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實踐 (2020紀念版) | 誠品線上

內觀實踐 (2020紀念版)

作者 馬哈希法師/ 等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內觀實踐 (2020紀念版):最實用的內觀練習許多人在內觀禪修的過程中獲得身心轉變,超越身心執著直接滅除痛苦得到解脫「內觀」有別當今北傳、藏傳的法門,最大的特色是透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最實用的內觀練習 許多人在內觀禪修的過程中 獲得身心轉變,超越身心執著 直接滅除痛苦得到解脫 「內觀」有別當今北傳、藏傳的法門,最大的特色是透過有次第的方式,一步步觀照緣起法的生滅。沒有長篇的哲學大論,只有腳踏實地的「實踐」。 本內觀系列書,連同《內觀禪修》和《內觀法要》共三本,皆由林崇安教授編譯。這三本分別介紹不同內觀大師的教法和步驟。有些人適合動中禪,有些人適合觀呼吸等等,在這些不同的入手處,每個人都可以嘗試體驗,找到最適合自己進入的法門。 本書有《實用內觀練習》、《正確的修行》及《自覺手冊》三大部份。介紹的是南傳佛教大師馬哈希法師、阿姜查、摩訶布瓦和隆波田禪師所傳的內觀法。 馬哈希法師的內觀特色為對身心的任何動作時時給予注意(標記),並以觀察腹部的升降為基礎。腹部的升降屬於風界(風大)的作用。不斷正念正知於自己的身心現象,最後終必達成苦的止息。 阿姜查的內觀方法中,強調要將「覺知」放在行、住、坐、臥所有的姿勢之中,而不是只閉著眼睛禪坐才算修行。 《森林佛法》及《內在品質的生活》兩篇開示,是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摩訶布瓦以「森林比丘」的身分,所教導的修行精華。 隆波田禪師的《自覺手冊》中,教導一種獨特的動態內觀法,稱做「正念動中禪」。 正念動中禪的特色是透過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來培養相續不斷的覺性。以不斷增強的覺性使妄念減少,最後超越身心的執著而滅除痛苦,得到解脫。這是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法,和北傳的禪與大手印有異曲同工之妙。 《森林佛法》及《內在品質的生活》兩篇開示,是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摩訶布瓦以「森林比丘」的身分,所教導的修行精華。 隆波田禪師的《自覺手冊》中,教導一種獨特的動態內觀法,稱做「正念動中禪」。 正念動中禪的特色是透過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來培養相續不斷的覺性。以不斷增強的覺性使妄念減少,最後超越身心的執著而滅除痛苦,得到解脫。這是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法,和北傳的禪與大手印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馬哈希法師、阿姜查、摩訶布瓦、隆波田禪師馬哈希法師簡傳一九五七年,馬哈希法師獲得政府封贈「大智者」的榮銜。這榮銜是贈予精通巴利三藏及滿二十年戒臘者。一九八二年,馬哈希法師在八月十四日入滅。享年七十九歲。馬哈希法師一生多次出國,到泰國、柬埔寨、越南、印度、斯里蘭卡、日本、印尼、美國、歐洲、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等國弘法。馬哈希法師的著作等身,有《實用內觀練習》、《內觀禪修基礎》、《念住內觀禪修法》、《內觀進階》等等英譯本,他一生的弘法成就,使他列名在當代佛教大師的榜上。隆波田禪師簡傳隆波田禪師或稱潘.印特佩悟,一九一一年九月五日生於泰國東北邊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鎮。他是清與姍的兒子,他的父親早逝。由於小鎮上沒有學校,隆波田在童年時並沒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他小孩一樣,他必須幫著母親照顧耕田。十一歲時,他在當地的寺裡成為沙彌,他的叔叔是該寺的常住。在十八個月裡,隆波田學習經典與不同的禪修方法,例如吸氣時默唸「佛」,吐氣時默念「陀」以及數息法。在脫下僧袍後,他回到家裡。根據習俗,隆波田在二十歲時回去受戒成為比丘,再次向叔叔學習並禪修六個月。回復在家生活之後,他二十二歲那年結婚,並育有三個小孩。在村裡,隆波田經常是舉辦佛教活動的負責人,受到當地人民深深景仰,並在三次不同場合被推選為村子的領導者。儘管身負重任,他還是繼續不斷地禪修。後來他移居到同省較大的江翰鎮,以便孩子們上學。做為一個貿易商,他駕著自己的船沿著眉公河往來於泰國與寮國間做買賣。這段時間內,他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禪修大師也增強了他對正法(真理)探究的決心。此外,他發覺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練習不同的禪修方法,並沒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後,他決定開始尋求解決的方法。一九五七年,隆波田年近四十六,離開了家並下定決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來到了農蓋省的摩尼光寺練習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但是他不像別人在心中默念 「動、停」,只是覺知身心的動作。幾天裡,也就是一九五七年泰國舊曆八月十一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達了苦滅,不需要任何傳統的儀式或老師。後來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師的身份,用二年又八個月的時間將所找到的法教給他的妻子和親戚。而後,他決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開。剃度典禮於一九六○年二月三日舉行。隆波田的教法流傳國內外。儘管身體狀況不佳,他還是獻身於傳法。一九八二年診斷出他有胃癌,他不顧病情,仍然繼續積極地工作六年直至生命終止。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三日下午六點十五分於泰國東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七。林崇安編譯林崇安台灣台中縣人,1947年出生。美國萊斯大學理學博士(1969~1974)主修太空科學。國立中央大學專任教授(1974~2000)授太空電漿物理、科學哲學等課。1990年起於法光、圓光佛研所等授佛學課程。為法光、圓光、內觀教育基金會董事。佛學專長為因明、佛教宗派思想、止觀禪修。著作翻譯無數,大千出版主要為《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佛法之源》、《內觀動中禪》、《止觀法門的實踐》、《西藏中觀學―入中論的甚深見》、《西藏中觀學―入中論的廣大行》等書。更多禪修資訊,可洽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實用內觀練習003 一、覺知身心現象003 二、注意呼吸004 三、注意心念005 四、注意感受006 五、改換姿勢009 六、行住坐臥011 七、進餐015 八、結論016 內觀禪修基礎0 20 一、簡介020 二、寂止與內觀020 三、五蘊022 四、智慧與解脫027 五、正確的方法033 六、心042 七、為何和何時044 八、緣起048 九、執取如何生起052 十、當下禪修054 十一、不斷的練習059 十二、事物的分解 062 十三、無常067 十四、重新發現074 十五、終於安祥077 十六、進階079 十七、聖道085 十八、總結087 十九、鼓勵比丘的話088 甲、軍青的織工088 乙、一位笨比丘091 丙、舍利弗的一位弟子092 丁、布薩天女與聖諦096 正確的修行109 無住 123 定的危險132 森林寺院內觀法136 前言136 一、持續的注意137 (一)坐姿137 (二)行走與站立141 (三)躺臥142 (四)培養慈心143 二、省察145 (一)沒有選擇的覺知145 (二)審察你的練習147 (三)活在內觀中148 三、進一步的建議150 (一)個人的行為150 (二)友伴與常課151 (三)姿勢附註152 《森林佛法》摘要169 《內在品質的生活》摘要169 自覺手冊187 導論 187 一 187 二188 三188 四189 五190 六190 第一、培養自覺 191 自覺191 規律的動作191 往返經行193 日常生活中培養自覺 194 持續練習如環鏈195 總結重點195 第二 走在正道上197 基礎階段 197 看念頭階段198 薦言201 第三、障礙及解決方法 203 緊張、暈眩、窒悶203 昏沉203 靜而不覺203 觀的障礙(觀障)204 喜障204 顛倒障205 總結重點206 後言207 一 207 二 207 三208 四208 五209 六209 七210 注意事項211 附錄一212 內觀的目標 212 附錄二215 佛在《葛拉瑪經》的開示215 附錄三217 節錄自曼谷郵報(1993年1月4日)217 人與念頭 221 動中禪 223 附錄四226 為何修行(隆波田講)226 老師及教導摘要(隆波田講) 238 《給感覺者》問與答246

商品規格

書名 / 內觀實踐 (2020紀念版)
作者 / 馬哈希法師 等
簡介 / 內觀實踐 (2020紀念版):最實用的內觀練習許多人在內觀禪修的過程中獲得身心轉變,超越身心執著直接滅除痛苦得到解脫「內觀」有別當今北傳、藏傳的法門,最大的特色是透過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4473373
ISBN10 / 9574473376
EAN / 9789574473373
誠品26碼 / 2681929751006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內觀」有別當今北傳、藏傳的法門,最大的特色是透過有次第的方式,一步步觀照緣起法的生滅。沒有長篇的哲學大論,只有腳踏實地的「實踐」。

試閱文字

內文 : 本書所介紹的是南傳佛教大師馬哈希法師、阿姜查、摩訶布瓦和隆波田禪師所傳的內觀法。

馬哈希法師的內觀特色為對身心的任何動作時時給予注意〈標記〉,並以觀察腹部的升降為基礎。腹部的升降屬於風界〈風大〉的作用。不斷正念正知於自己的身心現象,最後終必達成苦的止息。此處編譯出馬哈希法師的《實用內觀練習》及《內觀禪修基礎》。

《森林佛法》及《內在品質的生活》兩篇開示,是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摩訶布瓦以「森林比丘」的身分,所教導的修行精華。

隆波田禪師的《自覺手冊》中,教導一種獨特的動態內觀法,稱做「正念動中禪」。

正念動中禪的特色是透過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來培養相續不斷的覺性。以不斷增強的覺性使妄念減少,最後超越身心的執著而滅除痛苦,得到解脫。這是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法,和北傳的禪與大手印有異曲同工之妙。

內觀教育基金會近年邀請泰國的隆波通禪師來台,傳授隆波田禪師所教導的「正念動中禪」,甚受學員們的歡迎與肯定。由於此方法輕鬆而自然,可以與生活結合,甚合現代人的需要,值得介紹。

以上各種內觀的實踐方法,各有特色,值得參考。

願眾生安詳自在
林崇安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