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 誠品線上

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作者 王力行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生帶著走的能力:本書是《遠見》發行人王力行的精選文集,也是三十五年來《遠見》推動世界觀和社會進步的一些記錄。全書收錄一○一篇文章,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總編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遠見》發行人王力行的精選文集,也是三十五年來《遠見》推動世界觀和社會進步的一些記錄。全書收錄一○一篇文章,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總編輯的話」是作者在二十世紀末擔任十三年總編輯期間的採訪紀實和重要觀察記錄,涵蓋台灣在轉型年代裡如何面對蔣經國離世、解除戒嚴、天安門事件、政黨輪替、兩岸啟動文化與商業交流、教育改革和地方縣市施政等重大議題。第二部「字裡行間的尋思」則收錄二十一世紀初在專欄發表的反思回響,內容包括全球重要政治與經濟趨勢、教育文化、精采人物和個人成長等議題。 透過這一○一篇文章,帶讀者快速鳥瞰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所發生過的全球大事和重要思潮,也讓大家看見,唯有透過長期、不間斷的閱讀與學習,才能打開視野,讓自己與社會一同繼續前進。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王力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CEO,政大新聞系畢業,《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共同創辦人。曾擔任《婦女雜誌》主編、《中國時報》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遠見》雜誌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執行長。著有《你知道的遠比你想像的少》《字裡行間》《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請問,總統先生》《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愛與執著》《與時代的的對話》《鬧中取靜》《三人行看台灣新價值》(合著)等,均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部 總編輯的話(1986-1999) 一|四十年破冰,兩岸交流——中國的希望在台灣 . 一次用心的全面觀察 . 中國在哪裡? . 瞎子摸象?以管窺天? 二|掌握國際趨勢,深入現場——從以色列看小國屹立之道 . 第一組到以色列採訪的華文記者 . 永遠的猶太國 三|轉型年代的挑戰——尋找新台灣人的生命力 . 信心與寧靜 . 有生命力,就有新面貌 . 疑中留情:寬恕與心安 . 渡悲情 四|城市崛起——施政滿意度就是成績單 . 地方的掙扎 . 閱讀城市 . 活在城市 . 一種新都市觀:友善 五|進步的原點,從教育扎根——多元入學與大學評鑑 . 教育創新是革新社會的真動力 . 大學的特色 . 教育是經驗的繼續改革 . 選大學勝過考大學了 六|時勢造英雄——從需求看見高度 . 看他要的是什麼 . 她也勇敢,她也溫柔 . 自覺比任何人都愛台灣 . 蔣孝勇的最後一年 . 專心、苦思、簡單化 七|世紀轉彎處——知識份子與媒體人的觀察與責任 . 新聞陷阱,陷阱新聞 . 王惕吾的變與不變 . 走到轉彎處 . 九個月後 . 世紀末的迷惑 . 做為知識份子的悲哀 第二部 字裡行間的省思(1999-2021) 一|趨勢 . 做對決策,企業不怕淪棄業 . 不去芝加哥,來台中看建築 . 誰能不在乎地緣政治? . 病毒:不聽地球哀求,於是我來了! . 疫情難民 . 世代交替,社會反思 . 尼采:「沒有真相,只有詮釋。」 . 信任不會從天下掉下來 . 無春年,盼永無戰爭 . 假新聞在真世界 . 專業的盲點,讓我們看不清真相? . 政治在鬥,經濟不停 . 企業裁員,政府應變 . 拾回台灣核心價值文化 . 共同願景vs.共同敵人 . 沙盤演練社會的變遷? . 善用我們的移民社會特質 . 給企業人良善的方向──倫理心智 . 媒體也M型化? . 大眾智慧改變媒體 . 道德資本 . 改善世界的人——社會企業家 二|教育 . 員工的獨立自主從小養成 . 科技把事做對,人決定做對的事 . 別忘記:我們的那時此刻 . 人的旅途,人文的旅程 . 教育改革,先改父母 . 一種無限可能的資產:視野 . 媒體的鏡子功能--談星雲真善美新聞獎 . 要贏在軟實力 . 用創造力教育扭轉未來 . 創意,是不景氣中的救命丹 . 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 有一流教育部長,才有一流國家 . 相信閱讀 . 無法被科技取代的才能:創意 . 資訊要丟,知識要撿 . 如何把孩子變成小書蟲? . 用文學去開啟世界 . 熱忱與傳承 三|人物 . 郝柏村的「不可能任務」 . 不虛此生的人 讓人「害怕」?! . 白宮記者團裡唯一的中國面孔 . 在人文地理上,沒有女性 . 不忘初心 . 如來之子 . 留學之路,翻轉人生 . 祖克柏與李開復的改變──重拾「書本」 . 女強人的不凡人生 . 偉大的事情是要人做出來的 . 當比爾蓋茲走近貧窮 . 抓定一輩子的信仰 . 人生的職責 . 做為科學人的堅持 . 一位人生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 四|成長 . 憤懣不能趕走憤懣 . 請進陽光,轉換正能量 . 世界快速變化中,你要選擇哪一半? . 員工能發光發熱,就不用管! . 別把生命浪費在沒熱情、沒意義的工作上 . 亂世,手裡握著自己的方向盤 . 人生向晚,依然燦爛 . 一輩子要靠自己! . 誰說人是理性的 . 快樂,是靠自己 . 三十世代的困境 . 文化智商的力量 . 建設性的力量 . 女人走到「自己做主」的年代 . 人生的選擇在優先順序 . 學習追求幸福 . 陷入傳統的信仰不能自拔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作者 / 王力行
簡介 / 一生帶著走的能力:本書是《遠見》發行人王力行的精選文集,也是三十五年來《遠見》推動世界觀和社會進步的一些記錄。全書收錄一○一篇文章,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總編輯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253936
ISBN10 / 9865253933
EAN / 9789865253936
誠品26碼 / 2682103854001
頁數 / 424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三十五年的奇幻之旅

「三十五」這個數字對我個人而言,是一個奇幻數字。

三十五歲,創業成了股東之一;從記者走向經營者。三十五歲以前,只要把「採訪寫作」這門課做好;三十五歲以後,業務、財務、管理……樣樣都要及格才行。

今年,恰好是《遠見》雜誌三十五歲。從一九八六年到二○二一年,更是一趟奇幻之旅。

一九八六年,台灣尚未解除戒嚴,報禁仍在。每天三大張報紙,國際版永遠敬陪末座;當廣告過量時,國際版就自動消失讓位。缺乏且漠視國際資訊,對一個毫無天然資源、可耕地只有三分之一、經濟靠出口的小島,無疑是茫霧大海中行船。

記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曾在他的專欄中公開徵選一名新聞系學生,跟他到非洲採訪十天。兩個月後,評選揭曉,一位來自密西西比州、正在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念碩士的黑人女孩凱西,擊敗近四千位對手,成為幸運兒。

他提供實習獎項給學生,是希望年輕人有更寬廣的視野,在專欄中他提到:「美國人不瞭解美國以外的世界,也不能站在其他種族人的立場看事務,所以在越南、在伊拉克,我們都惹上麻煩。」

做為一個傑出的新聞人,紀思道希望年輕記者有的國際觀,是透過觀察世界不同的人事物,更能重視人文、人本。

全球化浪潮席捲,帶領台灣打開視野

《遠見》雜誌的創刊,就在打開視野,推動社會前進。

三十五年前「從世界舞台看中華民國」專文採訪的主編溫曼英,在訪問過二十五人,查詢十個機構資料後,「仍然不容易找到能談整體、看未來的人」,也找不到國際比較資料,因為我們退出了聯合國。

從一九八六年到跨越世紀的二○○○年,是全世界大翻騰的年代。國際上,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共產黨人面向資本主義社會。國內則是蔣經國離世、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政黨輪替、兩岸啟動文化、商業交流。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書寫的《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The Lexus and Olive Tree)、《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最能反映全球化浪潮席捲各地。它不僅是全球企業商業模式的改變,更是科技驅動下的顛覆與創新。

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台積電、聯電創辦;統一、巨大等傳產企業開始布局大陸。

二○○○年後的世界,科技顛覆、破壞與創新並立。全球經濟體,中國取代日本,直逼美國第一。高科技創新為主的亞馬遜、谷歌、臉書,取代了IBM、GE、3M,成為世界市值最高企業。
近年來,氣候變遷,大地反撲,瘟疫蔓延,更是人類要面對的課題。

這本文集分成兩部分:「總編輯的話」和「字裡行間專欄」;前一半是我當十三年總編輯的採訪紀實,發生在二十世紀末。後一半專欄文字,是二十一世紀初的反思回響。

這本《一生帶著走的能力》是世紀跨越與轉換中的記錄,也是三十五年來《遠見》推動世界觀和社會進步的一些記錄。做為記者,我在聽,我在讀,我在看,我在想。

二○二一年十一月於台北

試閱文字

內文 : 做對決策,企業不怕淪棄業

二十四年前的四月,侯友宜銜命到南非武官家捉捕「白曉燕案」逃犯陳進興。意外的一陣槍雨攻擊後,不但傷及屋內的武官家人,也讓逃犯起了疑心,要求侯不帶槍入內談判。這個時候的侯友宜,是進還是不進?他是神槍手,到底要帶槍進去,還是不帶槍進去?。

蘇聯解體後,自由民主價值成為普世共識。然而中國迅速崛起,經濟繁榮,人權民主卻不為西方世界接受。當美國與中國公然交惡、衝突中,歐盟與東協等國家面臨在維持經濟繼續繁榮、降低開戰風險,與強烈捍衛自由價值間,到底要傾向美國還是與中國站在一邊?

回想九○年代末期,許多大企業早意識到科技帶來的大衝擊,唱片公司被數位音樂顛覆,電信業者在科技巨人和靈活的App服務業夾縫中掙扎,實體商店受電子商務的威脅。

他們該在別人淘汰自己之前,先砍掉重練嗎?明知新事業獲利無望也要取代已成熟的舊事業嗎?

・洞悉實務理論,拆解思考陷阱

如何做正確決策,避免逃犯傷及無辜,避免國家捲入戰爭,避免企業淪為棄業(被拋棄的行業),是負責人最要承擔的重任。剛出版的《不當決策》(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How Biases Distort Decision-Making-and What You Can Do to Fight Them)一書,為讀者找出了決策的迷思和陷阱,也提出改善決策的流程和文化。

二○一二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出版《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後,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現狀偏誤」、「確認偏誤」等術語,就常出現在企業管理和人們經濟行為中。

《不當決策》作者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是法裔學者,牛津大學副研究員,專研決策流程設計和策略思惟,曾任麥肯錫顧問公司歐洲資深合夥人二十五年。

他在參與實務與理論研究中,整理出企業決策的九大陷阱,尤其是負責人的思惟陷阱:

—— 說故事陷阱:我只想聽我想要相信的故事。
—— 模仿陷阱:我可以和天才賈伯斯一樣。
—— 直覺陷阱:忽略直覺是要長期練習、快速回饋,在同樣的環境下產生同樣結果的。
—— 過度自信陷阱:做就對了,還要考慮什麼?
—— 慣性陷阱:何必破壞現狀?
—— 風險認知陷阱:我希望你勇於冒險。
—— 時間範圍陷阱:長期太遠了。
—— 群體迷思陷阱:每個人都在做,我為什麼不做?
—— 利益衝突陷阱:我相信自己絕對公正。

書中作者舉了不少實例,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學習。

例如「光環效應」,我們在《追求卓越》和《基業長青》書中,讀到分析成功企業的成功祕訣。一九八○年代著名的GE奇異公司實施「強制分級制度」,規定考績頂尖占二○%,中等占七○%,表現墊底的一○%,如果連續兩年墊底就要淘汰。執行長傑克‧威爾許以此自豪,其他企業紛紛仿效。

但二○○九年,半數企業都放棄了這個制度,因為它「對團隊士氣、激勵員工有負面影響」而且「助長政治操弄和偏坦徇私風氣」。

再如「慣性陷阱」,一九九六年拍立得相機發明者寶麗來公司,執行長蓋瑞‧迪卡米洛十分清楚科技性革命會顛覆他們,做為公司負責人,他早訂下「數位轉型是公司最重要策略」。

可惜「大船轉向太難」,出乎意外的關鍵因素是:預算資源分配。每年一次的馬拉松式預算會議,開完結果是,分配資源和前一年一模一樣。這種分配,如何把資源放到未來策略上?沒有資源,如何轉移公司方向?

麥肯錫顧問公司研究一千六百家多角經營公司的年報,發現他們的資源分配,和前一年數字相同的占九二%,有三分之一企業甚至是九九%雷同。

這個事實反映,無論決策者多麼堅定改革,始終會撞上一道「慣性的牆」。

・合作+流程,有效減低錯誤決策

不當決策陷阱的最核心問題是:你真的看得到自己的偏誤嗎?《聖經》故事裡說:別人的小錯,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但自己的大錯,我們卻看不到。

如何改善,減低錯誤決策?作者提出關鍵方法,要合作+流程。

一九七八年,美國聯合航空一七三班機準備降落波特蘭市,機長發現起落架故障。三十分鐘空中盤旋,機長只把心思放在起落架上,沒注意燃油耗盡,以致墜機。

其實副機師和飛機技師一再警示燃油偏低,但掌控權在機長;部屬不敢更堅定提醒長官,釀成大禍。這次意外催生了美國航空業「駕駛艙資源管理」規則,強調合作和流程,讓機組人員共同擁有處理意外的工具。

升斗小民每天要面臨生活上的抉擇,買房還是租房?企業界要在變化神速的科技競爭中,決定購併還是自行研發?在風雲詭譎的國際環境中,國家領導人要面臨合縱連橫,還是保持中立角色?

時時刻刻的選擇,都有無處不在的陷阱。你意識到自己的偏誤了嗎?你選擇了正確的決定嗎?
發表於二○二一年五月《遠見》雜誌

4|城市崛起——施政滿意度就是成績單

上個世紀,趨勢家分析,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城市時代」,城市的力量早超越國家。

奧運早就用城市做代表,不論在雅典、北京、漢城、東京……。

一九九四年,台灣通過「地方自治組織法」,把中央權下放至地方,包括後來的財務權。

地方全面民選後,城市正式崛起。

一九九五年《遠見》雜誌開始的「二十三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更成為地方首長每年交出的成績單。

舉凡五星級縣市長,連任必達標,五都的市長更成為總統的培養班,像陳水扁、馬英九……。

地方的掙扎

「人生是一場掙扎,是一個迷惑,」一九九一年出版「非理性的時代」一書的韓第。(Charles Handy),準確地預測人們工作方式的改變,會帶來嶄新的生活。四年後,他寫「覺醒的年代」卻坦陳:沒有料到在時代巨輪轉動下,時時顯混亂,處處見弔詭;人們有了自我實現的機會,卻面臨始料未及的困頓。

環顧周遭的事物,韓第的分析,一針見血:太多的善良動機,導致不良的後果;太多的成功處方,帶來諷刺的結局;人們知道越多,反而越迷惑;技術能力越高,反而越無力。

台灣的社會,似乎也陷入這片掙扎與迷惑的網中。

國民所得越增,公共意外越多;醫生分秒必爭搶救一個垂危病人,管理些許疏忽卻送掉一群健康人命;民智越開、教育越高,越期待英雄救世主……

・小老百姓與小企業的迷惘

小老百姓的迷惘,反映在居家生活上。民間物價上漲至少三成,政府公布的數字卻微乎其微。「上菜場買菜的人最清楚行情,」一位水果販言之鑿鑿:「共產黨飛彈打走了兩千億台幣,這些錢要是用在台灣,我們的經濟不會是這樣啦!」

中小企業的困頓,反彈在出走他鄉、另尋生路上。芙蓉國際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毓麟投書民意論壇指出,中小企業若無法站立,光靠大企業,決不足以帶動台灣經濟繁榮。他更明言,總統需要知道這點,大企業也需要知道這點,「葉子部枯了,大樹亦無法獨活。」

「葉子都枯了,大樹亦無法獨活」,正足以描繪當前台灣地方自治與中央權限間出現的弔詭。

・權要爭,過要讓

一九九四年七月,地方自治組織法規才通過,蜜月期短,中央與地方無情的爭權戰已然啟動。

老百姓還未嘗到自治的美果,就見到衛爾康大火、登革熱蔓延、農會和信用合作社擠兌等一連串公共意外中,中央與地方首長互推責任、互相諉過。

「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承擔,」監察院長陳履安辭官參選總統,正是對政府無能的另一種抗議。

如果把鏡頭放到地方,更發現政府與人民的掙扎;國民所得很高的地區,生活品質很低;天然資源越豐富的地方,政府財政資源越貧弱;地方首長口口聲聲要追求人文,做出來的卻是開設賭城、開發土地。

如果把地方縣市比做葉子,台灣二十三片葉子更是榮枯互見。

・二十三縣市競爭力比較

策劃了近四個月,遠見推出「一九九五台灣民情報告——二十三縣市總體檢」,就是針對反映地方生活品質的九個社會指標,做全面的統計調查與深入報導。

五位編輯。三位攝影完成的七十五頁專輯,勾勒出台灣生活素質的完整藍圖。

為什麼台中市、桃園縣在各項指標中領先,大量人口湧入、稅收增加。成為「躍升城市」?

為什麼農漁立縣的雲林和嘉義,始終無法擺脫貧窮落後、人口外移的陰影,成為「衰落城市」?

為什麼命運共生的台中縣治安是全省最好。而台中市刑案最多?

為什麼縣市一體的嘉義市醫生很多,而嘉義縣醫療設施敬陪末座?

為什麼台東的古蹟遺址、天然資源豐富而政府財務資源窮弱?

在「一九九五台灣民情報告——二十三縣市總體檢」解答了這些弔詭,找出了地方的掙扎。

發表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遠見》雜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我在聽,我在讀
我在看,我在想

自一九八六到二○二一年,在世紀的跨越與轉換中,
全球政經大翻騰,商業模式和科技發展也歷經巨變,
近年,人類開始面臨氣候變遷、大地反撲、瘟疫蔓延等災害,
對於逼近的國際與生態危機,該如何面對……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