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23疑: 阿西老師教您超越大腦思惟模式的般若智慧 (增訂版)
作者 | 陳博正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金剛經23疑: 阿西老師教您超越大腦思惟模式的般若智慧 (增訂版):,從1975年「神童寶盒」、「兒子的大玩偶」、「超級市民」一直演到「通靈少女2」、「一千個晚安」,45年戲 |
作者 | 陳博正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金剛經23疑: 阿西老師教您超越大腦思惟模式的般若智慧 (增訂版):,從1975年「神童寶盒」、「兒子的大玩偶」、「超級市民」一直演到「通靈少女2」、「一千個晚安」,45年戲 |
內容簡介 從1975年「神童寶盒」、「兒子的大玩偶」、「超級市民」一直演到「通靈少女2」、「一千個晚安」,45年戲劇生涯,演過上百部電影戲劇。 榮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金鐘獎戲劇節目男配角、華劇大賞最佳師奶殺手獎等資深演員—— 阿西老師「遊戲三昧」的源頭 以疑治疑,斷疑生信,絕相超宗 從須菩提的疑問金鑰,開啟塵封在你心中的般若智慧,從此跳脫頭腦中矛盾對立的小劇場。 因為認真,所以嚴肅以對; 因為玩起來,所以自在無礙。 阿西老師以三十餘年的學佛心得,開顯《金剛經》二十三個疑點,來協助大家解除經典中的疑惑,真正體會經文的奧義。他將佛法智慧落實於生活和戲劇上,讓他的人生大戲,演得更真,演啥像啥。 在這無常夢幻的生命劇碼,阿西老師經歷多次大起大落;而《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化為他的生命因素,開啟生命無限的可能。他無時無刻都處於覺知喜樂的狀態,與一切萬物互動自在,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當下。 隨著生命的歷練與講課的經驗,阿西對般若的體悟又更深;希望把這份智慧分享給您,即使世界步調越來越快,我們依然享有喜樂自在。
作者介紹 陳博正陳博正(阿西) 1955年生,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1981年自陸軍干城藝工隊退伍,隨即於電視綜藝節目「電視街」演出短劇,進入演藝界。 1982年以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1985年以電影「超級市民」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1998年以電視劇「曉萍同志」獲華視最佳演員獎。2006年以「臺灣尚青」入圍金鐘獎社區綜藝類最佳主持人獎。 2009年以「你是我的唯一」獲得第44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2014年以「雨後驕陽」獲得第49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第1、3屆華劇大賞—最佳師奶殺手獎。 參與演出電影在30部以上,電視劇則不計其數,近有「通靈少女2」、「一千個晚安」等。興趣廣泛,多才多藝,閱讀,寫作,書法,攝影,繪畫,佛法等,無不涉獵。
產品目錄 目次 再版自序 自序 前言 經題略解 疑01:為何我們發菩提心之後,而心仍然不得安住,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和佛一樣? 疑02:不住相不是變空了嗎?怎麼會福德不可思量呢? 疑03:如果從因果來說,以無相為因,應得無相之果,可是我們現在見到的卻只是佛有限壽命的有相之身,這又怎麼說呢? 疑04:金剛經的道理太深,眾生見到經文,能真實的相信嗎? 疑05: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與非法皆不可執取,那麼佛為何一向說有菩提法可得?為何佛又要對眾生說這麼多法? 疑06:如果連諸佛與菩提都是虛妄相,那麼聲聞所證得的四種果位與境界也都是虛妄相了? 疑07:不能起心動念貪著一切法?佛自己也是這樣修,才成就的嗎? 疑08: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菩提法也是本來無生,不可著有著得,那麼菩薩們修菩薩道,積功累德,來莊嚴,來建立自己將來成佛時的佛土時,在這過程中也不能起念執著在修菩薩道,在莊嚴佛土嗎? 疑09:佛也是以無所著的心態來說法,所以其心安住,自在無礙? 疑10:連說法都是「所謂說法,即非說法,是名說法」,難道天地萬物一切法都是如此? 疑11:既然金剛經與經中的法門不可執著,那麼佛依此經法而成就圓滿三十二相的三十二種善法,也是虛妄無生,不可執著了? 疑12:若「不可思議」,則成「無心」;無心則成「斷滅」,那要怎麼發菩提心?怎麼修行? 疑13:佛當初也是連「不住相修行」這個念頭也捨離,才真正契入「不共般若」而得菩提,證佛果的嗎? 疑14:若是無我又無法,這樣修會不會落空? 疑15:要怎麼修才能「通達無我法」? 疑16:若「真心顯發、五眼圓照」,非是落空,那麼所修福德也是真實存在的了? 疑17:若福德非實,那麼佛靠無量劫來積功累德,而成就的色身與報身也是非實了? 疑18:若佛身不可執著,那麼「藉著這個身相而來說法」的這個現象也不可執著了? 疑19:「說法而無說法之相」,連「不住相法施」的念頭也不可著,這個道理更深了,未來世的眾生根機越來越陋劣,不知能信受否? 疑20:佛說一切法皆不可著,可是佛自己明明已經證得菩提了,難道也是「無所得」嗎? 疑21:若為他人說法則福德無量,「所以佛才會一直在說法廣度眾生?」 疑22:若佛與凡夫,其相皆不可得,那麼該怎麼樣來分別佛與凡夫呢? 疑23:如果三十二相虛妄不實,那就不必修福修慧,修一切善法了? 感言
書名 / | 金剛經23疑: 阿西老師教您超越大腦思惟模式的般若智慧 (增訂版) |
---|---|
作者 / | 陳博正 |
簡介 / | 金剛經23疑: 阿西老師教您超越大腦思惟模式的般若智慧 (增訂版):,從1975年「神童寶盒」、「兒子的大玩偶」、「超級市民」一直演到「通靈少女2」、「一千個晚安」,45年戲 |
出版社 /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4473885 |
ISBN10 / | 9574473880 |
EAN / | 9789574473885 |
誠品26碼 / | 2682374703008 |
頁數 / | 22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5X21X1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增訂版自序
本書於二○○八年初版時,名為《陳博正23疑破解金剛經》。如今再版決定改名為《金剛經23疑》,並加以修訂及增刪。原因有三個:
(一)一直覺得何德何能?怎麼可以將自己的名字冠在經名之上,對法寶有失尊重。每思及此,寢食難安,故改名。
(二)初版時,讀者群設定在已具有佛學基礎的學人,所以在解說上較為精簡。這些年來有讀者反應,希望加以更詳細的解說,讓沒有佛學基礎的朋友也能輕易讀懂,故修訂。
(三)十二年來對於經義又有了新的體悟,認為必須提出來給大家參考,故增刪。
目標只有兩個:一、希望能更精準的解讀經文。二、並讓更多的人可以輕易的走進佛海,享用佛法的無盡寶藏。
個人深信佛經裡沒有一句是虛構捏造的,沒有一句是揣測想像的,也沒有一句是怪力亂神的。因為,全部都是佛從祂「真實的生命經驗」所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祂是「生命學」登峰造極的大師,就像世間那些在各各領域的名師一樣,無論是學術、技藝、工巧,乃至捏陶、撞球、玩扯鈴……等,只要經過他們的指點,就可以減少自己摸索的時間。
「一語點醒夢中人」讓我們瞬間破除盲點,穿越迷霧,走上正確的道路。你想改造命運、提升境界、開發潛能、遠離煩惱、智慧超群、福報無量,獲得真實的幸福與快樂嗎?告訴你:「跟著佛這個過來人的腳步走就對了!」。
二○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於烏來龍太宮
自序
一向金剛經所標榜的就是「斷疑生信」,所謂看了金剛經之後,對大乘佛法能夠「永斷疑悔,得決定信」。可是真的有這樣的效果嗎?那就看你怎麼看了。
一、金剛經雜亂無章,跳躍式的語無倫次?
不!是循序漸進,天衣無縫的嚴謹。
二、金剛經前後兩段經文重複,毫無意義?
不!是由淺入深,再「開權顯實」─破除著相的一切權宜方便法門,而顯示出真實的境界。
三、金剛經文一下說是,一下說不是,充滿矛盾?
不!處處破執,打破矛盾,契會圓融。這正是束縛在充滿對立的世間人,所需要的智慧─般若。
好,就算如此,可是仍然越看越疑,根本無法了解經中的義理。沒錯!金剛經的破解之處,就在這個「疑」字,如果能找出須菩提心中的疑問(其實正是我們的疑問),那麼所有的答案都已經在經中明白的呈現出來了。以這個方法來解讀金剛經,並非末學的發明,故不敢專美。
明朝憨山大師著有《金剛經決疑》一書,序中談及他也是仿效西域天親菩薩的《金剛經二十七疑》而作的。末學即是受此啟發,而與大師們見地不盡相同。希望能為對金剛經有興趣的朋友們,提供一個方便之門。讓大家在接觸金剛經時能夠「不驚、不怖、不畏」,歡喜信受,並且進而以經中的義理落實在生活中,歷事鍊心,真正的使般若成為自己的「生命因素」,並發揮出不可思議的力用,而不是光說不練,戲論諸法,畫餅充飢。如此才是佛以同體大悲,視我們如己身,苦口婆心,諄諄善誘的本意。
二○○八年六月十八日自序於燕子湖
內文 : 前言
在解經之前先說明一件事。一般金剛經的流通本都分為三十二品,其實原文並無此事。這是由南北朝‧南梁‧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所分的。他為了自己方便講解,也為了讓母后方便受持而如是分品。一個是大力推廣佛法的皇帝,一個是貴為太子,一個是位居皇后。也許基於官場逢迎拍馬的文化,於是爭相傳頌,廣為流行,以迄於今。我們該肯定昭明太子的精進,也感謝他在金剛經的推廣上所扮演的角色。但是這畢竟是他個人的悟境。明朝憨山大師所著《金剛經決疑》則並未採用。而末學的見解也與昭明太子不盡相同,故亦不取。當知,末學絕無貶抑之意,只是表明解讀方式不同而已。
經題略解
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是比喻,至少有四個重要的含義。
一、比喻「般若智慧」,有如金剛寶杵能摧破一切疑惑。
二、比喻為「信心堅固」,維摩詰經中有言:「深信堅固,猶如金剛」,金剛乃世
上最堅固之物,唯天帝有之,凡間不可見,故並非一般所稱之鑽石。圓覺經中之金剛藏菩薩品亦言:「永斷疑悔,得決定信」。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信心不動如須彌」,須彌山又名金剛山。表示信心不動如山。楞嚴經:「鑠迦羅心無動轉」,意即:「如金剛之堅固誓願,永不動搖,永不退轉」,因信心堅定而發大願也。
三、以「金剛」做比喻,來形容「般若」,故亦有「安住般若,不動如山」之意,
亦即六祖壇經中的「定慧等持,意中清淨」也。
四、若能安住於般若正見,則不再為一切邪知邪見之所惱亂,無量壽經:「如金
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故歷來皆稱之為「破疑生信金剛經」。
「般若」,乃梵文直接音譯,中文意為「智慧」,為了避免與一般世俗的聰明才智混淆,故保留「般若」之原音。佛經的翻譯有五種不翻而保留原音的情況:一、尊重不翻,「般若」乃超越世俗想像的智慧,即所謂的「不可思議」,不是起心動念用思想測度所能體會,也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議論形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與大智慧者皆靠它而成就,故說「般若為諸佛母」能出生一切諸佛,最尊無上,故不翻。二、多含不翻,般若之義理既深且廣,說不能盡,譬如:清淨寂滅,又非斷滅空;能生萬法,又於千差萬別中,一切清淨平等。因含義很多故不翻。三、順古不翻。自古以來,延用已久,故不再翻譯。四、此方無不翻,中國沒有的,即使翻譯還是沒人懂,故不翻。般若在佛法東來之前並未聞說,則可稱之為「此方無」;但是真理本來就存在,只待人們去發現,故亦非「此方無」,譬如道德經所說的:「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不正是「般若無知,而無不知」嗎?意思是「拿掉所有大腦思惟模式的念頭,不起任何知見,卻反而能全方位照見一切,無所不知」。五、祕密不翻。般若因為深祕難入,不可思議,故亦具祕密之義。「般若」具足五種,當然不翻。然而有時為了說法的方便,也會用「智慧」這個詞來表達。
「波羅蜜」,梵文,中文義為「到彼岸」,簡單說,就是能幫助我們從煩惱、生死、無常的此岸,渡到智慧、自在、永恆幸福的彼岸。其實就是提升生命的境界,開發生命的無限潛能,以至於完美。
學大乘法,修菩薩道,一定不離「六度」,「度」者,度苦海而到彼岸,即「波羅蜜」也。其實並非真有此岸與彼岸,指的乃是因為心態與行為的改善,而使我們的生命境界也隨之提昇。由六度再展開就成為「六度萬行」。「六度」即(一)布施─對治慳貪,(二)持戒─對治毀犯,(三)忍辱─對治瞋恨,(四)精進─對治懈怠,(五)禪定─對治散亂心,(六)般若─對治愚痴。而「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如果不具備般若智慧,則前五度皆不能稱之為「波羅蜜」,因所修著相,不離「我見」。只能長養善根,所得果報為人天之福,不能超越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如果空解般若,而不落實在生活上修行前五度,來清除我們生生世世難以改變的惡習性。並以身作則,來影響、來指導有同樣問題的煩惱眾生,那麼般若也不能稱為「波羅蜜」,因為「有解無行,等同不解」,一點也沒有發揮出「自度度人」的功能。
「經」,梵語為「修多羅」,中譯為「契經」,有「上契十方諸佛所說義理,下契一切眾生根機」的意思;又有「線」義,即有條不紊的記載下來,令真理貫串不失。而直接以中文來解讀,則又有「經緯度」的意思,即經中義理是一種正確的定位,故亦具永恆不變的「常」義;又有「徑」義,如路徑一樣,能引導我們正確的走到目的地,即所謂的「道」。
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意即「指引我們建立不動轉的信心,顯發出般若智慧,努力前進,提升我們的生命境界,開發潛能,遠離煩惱,並使自己及以他人皆獲得永恆完美的自在與幸福,的一條永遠正確的道路」。
◎原文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經文直解
須菩提:「感謝如來一向都很愛護,也很善於指導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們。請問世尊,善良優秀的男子或女人,發了『菩提心』之後,他的心該怎麼樣才能安住?該安住在何種境界中?又該怎麼樣才能防止或制服妄念的產生?」
佛說:「很好,很好。」讚歎須菩提提出這個問題,不但能為現在的初發心菩薩解開疑問,也能將此經典留傳下去,讓未來的眾生對佛法的深廣與利益沒有疑惑。佛說:「須菩提,正如你所說的,我一向都以同體心,自然而然,理所當然的來愛護並指導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們。你要好好的注意聽,我將為你解說,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之後,他的心應如何來安住。若起妄念分別時,又應如何來降伏妄心。」
須菩提:「是的,世尊,弟子又期待、又歡喜的想要聽到您的教導。」
佛告訴須菩提:「一切的明心見性,已經證得般若的大菩薩們,都是這樣降伏妄念的。」佛先回答降伏的問題。佛說:「所有一切眾生,無論有形、無形……等不同的生命形態,我都發願一定要幫助他們證得圓滿無餘的究竟涅槃而滅除一切的煩惱障礙,度到生命自在幸福的彼岸,如此的幫助一切眾生『滅煩惱、度彼岸』之後,而於自己的清淨心中卻從來也不執著有度眾生的念頭。為什麼呢?須菩提,若修菩薩道而心中仍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就不能稱之為『菩薩』了,更何況『菩薩摩訶薩』」。
佛:「再來,如何安住其心呢?須菩提,菩薩修布施時,其心不可以住著任何一個現象,亦即不可以住著於「色」而行布施,也不可以住著於「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此布施,不可以起心住著一切的現象。」所以發菩提心之後,在運作六度萬行時,都應安住在「於法應無所住」的境界中。
佛:「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菩薩不住相布施的話,所獲福德不可思量。」
最佳賣點 : 阿西老師以三十餘年的學佛心得,開顯《金剛經》二十三個疑點,來協助大家解除經典中的疑惑,真正體會經文的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