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讓孩子飛: 亞太美國學校打造實現夢想的舞台 | 誠品線上

放手讓孩子飛: 亞太美國學校打造實現夢想的舞台

作者 邵冰如/ 朱乙真/ 黃筱珮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放手讓孩子飛: 亞太美國學校打造實現夢想的舞台:一個對孩子教育很有想法的媽媽,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毅然決然辭去大學教職,當起全職媽媽。白天準備教材,等孩子放學後一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個對孩子教育很有想法的媽媽,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毅然決然辭去大學教職,當起全職媽媽。白天準備教材,等孩子放學後一起親子共學。那時的她,沒想到這樣的起心動念,日後竟發展成一所幫助許多孩子綻放獨特光芒的學校——亞太美國學校(Pacific American School)。 在這所學校的教育裡,沒有失敗的孩子。有人天資聰穎,也有人大器晚成; 有人早早立定志向,也有人怎樣都找不到目標。但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裡安心探索、嘗試、挫敗,並且學會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亞太美國學校教育理念—— • 辦學不是做生意,不能一味討好家長。大人先改變,孩子的未來才會不一樣。 • 顛覆傳統的教學框架,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 教育,不是死背硬記,更不是畫靶射箭,不應該「英數理化重要,理工法商優先」 。 • 幫孩子找到屬於他的定位。沒有不讀書的孩子,只有找不到自己興趣和學科的孩子。 • 學校應該扮演引導者,讓孩子自發學習,為自己和今後的人生創造更大的價值。 畢業校友怎麼說—— • 「校長就像導航專家,為我們找到獨特的光譜,定位夢想,協助我們到達目標!」 • 「我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安心的 探索興趣、喜好,也能充分滿足我好奇心的地方。」 • 「我後來才明白,原來我的腦袋都被考卷、分數、教科書困住了,還以為上學就是那樣。」 • 「學校教給我最珍貴的特質⸺『勇敢去試,被拒絕也不會怎樣』,讓我變得更好、更強。」 各界推薦 從這本書上許多孩子分享的學習歷程,真正讓我們體會到,那句我們經常聽到的「適性揚才、因材施教」的口號,並非止於文字,而是可以終極實踐的教育目標。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未來的教育,學校更應該要做的是性格的培育、點燃孩子主動且終生學習的熱情、探索未知、保持好奇、擁有思辨能力,養成面對變革能快速反應、整合資源、解決問題的未來公民。非常驚喜在台灣實體教學現場,有新竹亞太美國學校這樣一個為學生學習潛力竭盡所能的學校。 ——楊正大,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兼任教授 人生很長、世界很大,未來有無限可能,我們常只看到當下的表現、成績,但忘了孩子們的未來不會只局限在現今想像可及的世界。 ——劉宥彤,家長/永齡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邵冰如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聯合晚報》、《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著有《從沙龍到聯合國: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的綠色模式》,合著有《影響力策略:16個永續共榮的企業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朱乙真南加州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畢業,專攻大眾傳播。曾任《遠見雜誌》資深研究編輯兼記者、《未來Family》雜誌特約主編,合著有《象龜學跳舞:臺鐵在逆境中堅持變革》、《關鍵影響力:金牌企業成功學》等書。黃筱珮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記者,合著有《競合力點亮醫療:北醫醫療體系的變革之路》、《關鍵影響力:金牌企業成功學》等書。熱愛採訪與寫作,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Part 1 大人先改變,孩子的未來才會不一樣 從家長到校長,讓孩子發光 朱家明Pamela Chu Part2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唯一的花 點燃動機,從此愛上學習 林皓雯 Amanda Lin 把不可能變可能的人生學校 孫毅安 Elvis Sun 相信自己,海闊天空任翱翔 蔣尚谷 Julius Chiang 耐心等候,繁花綻放那一天 徐思惟 Alyssa Hsu 追求夢想,沒在怕跌倒的啦 盧冠言 Brandon Lu 安心探索潛能,勇敢挑戰未知 喻愛淩 Irene Yu 做自己喜歡的事,無所畏懼 陳思翰 Tommy Chen 跨領域能力,成為理想的自己 楊昆霖 Justin Yang 第二個媽,用愛克服叛逆期 果玲 Lynn Kuo 學會面對挫敗,迎向21世紀挑戰 胡愷涵 Kara Hu 目標明確,堅定擁抱所愛 余尚宸 Sean Yu 超越自己,走到隊伍最前面 羅尹鴻 Austin Luor Part3 回到原點,一切都是為了愛 為了我們,媽媽辦了一所學校 章郁旋、章郁邦 Erica &Derek Chang

商品規格

書名 / 放手讓孩子飛: 亞太美國學校打造實現夢想的舞台
作者 / 邵冰如 朱乙真 黃筱珮
簡介 / 放手讓孩子飛: 亞太美國學校打造實現夢想的舞台:一個對孩子教育很有想法的媽媽,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毅然決然辭去大學教職,當起全職媽媽。白天準備教材,等孩子放學後一起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253844
ISBN10 / 9865253844
EAN / 9789865253844
誠品26碼 / 2682113278002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相信自己,海闊天空任翱翔(節錄)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逐漸降溫,美國國內各城市的飛航班機陸續恢復,各大航空公司2021年春天開始招聘機師。PAS2013年的畢業生Julius等待好久的機會終於來臨。

5月11日,他穿上天西航空(Skywest Airlines)公司機師制服,開始第一趟IOE(Initial Operating Experience),要在四天之內完成洛杉磯、雷諾(Reno)、奧馬哈(Omaha)、西雅圖城市間的數趟飛行。IOE中文稱為航路訓練,是每一個培訓機師正式飛行的最後一哩路;拿到IOE,才能取得駕駛員資格。

變成自己小時候想成為的人

Julius目前的飛行執照是龐巴迪CRJ(Canadair Reginal Jet)機型,為加拿大區域客機。而天西航空是北美洲最大的區域航線航空公司,航線遍及美國、加拿大、巴哈馬、墨西哥,每天在250座城市有2,300多次航班。

「我記得上一趟實習(Observation Flight)在鹽湖城機場,要跟著資深飛行員們一起飛,觀察他們在駕駛艙裡的飛行狀態,」那也是Julius第一次穿上全套機師服,和學長一起走在機場裡。無論是三歲、五歲,或是十幾歲孩子們,看著他們的眼神都會露出崇拜和羨慕,然後拉拉爸媽的手說:「我以後也要像他們一樣!」「這不就是小時候的我嗎?那種變成自己小時候想要變成的大人的感覺,真好!」他露出滿意的表情,笑著說。

「變成自己小時候想成為的人」對Julius來說並不容易。他在七年級升八年級暑假跟著家人從德州休士頓搬回台灣。剛回台灣時,語言、文化、生活環境完全不同,連食物都吃不習慣,「心裡很煎熬,每天都很困難。」

回想當時正值青少年期的自己,很多茫然、惶恐,不知道前途在哪裡、自己要往哪邊走。偏偏每次家庭聚會時,他最常遇到長輩問!「你大學要念什麼科系?以後要做什麼啊?」「我心裡常常想,我連今天晚餐要吃什麼都還沒想好,怎麼知道會知道自己十年後要做什麼?」這些長輩的關心,排山倒海成了Julius無形的壓力,他愈來愈不快樂、愈來愈沒有自信。

生活適應遇到困難,爸爸媽媽為了減少Julius適應學校的壓力,尋尋覓覓後,幫他找到當時還在清華大學旁,和光復中學共用校區的PAS。

「Julius其實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問題,」校長Pamela對她和Julius的第一次見面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Julius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學校聽入學說明會,「說明會開始沒多久我要發簡章,他立刻站起來說要幫忙。這年紀的孩子,這麼主動真的很少見。」後來Pamela才知道Julius在美國被小兒科醫生確診ADHD。


生物課,喚醒沉睡的學習興趣

另一堂對Julius影響深遠的,是蔡老師(NellyTsai)的生物課。

「無論我問多笨、多奇怪的問題,蔡老師永遠都能耐心回答,鼓勵我自己去實驗。成功了,她跟我一起研究為什麼成功;失敗了,她陪我找出失敗的原因,」Julius舉例,有一堂課上到卡路里和能量,老師拿出美國小孩最愛的高熱量零食起司球和蘋果乾,請學生把兩種食物當燃料分別燃燒,再比較看看燃燒後可以使水的溫度上升幾度。

Julius記得那堂課大家一面吃起司球、蘋果乾,一面做實驗,最後發現起司球一下子就燒起來,而蘋果乾卻得花比較久時間,「蔡老師帶我們走出教室,走進真實世界,讓我知道生物、理化跟我有什麼關係,也讓我了解為什麼中學生要學科學。」

「學校用不同的方式激發我的學習興趣,」Julius很喜歡學校老師先拋出一個問題讓他去想「我該怎麼解決」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習動機。為了想要解決問題,Julius便主動到圖書館翻書、上網找答案,產生一種良性循環,也愈來愈能從中得到樂趣。

「說真的,剛進入PAS時,我的狀況並不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要上學,」Julius說,離開美國、搬回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同儕依附、情感支持完全歸零,他一個朋友都沒有。而台灣「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傳統教育,讓他很疑惑:「如果每個人都當老大、當隊長,那誰要當小隊員?我們怎麼一起合作完成報告?為什麼不鼓勵每個人各司其職,發揮自己最擅長的角色,而不要把光環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

Pamela看見了Julius的掙扎和困境,鼓勵他選修國際關係課程、參加模擬聯合國,Pamela認為:「適才適性、讓學生快樂地在他們有興趣的領域學習,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對凡事都好奇、喜歡發表意見、熱愛打破既定框架、想法天馬行空的Julius,在MUN課中,果然找到了更多「求知」的熱情和慾望。

「每堂課我們都得想破頭找克服困難的方法,沒有固定的、正確的答案。老師怎麼評分?我們其實不太在乎,因為每個人都樂在其中。」儘管已經畢業多年,但想到當年MUN課堂各種有趣的片段,Julius還是常常忍不住笑出來。

社團帶來歸屬感

「我最喜歡MUN大家分配任務、團隊合作的時候,」他回憶:「我們這組有個組員打字超快,就負責把對方的論點在電腦上速記下來;有個人說話超快,但他無法記任何筆記,就負責在台上和對手辯論;另一個組員,除了上學、睡覺,簡直就是3C不離身,就負責在網路上找資料,讓隊友可以言之有理。我們是一個組織嚴密的團隊,沒有誰是主角,光環也不會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我好喜歡那樣的氛圍與歸屬感。」

在學校師長的帶領,與同學的陪伴下,Julius很快地適應新生活。十年級以後每天都在學校忙著做專題報告,或是和同學討論到晚上八九點,再從新竹坐客運回台北,「我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安心探索興趣、喜好,也能充分滿足我好奇心的地方。」Julius坦言美式教育有時太過自由,讓他「放太鬆」,而PAS在美式教育中適度加入亞洲教育的嚴格、紀律,讓他養成自律的習慣,反而是當時的他最需要的。

準備SAT的過程就是如此。Julius的個性,容易對很多事情都保持好奇心,但也無法聚焦;外表看起來很聰明,卻總是三分鐘熱度,「對我來說,考試最大的挑戰,並不是考試內容本身,而是要如何專注在考試上。但大部分人不會理解我的困難,也不懂我在說什麼,他們就覺得『反正考不好就是你不會』。」

因為不肯面對弱點,他會用「這考試太簡單了,我不想做」的狂妄,替自己考很差的成績找藉口。所以當同學積極準備SAT考試時,只有Julius還一派悠閒,下課就沉浸在3C世界裡。

學校裡的虎媽,對症下藥

Pamela把Julius找去談話,要他誠實面對自己的學習障礙和弱點,才能解決ADHD帶來的學習困境。後來更化身「亞洲虎媽」,把Julius帶回她家,沒收手機、電腦,桌上只留下一本《SAT5000字》,規定他要背完兩百個字才能出來。

Julius說:「我記得Pamela那時只丟下一句話:『你說你會,就證明給大家看!』」「我一開始覺得,天呀,這根本是在坐牢,但現在想想,其實這才是對症下藥,」Julius回憶,在Pamela的堅持和陪伴下,他從一開始只能坐在椅子上五分鐘就忍不住站起來閒晃,慢慢進步到十分鐘、十五分鐘,最後竟然可以專心讀書四十分鐘。

因為這樣的訓練,Julius不只完成三個半小時SAT考試的不可能任務,更拿下2050分的好成績,順利申請到《U.S.News》美國大學綜合排名全美前三十名的南加大(USC)。「這段經驗對我的人生有太大的意義,」Julius說,這是第一次有人相信他可以克服ADHD,讓他學會自律,相信自己可以跨越障礙,並且達成目標。「PAS最適合我的部分,是他融入了東西方的教育精髓,這不是我習慣的,但絕對是我那時候最需要的。」

開心計劃畢業後就要到洛杉磯邊念書邊享受南加州沙灘、陽光、好萊塢的Julius,在PAS的最後一學期開始蹺課、不交功課、不去考試,即使學校下了「太多F(Fail,不及格)就不能畢業」的最後通牒也不怕,直到爸爸有一天告訴他:「你根本沒有長大,也還沒有準備好去念南加大。」他才知道自己麻煩大了。


超越自己,走到隊伍最前面(節錄)

一月的台北,街上瀰漫著農曆年前的忙碌和歡喜氣息,二十七歲的Austin從美國返台過新年,他一面沿路欣賞櫥窗,一面傾聽四面八方的聲音,他很喜歡這種邊走邊看邊聽的感覺,享受著行為、視覺和聽覺同時忙碌運作卻維持絕妙平衡的狀態。

這個喜好和Austin的專業有關,他是美國卡內基梅隆(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大學的博士生,卡大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上,排名第28。Austin攻讀的是認知心理學(類似腦神經學研究),主攻聽覺研究,並投入聲音與資訊科技的結合運用。

「媽媽,我是Loser嗎?」

「卡大做了很多結合聲音和電子產品、機器人、AI的研究,例如Alexa、Google Home等聲音機器人,應用領域很廣,」說起自己的專業,Austin雙眼閃爍著光芒。很難想像以前的他,是一個沒有企圖心,凡事「不要被罵就好」,甚至懷疑自己的少年。

Austin原本在台灣讀一般的國小,是個成績普通的男孩,小學畢業後,因為希望唯一的兒子能快樂學習,不要在台灣沉重的升學壓力下長大,於是,父母安排他獨自到美國讀中學。

從七年級到九年級,美式教育讓Austin很開心,他寄居在美國的舅舅家,努力學習獨立,但青春期正是敏感的年紀,即使舅舅一家對他很好,Austin依然想家,他回想:「那時很想念在台灣的爸爸媽媽,渴望放學後全家一起在餐桌吃飯的感覺。」

Austin很猶豫,跨海在電話裡問媽媽:「你們花很多錢送我出國念書,如果我中途放棄,是不是失敗?是不是沉不住氣?算是Loser(輸家)嗎?」

媽媽對Austin始終抱著開放的心,她鼓勵兒子:「想回來就回來,開心最重要,以後上大學還會去美國,你不是只有一條路。」正因之後將再赴美讀大學,媽媽決定在高中三年的過渡期,為兒子在台灣找到一個最適合的學校,讓Austin快樂成長。

在朋友介紹下,媽媽選擇了PAS。Austin記得,2010年,剛入學的第一天,學校還只是在光復高中租借教室,他心中充滿問號:「這地方這麼小,真的是學校嗎?」可是一想到回台是自己的決定,「就試試看吧!」正式成為十年級新生。

Austin是一個很會在人群中默默觀察的孩子,他發現同學背景差距頗大,有人來自美國,有人畢業於台灣的中小學,有人已在此就讀多年,「這很特別,對我來說又是另一種挑戰,也訓練我的彈性,」Austin發現,雖然學生來自不同的環境,老師總會根據每個孩子的特質從旁協助適應,這讓他很安心。

佛系小孩凡事無爭,只求80分

除了適應環境之外,學校給Austin更大的挑戰是面對自己、超越自己。

校長Pamela回憶,Austin剛入學時,是個可愛溫和的孩子,不論對人或對事,一向沒有脾氣,包容性很強,也從不會想跟別人比較或競爭,更不會惹禍生事,Pamela說:「幾乎就是個零Trouble(麻煩)的小孩。」

正因為溫和無爭,相對的,Austin也不是一個積極的學生,甚至是有點「佛系」。以前不論是小學在台灣、中學在美國,他從不好強,不爭名次,不想做明星或焦點,凡事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就好。「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就是八十分,凡事做到八十分,不要被罵就好,」Austin笑著說。

比方上學,Austin從小的「生存法則」是按部就班,老師說何時該做什麼,他就準時做什麼,做完就好,不多做,也不必做太好,他早早就想好長大後要躲在實驗室做學術工作,與世無爭,不需要和很多人說很多話。

可是在這裡,班上同學人數少,老師有很多機會近距離和每個孩子多聊幾句,Austin常常被稱讚做得不錯,然後被鼓勵「再多往前一點點,多努力一點點」。

尤其是Pamela,經常與學生一對一接觸,Austin印象深刻,從一入學,Pamela每次看到他都會笑嘻嘻地說:「去找出你喜歡什麼,多想一想你以後要做什麼。」

老師和校長的提醒,在Austin心裡萌芽,這個以前習慣躲在隊伍中間的男孩,開始不知不覺會往前多走幾步,他對學習、對社團活動,慢慢積攢出比較大的衝勁和熱情,會主動多想一下,多做一點。

放下名校迷思,選擇最適合的

2013年,Austin同時申請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環境科學系,以及位在波士頓的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他一度想選柏克萊,因為「聽起來很厲害」。

但Austin沒有被沖昏頭,「柏克萊雖有名,可是我知道規模較小的布蘭戴斯比較適合我,」他喜歡布蘭戴斯大學的一大特色,就是文理學院都很有名,學生入學之前不必先選科系,文科理科都要修,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選修一些自己喜歡的歷史課程。

另一方面,Pamela也認為,以Austin的實力和個性,很適合和教授一對一的互動學習,在小一點的環境中會有更多實做的經驗,會學得更好、更多。

Pamela甚至直指核心,分析給他聽:「你去柏克萊的大班教學,可能會被淹沒,你數學不好,在柏克萊要花很多時間去追著別人跑,費更多力氣趕上同學的數理程度。」

當然,從現實考量,如果Austin進了柏克萊,PAS對外宣傳會「很好聽」,讓外界認為這所學校的教學成效很不錯。但Pamela堅持:「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不是學校,我們考慮的不是學校宣傳,而是學生更長遠的未來。」對她來說,辦學,不能只把學生送進大學之後就不管了。

放下名校迷思的另一個關鍵,依然是父母的開明與愛。他們從來不曾逼著兒子去追逐光環,媽媽告訴他:「如果今後要做學術工作,大學不會是你最後的學位,未來的碩士、博士班,會有更多進名校的機會。」父親更認為:「讀大學,最重要的是過程中的訓練扎實與否,以及你有沒有爭取做到最好。」

有了師長及父母的鼓勵與支持,Austin益發篤定,清楚自己要什麼,「我能在這個地方做到最好,才是最重要的。」這讓Pamela很感動,她看見這個男孩的淡定與自信,更看見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在她眼中,Austin來自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是一個充滿愛的小孩,也正因如此,才能在抉擇的關口從容不迫。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主題式教學╳專案導向學習╳跨領域素養
培養21世紀最搶手的π型人才

大人應該教孩子的,不是如何考高分、進名校
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人應該給孩子的,不是昂貴的補習或教材
而是適性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