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江湖: 當代建築起源與真實設計現場
作者 | 蔡松霖 |
---|---|
出版社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建築江湖: 當代建築起源與真實設計現場:本書分為兩大主題,前半部在建築科普主架構下,借用金庸小說的經典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揭露近代建築史中的各種思潮,及全 |
作者 | 蔡松霖 |
---|---|
出版社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建築江湖: 當代建築起源與真實設計現場:本書分為兩大主題,前半部在建築科普主架構下,借用金庸小說的經典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揭露近代建築史中的各種思潮,及全 |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大主題,前半部在建築科普主架構下,借用金庸小說的經典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揭露近代建築史中的各種思潮,及全球建築界中的種種故事。後半部則展現作者過去各種豐富的工作經歷,分享各式高強度的工作型態,如電影007中龐德出任務般,高潮迭起的情節…… 閱讀本書,除了可以對建築源流、業界現象有所知曉;更希望能讓建築愛好者及從業人員,特別是對於「更上層的建築實務現場」有興趣的年輕建築學子,透過多年海內外工作經歷與綜合觀察報告的葵花寶典中,獲得助益。
作者介紹 蔡松霖蔡松霖英國建築聯盟學院碩士,近20年建築及相關領域設計經驗,台灣建築設計實務與海外相關工作經歷約略各占一半,同時具有國際視野及本地經驗,並涉獵不動產、營造、文創及其相關設計與藝術領域。完整的策略型設計整合能力,廣泛涵蓋各種類型的住宅及商業開發案,例如:旅館、零售商業、都市綜合體、商辦大樓、都市設計及室內設計等;曾參與某些特殊專案設計,包括獲獎的地標型建築、美術館、大型人行天橋系統、一級國際機場、產業園區規劃,以及各種尺度的可持續性設計。曾擔任國際團隊主創及協調者,熟悉多國工作文化差異及跨國跨地域之設計工作管理,並於上市企業進行文創產業投資發展研究。現為慕溪設計負責人,並於中原大學建築系擔任畢業設計指導老師。
產品目錄 【目錄】 〇 序 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築——曾光宗 06 神來之筆,請建築人勿近——徐兆立 10 楔子 13 ㊀ 搖籃——近代建築起源與歷史 建築的定義 23 歷史斷代與建築斷代之差異 27 派別與風格之界定 29 工業革命對建築的影響 31 都市計劃的開端 35 建築延遲與思想延遲 39 ㊁ 居所——當代建築發展 當代建築起源——建築現代主義 46 數位建築與解構主義開始發生 53 從日本建築現場看逐漸成熟的當代頂尖建築設計產業 58 ㊂ 山巔——先進建築設計之起源與工作現場 文化差異下的特殊啟蒙 65 全球化下的先進建築設計 71 國際慣例下的建築設計階段 73 先進建築設計之範疇 81 當代建築設計工具及技術之演變 86 當代建築設計溯源 90 當代建築設計之江湖 94 ㊃ 江河——大國崛起與海外經驗 中國崛起 102 中國建築設計的全球化 113 跨國跨時區的建築設計協作 118 中國經驗 125 台灣與日本工作經驗 144 大型國際競圖 150 世界浪潮下的台灣建築 158 台灣二十年建築變革 165 台灣建築師生態光譜 173 ㊄ 平原——國際趨勢及島國覺醒 拉近建築設計的認知差距 184 台灣青年建築師的養成模式 189 台灣建築業與消費者的相互作用 195 文化創意產業與新型態設計者 205 ㊅ 大海——後記 醞釀氤蘊之氣 222 慕溪的故事 226 尾聲 239
書名 / | 建築江湖: 當代建築起源與真實設計現場 |
---|---|
作者 / | 蔡松霖 |
簡介 / | 建築江湖: 當代建築起源與真實設計現場:本書分為兩大主題,前半部在建築科普主架構下,借用金庸小說的經典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揭露近代建築史中的各種思潮,及全 |
出版社 /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627103 |
ISBN10 / | 6269627109 |
EAN / | 9786269627103 |
誠品26碼 / | 2682208269007 |
頁數 / | 24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5X1.7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序】
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築
長期以來「建築」乃是一門涵蓋許多知識與趣味的領域,不論從常民或精英的觀點、學術或實務的角度、本土或國際的立場、或是真實與虛幻的情境等來看,在建築圈內不同身分的成員,一定都會對建築有著無限的感受與想法。當然,對於外部的人們而言,「建築」有時似乎又過於深奧,而所謂的「專業性」可能會與一般民眾隔著一層距離,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建築的「所作所為」;不過有趣的是,這些正也相對地可能讓人們產生了對於建築的許多浪漫想像,甚或是誤解。
兼具建築師及老師身分的蔡松霖,在國內接受建築教育,之後在台灣工作,進而再去國外留學後,歷經了國外的工作經驗後再回國,短短的數十年之間,經歷了國內外建築界的種種場景與人物,進而寫出了這本《建築江湖》。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匯集了長年在建築界打滾的「回憶錄」,可是我必須提醒的是,蔡松霖目前仍是一位很年輕的建築人;而正也由於他的「年輕氣盛」性格,讓我們可以在他率真的文字中看到了建築界裡的「黑與白」。
蔡松霖在書中以近似「白話文」般的文筆,讓我們輕鬆地認識建築,並幽默風趣地點出了建築界裡的許多「真實現象」;舉例而言他認為「現代主義的建築師們發現,建築設計背後的理論有其價值,其思考模式類似哲學研究,但因建築為一經世致用的複雜整合技術,其哲學式思考並不需要像真正的哲學家般深沉,反倒比較像是一種行銷手段,或是行業發展策略,說白了就是話術」;放眼我們的建築周遭,「話術」確實是建築界中的普遍現象。
一般而論,除了建築學術界常用文字來作為表達的工具外,在建築實務界多以圖像來闡述自己的想法,也因此多數的建築師大多都是「以圖(設計)服人」。對照之下文筆極佳且具有「反骨精神」特質的蔡松霖就堅信著文字的重要性,他說「我總是堅信文字承載著思考,它所帶來的溫度、想像力與穿透性,遠比直覺看爽圖更具內涵及滲透力」。我認為這是蔡松霖「我手寫我口」的最佳寫照,而且讓「建築」更為真實與動人。
雖然此書有許多內容都在針貶建築的時事,不過在書中的前段,蔡松霖陳述了建築的定義與各時期的發展,進而提出了「歷史斷代與建築斷代之差異」及「建築延遲與思想延遲」等觀點。這些均顯示了蔡松霖是建立在一種「歷史脈絡」的思維下,以宏觀的視野來檢視相關的建築時事。特別是由於建築的專業分工越來越顯著,導致「去脈絡化」的慣性思考經常成為了許多建築人不自覺的習慣,甚至產生了許多偏離真實的錯誤詮釋;蔡松霖具有脈絡思維的特質是十分可貴的。
與「國際接軌」是台灣建築界一直追求的目標之一,由於蔡松霖有一段時間都在國外唸書與工作,因此「文化差異」遂成為了作為留學生的最初衝擊,更是成為他後來身為跨國工作的「世界人」之必要養分。在此書中,蔡松霖以其自身的經歷與觀察,指出了作為跨國高階建築人才的種種議題。例如在全世界所謂的中國「建築設計一級戰場」中,各知名西方建築師們面對競爭時的做法,以及一些沒有實力,被識破的西方建築師,或是當代的部分中國建築師們,雖然技術能力不輸西方,但仍然敗陣於西方建築師的軟實力等等;這些正也剛好反映了在充滿建築冒險市場中的實力或者是「騙術」。
再以此觀點反觀台灣的狀況,蔡松霖在書中明確指出了從國際視野下國內建築執業環境的謬思;例如監造與監工的不同、「細部設計圖」與「施工圖」的不同、公部門業主重視「履約能力」,而非「設計提案能力」等問題。進而也提示了台灣的建築產業如要更具國際競爭力,個人的建築師事務所就應該法人化或公司化,整合相關人才並做專業輸出,這時建築師的個人色彩將會逐漸降低,如同書中所列舉的美國AEcom、Gensler、NBBJ,英國ARUP、Aedas,新加坡SDDA、WOHA,澳洲Woods Begot、PTW等跨國建築集團。
蔡松霖自我剖析地認為「我對於建築的態度有更多不同觀點,擺盪在學院派與實務之間;介於文人騷客與亂世梟雄之間;囊括了蘇東坡的詩意與東坡肉的飽滿」,這應是閱讀《建築江湖》一書後,深感趣味性且發人深省的原因。
我認為這是一本真實且誠懇的建築書,娓娓地道出了建築的內涵與豐富性,適合給嚮往建築的局外人,或是剛剛跨入建築江湖的建築人閱讀,甚或給已經在建築江湖中打滾甚久的建築專業者,重新思考建築的素材。
書中蔡松霖借用了金庸小說的經典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千百年來皆然,用此來詮釋建築界,十分精準且貼切;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築」,不論您是局外人或是江湖人,《建築江湖》值得您細細品味與引申聯想。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序】
神來之筆,請建築人勿近
人生境遇如流水華美,有上有下有急有緩,1990年我由中原二年級轉學至台大,因為建築學習沒辦法滿足我的年少輕狂,一心嚮往廣闊的人文與論述領域,由習以為常的工學院轉成冷門的文學院,因為胃口太大心智全開,所有知識不是逐步累積而是直接傾倒進腦袋,瓦解到重組來不及等候,我在1994年快閃進入東海建築所B組,再度回到穩定而狹小的建築圈學習,但總覺得與建築仍是格格不入,對建築種種根深柢固的狐疑始終悄悄存在著,因為有些設計基礎幾年就這麼輕鬆過了,但並不覺得快樂,只能期待未來建築生涯的發展。可能是我始終沒有化解台大文學院自由的毒,我一直不喜歡建築人,也躲著建築圈的人,也不喜歡我經歷過的建築學習,論述把持了建築教育和評論,還有那種褒貶建築的禁錮意識。直到1999年進入大元姚仁喜事務所,我的胡亂思緒才逐步被建築專業清理乾淨,人生第一次認同建築是很快樂的工作,同樣是為自由的理由,2009年後獨立執業創立HHAA建築設計事務所至今,我覺得非常幸運,執業是我認識世界的最佳方式。
2021年底,我頂著冬日微光在充滿綠意的咖啡廳,細細先讀了這本書,完全出乎我意外,竟解開我長久以來的心中疑問。過去形形色色的建築文章是論述得利者的自我中心,也有的背負了自身專業的原罪,我老覺得很無趣沒有新意,或許是專業範疇論述的普遍現象,也是文化創意業常見的,但對種種建築現象敏感的人總覺得隔靴搔癢,甚至一般人根本摸不著建築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這一次這樣精彩卓絕的書寫方式可不同,像雜談,像日記,像呢喃,更像有時空背景的小說,對啊,生命之流本有矛盾毋須辯論,忠於自我的感受才是最接近真實,時空背景下的社會觀察,如自傳般鉅細靡遺,誠實而專注。傳統論述中心性思想如火,橫掃資源但成圈枯竭,而真實的時空意識如水,永遠有生命所滋養,學者和評論家寫不出來,一則沒有類似生命體驗的廣度,也沒有細膩感受的深度。
建築人不是故意欺騙自己的,實因建築學習有其限制,事務所也很難提供工作之外的養分,建築師更不可能指點明燈,建築人熬夜趕圖忘記寰宇之大,建築人雕塑深宮華殿卻不曾入住,縱身學術訓練的建築人通常不會投入真實的工作歷練,真正職場工作的建築人無法產出自我的論述。建築執業和職場很辛苦,如果挫折來得早那很幸運,這樣至少還有足夠的時間重新站起來,唯一能夠抗焦慮的只有迎接挑戰,不斷學習與成長,接受一切的可能性,走出舒適圈才有機會翻轉未來。勇敢面對挫折和不舒服的感覺,唯有不舒服才會幫助我們認清事實,進而做出改變,跟上趨勢不被取代。
其實執業過程內心還有很多空缺,我也不想只有建築,建築也不是世間唯一珍貴的,這幾年我樂於救助流浪動物,接觸與藝術相關的獨行者,並鍛鍊提升自己的身心,這反映了我的生命渴望,我若不努力成為更完整更好的人,只在無情的產業競爭中廝殺,我如何能設計出適合人居住的建築呢?作者樂於結交各行各業的朋友,勇敢走出舒適圈,在獨立思緒提煉下,公開珍貴的歷史內心戲,列舉建築環境的第一線報導,敘述建築職場種種現形,這不是臆測或轉述出來的,真實的論述就是令人槌地讚嘆,那建築人你能承受這樣的現實戲嗎?這是神來之筆,請建築人勿近。
徐兆立(HHAA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
內文 : 楔子
多少個夜晚,在家敲打著吵雜的青軸機械鍵盤才終於完成《建築江湖-當代建築起源與真實設計現場》。
寫書的念頭最早萌發於2005年於英國攻讀建築碩士期間,只是一路忙碌至今,才決定一鼓作氣將過去所學、所想記錄下來,不至於片片凋零而遺忘。其實寫作本書的同時,也是我創辦「Streamiz慕溪設計」初期,坦白說在四十歲、工作十幾年後才創業,在建築圈子裡算晚的了,但幸運的是這反而使我在建築領域的經驗與知識厚積薄發。
形塑職涯的反骨精神
從小對傳統體制一身反骨,自幼喜好繪畫,但大學時卻選擇了建築系,不得不說是「誤入」了山高水深,雖有倒吃甘蔗之感,有時卻也像被強迫灌食、不得不臥薪嘗膽。然而所謂福禍相倚,這麼一亂入卻開啟了難能可貴的人生經歷:十餘年來工作及學習經驗於海內外各占一半,參與過的建案類型折射出一面繽紛的光譜,包括各種住宅、別墅、辦公大樓、酒店、交通建設、醫院、美術館等;服務過台灣中大型建築師事務所、國際綜合工程顧問公司、知名建築設計公司及台灣上市營造工程公司等,對於建築設計與多文化交融的工作環境有著很深刻的體會。
透過寫作本書的幾個月,幫助我回想在建築設計產業裡一路走來看見的生態;反思台灣建築設計產業的優缺點及未來發展,希望在撰寫中幫助霧裡看花的人一窺究竟,更期待同業及相關產業先進能替台灣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
建築江湖
本書大致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在建築科普主架構下,借用金庸小說的經典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揭露建築江湖中恩怨情仇的故事曲折,事實上近代建築史中的各種思潮隨著歷史環境演進,正是另一種江湖。關於建築江湖的描述,在第三章「山巔 先進建築設計之起源與工作現場」還有更豐富的內容;而本書後半部則鋪陳出我過去的各種豐富的工作經歷:隨時待命接受任務、空降異地、專車直達頂級酒店與商辦,協調當地來自各國的設計小組共同進行設計工作,並整合成設計報告以進行彙報,且彙報對象通常是開發商決策層或當地政府首腦。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型態,的確如電影中007出任務般高潮迭起,只不過往往操著特工般的心,領著廚工般的錢;如龐德出任務,賺東德的收入。
因此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除了可以對建築源流、業界現象有所知曉,更能讓建築愛好者及從業人員,透過多年海內外工作與研究經歷提出的綜合觀察報告獲得助益,特別是想對於「更上層的建築實務現場」有興趣的年輕建築學子或初出社會的建築新鮮人。
釋放文字裡的思考力量
不過,別期待它是一本塞滿漂亮圖片的書,我總是堅信文字承載著思考,它所帶來的溫度、想像力與穿透性,遠比直覺看爽的圖更具內涵及滲透力,特別在這完全視覺化的網路時代,漂亮的圖片比空氣還多、文字的重要性被邊緣化,我希望顛覆這樣的現況。再者,這也不是一本教科書,我不想著墨在台灣業界繁冗無效的法規實務、行政流程上。最後,由於我已逾不惑之年,思考與內分泌不再那麼敏捷澎湃,為了在有限時間內盡快將陳年腦礦輸出,我決定在詳盡考究之餘,捨棄一一標明資訊參考出處的論文形式。
誠如齊白石曾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十分欣賞這位白石老人的觀點!我對於偽科學、偽理論及假文青現象十分反感,知識應以易懂的方式呈現並與人交流,而不是堆砌一堆艱澀文字,無限迴圈地以偽學術性贅文,講一些華麗曲高和寡的胼僻詞彙賣弄自己的學問,裝作一副自己很「仙」的樣子,不免有欺世之嫌。
我期望以極具親和力的語氣,就像平時授課、分享講座時那樣展現個人風格:尺度寬廣、表裡如一、文質彬彬卻也不拘小節,讓讀者閱讀本書時充滿樂趣。並以自己非典型卻不孤僻的建築工作經驗,替有心一窺建築世界的讀者開扇窗,欣賞這一路的風光明媚與稀。
展現繽紛多彩的建築光譜
只不過說起建築設計這件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人類文明數千年,建築一直是Big Deal,更是匯集大量社會資源凝聚而成。在古時,公共建築(如宮殿廟堂)是君權及工匠工藝美學之具體展現;政府對城市各種硬體設施的限制,則體現了掌權者對城市的支配度;封建時代需要某些公共建築來彰顯掌權者的偉大;今日高級辦公樓、購物中心及豪宅亦展現出城市中真正的權力。以常見單一專案規模而言,其實只有另外兩種領域比建築更大,那就是基礎工程及國防工業,但由於這兩項對大眾來說非常冷門,建築遂變成大家能夠經常接觸卻霧裡看花的領域,即使是建商、建管單位、開業建築師及建築學者,也偶有認知判斷上的誤差,形成(至少)動輒上億可歌可泣、捶胸頓足的故事,有些不恰當的計畫還真蓋出來淪為蚊子館。也就是說,好的生活環境少不了硬體建設,但硬體建設都所費不貲,所以需要大眾具有一定水準的正確觀念,才能讓業界所有從業人員都用更高的標準運作,讓整個系統運作得更好。
本書整體架構從工業革命以來的近代建築說起,概略說明近三百年的建築發展軌跡,並搭配我自己從事建築設計的體會與經驗,針砭台灣業界現況及未來發展,時間軸越往後個人觀點的密度越高,熱切期盼作為華人文化燈塔的台灣,能在建築設計產業迎來真正的進步。
需在此特別說明的是,由於正體字版的閱讀族群以台灣讀者為主,因此大部分建築專有名詞採用台灣用語;描述中國相關事件的篇幅則改成當地用語,並附上國際慣例的英文用法,例如建築執照在中國稱之為「規劃許可證」(building permit)。
此外各種建築設計從業人員稱謂皆混用,並不刻意區分簽證建築師、設計建築師或建築設計人員等法律定義上的差別,以免顯得過於官僚匠氣、雞啄小粟,弱化了本書提升先進建築設計觀念之用意。事實上在英美等主流西方國家,沒有人會過度強調設計建築師與簽證建築師之別,一般只有在正式文件上會提及Architect或者Licensed Architect,根本原因是取得執照的門檻不會太高,法國甚至只要能從建築系畢業就會有法定的建築師資格,只不過要在法國拿個建築系學士難度的確不低。相形之下在台灣取得建築師執照與在中國取得一級建築師資格的難度差不多,都是超低錄取率,只是真正在國際大公司做設計的多是設計建築師而非有執照的簽證建築師,因為「設計」養成門檻與成本更高。
在楔子的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書中提及的建築大師提升我的眼界;在求學、工作過程中支持我的師長、前輩、同業夥伴及朋友們,滋養我成長;同時也要向《幸福建築》作者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建築為何重要》作者保羅‧高柏格(Paul Goldberger)作為我寫作及建築思想上的啟蒙導師致意。
最佳賣點 : 這是一本真實且誠懇的建築書,娓娓地道出了建築的內涵與豐富性,適合給嚮往建築的局外人,或是剛剛跨入建築江湖的建築人閱讀,甚或給已經在建築江湖中打滾甚久的建築專業者,重新思考建築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