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 原來, 我們都被困在自己想像的劇情裡
作者 | 梁冬 |
---|---|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 原來, 我們都被困在自己想像的劇情裡:世界有點複雜,豁達大師莊子會陪你找到自由的解答。面對做不完的工作、趕不上的進度,你是否很爆炸,好想喊 |
作者 | 梁冬 |
---|---|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 原來, 我們都被困在自己想像的劇情裡:世界有點複雜,豁達大師莊子會陪你找到自由的解答。面對做不完的工作、趕不上的進度,你是否很爆炸,好想喊 |
內容簡介 世界有點複雜,豁達大師莊子會陪你找到自由的解答。 面對做不完的工作、趕不上的進度,你是否很爆炸,好想喊「我受夠了」? 碰到愛批評、愛爭論、愛比較的人,你是否很崩潰,好想說「小人退散」? 不斷與機會和成功擦身而過,你是否感到沮喪,好想問「是我不夠好嗎」? 人生中會遇到的各種想不通、放不下、過不去, 莊子早就透過一幕又一幕的超現實短劇告訴你怎麼做了。 ►被情緒綁架時,請提醒自己── 所有情緒反應,都只是出於內心預設立場的習慣而已;不如深呼吸一口氣,換個角度看事情,或許反而能看見轉機。 ►碰到用嘴巴刷存在感的人時,請記得── 對方除了證明你是錯的而他是對的以外,什麼也證明不了。請盡快遠離這種人,否則你一定會充滿挫折感。 ►事情不如預期時,請告訴自己── 任何事物的好壞對錯都不是永遠的,此刻看似不好的結果,未來也可能變成好結果;不妨盡情享受過程中的風景。 在《齊物論》的世界裡,所有事物都是同一個生命體, 而我們的所見所聞,只是不同攝影機拍到的各種角度而已。 世界越亂,越需要讀莊子, 練習不隨波逐流,從今天起好好過生活。
作者介紹 梁冬梁冬正安康健創始人、正安自在睡覺創始人、冬吳文化創始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健康服務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中醫大家李可先生,亦是中醫大師郭生白先生的入室弟子。與生命本質的多維度跨界相關的《生命》系列紀錄片出品人及主持人。電臺節目《冬吳相對論》、《冬吳同學會》主講人,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節目被蘋果App iTunes 評為「年度最受歡迎社會經濟類談話節目」。喜馬拉雅FM《莊子的心靈自由之路》主講人。電視節目《國學堂》主講人;《新週刊》「2012年度生活家」。曾任百度副總裁,中國鳳凰衛視主持人及主編。出版作品:《梁冬說莊子》系列、《處處見生機》、《唐太宗的枕邊書——梁言群書治要》、《黃帝內經說什麼》系列(與徐文兵先生合著)、冬吳相對論.心時代文集之《歡喜》、《無畏》(與吳伯凡先生合著)、《睡覺》。
產品目錄 第一章 你有沒有可能也達到顱內高潮 世界是一個完整一體的投影嗎 世間有多種法門 能做高人弟子的也不是普通人 第二章 不焦慮的活法 南郭子綦與他的親學生 煩惱是不會沒有的,但你可以放下它 真正的答案包裹在體驗中 我們的身體像是大地的縮影 睡覺是一個節奏的樂章 天籟到底是什麼樣的聲音 第三章 問題本身就是答案 睡覺時思前想後的那些人 萬事萬物是普遍相連的 不斷用追問來回答問題 真正統領著公司行為的,不是老闆 不理解背後的邏輯,再努力都沒有意義 紛繁世界背後的道統 第四章 你怎麼知道你和老公不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一體兩面 去觀察自己生滅的念頭 在睡夢裡產生奇妙的洞察力 你可以成為夢裡的主人 世界是一重又一重的鏡像 兩個內在不同的自己 共同生命體的一體兩面 第五章 不自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被自己的成見蒙蔽了 假如世間無處不在都是隱形攝影機 後臺不同維度的豐富資訊 你的世界觀蒙蔽了你的世界 幫助我們獲得自在安定的錨 第六章 艱難人生中最值得擁有的心智模型 彼此有彼此的是,各自有各自的非 你的行為都受制於一個「環」 內心世界一變,外部世界就都變了 你的成見決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不以物喜,才能夠不以己悲 日本房地產給我們的啟示 如何擁有把不好的事情都轉換為好事情的心智模式 第七章 你我其實都一樣 天底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為什麼看了一部恐怖電影,你會成為一顆受「驚」卵 世界上哪有真正的「一碼歸一碼」 憑什麼一個人只能是男人,或者只能是女人呢 世上所有的事情,其實真的不一定是你所以為的那樣 什麼是真理?也許你能用,就是得到了 第八章 為何「想得到卻沒得到」「現在有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什麼樣的人能夠「挫萬物於筆端」 分別心不休,煩惱不止 你總是活在關於好壞的判斷裡面,有必要嗎 不要像貪吃蛇——吃得越多,負擔越重 你為什麼會「朝三暮四」 抱怨傷身害命,都是自找的 好的人生,就是一個把抱怨活成玩笑的過程 第九章 多麼痛的領悟——一出「生」就會入「死」 要不想為一隻小狗的離去而悲傷的話,最好的方法是從開始就不養狗 要想「成」得先有「損」,有「損」才會有「成」 無論你在哪一個狀態,最終都會到無語的狀態 可以去做任何事,但心裡面,要對做這事的成敗得失不那麼在意 你無法同時彈出所有的音符 第十章 你不僅僅是你,你還是誰呢 可以這樣說,又同時可以反過來說,才比較接近一件事情的本質 所謂嚮往,既代表對過去的迷戀,又代表對未來的展望 沒有相殺,怎麼會有相生 說話,應無是非和機心 睡不好覺,主要是因為白天你的身體不夠累 做不到「靜中禪」,那就去「動中求禪」 第十一章 是什麼在暗暗摧毀我們的人生 從精神層面上來看,壽命是沒有長短分別的 內涵越小,外延越大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被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沒有任何人能確定自己到底活成什麼樣 既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活成什麼樣,那麼我們該如何自處 你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第十二章 人生的悲催就是「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大部分人臨終時都後悔自己一生中沒有做什麼 要做就做一個「不辯論,不是非」之人 享受過程,比享受結果更享受 真理不是辯論出來的 小心那些用嘴上的是非爭辯來刷存在感的人 「他說的我都知道,我擔心我說的他不知道。」 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做才是得到 發呆的人和不發呆的人差別在哪裡 第十三章 「哥,您多大的人物啊,還為這點兒小事煩惱?」——放鬆的智慧 我們的所有煩惱,都是因為內在所擁有的還不夠多 把自己放在一個大格局裡,事情就變小了 亂什麼不能亂心 第十四章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自己喜歡但無用的事情上 智慧就是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同之處」 人活著,要無聊得起、無用得起 改變並決定你命運的,實際上都是那些看似沒用的事 是什麼讓我們有了好壞的分別 活得是好是壞,都只不過是我們 「習慣」的呈現 我們現在活在一些什麼樣的荒謬的慣性裡 人活在習慣裡面好嗎 不習慣的狀態不一定是錯的 這世上總有人可以看見你看不見的一切 第十五章 每一件事情的付出和回報,總是要盈虧平衡的 中國文化真的是一門境界的學問,而不是對錯的學問 你過去所做的絕大部分事情,有多少是真正有意義的 高級的人是怎樣做事情的:不趨利,不避害,不喜求 這輩子重要的事情,都不是去努力結交某些朋友而得來的 你夢過自己做夢嗎 千萬不要在夢醒的時候發現自己還在熱身 第十六章 越讀《莊子》,越發現自己無知得可怕 我們完全有可能是什麼東西的「影子」 「我不是人,我可能是人工智慧」 當任何一個問題放到無窮大的領域時,我們在有窮世界裡面的理解就沒有意義了 美好總是需要用某種特別神奇的方式來結束的 第十七章 世界,由你的願力決定 蝴蝶和我,都可能在彼此的夢裡 你相信你是,你就是了 第十八章 為什麼莊子應該是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文學家 相隔再遠的事物,為什麼還能「互通款曲」 鏡子破碎了,每一塊也能照出你全部的影子 「齊物論」,就是「全息宇宙理論」的文學版 附錄《莊子.內篇.齊物論》
書名 / | 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 原來, 我們都被困在自己想像的劇情裡 |
---|---|
作者 / | 梁冬 |
簡介 / | 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 原來, 我們都被困在自己想像的劇情裡:世界有點複雜,豁達大師莊子會陪你找到自由的解答。面對做不完的工作、趕不上的進度,你是否很爆炸,好想喊 |
出版社 /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5061555 |
ISBN10 / | 9865061554 |
EAN / | 9789865061555 |
誠品26碼 / | 2682029030008 |
頁數 / | 30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5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
入戲要深,出戲要快
*好事和壞事是同時存在的
我覺得,莊子就是一位達觀的、不講究絕對對錯的人。什麼是達觀呢?莊子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的正面和反面加在一起才是全面,悲觀和樂觀加在一起才是達觀,悲觀的時候應該樂觀,樂觀的時候應該悲觀。
怎麼判斷一個人是悲觀的還是樂觀的呢?悲觀的人是他在眼前生存環境很好的時候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樂觀的人在很慘的時候不管是蟄伏還是低頭,總是充滿生機,頑強不息。巴菲特說,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世間一切雖然充滿不定的變數,但自在源於無常,無常才是常態,無智才是智。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莊子是道家裡的孔子,你看他幾乎在每一篇裡都拿孔子來講,事實上幫我們還原了一個真正的孔子。起碼在莊子的視角裡,孔子是一位更達觀、更不糾結的人,而且孔子對於人世間的種種人性,是很瞭解的,而且很洞察。對於人性,他並不那麼悲觀,而且樂知天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莊子做到了孔子後來想明白的事情,而孔子做了很多莊子暗暗想做但又沒去做的事。對於這一點,我以前不瞭解,讀《莊子》讀多了以後才發現其實莊子是很愛孔子的。錢穆先生也這麼認為,他認為基本上來說莊子是道家學派裡的儒家,儒家學派裡的道家;而愛新覺羅.毓鋆老師在解讀莊子的時候更是用《大學》和《中庸》的精神來作注解。
在某種程度上,莊子的內心隱隱存在著對做事情的一番羡慕,只不過由於外界的原因導致他最後悟出了一種道,收穫了一種超越世間的達觀。
《齊物論》本質上講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
具體體現在我們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呢?我的一位朋友,年輕的時候離了婚,後來一個人把孩子養大,她女兒告訴我,媽媽常說離婚是自己人生中做的唯一正確的事情——好和壞真的要看站在什麼層面上講,有些時候她在跟別人討論作為一個單身媽媽的經歷時,那些閨密、女同伴,或者剛剛認識的女士都會報以某種同情,好像她很慘。但是當她分享完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後,居然絕大部分女人都悄悄跟她說,「其實我覺得你真讓人羡慕」。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都很難理解好事和壞事之間其實是一個轉換,轉換的本質就是時間和角度。同樣一件事情,或者是任何一件事情,換個時間、換個角度看,它都呈現出我們在世間看到的價值判斷的另一面可能性。
我還有一位老朋友,他是很驕傲的人,九十年代上過富比士富豪榜,是到現在為止為數不多的沒進去、沒下去、沒上去、沒出去,而且電話號碼還沒換的人。那些進去的、下去的、上去的、出去的人,當年也是非常令我們羡慕的人物。所以我們又怎麼知道這些進去、下去、出去的結局不是從某人成為富豪榜榜單裡的人物那個時候開始的呢?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你反過來看它,都會讓你產生截然相反的感覺,就好比快樂和悲傷的情緒。我們以前總是說,好事隱藏在壞事的裡面,壞事隱藏在好事的裡面,這其實還是站在好事的角度看壞事,站在壞事的角度看好事,全然沒有瞭解好事和壞事是同時存在的。
我們常常由於自己視野的狹隘,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在一件事情的好或者壞上面,這其實是人類進化或者人類演化的一個結果。
當我們迅速地對一個人進行好壞分析的時候,就不至於讓我們總是處在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況。就像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出一種看電影的習慣——先不看劇情,也不看裡面的矛盾,只看這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常常問媽媽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不知道這是如何形成的,可能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簡單地把事情分成好事壞事,把人分成好人壞人,有助於我們判斷,令我們可以趨利避害。但其實,壞人也有很多好朋友,好人也幹了很多齷齪事——起碼想了很多齷齪事,他只是沒有膽量、沒有機會、沒有因緣做壞事而已。
*如何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呢?
我們對好壞怎麼判斷呢?一言以蔽之,我們都是世界的一面鏡子,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體的。我們就像全息照片一樣,每一個人經歷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狀況,都是借由時間和空間的投射,而呈現出來的我們內心價值觀的判斷的物件,並擁有了非常大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當我們能夠站在一個全息的十方維度來看事情(十方就是上下、前後、左右、過去、未來、生死,生死也可以用陰陽來取代),你就建立起了一種全息視角。
全息視角是我們大部分人所缺乏的一種視角,因為人的眼睛長在鼻子上面,是平著長的,大部分人只能看180°的範圍;而馬的眼睛因為是長在兩側的,所以它就可以看到更寬廣的世界;蒼蠅就更厲害了,它是複眼,幾乎能看到360°範圍內的物體。
再比如,假設我們的眼睛能同時看二十五個攝影機拍攝的影像,有的攝影機在身體裡面,有的攝影機在身體外面,有的攝影機在身體上面,有的攝影機在身體下面,有的攝影機在下一個街角,有的攝影機在你的未來,還有的攝影機在你的過去……,同時聚集在你面前的螢幕上,你會看到什麼?這仿佛是大廈保全的視角,當大廈保全看見一個人走進來的時候,他在不同的顯示器裡面看見這個人的屁股,看見這個人的禿頭,看見這個人的腳,看見這個人上二樓,看見這個人拐進了隔壁張阿姨的家……
如果我們能夠像保全一樣看見世界,問世界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我們就能夠從過去、未來、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全然地看到一個人的立體圖像。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對全然不好不壞的同情。一切盡在不好不壞的淡定中,它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如是這般,就是分解成為每一幀每一幀的畫面。
在看過這些不同維度之後,你會產生一種「全然感」,這種全然感會幫助我們產生了了分明、如如不動的情緒反應。如果你不站在過去、未來,不站在裡面、外面,不站在宏觀的、全然的視角看問題,就會一驚一乍,一會兒覺得高興,一會兒覺得興奮,一會兒覺得無聊,一會兒又覺得有懸念……。但是如果你能夠有機會全方位地把一件事看完,就會產生一種不說話的沉默感,因為你知道故事的劇情會反轉、反轉、反轉……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尊泥菩薩的眼睛已經被裝上了攝影機,耳朵也被裝上了監聽器,而且每一個來跪拜菩薩的人走出去以後都被沿街的攝影機拍下其故事,這些故事全部彙集到「雲端」,被中央處理器處理。比如,有人希望兒子成績能考好,有人希望貪污腐敗不要被抓到,有人希望自己趕緊離婚,還可能有人希望自己不離婚等等;同時,又能知道這些希望的背後有著什麼真實目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作為一個人工智慧,一個集合了大資料的菩薩,你看到了所有人的訴求,你會怎麼辦?
如果你看了一千年,你會發現原來所有人祈求的事情歸攏起來就二十種,你會怎麼辦?
如果你看到這些人後來各自的人生結局,有些人放了一百塊錢,結果沒有達成他的目的,就在心裡暗暗地說「這菩薩一點都不靈」;還有些人想著先給一些訂金,等事成之後再多給一些……。如果這些念頭也通過一種無線Wi-Fi的方式上傳到「雲端」,被菩薩接收到,你覺得他會怎麼樣,會怨恨這個人嗎?
如果一百個人裡面有九十多個都是類似的想法,那菩薩會怎麼樣?他最後一定只會做一件事情,就是對他們感到無奈,並覺得很無聊。
菩薩知道這些人其實只不過是未開悟的,還活在自己糾結的世界裡面的普通人,他心懷慈悲地想要讓這些普通人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希望他們不要被自己短時間的訴求所綁架。同時,對於菩薩這樣一個與宇宙「連接」的「終端接收器」來說,看到的不僅是人,也許他還能聽到蟲子,甚至是一個蒲團的聲音(你怎麼知道一個蒲團沒有意識?你怎麼知道一根房梁沒有意識?你怎麼知道一盞燈沒有意識?如果它們都擁有了人工智慧,並且已經聯網,產生一種所謂的「意識」以後,它們都會有自己的語言),他把這些都彙聚起來的時候,就會感受到「諸漏皆苦」——人生的一切歡喜和痛苦背後都是無常的苦——每個人來祈求都是因為他苦,一個特別開心的人是不會來祈求的。
菩薩感受到了每個人在時間、空間,以及周遭關係連接的集合產生的集群效應,他感受到了無聊、無奈,然後保持沉默。最後,他對於世間的無常充滿了整體的、全然的瞭解、洞察和接受。
*我們的傲慢就來自於偏見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資訊被全部採集之後在雲端進行大資料處理的這個過程,就像看了無數個顯示幕的大廈保安,會產生什麼感覺?那肯定是最接近佛性的人,因為他看到了人間所有的夢想、所有的貪婪、所有的愚蠢、所有的悲傷、所有的自以為是、所有的勾心鬥角……,最後就會保持一種全然的接受。
這種全然的接受是因為他看到了所有,而且他看見了連接,甚至看到了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連接(當然也看見了別人和世界的連接),他看見了人和物的連接,就像物聯網一樣,關鍵是這些所有的「全然」最後會產生的結果,就是三個字——「整體感」。
這個整體感用莊子的話來說叫「齊物」。所有的情緒波動,都是基於我們對世界認知的思維活動的偏向,是偏見帶來的,我們的傲慢就來自於偏見,我們的謙卑來自於真正的對「全象世界」的洞察,這個洞察就叫「般若」(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有了般若之後,才會由無奈生出同情,從同情生出願意幫助大家的願力。所以智慧和慈悲是並行的,有了智慧和慈悲之後,才會發大願;有了大願之後才有大行(大智菩薩是文殊菩薩,大慈大悲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大願菩薩是地藏王菩薩,大行菩薩是普賢菩薩)。所以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其實不是四個人,是四種不同的「宇宙投影」,而且他們不是簡單地從一到二,從二到三,從三到四的次第關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然關係。只不過為了方便表述,人們把它表述成四個方面。
因為我們的語言是單向性的,大部分人的頭腦運轉只接受單向運轉,我們的世界觀完全受制於我們語言表述的局限,這就是為什麼太智慧的人往往會出現一種情況——無語。因為他會語塞,同時有八十句話湧到喉嚨,而這八十句話是矛盾的,先說哪句後說哪句?他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所以這叫「戒定慧」。
「戒」是克制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的執著,或者是克制自己偏狹的角度。我們對錢財很渴望,其實是因為我們偏狹地認為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才是我們對財物那麼執著的主要原因;我們對愛情有那麼強烈的要求,是因為我們害怕自己終將孤獨,而大部分人沒有接受過孤獨的訓練,所以很害怕孤獨以後無所事事;我們對於生命的執著是因為大部分人沒有「死」的經驗,所有的經驗來自於「生」,而死是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於是就產生了恐懼。我們每天晚上入睡,尤其是很多人會睡得很「死」(完全無知覺的時候),為什麼不感到恐懼呢?因為你知道第二天早上還會醒來,所以你就沒有擔憂了。但你又怎麼知道,在人生的大夢過程當中,這一次的死亡不是一場夢呢?你又怎麼知道,你現在活著的世間不是另外一個更深層次的夢的一個片段呢?
*《齊物論》是《莊子》所有篇目的總綱
我認為《齊物論》是莊子的「宇宙全息論」的展現。
在《莊子》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篇就是《齊物論》,它是《莊子》所有篇目的總綱。沒有《齊物論》做基礎,你無從瞭解不生不滅,無從瞭解不好不壞,無從瞭解不垢不淨,無從瞭解「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因為宇宙的任何一個點,都包含了整個宇宙的投影。
只有我們把世界作為資訊流的時候,才能夠想像,一個晶片大小的地方,可以容納整個世界。因為它不僅僅是自己的存儲量很大,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生發一個連結,一個與雲端記憶體相連的連結。而每一個受理終端,就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的每一個「相」,就是我們經歷的每一個片段的相。每一個相都只是一部分,都只代表了本質的一個角度;而另外的部分,就是這個相的「分相」,所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就是那個事物的本體,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好壞、長短、大小、生死、快樂悲傷,全部都是一個整體同時存在的不同面。當你理解這件事情之後,才能說是無好無壞,無生無死,無壽者相。無無明(無明就是陰暗),亦無無明盡(就是連陰暗的盡頭也沒有)。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所以才會有了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以上所有的論述都在一個假設和前提之下,那就是,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全息投影,而我們是這個全息投影的一個切片。所以,世界即我——我們是世界的投影,世界也是我們的投影。這個世界是所有人投影的集合,就像互聯網只是所有節點的集合一樣,這個世界本身是一堆相互投影的集合。所以,我在本書裡講的就是世界是你的投影,你也是世界的投影,而這個互相投影的過程,即我們看世界、看彼此的角度隨時會變化。
這也就是《金剛經》裡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話最後一個字排下來反著看,就是「觀電影法」。所以,學會看電影,就學會了看宇宙;把自己活成一部電影,即人間是劇場。總之,入戲要深,出戲要快。
所以人生的真相,就是發現原來大哥也有小煩惱,小人物也有大夢想。天天晚上在微信上微博上對中美關係、貨幣戰爭指點江山的人,第二天早上六點鐘爬起來在地鐵排著2.5公里的隊去擠公車,為了一個煎餅果子今天又漲了五毛錢而生氣,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大部分人是這樣,我也是這樣。
你要向「論」討教,向大道討教。
這僅僅是梁同學的私房筆記,必有各種不究竟,懇請斧正。
梁冬(太安)2018戊戌年春於自在喜舍
內文 : 煩惱是不會沒有的,但你可以放下它
「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今天,那個全然的我,沒有了自我、本我、超我的分別,只有一個「吾」來代表所有的我。本我、自我和超我就是佛洛德對所謂的「我」的冥想。所有的我今天都沒有了,全部合為一個「吾」。
「汝知之乎?」——您知道這一點嗎?南郭子綦表揚他的學生,並且說他已經放下了,也就是說他今天參透了。
馮學成老師在《禪說莊子》裡面對這一段的描述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對莊子的理解,不是停留在邏輯、知識以及考據的層面,而是在體悟的高度。他就認為南郭子綦在這一刹那間大徹大悟、煥然一新。
其實,這個東西並沒有那麼神祕。如果你在玩賽車遊戲的時候,完全投入其中,過了很多關。不管明天要不要考試,老婆是不是在抱怨,兒子是不是在哭,反正你在那個遊戲裡面已經達到一個狀態之後,突然就通關了。那種成就感仿佛是你已經戰勝了全國十億遊戲玩家,你明白一切都是假的,而你在遊戲裡用假的成功獲得了真實的快感,多有趣。
當年,一位我尊敬的先生和我說過,他曾經見過一位戰場上的將軍,當敵人就要攻打上來的時候,他卻說要休息一下,一下子就睡著了,一分鐘以後就可以醒來。那種隨時可以把世界放下、扔掉,將自己置身於整個世界之外的能力,可以幫助一個人獲得解脫。煩惱是不會沒有的,只有當你完全覺察不到它,哪怕0.01 秒完完全全不去想它的時候,也彌足珍貴。
所以,那些沒心沒肺,甭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夠吃飽睡醒再說的人,都有大福報。我只有在很少的時刻能夠達到這種狀態,就是跟一些特別聰明的老師在「精神飆車」的時候,在某個刹那間都覺得很好笑,同時哈哈大笑的時候。那一刹那間,「無我相,無壽者相,無人相,見諸相非相」。反正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的不言之樂。
******
你的世界觀蒙蔽了你的世界
有時候,我們明明贊同一件事,結果有人提出一個和我們差不多的觀點,我們就要說點跟他不一樣的,否則怎麼顯得比他高級、聰明呢?通常,我們與別人爭論一個問題的時候,只不過是為了刷存在感。而具體想討論和說明的問題,早已經被我們忘在九霄雲外。
用莊子的話來說,所謂的大道,就是隱形在背後沒有圖像、沒有聲音、沒有形成好壞的「資料包」。但是,我們卻因為自己內在的意識、習慣、心智模式、看問題的角度,選取了整個大道所幻化出來的其中一個小片段,然後得出某種自己的判斷。
比如,一個孕婦會發現滿大街的人都腆著肚子,一個背著LV 包的人會發現滿大街的人都拎著LV 包,一個戴眼鏡的人會發現每個人都戴眼鏡,甚至有些人並不近視卻還戴著一副鏡框……
你用你的世界觀形成一個看世界的特殊角度,然後你再看什麼都是那個東西。
莊子說:「為什麼大道會被那些所謂真偽,也就是真的還是假的觀念所隱藏呢?為什麼真理往往被『我的還是你的,好的還是壞的』這類概念所蒙蔽呢?到底什麼東西是真的呢?到底什麼東西是假的呢?」
為什麼我們要提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在世間的種種不快樂,都是由於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被自己的「成見」所蒙蔽。
之前,蘋果公司推出一款紅色的iPhone 7。有些人就說:「哇!這是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來的『中國紅』,你看蘋果公司多麼珍惜中國市場!」事實上,這是蘋果公司為一個慈善組織而做的,很多與那個慈善組織相關的東西都是紅色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蘋果公司是用這款iPhone 7為那個慈善組織捐款。如果再深入探究的話,你會發現原來這個慈善組織竟然跟一些境外其他勢力有所勾結……。所以,千萬不要以為iPhone 7 的紅色是為「中國紅」而度身訂製的。但是,有些人就這麼理解,認為這就是「中國紅」,拿著多吉祥,跟穿紅色內褲一樣,本命年必備……
其實,行呢,還是不行呢?有意義嗎,沒意義嗎?
突然,你會發現我也像莊子那樣講話了。因為它就是這樣的,只能這樣表達。你說那麼一部「中國紅」手機,你願意把它變成辟邪神器,還是接受它本來是某所謂慈善組織而做的行為藝術?
******
幫助我們獲得自在安定的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心就是那麼一個像寶石一樣通透不變的微小東西。但是,它被蒙蔽了。蒙蔽在上面的東西是什麼?是我們的價值觀判斷——成見的塵埃。
我採訪明就仁波切的時候,他反覆說:「你一定要知道,在每個不同東西背後的都是金剛石。」《金剛經》說的就是,一切東西都只不過是蒙蔽在金剛石外面的種種的殼:「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但是,把外面的東西拿開之後,那個如如不動的本體,才是幫助我們獲得自在安定的錨。
為什麼《齊物論》在當今時代特別有意義?因為我們總是被新的知識所嚇倒,被新的形象所嚇倒,被新的故事所嚇倒,全然沒有看到那些事情只不過是那個不變的東西幻化出來的變化。
南老說過:「要想摒除一切是非,莊子說唯有一個辦法,就是真正能夠明道,這樣才能夠摒除萬有的不齊,而歸於齊一的道體。」
如果你對那個不變的東西沒有瞭解,就會每天都活在焦慮當中;如果你對那個不變的東西有堅定的信念,就能夠破除對一切好壞的糾纏、痛苦和執著。
最佳賣點 : ★喜馬拉雅FM「梁冬私房筆記:莊子的心靈自由之路」播放量破2,300萬次
★當當圖書《梁冬說莊子》系列破13,000則評價,99.8%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