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al Sex: A History of Female Friendship
作者 | Marilyn Yalom/ Theresa Donovan Brown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閨蜜: 說八卦、宮鬥劇, 女人總是為難女人。歷史上難道沒有值得歌頌的真摯情誼?:第一本完整討論女性友誼歷史定位的專書。從古希臘羅馬談起,透過無數例證,發掘女性友誼的 |
作者 | Marilyn Yalom/ Theresa Donovan Brown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閨蜜: 說八卦、宮鬥劇, 女人總是為難女人。歷史上難道沒有值得歌頌的真摯情誼?:第一本完整討論女性友誼歷史定位的專書。從古希臘羅馬談起,透過無數例證,發掘女性友誼的 |
內容簡介 第一本完整討論女性友誼歷史定位的專書。從古希臘羅馬談起,透過無數例證,發掘女性友誼的真貌,你將發現,今日「友誼」正進入前所未見的全盛時期!●不存在的女性情誼今日我們很難忽視女性之間的友誼,一方面女性似乎比男性更需要透過緊密的聯繫與姊妹淘聚會,來獲取情感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無數的宮鬥劇則散布女人心機的普遍印象。但過去歷史中,其實很難找到女性友誼的記載。這起因於歷史書寫權都掌握在男性的手上。 ●男性的友情比女性更值得歌頌?在亞歷斯多德與西塞羅等人的論述中,只有男性的友誼會得到歌頌,君子之交、同袍情誼…彷彿這種友誼才可成就一番大事業,有益於國家社會。至於女性,如果不是隔離在家,就是被看成弱者,只會勾心鬥角且不值得信任,即使她們私底下有任何緊密的關係網絡,也將無益於整體社會的成長。難道女性之間真沒有像桃園三結義那般撼動歷史的情誼,或是伯牙叔齊、福爾摩斯華生那般相知相惜? ●歷史上的姊妹淘本書重建女性情誼的歷史。從17世紀起,許多中、上階級女性,在沙龍等場所中獲得與其他人公開交友的自由。到了19世紀,女性友誼甚至翻轉為社會主流,友誼一詞開始與情感親密的女性特徵劃上等號,不再是被歌頌的兄弟情誼。女性友誼的崛起,讓我們看見友誼的各種形式:法國大革命中犧牲的羅蘭夫人,她選擇好友蘇菲作為她上斷頭台的見證人。蘇菲的紀錄,促使羅蘭夫人榮耀的事蹟永存不朽,也鼓舞了許多人。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是二十世紀初美國女性的典範,她創立女性政黨俱樂部、創辦報紙,在二戰期間除了組織女性愛國組織,更對當時美國的外裔人權保護極具貢獻。從她的日記與資料,我們看見許多的女性友人都在這些策略與行動中作為她的顧問與後盾。 ●女性友誼的現代價值曾經,亞里斯多德認為理想社會是以男性友誼為基礎,如今正演化為兩性共同支撐的社群關係。一則,百年來女性在公領域站上男性崗位,再者,男性之間的友誼模式歷經了又一次翻轉。從過去受到歌頌,轉而認為友誼等同女性化,到了現今,男性的友誼也不再是肩並肩的同袍情誼,而是面對面的言語表達和相互擁抱,與女性情誼越來越相似。歷史告訴我們,曾經被視為低層次、限於小群體間、無助於社會進步的「女性友誼」,其實起自於社群中的互助,此一特質能讓我們更容易交朋友,彼此間提供更多幫助。而這正是社會生活發展的基礎,能促使社會往關心每個人的福祉邁進。在這個日漸疏離的社會裡,這個越來越普遍的女性友誼模式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各界推薦 「西方文化長久歌頌男性之間的兄弟情義,卻忽略、輕視女性情誼。此書從浩瀚史料中挖掘出女性友誼的多樣性以及彼此的深情、信任和互相依賴。今天女性已經走出了廚房,與男性並肩參與公領域的各行各業,她們的女性化表達方式必將改造身旁男性的情感模式和價值觀,塑造有情有義、人人平等的社會文化。」--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顧燕翎 「本書的兩位作者瑪莉蓮.亞隆、德雷莎.布朗挑戰通史寫作的宏觀架構,兼以如長鏡頭運鏡手法般來呈現西方過往今來女性友誼的私密性和其寬廣的生命意涵,包含慷慨包容他人的想像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秦曼儀「《閨蜜》一書補足了人類文明關於女性情誼的闕如,作者以說故事的輕快語調,為女人之間的友情進行一場全方位的導覽,涵蓋了宗教、哲學、歷史、文學和現代流行文化裡各領域的女性情誼樣貌,更生動描繪各年代不同年齡、階級或族裔的婦女彼此愛慕的珍貴情誼特寫。」--國立暨南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莊子秀 「《閨蜜》是一本充滿活力但著墨甚廣的作品,兩位作者女性主義歷史學家和作家德雷莎‧布朗採取嚴肅中帶玩味的方式,來描繪女性演進成為社會撐起半邊天角色的進程。」--《Elle》雜誌 「…女人的友誼是一首值得讓人可歌可頌的詩,敏銳、均衡,充滿許多動人的真實故事…這本詳盡、有趣的書,為穩定、持久的女性友誼提供論述基礎。」--美國著名書評刊物《書單》(Booklist) 「這個全面、輕鬆、可讀性超高的調查暗示,除了鄰近地區、共同興趣及『互惠』外,世上讓『兩個相似靈魂以非肉體方式結合』的東西究竟為何物?讓本書來為你解密吧。」--《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對於女人用獨一無二的方式來做非性愛式的結合,本書從漫長的歷史觀點娓娓道來…兩位作者認為,『友誼』現在正進入前所未見的全盛時期。」--《紐約時報》 「本書十分引人入勝…它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尤其許多歷史中重要女性的私人信函,引起我們對她們個人背景的好奇;以及它對女性友誼轉變世界權力的主張,《閨蜜》可說是對女性友誼的讚頌。何不跟你的閨密分享這本書呢?」--《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瑪莉蓮.亞隆;德雷莎.布朗(Marilyn Yalom )女性主義史學家。史丹福大學性別研究中心研究員。1991年獲得法國學術教育最高榮譽「學術界棕櫚葉勳章」。有大量學術著作,被翻譯成二十種語言。如《乳房的歷史》、《太太的歷史》、《女王駕到:西洋棋王后的歷史》。《乳房的歷史》一書出版後引起廣大迴響,更觸發了一波身體書寫風潮。 德雷莎.布朗(Theresa Donovan Brown )小說與非小說類的獲獎作家。於史丹佛大學研究創意寫作,曾於柏克萊大學攻讀MBA。她為全球經濟領導人撰寫政策級演講稿,交易證券,以及經營一家金融通訊公司,這個背景讓她對友誼的文化歷史有深刻的看法。■譯者簡介邱春煌靜宜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班第一名畢業,曾獲文建會第二屆文學翻譯獎佳作,翻譯資歷達十年以上,譯作包括《愛拉傳奇6:最後的試煉》、《泰姬陵建築的故事》、《失控的總統》、《吳哥深度旅遊聖經》、《火車》等書。熱愛文化和旅遊,部落格:blog.xuite.net georgechiu culture。
產品目錄 第一部分當友誼的公共形象為男性時第一章尋找聖經中的友誼第二章哲學家和神職人員第二部分當女人的友誼進入歷史第三章前現代的修女第四章八卦與靈魂伴侶第五章女雅士第六章愛國友誼第七章浪漫的友誼第八章被子、祈禱、婦女會第九章大學女生、都市女孩和新女性第十章愛蓮娜‧羅斯福和她的朋友們第十一章從伴侶關係到姊妹情誼第三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面對面第十二章親密友誼第十三章相互交換:市場經濟中的友誼關係第十四章男女之間有「純友誼」嗎?結語:閨「蜜」:友誼恆久遠,一個永流傳
書名 / | 閨蜜: 說八卦、宮鬥劇, 女人總是為難女人。歷史上難道沒有值得歌頌的真摯情誼? |
---|---|
作者 / | Marilyn Yalom Theresa Donovan Brown |
簡介 / | 閨蜜: 說八卦、宮鬥劇, 女人總是為難女人。歷史上難道沒有值得歌頌的真摯情誼?:第一本完整討論女性友誼歷史定位的專書。從古希臘羅馬談起,透過無數例證,發掘女性友誼的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2623688 |
ISBN10 / | 9862623683 |
EAN / | 9789862623688 |
誠品26碼 / | 2681691011001 |
頁數 / | 41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導言
男人和女人,誰的朋友比較多?這個答案在美國現在最有可能是女人。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女人基本上比男人更喜歡社交,心胸更開放,更有同理心,更有教養,配合度更高,也更為「友善」。媒體用電影、電視節目和「美眉文學」小說等等來強化這個刻板印象,描述許多女孩和其他女人在她生活中享受親密的關係。此外,一些學術研究認為,女人比男人容易發展更深刻、更親密的友誼,女人的友誼對她們的心理健康,以及從演化的角度來說,對其後代的生存極為重要。以一對夫妻為例,如果妻子先過世,男人通常會變得孤僻、鬱鬱寡歡或甚至生病。相反地,如果是丈夫先走,女人會有許多朋友與她互相扶持。好朋友不論是男是女,現在已經被視為美國女人幸福所不可或缺,老少都一樣。
男性與女性之間友誼模式的差異,是過去至少二十五年來通俗文化和學術研究的熱門話題。大多數學術研究得出結論,男人之間的友誼與女人之間的友誼大不相同。一位社會學家這麼說:「男人聚在一起,有肩並肩、同舟共濟的關係─我們做什麼事都在一起。相較之下,女人則更傾向於面對面的關係。」許多女人向閨中密友透露心事,許多男人則純粹喜歡混在一起。不過,互相較勁的結果經常使男性友誼變色,讓男人不願對哥兒們揭露脆弱與痛苦。因此,男人的親密談論通常只保留給他們的女友、妻子或紅粉知己,讓男人投射出一個獨立、自足的公共形象─出類拔萃的「男性本質」。
反過來說,沒有姊妹淘的女人,不論她有多麼成功,通常會被視為缺少女人應有的感性情懷。少女十五、二十時,常會被認為相當需要與她們的好友互訴衷情。當身為少婦時,她們雖然在結婚初期會以家庭為重,與好姊妹的相聚時間變少,但漸漸地,有需要時,她們仍會尋訪過去的朋友;在職場上有需要時,她們會去找女同事和良師益友;有小孩後,她們會與其他女人大聊媽媽經;步入更年期或離婚時,她們互相傾訴令人煩憂的女人祕密;如果不幸罹癌或其他疾病,或甚至另一半往生時,她們互相依偎扶持。我們不時聽見女人說:「要不是有我那幫好姊妹,我恐怕無法撐過去。」
女人作為朋友的明顯好處,一定會讓以前的人大感驚訝。西方歷史最初兩千年,從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後一千六百年, 幾乎所有提到友誼的文獻都跟男人有關。當然,這些文獻幾乎全都是由男人為其他男性所寫,不過聚焦男人的友誼,不只是將作者和讀者身分以性別劃分而已。男性作者讚頌友誼是男人的志業,這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快樂,也是為了與哥兒們沆瀣一氣,以及為了在軍中跟弟兄們團結一心。一位古希臘哲學家歌頌友誼是人類情感依附的最高貴形式,不過他認為這和女人無關,因為她們既不是公民,也不是軍人,更不是公領域的參與者。女人被隔離在家的結果,也許自己會有更多朋友,但問題是:那對整體利益有何貢獻呢?
此外,古希臘、羅馬之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根本認為女人不配最高層次的友誼,這個看法很負面,認為跟男人相較起來,女人是惡名昭彰的「弱者」。明爭暗鬥、爭風吃醋、不夠忠貞堅定等標籤,在之後的好幾個世紀都被貼在女人身上。的確,甚至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英國週報《星期六評論》提出這個問題:女人是否甚至能夠成為女人的朋友?著作豐富的美國加州作家阿瑟頓在一九○二年時評論道:「兩個男人的完美友誼,是凡夫俗子能夠達到最深、最高貴的情操,女人一輩子也到不了那個境界。」《納尼亞傳奇》作者路易斯在一九六○年寫道,女人出現在男人圈子裡使「現代友誼遭到貶低」。這類女人應該讓她們「永遠嘰嘰喳喳」個不停,不該讓她們汙染男人們心靈高尚的交流。即使到了今天,電影與電視節目強調陰險惡毒的少女組成的卑劣小圈子,以及年輕女人為愛爭風吃醋,這些都是延續傳統對女性的刻板印象,長久以來減損女人作為朋友的價值。
有許多證據提到在古希臘、羅馬公民階級的男性之間、中古時期神職人員間、十字軍戰士以及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之間的友誼。雖然受到時間、空間、語言、文化等因素阻隔,但他們用書信、論文、回憶錄和故事各類形式,大量書寫有關男性友誼的美好。舉例來說,激動人心的法蘭西史詩《羅蘭之歌》(約一一○○年前後)描寫羅蘭和奧利維耶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蹟,故事遵循的文學傳統可追溯到兩千年前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史詩《伊利亞德》中阿基里斯和帕特羅克洛斯的角色,甚至追溯到更早巴比倫帝國時期吉爾伽美什和恩奇杜的故事。相較之下,除了極少數的例子,女性友誼往往不是古典或中古世紀文學的主題,而且這類例子通常圍繞著男女戀情,由一個女人扮演另一個女人的知己。
此外,歐洲中世紀期間,寧靜的基督教修道院內,一起生活、工作和祈禱的僧侶間也產生了親密的友誼。令人尊敬的領導人和未來的聖人,如坎特伯里的安瑟倫(一○三三~一一○九年)和克萊爾沃的伯納德(一○九○~一一五三年)撰寫過許多對其他教士表達深層情感的信函,涵蓋各種階級,如修道院院長、副院長,或主教,或修道士同僚。不過,到了一一○九年安瑟倫過世當時,也有許多信函出自女修院裡的修女。賓根的希德格(一○九八~一一七九年)用拉丁文寫的信函數量不輸安瑟倫,表明了女修院內修女經歷的親密友誼。希德格的堅強個性,從她寄給多位她認識和摯愛的女性友人的書信中可以得知。和聖安瑟倫一樣,現在她的書信有整整三大冊。不過,即使有這麼多女性友人收到並回覆她的書信,友誼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仍然只存在男性之間。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知名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阿爾貝蒂(一四○四~七二年)寫了一篇文章〈論家庭〉,他在文章中想像以下情景,一位富有的佛羅倫斯商人在婚後不久敘述道:「接著,她〔他的妻子〕和我跪下來並祈禱……祈求上帝讓我們可以過著和睦、融洽的生活……,希望上帝賜予我財富、友誼和榮譽,賜予她正直、純潔,以及一位完美女主人的性格。」姑且不論阿爾貝蒂是否要將這個商人所講的話當真,不過他反映出許多義大利丈夫的渴望,對他們來說,與其他男人的友誼才是日常生活中的要事─相較起來,女人受到禮俗的約束,活動限制在家庭和家人身上。
十六世紀法國作家蒙田(一五三三~九二年)提出男人之間最典型的友誼範例,他與博耶提相當短暫卻熱情的關係,被蒙田記述在他著名散文〈論友誼〉中永世流傳,這篇文章其實是仿效這兩人一起研讀的希臘和拉丁文文學的人物。他們立志要實踐夙昔典範,因此渴望達到相當於亞里斯多德「異體同心」(one soul in two bodies)的理想境界。在他驟然離世後,博耶提化身為蒙田筆下的文字,流芳百世,啟發後人。當蒙田自問為何他喜歡博耶提時,他的答案召喚兩人之間相互吸引的奧祕:「因為是他,因為是我。」
蒙田對女人成為朋友的公開看法完全是負面的,這在他的時代以及他之前的時代都是司空見慣。他寫道:「女人的普通能力不足以促成這種交誼……她們的靈魂看來也無法承受如此緊密且持久關係的壓力。」諷刺的是,在他生命接近尾聲時,當時蒙田有著一段自博耶提之後最為認真的友誼,不過對方是一個女人─年輕的古爾奈,她幫忙編輯他論說文的最終版本,全新全意配合他在文學上以及個人的需求。
鑑於男人擁有這段值得讚揚的友誼歷史,那麼女人又是如何把友誼帶到世人面前?當然,雖則缺乏紀錄,但在過去女人之間還是有某種女性連結存在。女人間的友誼究竟是何時讓全世界都知曉並在她們生活中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呢?除了中世紀的修女,歐洲女人最初並未留下她們對友誼觀點的隻字片語,直到十五世紀,當方言取代拉丁文成為書寫文字時,女人立即提起了鵝毛筆,她們更得心應手,也更頻繁寫給她們的友人。許多人也寫些文章或小說,所以從大約一四○五年克里斯蒂娜.德.皮桑以法文書寫的《女性之城》一書開始,我們擁有從女人觀點來看女性友誼的證據。在義大利,莫德拉塔.豐特寫了一篇有關友誼的小對話,她根據的論點是「女人跟其他女人交朋友,比男人跟其他男人交朋友來得更為容易」,而且女人的友誼更為持久。
一五九二年豐特過世時,女人的友誼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不只是發生在歐陸上的法國和義大利,也發生在英國。許多中上階級女人獲得新自由,包括與其他女人公開交友的自由。莎士比亞的戲劇即反映了這個女人新友誼的形成,特別是要保護彼此遠離那些誤入歧途的男人(譬如《無事生非》中總督的姪女畢翠絲與總督女兒希羅,以及《威尼斯商人》中才貌雙全的富家女鮑西亞和她的貼身女侍奈莉莎)。
後來,由十七世紀法國才女與十八世紀英國的女文青所創設的沙龍,讓女人在當時社會上階層最高的友誼圈中有了女性公民身分。不論這些社交圈是單一性別或男女混合,都鼓勵成員尋找可能的朋友,然後就可以私底下在她們自己的閨房和客廳內會面。到了十八世紀末,女人與其他女人的友誼已然變成她們生活中既受人尊重但又頗為耗費時間的一部分─僅次於她們對家庭的照料。不過,事情的真相是:這個模式主要適用於有財產的女人;農婦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照顧家人、牲畜及農作物,就算很幸運了,哪還會有那些閒工夫;至於工人階級的女人,去做到那些上流女人友誼所要求的繁文縟節更是不可能。工人階級的女人必須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中維持友誼,經常是在生產、生病或過世時,需要彼此幫忙伸出援手。但是,對於生活較為優渥的女人,取悅她們的女性朋友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除了可以增加個人的生活情趣外,還可對貴婦團其他成員大肆宣傳一番呢!
這個情況不只發生在歐洲。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時,友誼的儀式已經在十三個殖民地扎根。住在相同地區的朋友固定互相往訪;如果彼此住的地方相距較遠,會用書信往來方式解決空間的距離。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之妻艾碧該與墨西之間的魚雁往返,讓我們可以詳細了解這兩位美國模範女人之間的友誼。她們都自認為是公務員的妻子,也是幾個孩子的母親,必須負擔照顧家庭的責任,但是,她們各自都挪出大量時間來維持友誼,主要是透過書信,因為她們彼此的居住地相隔甚遠─艾碧該住在麻州的布倫特里,墨西則住在普利茅斯。
如果說一六○○年是女人在歐洲取得友誼並受到社會勉強認可的開始,那麼一八○○年則是改變歐洲與美國友誼公共形象的轉捩點。友誼逐漸被視為女性的事,而不再是男性的專利。的確,我們可以說,友誼的整個概念已經開始變得女性化,尤其是在英美兩國。女孩和女人寫信給彼此時使用的文字,與異性之間對彼此思念渴望所用的語言差異不大,像是「親愛的」、「心愛的」、「寶貝」,還有「心」啦、「愛」啦、「忠誠」啦諸如此類的文字,在維多利亞時代她們彼此熱情通信時,會輕易從筆端流露出來。以宗教、種族、政治和文化興趣等為基礎形成的許多社團,給予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一個在社會團體中會面的機會,促成無數的友誼。女子學校、神學院和大學(譬如美國東北部的曼荷蓮學院、瓦薩學院和衛斯理學院;南部的倫道夫.梅康女子學院、瑪麗鮑爾溫學院和艾格尼史考特學院;以及西岸的密爾斯學院)的設立,成為終生友誼的溫床。
到了十九和二十世紀,友誼是男人專屬或主要的想法大部分已經被翻轉。女人被視為比男人更有愛心、更溫柔,也更可愛,因此更適合當朋友。友誼本身變成與情感親密的女性特徵畫上等號,而不再是英雄或同志情義的代名詞,不過男人仍不時企圖恢復過去男人友誼的霸權。女人情誼不但曾經被男人抹黑,還經常被女人自身的經歷視為不過是家人關係的副產品,現在則是靠自身條件受到高度重視。過去一百五十年來,女人友誼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Google Ngram 網站記錄了從一五○○至二○○八年間五百二十萬本電子圖書中特定文字和詞彙出現的頻率,搜尋發現「女人友誼」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大量衝高,之前三個半世紀則是平緩的直線。
我們這本有關友誼的書內容涵蓋超過兩千年的時間,不敢妄稱包山包海。不過我們討論這個議題,是希望從全新的視角來呈現熟悉的命題。我們應該看看在某些時期與特定文化中女人作為朋友的演進,因為我們相信要了解友誼,就必須注意其所發生的場景。中世紀的德國修女、十六世紀英國鄉下愛談「八卦」的村姑、十七世紀的法國王公貴族、美國早期殖民時代的女人、工業革命期間的女工、美國西部邊疆的拓荒女性、二十世紀的女性主義者、二十一世紀的小資女上班族等等,每個時代的女性族群都受到環繞她們的社會結構所支持。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友誼,我們便能掌握為何這個重要的人類關係─女性友誼─曾遭到邊緣化,以及現在它為何終於成為顯學。我們為什麼要在意呢?因為過去是開場。因為我們生存在這個擁擠、衝突的世界上,必須不斷使用每一項可用的關係工具。女性友誼模式一直都在,但很不幸地,我們共有歷史的前任管家傾向於忽略它。如今情況則大不相同。女人在友誼中尋求的權力和更常尋求的智慧,可能帶領未來世代進入有尊嚴、有希望與和平共存的生活。
最佳賣點 : 八卦、虛偽、爭風吃醋,女人總是為難女人,
宮鬥劇的女性友誼刻板印象,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
不過,這是因為女人天性如此?
還是過去的發言權都掌握在男性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