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作者 | 節氣建築工作小組 |
---|---|
出版社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節氣、意境、整全性: 五度空間的建築:台灣第一本「節氣建築」專論從農事的「節氣」之中,如何啟發對當代建築設計的革新?在常民生活、自然,以及無形的時間之中,如何長出 |
作者 | 節氣建築工作小組 |
---|---|
出版社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節氣、意境、整全性: 五度空間的建築:台灣第一本「節氣建築」專論從農事的「節氣」之中,如何啟發對當代建築設計的革新?在常民生活、自然,以及無形的時間之中,如何長出 |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節氣建築」專論從農事的「節氣」之中,如何啟發對當代建築設計的革新?在常民生活、自然,以及無形的時間之中,如何長出在空間上舒適宜居、在精神上亦使人舒展自在的建築?「建築的本質核心不是那個殼,不侷限於建築的實體,還包括裡面的生活、外面的自然,是那一整個蘊含的『空』。」回歸天地之間的自然節韻脈動,從先民順應自然、與環境共生的節氣常性中,構建出建築設計與天、與地、與人的共生共存之道「五度空間的建築」,訴說的是一種自土地生發的建築觀,也是對長久以來過度重視形式思維的再反省後所發展的嶄新觀點。它試圖將東方傳統的自然時間觀──節氣,與東方哲學中的精神內涵──意境,一起拉入三度空間之中,創造出超越三維、有機的空間觀;並且更進一步將這種空間觀轉化成一套設計思維。這套嶄新的思考,是由半畝塘環境整合的建築師江文淵、何傳新,逢甲大學建築系主任黎淑婷作為核心,開始以台中為根據地組成「節氣建築工作小組」,集結來自實務界與學術圈的建築人們,展開一連串的講座與研討。他們以一套整全性的觀點,試圖將建築從物質形式束縛的框架中脫開、開展,帶入精神性與實際感官經驗,讓建築空間真正而全面地涵容人們身、心、靈的可能。「節氣」的概念,是過去農業社會中,人透過了解環境、順應自然以能使生活順行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概念。從觀察星辰、四季、氣候更迭所帶來環境的變化,人們也依據變化的律動構建了順應節氣的生活。因此,「節氣」這個字眼除了現在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外,其所意味著的更是一套生活方式:一種順天、應時、隨季,與天、地、自然共生,追求天人和諧平衡共存的生活文化;而它所含蘊的,是一套來自東方,全觀而整體性的思維。本書啟發自節氣概念背後一整套對整全性的追求,並將這種整全性的思維試圖放入建築設計對話,思考建築與人、自然的關係性,以沿從此一思維的空間美學,進而發展一套準確的設計思考。在這種建築設計的思考中,雖以節氣為起點,但並非拘泥於節氣概念自身,而是將之推展成一套對時空、對人內在意識以及對外部環境的整全性的思維,並透過建築實踐的方式來構築最宜人居的生活空間。因此,節氣建築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單純空間的構建,更是從空間、時間、人所演繹對話出來的內在風景,讓人們從中經驗建築的空間質地;若建築是內(人)與外(自然)的中介關係,要透過這個建構場所能讓人感知到什麼樣的時間流動、日夜變化、四季更迭,就必須思考地域環境的特質、回到大地本然的屬性,並建築整合出「生活」的整體性。「五度空間的建築」,意味著的便是追求人、建築及環境和諧相容共生的──不只是物理性的居所,同時也是身心安棲的真正所在。本書由建築實作前線的建築師、建築學者、文史工作者、園藝景觀學者所構成的「節氣建築工作小組」擔任內容撰稿構成,成員們分別來自不同領域、但都與建築緊密聯繫;透過將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共同作業,本書所涵蓋的並非只是論述的推演,更透過實際的案例來談這種設計思維如何落實。而作為「節氣建築工作小組」的初步成果,這本書同時也是起點;而在追求與環境永續共生的當今,這本書更是一個邀請:透過整全而充滿有機律動的五度空間思維,邀請大家一起思考生活、環境與空間,追求更美好的住居可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節氣建築工作小組)黎淑婷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ctor of Design 博士,美國University of Iowa設計碩士,中原大學建築學士。現為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院長。2009年起,與半畝塘環境整合集團共同啟動節氣建築研究計劃,於逢甲大學開辦「節氣建築講座」,整合產業與學界相關經驗,深化節氣建築的深度與廣度。研究及發表有博士論文《Context Sensitive Interior Design For Complex Public Buildings – A case study based on Chiang Kai-Shek International Airport terminal One》(2008)、《Exploring the Vague Environmental Factor via Data-Driven Methods- An application of GA-ANN for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Tailand,2012)、DesignEd Asia Conference 2011《The Se Shui commun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2C design,》(Hong Kong,2011)⋯⋯等。設計作品有逢甲大學中科大樓室內與景觀規劃設計及學思園景觀改造規劃及設計;WOHA新加坡建築事務所與磐鈺建設國際合作新建案顧問、水湳經貿園區開發總顧問、105年度臺中市都市再生及更新總顧問⋯⋯等等。汪文琦柏林藝術大學建築學系博士、碩士 (德國國家建築師資格)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出版有德文專著《Chen-kuan Lee und der Chinesische Werkbund: mit Hugo Häring und Hans Scharoun》(柏林,2010)、中文專著《自身的建築行動》(台北,2012)。設計作品有《南埔林宅》(南投,1996),《東海大學教師暨教職員退休宿舍》(競圖階段,台中,2006),《安平吳宅》(臺南,2010)……等。劉還月台灣文史工作者。專長領域為台灣民俗專家、台灣歷史、台灣民俗信仰、台灣人的歲時節俗、台灣的二十四節氣、台灣的生活地理、地圖的歷史與應用等等。致力於本土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出版著作有《尋訪台灣平埔族》、《台灣土地傳》、《台灣鄉土誌》、《台灣客家風土誌》、《台灣的客家人》、《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台灣地平線之淡北海岸的甦醒》等十數部作品。曾獲關懷台灣基金會文化貢獻獎、王育德紀念研究獎、順益台灣原住民文化研究出版獎、教育部文藝獎⋯⋯等獎項;並主持過平埔族、地方文史等數十個研究計劃。張莉欣英國雷汀大學園藝景觀博士(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UK),台灣大學園藝系碩士與學士,園藝科高考二級及格(1993),教育部公費留考錄取(1994),曾任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建築處技士,朝陽科技大學都市計畫與景觀建築系副教授,目前任教於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副教授,出版品有Improving Education Functions in Botanic Gardens by Employing Landscape Narrativ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 等國內外期刊文章,設計作品新竹市空軍三村國宅D區景觀規劃設計(本案榮獲 87年行政院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 (1995住都局)、台中市光大國宅社區景觀規劃設計(1995住都局)、台灣歷史文化園區景觀工程改善案規劃設計(1999住都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公園-多肉植物特展場設計、佈展與解說系統規劃(1999)等。林盛豐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博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建築研究所,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目前任教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於陳定南與游錫堃兩位宜蘭縣長任內,擔任縣政顧問十餘年,與縣府團隊及一群專業者,共同創造了宜蘭奇蹟。921震災時,擔任行政院九二一災後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參與災區重建,推動新校園運動,也重整了阿里山,日月潭等風景區的公共建設。隨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督導觀光客倍增計畫及水與綠建設計畫,並擔任行政院國土規劃推動委員會召集人。並於任內推動台灣地貌改造運動,推動國家門戶系列與地景系列兩波大規模國際比圖。亦參與製作及主持公共電視「城市的身世」及「城市的遠見」。江文淵「半畝塘環境整合」創辦人、執行長暨主持建築師,曾擔任逢甲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侯金堆傑出綠建築榮譽獎得主。從多年執業經驗中,提出「節氣建築」的想法,體現一套涵容時間觀、環境關懷及人文底蘊的建築論述與實踐之道。2009年起,支持逢甲大學開辦「節氣建築講座」,整合產業與學界相關經驗,深化節氣建築的深度與廣度。帶領團隊完成《寶山會館》(2002)、《菩薩寺》(2004)、《紐西蘭南島佛光講堂》(2006)、《富貴三義》(2011)、《大平窩村》(2011)、《若山》(2013)。其中,「大平窩村」榮獲台灣住宅建築獎「環境友善特別獎」,「若山」則進一步獲頒首獎。「富貴三義」獲頒台灣建築獎佳作,「紐西蘭南島佛光講堂」獲紐西蘭國家建築獎,以及環保綠建築獎。顏偉純逢甲大學建築學系學士。現任半畝塘環境整合研發長。曾參與半畝塘個案《菩薩寺》、《富貴三義》、《大平窩村》、《若餘山》。蔡采靜荷蘭Berlage Institute碩士,中國科技大學建築學士。半畝塘環境整合之節氣建築專案(2008-2015)■譯者簡介葉炫伽
產品目錄 編者前言/汪文琦 節氣建築概說/黎淑婷、蔡采靜 時空環境Space-Time Environment歲月的慶典與秘密:話二十四節氣/劉還月 大自然的變與不變:說自然之常性/張莉欣 內在意識The Inner Consciousness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論意境/林盛豐 從生活的畫面到幸福的生活:談可見與不可見的建築/顏偉純、蔡采靜整全性Wholeness全體與私我的平衡:邁向宇宙的建築/汪文琦 安身立命的心靈居所:節氣建築的整全設計哲學/黎淑婷、蔡采靜五度空間的建築5-Dimensional Architecture不可思議之境:建築的深層結構/林盛豐時間、空間與覺識:以《菩薩寺》為例談半畝塘的節氣建築實踐/江文淵 時代的新意境:李承寬、貝聿銘、陳其寬與張肇康的建築手藝/汪文琦附錄作者簡介圖片來源
書名 / | 節氣、意境、整全性: 五度空間的建築 |
---|---|
作者 / | 節氣建築工作小組 |
簡介 / | 節氣、意境、整全性: 五度空間的建築:台灣第一本「節氣建築」專論從農事的「節氣」之中,如何啟發對當代建築設計的革新?在常民生活、自然,以及無形的時間之中,如何長出 |
出版社 /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331524 |
ISBN10 / | 9869331521 |
EAN / | 9789869331524 |
誠品26碼 / | 2681373154002 |
頁數 / | 21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6X19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節氣建築概說
/黎淑婷・蔡采靜
「節氣建築」並非是一種全新的理論,而是試圖在當下找回屬於華人的建築態度及哲
學。許多人接觸之後解釋它是地域建築、風土建築、永續建築…… 等等許多看似接近,但又似乎有所差異的理論,因此有必要為「節氣建築」再下更精準的定義。
「節氣建築」追尋的是一種生命哲學以及生活態度,秉持著遵循宇宙之道的初發心,
堅守建築本質的建構初衷,致力於構築心靈居所。節氣建築的實踐可說是建築與環境整體整合的過程,以「人」為本,順應宇宙運行之道來構築人為環境,以輕柔順勢的姿態建構住居,尋求人天之間的共好共榮。
「節氣」源自早期華人務農時期的作業及作息曆法,是在觀察自然「常道」之後提出
的生活之道,本身就帶著生生不息的循環特質。儘管今日產業需求已大不同於早期仰賴務農為主的生產時代,同時以黃河流域的天候表徵為主的觀察也未必完全同於各地域的天候現象,然而中國古代的節令文化,已經是一種特有的文化載體呈現,因其本身與歲時曆法的密切關聯,產生了「節氣」、「物候」、「月令」等重要的構成「元件」和「要素」;其中包含氣象、氣流、地溫、土壤、地表、候鳥、動物、植物、水紋、鳥獸、草木、昆蟲等,皆為其驗證的物候,不僅是古代長期社會生產(主要是農業)的依據,同時也是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的總結,更是古代農學、醫學、天文學、氣象學、調候學等方面的重要科學成果。「月令」則為自然秩序和與此相適應的人事活動,二十四節氣反映的則是先民順應自然和環境共生的現象。「節氣建築」即是取中華文化「節氣」之常性,因循常道而生成與地域緊密連結的文化與生活,觀察自然而得的一種尊天敬地的生命態度。
「節氣建築」的實踐,重點在於整全性思維。由於此一理論所涵蓋的層面相當複雜,
因此本書試著將「節氣建築」以幾個面向來討論:
主體性
天(自然、生態)
人(生活)
之間╱建築 (空與有、時間與空間、可計量與不可計量⋯⋯等深層結構)
常性 (週而復始、循環、 恆常性)
「節氣建築」最終還是希望能達到整全建築,也就是探尋並實踐天地人合一的生活境
況。期許能創造出:傾聽自然的脈動,順應著自然韻律與節奏的建築(順天、應時、隨季)、孕育能與天地規律合拍的生活場域(配天、配地、配人)、建構居住環境能成為因應時空的容器(反映著當代時空、人文思想、自然環境以及與當代技術相結合),以及融入大宇宙的循環軌道脈動之中,追求整體建構和諧與平衡的藥引。
節氣建築的哲學思想:宇宙之道
老子的《道德經》中述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一「道法自然」
的哲理思想精闢地涵括了宇宙規律,闡述天地萬物的根源與關係。天道的運行涵蓋了大自然一切的現象。大自然有其調和之道,萬物在往復循環的過程中彼此依存、互相牽動,生生不息。
同時,人類的生存本離不開大自然的孕育,與天地萬物亦為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就深植於自然的脈動中,順應著大自然運行的節奏而生活,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中華文化更循及此一思想,更進一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其中所蘊藏的整體有機動態運行的哲學思維,並懷抱謙卑的態度傾聽宇宙變化之序,致使生活的一切與環境緊密相連。而如此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的宇宙觀與生命態度,逐步發展出依循自然脈動的生活智慧──包含了節氣、風水、中醫、曆法、民居、聚落,以及中國獨有的時空結構觀念。在歷經五千年漫長的時空流轉醞釀中,也漸漸地淬鍊出華人獨特的哲學根基與人文生活底蘊。
節氣建築正是在這樣的哲學觀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整全性設計思維。在探索著宇宙脈動奧秘與自然法則同時,也隨順著時代性的變遷,建構根植於天地之間並合於當代生活需求的住居環境,探求人、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平衡,以及與天地萬物共生共榮的生活之道。
概括說來,節氣建築是以「道」做為本源,以師法自然的思維為基礎,以自然而然的
對應態度,考量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整體性調和,創造和諧相融、並讓人身心安歇自在的生活場域。
節氣建築的本質:常性
若進一步梳理節氣建築所依循的「道」之本源,即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的脈動常性;如寒來暑往、晝盡夜來、陰陽消長、變化不居,而天地萬物都是順應如此宇宙運行而化育,人們也因著這些變化發展出順天、應時、隨季的生活樣態。節氣建築便是在此一道之常性中,為探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發展出一套整全性設計的思維。建築設計所牽涉的要素與範疇原就十分廣泛;從建築之於周遭環境、之於人的生活、之於人與人的關係性,以及空間所組構出的各自獨立性與彼此間緊密的聯繫關係等,要在這些層疊交織的關係中掌握其中的精神性及本質,無法透過固化的形式操作來達成。
我們認為,對建築的討論應該要超越單一層面的探尋,進入更為全觀整體性的思考。
節氣建築以整全的思維做為依歸,在自然、人與建築之間既瞻前又顧後,探索可見與不可見的因子,以及生活的實質性與精神性需求,並且在可計量與不可計量的因素之間掌握衡量其合適度。對我們來說,建築亦有其生命,會隨著時間而演繹,並且與大自然、與生活其中的人們以個別獨立的姿態存在,同時也無形地彼此緊密牽繫。
節氣建築的構築:之間
空與有
人們往往習慣以視覺感知建築體的存在,然而,建築的生成不僅僅是那肉眼看到的實
體,亦包含其形塑的空間。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段話不僅闡述了空與有之相生相成,亦是直指核心地提醒了建築本質有著實與虛的相虛相求、相生相存之理。
同時,也促使我們不斷地回頭探問建築對我們的意義,思考我們和建築之間的關係,
以及更全面性的思考自然、人與建築彼此之間的關係性。建築在空與有之間,那麼在建築裡,是什麼在述說呢?做建築是為了述說什麼?內與外、實與虛之間,建築創造了什麼樣的空間體驗,涵容了哪些生活內涵?是否提升了生活品質,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如同江文淵建築師對建築的詮釋:「建築仿若是一個皮層,裡面如果是生活,外頭就是自然。當建築謙虛地植入,自然有了背襯,生活有了庇蔭;當建築是窗口而不是藩籬,自然就涵容了生活,生活也收藏了自然;人和土地,有了聯繫,物我兩忘,自在天成。」由此可見,建築並非僅是建造框架,而更是在創造生活的可能性,創造自然、生活之間的聯繫與關係性。
空間與時間
節氣建築的建構思維著重於體現建築的整體性,設計思考的脈絡在於掌握總體情境架
構的整體整合,以期將映於心中那幅空間概念的內在風景具體顯像化,同時在整個過程中不斷斟酌、調整時間及空間的交織關係,並把人納入其中,反覆推敲人們於時空中遊移的經驗來建構空間,並檢視這樣的空間賦予人們遊走其中時所體驗到的空間流暢感、以及所經驗的感官感知豐富度,以形塑適切的空間氛圍,這便是逐步的將內在風景轉化為五度空間呈現的過程。
內在風景醞釀與生成,即是來自空間、時間與人之間的演繹與對話,而非憑空亂想而
得,是有根據、有情境、有氛圍、有地點、有時間。這幅內在風景能夠涵容什麼樣的景致與氛圍,讓人們在其中經驗如何的空間質地,皆為構築時需關照的向度。
特別是,在五度空間顯現的過程中,建築架構與空間組成必根植於所處地域環境的特
質,並考量將使用此建築的對象,以判斷將形塑出什麼樣的生活場域、建築的內與外關係如何,以及與自然環境週遭環境的關係。人的感知亦是不可忽略的因子之一,欲建構的場所可涵容什麼樣的生活形態或提供什麼樣的生活經驗,人們在空間中能感知到什麼樣的時間體驗,從日夜的變化、四季的變化,到更長的時間軌跡年歲的變化⋯⋯等,在這些層層交織的關係中建構起空間場域,開啟人的感官與覺受,無論是大環境的脈絡或小空間的感知、無論是從外到內或由內到外,都能適切地呈顯那根植於大地的本然,體現建築的整體性。
可計量與不可計量
海德格從德國詩人荷爾德林 (Friedrich Hölderlin) 的詩作《人,詩意地棲居》中深
獲啟發,並將之延伸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個哲學闡述。人,詩意地棲居,應是一種美好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狀態,表達了一個人對精神家園 的探尋與嚮往。詩意地棲居,也就是詩意地生活,其中包含了對生活的安適自在感的追求與建構,這亦是節氣建築所致力於建構的心靈居所,也說明了東、西方哲學都在追尋著同一理想。
我們對節氣建築理念的深化,最終目的並非是為了建構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而是一
種回歸本心的思索並探尋明晰的實踐導向。然而,光是建築所形塑的空間,帶給人的空間感知內在體驗為何,就關係到環境涵構條件、建築機能屬性、使用者等多項限制條件。在實踐過程除了直觀能力,敏銳的感知能力(理性與感性兼備),也需要判斷力與辨別力,實踐的智慧等,都是在動態整體的整合過程中所需具備的,因為建築的實踐除了技術層面的養成外,亦有無法規格化、無法精準量測的部分。在空與有之間的增減與收放,尺度、關係的拿捏⋯⋯,都需客觀條件的參照與直覺判斷來成就實踐的智慧。
簡單來說,節氣建築是人與周遭環境終極的整合。實踐整合的過程是在宇宙的循環架
構裡,順應大自然的法則,因應時代性與整體環境涵構,秉持可持續性發展與調適的原則,尋求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的整體性調和,關照天與人於當下時空涵構的交織關係,對環境做出良善的回應,構築人、環境與建築之間的整體和諧平衡,形塑出讓人的身心靈安居的生活處所。
《周易・繫辭》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又說:「仰以觀於天文,
俯以察於地理。」這看來輕描淡寫的陳述,其中卻蘊含著極其繁複的關係與諸多面向的關照:跨領域的整合,多元界面的交融扣接,實質面與精神面的滿足,在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定位等。這是一個發現的歷程,也是一個不間斷、沒有終點的整全性探尋與實踐的進路。在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必須不斷地學習、調整與演繹以建構配天、配地、配人的心靈居所,最終才能完成和諧平衡的整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