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bers Don't Lie: 71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World
作者 | Vaclav Smil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數字裡的真相: 71個最透澈的世界觀察:數字不會說謊,唯有洞察才能得知真相「沒有哪位作者的書比史密爾的書更讓我期待。」——比爾・蓋茲.接種疫苖的效益如何?.技術進步 |
作者 | Vaclav Smil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數字裡的真相: 71個最透澈的世界觀察:數字不會說謊,唯有洞察才能得知真相「沒有哪位作者的書比史密爾的書更讓我期待。」——比爾・蓋茲.接種疫苖的效益如何?.技術進步 |
內容簡介 數字不會說謊, 唯有洞察才能得知真相 「沒有哪位作者的書比史密爾的書更讓我期待。」 ——比爾・蓋茲 .接種疫苖的效益如何? .技術進步為什麼費時? .人類世真的來臨了嗎? 這世界很複雜,若想真正的理解數字, 就要結合基本的科學素養與計算能力。 史密爾是全球百大頂尖思想家, 他發現近年的重大討論愈來愈不注重數字, 因而離現實愈來愈遠。 為了激發讀者對真確事實的關注, 史密爾利用容易理解的統計數據和圖表, 引領我們進行突破舊有思維、跨領域的探險, 讓我們在這個別具意義的時代裡, 掌握真確無誤的實際狀況。比爾.蓋茲影片盛讚《數字裡的真相》
作者介紹 瓦茲拉夫.史密爾 Vaclav Smil/作者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名譽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Canada)院士,曾獲頒加拿大勳章(Order of Canada)。能源科學家和政策分析家,研究範圍博雜,著書超過40本,主題涵蓋能源、環境與人口變化、糧食生產和營養學、技術創新、風險評估、公共政策等。在2010年,獲《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選為100位全球頂尖思想家。畢馨云/譯者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曾任科普書編輯十多年,現為自由譯者及業餘交響樂團團員。譯有《邏輯的藝術》、《這才是數學》、《科學酷媽的育兒大探險》等書。
產品目錄 前言 人——世界居民 生育減少了會產生什麼結果? 需要生活品質的最佳指標嗎?試試嬰兒死亡率 最佳投資報酬:疫苗接種 疾病全球大流行期間的疫情為何難以預測? 愈長愈高 預期壽命最後會到頂嗎? 流汗如何提升狩獵表現 修築大金字塔需要多少人? 為什麼失業數字反映不了全貌 讓人快樂的因素是什麼? 巨型都市興起 國——全球化時代裡的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長災難 美國真的很獨特嗎? 為什麼歐洲應該洋洋自得 英國脫歐:最重要的現實問題不會改變 對日本未來的憂慮 中國能發展到什麼地步? 印度vs.中國 為什麼製造業仍然很重要 俄羅斯與美國:有些事永遠不會改變 衰亡的帝國: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機器、設計、裝置——打造出現代世界的發明 1880年代如何創造出我們的現代世界 電動馬達如何驅動現代文明 變壓器——默默工作、受到埋沒的被動元件 為什麼現在還不要放棄柴油 動態攝影——從駿馬到電子 從留聲機到串流 發明積體電路 摩爾的詛咒:為什麼技術進步比你想的還花時間 資料量增加:太多太快 在創新這件事上要務實一點 燃料與電——為我們的社會供給能源 為什麼燃氣渦輪機是最佳選擇 核電——未兌現的承諾 為什麼風力發電需要化石燃料 風力發電機可以做到多大? 太陽光電緩慢增長 為什麼陽光仍是最好的 為什麼需要更大的電池 為什麼電動貨櫃船是艱辛的航程 實際的發電成本 能源過渡時期步調必然緩慢 運輸——我們如何行遍天下 縮短橫渡大西洋的旅程 引擎比腳踏車更古老! 充氣輪胎的驚奇故事 汽車時代從什麼時候開始? 現代車輛的重量運載量比很嚇人 為什麼電動車(還)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美好 噴射機時代從什麼時候開始? 為什麼煤油影響廣泛 搭飛機有多安全? 飛機、火車和汽車,哪個最節能? 糧食——讓我們自己充滿活力 沒有合成氨的世界 大幅增加的小麥產量 不可原諒的全球糧食浪費量 地中海飲食漸趨式微 黑鮪魚快要滅絕了 為什麼雞肉居冠 喝葡萄酒與否 理性吃肉 日本人的飲食 乳製品——反趨勢 環境——破壞與保護我們的世界 動物與人工製品,哪個比較具多樣性? 母牛的星球 大象之死 為什麼現在談人類世可能言之過早 混凝土知多少 車子或手機,哪個對環境比較有害? 誰的隔熱效能比較好? 三層玻璃窗:透明的能源解決方案 提升家用暖氣設備的效率 遇到麻煩的碳 附錄 後記 致謝 延伸閱讀 原文篇名與刊載時間
書名 / | 數字裡的真相: 71個最透澈的世界觀察 |
---|---|
作者 / | Vaclav Smil |
簡介 / | 數字裡的真相: 71個最透澈的世界觀察:數字不會說謊,唯有洞察才能得知真相「沒有哪位作者的書比史密爾的書更讓我期待。」——比爾・蓋茲.接種疫苖的效益如何?.技術進步 |
出版社 /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252571 |
ISBN10 / | 9865252570 |
EAN / | 9789865252571 |
誠品26碼 / | 2682060759005 |
頁數 / | 32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史密爾是比爾蓋茲十分尊崇的思想家,擅長跨領域分析。他在《數字裡的真相》說,儘管我們都知道要「靠數字說話」,但面對大千世界多如牛毛的統計數字,想從中篩選出有用的資料並非易事。只有當確認數據來源有可信力、數據準確無誤,並在適當的歷史和國際脈絡下進行分析時,我們才能弄清楚實際發生的事。
例如書中提到,富裕經濟體每人每年的平均初級能源消耗量大約是1,500億焦耳,而非洲人口最多、石油與天然氣含量最豐富的國家奈及利亞,平均只消耗350億焦耳。單看到這邊,兩者近五倍的差距讓人大吃一驚,但若再做一番歷史比較,將更能體會真實的差距:日本在1958年之前所消耗的能源就達到350億焦耳,整整比非洲人早了一輩子,而法國甚至更早,在1880年平均消耗量就達350億焦耳,也就是說,奈及利亞等於晚了法國兩輩子的時間才有能源可用。
在這類需要考量社會與經濟因素的分析之中,不管是個別的數字還是複雜統計數據的一部分,都需要結合基本的科學素養與計算能力,才有辦法真正的理解問題,並做出正確的結論與判斷。
史密爾說,數字也許不會說謊,但我們經常必須看得更深更廣。若數值本身是絕對的,最好補充一些相對、經過比較的觀點,才能做出有依據的判斷。此外,那些根據微小差距做出的排名,只會誤導讀者而無法說明事實;實際上,有時候取概略的數字與近似值,會比追求不適當且非必要的精確性來得更好。
例如媒體常報導的世界各國國民幸福指數,前幾名的分數差距相當小,而且我們似乎也無法真的察覺第一名的幸福感比第二名高2.2%。再說,排序中也出現戰亂頻仍的國家名次比安定和平的國家來得高的情形。不禁讓人疑惑,國民幸福指數的參考價值何在?
正因為真相不易看透,所以我們當然要不斷的懷疑並提問,但這不代表要放棄為了量化複雜現實所做的努力。畢竟,我們唯有繼續從事這樣的研究,才能根據最好的資料數據來做出決定,以面對眼前難以控制的現代世界。
內文 : 資料量增加:太多太快
很久以前,資訊只存在於人的腦海裡,古代的吟遊詩人可能會花很長的時間,重複講述戰爭與征服的故事。隨後,外部資料儲存發明出來了。
大約五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人(Sumer)發明出記錄用的黏土小圓筒和泥板,上面通常只寫得下十多個楔形文字,相當於幾百(102)位元組。古希臘悲劇詩人埃斯克勒斯(Aeschylus)在公元前五世紀寫的三部曲《奧瑞斯提亞》(Oresteia),儲存量高達約30萬(105)位元組。羅馬帝國的一些有錢元老,坐擁的圖書室藏書上百卷,其中一位的大批藏書至少儲存了100百萬位元組(MB;100 MB即108位元組)。
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的印刷機使用活動字模,帶來了徹底的轉變。到了1500年,也就是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機後不到半個世紀,歐洲印刷業者就發行了超過1.1萬種新書,伴隨這種非比尋常的增長而來的,是其他儲存資訊形式方面的發展。首先是雕刻和木刻的樂譜、插畫與地圖,接著是十九世紀時的照片、錄音和電影。二十世紀時新增了資訊的儲存方式,包括磁帶和LP唱片,而從1960年代開始,電腦把數位化的範圍擴展到醫療影像(數位乳房攝影的儲存量是50 MB)、動畫電影(2 GB至3 GB,GB是十億位元組)、洲際金融移轉,以及垃圾郵件的大量發送(每分鐘送出的訊息超過一億則)。像這樣的數位儲存資訊,迅速超越了所有的印刷資料。莎士比亞的戲劇與詩歌總計達5 MB,相當於一張高解析的照片、30秒的高傳真聲音,或8秒的串流高畫質影片。
因此,印刷資料已縮減到整個全球資訊儲存量的很小一部分。到2000年的時候,美國國會圖書館內的所有書籍儲存超過1013位元組(也就是超過10 TB),但所有的照片、地圖、電影和錄音資料一加進去,它就只占了整個收藏量(1015位元組,實際大約是3 PB)的不到1%。
在二十一世紀,資訊產生的速度愈來愈快。雲端服務公司Domo在針對2018年每分鐘產生資料量的最新調查中,列出以下幾個數字:Netflix訂戶透過串流收看了超過97,000小時的影片,在YouTube觀看了將近450萬支影片,在氣象頻道Weather Channel要求提供了超過1,800萬筆預報,至於其他的網際網路資料,單單在美國就使用了超過3千兆位元組(3.1 PB)。到2016年,全球每年的資料產生速率已經超過16 ZB(1 ZB等於1021位元組),而到2025年,這個數字可望再提高一個數量級,也就是達到大約160 ZB(1023位元組)。根據Domo的調查結果,全球近80億人在2020年每人每秒產生了1.7 MB的資料。
這些數量引出幾個明顯的問題。資料洪流裡只有一小部分能夠儲存,但應該是哪個部分呢?資料量如此之大,即使保存下來的不到1%,在儲存上顯然還是挑戰。此外,無論我們決定儲存什麼內容,下個問題會是:資料應該保存多久。沒有哪個資料需要永久儲存,但保存多久最為理想?
在國際單位制中(例如「千」為k = 103,「百萬」為M = 106),代表最高倍數的字首是yotta-(Y = 1024,也就是一兆兆),我們在十年內就會有那麼多位元組的資料,即使把估算數字這種苦差事漸漸丟給電腦處理,但要面對這麼大的數值,工作將會變得愈來愈困難。一旦我們每個人開始每年產生超過50兆位元組的資訊,還會有真正的機會好好利用這些資訊嗎?累積的資料、有用的資訊、有深刻見解的知識,這三者之間畢竟有著根本的差異。
最佳賣點 : 「沒有哪位作者的書比史密爾的書更讓我期待。」
——比爾・蓋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