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使用說明書: 心理學教授實話說, 什麼決定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 誠品線上

人心使用說明書: 心理學教授實話說, 什麼決定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作者 陳曉
出版社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商品描述 人心使用說明書: 心理學教授實話說, 什麼決定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警語:翻開這本書前請務必想清楚,你真的想把人心看得這麼透澈嗎?爸媽講不聽的理由、主管找你碴的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警語: 翻開這本書前請務必想清楚,你真的想把人心看得這麼透澈嗎? 爸媽講不聽的理由、主管找你碴的原因、渣男不會被淘汰的真相, 以及宇宙最難解的謎題――為什麼你越累越想滑手機? ★武志紅心理聯合出品,口碑爆棚 ★研究心理學15年資深教授專業解說 ★100,000學員人氣課程精華集結 41個生活故事╳10個心理測驗╳13個練習題╳17個思考題 教你如何透過心理學,正確使用人心, 不論遇到什麼情況、各種奇葩,都能破解背後的心理機制,從容應對。 * 生活中真正無往不利的人,通常都是既能做自己,又很好相處的人。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了解人心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關鍵是了解以後,改變行為與態度。武志紅「看見心理平臺」課程主講人 陳曉,以生活化的故事、淺顯易懂的解說,告訴你從了解人心到改變行為與態度的完整步驟。 步驟①理解自我 為什麼有人想一夕成名,有人卻連家門都踏不出去?心理運作的機制複雜,但主要都是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衝突,維持自我的平衡。 步驟②探究行為 老闆對我有意見,是老闆難搞,還是我太奇葩?人的行為千奇百怪,讓你心裡總有一萬個「為什麼」,不妨試試心理學的「歸因」大法,找出行為背後的真正成因。 步驟③改變態度 對方明明是個渣,你卻狠不下心分手?心理學上的不敗議題:認知失調。看清楚自己在哪些地方落入認知失調的陷阱,同時了解是什麼主導你的行為,就能做出正向的改變。 步驟④破解情感 問世間情為何物,心理學家會告訴你,愛情有三種成分,變化出八種型態,再加上「成人依戀」的影響,教你如何理性判斷,現在的這段關係究竟值不值得繼續走下去。 步驟⑤傳遞善意 大難臨頭只會鳥獸散嗎?從個人擴大到社會群體的心理狀態,人類社會或許真的可以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讀者感心好評】  扎實的學術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讓這本書區別了以往枯燥的心理學學術書,更方便小白的故事闡述方式,幫助讀者輕鬆閱讀和自我檢測。  通俗化地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為大眾解析心理現象、社會行為,趣味橫生的同時,不乏科學嚴謹。  看了這本書,對以前計較的人和事不那麼在意了,減少了我很多內耗。 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對於管理自己和內心的關係,讓自己言行一致,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作者簡介】 陳曉 武志紅「看見心理」平臺,「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學」課程主講人。 廣東白雲學院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從事心理學科研和教學十五年,跨界心理學科研、教學、心理諮詢與培訓。 主要研究和諮詢領域:中國式家庭養育(親子關係和父母成長課程)、正念實踐研究,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表中英文文章20多篇。 主講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多門心理學專業課程,多次獲得校級教學獎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曉陳曉武志紅「看見心理」平臺,「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學」課程主講人。廣東白雲學院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從事心理學科研和教學十五年,跨界心理學科研、教學、心理諮詢與培訓。主要研究和諮詢領域:中國式家庭養育(親子關係和父母成長課程)、正念實踐研究,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表中英文文章20多篇。主講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多門心理學專業課程,多次獲得校級教學獎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像讀故事一樣,輕鬆學習心理學 Part 1 理解自我 01 「網紅」與「忠實粉絲」 02 無法出門的學生 03 東西方人與南北方人 04「別人家的小孩」 05「魔鏡,魔鏡,告訴我」 06「一把詭異的尺」 07 放不下的手機 08 吸引力法則的真相 Part 2 探究行為 09 人生中的一萬個為什麼 10 悲觀主義者的自助手冊 11 「奇葩」的三個標準 12 主管為什麼批評我 13 他遲到是因為不愛我嗎? 14 憑什麼你可以插隊? 15 買它!買它!買它 16 圈套!圈套!全是圈套 Part 3 改變態度 17 「剩女」的抉擇 18 「魚」與「熊掌」左右為難 19 小王子與玫瑰花 20 一塊錢的力量 21 為什麼改變主意 22 「母夜叉」與「小白兔」 23 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 24 說服父母為什麼那麼難 25 什麼「話」最動聽 26 如何搞定調皮的孩子 27 提高說服「免疫力」 Part 4 破解情感 28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29 我好像在哪裡見過你 30 「完美」男人的條件 31 「完美」女人的條件 32 「貞操」之戰 33 愛情的「配方」 34 看不見的「愛人」 35 為什麼愛會「隨風而逝」 Part 5 傳遞善意 36 戴上「有色眼鏡」 37 讀書真的無用嗎? 38 善良實驗 39 無私的吸血蝙蝠 40 無動於衷的目擊者 41 一笑「泯」恩仇 主要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心使用說明書: 心理學教授實話說, 什麼決定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作者 / 陳曉
簡介 / 人心使用說明書: 心理學教授實話說, 什麼決定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警語:翻開這本書前請務必想清楚,你真的想把人心看得這麼透澈嗎?爸媽講不聽的理由、主管找你碴的原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ISBN13 / 9789865065836
ISBN10 / 9865065835
EAN / 9789865065836
誠品26碼 / 2682301859006
頁數 / 36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像讀故事一樣,輕鬆學習心理學

這是什麼心理?
有一個很優秀的女孩,她和男朋友談了八年的戀愛,然而這個男孩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情人,對這個女孩不是很用心,還做過對不起她的事。女孩非常痛苦,她在理智上知道這個男孩靠不住,但就是無法離開他,周圍的朋友都勸她放棄這段感情,但她堅信這個男孩是她的「真愛」。
為什麼人會深陷一段不值得維繫的感情而不可自拔?心理學的研究會告訴你答案。
假如你和伴侶去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你很不喜歡這部電影,對方卻說這部電影讓他重新體驗年少時的迷茫與無助,實在太感人了,希望你能陪他二刷。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去還是不去?
如何知道感情深淺並預判走勢?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借你一雙慧眼,透過你在過往類似情境下的選擇,幫助你看清緣深緣淺。
2020 年春節期間,新冠疫情爆發,我花了整整七天勸說我父母戴口罩、不要出門。但他們對我的勸告置若罔聞,根本不聽。尤其是我爸,還天天往外跑。但是當鄰里開始廣播疫情訊息,我爸就立刻跑回家,好多天都不敢出門。
為什麼一個心理學教授的話還不如鄰里的大聲公有說服力?心理學的研究不但可以解釋其中奧祕,還可以告訴你怎樣防止父母上當受騙,怎樣讓青春期的叛逆孩子聽話。
假如你計畫買一臺電視機,商場裡同品牌的電視機有低、中、高三個價位,你最有可能選哪一個價位的電視機?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聰明的消費者,然而心理學研究卻發現,商家早就挖好了「陷阱」……
這本書將從一個個小故事切入,教你從心理學的視角看清故事背後的行為邏輯。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你吃驚,甚至刷新你的認知。
本書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介紹了許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實驗往往充滿大量的專業理論和統計數據,除非受過專業的研究訓練,否則很多人都會望而卻步。但你不用擔心,本書不是枯燥乏味的學術報告,更不會乾巴巴地羅列數據和圖表,而是用有趣的故事演繹心理學理論和研究,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特點。
除了介紹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本書還包含了我對這些理論和研究的反思。期望這些反思可以幫助你審視自己的某些既定觀念,從新的視角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從而提升思考能力。
此外,本書也側重從宏觀的社會角度來分析人的心理與行為。
近年因為新冠疫情而限制出遊、聚會等活動,很多人一開始很享受居家生活,感覺非常愜意,但是時間一久,就覺得出去散散步、見見人都無比幸福。這說明了人類具有社會性,沒有人是完全獨立的個體,無論心理或行為皆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群體和社會影響。這本書就是從這個角度切入,讓你從瑣碎日常的煙火氣中看到人生百態,也看到歷史文化、甚至是生物進化在人心裡留下的烙印。換句話說,這是一本很貼近現實生活的心理學書籍。當然,這不意味其他的心理學視角不重要,各種視角都能幫助你更加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本書中還有各類心理學小測驗、練習題和思考題,幫助大家充分理解書中的內容,提升生活品質。
此外,我還附了一些心理學研究的原始文獻資料,推薦了一些電影和書籍,幫助你拓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思考的廣度。
很多人好奇的問題,都可能在本書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這是一本獨特的心理學書籍。在同類書籍中,有趣的心理學書籍可能沒有這本書專業,而專業的心理學書籍又可能沒有這本有趣。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關係、了解世界,這本書可以幫你用「心」看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試閱文字

內文 : Part 1  理解自我

01 「網紅」與「忠實粉絲」──自我概念
小明是一個中學生,最近他和家人說不想念書了,因為現在直播很夯,可以賺很多錢,他也要做直播主,成為「網紅」。
小紅也是中學生,她對做「網紅」不感興趣,但是她有一個偶像,她在粉絲團裡相當活躍,熱衷於為自己的偶像打榜 ,容不得別人說她偶像不好,甚至把自己的生活費都用來應援偶像。
為什麼現在一些年輕人會像小明這樣熱衷於成為「網紅」,或者像小紅這樣成為某個明星的「忠實粉絲」?
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自我概念」或許可以幫助你思考上面這個問題。

我是誰?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旨在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美國哲學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年)把自我(Self)分為兩個層面(見圖1-1):一個層面是「主我」,即英文中的「I」,指主動的訊息感受者;另一個層面是「賓我」,即英文中的「Me」,由對自己的看法和信念組成。主我對應的是「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而賓我對應的是「自我概念」。

例如:「我看到媽媽」和「我認為我很勤奮」。這兩句話的主語「我」作為訊息的知覺者,就是主我。而第二句話「我認為我很勤奮」中的「我很勤奮」是人覺察到的,是人對自己的看法,這就是自我概念。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概念指的是人對自己的一整套看法和信念。人用這一套看法和信念來加工跟自己有關的社會訊息和自身訊息。

在你心裡的三個「我」
每個人都有很多關於自己的看法,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希金斯(Edward Tory Higgins)把人的自我概念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真實我(Actual Self),第二種是理想我(Ideal Self),第三種是應該我(Ought Self)。
什麼叫「真實我」呢?意指個體認為自己實際上擁有的特質,即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理想我」指的是個體期望自己擁有的特質,即期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應該我」指的是個體認為自己應該做到或必須擁有的特質。比如,你趕時間,卻剛好遇到紅燈,你很想衝過去,但你知道自己必須遵守交通規則。這就是「應該我」:我需要遵守交通規則。
心理學家認為,當真實我、理想我與應該我之間出現差距,人就有了改變的動力。比如,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可能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現在還沒有成為期望中的自己,所以要學習相關知識來提升自己。而當理想我和真實我合而為一,人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在談戀愛的時候,每天都有動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一旦結婚就漸漸發福、變得邋遢,因為他們的理想我和真實我已經合而為一,失去了繼續打扮的動力。
有不少學生,尤其是男生,上大學後沉迷於線上遊戲,荒廢學業。這些學生並非一直如此,其中很多人可能在國高中階段非常用功讀書,但是考上大學之後,就墮落成「學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轉變呢?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找出不同的原因,此處我嘗試從「自我概念」這個角度來看看問題可能出在哪裡。
在國高中階段,父母、老師甚至社會,常常向學生傳遞以下訊息:等你考上大學就輕鬆了。因此,學生在國高中階段的理想就是考上大學。等他考上大學,他的理想我和真實我就合而為一,他也就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所以,家長和老師最好不要用這樣的話來勸說孩子讀書,努力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考上大學,而是讓自己在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有人會問,如果孩子已經出現這種現象,該怎麼辦?
有一種做法是建立新的「理想我」,找到繼續努力的方向。
對於建立新的理想我,在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有一個學生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他是一個很高大的男生,入學沒多久就告訴我,當初他以為心理學很好玩,但是學習一段時間後發現,心理學並不像他想像的那樣有趣。他不想轉系,卻也不想每天無所事事。
了解之後,我沒有像一般老師通常會做的那樣――努力告訴他心理學多麼實用,而是直接問他一個問題:在你上大學之前,除了讀書以外,有沒有特別想做且不犯法、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自己的事情?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和我說,他一直很想學琵琶。我沒有勸他放棄這個「荒謬」的想法,而是立刻鼓勵他去試試,並且熱心地幫他介紹了琵琶老師。這個學生行動力很強,立刻買琵琶來學,搞得他室友很崩潰――一個高大的男生抱著琵琶坐在陽臺上低頭彈挑,畫面太「美」,不敢看。
過了一陣子,這個學生又跑來對我說,他學不會琵琶,但是他在學琵琶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音樂非常感興趣。後來他在學校創辦了一個音樂社團,每週舉辦一些音樂鑑賞活動。我聽他講起音樂有關的知識,可以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熱愛。
大學畢業後,他真的沒有從事心理學相關的工作,而是去一家歌舞劇院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後來還去加拿大進修,拿到了音樂心理學的學位。
從這個學生身上可以看到,理想不一定多麼遠大。如果你現在沒有動力,那麼不妨問問自己,有什麼是自己想做卻還沒做的,並且馬上行動。
由此可知,倘若理想我與真實我之間有一定的差距,便可給予人動力,但如果真實我、理想我或應該我之間的差距太大,大到無法改變,就可能引發一些負面情緒,如沮喪或憤怒。舉例來說,你現在的月薪是一萬五,但你希望自己一年內在市中心買一個面積三十坪、每坪價格七萬的房子,一般來說,這是很難實現的願望。在這種情況下,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會導致你陷入沮喪、焦慮甚至憤怒等負面情緒。怎麼辦呢?你可以嘗試調整兩者之間的距離,從一個相對容易實現的目標入手,比如從每月定存開始,或者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
有些心理問題可能就來自三個「我」之間的差距。如果理想我和真實我合而為一,人就會失去生活的動力,可能變得生無可戀或了無生趣;但如果兩者差距過大,又可能讓人痛苦不堪。適當的自我差距,才能維持內在的驅動力。
為什麼現代年輕人會熱衷於成為「網紅」或成為某個明星的「忠實粉絲」?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考量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發展特點。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國高中時期做過的瘋狂事,或者去看看那時候的日記,回想當時喜歡的書籍或影視作品,是不是多多少少都有些「瑪麗蘇」或「傑克蘇」 的味道,會幻想自己是各種故事中的主角;這就是青春期的理想我――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網路直播是成為他人關注焦點的捷徑,這種方式能實現青少年的理想我,因而年輕人比較熱衷於做網路直播。少數人為了博人眼球甚至會做出一些比較脫軌的事。
以網紅問題為基礎,再來思考追星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雖然青少年都想成為他人關注的焦點,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這樣的理想我。事實上,很多明星偶像在爆紅前也只是普通人,可能是透過包裝、操作,加上運氣,才成為明星。青少年可能會把自己的理想我投射到這些明星身上,尤其是透過選秀節目從普通人一夕爆紅的偶像明星,幾乎就是青少年的理想我。與其說他們在追星,倒不如說他們在見證自己的理想我實現。所以,這些明星不只是他們本身,還是很多粉絲的理想寄託。這也是為什麼一旦某個明星出現不符合粉絲所期望的人設行為,有的粉絲會憤而「脫粉」甚至「轉黑」。
針對這兩種社會現象,只是批評年輕人思想不成熟不能解決問題,父母、學校和社會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為年輕一代樹立更多合適的理想我榜樣。
當然,上述解釋只是從自我概念的角度來分析這些社會現象,進而得出的結論。這些社會現象並非只有這一種解釋,你不妨嘗試從其他角度思考這兩種社會現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警語:
翻開這本書前請務必想清楚,你真的想把人心看得這麼透澈嗎?
爸媽講不聽的理由、主管找你碴的原因、渣男不會被淘汰的真相,
以及宇宙最難解的謎題――為什麼你越累越想滑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