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 如何可能? | 誠品線上

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 如何可能?

作者 贺照田/ 李娜/ 莫艾/ 徐旸/ 程凯/ 宋少鹏/ 张振/ 张艺英/ 冷霜/ 姜涛/ 黄琪椿/ 薛毅/ 付国锋
出版社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 如何可能?:受命為臺灣出版的《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論文集寫序言,賀照田老師說只是「再作馮婦」。因為之前我已為大陸出版的學術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受命為臺灣出版的《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論文集寫序言,賀照田老師說只是「再作馮婦」。因為之前我已為大陸出版的學術刊物《漢語言文學研究》(2021年第3期)的「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專輯寫過一段按語,這次無非是重操舊業。但是,當馮婦攘臂下車時,卻發現自己根本不善「搏虎」,亦不善「繡花」。不善「搏虎」,是因為我對於中國革命與後革命的歷史複雜性的把握,似乎還處於只聽虎嘯,未窺真身階段。賀老師的系列研究中多有提到中國知識精英與政治精英對於中國「革命」與「後革命」的各種認知上的偏差與經驗整理上的錯位而造成延誤至今的影響,包括今日國人的精神與身心狀態。所以,對於中國革命與後革命的整體把握,關乎到本論文集所討論的中國人理想主義受挫的原因與重建的可能性。如果說,面對作為認識對象的中國革命─後革命、中國社會─歷史這隻認識上的「虎」,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搏虎」尚有疑慮,是「再作馮婦」時遲疑的一個原因;那麼,對「再作馮婦」遲疑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憂慮自己是否有手握繡花針的認知工夫。論文集中的所有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是極具耐心地甚至不厭其煩地剝開各個邏輯層級中各個側面的歷史─現實中的各種褶皺,不僅是經驗事實認知方面的褶皺,更有觀念認知方面的褶皺,然後用繡花的工夫細緻繡出 呈現各種褶皺。認知上耐心細致的「繡花」工夫,一定會是閱讀本論文集的朋友都會有的一讚三嘆的閱讀感。耐心,不只是文風與學風,還是文章所涉及到的問題都需要極耐心細緻的認知工作。 對於「過快」歸因的批評是文集中所有文章的共識。對於已習慣於「立場鮮明」、「觀點清晰」、邏輯結構層層線性遞進、結構化歸因並直接接收結論的社科讀者而言,去情境的結構化的、線性的認知方式與文集所呈現的耐心細緻地打開褶皺、穿針引線來回往復的情境化的繡花式認知方式,可能會形成初讀時的衝撞,但又很可能如社會科學出身的我,被論文集所呈現問題的切身性所吸引,再讀時不得不斷挑戰、調整自己的認知習慣。對於理想主義問題的討論,首要挑戰讀者的不是對於錯位觀念的修正,而是對各種理所當然的「無意識」的直視與逼近。這是一個痛苦卻又充滿誘惑的閱讀過程。當我在程凱的文章中讀到「這或是一種『抉心自食』的工作,同時也是一種發掘希望的工作」這句話時,一下子被觸動了。我似乎找到了可以描述我閱讀此文集時的心理感受的路徑,似乎為什麼我「再作馮婦」時欲拒不迎的矛盾心理也得到了一定的解釋,就是「再作馮婦」具有「發掘希望」意義的工作,但也是痛苦的工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賀照田、李娜、莫艾、徐暘、程凱、宋少鵬、張振、張藝英、冷霜、江濤、黃琪椿、薛毅、付國鋒宋少鵬 政治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近政治思想史(女權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女權理論、集體化時期婦女史。曾到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人類學系、密西根大學婦女研究系與中國研究中心駐訪研修。代表作有《「西洋鏡」裡的中國與婦女:文明的性別標準和晚清女權論述》(專著);《性的政治經濟學與資本主義的性別奧秘─從2014年「東莞掃黃」引發的論爭說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婦女:為什麼中國需要重建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價值、制度、事件:男女同工同酬與勞動婦女主體的生成》;《媒體中的慰安婦話語─符號化的慰安婦和慰安婦敘事中的記憶 忘卻機制》等。 李娜 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台灣文學著有《林班歌部落志 (2013)、《舞鶴創作與臺灣現代性的曲折》(2016); 整理編輯《無梅:陳明忠回憶錄》(2016)。 近期發表論文《試析1950-60年代臺灣青年的「虛無」,重新理解「現代主義與左翼」:以陳央真和王尚義為線索》、《歷史中的「小」與「大」:<朝陽溝>如何回應青年思想改造問題》等。 莫艾 1974年生,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北京)。 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藝術史,近年關注1950年代社會主義美術、文藝的歷史展開。專著《抵抗與自覺─中國現代美術早期發展脈絡的歷史考察》(2015);發表論文《讀羅工柳<地道战>》(2017)、《「要生活在時代里」―從<論《保衛延安》>追溯馮雪峰的人民理解》(2018)、《對自己的話》(收入論文集《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2018)、《「要敢於從正面畫過去」―追尋董希文新中國初期藝術表達的精神─歷史機制》(2019)、《在作品中看到人─試析李準早期兩篇小說創作》(2020)、《如何抵達歷史巨變中人的生命、身心─以照田「人文」視角精神史研究的思想和實踐能量為聚焦討論中心》(收入論文集《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紮根與遠望》,即出)等。 賀照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成員,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特邀研究員,並先後在臺灣東海大學(2007)、清華大學(2008)、成功大學(2009)、日本東京大學(2013)、臺灣交通大學(2018)等校客座任教。主要研究中國十八世紀中葉以降政治史、思想史和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論文集《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上海、臺北,2006)、《當中國開始深入世界》(東京,2013)、《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臺北,2016)、《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臺北,2018,與朋友合著)、《當代中國的思想無意識》(首爾,2018)、《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臺北,2019,與朋友合著)、《革命─後革命》(新竹,2020);主編的論文集有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後發展國家的現代性問題》、《作為人間事件的1949》、《作為人間事件的新民主主義》、《新人 土地 國家》、《新與舊 理與時 情與勢》、《作為人間事件的社會主義改造》、《作為方法的五十年代》、《作為思想資源的五十年代》等二十餘種。 薛毅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化理論研究、魯迅研究等。著有論文集《無詞的言語》、《當代文化現象與歷史精神傳統》,主編有《魯迅與竹內好》、《鄉土中國與文化研究》、《陳映真文選》、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讀本》等。 余暘 出生於河南信陽。1999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2003-2010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現為西南大學新詩研究所副教授,主要致力於社會思想史視野中的現當代詩歌研究並以相當精力關注文革后中國大陸學術思想文化變遷。 出版詩集《還鄉》(2015),著有《「九十年代詩歌」的內在分歧―以功能建構為視角》(2016),並與賀照田等合著《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2018)。程凱 1974年生,北京人。曾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文學史。曾出版專著《革命的張力―「大革命」前後新文學知識份子、新青年的歷史處境與思想探求(1924-1930)(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近年研究集中於1940、50年代的 革命文藝、社會主義文藝經驗。發表論文包括:《「群眾創造」的經驗與問題―以「<窮人樂>方向」為案例》、《「理想人物」的歷史生成與文學生成―「梁生寶」形象的再審視》、《「深入生活」的難題―以<徐光耀日記>為中心的考察》、《「再使風俗淳」―從李雙雙們出發的「集體化」再認識》等。 冷霜 1973年生於新疆,199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獲得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詩歌的研究與批評,目前的研究興趣是當代詩歌與中國社會、思想、文化之間的連帶性相關的問題,尤關切當代詩歌創作與批評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可起和應起的作用。著有論文集《分叉的想像》(2016),編有《百年新詩選》(合編, 2015等多種。亦從事詩歌寫作與翻譯,詩作結集於《蜃景》 (2008)。姜濤 1970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文學、中國新詩等,出版學術及批評專著《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公寓里的塔》、《巴枯寧的手》、《新詩集與中國新詩的發生》等。付國鋒 文學博士,河南大學文學院從事文藝學教學工作,兼職《漢語言文學研究》編輯部執行主任。 黃琪椿 臺灣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曾任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雄義守大學大傳系博士後研究員,交大亞太 文化研究室研究員,現任華僑大學文學院講師。論文為《龍宗接受史與台灣文學研究問題》,研究方向為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抉心自食、發掘希望:境況化的知識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宋少鵬「我是想那潭清水」序《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 如何可能?》,兼紀念陳映真先生 李娜 上編編按 關於上編的句話 莫艾當革命遭遇危機⋯⋯陳映真八〇年代初思想湧流析論之一 賀照田「理想主義重構」的思想涵與當下啟示以賀照田關「陳映真文」為討論中心 余暘「向每一個生命都積極開放的研究」與人文理解力的養成 程凱一種新的理想主義如何可能? 冷霜現場討論 薛毅、余暘、程凱、姜濤、賀照田 下編 編按 作為鏡像與作為出路:圍繞賀照田「陳映真理想主義」研究的再討論 宋少鵬編按 主體在歷史中生成 付國鋒從「革命理想主義」到後革命時代的「理想主義重構」 程凱理想主義的重建與當代詩歌的再出發 冷霜「理想主義」重造的精神土壤 姜濤「看見」 「懸置知識一觀念、以物件為方法」的陳映真研究的啟發 李娜打開生機的方式 讀《當革命遭遇危機⋯⋯陳映真八〇年代初思想湧流析論之一》 黃琪椿探尋深入社會的認識之路 圍繞理想主義重建和社會改造議題的點滴思考 莫艾鄉村建設青年與大陸當代青年理主義 張藝英一種「下降」的自我理解 張振當代青年理想主義與我的陳映真研究 賀照田 後記 生命艱難時代的思想證言 莫艾作者簡介

商品規格

書名 / 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 如何可能?
作者 / 贺照田 李娜 莫艾 徐旸 程凯 宋少鹏 张振 张艺英 冷霜 姜涛 黄琪椿 薛毅 付国锋
簡介 / 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 如何可能?:受命為臺灣出版的《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論文集寫序言,賀照田老師說只是「再作馮婦」。因為之前我已為大陸出版的學術刊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600124
ISBN10 / 9860600120
EAN / 9789860600124
誠品26碼 / 2682161992004
頁數 / 44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2:中文 簡體
尺寸 / 21X15X2.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論文集中的所有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是極具耐心地甚至不厭其煩地剝開各個邏輯層級中各個側面的歷史─現實中的各種褶皺,不僅是經驗事實認知方面的褶皺,更有觀念認知方面的褶皺,然後用繡花的工夫細緻繡出/呈現各種褶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