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智慧 | 誠品線上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

作者 曲黎敏
出版社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商品描述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身體健康,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本書以《黃帝內經》養生之道,指出常見卻不為人注意的生活惡習、養生誤區,提供全方位正確養生方式,讓你免於「養病」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身體健康,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本書以《黃帝內經》養生之道,指出常見卻不為人注意的生活惡習、養生誤區,提供全方位正確養生方式,讓你免於「養病」。◎專家帶你從零開始學養生飲食養生法╳四季養生法╳十二時辰養生法,改善生活惡習,智慧養生。◎透過《黃帝內經》掌握中醫之本本書遵從「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的中醫文化理念,由中醫角度書寫及解讀,帶領讀者在養生時舉一反三。●飲食養生法食物和藥的區別《黃帝內經》的飲食之道孔子的十二個飲食觀食物的偏性不同節氣的進補方法●四季養生法四氣調神大論春天養生法夏天養長法秋天養收法冬天養藏法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天之序的十二時辰養生法●上古天真論人為什麼會得病--習性造病臟腑本性陰陽論●情志病的中醫對治法女子傷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對治法人生四惑--酒、色、財、氣百病生於氣情志生剋法●亞健康的中醫對治法中醫論人為什麼會得病?「五勞」和「七傷」是什麼?中醫如何解讀亞健康?●《黃帝內經》中的醫道總綱《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關係醫易同源醫的本意藥的本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曲黎敏中國著名中醫養生專家,《健康時報》評選「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健康教育專家」,《孕味》雜誌顧問,北京天人醫易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具有深厚的國學素養,精通文字學、傳統醫學等。多年來,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於中華醫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多次受邀在清華、北大、浙大、復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山東教育電視臺主講《黃帝內經》,創下養生類欄目收視奇跡。她的其他著作《從頭到腳說健康》《從字到人》《生命沉思錄》《詩經:越古老越美好》等均雄踞銷售排行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三版序 為什麼一定要學習《黃帝內經》二版序 重新發現《黃帝內經》自序 醫道,就是生活之道第一章 為什麼要學習《黃帝內經》一、 《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地位獨特二、 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認知自我三、 人身難得,真法難聞,中國難生四、 可以培養我們內在的洞察力第二章 中醫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 為什麼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二、 中國人為什麼說「左右」,不說「右左」三、 為什麼大蒜、辣椒不入中藥四、 什麼是「咽喉要道」五、 什麼是中國人常說的「仁、義、禮、智、信」六、 為什麼秦皇漢武要封禪泰山七、 為什麼北京城東有崇文門、西有宣武門八、 《黃帝內經》為什麼不說「始終」,而說「終始」第三章 飲食養生法一、 食物和藥的區別二、 吃對食物不生病三、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四、 《黃帝內經》的飲食之道五、 孔子的12個飲食觀六、 不同節氣的進補七、 人參為什麼補氣八、 食物的偏性九、 五味過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十、 《傷寒論》第一方--桂枝湯第四章 四季養生法一、 四氣調神大論二、 春天養生法三、 夏天養長法四、 秋天養收法五、 冬天養藏法六、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第五章 因天之序--十二時辰養生法一、 子時(夜里11點到次日凌晨1點)--膽經當令二、 丑時(凌晨1點到3點)--肝經當令三、 寅時(凌晨3點到5點)--肺經當令四、 卯時(早晨5點到7點)--大腸經當令五、 辰時(早晨7點到9點)--胃經當令六、 巳時(上午9點到11點)--脾經當令七、 午時(上午11點到下午1點)--心經當令八、 未時(下午1點到3點)--小腸經當令九、 申時(下午3點到5點)--膀胱經當令十、 酉時(下午5點到7點)--腎經當令十一、 戌時(晚上7點到9點)--心包經當令十二、 亥時(晚上9點到11點)--三焦經當令第六章 上古天真論一、 生命是一個過程二、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三、 人為什麼會得病--習性造病四、 怎樣才能不得病五、 臟腑本性六、 陰陽論--女七男八第七章 情志病的中醫對治法一、 女子傷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對治法二、 人為什麼會有煩惱三、 人生四惑--酒、色、財、氣四、 百病生於氣五、 情志生克法第八章 中醫如何對治亞健康一、 健康的定義二、 中醫論人為什麼會得病三、 「五勞」和「七傷」四、 中醫解讀亞健康第九章 醫道總綱一、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二、 順其自然三、 求醫不如求己四、 天人合一五、 醫易同源六、 醫的本意七、 藥的本意第十章 中醫的六大要點一、 人為本,病為標二、 自愈力--人體自有大藥三、 強調身心互動四、 重視人文關懷五、 不治已病治未病六、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附一《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附二《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商品規格

書名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
作者 / 曲黎敏
簡介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身體健康,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本書以《黃帝內經》養生之道,指出常見卻不為人注意的生活惡習、養生誤區,提供全方位正確養生方式,讓你免於「養病」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ISBN13 / 9789863616597
ISBN10 / 9863616591
EAN / 9789863616597
誠品26碼 / 2681731886002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醫道,就是生活之道


《黃帝內經》是一本奇異的醫書,它不像西醫書籍那樣總是生理、病理及外行人根本看不懂的資料和指稱,它恰恰談的都是我們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事物,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於是,我們學習它的過程就成了一次捕捉天地自然光影流轉的美麗旅程。
在浩瀚的中華文化經典中,「醫道」始終獨立而鮮活地存在著:一方面,「道以醫顯」─醫道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陰陽、五行、中庸等觀念在醫道中無不盡其所極地鋪設張揚;另一方面,「從醫入道」又是掌握傳統文化精髓的捷徑,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個體生命,天與人盡在此中融和,象與數也不再虛無飄渺,而是如我們的每一次呼吸那樣真實而令人感動……學習它,玩味它,按照聖人的指點去挖掘探尋我們的身體及靈魂之秘,將是我們重整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航程。
世界上最高的學問都是研究人的學問。思想、哲學上的差異並無法阻隔我們對人類生命肉體認識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只要是人,就會有喜怒哀樂或悲傷恐懼,人類情感和肉身的共通性最終也會導致人類關於醫學觀念的某些共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醫學又是人類學中最高的學問。
而這門學問在中國又體現為生活之道,中國的聖人為了說清楚其中的道理,統統採取了打比方的方法,他不去說這個概念「是」什麼,而是說它「像」什麼,在《易經》裡他畫出卦來讓你看它「像」什麼,然後去感悟真理;在《詩經》裡他用「比、興」的方法來描述人心;在歷史書裡他講故事;在醫書裡他說春夏秋冬……他從來都不用大概念壓人,而是發掘生活的點滴來映照我們的心靈。因此,中國的經典都是智慧之書,而不是知識之書,是可以讓一個民族懷著隱秘的熱情世世代代、反反復複去閱讀的書。
老百姓可能不大明白為什麼要「冬吃蘿蔔夏吃薑」,為什麼中國人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為什麼子為鼠、寅為虎、午為馬等原理,但千百年來中國的百姓因循著古訓就那麼自自然然地生活著,被稱之為「中醫」的醫學護佑著……當探究到它的深處,我們方知道,原來很多真理都是從身體裡變現出來的,是自自然然的東西,因此參悟這門學說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人體與自然的奇妙和諧,兩者的和諧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而如何依準我們的生命本性去生活和做人,則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需認知的事情,《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則可以幫助我們盡量地完成這場對自我生命本體的認知過程。
這是一門仁術。它源於一種根本的、深沉的愛,源於一種沉靜的力量及心靈的閱讀。它熨帖著我們生命的根,傳統醫學的真正作用不是機械性地對疾病進行「治療」,而是像一位老師,告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改掉導致我們身體衰弱的壞習慣,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們生命本性的生活習性,並引導我們順應自然的力量。
這是我們的一次關於身體的認領和解讀。它發生在五千年前,甚至更遠,在遠古的講堂上,一群聖人圍坐在一起;在遙遠的今天,我們開始了自己閱讀的旅程,在模糊的字跡背後,我們找尋,關於宇宙、關於生命、關於靈魂的秘密……
我們現在閱讀《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似乎有些難度,但這絕不是一次跨文化的對話與閱讀。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當中都流淌著美麗而空靈的漢字的基因,只要我們能享受孤寂,我們便可以像閱讀李白和杜甫那樣去閱讀《黃帝內經》,它一樣有著超凡的洞察力、博大的精神和動人的韻律,一樣有著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所有美德,它確定權威與法則,講究和諧與穩定,注重教化與實證,它不僅引領我們游走於宇宙太空,感受曠古時空的荒謬與空寂;而且引領我們不斷地向內、向著那似乎不可知的黑暗,不斷地問難探索,直至找到我們生命的真實的每一次悸動……

曲黎敏
二○○七年十月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三章
飲食養生法

一、食物和藥的區別
中國有句古話是「藥補不如食補」。藥和食物的區別是什麼?古代的藥都叫作毒,毒本身就是草。《說文解字》裡寫道:「毒,草往往而生。」就是草生得很濃密。民間有一句話叫作「是藥三分毒」,大家一定要清楚這個毒指的是什麼。在這裡,「毒」指的是藥的偏性。食物跟藥相比,對於食物我們用的是它的平和之氣,而對於藥我們用的就是它的偏性。
中藥的偏性是什麼?就是它獨特的氣、味、歸經。所以,中藥非常注重採摘時間。如菊花茶,它生長在秋冬季節,它的氣也就是秋天和冬天的氣,所以它補的是腎和肺。許多人認為,喝菊花茶敗火。敗的是哪裡的火呢?是肺火?還是腎水的火?還是引起你下巴上長疙瘩的那個火?其實,菊花茶不敗火,在所有的花裡,只有它獨取秋冬收斂收藏之氣,如果說別的花走的是升陽的氣機,那麼它走的就是降氣,這才是它的獨特之處。
所以,藥物採摘的時間就特別重要。在中醫裡,什麼藥在什麼季節採摘都非常講究。如果不按照節氣去採摘,藥效就會受到影響。現在很多藥物都是人工種植了,所以藥效一定會受影響。中醫能否延續下去,與中藥的關係很大啊。
藥是用來做什麼的呢?請大家記住這樣的原則:藥補不如食補。藥是用來「賑災」的。當人體得了疾病以後,人體的氣血供應不足,這時候藥就被用來賑災。但藥不可以天天吃,它只是臨時賑災。俗話說,「救急不救貧」,如果生病了,藥可以臨時地幫助你一把,解決陰陽偏盛或偏虛的問題。雖然說當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用藥臨時來賑災;但如果元氣傷了、沒了,那就是拿人參堆著也沒用了。
人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黃帝內經》是本奇特的書。它講得最多的是人為什麼得病,而沒有更多地講藥物,並且告訴大家:得病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在《黃帝內經》裡,只有13個藥方,而且都是很簡單的方子。它真正的意圖,是讓我們更多地關注身心的修養,而不要太過分地依賴藥物;同時它也啟迪我們,健康是一個積精累氣的過程,要一點點攢起足夠的氣和精,才可以供養一生的補給。
《黃帝內經》更重視經脈,它講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就是儲存多餘經氣的地方,也是藏元氣的地方。在所有的中藥書裡,沒有一味藥入奇經八脈。也就是說,沒有一味藥可以補元氣。只有食物可以補益元氣,天天能吃的東西才能補益我們的身體。所以,身體健康的基礎需要依靠每天的科學進餐。

二、吃對食物不生病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飲食文化的國家。在中醫看來,最高明的醫生應該是食醫。中醫裡認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些概念是什麼意思呢?五穀,就是指糧食,指黍、菽、小米、大米和小麥這五種東西,它們都是養生的最重要的食物。
春天養生吃五穀雜糧
春天應該吃什麼呢?春天是人體儲存的「精」發散的時節,所以,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春天最好注重糧食。為什麼注重糧食呢?因為糧食是「精」,雖然春天並不產生新的糧食,但這時的糧食是頭一年的種子,而種子都是具有生發之機的。種子都可以發芽,所以春天的養生特別注重吃糧食。
夏天養生吃羹劑
在《周禮.天官.醫師章》裡面提到夏天我們應該吃的是羹劑。為什麼要吃羹劑呢?因為夏天我們的陽氣全都浮越在外,五臟裡最為空虛,這個時候任何滋膩的、味道重的東西對於我們的脾胃來說都是難以消化的。所以,哪怕吃肉都要切成很碎的末,或煮成羹來吃,這樣既好消化,又能補充夏天因汗太多造成的體液流失。南方人飯前習慣先喝湯,也是這個道理。
秋天養生吃醬劑
到了秋天,應該吃什麼呢?在《周禮》中記載,古人在秋天是比較注重食用醬劑的。因為秋天正好是萬物生長和成熟的季節,醬劑也就是大醬、辣醬之類的東西,都是發酵的東西,是有利於消化的。秋天的食物比較豐盛,自然要進食一些味道厚重的東西。在這樣的季節吃醬劑,有利於發酵和吸收。
冬天養生吃飲劑
而到了冬天,古代人是比較注重飲劑的。因為冬天人的陽氣全都內收,再加上吃得多、吃得好,活動又比較少,這時可以飲一些淡酒,可以達到通經脈、化濕滯的作用。同時,由於冬天我們的陽氣全都內收,所以皮毛、體表就容易受涼,比較容易感冒,所以飲一些淡酒還可以取暖驅寒。

***

四、《黃帝內經》的飲食之道
《黃帝內經》的飲食之道就在幾句話,《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五穀為養
五穀即主食,包括小米、小麥(麵)、大米、黍、菽(豆類)。
小米:天下萬物中最養人的應為小米。小米屬於種子,而牛奶等屬於衍生物,種子種下去可以收穫無數。且小米為黃色,可以入脾,補脾效果最好;小米很養人,但也容易使人發胖,在山西、陝西等地,小米吃得多,所以大多數女人能夠豐乳肥臀。
小麥:古語言「冬至餃子夏至麵」。小麥冬種夏收,得氣多多,麵食補心氣第一,屬於熱性,夏天可以多食,因為夏天人們心火外泄得厲害,所以應該多吃麵食,可以強壯人體。
大米:偏涼性,晚上可以服用,以清涼順氣。可見,早晨起來喝小米粥,晚上喝大米白粥為宜。
黍:黍為黏米,熱性更足,難以消化,過去窮人或長途跋涉的人會多食黏米糕,因為不容易餓。
菽(豆類):豆類可以補精髓。冬天屬收藏,可以多食用。在豆類中,黑豆最為養人。古人云「豆令人重」,但重是重在骨髓,不是發胖。
五畜為益
五畜是指雞、鴨、羊、狗、豬。中國古代強調老人才可以吃肉,因為肉可以長人的勇氣,但不能開人的智慧;古人不提倡年輕人吃肉,還因為吃肉容易生性慾。
冬至時,我們可吃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補血,生薑羊肉溫熱,為大補。
羊、牛、雞屬火性,應該燉食,如北方的小雞燉蘑菇。小雞陽性,蘑菇陰性,陰陽和合比較科學。在西方,雞多是烤食,這樣更增加了雞的火熱之性,反而不科學。
鴨子應該烤食,因為鴨子屬寒性,同時加蔥、薑、蒜等辛散之物可以化肉食。有人問中國南方的一道名菜─「蟲草煲老鴨湯」是否合理?其實,老鴨好比更年期後的鴨,性徵已經不明顯,所以如此吃法並無不當。
現在吃素的人越來越多,吃素的人一般還忌諱吃蔥、薑、蒜、香菜等,這是因為蔥、薑、蒜、香菜等為辛散之物,可以化肉食,既然不吃肉食了,自然不必吃這些東西了。而肉食者則一定要多吃蔥、薑、蒜等物,最好還要喝點溫熱的酒,或者喝些大麥茶等,因為大麥茶可以去積食,平脹氣,壯血脈,化穀食,止渴暖胃。
肉食還包括魚蝦蟹類的東西,這些都偏於寒性,吃它們時尤其有講究。首先這些東西最好是熟吃,生吃最好用酒浸過,並伴隨著溫酒和芥末類的東西才好消化。其次,吃魚蝦蟹類的東西時,不可以喝碳酸飲料和冰啤酒,碳酸飲料喝多了容易脹氣;啤酒就羊肉,一涼一熱,容易得消化道疾病;啤酒就海鮮就是兩寒,容易誘發痛風。那喝什麼呢,喝溫熱的黃酒,或者大麥茶。有人說,那就沒什麼樂趣和刺激了,一口冰啤一口海鮮多爽啊,是啊,等百病纏身就不爽啦。
五菜為充
現在很多想減肥的人就把菜當作主食來吃,這是完全不對的。因為古人認為五菜是糧食饑荒時的補充食品,菜只是一種補益,「五菜為充」,就是說菜只不過是作為主食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當主食來吃。菜又稱為「蔬」,蔬,「疏也」,可以疏通氣機。所以,菜不可以切得太碎,它的纖維性是個寶,慢慢咀嚼對人也有益處。
五果為助
現在一些女性有一個誤區認為只吃水果可以減肥,其實水果不能減肥反而能夠增加人的體重。
水果長得滋潤,胖胖的都是為了滋養裡面的核,核是種子,要是核也好吃的話,就早被人吃光了,所以核不好吃,甚至有點小毒,有毒都是為了自保啊,就如同好看的玫瑰要有刺一樣……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啊。
所有的水果都是為了滋養核而存在,所以吃水果可以滋潤人的皮膚但不能減肥。水果中,桃子性溫熱,宜多食;葡萄性涼,應該少吃。榛子等堅果是種子,對身體非常有好處,但身體弱、元氣虛的人一吃這些能量大的東西就過敏,因為要多調元氣上來消化它們啊,所以過敏反應又是人體自保功能的一個表現。

***

六、不同節氣的進補
前面已經提到了「不時不食」,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到底有幾個重要的節氣是講究進補的呢?
冬至應該吃什麼?
第一個重要的節氣是冬至。冬至就類似於一天當中的子時,在這個時候是一陽生,即陽氣開始生發起來了。那麼我們該吃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是眾說紛紜。
一種觀點認為,冬至應該吃當歸生薑羊肉湯。因為冬至意味著最寒冷的時節到了,天地一派陰霾之氣,所以鼓勵吃當歸生薑羊肉湯這些升陽的東西。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冬至應該吃老鴨湯。因為這個時候陽氣已經開始生發了,而鴨子雖是陰性的,但老鴨基本屬於更年期後的鴨,其陰陽屬性是平和的,所以要想平抑陽氣的話就應該吃老鴨湯。
其實,這兩種方法完全可以根據具體時間進行變通。中國的節氣非常準確,時間可以精確到幾點幾分。所以,在冬至前要補陽的話,就可以吃當歸生薑羊肉湯。假如冬至是下午4點鐘的話,那麼你中午飯就可以吃當歸(20克)生薑(10片)羊肉(500克),煮3小時左右,少放鹽,只喝湯即可。如果是下午4點鐘以後冬至已經到來了,一陽已經升起了,這個時候可以吃鴨子,最好是蟲草鴨架湯。
冬天是可以進補的,因為冬天的熱全在體內,可以把一些很不容易消化的東西都消化掉,所以這時候就可以喝鴨湯,但鴨湯一定要清淡。
同時,我們還可以做一些身體方面的輔助治療。比如,可以買艾條來薰神闕穴(肚臍)的四周。神闕穴是連接我們先天、後天的一個根本性的穴位。在冬至的前後四天和冬至那天薰神闕穴,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為什麼要喝臘八粥呢?
過了冬至以後,有一個節叫臘八,中國古人非常強調喝臘八粥。為什麼要喝臘八粥呢?臘八粥裡邊幾乎包含了所有的五穀,包括大豆、小豆、大米、小米,另外還有紅棗、桂圓之類的東西。冬天的時令是與我們人體的腎臟相對應的,而豆類的東西從外形看很像腎,所以中醫認為豆類是入腎的。「豆令人重」,豆類實際上是補精髓的,精髓多了人體就重,所以一定要喝臘八粥。
另外,臘八這個時候還是深冬,沒有新的糧食產生,這時我們吃的幾乎全是種子的精華。還有一種現象:過去有錢人家會在臘八的時候施粥給窮人。這意味著不僅要強壯自己的身體,也要讓勞動者強壯起來,好讓他們在來年開春時有力量去勞作。
立春為什麼要吃春餅?
在立春的時節,我們要吃春餅,也叫「咬春」。春餅裡邊都是哪些東西呢?基本上就是韭菜、豆芽、雞蛋等東西。為何要吃這些東西呢?因為它們都是發物,有助於春天的生發之機。
我們了解了這些知識以後,吃也就吃得明白了,活也就活得明白了,生了病也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

八、食物的偏性
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
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
食物基本上由四類組成,即穀、果、畜、菜。中醫認為,真正的食物是這四者的匹配,其中每一類又都隱含五方和五時,這樣就大大擴展了食物的性味,凸顯了食物和而不偏的性質。
比如魚蝦出於東海之濱,生發之氣偏盛,對患有瘡疥的人來說就是「發物」。牛羊多產於西北,有收斂收藏的氣性,故而營養豐富,但年輕人不可多食,多食則不易代謝,易性情粗暴、性慾旺盛;老年人多食血肉之品,則可以補益精血。
在穀物方面,中國北方人多食麵,南方人多食米。麵甘溫入脾,可以潤肌膚,厚腸胃,但也易於壅氣,助濕;米甘鹹微涼,可以除煩渴,固胃開胃。
五臟各有所喜
中醫認為:五臟各有所喜。比如說,肝宜甘,因為甘味可以緩釋肝氣的勁急;心宜酸,因為酸味可以收斂心火;肺宜苦,因為苦味可以助肺氣肅降;脾宜鹹,因為鹹味可以使脾不會運化過度;腎宜辛,因為辛味可以宣散和提升腎水之陽氣。
上面說五臟各有所喜,而食物也是有偏性的。那麼食物的偏性講的是什麼呢?
酸走筋。酸類的東西是走筋的,走肝的。如果你病在筋或得了肝病,則「無食酸」。因為酸是主收斂的,太收斂則肝氣不能生發,所以,得了肝病以後就要少吃一些酸類的東西。
辛走氣。辛類的東西是走氣的。肺主氣,我們一吃辣的東西,就會打噴嚏,流鼻涕,流眼淚,如果病在氣,就「無食辛」,意思是說如果你得肺病了,就不要多吃辛辣的東西,以防過度耗散。
苦走血。苦味的東西是走血的,即走心。到夏天的時候,我們都強調大家要多吃一些苦瓜,目的就是讓心火不要太外散。這是從食補的角度去講的。「病在血,無食苦」,如果病在心的上面,就少吃一些苦的東西,讓心可以生發一下,心血可以散一下。
鹹走骨。鹹類的東西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腎。五臟好比五兄弟,元氣就好比是五臟的父母,平時,元氣居住在老大家裡,也就是藏在腎裡。所以,吃鹽最容易調我們的元氣。
現在大家都喜歡吃味道濃的、辣的東西,這都是脾胃虛弱的表現,實際上都是在調元氣。所以,吃麻、辣、燙的東西,就可以把元氣調上來,讓人顯得很有精神。「病在骨,無食鹹」,意思是,如果病在骨頭上,就不要吃太鹹的東西,不要過分地調元氣,這樣才能把骨養住,把腎給養住。
甘走肉。甜味的東西走肉,走脾胃。像小孩子愛吃糖,就是因為他脾虛。「病在脾,無食肉」,如果病在脾胃,就不要吃太多甘類的東西,不要吃滋膩的東西,因為滋膩的東西會讓脾增加代謝負擔,使脾更加疲勞。

九、五味過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所謂脈,就是指血。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吃太多鹹味的東西,就會抑制血的生發。抑制血的生發,就會使血脈逐漸凝聚,那麼臉就會變黑。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吃苦的東西,我們的皮膚就會枯槁,毛髮就會脫落。因為肺主皮毛,苦主降。如果多吃苦味的東西,肺氣就不容易宣發。肺氣調不上來,就滋潤不到我們的皮毛。所以,我們的皮毛就會出現乾枯萎縮的現象。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吃辛辣的東西,就會燥乾了筋的液,影響了筋的彈性,手爪就會乾枯。《黃帝內經》裡說得很清楚,肝在變動為握,意思是說肝病是否嚴重,就看身體的筋如何。所謂筋指的就是身體當中一切有彈性的東西,比如血管、肛門括約肌、子宮……如果這些地方出現病變,那就說明肝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要少吃辛類的東西。
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酸主收斂,大量食用酸味的東西,會使肝氣的生發受到抑制,從而抑制脾土,脾運化不出新的精,使肌肉角質變厚而嘴唇外翻。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甘為中土之味,而脾土剋腎水。由於甘類的東西是渙散的,所以多吃甘會影響腎的收斂功能。頭髮是否滋潤、烏黑和濃密,這些都和腎的收斂氣機有關。因此,多吃甘也會造成頭髮脫落,因為它的收斂氣機減弱了。
以上情況都屬於五味過度對我們身體的傷害。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暢銷500萬冊!北京中醫藥大學名教授 曲黎敏解析《黃帝內經》養生之道,
飲食養生法╳四季養生法╳十二時辰養生法,教你預防疾病、調節身心、智慧養生。

中醫養生專家曲黎敏,二十年厚積薄發之作
最適合初學者的《黃帝內經》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