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 | 誠品線上

Vintage Tiles: Memories and Architectural Beauty of early-20th -century Taiwan

作者 康鍩錫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二十年的走訪與溯源,看盡台灣彩瓷面磚的美麗與哀愁,重新領會傳統工藝的創意與美感。您是否知道,曾有一種瓷磚風行於世,表面繪製各式美麗的圖案,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二十年的走訪與溯源, 看盡台灣彩瓷面磚的美麗與哀愁, 重新領會傳統工藝的創意與美感。 您是否知道,曾有一種瓷磚風行於世,表面繪製各式美麗的圖案,有花鳥、有人物、有風景,也有各種幾何圖案的創意展現。它們是在臺灣俗稱花磚,也常被稱為「馬約利卡瓷磚」的彩瓷面磚,曾於1920~1935年間流行於臺灣與金門等地,也曾流行於東南亞各國。 對當時人而言,以瓷磚妝點自家屋宇,不僅是為了賞心悅目的外觀,也曾是自家財力的象徵。出外打拼的台灣人,回到家鄉為家人蓋一座住宅,並以瓷磚裝飾,成了他們人生的夢想。仔細看這些美麗的瓷磚,可以發現其工法、設計與拼貼方式,都帶著工匠的技藝和屋主的個人喜好。因此,每每會在屋頂或意想不到的角落發現它們的身影,讓人不禁納悶貼在那個位置,是想吸引何人的目光。 這些曾被大量使用的瓷磚,在臺灣盛行的時代正逢日本殖民末期,僅出現短短15~20年,便因戰爭與政治更迭而消失。而今日只能從尚存的建物與古宅中找尋,且數量隨時間日趨稀少。因而作者康鍩錫先生懷著對台灣古建築裝飾的深厚情感,花了二十年親自走訪,蒐集各地的瓷磚圖樣。希望能為這短暫消逝的美麗,留下永恆的記憶,為臺灣的建築史留下紀錄,也讓讀者重新體會往日的美感與創意。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台北大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王淳熙 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老屋顏團隊 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李乾朗建築作家/徐逸鴻鶯歌陶博館館長/陳春蘭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副教授/劉淑音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康(金若)錫文史工作者、社區大學講師。1985年起從事台灣古建築田野調查研究至今。曾任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研究助理、台北市古風史蹟協會理事長。有多種古建築及裝飾相關研究與著作:《台灣古厝圖鑑》、《台灣古建築裝飾圖鑑》、《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鑑》、《台灣門神圖錄》(以上均為貓頭鷹出版),以及《大龍峒保安宮建築裝飾》、《新竹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摘星山莊》、《雕刻之美——林本源園邸》、《桃園景福宮大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泥塑剪黏之美—林本源園邸細賞系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彩瓷之美──用瓷磚寫歷史一、瓷磚文化緣起:生活的藝術何謂彩瓷面磚?瓷磚文化的起源磚文化瓷器文化瓷磚文化的演進采風錄:老建築.老記憶.老花磚花磚紋樣:花卉二、各國彩瓷面磚文化歐美彩瓷面磚歷史日本彩瓷面磚歷史東南亞彩瓷面磚歷史采風錄:老建築.老記憶.老花磚花磚紋樣:瓜果三、台灣彩瓷面磚文化剪黏:立體馬賽克台灣彩瓷面磚的使用彩瓷面磚的源頭取得彩瓷代表性建築──台北賓館的維多利亞瓷磚台灣民宅彩瓷的使用位置台灣家具彩瓷使用采風錄:老建築.老記憶.老花磚花磚紋樣:動物(含花鳥)四、彩瓷面磚的規格與製作彩瓷面磚的規格彩瓷面磚的製作彩瓷製作技法采風錄:老建築.老記憶.老花磚花磚紋樣:山水.人物五、彩瓷面磚的拼貼與設計彩瓷面磚紋樣構成彩瓷面磚的各種拼貼設計采風錄:老建築.老記憶.老花磚花磚紋樣:文字.幾何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
作者 / 康鍩錫
簡介 / 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二十年的走訪與溯源,看盡台灣彩瓷面磚的美麗與哀愁,重新領會傳統工藝的創意與美感。您是否知道,曾有一種瓷磚風行於世,表面繪製各式美麗的圖案,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2622629
ISBN10 / 9862622628
EAN / 9789862622629
誠品26碼 / 2681183621008
頁數 / 23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陪伴居住者走過歲月的屋舍,經常被輕易地夷為平地,昔日風華在改建新屋後煙消雲散,連可供憑弔追憶的影子都沒了,甚為可惜。從事台灣傳統建築田野調查研究,不覺已過二十多個年頭。記得當年 1990 年,我第一次踏上金門那片土地時,立即被那些保留完整、風格獨具的閩南古厝所吸引,而不少紅磚古厝的門面上還黏貼了形形色色的「彩瓷面磚」,更令人為之驚豔。從此,我就一頭栽進老建築的彩瓷世界裡,面對這些色彩豐潤、變化萬千且融於閩南紅磚建築中的「彩瓷」,每每讓我流連忘返。我對這種建築用的「彩瓷面磚」可說一見鍾情且情有獨鍾,多年來南北走訪,一直很想追溯它的起源,經過持續的尋找資料與訪談後,得知原來這些彩瓷當年大都是從日本進口的,心中疑問頓時而起:那麼,為何這種裝飾用的建材會大量留在這片土地上呢?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又為何?就這樣,我一步步地嘗試尋找及蒐集更多彩瓷的圖案,還有與彩瓷的所有文字資料。

  在多次出國考察及旅遊之際,我都會在旅途中特地抽出時間,安排一趟彩瓷之旅,尋找散落各地的彩瓷蹤跡,或是蒐集與彩瓷相關的紋樣、資料與出版品。中國大陸沿海的廣東汕頭、絲路上的新彊喀什,以至東南亞的澳門、南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檳城及麻六甲、印度、泰國曼谷、緬甸仰光、印尼的峇里島,甚至是歐陸的義大利龐貝、佛羅倫斯及威尼斯、希臘雅典、克里特島及聖托里尼島(Santorini),還有東歐的奧地利維也納、匈牙利布達佩斯、捷克布拉格、荷蘭鹿特丹,法國巴黎及夏特(Chartres)、英國倫敦,以及南歐的彩瓷故鄉西班牙及葡萄牙、美國東岸的紐約及邁阿密、西岸的洛杉磯及聖卡塔莉娜島(Santa Catalina)、中亞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一路走來,居然繞遍了快半個地球,只為了那是彩瓷面磚可能存在的地方。

  直至近年,有時間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的彩瓷,重新審視在台灣傳統建築中一度大量使用的裝飾面磚,才驚覺即便到了現在,台灣本土建築中也尚有數量可觀的面磚留存下來。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是,這些碩果僅存的花磚隨著老房子的汰舊更新,數量越來越少;而且坊間的相關資料也少得可憐,比如這些裝飾用的彩瓷面磚是何時製造、由誰設計、其源頭特徵等等,國內的相關研究幾乎一片空白,目前能看到的彩瓷書都是出自外國人手筆。

  有感於此,憑著一腔熱情(當然,還有多年採集的豐富資料庫),我覺得應該提筆為台灣花磚留下一些記錄,從中理出個頭緒,以供後人能不忘其芳菲、延伸其特色。倘若讓台灣建築史上這多彩的一頁「彩瓷」平白消失,將是一件多可惜的事啊!

  本書所列彩瓷,除了台灣之外,也把金門、澎湖列為研究範圍,並以新加坡、檳城、西班牙等地彩瓷做為考證依據。書中出現的所有彩瓷都是我多年來實地田野調查所得,包括現有的傳統老建築及近代建築所使用的彩瓷面磚,書中也對瓷磚源頭、歷史文化的演進,還有彩瓷面磚的規格、製作、特色、裝飾部位、分布情形及紋樣分篇章論述,並探討彩瓷藝術在文化上的價值。本書收錄的彩瓷照片,大部分是近二十年來我在田野調查中直接從建築物上拍攝下來的,回來後再經裁切而成,所以品相並不算最佳。近年來雖然曾多次再訪舊地補拍,但很多老建築已經消失不見了。另外少部分是友人提供的珍貴收藏,在此要感謝蔡文士、陳達明、Victor Lim、林佳仕等同好,他們收藏彩瓷的歷史都有十多年了。

  台灣歷經了漢民族的移民墾拓、日本人的統治等,在不同政權的交替下,近數百年來台灣可說是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下成長的,「文化包羅萬象,當多種文化交融時,往往會有一些新的象徵體系產生,表現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建築上的彩瓷裝飾即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

  為這美好卻快要消失的台灣建築史的一段時代故事留下見證,是我以「彩瓷」為題出版專書的主要理由,也是我二十多年來的心願,更希望此書能對於後人探討近代建築的年代判定、實際保存、維護再利用及美術設計的研究上有所助益。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