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 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 上 | 誠品線上

禪修教觀: 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 上

作者 鄭振煌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禪修教觀: 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 上: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 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如果不持戒,或持戒不清淨,或甚至持的是邪戒(名為戒取見),即使得定,也是邪定、狂定。 而且,定心不是修行的終點。定而無慧,則成枯定,無益自他;定而慧邪,則成狂顛,害己損人。 因此,禪修不離戒定慧三學,小乘開為八正道,大乘開為菩薩戒、無量三昧、三智,並進而觀慈悲、中道實相。這些教理是觀修的基本功,教與觀不能偏廢。善哉蕅益智旭大師重述《教觀綱宗》卷首所言:「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學佛者的通病,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或懶於學教,盲修瞎練,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 知見的重要由此可知,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基於此,每次禪修時必以建立正知見為先,再輔以技巧。禪修法門八萬四千,各擅勝場,事修隨理異而變。如何掌握原理,便成為事修的關鍵。 本書是多次禪修課程的紀錄,有理論有方法,從理論衍生方法。由於參加禪修者老參新參都有,對佛法的理解深淺不一,講解時只能應機逗教,盡量淺白。無論如何,這是一本教理與實修並重的操作手冊,讀者可以選擇任何法門契入,也可以從頭至尾練習各種法門,重要的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從《大念處經》講起,經中有四種讓心得到訓練、心智得到開發的方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三個念處,主要是心的訓練;第四個法念處,重點在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首先安住於身,遍身觀察,捨離對身的貪欲,這是身念處修行法。進一步清楚感受、覺受,這是受念處修行法。再來明了起心動念,則是心念處修行法。觀察身、受、心的緣起緣滅,皆是無常、苦、無我,便是法念處修行法。 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四禪修行法。在四念處之後,可以觀修「慈悲喜捨」,迅速進入四禪,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也可以配合大乘菩薩道,調柔心性,自利利他。慈悲喜捨是境界的無量、對象的無量、時間的無量、空間的無量、清淨心的無量。令所有眾生、宇宙法界,充滿慈悲喜捨的磁場,了知一切平等平等,沒有場域、自他的分別。這是世界大同的極樂淨土。 真正的觀就是止,真正的止就是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止觀雙運是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寂照不二。 大乘的念佛法門有四:第一、口唸、耳聽、心念佛的聖號。第二、觀佛像的相好莊嚴。第三、觀想佛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對我加持。第四、觀法身實相,生起般若智慧,了知自他不二、心境不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 般若空性是用來修行的,而不是辯證的哲學,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用般若空性來觀照。《般若經》的核心,一切諸法的當體是「空」。空性的智慧可從讀經、聽法、思惟、禪修得到,經常憶念空性,將空性應用在日用平常中,這才是修行。詮釋這個世界的是心意識。使我們快樂或痛苦的,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起現行。唯識學談到有為法和無為法的不一不異,有為法所依的體性就是無為法。學佛不可逃避現實,學佛是在生活、工作中,是在每一個當下。無為法就在有為法當中,不論煩惱或快樂,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或三無自性性。 如來藏是佛教中最高、最極致的思想。如來藏的修行法是回果向因,以如來藏為所依,了解一切皆是圓滿覺性的體相用。安住於如來藏,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以如來藏隨順一切因緣,如獅子遊戲三昧,解脫自在。最後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法一理多,知見的不同,可以讓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觀呼吸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練習,是故世尊以出入息念(觀呼吸)為甘露不死之法,妙哉斯言! 本書從舉辦禪修營、聽打、校正、編輯到出版,幾近十年,備極艱辛,發心護持的善知識,恕不列舉,蓋無相布施的功德,勝過以恆河沙數七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唯願眾生因此而究竟常樂!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鄭振煌居士台南市白河區人。1945年出生,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任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乘研究所所長。 長期致力推展居士菩薩道及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長年於海內外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翻譯藏傳、南傳佛教英文書籍為華文,翻譯漢傳佛教為英文。於2007年創立社團法人中華維鬘學會,擔任理事長,於2013年卸任,任名譽理事長迄今。主要譯作:《正念明鏡--中陰成就無上密法》、《讓生命終點成為幸福起點》、《穿越生死》、《藏密度亡經》、《西藏生死書》、《了義炬》、《直指法身》、《當修行者遇見大師》、《當野馬遇上馴師--修心與慈觀》、《達賴喇嘛談心經》、《達賴喇嘛在哈佛》、《認識藏傳佛教》、《心靈甘露》、《心靈神醫》、《觀呼吸》、《菩提樹的心木》、《學佛釋疑》、《聖道修行》等四十餘部。主要著作:《佛法新論》、無堅不摧《金剛經》、《大圓滿法--椎擊三要講記》、《佛使尊者--南傳佛教第一人》、《心靜煩惱心熄》、《淨土法門》。演講集:《心經的智慧》、《不惜自焚身》、《維摩詰經的生命意義》、《禪修鳥瞰》、《正念與生命成長》、《西藏佛教的修行道》、《阿彌陀佛的意義治療法門》、《空性與情緒療癒》等小冊子20餘種。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鄭振煌序維鬘編譯組壹、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一、禪修的重要性(一)心的訓練與開發(二)明察真理二、《大念處經》修持法(一)導言總釋1.釋經名2.禪修為基3.概述身念處4.概述受念處5.概述心念處6.概述法念處(二)觀身念處(kāyānupassanā身隨觀念處)1.安般念(ānāpānasati出入息念、觀息法)1-1.如何觀呼吸1-2.注意呼吸2.觀威儀(iriyāpatha觀姿勢)3.正知(sampajāna明覺)3-1.邪知3-2.正知3-3.正知來自正教法4.不淨觀(patikūlamanasikāra厭惡作意)5.四界分別觀(dhātumanasikāra界作意)6.墓園九相(navasivathika九種墳場觀) 【四念處觀第一支香】一、靜中禪二、動中禪三、掌握禪修的方法和目的四、靜中禪的練習 (三)觀受念處(vedanānupassanā受隨觀念處)1.覺知1-1.釐清邪知1-2.生起正知2.感受2-1.不受情緒影響2-2.心定觀受3.養隻正念的貓4.受念處修行法--觀受生滅 【四念處觀第二支香】一、習氣如老鼠二、老鼠怕貓三、修習受念處 (四)觀心念處(cittānupassanā心隨觀念處)1.觀察心的功能2.心念處修習--觀心生滅2-1.萬勿貼標籤2-2.時空皆虛妄2-3.與真理相應3.觀無我3-1.無我的理3-1-1.因緣故無我3-1-2.對待故無我3-1-3.相續故無我3-2.事證明無我3-2-1.身念處證明3-2-2.受念處證明3-2-3.心念處證明 【四念處觀第三支香】 (五)觀法念處(dhammānupassanā法隨觀念處)1.法念處的重點2.法念處的修習2-1.觀五蓋(nīvaraṇa)2-1-1.貪2-1-2.瞋2-1-3.疑2-1-4.昏沉2-1-5.掉舉2-2.觀五蘊(pañcūpādānakkhandha)2-3.觀十二處(āyatana)2-4.觀七覺支(bojjhaṅgā)2-5.觀四聖諦(sacca)2-5-1.苦聖諦(dukkhasacca)2-5-2.集聖諦(samudayasacca)2-5-3.滅聖諦(nirodhasacca)2-5-4.道聖諦(maggasacca)(六)修習念處的成果 【四念處觀第四支香】一、提起正念二、不起識別作用【四念處觀第五支香】一、建立正念二、七覺支觀察(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六)定覺支(七)捨覺支三、觀生和滅之間【四念處觀第六支香】一、智慧超越苦二、四聖諦觀(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 三、四無量心修持法(一)修習的利益1.培養大乘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2.調柔心性克服煩惱3.生善止惡4.通向滅盡(二)修習的次第1.修慈心前行1-1.不愛之人1-2.至愛者1-3.中立者1-4.敵對者1-5.異性1-6.已死者2.修習的正行2-1.如何修慈心觀2-1-1.對自己修慈2-1-2.對可敬者修慈2-1-3.對至親者、中立者、敵對者修慈2-2.修悲心、喜心、捨心觀2-2-1.悲心的修行2-2-2.喜心的修行2-2-3.捨心的修行 【第七支香四無量心觀】一、同修慈心與悲心二、喜心無妒三、捨心最重要四、捨心平等 【釋疑解惑】 貳、止觀雙運念佛法門一、四禪述要(一)初禪的定義1.離欲2.離惡3.離不善法4.有覺有觀5.離生喜樂6.具足初禪(二)第二禪的定義1.離有覺有觀2.內淨一心無覺無觀3.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三)第三禪的定義1.離喜2.捨心住3.正念正智4.身心受樂5.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四)第四禪的定義1.離苦息樂2.憂喜先斷3.不苦不樂4.捨5.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止觀雙運第一支香】一、強化意根二、覺觀所緣境要領三、禪修即六波羅蜜【止觀雙運第二支香】【止觀雙運第三支香】 二、止觀雙運(一)四禪九定1.總綱2.說明諸行漸次寂滅3.說明殊勝究竟止息(二)止觀的操作要領1.世間的正定2.出世間的正定2-1.法現觀2-2.義現觀2-3.諦現觀2-4.隨現觀2-5.究竟現觀2-6.次第分明 【止觀雙運第四支香】一、止觀進展二、諦現觀進展三、決定成就【止觀雙運第五支香】一、止觀的重要二、解脫不二法門 三、究竟解脫(一)證入無學阿羅漢1.修真實禪2.無修之修(二)如實正觀(三)一切行滅(四)證諸果位1.修至漏盡2.次第得證四、對治煩惱觀法(一)淨除心病三毒(二)修行略要1.念佛三昧1-1.置入佛的形象1-2.心的作用1-3.心是依他起2.慈悲來自智慧3.諦心取相4.修道之路5.智定指 【止觀雙運第六支香】一、四無量心觀二、不淨觀三、因緣觀四、導歸止觀【止觀雙運第七支香】一、事懺二、理懺(一)修止觀(二)理懺的要領(三)觀心【止觀雙運第八支香】一、唯心所造二、如來如去 五、觀佛三昧法(一)覺行圓滿(二)假以方便1.佛像觀法2.生身觀法3.法身觀法(三)諸法實相觀(四)無量壽佛觀 【第九支香念佛修觀】一、按部就班(一)觀佛像1.選擇所緣境2.相由心生(二)觀生身(三)觀法身(四)觀實相二、圓滿境界 【釋疑解惑】 參、般若空性禪觀一、大乘般若義(一)本立而道生(二)大乘三法要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1-1.一切智1-2.道種智1-3.一切道種智2.大悲為上首3.無所得為方便(三)大乘思想的殊勝1.原始佛教重止觀2.大乘佛教重思惟修2-1.相不可得2-2.觀照體相 【般若空性禪觀第一支香】第一、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第二、大悲為上首第三、無所得為方便【般若空性禪觀第二支香】一、凡夫與修行者的顛倒二、思惟四相不可得(一)內色思惟(二)外色思惟三、核心三要【般若空性禪觀第三支香】一、有無伎倆二、受想行識無相【般若空性禪觀第四支香】 二、空義(一)佛法總綱(二)十八空1.別義1-1.内空1-2.外空1-3.内外空1-4.空空1-5.大空1-6.第一義空1-7.有為空1-8.無為空1-9.畢竟空1-10.無始空1-11.散空1-12.性空1-13.自相空1-14.諸法空1-15.不可得空1-16.無法空1-17.有法空1-18.無法有法空2.萬法統一於空性(三)真空妙有1.禪定學程2.畢竟圓融2-1.讓世間更美好2-2.清淨力量無限 【般若空性禪觀第五支香】【般若空性禪觀第六支香】一、實踐空性二、觀修重點(一)自相空(二)他相空(三)有爲空(四)無為空 三、《金剛經》安心法門(一)萬有即空1.析空法2.體空法(二)安住當下(三)云何降伏其心1.諸相非相2.捨非非法(四)如是無住生心 【般若空性禪觀第七支香】【般若空性禪觀第八支香】一、思惟生心無住二、思惟無住生心【般若空性禪觀第九支香】一、次第啟明二、止觀雙運三、定慧等持 四、《金剛經》無念無相無住法門(一)緣生性空(二)三無解空1.無念法門2.無相法門3.無住法門3-1.生心無住3-2.無住生心3-3.無所得(三)空性要領 【般若空性禪觀第十支香】一、無念為宗二、無相為體三、無住為本四、實相般若 【釋疑解惑】 肆、般若中觀禪觀一、佛教發展史簡介(一)根本佛教(二)原始佛教1.阿羅漢資格2.阿難頓證阿羅漢3.結集經典緣由3-1.第一次結集3-2.第二次結集3-3.第三次結集3-4.第四次結集(三)部派佛教(四)大乘佛教1.《阿含經》為源2.《般若經》明《阿含》真義2-1.圓滿智慧2-2.開展慈悲2-3.撥亂反正 【般若中觀禪觀第一支香】一、諸法根本--緣起二、思惟修【般若中觀禪觀第二支香】一、心性本淨二、究竟自淨其意【般若中觀禪觀第三支香】一、直追探究二、無罣無礙三、直截觀心 二、《般若經》思想要略(一)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涵義(二)《般若經》的體裁1.有問有答2.重複回答3.以人為本(三)菩薩道的圓滿1.思想的延續2.以智慧的高度觀(四)空性為中心思想1.阿含空性譬喻1-1.觀色如聚沫1-2.受如水上泡1-3.想如春時燄1-4.諸行如芭蕉1-5.諸識法如幻2.大乘空性譬喻(五)智慧與慈悲的完成 【般若中觀禪觀第四支香】一、大乘思想的依據二、強調諸法無我三、觀心思惟修 三、般若綱領(一)無名可名(二)是心非心(三)如是安住(四)般若攝導六度(五)空的演進(六)勝義自性(七)般若波羅蜜修證(八)般若的觀照方法 【般若中觀禪觀第五支香】一、賢聖之別二、禪修要領三、修證實相般若【般若中觀禪觀第六支香】一、破斥自性執二、認識因緣果三、明白佛的本意四、圓滿的智慧【般若中觀禪觀第七支香】一、不住而住二、空性正見三、清淨自性【般若中觀禪觀第八支香】一、般若波羅蜜具戒和定二、智慧空性最為重要

商品規格

書名 / 禪修教觀: 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 上
作者 / 鄭振煌
簡介 / 禪修教觀: 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 上: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4472987
ISBN10 / 9574472981
EAN / 9789574472987
誠品26碼 / 2681695382008
頁數 / 49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禪修,最怕盲修瞎、最怕錯誤的理論、最怕用錯方法。
鄭振煌教授以30多年的禪修教學經驗,提供您最正確的理論與方法,令您快速契入實修狀態,讓禪修的體相用成為您的生命因素。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