廣益。
「經濟的問題不是交給專家就好,自己也要思考。如此,未來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好」。
藉由這本書,希望能夠讓你產生這樣的想法。
內文 : 第1部 「社會」在你的錢包之外
QUESTION 1:如果所有人都想在星期天放假休息,為此所做的準備之中,以下哪一項不適合?
A 平日就先把學校作業或報告做完
B 平日就先把洗衣服、打掃等家事做好
C 平日就去打工或上班,把要用的錢存起來
ANSWER:C 平日要去打工或上班,先把要用的錢存起來
我們生活的社會,是靠每個人互助合作。
對於身處於資本主義正中心的我,這樣的開場白可能會讓你不禁皺起眉頭,想知道我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說得這麼冠冕堂皇,是不是想要騙人?
的確,在現代社會,感受到大家互助合作的機會非常少。「支撐我生活的是鈔票!我每天都是靠自己或家人賺的錢過活。」
如果你是抱持這樣的想法,那就找不到這道謎題的正確解答。你一定會認為,如果想要在星期天休息,只要平常好好工作,先把錢存起來就好。
但是,C是最不適合的選項。因為如果星期天都沒有人工作,那你要怎麼花錢?
如果沒有勞動的人,金錢就會失去功用。
你可能會覺得星期天大家都休息的問題太過脫離現實,那把「星期天」換成「老年」呢?
「如果所有人都想在老年退休不工作,為此所做的準備之中,以下哪一項不適合?」
雖然並不會所有人都同時步入高齡,但是少子化的情況下,勞動的人相對減少是不爭的事實。就像原本的謎題一樣,光靠存錢,並無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但是我們卻往往把「老年的問題」想成「錢的問題」。
認為是金錢在支應生活,那就會只對自己錢包裡的錢感興趣。但是,我們要安穩度過一天,是需要數萬人一起運作,即使我們一整天都待在家也一樣。
早上起床,扭開水龍頭就可以喝到水,並不是因為你付了水費,而是因為有很多你看不見的人工作著的結果。
管理水源地的人、檢測水質的人、修繕水管的人──能喝到一杯水是靠他們的功勞。如果是在沒有人工作的無人島,就算你付了錢,也沒有水可以喝。光是過一天,就需要無數人的支援。
同樣的,你的工作也正在支援著某些人。在家裡做家事,也是在幫助家人。在家裡以外的地方,則是透過工作幫助你不認識的某人的生活。
即使是很難具體感受到對誰有幫助的工作,一定也有「客人」。回溯你所拿到的每一分錢,一定可以找到某個人。你一定是幫助了某個人。
廣大的社會在你的錢包之外。我們每個人都是互助合作的社會裡的一員。
但是,如果只看著自己錢包裡的錢過生活,登場人物就變成只有自己了。把社會的一切和自己切割,才會產生「有錢就可以過活」的錯覺。
為了消除老年生活的不安,很多人都相信,只要有足夠的存款就能夠高枕無憂。但是,這就像一個人握著大把的鈔票在森林裡徘徊,是不可能走向幸福的未來。
我們會迷失在森林裡,是因為手上拿的「經濟羅盤」並不正確。那個羅盤現在只標示著「金錢有價值」。
我們所知道的金錢,只局限在自己的錢包裡。
要如何賺錢?
或是要如何賺更多錢?
亦或是,怎麼樣才能存到錢?
但是對於「錢包以外」的世界,我們幾乎沒有機會去思考。
每一個人並非獨自走在各自的森林中,我們都走在同一片森林裡,靠彼此互相支援在生活。只要有正確的羅盤,你就會看到在森林裡互助合作的人們。
有了正確的羅盤,就不會迷路。
在第1部,我們要一邊望著錢包以外的世界,一邊提高經濟羅盤的精準度。
首要之務,就是修正我們所相信的金錢價值。
第1話 為什麼不能自己印鈔票?
如果紙鈔有價值,那麼,多印些紙鈔就能增加社會整體的價值。但自己印紙鈔卻是被禁止的。理由就隱藏在我們開始使用紙鈔的歷史中。
QUESTION 2:日本人為什麼開始使用紙鈔?
A 因為可以換黃金
B 因為不得不繳稅金
C 因為有日本銀行擔保價值
ANSWER:B 因為不得不繳稅金
●紙鈔本身沒有價值
如果突然給你一張從來沒看過的紙鈔,你會怎麼想?
某天,你經營的花店來了一位客人,他說「我想買花」,然後拿給你一張像是紙鈔的東西。看起來很像外國的紙鈔,但是究竟價值多少讓人沒有頭緒,甚至還懷疑這到底是不是錢。如果是這樣,你八成不會答應他拿這張紙鈔來交換你寶貴的商品吧!
沒看過的紙鈔,就無法感受到價值。即使是我們平常使用的紙鈔,換個立場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你把一萬日圓紙鈔拿給住在亞馬遜深處、完全不知道日本存在的人,對方應該也不會跟你交易。
我們無法讓他們感受到一萬日圓紙鈔的價值。也就是說,一萬日圓紙鈔本身並沒有價值。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紙鈔有價值?
查字典,或是翻閱專業書籍,會看到開宗明義寫著「因為有政府擔保,所以大家信任其價值」,接著解釋政府、央行如何維持、保證紙鈔的價值。
提到金錢的話題,免不了讓人昏昏欲睡。
的確,因為有政府保證價值,所以才能使用紙鈔。但是究竟有多少人在使用紙鈔時會意識到這件事?
「因為大家都在用」「因為大家都相信有價值」,應該大多數的人都是基於這樣簡單的理由在使用貨幣。
不過,實際上在日本也有感受不到紙鈔價值的組織。
那就是日本銀行。他們會銷毀大量的紙鈔。
這裡就隱藏著解開紙鈔價值的提示。
●所有的票券都是「未來的約定」
以前參加日本銀行的參觀活動,聽說可以拿到裝有一萬日圓紙鈔碎紙的原子筆。
把一萬日圓紙鈔絞成碎紙也太浪費了吧!
為什麼日本銀行要銷毀紙鈔呢?
端詳紙鈔,可以看到上面印著「日本銀行」。紙鈔是「券」,也就是「票券」的一種。
旅遊票券、百貨公司禮券、電影票,還有小時候送給爸媽的搥背券,所有票券的共通點,就是「未來的約定」。發行票券的人,和持有票券的人有「約定」。電影票是約定可以看電影,搥背券是約定會幫忙搥背。
舉例來說,你在母親節送了十張每次三十分鐘的搥背券給媽媽。
媽媽馬上用了一張。但是一次要搥背三十分鐘實在太累,你有點後悔送了十張。
莫可奈何,還得搥背九次。之後的第二次、第三次,你都幫媽媽搥背。
但是第四次使用搥背券的是鄰居婆婆。她把庭院裡收成的柿子送了十顆給媽媽,所以媽媽回贈了兩張搥背券。
第五張搥背券的客人是住在對門的國中生。他幫婆婆打掃庭院,所以婆婆送他一張搥背券。
只是寫著「搥背券(每次三十分鐘)」的紙張,不僅換到了柿子,還換到了打掃庭院的服務。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紙張了,它和紙鈔有同樣的功能。你問了媽媽,她說手邊已經沒有搥背券,剩下的好像都送給別人了。
第六張、第七張都是幫不認識的人搥背,但是之後就沒人來兌換。你的搥背服務在這一帶大受好評,所以剩下的三張搥背券就像紙鈔一樣在市場上流通。
現在街上大家都能感受到這張紙的價值。如果這張紙掉在路邊,撿到的人一定會收到錢包裡。
會把掉在路上的搥背券銷毀掉的,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你自己。對你來說,那張搥背券就是讓你得勞動三十分鐘的麻煩存在。
同樣的,日本銀行的票券,對於發行者日本銀行來說,只有負面價值。銷毀就是從未來的約定中解放。
那麼,日本銀行應該對紙鈔實現的「約定」是什麼?
●紙鈔原本是黃金的交換券
很久以前,紙鈔是約定可以交換黃金。
本來紙鈔就是存放黃金時收到的「保管證明」。
在紙鈔還不存在的時代,只能用黃金或白銀支付。但如果是很大筆的交易,帶著大量的黃金實在太危險。
因此,要付錢的買家,先把黃金寄存在兌換商那裡,然後將保管證明交給賣家就算完成支付。只要拿著保管證明找兌換商,隨時都可以換成黃金。
不需要每次交易都去寄存或兌換黃金,收到的保管證明可以用於下一次交易,如此保管證明就相當於現在的紙鈔。
經過時代演進,變成能夠發行紙鈔的只有日本銀行。日本銀行的金庫保管著一兆日圓的黃金,拿著紙鈔到日本銀行,隨時都可以換到黃金。
紙鈔的出現,讓我們可以不用帶著黃金四處走,但是又有新的問題產生。
隨著貨幣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紙鈔,另一方面,黃金的量卻有極限。如果沒有採掘或進口黃金,那就無法發行更多紙鈔。
因此後來修改了法律,免除了日本銀行用紙鈔換黃金的義務。即便如此,也沒有人會感到困擾,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已經習慣使用紙鈔,就像我們現在相信紙鈔的價值。
然而,放任讓日本銀行隨意發行紙鈔也不行,所以就用日本國債來取代黃金。日本銀行發行十兆日圓的紙鈔,就代表用紙鈔買了十兆日圓的國債,因此新的紙鈔可以在市場上流通。
將支撐紙鈔價值的黃金變成國債,但是你拿著紙鈔並無法兌換國債,日本銀行根本沒有遵守約定。然而,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想要紙鈔。
我們是不是被騙了?
並非如此。事實上是「被威脅」。
●胖虎演唱會門票銷售一空的理由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與約定不相干的理由而需要票券。
《哆啦A夢》中的胖虎,每次演唱會總是高朋滿座。沒有人想聽五音不全的胖虎唱歌,可是大家都想要他的門票。
理由很簡單,因為如果不去聽演唱會會被胖虎修理。換個說法,胖虎的演唱會門票是約定「不會被胖虎揍」。
事實上,我們使用紙鈔也有同樣的理由。因為沒有鈔票會被關進大牢,所以我們才想要鈔票。或許你不相信,但真的有那種法律。
那就是納稅。在日本,稅金一定要用日圓貨幣繳納。稅金滯納會被國稅局催繳,如果還不繳,就會被關進牢裡。因為有這些法律條款,所以我們才使用日圓。
日本人為什麼開始使用紙鈔?選項B「因為要繳稅」是正確答案。紙鈔可以換黃金(A)、有日本銀擔保價值(C),都無法成為大家需要紙鈔的理由。
日本一直到江戶時代,都還是使用白銀、銅錢、金幣等貨幣,或是米糧等不是日圓的東西來買賣商品、支付薪水。要到明治時代,日圓貨幣才突然開始普及。最大的推手,就是一八七三年的租稅改革。上歷史課背年號的時候,我
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多麼重大的事件。
歷史課的重點是放在「無論米糧收成多寡,土地所有者一律要繳稅」。但是從金錢歷史的觀點來看,更重要的是「繳稅只能用日圓貨幣」。
從此以後,繳稅不是用黃金、白米,也不是美元,而是一定要用日圓貨幣。不繳稅會被抓去關。因此,即使不相信日圓的價值,納稅者也必須取得日圓貨幣。
如此一來,因為徵稅而加速了日圓貨幣的流通,使日圓成為可以跟任何人交易的貨幣。
●「稅」驅動金錢循環
從以前開始,稅和貨幣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江戶時代,農民上繳一部分的米糧作為稅金,也就是年貢米。武士的薪水是以米糧支付,米糧隨時都可以交換金、銀、銅等貨幣。所以累積米糧,就是累積財富,具有一部分金錢的功能。
回溯到七世紀,建都於飛鳥和奈良的律令時代也是如此。所謂的租庸調稅制,是用白米、棉布、絹布,以及錢幣來納稅。當時流通的貨幣也是米、棉布、絹布、錢幣,把這些貨幣拿到市場上,就可以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為什麼要用貨幣徵稅?
又到底為什麼要徵稅?
政府本來就應該為人民打造更美好的社會。雖然在不同的時代,有些政府主要是服務
統治階層,但是如果沒有顧及人民百姓,絕對會兩敗俱傷。
要創造更美好的社會,當然互助合作不可或缺。租庸調的「庸」,是對人民課以勞役義務,強制人民為大眾勞動,但此舉卻大大的限制了人民的自由, 而且要人民在國內移動,也很沒有效率。
因此就產生了「納稅」的方法,讓大家分擔責任。
收到的稅金, 就支付給「為大家工作的人」。
在律令時代,稅金所收到的貨幣,會支付給公務員,以及建設奈良平城京的工人。在貨幣剛開始流通的年代,勞動者初次見到貨幣,可能還會狐疑,「這是什麼玩意兒?」對他們來說,能滿足食衣住的物資,遠比搞不清楚用途的貨幣來得有用。
另一方面,卻有人想要貨幣,就是必須繳稅的那一群人。如果他們手上有多餘的白米,就可以和持有貨幣的公務員或工人交換。於是就有了可以用貨幣買米的商店。
同樣的模式,販賣魚、鹽、陶器的商店也陸續出現。最初搞不清楚用途的貨幣,成了可以交換各種物資的便利物品。大家保留一部分貨幣來繳稅,然後再次分配給「為大家工作的人」。
就這樣,靠著租稅系統讓貨幣流通普及化,在社會中形成循環。這套機制不論在律令時代或現代都沒有改變。
現代的稅金,除了用於教育、警察等公共服務之外,還用於道路等基礎建設、年金、醫療等等。而「為大家工作的人」範圍也很廣,不只有公務員,還有學校的老師、警察、建設公司的從業人員、醫療從業人員等,他們的報酬都
是直接或間接以日圓支付。
談到這裡,再回到開頭的問題:
「為什麼不能自己印鈔票?」
只要思考自己印鈔票的情況,就會知道答案了。
●如果在家裡印鈔票會怎樣?
這是一個由雙親和四兄弟組成的六人家庭。孩子們都只會玩手機,從不會自動自發幫忙做家事。因此父母心生一計,要製作家庭內流通的紙鈔,然後徵稅。
擔任中央銀行角色的父親,在紙上寫下「一馬克」,再蓋上自己的印章。就這樣準備了一百張一馬克紙鈔。
而擔任政府角色的媽媽,寫了一張「借一百馬克,一年後還」的借據給爸爸,然後拿走這一百張一馬克紙鈔。這個借據就是國債(政府借款的借據)。
爸爸持有一百馬克的借據,所以發行了一百馬克紙鈔。這和日本銀行持有國債,發行日圓紙鈔的情況一樣。
媽媽雖然手上有一百馬克,但是因為跟爸爸立了借據,所以有還款一百馬克的義務,並不會因為發行紙鈔就成了大富翁。在這個時間點,還沒有人感受到一馬克的價值。
至此準備完畢。
某天晚上,媽媽請四兄弟幫忙準備晚餐。媽媽發給四兄弟每人五張一馬克紙幣當作零用錢。
「咦?這些紙是什麼?」大哥嘟嚷著。
媽媽跟大家說明:
「從現在開始,爸爸和媽媽都要專心在公司的工作上,請大家自己做家事,你們也會拿到相對的報酬。負責煮飯的人每天有十馬克,負責洗碗的人每天有五馬克,洗衣服每次十馬克。」
最後,媽媽對著一臉茫然的孩子們說:
「還有,從今天開始要繳稅。稅額為每個人每天五馬克,將來可能會再調整。沒有繳稅的人就不能用手機。」
「咦──!」
手機對四兄弟來說是生活必需品,所以是具有強制力的徵稅。在這一瞬間,四個人手上的紙張馬上就有了價值,這是紙鈔誕生的瞬間。
以孩子們的觀點來看,馬克是有價值的,但另一方面,從家庭的角度來看,紙鈔並沒有為這個家庭帶來價值。因為即使印製了一百馬克的紙鈔,這個家庭的生活並沒有變得更寬裕。
但是因為新紙鈔和稅制的引進,四兄弟開始自動自發。負責煮飯的長男和負責洗碗的次男,就像是為了大家工作的公務員。四男負責洗衣服這項公共事業,每天接受一次訂單。
對家事不太在行的三男,每天教四男功課,四男會給他五馬克。三男就像是在經營補習班一樣。這麼一來,四兄弟都有錢可以繳稅。引進馬克之後,創造出大家互助合作的社會。
不久之後,除了繳稅之外,需要用錢的狀況變多了。長男給次男五馬克,請他幫忙打掃自己的房間;次男則用四馬克買了四男摘來的花。
使用紙鈔的貨幣經濟,不只用於公共服務,也擴及民間服務,紙鈔開始在這個家庭普及流通。這就是我們所使用的紙鈔。
從這個家庭紙鈔例子,我們了解到,紙鈔本身並沒有價值。引進賦稅制度,紙鈔才開始對每個人產生價值。為了取得紙鈔,大家互助合作。
●影印紙鈔,將沒有人工作
那麼,如果四兄弟開始影印馬克紙鈔,會發生什麼事?
四兄弟可以從煩人的家事中解脫。只要用影印的紙鈔來繳稅就好,沒有必要勞動。
但是,有人會因為他們不勞動而困擾。
不是媽媽(政府)。困擾的是四兄弟自己。
因為沒有人要為大家工作了。四兄弟每個人都得自己做飯、自己洗衣服。
不是馬克紙鈔在支撐生活。而是四兄弟為了賺取馬克紙鈔,一起工作在支撐生活。
不能自己印鈔票,不是因為「價值會變薄」。
而是因為「大家會變成無法互助合作生存下去」。
不論是只有四個人的社會,還是一億個人的社會,本質上都一樣。
但這裡有個地方要注意。
四兄弟的家庭只是一個比喻,一般在家庭中並不會用錢讓家人為我們工作。但是在家庭之外,如果不使用金錢,就無法生活。
為什麼在家庭之外要使用金錢呢?
這裡隱藏著提高羅盤精準度的提示。
最佳賣點 : 日本熱銷,金融冠軍書!
撇開金錢,只看人,你會發現,經濟其實很簡單。
因為,金錢的背後必然有「人」,有著為你勞動、使你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