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別人怎麼想: 科學奇才費曼博士 (第3版) | 誠品線上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Further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作者 Richard P. Feynman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你管別人怎麼想: 科學奇才費曼博士 (第3版):本書與《別鬧了,費曼先生》齊名,是透析科學奇才費曼博士一生精彩故事的另一門徑。這本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描寫對費曼性格形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與《別鬧了,費曼先生》齊名,是透析科學奇才費曼博士一生精彩故事的另一門徑。這本書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描寫對費曼性格形成影響最大的人,他那立志培養出科學家的父親,以及與他相知相惜,常淘氣的要他「你管別人怎麼想」的初戀情人。此外還有費曼的生活感想,充滿感情家書等等。 第二部談到費曼此生最後一次探險──參與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原因調查,充分展現傑出的科學家寬廣的視野,及特殊的思考方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理查‧費曼(Richard P. Feynman)1918年5月11日,費曼誕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1942年,費曼從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參與研發原子彈的曼哈坦計畫(Manhattan Project),當時雖然年紀很輕,卻已經是計畫中的重要角色。隨後,費曼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及加州理工學院。1965年,由於費曼在量子電動力學(QED)方面的成就,與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許溫格(Julian Schwinger),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費曼為量子電動力學理論解決了不少問題,他所創的「費曼圖」,改變了基礎物理觀念化跟計算的過程,成為近代科學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種表述方式。費曼是一位非常能幹有為的教育家,《費曼物理學講義》(中文版有十四冊)與《費曼物理學訣竅》是教師及最優秀入門學生的指南。費曼還寫了一本較通俗的《物理之美:費曼與你談物理》,此書入選為「人類思想精粹」,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論》等經典並列。費曼的兩本回憶錄《別鬧了,費曼先生》與《你管別人怎麼想》,作品裡外都散發著他多采多姿的個性。在物理學家正務之餘,費曼也曾把時間花在修理收音機、開保險櫃、畫畫、跳舞、表演森巴小鼓,甚至試圖翻譯馬雅古文明的象形文字。他永遠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好奇,是一位一切都要積極嘗試的模範人物。費曼也是一位建設性的公眾人物。他參與「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調查工作的事跡,幾乎家喻戶曉,尤其是他當眾證明橡皮環不耐低溫的那一幕,是一場非常優雅的即席實驗示範,而他所使用的道具不過冰水一杯!費曼於1988年2月15日在洛杉磯與世長辭,另留下遺作《這個不科學的年代》、《費曼的主張》、《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等書。■譯者簡介尹萍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綜合月刊》、中國廣播公司、《中央日報》、《聯合報》,後擔任《遠見雜誌》主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主編。專事翻譯與寫作多年,文筆誠摯優美,廣受好評。現為自由撰稿人,旅居紐西蘭。翻譯作品有《樂在工作》、《你快樂嗎?》、《2000年大趨勢》、《長大的感覺真好》、《居禮夫人——寂寞而驕傲的一生》、《你管別人怎麼想》、《山居歲月》、《海風下》、《個人歷史》(上、下)、《偶然生為亞裔人》、《病人狂想曲》、《重生》等多部。著作有《發現台灣》(合著)、《海洋台灣》、《出走紐西蘭》、《堤河邑冒險學校》(合著)、《武士家族》。王碧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學碩士。專長環境化學,曾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所長。另譯有《熵的神祕國度》。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導讀 勇於做對的事,不要管別人怎麼想 高文芳第一部 好奇的人第一章 一個科學家的養成第二章 你管別人怎麼想第三章 就像數一、二、三那麼簡單第四章 力爭上游第五章 旅社城的故事第六章 誰是賀門?第七章 費曼是性別歧視的豬!第八章 我剛和他握過手第九章 信函、照片與畫作第二部 華府之行開端第十章 自投羅網第十一章 冷冰冰的事實第十二章 檢查六點鐘方位第十三章 神探出馬第十四章 神奇的數字第十五章 附錄風波第十六章 第十項建議第十七章 記者會第十八章 後記第十九章 太空梭安全嗎?結語 科學的價值

商品規格

書名 / 你管別人怎麼想: 科學奇才費曼博士 (第3版)
作者 / Richard P. Feynman
簡介 / 你管別人怎麼想: 科學奇才費曼博士 (第3版):本書與《別鬧了,費曼先生》齊名,是透析科學奇才費曼博士一生精彩故事的另一門徑。這本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描寫對費曼性格形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794836
ISBN10 / 9864794833
EAN / 9789864794836
誠品26碼 / 2681588088000
頁數 / 3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一個科學家的養成

我有一位藝術家朋友,他的觀點有時候我實在難以茍同。他會拈起一朵花說︰「看這花多美!」我表示同意。但接著他又會說︰「我是藝術家,看得出花的美;你們科學家,卻會想著這花是由哪些部分組成,一切便索然無味了。」我認為他有點神經病。

不說別的,他看得見的美,別人也看得見——當然包括我。我的審美眼光也許不如他,但一朵花的美我總是能欣賞的。另一方面,我在一朵花中所見到的,卻遠比他多得多。我可以想像出花裡的細胞是什麼樣子,而細胞也自有其美。美並不僅存在於肉眼可見之處;微渺的世界裡同樣可尋。

細胞的活動複雜,相關的作用也引人深思。例如花綻放出絢麗色彩,是為了吸引昆蟲為它傳播花粉。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低等動物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有審美能力?具備一點科學知識,會引發各種各樣的有趣問題,這只會讓我們在賞花時增添興奮、神祕與敬畏之感,絕不會減損分毫的情趣。

我一向鍾情科學,自年輕時起便全力鑽研。那時我既無時間也無耐心去修習所謂人文課程。大學裡是有些必修的人文課程,我總是能避就避。一直到我年歲漸長,工作比較輕鬆了,我才把觸角伸出一點,開始學畫,讀一些閒書。可是我仍是一個相當片面的人,對人世所知不多。我的智力有限,全投注在一個特定的方向。

我出生前,父親便告訴母親︰「如果是男孩,讓他做科學家。」我還坐在高腳椅上的年齡,父親便搬回人家剩下不要的各種顏色浴室小瓷片。我們一起玩,父親在我的高腳椅上排列瓷片,像骨牌般列出陣式,我從末端一推,它們全倒了。

然後,我幫忙重排陣式。不久我們便改採較複雜的排列法︰兩塊白的一塊藍的,兩塊白的一塊藍的,這樣排下去。母親看到了就說︰「別整這孩子了,他要擺藍的就擺藍的嘛!」

父親卻說︰「不!我要讓他知道什麼叫規律,規律是很有趣的,這是初階數學。」就這樣,他很早即開始向我解說這世界,指出其中的趣味。

家裡有《大英百科全書》。我還很小的時候,他便讓我坐在他腿上,讀《大英百科全書》給我聽。唸到關於恐龍的部分,比方書上講到「暴龍」(Tyrannosaurus rex),就會有類似描述:「這種恐龍高二十五英尺,頭寬六英尺。」

父親便會停下來,說︰「我們想想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說,牠若站在我們的前院裡,頭可以伸到我們二樓的窗戶那麼高。不過,牠的頭可能太大,擠不進我們的窗囗。」不管唸的是什麼,他都會盡量轉換成實際可以了解的東西。

想到世上曾經有這樣高的動物,實在讓人既興奮,又著迷——何況牠們全滅絕了,滅絕的確實原因還沒有人知道!我並沒有因此而擔心會有恐龍出現在我的窗前,卻從父親那兒學會了轉換︰以後我讀到任何東西,都會設法「翻譯」成實際的例子,了解它真正的意義。

那時候紐約人都喜歡到卡茨基爾山區(Catskill Mountains)去度夏,我們也常去。做父親的只有週末在那兒,週一到週五則都回紐約巿上班。我父親週末會帶我到樹林裡散步,講解樹林裡的生態妙趣給我聽。別家做母親的看到了,認為值得仿效,便鼓動自己的丈夫也這麼做,他們不太樂意,轉而央求我父親索性把各家孩子都帶上一起去。我父親不肯,他說他只跟我有特殊關係。結果是下個週末,別家的父親也都帶著孩子去散步了。

到了星期一,做父親的都回城上班了,我們小孩則聚在一起玩。有個孩子問我︰「看到那隻鳥沒有?那是什麼鳥?」

我說︰「我不知道那是什麼鳥。」

那孩子說︰「那是棕頸畫眉。看來你老爸什麼也沒教你!」

其實正好相反。老爸教過我︰「看到那隻鳥沒有?那是一隻會唱歌的鳥(我曉得他不知其名)。在義大利文、葡萄牙文、中文、日文裡,牠各有不同的名字,就算你弄清楚了牠在全世界的稱呼,你對牠仍一無所知。我們不如來看看這隻鳥在做什麼——這比較重要。」所以我很小就知道,記誦事物的名稱並不是真正的知識。

父親說︰「你看,那鳥不時要啄啄牠的羽毛。看到沒有?牠一面走來走去,一面啄毛?」

「看到了。」

「你想鳥為什麼要啄羽毛?」

「嗯,也許牠們飛行時把羽毛弄亂了,所以要啄理一下。」 

「好,」父親說︰「若是這樣,牠們剛飛過之後應該會啄得勤些,而停留在地面一段時間後便不太啄了——你聽懂我的意思嗎?」

「懂。」

「我們來看看牠們剛落地時是不是啄得勤些。」

事實不難看出︰並沒有這樣的區別。於是我說︰「我認輸。鳥為什麼要啄羽毛?」

「因為有蝨子在咬牠。」他說︰「鳥的羽毛會分泌蛋白質,蝨子吃這種蛋白質的薄片維生。」

他進一步解釋︰「蝨子的足部有一種蠟質的東西,一種更小的蝨子就吃這個,牠們吃下去後消化不完全,排出一種糖類物質,細菌就靠這個滋長。」

最後他說︰「所以你知道啦,哪裡有食物來源,哪裡就有某種形態的生物賴之維生。」

我長大以後,得知寄生在鳥羽毛裡的,不見得是蝨子;父親講述的故事,細節不見得完全正確,但是他告訴我的,原則上都對。

另一次,那時我已經比較大些了,他從樹上摘下一片葉子來。葉片上有斑點,一條棕色的細線,從葉片的中央地帶彎曲延伸到邊緣,形成C字形。

「看看這條棕線,」父親說︰「在開始的地方比較細,愈向末端愈寬。這是一種蠅,黃眼睛綠翅膀的藍蠅,牠飛到這片葉子上,產下卵,卵孵化成幼蟲,這毛毛蟲樣的幼蟲一輩子就在吃這片葉子——這是牠的食物來源。牠吃過的地方,留下了棕色斑痕。幼蟲愈長愈大,斑痕愈變愈寬。吃到葉緣,牠已長成成蟲——黃眼睛綠翅膀的藍蠅,飛走了,又到別的葉片上去產卵。」

同樣的,我後來知道他所述的細節不盡確實︰產卵的也許是甲蟲,但他努力向我說明的正是生命中最引人的部分——生命的歷程一再重演。不管過程多麼複雜,重點就是再來一遍!

我那時沒有體認出父親的偉大。他怎會知道這麼深刻的科學原理,了解科學中蘊含的愛、科學背後的意義,以及科學的價值?我從沒認真問過他,因為我以為做父親的本就該知道這些。畢竟我沒和別家父親相處的經驗。

(摘自本書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