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3: 河口野學堂
作者 | 楊維晟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3: 河口野學堂:台灣四周環海,島內更是高山林立,五大山脈如同屋脊般聳立,高山造就了台灣島嶼的高度,河流則創造出島嶼的「寬度」,尤其在河流入海處的 |
作者 | 楊維晟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3: 河口野學堂:台灣四周環海,島內更是高山林立,五大山脈如同屋脊般聳立,高山造就了台灣島嶼的高度,河流則創造出島嶼的「寬度」,尤其在河流入海處的 |
內容簡介 台灣四周環海,島內更是高山林立,五大山脈如同屋脊般聳立,高山造就了台灣島嶼的高度,河流則創造出島嶼的「寬度」,尤其在河流入海處的半淡半鹹環境,更是孕育魚苗、繁榮漁業、棲息候鳥的迷人之處。 作者將視野從昆蟲的微觀世界擴展至寬廣的河海交匯處,以其長期觀察自然生態的經驗,實地走訪全台各處大小河口,引領讀者認識這個半淡半鹹的特殊地帶。 本書涵蓋範圍極廣,內容採用綜合性方式呈現,以豐、形、生、漁、命、名、親等七大河口野學堂的方式來介紹河口動物(鳥類、螃蟹、昆蟲)、漁業(捕鰻苗、養蚵、阿美族捕魚)、地質(沒口溪、沖積扇、潮曲流)、植物(海漂植物、紅樹林)等主題,輔以精美攝影與輕鬆幽默的文字,讓台灣第一本介紹島內各河口生態的自然科普書,為台灣的自然教育增添新的一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楊維晟自然生態作家、觀察家,著有『河口野學堂』、『昆蟲記中記』、『賞蟲365天』、『當單眼愛上複眼』等13本自然生態書籍。為了記錄東部自然生態,2012年從台北都會區移居台東潛心創作,2014年以『河口野學堂』一書獲得金鼎獎肯定,同年入籍台東並兼營木一邊民宿,期望透過生活,將影像與文字的觸角深入台東,為這片土地留下動人篇章。『台東之眼』(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是2016年最新力作。部落格:http: lionyang64.pixnet.net blog(台東。自用。)
產品目錄 作者序第一章 豐:豐饒風景吐納-河海交會生成-地貌形繪豐饒-生物百匯取用-漁業受惠第二章 形:形塑大地大水蛇的幻想-鳥瞰河口永不停歇的搬運-輸沙作用動盪之沃土-河積地形河口長虎牙-沙嘴與潮曲流季節性蟄伏-沒口溪河口副產物-海埔地淤塞而出的豐富-潟湖第三章 生 :生命百相河口的簡單推理-動物蹤跡覓與棲-河口生靈過或留-河口飛羽堅持或曾經是風鳥性格-東方環頸鴴無所不在的騷動-鷺科鳥類 與黑面琵鷺黃昏前的流動黑影-黑腹燕鷗到南方白了頭-紅嘴鷗河口快速部隊-燕子退潮現形記-招潮蟹氣勢決勝負-短指和尚蟹隱於野-陸寄居蟹噴沙運功-沙蟹陸地行舟-彈塗魚勇士逆河-日本禿頭鯊無所不在的綠意-河口植物六足行者-河口昆蟲泡水吹海風-水牛與黃牛第四章 漁:漁獲天堂永續利用老方法-人力網魚一季致富的盼望-捕撈鰻魚苗請君入甕-定置網捕魚招招出奇-捕鰕虎魚苗載浮載沉的海味-蚵仔養殖走倒退-採野生文蛤潮溼版拾穗-採海菜第五章 命 :命運未卜水泥治水膽固醇堆積工業開發紛爭第六章 名:河口點名花東的河口南部的河口中部的河口北部及宜蘭的河口第七章 親 :親水空間河口慢遊感受河口脈動參考書目
書名 / |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3: 河口野學堂 |
---|---|
作者 / | 楊維晟 |
簡介 / |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3: 河口野學堂:台灣四周環海,島內更是高山林立,五大山脈如同屋脊般聳立,高山造就了台灣島嶼的高度,河流則創造出島嶼的「寬度」,尤其在河流入海處的 |
出版社 /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
ISBN10 / | 3510946227 |
EAN / | 4713510946220 |
誠品26碼 / | 2681767498002 |
頁數 / | 207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S:軟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台灣第一本介紹島內各河口生態的自然書
自序 : 我老早就嗅聞到,一種融合各類野性元素的自然況味,十多年來,我常有心或無意地靠近這塊略帶黏膩的土地:河口,她的美麗與哀愁我並沒有忽略,就像是淡淡拂過我臉龐的一陣微風,感受到了,卻任由她一而再地掠過我的生命。
這次我捉緊了機會,從一個微觀的昆蟲觀察者搖身一變成為宏觀的河口觀察者,是大學就讀的水資源與環境工程讓我注意到河口嗎?非也,大學參加登山社的爬山經驗強過各種工程實驗課,雙腳走出的知識與視野也絕非原文書中抽象的公式足以比擬,更別提環境工程和環境保育總是背道而馳。是兩年多的自然生態節目製作經驗種下了這顆種子,儘管十多年後它才發芽。
歷經一連串自然生態相關的工作經驗之後,近幾年我以昆蟲攝影寫作為職志,我自許為昆蟲發言人,為備受人類歧視的昆蟲發出不平之鳴,但我沒忘記曾經有個跨年夜,我站在蘭陽溪口和黑潮紀錄片同仁吹著海風,有家歸不得,和我們吹著同樣黏膩海風的還有數十位捕鰻魚苗的漁人,他們有的遠從台東而來,河口就像個聚寶盆,一條條等同新台幣百元大鈔的鰻魚苗從黑潮游了進來,河口吸引著洄游魚類,也吸引著漁人來此拼搏貼補家用的收入,那個夜晚讓我印象深刻,記錄河口的初衷源自於此,多年後我也試著將它實現。
真正貼近河口後才發現,記錄一條河口簡單,記錄全台灣河口卻有其難度,窮其一生或許無法達成,為了圓一個多年的心願,我仍將時間與精力投入河口的自然觀察,兩年多的時間不長也不短,只能盡我所能的造訪幾處河口,由北跑到南,由西跨到東,從泥灘到沙灘,由溼地來到沙嘴。除了地形地貌帶給我的震撼,野性十足的生物才是河口最吸引我的地方,當然,我也沒忘記記錄在河口與大自然搏鬥的漁人。好幾股力量在此交鋒,而我,忠實的紀錄下這一切。
這本書的林林總總,都發生在這淡鹹相交、水出海入的河口地帶,只有堅毅的生物能在此存活,相同的考驗也發生在自然觀察者如我的身上,面對不同河口的變化挑戰,我無法自誇更不能自滿,我的堅毅也只不過比常人多一點罷了,應該算是傻勁吧,也因為擁有這股傻勁我才看到河口的豐富、美麗、無情,以及哀愁。當生物與漁人浸泡在乾溼不定的河口,我其實是站在遠處觀望的那個人,我常與他們保持適當的距離,不想因為我的來訪而造成對方困擾,每每不小心驚嚇到躲藏於河口一帶的生物,心中也總是充滿抱歉之意,但從這些經驗中,我才發現愈是空曠寂寥的河口,愈是有生物在此展現堅毅的生命力,長達兩年多的河口觀察下來,我是學習到最多的生物,雖然我的個性仍然不怎麼堅毅。
為了貼近以往甚少記錄的東部河口,我於2012年毅然決然搬到台東簡居,對一個在台北市都會區生活三十多年的人來說,一切從簡的台東生活並未有任何不適應,反而如魚得水,如鰕虎魚苗找到正確的溯河方向,儘管逆流而上卻甘之如飴,等著我的目的地是甘美之泉?還是荒蕪沙漠?我不得而知,但一路上所見之風景就足以豐富我的人生,我的生命或許早如動盪不安的河口,有時平穩如鏡,有時卻浪潮翻騰,一如河口地形樣貌,永遠沒有定型的一天。
內文 : 第一章.豐:豐饒風景
河與海、淡與鹹、出與入,幾種極端力量在河口地帶拉扯角力,加上人們總是不斷與水爭地,造就了河海交會處的豐饒風景。
吐納---河海交會
此處,能感受幾種極端力量拉扯:河與海、淡與鹹、出與入,甚至總愛與河海爭地的人們,也在此地跟大自然展開土地拉鋸戰。這就是河口,一個河海交會,卻難以受到限制與控制的狂野之地,大自然在此展現了無窮的威力。
我站在河口,回望山脈聳立的台灣島嶼中心,幻想這背脊過度隆起的島嶼是個新陳代謝旺盛的青少年,山林平原是她的肉身,東西奔流的河流是血脈,而河口不就是旺盛新陳代謝後的吐納處嗎?以全島1200公里長的海岸線,總共118條縣市級以上列管的河川,加上難以計數的無名野溪與大排水溝,意味著河海交流頻繁,島嶼吐納機能無礙、順暢。
我又忍不住幻想,這次將島嶼想像成動物,有什麼動物擁有這麼多的呼吸吐納處呢?我想到了摯愛的昆蟲,昆蟲沒有鼻孔,環繞身體四周而生的氣孔才是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的出入口,從衛星空照圖看台灣,座落西太平洋上的台灣島嶼,彷彿一隻悠游在水稻田並露出背部的豉甲(鞘翅目豉甲科水生甲蟲)。如果當年地理課這麼有趣的話,我大概就不會選理工組的科系。
用昆蟲氣孔比喻河口不免失當,生物課與地理課不應混為一談,事實上,受地形坡度與重力影響,流向河口的河水大多只出不進,儘管某些河流為「感潮河流」,鹹鹹海水會乘漲潮之勢入侵河流,淡水在上,海水在下形成淡鹹分層狀態。但在河流多半短而急促、枯水期明顯的台灣,河口仍是吐的多、納的少。
吐納之餘,河口還得不時接受大自然考驗,由於島嶼生成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地處易受颱風侵襲的北迴歸線,使島嶼易受地質(板塊運動)與氣候(颱風)影響而情緒浮動。無雨時,她呼吸緩慢、吐納平順,偶有停滯,是為枯水期;一旦狂風驟雨,鬆動山石順洪流而下,豐水期使她一翻臉變為脾氣暴怒、血脈賁張,一發不可收拾的恐怖樣貌,近八成的全年雨量集中在5至10月,此時河流她不吐不快。
生成----地貌形繪
河口像日夜奔流不息的生產線,不斷自中上游運送大量原物料,原物料包括粒徑大小不一的石頭與沙子,這些無機物雖無法自行移動,在大雨沖刷或山崩搖晃震撼下,仍不情願地離開那條讓它們長滿青苔的小溪流,離開伴隨樹根多年的那塊山坡,順水勢滾向下游。抵達河口的路途有些遙遠,一馬當先的是細粒徑黏土與細沙,是為「懸移質」,它們懸浮水流中成為泥流;速度緩慢甚至偶有停滯的粗粒徑卵石,是為「推移質」,它們在水流下層互相推擠,像壓路機般重新為河床塑型,並和暴洪結合成為破壞力十足的土石流。
順利抵達下游河口的沙石,尤以懸移質為最,被河流帶往大海,大海又將它們打回上岸,沙石任由河海決定最終落腳地。其中體態輕盈的沙子成為「漂沙」,它們遠離河口並流浪於海浪與潮流間,是塑造台灣海岸線最大的「小」功臣。體態沒那麼輕盈的沙石,流速趨緩且與大海拉扯的河口成為最終歸宿,沙石們由安定到動盪,再由動盪轉趨安定,最後在河海內蘊深厚的營力塑造下,全然改頭換面,它們不再是漂流在河水中的一粒沙或一顆石,沙灘、泥灘、礫石灘是它們的新面貌。
地質專家說塑造河口地形的三要素為:1.河流徑流量與輸沙量。2.潮汐能量。3.波浪能量。而我浪漫的認為,河口對一切自有安排,她能根據粒徑大小,決定沙石該停留於何處;與河流老是作對的潮汐與海浪,則是性情不定的藝術家,不斷不斷不斷地帶走或帶來更多沙泥。河與海彷彿有雙無形的手,日復一日共同形塑出:海埔地、沖積扇、三角洲、潟湖、沙丘、沙嘴等,樣樣都是她們合作的藝術品。
河口,是展示河海創作最大的戶外展覽室,每項藝術品,都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