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爸媽, 這樣做最安心: 15項迷思X18種常見老年X25則日常伴老須知, 台大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親自解惑
作者 | 詹鼎正; 李翠卿/ 訪談整理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顧爸媽, 這樣做最安心: 15項迷思X18種常見老年X25則日常伴老須知, 台大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親自解惑:➤爸媽的健康,你了解多少?•整天說失眠,卻一看電視就睡著?•保健食 |
作者 | 詹鼎正; 李翠卿/ 訪談整理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顧爸媽, 這樣做最安心: 15項迷思X18種常見老年X25則日常伴老須知, 台大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親自解惑:➤爸媽的健康,你了解多少?•整天說失眠,卻一看電視就睡著?•保健食 |
內容簡介 ➤ 爸媽的健康,你了解多少? • 整天說失眠,卻一看電視就睡著? • 保健食品多多益善,不治病也強身? • 中藥、西藥只要隔一小時吃就沒關係? • 是藥三分毒,吃太多藥會洗腎? • 聽說打疫苗有副作用,到底該不該打? • 老人家肉肉的不健康,應該要減肥? • 忘東忘西,鐵定是失智了? • 上了年紀老倒勼或駝背很正常,不用治療? • 找其他醫師諮詢,會不會得罪主治醫師? • 生病就要找名醫,大醫院的醫師才厲害? ➤ 疼惜爸媽,這樣做最貼心? • 花錢供爸媽住豪華養生村最孝順? • 請個外傭貼身照顧爸媽就萬無一失? • 幫爸媽安排的健檢項目愈多愈好、愈貴愈準確? • 老人家開車出門趴趴走太危險,待在家最安全? • 年紀大就要飲食清淡才健康? • 食物要煮得軟爛,長輩才好入口? • 要活就要動,老人家一定得運動才能延年益壽? • 退休就要享清福,要爸媽別沒事找事做? • 年紀大了聽力不好,講話一定要大聲吼? • 老人家忌諱身後事,避而不談才上道? ▍鎮日在外拚搏、衝刺事業的你, 整天為了養兒育女、充實自我忙得團團轉的你, 有算過與爸媽相處的時間還剩幾天嗎? ▍台大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醫師擁有美國老人學與長期照護博士學位,受過完整正規老年照顧訓練,以其專業解答常見病患疑問及照護困境,更給予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保健指南,幫助你替爸媽顧健康、顧快樂。 ▍「生老病死,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生命定律。 雖然爸媽的人生已經近黃昏,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盡己所能, 讓他們的夕陽餘光無限美好。」──詹鼎正
作者介紹 詹鼎正● 學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老人學與長期照護博士台大醫學系● 現職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內科部暨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 經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副院長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 著作《好好照顧您》《你應該要知道的老年醫學》《老人服務與照護》(合著)自認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親自擔任活到104歲外婆的老年醫師。李翠卿/訪談整理台大政治系、政大新聞所,曾任財經記者多年,現為文字工作者。作品曾獲金書獎、金鼎獎、吳大猷青少年科普特別推薦獎。
產品目錄 自序:麗似夏花,美如秋葉 PART Ⅰ:顧爸媽的13大難題 Q1. 喜歡「逛」醫院,吃藥當吃補 Q2. 中醫西醫哪個好?可以同時吃中藥和西藥嗎? Q3. 老人家應該定期打疫苗嗎? Q4. 吃藥很隨興,想到才吃、想吃就吃 Q5. 血壓、血糖飆高,要馬上就醫嗎? Q6. 「老倒勼」是正常的嗎? Q7. 老人家需要減肥嗎? Q8. 老人家不愛喝水怎麼辦? Q9. 保健食品有吃有保庇? Q10. 應該讓父母「在宅安老」,還是送到安養機構? Q11. 要讓父母知道他們自己的真實病況嗎? Q12. 該陪同長輩就醫嗎? Q13. 如何讓外籍看護成為照顧長輩的好幫手? PART Ⅱ 我們是怎麼變老的? 人老了,通常會有什麼變化? • 身體組成:肥肉增多,肌肉變少 • 骨骼關節:骨質流失,軟組織退化 • 呼吸系統:肺活量降低,抵禦病毒能力減弱 • 神經系統:健忘、對外界刺激反應變慢 • 免疫系統:外鬥外行,內鬥內行 • 心血管系統:血管彈性減弱,血壓步步高升 • 腸胃道:胃酸減少,腸蠕動變慢 • 腎臟及泌尿系統:「正常退化」並不等於要洗腎 • 眼睛:目睭花花,瓠仔看做菜瓜 • 耳朵:耳背重聽,低音比較聽得見 • 嗅覺與味覺:食之無味 • 牙口:齒搖口乾,勤保養避免變成「無齒之徒」 • 皮膚和頭髮:肉鬆鬆而髮蒼蒼 PART Ⅲ 銀髮族日常保健 活力老年生活須知 • 食:身體健康就不必特別忌口 • 衣:維持身體恆溫很重要 • 住:首要考量安全與便利 • 行:身心狀況良好,行動不受限 • 育:替生活找到新的意義與重心 • 樂:量力而為,培養新嗜好 定期健檢、日常監測,避免小病變大病 就醫疑難大解惑 PART IV 18種老年常見疾病 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 • 高血脂 • 高血糖 • 高血壓 腎臟病 中風 失智 老年憂鬱症 骨質疏鬆 譫妄 慢性阻塞型肺病 營養不良 睡眠障礙 尿失禁 帶狀皰疹 肌肉骨骼常見疾病:退化性骨關節炎、痛風與全身性免疫疾病 癌症 PART V 寫在最後 如果還有明天──談預立醫療決定 後記:請記得,那無限好的美麗夕陽
書名 / | 顧爸媽, 這樣做最安心: 15項迷思X18種常見老年X25則日常伴老須知, 台大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親自解惑 |
---|---|
作者 / | 詹鼎正; 李翠卿 訪談整理 |
簡介 / | 顧爸媽, 這樣做最安心: 15項迷思X18種常見老年X25則日常伴老須知, 台大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親自解惑:➤爸媽的健康,你了解多少?•整天說失眠,卻一看電視就睡著?•保健食 |
出版社 /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4797783 |
ISBN10 / | 9864797786 |
EAN / | 9789864797783 |
誠品26碼 / | 2681808076008 |
頁數 / | 30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爸媽的健康不能等!
專業醫療建議 × 實用照護技巧 × 全方位日常保健指南
台大老年醫學權威,助你替爸媽顧健康、顧快樂
導讀 : 敬愛的讀者:
台灣是亞洲最早高齡化的國家之一,僅次於日本。
二○一八年三月底,台灣老年人口已達總人口十四.五%,正式來到「高齡社會」。到二○二六年時,台灣老年人口將突破二○%,躋身「超高齡社會」之列。推動高齡醫學,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
隨著科技與醫學的進展,今日的老人一點也不「老」。許多年過六十的人士只要身體健康、活力充沛,仍能持續工作或學習,或是過著充實愉悅的退休生活,盡情享受「第二人生」。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在國外完成老年醫學完整訓練後回台大醫院服務,是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重要推動者。《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整理了中年兒女可以為父母關心留意的日常保健事項,乃至於多種常見老年疾病的預防與照護方式,幫助我們時常替爸媽顧健康、顧快樂。
• 中藥、西藥只要隔一小時吃就沒關係?
• 保健食品多多益善,不治病也強身?
• 聽說打疫苗有副作用,到底該不該打?
• 年紀大就要飲食清淡才健康?
• 如何替爸媽安排健檢?
• 忘東忘西,鐵定是失智了?
• 退休就要享清福,要爸媽別沒事找事做?
青壯年兒女正值職場家庭兩頭燒的階段,往往無暇多關心老人家,一回頭才
驚覺歲月匆匆流逝,父母不再身強體健、不再屹立不搖,不再是當年替我們頂住天塌地動的參天大樹……
詹鼎正感性的說:「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保健書,更是一個溫暖的提醒,提醒為人子女的我們,愛要及時、關心要及時。」
另一方面,為人子女者也可以透過這本書,客觀的認識「老」,破除對「老」的焦慮與迷思,為父母與自己預約美好老年。
「老」是無可避免的身體現象,但「老」也是智慧的巔峰與人生黃金歲月。
用心照顧好身體健康與心靈活力,父母和我們都可以「不老」。
天下文化編輯部副總監 楊郁慧
內文 : 【書摘1】
吃藥很隨興,想到才吃、想吃就吃
關於吃藥,老人家的「症頭」特別多,最常見的是忘記吃藥,還有人會不按醫囑,自己當醫生決定要不要吃,或是自作主張吃家人的藥。還有一些老人家則會特別糾結吃藥的「時機」:到底要飯後還是飯前吃?萬一錯過,該不該「補吃」?
首先,針對忘記吃藥的問題,我會建議老人家養成固定時間服用藥物的習慣,不妨去雜貨店或藥房購買小藥盒,很多藥盒還會印上星期幾、早中晚等標記,避免自己忘記到底吃過藥了沒有。如果老人家有在用智慧型手機,現在有許多提醒服藥的APP可供下載,也是避免忘記吃藥的好工具。
至於飯前吃還是飯後吃,說真的不是太大的問題。絕大多數的藥物,只要遵守一天服用次數以及劑量,飯前吃或飯後吃效果其實沒什麼差別,只要病人有規律服藥就好,不必太糾結飯前或飯後吃,最重要的是規律服藥,把疾病控制穩定。
倒是有一些藥物特別會刺激胃壁,若覺得空腹吃不舒服,當然還是選擇飯後服用,比較不會引起不適。當然,少數的藥物,因為特別的學理,一定要飯前或飯後吃,那麼醫師通常會特別提醒。
萬一還是忘了吃,到底要不要補吃呢?那得看延遲了多久,倘若只有幾小時,就可以補吃,但假設是早晚該服用的,早上漏吃,到了傍晚才想起來,就不要再補吃了,短時間內吃兩次藥,怕負擔還是太重了。
比較麻煩的用藥問題是「自己當醫生」,不少老人家會不從醫囑,自己調整藥量。有些藥像是抗生素,不宜自行停藥,一定要「吃好吃滿」,或許服用一、二天後,症狀已經緩解,但如果此時就貿然停藥,細菌可能又會反撲,再次造成感染,或是引起抗藥性,原來的藥就沒有效了。此外,像是抗憂鬱劑,也是不宜自行停藥的藥物,一方面可能會影響療效,二方面突然停藥也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一定要跟醫生討論過,才能調整藥量。
還有一種「自己當醫生」的狀況是:一人拿藥全家吃,覺得症狀差不多,就「互通有無」。奉勸各位長輩,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若覺得身體不舒服,應該要去看醫生,萬一吃出問題,後果可大可小,也可能因此錯失診斷出真正癥結的機會。
【書摘2】
老人家應該定期打疫苗嗎?
有些老人家對打疫苗這件事頗抗拒,覺得接種疫苗是一件滿危險的事,深怕原本好端端的,打了針以後,反而過敏出亂子;也有老人家是懶得打,覺得自己很硬朗,「應該不會那麼衰」。
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我會奉勸老人家,疫苗這種東西,還是有接種有保庇。
以流感為例,因為老人家免疫力比較弱,萬一罹患流感,有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最好還是能在流感高峰以前就先做好準備,盡可能避免罹患流感。
因為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大一樣,所以必須每年接種一次不同抗原成分疫苗。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炎是長者第三大死因(八點五%),僅次於惡性腫瘤(二十四點六%)及心臟疾病(十二點八%)。除了流感疫苗,我誠懇建議老人家也該去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除了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疱疹疫苗也是我們會建議老人家接種的疫苗。
老人家因為免疫力比較弱,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遠比年輕人高,雖說帶狀疱疹並不是什麼嚴重的致命疾病,但麻煩的是,許多患者在帶狀疱疹痊癒以後,會有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這種痛可長可短,疼痛度也因人而異,有些人的痛楚程度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防患未然,打疫苗可以大幅降低染病的機率,即便還是不幸得病,也可以減少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機率。
有些老人家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敢打疫苗,其實是多慮了。的確有少數人接種疫苗後,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說,肌肉痠痛、輕微的局部紅腫或硬塊、輕度發燒等,這些症狀多半都只是暫時的,不必擔心,除非出現持續不退的高燒,或甚至發燒合併抽筋,才有趕緊送醫的必要。
對絕大多數長輩來說,接種疫苗是相當安全的,但針對有下列狀況的老人家,像是對蛋或疫苗成分嚴重過敏、過去注射曾有過不良反應,或是本身有免疫缺陷(如白血病、淋巴瘤、愛滋病、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在打疫苗前,最好還是跟醫生討論評估。
【書摘3】
如何讓外籍看護成為照顧長輩的好幫手?
父母若年邁,生活功能下降太多,甚至難以自理,但眾子女又忙於工作,無法親自照顧,就必須請看護代勞。
本地看護比較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但收費大概只有口袋夠深的人才比較遊刃有餘,對於廣大的升斗小民來說,外籍看護費用負擔比較輕省一點。
根據我個人經驗和所見所聞,其實滿多與看護之間的緊張關係,都是因為溝通問題,若能夠把這個環節處理好,也許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讓看護成為照顧爸媽的得力幫手。
以下幾點,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
1. 交辦事項要夠清楚
與外籍看護有時會出現「雞同鴨講」的窘況,雇主要更有耐心一些,並給予清楚的指示。
比如說,可以把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列成清單,甚至附上何時該執行工作的時刻表,方便照表操課,這份清單必須翻譯成英文以及看護國籍的文字,可能的話,最好還能有圖示,就更能降低發生誤會的情況。
有些縣市政府有提供一些相關的圖文照顧手冊(例如台北市目前就有提供中英、中印、中越三種版本的照顧手冊),此外,有些網站如「愛長照」等,也有給外籍看護的相關照顧手冊可下載。
此外,雇主在交辦看護事情時,除了用講的,最好也能親自示範給看護看,會比單純用語言溝通還清楚許多。
2. 管理方式恩威並濟
雇主一定要記住一點:看護是「幫手」,而不是「下人」,該讓對方也有休假或喘息的時間。
遇到被動或比較沒這麼靈光的看護,就要給予更詳細清楚的指令,立下工作標準,當看護工作做得不夠好或犯錯時,必須嚴肅鄭重告誡,清楚提出自己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如果看護很盡責,表現很好,除了誇獎這種口惠,最好偶爾也能給一些實質上的獎勵。倘若家裡老人家比較難相處,雇主也該給外籍看護一些鼓勵和安慰,緩解她的情緒壓力。
3. 有些事最好親力親為或反覆確認
家屬延請外籍看護照顧爸媽,並不是從此就撒手不管,全部交給看護了,有些事情,例如給藥,家屬最好還是能親力親為事先分好藥,或是確認看護真的已經充分瞭解,才能安心交託。
總之,聘請外籍看護,家屬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他們是來分攤子女的照顧工作,而不是來代替子女盡孝,作為子女,該給老人家的關懷仍然不可少。
自序 : 作者序 麗似夏花,美如秋葉
我常覺得老人科的醫生有點像是偵探。
年輕人很少有多種共病,但多數老人家的「症頭」則很多,而引起這些毛病的原因有百百種,有可能是心血管問題,也有可能是呼吸道問題,甚至也有可能是「奇蒙子」問題,有的老人家有些健忘,又或許心智有些糊塗,自己也說不清楚,我們必須像「柯南」一樣,抽絲剝繭,找出症狀的真正癥結。
所以我們老人科看診,很難像某些科別那樣,三分鐘就換下一位,我們得花比較多時間循循善誘,遇到一些「老人囝仔性」的長輩,還得軟硬兼施或跟他們「搏感情」,才能讓他們把醫生的話聽進去。
雖說整個看診的過程似乎有些缺乏「效率」,有些時候還會雞同鴨講,但我個人還挺樂在其中,能夠為那些已經奉獻大半歲月給家庭、社會的長輩們服務,幫助他們在晚年時過得更舒服自在,我深感榮幸。
十幾年前,我在美國攻讀老人醫學時,就發現這門學問最關切的重點並不是如何治「病」,而是如何醫「人」,但老人醫學這個領域特別講究的是「全人醫療」。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從個別疾病的角度來看待眼前這個「個案」,而是希望能透過周全性的評估,照顧到老人家的生活功能,身體、心理、及社會層面,我們考量的面向不只是「治療疾病」,更希望能顧全老人家的生活品質,甚至是生命尊嚴。
與其說我們在治療老人病,不如說我們在幫助長輩們盡量不要生病,或是至少別讓小病變成大病。年老雖然無法逆轉,但我們希望透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盡可能延長老人家行動自如、耳聰目明的歲月,這不只能嘉惠到個別的病人,同時也能幫助國家節省巨額社會成本。
誠如印度哲人、詩人泰戈爾的不朽詩句:「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靜美。(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我們無法阻止「老」這件事,但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夠透過合理的自我照顧,以及人際的支持關懷,老得有活力、有創造力、有智慧,而且有尊嚴,讓生命的晚景不是多病多痛的風中殘燭,而是成熟、圓滿、喜樂的鎏銀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