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跡 3 | 誠品線上

築跡 3

作者 張景堯
出版社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築跡 3:,繼「築跡2」之後,「築跡3」收錄了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JYCArchitects+DCDAssociates)在2017年到2022年之間的作品,以作品完工之年的順序,圖文並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繼「築跡2」之後,「築跡3」收錄了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JYCArchitects+DCDAssociates)在2017年到2022年之間的作品,以作品完工之年的順序,圖文並茂地呈現事務所這期間所走過的路和在土地上所留下的建築與景觀。 秉持築夢踏實的工作態度,簡單而不單調、豐富而不複雜的設計美學,希望能分享給建築專業和愛好者我們在建築與環境設計的道路上的成果與心得。作品集不是公司的型綠或簡介,而是持續記錄建築的成形之路,並讓我們的論述可以隨著每一冊的出版而更清晰與完整。就如同在「築跡2」所說的: 要談建築,蓋出來才算數。唯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檢驗我們所說過的和想過的事。 紙本出版雖然愈來愈困難與不智,但我們仍堅信在指間上翻閱的感覺一定強大過在銀幕上遊走的滑鼠箭頭,也期待更多的建築人能透過紙本的出版與大眾分享建築與環境設計的大小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張景堯張建築師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並於1987年取得賓州大學建築碩士。在賓大時期,就曾贏得了在紐約哈林區社會住宅的學生競圖。也在往後的工作中,得到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建築學會的新人獎以及美國建築師學會的其他獎項。張建築師任職於美國事務所長達十二年,期間累積了許多國際商業綜合開發的經驗。因業務的關係張建築師密集地在世界各地旅行,主要負責亞洲和中東的項目,從中國、東南亞、土耳其到埃及,與國際團隊在不同文化的國家之間共同合作。2000年回台後,張建築師先在台南執業,於2004年將事務所遷至台中。張建築師先後任教於逢甲大學、朝楊科大、成功大學、中原大學、東海大學等校。事務所在住宅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台灣建築獎和台灣住宅建築獎等的鼓勵與肯定。2013年更獲得了象徵建築師最高榮譽的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除了住宅設計外,在供公眾使用以及社會服務的項目也成為設計工作的日常。事務所近期更投入公共工程,讓作品朝更多元的方向發展。事務所的作品和張建築師所撰寫有關建築與環境的文章與論述也常發表於專業的建築與設計雜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所有問題都是設計問題 筆記-中道建築 作品-貿易九村侵信會 2016 -明水森林 2017 -森度 2017 -凌波揚 2018 -德原 2018 -曙光女中德思樓 2018 -墨想 2018 -圓通寺四天王殿 2018 -富達興辦公樓 2019 -準鴻光電廠辦 2019 -豐原行道會 2019 -樸森林 2019 -沐玉之家 2019 -奇歷兒少之家 2020 -白舍 2020 -博森國際藝術學院 2020 -裕森林 2020 -時光嶼接待中心 2020 -木子之家 2021 -西六街住宅 2021 -雲鼎 2021 -盛隆IONEX 2022 -員水之家 2022 -全鴨坊 2022 -瑪利亞極重多障服務大樓一期工程 2022 -虎尾科技大學興中校區 2013-2016 -雲林麥寮社教園區 2017 -台南小東路北側公營住宅 2019 -新竹湖口文小非營利幼兒園 2020 後記-邁向下一個世代的執業與志業 附錄-實績與事件 -團對簡介 -謝誌

商品規格

書名 / 築跡 3
作者 / 張景堯
簡介 / 築跡 3:,繼「築跡2」之後,「築跡3」收錄了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JYCArchitects+DCDAssociates)在2017年到2022年之間的作品,以作品完工之年的順序,圖文並茂
出版社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817944
ISBN10 / 9868817943
EAN / 9789868817944
誠品26碼 / 2682356988003
頁數 / 296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2.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1000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
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築
長期以來「建築」乃是一門涵蓋許多知識與趣味的領域,不論從常民或精英的觀點、學術或實務的角度、本土或國際的立場、或是真實與虛幻的情境等來看,在建築圈內不同身分的成員,一定都會對建築有著無限的感受與想法。當然,對於外部的人們而言,「建築」有時似乎又過於深奧,而所謂的「專業性」可能會與一般民眾隔著一層距離,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建築的「所作所為」;不過有趣的是,這些正也相對地可能讓人們產生了對於建築的許多浪漫想像,甚或是誤解。
兼具建築師及老師身分的蔡松霖,在國內接受建築教育,之後在台灣工作,進而再去國外留學後,歷經了國外的工作經驗後再回國,短短的數十年之間,經歷了國內外建築界的種種場景與人物,進而寫出了這本《建築江湖》。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匯集了長年在建築界打滾的「回憶錄」,可是我必須提醒的是,蔡松霖目前仍是一位很年輕的建築人;而正也由於他的「年輕氣盛」性格,讓我們可以在他率真的文字中看到了建築界裡的「黑與白」。
蔡松霖在書中以近似「白話文」般的文筆,讓我們輕鬆地認識建築,並幽默風趣地點出了建築界裡的許多「真實現象」;舉例而言他認為「現代主義的建築師們發現,建築設計背後的理論有其價值,其思考模式類似哲學研究,但因建築為一經世致用的複雜整合技術,其哲學式思考並不需要像真正的哲學家般深沉,反倒比較像是一種行銷手段,或是行業發展策略,說白了就是話術」;放眼我們的建築周遭,「話術」確實是建築界中的普遍現象。
一般而論,除了建築學術界常用文字來作為表達的工具外,在建築實務界多以圖像來闡述自己的想法,也因此多數的建築師大多都是「以圖(設計)服人」。對照之下文筆極佳且具有「反骨精神」特質的蔡松霖就堅信著文字的重要性,他說「我總是堅信文字承載著思考,它所帶來的溫度、想像力與穿透性,遠比直覺看爽圖更具內涵及滲透力」。我認為這是蔡松霖「我手寫我口」的最佳寫照,而且讓「建築」更為真實與動人。
雖然此書有許多內容都在針貶建築的時事,不過在書中的前段,蔡松霖陳述了建築的定義與各時期的發展,進而提出了「歷史斷代與建築斷代之差異」及「建築延遲與思想延遲」等觀點。這些均顯示了蔡松霖是建立在一種「歷史脈絡」的思維下,以宏觀的視野來檢視相關的建築時事。特別是由於建築的專業分工越來越顯著,導致「去脈絡化」的慣性思考經常成為了許多建築人不自覺的習慣,甚至產生了許多偏離真實的錯誤詮釋;蔡松霖具有脈絡思維的特質是十分可貴的。
與「國際接軌」是台灣建築界一直追求的目標之一,由於蔡松霖有一段時間都在國外唸書與工作,因此「文化差異」遂成為了作為留學生的最初衝擊,更是成為他後來身為跨國工作的「世界人」之必要養分。在此書中,蔡松霖以其自身的經歷與觀察,指出了作為跨國高階建築人才的種種議題。例如在全世界所謂的中國「建築設計一級戰場」中,各知名西方建築師們面對競爭時的做法,以及一些沒有實力,被識破的西方建築師,或是當代的部分中國建築師們,雖然技術能力不輸西方,但仍然敗陣於西方建築師的軟實力等等;這些正也剛好反映了在充滿建築冒險市場中的實力或者是「騙術」。
再以此觀點反觀台灣的狀況,蔡松霖在書中明確指出了從國際視野下國內建築執業環境的謬思;例如監造與監工的不同、「細部設計圖」與「施工圖」的不同、公部門業主重視「履約能力」,而非「設計提案能力」等問題。進而也提示了台灣的建築產業如要更具國際競爭力,個人的建築師事務所就應該法人化或公司化,整合相關人才並做專業輸出,這時建築師的個人色彩將會逐漸降低,如同書中所列舉的美國AEcom、Gensler、NBBJ,英國ARUP、Aedas,新加坡SDDA、WOHA,澳洲Woods Begot、PTW等跨國建築集團。
蔡松霖自我剖析地認為「我對於建築的態度有更多不同觀點,擺盪在學院派與實務之間;介於文人騷客與亂世梟雄之間;囊括了蘇東坡的詩意與東坡肉的飽滿」,這應是閱讀《建築江湖》一書後,深感趣味性且發人深省的原因。
我認為這是一本真實且誠懇的建築書,娓娓地道出了建築的內涵與豐富性,適合給嚮往建築的局外人,或是剛剛跨入建築江湖的建築人閱讀,甚或給已經在建築江湖中打滾甚久的建築專業者,重新思考建築的素材。
書中蔡松霖借用了金庸小說的經典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千百年來皆然,用此來詮釋建築界,十分精準且貼切;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築」,不論您是局外人或是江湖人,《建築江湖》值得您細細品味與引申聯想。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序】
神來之筆,請建築人勿近
人生境遇如流水華美,有上有下有急有緩,1990年我由中原二年級轉學至台大,因為建築學習沒辦法滿足我的年少輕狂,一心嚮往廣闊的人文與論述領域,由習以為常的工學院轉成冷門的文學院,因為胃口太大心智全開,所有知識不是逐步累積而是直接傾倒進腦袋,瓦解到重組來不及等候,我在1994年快閃進入東海建築所B組,再度回到穩定而狹小的建築圈學習,但總覺得與建築仍是格格不入,對建築種種根深柢固的狐疑始終悄悄存在著,因為有些設計基礎幾年就這麼輕鬆過了,但並不覺得快樂,只能期待未來建築生涯的發展。可能是我始終沒有化解台大文學院自由的毒,我一直不喜歡建築人,也躲著建築圈的人,也不喜歡我經歷過的建築學習,論述把持了建築教育和評論,還有那種褒貶建築的禁錮意識。直到1999年進入大元姚仁喜事務所,我的胡亂思緒才逐步被建築專業清理乾淨,人生第一次認同建築是很快樂的工作,同樣是為自由的理由,2009年後獨立執業創立HHAA建築設計事務所至今,我覺得非常幸運,執業是我認識世界的最佳方式。
2021年底,我頂著冬日微光在充滿綠意的咖啡廳,細細先讀了這本書,完全出乎我意外,竟解開我長久以來的心中疑問。過去形形色色的建築文章是論述得利者的自我中心,也有的背負了自身專業的原罪,我老覺得很無趣沒有新意,或許是專業範疇論述的普遍現象,也是文化創意業常見的,但對種種建築現象敏感的人總覺得隔靴搔癢,甚至一般人根本摸不著建築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這一次這樣精彩卓絕的書寫方式可不同,像雜談,像日記,像呢喃,更像有時空背景的小說,對啊,生命之流本有矛盾毋須辯論,忠於自我的感受才是最接近真實,時空背景下的社會觀察,如自傳般鉅細靡遺,誠實而專注。傳統論述中心性思想如火,橫掃資源但成圈枯竭,而真實的時空意識如水,永遠有生命所滋養,學者和評論家寫不出來,一則沒有類似生命體驗的廣度,也沒有細膩感受的深度。
建築人不是故意欺騙自己的,實因建築學習有其限制,事務所也很難提供工作之外的養分,建築師更不可能指點明燈,建築人熬夜趕圖忘記寰宇之大,建築人雕塑深宮華殿卻不曾入住,縱身學術訓練的建築人通常不會投入真實的工作歷練,真正職場工作的建築人無法產出自我的論述。建築執業和職場很辛苦,如果挫折來得早那很幸運,這樣至少還有足夠的時間重新站起來,唯一能夠抗焦慮的只有迎接挑戰,不斷學習與成長,接受一切的可能性,走出舒適圈才有機會翻轉未來。勇敢面對挫折和不舒服的感覺,唯有不舒服才會幫助我們認清事實,進而做出改變,跟上趨勢不被取代。
其實執業過程內心還有很多空缺,我也不想只有建築,建築也不是世間唯一珍貴的,這幾年我樂於救助流浪動物,接觸與藝術相關的獨行者,並鍛鍊提升自己的身心,這反映了我的生命渴望,我若不努力成為更完整更好的人,只在無情的產業競爭中廝殺,我如何能設計出適合人居住的建築呢?作者樂於結交各行各業的朋友,勇敢走出舒適圈,在獨立思緒提煉下,公開珍貴的歷史內心戲,列舉建築環境的第一線報導,敘述建築職場種種現形,這不是臆測或轉述出來的,真實的論述就是令人槌地讚嘆,那建築人你能承受這樣的現實戲嗎?這是神來之筆,請建築人勿近。

徐兆立(HHAA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所有問題都是設計問題
第三本作品集涵蓋了2016年到2022年完工的作品。越來越多業主認知我們全方位的設計與執行能力,除了建築設計外,室內、景觀、公共藝術、環境美工等的設計都會一併委託我們來進行,這讓我們對整個項目的整合能更加完善。這本集子不再以作品類型分別章節來呈現,而以完工日期排序,這樣似乎更能讓讀者感受到事務所工作的日常。

我們秉持著「所有問題都是設計問題」的信念來處理與應對每一次的挑戰。建築師不是也不可能是全能的,慎選專業廠商,抓住問題核心,隨時回到設計的初衷來審視所有的課題。

我喜歡將建築師類比為作曲家,作曲家將所有樂器分部譜曲,再統合成他(她)要的交響樂曲。許多樂器本身的音色、音域和發聲結構等的限制,還有演奏者的技巧與樂器特質的關係等等都在作曲時要構思進去。作曲家不可能精通所有樂器,但他(她)必須讓每個樂器適度地發揮,來組構想達成的效果。當然這只是技術層面,但它是基本功,是作曲家表現其藝術的工具。建築師亦然,不可能精通所有複委託的專業,但要有基本的概念將複委託們的專長組合起來以完善設計。建築師的設計圖說就是作曲家的曲譜,作品的最後呈現仍然有賴施工者或樂師來完成。主導工地的工程師就像指揮家,他們是執行者,透過他們才能將作品完成。

在作品的成形過程中,不管是技術、法規、預算、習俗等問題其實都是設計問題,常常退一步思考,換一個角度省視,許多可能性都會發生。每個專業廠商如果被「設計」到正確的位置,被賦予其專業可以發揮的空間,加上好的營建團隊,就會有令人滿意的成果。一個很好的樂章,很需要稱職的樂團和指揮將其完美地詮釋與展演出來。

試閱文字

內文 : 【2016-2017】
貿易九村浸信會作品原本會收錄在「築跡-2」,但完工時,「築跡-2」剛好付梓,沒來得及趕上出版。它是一個會眾只有50人左右的小教會,也是台中水湳中央公園東側單元八重劃區的第一個建照申請案。

2017年完工的另外兩個作品都是住宅類型。 「明水森林」集合住宅是一個整全形的委託案,除了建築設計,公共設施、景觀設計、兩戶實品屋的設計與施工以及公共藝術等都由我們完成。這也是事務所漸漸成熟的操作方式,對整個作品的掌握和完成度都比較高。 「森度」是一個私人經營的青年出租型住宅的開發案,只租不賣,與房地產開發在規劃設計上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

出租住宅因沒有市場買賣的商業考量,應該更有機會照顧到生活本質,並提出某種具實驗性質的設計。政府主導的社會住宅雖然問題重重,我們仍然期待有機會能踏入社會住宅的領域,分享我們在住宅設計上的心得與經驗。

【2018】
這年完工的有兩個集合住宅、一個透天社區、一個校舍和一個小的宗教建築。

兩個集合住宅都有合作建築師,因不同的緣由請我們操刀外觀造型。因應外觀設計,我們對平面格局也做了相當大程度的調整。

曙光女中德思樓的落成,真的要感謝姚校長對我們的支持,讓這個校舍能在重重困難之下完工啟用。我們更為了這個重要的建築出版了「築光」這本專書,詳實介紹這棟建築的成形之路。

「圓通寺天王殿」更是一個奇妙的機緣,原本談的是寺方要接管的另一座寺廟的重建,有一天寺裡來了四尊三米多高的神像(居士發心供贈的,)沒有地方安置,於是委託我們為這四尊天王設計一個家而開啟了我們第一棟純木構的佛殿設計。

【2019】
兩個與精密儀器有關的辦公室都在這年落成,很巧地這兩個作品都有設有會所和員工的休息和活動的樓層,業主對工作場所的期許也異於一般較為功能性的需求。

「豐原行道會」,我們的第三棟教會建築作品,企圖尋找街屋型基地的構成與解決方法,翻轉了「秀面」的內容與定義,體現事務所的美學︰簡單又豐富。

兩個純室內設計的作品也在這年完成,一個是建設公司的公共設施,另一個是私人的樓中樓住家的室內工程。我們一直刻意模糊建築與室內的界線,而非我們設計的建築物的室內設計委託,算是少數業主對我們的認識與信任的結果。

【2020】
「奇歷兒少之家」激發了我們對社會服務的願力,它的完工,意味著許多紛擾與焦躁的心終於可以安歇。我們透過這個服務案,看到了社會的黯黑角落,更見到業主、老師和志工們人性的光輝與溫暖。

同樣懷著教育兒少理念的「博森國際學院」雖位於社會天枰的另一端,但它也需要一個能呼應其充滿創造力的學程的場所。我們所面對的一個業主是負責建築的房東,另一個業主是承租的「博森國際學院」。這意味著要在最緊縮的工程造價限制下求得使用者最理想的空間。

這一年有一個小住宅落成,它像一個修行者般安靜地佇立在一個靜巷裡。

兩個建設公司的設計委託也趕上這一年的完工行列,一個是集合住宅大樓公共設施的室內與景觀設計,另一個是一個接待中心。不同於一般的接待中心,它就位在業主的會所裡,比較像是翻修一個室內空間而不是蓋一個臨時建物。我們很少做接待中心也是顧慮到這種昂貴的臨時建築類型對環境的不友善。

【2021】
不同形式的住宅都在這一年完工。一個家族宅,一個事務所自己開發的老屋改造,一棟超高層集合住宅和一個實品屋的室內設計。

一棵老樹和老屋的清水紅磚召喚了我們去接受「木子之家」的設計委託。雖然知道這種距離事務所很遠的項目沒有任何財務上的合理性,但直覺告訴我們有機會成就一個對土地有所承諾的好作品,感性戰勝了理性。

「西六街住宅」是事務所第一個獨立開發的老屋改建案,是一個動大刀的改建。我們構思了老社區透天住宅更新的可能模式,在一切似乎合理的自我陶醉中,輕忽了工程技術與管理的艱難。六年的時間在停工和復工的無止盡循環中,安靜地落成。

「雲鼎」是繼「明水森林」後另一個整全性的高層集合住宅的設計委託。它的完工,離我們在台南的高層集合住宅「平均律」的落成已經有十五年了。

【2022】
搭上本作品集出版前完工的有一棟獨棟住宅,一個機車行的商住樓和一個舊屋翻新的餐廳。

事務所一直都保有獨棟住宅的項目,因為我們相信獨棟住宅是建築人基本功鍛鍊的重要歷程。這些住宅的成形過程都不盡相同,但從設計到完工的時間都拉得很長,有幾棟已經超過六年了,但仍然趕不上本集的出版。

機車行是帶有「救難」意味的委託,承接時工程已到一樓的柱牆配筋,業主察覺許多問題而停工。我們在無法改動結構平面的狀況下進行了變更設計。一二樓原為重機的銷售展示和維修,後改為輕型電動機車專門店。

「全鴨坊」為典型的商業空間設計,在非常限縮的時間內完工,可以說是在設計圖追趕著施工現場的日常之下完成的。

【Planning&Un-built】
規劃與都市設計的委託大多與工程顧問公司配合,業主則為公家機關或公立學校。我們每隔一陣子就會挑選與投入較有意義或是具挑戰性的競圖項目,雖然成功率極低,但每一次競圖都是吸取經驗與實踐概念的機會。

在本書的最後這個章節,我們收錄了一個大學新校區的規劃和三個競圖的提案。虎尾科大的興中校區緊貼著農博生態園區,我們試圖在業主的空間需求下,讓整個校園公園化與聚落化,並與農博公園有著積極的外部空間的呼應。麥寮社教園區的競圖提案較為大膽,是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的過程。對這個極有可能淪為「蚊子館」的內容需求,我們做了一些「預防蚊子館」的空間提案,當然偏離了主辦單位的期待。台南的公營住宅競圖是有機會成功的,差在業主對我們執行公共工程的信心不足。湖口的非營利幼兒園同事們做得很開心,因主辦單位並未將過程公開化,我們也無從與其他參與的提案觀摩與學習。

規劃是建築設計的上位計劃,尤其在永續發展的思潮之下,一個健康環境的架構,必須先行於細部計畫的施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繼「築跡2」之後,「築跡3」收錄了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JYCArchitects+DCDAssociates)在2017年到2022年之間的作品,以作品完工之年的順序,圖文並茂地呈現事務所這期間所走過的路和在土地上所留下的建築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