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國族: 羅摩誕生地運動與恐懼自身 | 誠品線上

創造國族: 羅摩誕生地運動與恐懼自身

作者 Ashis Nandy/ Shikha Trivedy/ Shail Mayaram/ Achyut Yagnik
出版社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創造國族: 羅摩誕生地運動與恐懼自身:印度北方邦的小鎮阿瑜陀是重要的朝聖地,幾百年來當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相處融洽,互相依存。1989至1992年,平靜的小鎮被捲進全國政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印度北方邦的小鎮阿瑜陀是重要的朝聖地,幾百年來當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相處融洽,互相依存。1989至1992年,平靜的小鎮被捲進全國政治,當地一座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清真寺,被宣布為踐踏在印度教羅摩神的誕生地上,遭到數萬湧入的群眾暴力拆卸,事件在全國各地引發社群衝突,造成至少兩千人死亡。1992年12月發生的事件是獨立後印度政治上的分水嶺,改變了全國許多地區的社群關係,甚至城市發展的紋理。對於許多人來說,拆除事件是難以回復的創傷,一個時代就此過去,無法再回頭。本書重新敘述了當地居民在事件中的經驗,挑戰了我們對於宗教社群衝突的既有理解。這一系列事件,正是一整個世紀以來,創造一個「真正」的國家與確立主要的族群,這種長期的現代化努力之下的終端產品。交織在故事中,是對於社群衝突的文化、大規模群眾暴力的本質,以及國族主義的政治心理分析。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本書涵蓋的範疇廣博……並拋出了刺激的想法。」──《書評報》(The Book Review)「這本書嚴酷地直視了自從那決定命運的一天起我們一直迴避的那個唯一的問題。巴布里清真寺的拆除將如何進入歷史?……大膽而前所未見的理論化工作。」──《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這本書的紀錄十分出色……敘事緊扣人心並揭露了至今人們不知道的細節。」──《印度快訊報》(The Indian Express)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阿席斯.南地 什卡.特維迪 沙.馬亞南 阿育.雅歷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印度重要公共知識分子,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SDS)院士,社會學者與臨床心理學家,以其殖民心理分析著稱。他的興趣集中在暴力的政治心理學、知識的文化、烏托邦與願景、人類的潛能與未來。目前的研究是關於種族清洗與殺戮。著有《另類科學》、《在心理學的邊緣上》、《親密的敵人》、《民族主義的不正當性》、《野蠻人的弗洛伊德》等書。什卡.特維迪(Shikha Trivedy)資深自由記者與專欄作者,長期關注於社群衝突、少數宗教社群與低種姓的政治,以及印度教本色(Hindutva)基本教義派與國族主義政治在全國與地方政治中的發展。沙.馬亞南(Shail Mayaram)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SDS)教授,歷史、政治與社會學者。曾為屬民研究群(Subaltern Studies Collective)成員。她長期關心國族主義與暴力、知識的去殖民、印度的宗教與哲學,以及殖民主義、東方主義與國族主義三者間的關聯等問題。著有《抵抗政權:神話、記憶與穆斯林認同的形塑》、《對抗歷史、對抗國家:來自邊緣的反視角》與《以色列作為阿拉伯世界的禮物:來自台拉維夫的信》等書。阿育.雅歷(Achyut Yagnik)人權工作者,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亞美達巴德社會知識行動中心(SETU)的榮譽秘書。該中心投入於印度西部的弱勢社群工作。並於古吉拉特大學的發展溝通研究所,以及哥倫比亞、芝加哥與柏林等大學授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寫給最黑暗也是最光明的時代:《創造國族:羅摩誕生地運動與恐懼自身》──拒絕虛妄的現實主義備忘錄黃詠光□著譯者序|走出意識形態的迷霧李孝智□著前言第一章I 開端II 過去第二章III 誕生地爭奪戰IV 對抗反應第三章V 創造國族VI 家族生意第四章VII 印度教本色作為種姓印度教徒的經典哲學VIII 暴力與生存第五章IX 災後廢墟一X 災後廢墟二第六章XI 最後一擊XII 阿瑜陀「第一次」暴亂附錄|譯詞對照、作者、譯者、校譯者簡介

商品規格

書名 / 創造國族: 羅摩誕生地運動與恐懼自身
作者 / Ashis Nandy Shikha Trivedy Shail Mayaram Achyut Yagnik
簡介 / 創造國族: 羅摩誕生地運動與恐懼自身:印度北方邦的小鎮阿瑜陀是重要的朝聖地,幾百年來當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相處融洽,互相依存。1989至1992年,平靜的小鎮被捲進全國政治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600117
ISBN10 / 9860600112
EAN / 9789860600117
誠品26碼 / 2682020144001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摘自〈前言〉

本書的發想,是透過羅摩誕生地(Ramjanmabhumi)衝突的一些敘述,一窺宗教衝突,或南亞人傾向之為原始社群衝突(communal conflicts)的政治文化。我們撰寫這本書,彷彿見證了南亞傳統社群的文化和道德復原力,以及他們抗拒現今全球族群衝突中常見的、工廠組裝線式的暴力。這樣的抗拒不總是成功,甚至無關於個人或集體意志,萬一有關聯就是英雄事蹟了。事實上,這抵抗仰賴社會的惰性和地方政治,人們在平凡生活中根深蒂固的常識,面對文化攻擊時頑固地拒絕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

在羅摩誕生地,傳統社群抗拒暴力時面臨難以對付的異狀。以下的故事在早前有過快樂的結局,而現在的結局則變得充滿未知數。這不只因為最近經驗的痛苦回憶,亦因為非人化的政治過程遂漸主導了今天南亞次大陸整個公眾場域。印度的社群生活未必會就此絕跡,但明顯已被吸納成為一個大計畫中的一部分。這解釋了為什麼本書的敘述儘管很多地1方顯我樂觀,但同時卻又帶著命運無可避免的一擽哀傷。但我們相信如沒有討論在地層次,對於有組織大規模暴力那種非人力量的抵抗,要分析羅摩誕地運動是不可能的。

本書關於社群暴力的研究,其實是族群衝突研究系列的一部分。嚴肅的學者會告訴我們兩者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宗教狂熱的核心概念是原教旨主義,對應族群問題就是國族主義。本書的書名暗示了我們如何化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我們認為兩者的差異都是西方學術研究的直接產物。這書名代表我們覺察到,我們所描述的一連串事件,是以一個世紀的努力,把前現代印度(Hindu)轉化成一個「像樣的」現代國家過程的最終產物。這故事底下另一面的故事,是我們在本書中沒有說的,也就是另一個相應的工程,努力把南亞次大陸的其他信仰,轉化成像樣的少數族群及守規距的國族身分。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有價值的目標。不幸的是,對於一個被進步、發展、世俗主義、國家安全和民族國家這些概念所定義的世界,這些目標都要達成。而現實情況卻是一個傳統上並非人口普查或選舉名冊來界定的社群和文化界線,而且社群生活及跨社群關係的傳統認知仍然存在。對剩下的人來說,即使做到了目標的部分也已經是一齣小悲劇,因為長遠來看,其結果只會是種族滅絕。我們希望在本書後面的篇章,可以捕捉到一些這樣的悲劇意識。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閱讀本書,或許會發覺南亞次大陸這個陌生的地方,原來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平日覺得理所當然的自身身影後,那隱藏暴力的影子。借用南亞的眼睛,可以看清楚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