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對決: 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
作者 | 尹啟銘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晶片對決: 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第一本從台灣觀點,解析美國晶片法案對台灣經濟與國力的深遠影響,詳盡解析全球半導體競爭和貿易戰最具系統的一本書!:誠品以「人文、 |
作者 | 尹啟銘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晶片對決: 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第一本從台灣觀點,解析美國晶片法案對台灣經濟與國力的深遠影響,詳盡解析全球半導體競爭和貿易戰最具系統的一本書!:誠品以「人文、 |
內容簡介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優勢為何? 如何守住領先全球的優勢? 如何避免淪為中美貿易戰爭下的祭品? 本書從歷史的軌跡解析台灣的機會與風險! 一場攸關台灣經濟與命運的戰役, 你不可不知的關鍵分析! 半導體產業起源於美國,經過7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產業,它的應用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領域。在全球化的加持下,當前半導體產業是相關產業鏈跨國遍布最廣、由最多國家共同支撐起來的。 本書綜觀半導體在全球與地區的發展過程、產業結構變遷、各國政府推動的政策、全球市場機會與競爭對手之間的興衰起伏,並對美國制定法案壓制日本、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有深入剖析。尤其書中以台灣經驗為出發,分析台灣四十年來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歷程,抽絲剝繭提供多面向思考,讓讀者清楚看見半導體產業的特質,以及台灣正在面臨的產業危機,關心台灣經濟發展和未來命運者不可不讀。 台灣半導體先鋒史欽泰: 「尹啟銘是呵護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功臣。」
作者介紹 尹啟銘1952年生於台灣台南市安南區鄭成功登台處。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計算與控制系,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曾任經濟部長、經濟部工業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兩岸企業家峰會祕書長。著有《流光緩緩,迷了路又何妨》、《布局:迎接黃金年代》、《斷鏈:前瞻台灣經濟新未來》、《台灣經濟轉捩時刻》等。
產品目錄 PART I 爭鳴 第一章 全球半導體產業歷久彌新 半導體產業加速演進 產業發展模式變遷 技術與應用引領市場持續成長 半導體產業形成全球分工體系 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台灣觀點 第二章 先進國家分據不同山頭 一、日本半導體產業 美日貿易戰始末 196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漸崛起 1970年代進入半導體產業黃金時代 1980年代貿易戰白熱化 2000年代重拾潛藏的競爭力 日本半導體戰略 以利基市場為主的半導體產業 邁向「數位十年」 歐盟的作為與後續效應 台灣觀點 第三章 新興國家百家爭鳴 一、南韓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與未來 日韓半導體貿易摩擦 「K-晶片戰略」 二、新加坡是半導體跨國企業重鎮 三、馬來西亞是製造後段的基地 四、印度「想」成為半導體中心 產業結構轉型挑戰 有了優厚的補貼,跨國企業就會趨之若鶩嗎? 台灣觀點 第四章 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急功心切 2000年中央領頭優厚獎勵,掀起晶片熱潮 透視大陸主要半導體產業聚落 解析大陸半導體產業政策 半導體爛尾案件頻傳 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存在的若干問題 展望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未來 台灣觀點 PART II 對決 第五章 美中貿易戰撼動全球 美國為何挑起美中貿易戰 大陸的「市場經濟地位」 對大陸撒下天羅地網 美中貿易戰進入白熱化 貿易戰聚焦科技領域與國家安全 美中貿易關係的未來 台灣觀點 第六章 美國玩兩手策略 美國仍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霸主 從美中貿易戰到重建半導體供應鏈 半導體產業政策:以制定法案維持優勢 產業政策轉向支持特定產業部門的發展 美國的兩手策略 為了喝牛奶,養得起一頭牛? 美國黑色追殺令 台灣觀點 第七章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奇蹟與危機 台灣半導體產業概況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DRAM產業重摔一跤的教訓 懷璧其罪——台灣半導體面對的政治風險 險阻重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 產業獎勵自毀長城 不可被取代的地位是唯一出路 台灣觀點 第八章 全球持續陷於動盪不安 美國是半導體產業動盪的根源 群雄並起,各擁一片天 美國能遂行所願嗎? 大陸未來的發展掌握在自己手上? 失焦的產業政策無法打造具競爭力的產業 正在改寫中的全球經貿規則、經濟與管理理論 台灣觀點
書名 / | 晶片對決: 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 |
---|---|
作者 / | 尹啟銘 |
簡介 / | 晶片對決: 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第一本從台灣觀點,解析美國晶片法案對台灣經濟與國力的深遠影響,詳盡解析全球半導體競爭和貿易戰最具系統的一本書!:誠品以「人文、 |
出版社 /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551268 |
ISBN10 / | 6263551267 |
EAN / | 9786263551268 |
誠品26碼 / | 2682340812000 |
頁數 / | 33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半導體晶圓戰開打,台灣不可不慎
史欽泰(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隨著美中貿易摩擦惡化,外加新冠病毒肆虐、俄烏戰爭等因素,引發全球生產供應鏈陷入混亂,尤其半導體晶片嚴重缺貨,導致經濟成長趨緩,也讓全世界開始注意到半導體的重要性。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獨具一格
半導體技術進步神速,其應用面遍及生產、通訊、醫療、娛樂、教育,新興領域如自駕車、人工智慧、資安、淨零碳排的發展等,都非要有先進技術 IC 才行,而國家安全更有賴 IC 技術的掌握。遂使政客與媒體興風作浪,各種指控與壓力紛然而至,將台灣置於地緣政治風險的焦點。
回顧台灣電子資訊產業 40 年發展,政府主導的影響非常大,1970、1980 年代以李國鼎、孫運璿為首的一群政府技術官僚推動,藉由科技及產業政策編列科技專案預算,再透過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民營企業深耕技術、累積研發能量、培訓技術人員,並設置新竹科學園區。隨著科技進步、對外貿易的發展、國際企業競合和與時俱進彈性調整產業政策,才創造出今日台灣半導體產業全球獨具一格的地位。
面對複雜的全球生產供應鏈,目前的分析報導往往以各自立場出發的片段做預測與推論,對於美中不斷變動發展的衝突以及半導體產業為何發展至今的歷程,沒有系統化的敘述,這本《晶片對決》應該是介紹半導體晶片產業競爭、及其受美中對抗的地緣政治影響的國際局勢變化,最具有系統概念又有詳盡細節的一本著作。
我認識作者尹啟銘先生超過 40 年,共同經歷過半導體產業在台灣發展的曲折歷程,他先後就讀於交大計算與控制系、政大企管所博士班,之後加入經建會負責產業研究,1985 年轉到工業局,歷經二組組長、副局長、局長、經濟部常務次長,又擔任經濟部長、政務委員、經建會主任委員等重要職位,協助政府產業政策的推動,促進半導體、資訊電腦等軟硬體產業的發展,參與各種國際貿易談判,經歷過台灣產業發展的困境,累積了豐富的全球經濟發展宏觀視野和半導體產業的專業知識。
呵護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功臣
1976 年,我由美返台參加經濟部推動的 RCA 積體電路技術引進計畫,工業局是直接督導單位,啟銘兄到工業局後,我們在一波又一波新興的半導體產業及產業升級轉型的浪潮中,成為親密戰友。1976-1994 年工研院陸續衍生了聯華電子(UMC)、台灣積體電路製造(TSMC)、世界先進(VIS)等指標性的公司,IC 設計、生產製造、封裝測試等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帶動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的發展。
製造生產技術由當初引進的 7 微米,進步到今 3 奈米全球領先的地步。如果沒有經濟部科技專案預算的長期支持,以及隨時調整的產業政策及措施,台灣的科技產業不可能有今天的健全發展與半導體技術上的卓越成就,也不會變成全球既羨慕又忌妒的焦點。在我心目中,尹啟銘是一路呵護半導體產業在台灣成功發展的功臣。他堅守專業原則,雖然退出政壇,仍心繫台灣產業發展,不忘對當前產業政策發表評論與建議。
我有幸在本書出版前先行閱讀,處處體會到啟銘兄專業、豐富的經驗,以及客觀的評論。本書綜觀半導體在全球與地區發展的過程、產業結構變遷、各國政府推動的政策和全球市場機會與競爭對手,列舉歷史上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重要轉折的關鍵時刻,如美日半導體衝突、日韓貿易衝突、美中由貿易戰轉為科技對抗等事件,也分析了資訊科技進展的過程,以及在各國產業發展的策略影響下,所帶動的新興領域如人工智慧、物聯網、行動通訊、自駕車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經營模式與全球供應鏈的複雜網絡結構,以至全球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矛盾。
尹啟銘以台灣經驗為出發,見證半導體產業在台灣默默發展的過程。當個人電腦及周邊零組件在台灣快速成長的同時,半導體產業 40 年來也從慘澹經營到大放異彩,委實不簡單。書中詳盡陳述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各階段的演變,像是如何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以及所經歷的困難與挫折:諸如國內外企業的角力、不當政商關係介入、國際貿易談判,以及維護產業供應鏈、吸引國際合作夥伴、基礎建設、人才培育等多重因素,並在各章節的最後從台灣觀點提出具體觀察、分析與建議,在錯綜複雜的產業供應鏈與變化多端的地緣政治風險中,給讀者一個較完整、清晰的面貌。
美國的兩手策略造成全球震盪
全球半導體產業結構演變到今天這種狀況,有其先天上的原因。由於各國產業發展的競爭要素強項不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在利益選擇下的策略也不同,最後形成今天的全球產業鏈。日本在 1980 年代進入半導體的黃金時期,重創美國的領先地位,引發美國對日發動反擊,導致日本陷入「失落的三十年」。此時,南韓趁機奪下記憶體 DRAM 世占率霸主,加劇日韓之間由來已久的歷史恩怨,讓日本以掐住關鍵材料輸出,取得談判優勢。
美國是半導體技術的開山鼻主,二戰結束後,扶持落後國家引進半導體技術,開放美國市場,日、台、韓等國皆是受益者,但是這個科技與經濟大國也在歷史上多次轉向,一旦受扶持的國家競爭力提升,開始威脅到美國的利益時,就立即祭出各種制裁機制。
美中貿易摩擦演變成科技戰,點燃半導體晶圓戰爭。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並加入 WTO 後,因其龐大的人力紅利及市場吸引力,經濟成長快速,已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但在半導體產業發展卻不如預期。儘管政府一再發布積極的政策指令與目標,但執行起來卻急功近利,進步緩慢,大量資源投入卻反生弊端,彎道超車的結果,發生許多爛尾樓及貪腐事件。美國面對中國政府的高度補貼、市場的貿易障礙、自國外不當取得技術以及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等極度不滿,因而採取重振美國製造、防堵中國發展的兩手策略,造成今日全球動盪不安。
尹啟銘在本書最後寫道:「當今沒有任何一個產業的供應鏈像半導體產業如此的綿密複雜,供應鏈上的企業必須一方面做好供應鏈發生斷鏈的因應準備,另方面共同維護供應鏈的正常運作。⋯⋯盲目追求產業自主終究是在浪費資源。破壞全球化的作為不僅傷害產業的創新進步及企業的成長,也完全違反經濟運行的道理與企業追求利益的法則。」由於半導體應用已經深入生活各領域,重要性可比石油,在供應鏈錯綜複雜、各國互相依存的現狀下,想要自給自足應是不可能,正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預言的:晶片在單一國家想要自給自足的幻想委實「太過天真」。
台灣因為半導體製造能量領先全球,加上複雜的兩岸關係,讓各國開始亟欲擺脫對台的依賴,但這種策略會不會成功?而台灣又該如何面對如此險峻、緊張的情勢?本書的抽絲剝繭,或可提供多面向考量,讓大家一起來關心這場攸關台灣未來經濟與命運的科技大戰。
自序 : 一場看不到贏家的戰爭
尹啟銘
寫這本書原本不在我公職退下來後的規畫之內,純粹是場意外,就像人生旅途的一場邂逅,不期而遇。
面對科技產業危機,政府不能繼續不動如山
幾年前,曾協助電電公會進行幾項大陸半導體產業調研計畫,對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有了粗淺但全面性的了解。
嗣後,再次協助電電公會承接政府專案計畫,盤點當前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能量、重要課題與尋找未來發展方向,提供政府研擬產業政策參考。計畫進行過程當中,邀請多位產業界資深專業人士共組計畫指導委員會,對計畫執行提供策略性建議,並且拜訪十多家上、中、下游與設備及材料企業,深入了解產業現狀,同時邀請產業智庫協助產業分析。
藉著該項研究計畫發現: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被政府重視已久矣!政府的科專計畫避談半導體、產業獎勵措施相對生技新藥更是望塵莫及。專案計畫完成提交結案報告之後,原冀望政府主管機關能以之為基礎,研擬半導體產業發展策略或方案,結果不出所料,報告仍是被束諸高閣。
就在專案研究計畫的前後,全球半導體產業陸續發生重大事件,促使半導體產業產生河川改道式的激烈轉折,包括:日本對南韓貿易戰以半導體和面板製程所需關鍵化學材料為武器、美國防堵中國大陸半導體科技和產業發展、美國、日本和歐洲祭出重大獎勵措施重振先進半導體製造,甚至印度亦積極加入半導體產業發展行列,在在衝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和在全球的競爭地位。尤其是美國政府施加政治壓力,迫使台積電前往美國投資先進製程等,對台灣的產業發展帶來不可知的威脅。
面對紛至沓來的危機,我政府卻是不動如山、未能有具體作為,一任產業自生自滅,於是激發我再度提筆寫下本書的意念。
本書主要的目的有三,一是提供政府研擬半導體產業發展策略或方案的依據,二是作為半導體業者全球投資布局與運營規畫的參考,三是讓投資大眾了解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變局與風險所在;而其核心則是希望喚起各界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
全書計分八章,內容依託在四大方向,一是探討主要半導體產業國家產業發展的起源、背景、歷程、模式、成敗關鍵因素、產業政策與現今產業概況等。例如台灣、南韓、日本、美國等各國的社經環境、發展模式等不同,造就了各自在半導體產業鏈不同區塊扮演不同角色。
其二是追溯美中長期貿易戰的起源、過程與演變等,探討未來趨勢與雙方所採行經貿措施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尤其美國是產業技術的重要源頭,大陸則是全球最大成長中的市場,分居全球第一、二大經濟體,兩強互鬥帶來全球產業的動盪不休。
第三是聚焦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環境與產業政策的演變、成長歷程、歷史教訓、地緣政治局勢對台灣形成的挑戰等,探尋台灣未來的出路。
最後則是總結全球半導體產業未來的局勢、存在的議題、產業政策的意涵與各國發展可能結果,以及國際經貿規則、經濟與企業管理理論的需要調整等。
依據前述四大主軸,本書第一章回顧半導體產業與技術的發展與演進歷程,呈現半導體產業的特質,以及不同國家在產業供應鏈各主要環節的分布狀況。
第二章至第四章為各主要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國家,包括日本、歐洲、南韓、印度、大陸等,其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的探討。
第五章專注於回顧自大陸加入WTO之後,美中之間長期的貿易戰。第六章則從美中傳統貿易戰轉入美國對大陸半導體產業與科技的防堵,以及美國重振其先進半導體製造的政策措施。
第七章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回顧、檢討,當前遭遇的瓶頸、地緣政治壓力,並探討未來進一步發展的策略方向。第八章則是未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相關議題的總梳理。
美國優先的戰略下,台灣慎防淪為祭品
本書中或多處對美國政府的種種作為有所批判,但在半導體產業與國際經貿規則方面,我個人並非「疑美論」者,而是確信美國一方面在破壞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傷害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施壓盟友造成嚴重產業損失,尤其是台灣首當其衝;另方面其違反WTO國際經貿規則的肆無忌憚,愈來愈像其所指責的中國大陸,甚至有過之無不及。而這些令人髮指的舉措無非是在遂行其「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最高原則,滿足其一己之私。
在美國擴大、加大力道對大陸防堵半導體科技與產業進步之前,全球半導體產業循著全球分工、各經濟體依其競爭力與生產力加入全球供應鏈,促使半導體科技創新產生良性循環,應用滲透到民生、科技與國防各個領域,帶來世界的進步,增進人類生活福祉。
對於大陸與亞洲藉著全球化的潮流在科技領域的追趕,美國著名外交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資深資安與大陸專家史國力(Adam Segal)於2011年出版的《Advantage:How American Innovation Can Overcome the Asian Challenge》一書就指出:美國最佳的創新策略是維持世代的領先。依據史國力的看法,讓落後國家進步,同時維持美國的創新領先,這才是符合美國的最高利益。
但是美國到了川普(Donald Trump)和拜登(Joe Biden)政府卻破壞了此策略性原則。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為商務部於2022年10 月公布新的全方位對大陸半導體相關出口管制規定解釋說,過去美國對大陸的策略是在科技方面維持若干世代的領先,但由於大陸採行軍民融合主義,以及追求產業與科技自主,竊取美國智財權,促使美國策略大幅改變,改採盡可能大幅度領先大陸科技與抑制大陸軍事能力的政策。
但若稍微思考,即可知道這些都是經不起一問的遁詞。追求科技與產業自主的《中國製造2025》早就在2015年由大陸國務院公布,並非始自今日;而且美國現今追求先進半導體製造自主,與中國大陸又有何異!至於軍民融合,美國知名智庫蘭德(RAND Corporation)於2005年出版的《中國大陸國防工業的新方向》(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Defence Industry)一書有完整詳細的陳述,是人盡皆知的事,為何到現今美國政府才忽然恍然大悟?美國官員類此愈描愈黑、替美國政府擦脂抹粉的謊言,可謂俯拾皆是。
除了自立自強,更要及早因應
美國是全球高科技的重要源頭和重鎮,本應將科技轉化為增進人類福祉,現今卻用來興風作浪製造地緣政治的動盪不安。半導體產業目前是台灣最重要的經貿支柱。根據海關歷年進出口資料,2000年半導體中的IC占台灣出口12.6%,取代資訊電腦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而後其占台灣出口比重不斷攀升,至2022年該項占比高達38.4%,IC單一產品貿易順差高達960億美元。如今美國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破壞,已嚴重衝擊台灣經貿利益。
此外,大陸占台灣IC出口比重,從2000年的34%持續升至2022年的58%,大陸是台灣半導體最重要的市場,美國對大陸的出口管制不僅嚴重傷害台灣出口,同時對包括台積電在內的許多在大陸投資的業者,都造成巨大的商業損失。
生技產業之外,半導體產業是科技產業的頂尖,新興國家要想追趕,必須走過漫長艱辛的路,而曾經失去尖端製造的先進國家企圖重振昔日雄威,也需付出相當代價。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在全球競爭的殺戮戰場中不斷茁壯、成長的,「面對競爭」是台灣產業生存發展的鐵律。展望未來,台灣首先除了要自立自強,對外首要關注的是在全球變局中,如何因應美國對台灣的陰謀和政治手段。其次是要注意美國對大陸的防堵制裁措施,迄今美國對大陸的掐脖子手段尚未盡出,就在本人正在撰寫這篇序文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才剛報導了拜登擬禁止美企對中國大陸投資先進半導體、量子運算、具軍事或監視應用的人工智慧等,擴大限制大陸取得先進科技,可見各種防堵、制裁正方興未艾。第三是美國正推動產業供應鏈從大陸移出,這對台灣半導體市場所帶來相應影響更為直接,我方必須要有所因應對策。
美國掀起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動亂方殷,我卻看到了一場沒有贏家的對決。
2023年2月於台北
內文 : 第七章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奇蹟與危機
懷璧其罪——台灣半導體面對的風險
2020年下半汽車產業需求逐漸從疫情中恢復,車用晶片短缺現象逐漸浮出水面,且愈來愈嚴重,肇致全球多家汽車大廠生產中斷,影響經濟復甦,促使德國、日本、美國政府透過管道向台灣求助。2021年《經濟學人》雜誌報導,如同20世紀全球經濟對石油的倚賴,讓荷姆茲海峽成為重要戰略地位,而這條經濟命脈已經轉移到台灣與南韓生產晶片的少數科技園區。此同時《彭博社》引用大陸歐盟商會主席Joerg Wuttke的說法:地緣政治緊張紛擾如出口管制、政治干預等,供應鏈可能會因產能以外因素中斷,導致晶片短缺問題頻繁發生。
此後,有關對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利的論調不斷蔓延,來自不同方面且背後各有不同企圖,而其環繞重點不外:(1)台灣處於地緣政治高風險,(2)對台灣晶片倚賴過重,(3)台灣對半導體產業高度補貼三者。
媒體開始點火
在媒體報導方面,2021年4月,日經中文網報導:〈全球過度倚賴台積電的風險在提高〉;6月道瓊社指稱:「全世界倚賴台灣一家晶片業者,讓所有人都容易受傷害」;Capital Economics則直說:「倚賴台灣的晶片對全球經濟是個威脅」。
甚至到了2022年4月,《日經中文》還在報導〈尖端半導體台灣一體化風險提高〉、〈台灣在半導體設計領域瓜分美國優勢〉等傳播對台灣產業的恐懼。
美國官員背後盤算
政治人物方面則以美國為主。2022年5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陪同拜登總統訪問韓國三星公司,渠接受媒體訪談時催促美國會盡速通過《2022晶片法案》,並稱美國從台灣購買70%最先進晶片並不安全,強調美國必須自製晶片。
其實這已不是雷蒙多首次發表「台灣風險論」,打從2021年年中她就不斷地散播,卻從來沒看到台灣蔡英文政府做任何適當的處理,讓「台灣處於地緣政治風險」的論調一直在國際政治、產業、媒體間像病毒一樣傳播。
2021年7月,雷蒙多一方面表示:「地緣政治風險是美國要減少倚賴台灣生產的原因」,另方面又說:「我們非常倚賴台灣,台灣目前是盟友」,顯示出美國正在操弄其一貫的兩面手法。於是在美國棍子與胡蘿蔔齊發之下,台積電2021年5月宣布斥資12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設置先進晶片工廠;動工一年多,美國政府說要給的補貼卻還懸在半空中。而即使台積電已進行到美國設廠,仍止不住雷蒙多對台灣的中傷,同年11月芝加哥、底特律兩經濟俱樂部演講,雷蒙多還一再地鼓吹她的台灣風險論。
甚至到了2022年2月,雷蒙多接受CNBC訪問時又表示:「美國正危險的倚賴台積電,而台積電總部所在的台灣正處在脆弱狀態。」歸納雷蒙多的言論,其目的就是美國要有自己的先進半導體製造,而要吸引投資,對半導體工廠和研發的補助則是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為了合理化該項政策的急迫性,於是拿台灣作敲門磚,這三塊磚頭就是:美國先進晶片過度倚賴台積電、台灣處於高度地緣政治風險、台灣政府給半導體產業高度補貼,這些論點說穿了都相當荒謬。
此外,產業界方面以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為代表,一方面搭私人飛機來台爭取台積電先進製程的產能,另方面公開反對美國政府對台積電前往美國設廠的投資補助,和商務部長雷蒙多一樣典型的雙面人作風。
競爭者的嘴臉
基辛格在2021年6月24日自費投書《POLITICO》:〈不只是製造,美國晶片生產投資須支持美國優先〉,文中一方面支持促進美國的創新和IP,主張政府應投資在美國IP及能力的建立,認為政府應將美國納稅人的錢用於總部及最關鍵資產包括專利與人員留在本地的公司;另方面堅決反對覬覦美國補貼的外國晶片製造者將其有價值的IP保留在海外,將其最好的獲利與最先進的製造留在那裡,並指出即使台積電將於2024年在美國開始第一座工廠營運,公司仍將最先進產品放在台灣生產。在結語中,基辛格告訴美國政府可有兩個選擇,一是單純的提供優惠,補助在美國投資生產晶片;二是促進半導體產業生態體系發展,使美國未來成為世界上製造技術最好的地方。
基辛格文章的主要目的固然是在爭取美國政府對其在美國俄亥俄州晶片廠的200億美元重大投資的補貼,同時在排擠台積電等競爭對手在美國投資接受美國政府的補助。
除了到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5奈米製程晶片廠,台積電也於2022年6月啟動在日本茨城縣筑波市建立的研發中心,據報導日本政府擬補助約190億日元;另外台積電與索尼、電裝等公司合作在熊本縣新設晶片工廠,日本政府擬補助約4,760億日元。日經中文網以〈日本鉅額補助台積電會有果實嗎?〉質疑日本政府的補助無助於經濟安全,以及台積電掌握的新技術如何回饋日本是未知數;該文認為:「按照現行制度,即使台積電利用日本的國家經費推進研發,進而取得成果,也可能並不回饋日本,而是獨占技術帶回台灣。」其論點和英特爾基辛格的話語如出一轍,不能說二者完全沒有關聯。
綜合以上國際間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相關負面的言論,其產生的影響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國外顧客轉單或尋求次供應商、企業出走、外資減少、業者到海外投資設廠遭遇與本土企業差別待遇或被不合理要求等。
最佳賣點 : 第一本從台灣觀點,
解析美國晶片法案對台灣經濟與國力的深遠影響,
詳盡解析全球半導體競爭和貿易戰最具系統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