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Million Degrees: A 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Sun
作者 | Lucie Green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太陽科學: 一千五百萬度的探索之旅:囊括你我鍾愛的一切。這不是萬有理論。這是太陽科學。不是燃燒,並非火球。更別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太陽距離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 |
作者 | Lucie Green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太陽科學: 一千五百萬度的探索之旅:囊括你我鍾愛的一切。這不是萬有理論。這是太陽科學。不是燃燒,並非火球。更別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太陽距離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 |
內容簡介 囊括你我鍾愛的一切。這不是萬有理論。這是太陽科學。不是燃燒,並非火球。更別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太陽距離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核心有一千五百萬度,它的活動更是宰制了全太陽系的命運——自形成之初,地球複雜生命體的出現,到恆星壽命的盛大終結。太陽不只發射耀眼光線,更是一種隱形奇觀的起源:太陽風,由磁場挾帶的電離粒子,以每秒數百公里的高速擴張,像一層透明的球體,壟罩到冥王星軌道之外數倍的距離——太陽的勢力圈,無遠弗屆。而太陽的影響則近在眼前,地球生物幸運受地球磁場與大氣的保護,能倖免於太陽拋出的高能輻射的侵襲。但人類若想如伊隆.馬斯克與史蒂芬.霍金的遠見般,踏出地球的舒適圈,擴張成跨行星文明:無論是重返月球、移民火星,或到小行星帶採礦,就得先摸清太陽善變的脾氣──「太空天氣」,才能規劃平安旅程。老祖先看待太陽的眼光是直覺、詩意且天真的。但近代物理的突飛猛進,解答了天文學家長久以來觀測到的現象,往日的困惑疑難也漸露曙光。我們對太陽這顆「單純的大火球」也徹底改觀,變得科學且精準,原來太陽深具「內涵」更兼具神祕之美。本書《太陽科學:一千五百萬度的探索之旅》作者葛琳,就是致力運用先進的太空科技(和一些匠心獨運的老科技)來一層層揭開太陽之謎的一名天文物理學家。或是如他們比較愛自稱的:太陽科學家。集結整個科學界之力,我們如今明白了太陽核心如何進行核融合(這人類夢寐以求、試圖在地球上模倣的潔淨能源),但在那兒產生的光子卻命運坎坷,要在煉獄一般的稠密內部,歷經十七萬年的隨機衝撞才能逃脫;太陽的磁場更是最嘆為觀止的研究題材,強大、多變又複雜。神出鬼沒的太陽黑子、擾亂彗星尾巴的太陽風,甚至太陽系中最大的爆炸:太陽閃焰與日冕物質拋射,磁場都是幕後的元兇。就在人類越來越理解太陽的過程中,太陽仍不時發出突襲的怪招,更加令人迷惑卻也感到無比新奇。 雖然在充滿奇觀的廣袤宇宙中,客觀上太陽是顆各項條件中庸的恆星。但值得強調的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複雜的生命現象、以至於能理解太陽自身的高等智慧才得以在地球上出現。人類的無盡好奇心,終究讓太陽獨一無二了起來!圍繞太陽科學,本書精心帶領讀者循序漸進、激盪腦力,一覽這顆恆星的美麗與狂野、浩瀚與簡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葛琳(Lucie Green)天文物理學家,任職於倫敦大學學院穆勒太空科學實驗室,專精太陽物理。她經常於BBC科學節目《觀星現場》、《今日》、《無限猴籠》、《BBC早餐》和《仰望夜空》節目中與觀眾、聽眾分享和解說最新的天文資訊。葛琳曾與NASA等太空機構合作,並參與ESA的「太陽軌道載具」(Solar Orbiter, SolO)計畫,此計畫將發射一具繞太陽運行的探測器,逐漸將它調動到比水星更接近太陽軌道上進行觀測。2009年,葛琳獲頒皇家學會的Kohn獎,以肯定她傳播科學、提升公眾科學認知的貢獻。目前葛琳是倫敦科學博物館諮詢委員,以及大眾天文協會的首席天文學家。■譯者簡介吳鴻從事資訊業,曾兼任講師、口譯員、廣播節目主持人、網站管理員。譯有《布羅卡哪裡去了?》、《化身博士》、《物理之演進》、《夏之門》、《滾石家族遊太空》、《IC雙雄》、《葛洛夫給你的一對一指導》等書。
產品目錄 作者序第一章 光︰不要相信你的眼睛第二章 恆星能源第三章 太陽一家親第四章 光子的祕密生活第五章 太陽黑子第六章 自轉的太陽,出擊!第七章 活力太陽第八章 日食與彩虹第九章 星際旅行者第十章 太空時代第十一章 閃焰之必要第十二章 日冕物質拋射第十三章 生活在太陽的大氣裡第十四章 然後呢?結語 我們的獨特太陽致謝附錄:如何安全觀日名詞解釋中英名詞對照暨索引
書名 / | 太陽科學: 一千五百萬度的探索之旅 |
---|---|
作者 / | Lucie Green |
簡介 / | 太陽科學: 一千五百萬度的探索之旅:囊括你我鍾愛的一切。這不是萬有理論。這是太陽科學。不是燃燒,並非火球。更別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太陽距離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2623442 |
ISBN10 / | 9862623446 |
EAN / | 9789862623442 |
誠品26碼 / | 2681557195005 |
頁數 / | 40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第十三章 生活在太陽的大氣裡
阿波羅任務教我們的一課
太空人是現代的英雄,見到太空人是一種榮幸。他們的成就,以及他們的見聞,讓他們與眾不同,成為不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故事。但在他們之中,還有特別的一群,令人打從內心最深處肅然起敬:去過月球的阿波羅太空人。他們冒險穿過三十八萬四千公里的太空,在月球表面漫步,成為極少數曾經踏上太陽系另一個天體的人。本書這個關於太陽的故事,阿波羅太空人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為我們需要最尖端的太陽物理學知識,才能確保太空人的安全。NASA當年就知道,太陽活躍的時候可能對他們造成某種威脅。今天,這同樣的威脅,可能對我們所有人造成影響。
很遺憾,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 1930-2012)已經逝世。但第二個登月的艾德林(Buzz Aldrin, 1930-)仍然在世,我很榮幸能親自見到他。當時,我是BBC科普節目《仰望夜空》(The Sky at Night)的主持人之一,他是我們節目的來賓,當然,在錄影的時候,以及錄影前後,每個人都想找他說話,問他在阿波羅十一號的經歷。從月球看到的地球是什麼模樣?月球的景觀是什麼模樣?農神五型火箭發射的感覺怎麼樣?但是,對我來說,見到艾德林,就得趁機問問另一件事:在太空中,閉上眼睛的時候,他看到了什麼?
你看,艾德林與同期的太空旅客,屬於第一批離開地球大氣的保護,前往地球磁場邊緣的人類,而大氣與磁場共同保護我們,阻隔太空的各種危險。因為,雖然「太空」幾乎就像顧名思義的那麼空,但還是有一些高能粒子飛來飛去:原子核,多半是單個的質子,在太陽系到處奔馳,速度快得接近光速。阿波羅太空人屬於史上最先直接體驗「太空天氣」的人,因為這些粒子如雨般灑落在他們身上。
這些高速、高能的粒子,是在一九一二年的一次氣球飛行,上升到五公里以上的高度才發現的。今天,我們知道,這些「宇宙射線」可以大致分為兩種:「外來」或「本地」的。「外來」射線發源於我們的太陽系之外,在超新星爆炸的時候,粒子被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行進了很長的距離才抵達地球。這些是長途旅行者,來自我們龐大星系(銀河)的遙遠地點。其他宇宙射線更接近「本地」,來自太陽偶爾產生的爆發,屬於閃焰與CME的副產品。
兩種宇宙射線粒子有很多受到太陽或地球的磁場影響而偏轉,否則就是與我們的大氣發生碰撞,因而四分五裂成無數帶有更小能量的粒子。其中極少數成功到達地球表面的粒子,貢獻的放射性不至於造成健康風險。通常只會無聲無息地通過我們的周遭,不被人注意到。除非你有一個特製的槽,內部充滿過飽和的酒精蒸氣——稱為雲霧室(cloud chamber)——才會讓宇宙射線現形。射線通過蒸氣的時候,將會使少部分分子帶電荷,導致一些液滴凝結出來,沿著粒子行經的路徑留下一道縹緲的雲霧。但是,使用雲霧室,你會看到的多半是那些較小的粒子一陣掠過之後留下的軌跡,也就是宇宙射線抵達大氣層之後產生的無數較小粒子,而不是原來的宇宙射線粒子。長久以來,我一直渴望在我的茶几上建一個雲霧室,提醒自己這些粒子一直在我們周圍。
前往月球的路上,艾德林會接觸到來自銀河系四面八方的宇宙射線。那麼,他就有可能曾經直接看過這些射線。我曾經聽說,如果宇宙射線到達你的眼睛,可能會與你的視網膜產生交互作用,導致你看到閃光。幸好我有機會向艾德林問起這件事,在電視錄影現場,而且在錄影之後問得更詳細。我們的太空實驗室也會協助打造下一艘送往火星的登陸器(ESA的火星探測計畫 ExoMars 任務預定於二○一八年發射),這是艾德林很關心的主題,所以,雖然其他幕前幕後的夥伴都聚攏過來,也想要找他說話,但我還能短暫抓住艾德林的注意,談論「紅色行星」的未來計畫。
他確實親眼看到了宇宙射線!聽到艾德林描述他看到的閃光,他原本以為那是太空船內部的什麼東西發出的,令人覺得很奇妙。他先是在夜晚休息時看到,第二天醒來,他問同組夥伴有沒有看到同樣的情況。柯林斯(Mike Collins, 1930-)說沒有,阿姆斯壯說他看到一百個左右。艾德林暗示,阿姆斯壯的個性爭強好勝!下一組阿波羅太空人接到指示,到了夜間,眼睛適應黑暗之後,要注意有沒有這些閃光,後來,他們也看到了。
但是,NASA早已知道這種太空輻射——即使並不知道阿波羅太空人會用肉眼看到。那些閃光是很新奇的現象,而且就算到現在也是值得一提的故事,但NASA知道,如果太空人要成功登陸月球,而且健康返回地球,就需要妥善防護,避開這些粒子。宇宙射線其實是危險的遊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能量足以破壞化學分子結構的射線),倘若太空人接觸的劑量夠高,可能會留下一些問題,例如輻射病,甚至罹患癌症。
艾德林當時看到的,很可能是來自我們銀河系的宇宙射線。NASA更擔心的是來自太陽的宇宙射線,我們將這些本地宇宙射線稱為「太陽高能粒子」。這些就像艾德林感受到在眼前飛掠而過的東西,屬於同一類的粒子,但數量就有天壤之別了。艾德林感受到的是毛毛細雨,而太陽高能粒子事件會是一場傾盆大雨。倘若阿波羅太空人遇到那樣的傾盆大雨,最嚴重可能會致命。
所以,在阿波羅任務期間,NASA有眾多望遠鏡組成的網路監測太陽,而且有輻射專家在任務控制中心的太空環境工作台。他們注意是否有太陽閃焰,因為當時知道的大規模太陽活動只有閃焰。日冕物質拋射,以及它可能產生大量高能粒子的後果仍然有待發現。
然而,即使這些粒子對前往月球的人可能造成傷害,但少數幾個人的健康風險,經過權衡,怎麼也比不上國家的政治利益,只要能夠搶先第一個走在月球表面上。而且,太陽高能粒子只是他們面臨的許多風險之一。所以,雖然阿波羅任務發射於第二十太陽週期的極大期,才要進入減弱的階段,那時候,閃焰可能頻繁發生,但他們還是決定執行任務。
事後看來,阿波羅太空人接收到的高能粒子劑量很小。而且,在任何任務期間,都沒有發生太陽高能粒子事件,所以,還好太空人不必應付可能發生的最惡劣狀況。但是,在任務與任務之間,有很多次粒子事件發生,例如倒數第二個與最後一個任務(讓塞爾南[Eugene Cernan, 1934-2017]成為登月最後一人的任務)之間。這是太空時代記錄到最大的粒子事件之一。回顧過去,以我們現今的知識來看,這種情形似乎可能造成太空人得到中度輻射病。NASA沒有安排任務在那個時段進行,純粹是運氣使然,因為當時並沒有任何辦法預報這些事件,現在仍然沒有。
太陽活動的衝擊,不只關係到去過地球大氣上方的少數幸運兒。今天我們知道,一直到地球,甚至到地球表面下,都能感覺到太陽活動帶來的影響。而且,引發惡劣太空天氣的主要因素並不是太陽閃焰,而是日冕物質拋射,在阿波羅計畫的時代,甚至還沒被發現。情況已經大幅改觀,今天,對我們的太空天氣做每日預報,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項重要環節。
維多利亞時代的太空天氣
一八五九年的卡靈頓事件,仍然是我們說明極端太空天氣風暴的最佳範例。事件發生的時代,科技已進步到可以發現事件對地球的影響,但對我們還沒重要到足以造成社會陷於癱瘓。最近,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研究,倘若現代發生像一八五九年規模的事件,可能造成什麼樣的衝擊。研究發現,影響可能極為重大,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力求做好準備,而不是驚慌憂慮。
倘若再次發生類似一八五九年規模的太陽風暴(並且正面擊中地球),早晨醒來,你看不到任何明顯的徵兆,示警即將發生的事:日出看起來完全正常。與卡靈頓與霍吉森目睹閃焰那一天的確切時間相似,到了上午十一時十八分,閃焰正在進行,但地球還沒發生什麼太嚴重的事。然而,在太陽上,有些能量原本儲存在太陽黑子群的磁場裡,卻被釋放出來,轉換成粒子加速的動能,向下衝到光球層。在那裡,粒子與高密度電漿產生交互作用,造成電漿迅速加熱,導致電漿發射可見光的光子。這道可見光需要八分鐘從太陽到地球,就像卡靈頓與霍吉森看到的那樣。倘若由於某種原因,你碰巧在白光下看著太陽,也許是因為你參加了本地天文社團的活動,你可能會發現這個突然爆發的亮光,但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狀況。
雖然在一八五九年還沒有辦法被人看見,但熱電漿迅速膨脹,並且升高到上方大氣中的磁結構裡,發出強烈的X射線與紫外光。倘若在今天,我們會注意到,因為有衛星使用這些波長觀察太陽。在一八五九年的唯一徵兆,就是這些高能光子抵達地球高層大氣的時候,將那裡的氣體離子化,因而改變地球的電流與磁場。在喬城天文台的地磁觀測站,儀器偵測到地球的磁場有一些擾動的跡象。但相對於接下來發生的事,這只是小菜一碟。
此刻,就在你進行日常活動的時候,一場大規模的日冕物質拋射已經從太陽爆發出來,切斷原本的磁場繫繩,加速向外進入太空。日冕物質拋射已經從剛才也產生了閃焰的太陽黑子群發射出來,而且很接近太陽盤面的中心。所以,地球正好在火線上,首當其衝。
第一波襲擊來自一連串的高能質子,屬於NASA在阿波羅計畫時代就很注意的那種粒子。最快的日冕物質拋射疾馳而出,速度相對於太陽風高出很多,可能會穿過後者,因而形成衝擊波。在這樣的衝擊當中,粒子受到加速,甚至快到接近光速,大量質子如陣雨灑向地球。經過大約二十分鐘就會抵達地球。想想太陽的光只需要八分多鐘,這其實還好。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卡靈頓事件曾經產生有如陣雨的高能粒子,但參考現代的資料,這種規模的事件通常會有這種情況。
在這初始的騷動(雖然一般大眾不會注意到)之後,現在會有幾個小時的相對平靜。可是,接下來,在看到閃焰之後只過了十七個小時半,平均速度每秒兩千三百公里,向我們這裡飛奔而來的日冕物質拋射,將會猛力撞擊地球的磁場。這時,你會注意到有事發生了。
日冕物質拋射在一八五九年來襲的時候,喬城天文台的地磁儀爆錶,因為巨大的地磁暴開始了——這仍然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地磁暴之一。地球磁場的快速變化產生了感應電流(法拉第當時已發現電磁感應的原理),流經那個年代的通信系統,也就是電報,營運商竟然可以切斷電池,使用這種天然的電力來作業。卡靈頓事件的影響與牽連甚廣,但當時的社會畢竟對電子科技的依賴不多,因此造成的破壞相當少。倘若發生在今天,情況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人在家中坐,卡靈頓事件規模的CME與地球的磁場發生碰撞的時候,你絕對不想見到的狀況就是停電。一九八九年三月的清晨,有個移動非常緩慢的CME撞到地球磁場,加拿大首當其衝,魁北克電力公司(Hydro-Québec)的電力網承受了強烈的電壓波動。由於波動太大,觸發了電力網的防護系統,導致整個電力網不到兩分鐘就關閉了。結果就是,幾百萬人醒來發現沒電可用。那是寒冬的早晨,停電超過九個小時。缺乏電力供應推動社會,最終造成六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一九八九年的這場事件彷彿敲響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太陽對整個社會構成的威脅究竟可能有多大。皇家工程科學院的焦點主要放在英國,評估發現,現代卡靈頓事件可能導致某些地區的電力配送中斷,但也許只有偏遠地區,在供電網路的周邊才會受到影響。幸好,經過一九八九年的驚嚇之後,電力網一直在加強,能夠承受這種等級的太陽風暴。現實上,在英國,電力中斷很可能起因於其他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大雪。在這些情況下,供電通常很快就能恢復。不過,有些國家並未做好充分的準備,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世界各地的電力網情況不同,有些較能承受太空天氣的考驗。
我們假設你住在電力網有充分準備,可承受CME的房屋。你可能會碰到短暫的停電,但情況不會太糟。遺憾的是,你頭上的衛星就沒那麼幸運了。皇家工程科學院的報告發現,現役中的整個人造衛星群可能有多達一成受到破壞,意味著我們生活中許多習以為常的事變成不可能。除此之外,由於衛星的信號透過電離層傳遞,這時候,電離層發生變化,意味著即使是正常運作的衛星,它們的收發訊也可能靠不住了。
衛星導航信號將會大幅減弱。銀行活動可能出錯,因為轉帳往往使用衛星導航信號提供時間戳記。航空公司可能決定整個機隊暫時停飛,因為電離層的變動將會導致無線電通信中斷,以及衛星導航失準。而且,最重要的是,帶電粒子威脅到飛機核心微電子裝置的功能運作,而且可能使乘客受到比平常還要高的輻射劑量,相當於經過三次胸腔電腦斷層掃描的X射線暴露。
在這一切陰霾籠罩下,倒是有一線光明:極光將會很壯觀。「極光」通常只發生在地磁南北極附近,但在大規模地磁暴期間,就會往赤道方向移動。在一八五九年九月一日的夜晚,北極光閃動著血紅色,而且非常明亮,英格蘭的人竟然不需要額外照明就能讀報。於是,你的衛星電視停止運作,航空公司取消你的班機,可能連你家裡都沒電可用,但是,至少你會目睹最壯觀的天文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