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
作者 | 王御風/ 黃于津 |
---|---|
出版社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它,曾經是台灣重要的農產出口品項!◎從新鮮水果到鐵皮罐頭,密閉封裝的金黃香甜是臺灣殖民歷史中必須認識的一頁。◎這顆頂著尖刺葉片,有著酸甜香 |
作者 | 王御風/ 黃于津 |
---|---|
出版社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它,曾經是台灣重要的農產出口品項!◎從新鮮水果到鐵皮罐頭,密閉封裝的金黃香甜是臺灣殖民歷史中必須認識的一頁。◎這顆頂著尖刺葉片,有著酸甜香 |
內容簡介 ◎ 它,曾經是台灣重要的農產出口品項!◎ 從新鮮水果到鐵皮罐頭,密閉封裝的金黃香甜是臺灣殖民歷史中必須認識的一頁。◎ 這顆頂著尖刺葉片,有著酸甜香氣的金黃果實,可說是完完全全由洋水果,成功華麗轉身變成土生土長的臺灣種。◎ 當酸甜可口的熱帶果實,碰上現代化的製罐技術,為了成就一罐能夠長途運送的好滋味,整個鳳梨產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挑選品種、選擇產地、改善種植農法,到加工廠的設立、產品出口,臺灣鳳梨產業的演進史,則讓我們見證一個外來水果在臺灣落地生根且發揚光大的成長歷程。它是熱帶地區最廣為人知的水果,金黃色澤、酸甜滋味更是讓人難忘的南國風情。經過加工的鳳梨罐頭,更曾是臺灣出口貿易的重要貨物。打開金屬罐,從一顆水果的產業變化,看到臺灣經濟的一段歷史。日治時期,由於罐頭製造技術的引進,原本保鮮期不長,只能用來鮮食、佐菜的鳳梨果實,能夠被做成罐頭飄洋過海送到海外消費者的手上,而有了更高的經濟價值。本書作者從技術、政策、臺日商業文化的差異這三個主題進行分析,講述了臺灣鳳梨罐頭產業的起源、興盛,與產地的轉移。這段產業發展的過程,也是當時臺灣經濟的縮影。重新認識這段歷史,認識這片土地的發展,喚醒心中對於鄉土的記憶與情感。
各界推薦 ◎ 聯合推薦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秘書長/戴寶村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園藝系 副研究員/官青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御風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助理教授。著有《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2018)、《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2017)、《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2016)、《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2013)、《鳳山雙城記》(2012)、《圖解臺灣史》(2010)等書。黃于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曾參與《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等書之寫作。
產品目錄 市長序局長序推薦 鳳梨罐頭 旺來樣彩/戴寶村推薦 鳳梨--外來水果的華麗轉身/官青杉前言 日本時代的臺灣鳳梨罐頭一 鳳梨罐頭的開端:岡村庄太郎二 從員林到九曲堂櫻井家族(櫻井芳之助、櫻井芳次郎)、濱口富三郎、德田政十郎三 鳳山、大樹的鳳梨時光佐佐木紀綱、橋本安博、阿辻廣四 臺灣鳳梨罐頭的轉變關鍵東洋製罐來臺、總督府殖產局:夏威夷模式的誕生五 改變臺灣鳳梨罐頭的男人赤司初太郎與內外食品、大和鳳梨六 新舊集團的對抗臺灣鳳梨罐詰同業組合、共販會社的誕生、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的成立、農民與會社的對抗七 高雄鳳梨黃金年代的結束鳳梨萎凋病、臺灣合同鳳梨會社的北移、大戰下的鳳梨罐頭產業八 鳳梨罐頭的製程鳳梨罐頭的製作、鳳梨罐頭的內容物、鳳梨罐頭工廠中的女性及原住民九 尋找高雄州的鳳梨罐頭工廠鳳山、屏東、高雄市十 大樹鳳梨罐頭工廠的今昔結語 技術、產業與殖民地經濟註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書名 / | 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 |
---|---|
作者 / | 王御風 黃于津 |
簡介 / | 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它,曾經是台灣重要的農產出口品項!◎從新鮮水果到鐵皮罐頭,密閉封裝的金黃香甜是臺灣殖民歷史中必須認識的一頁。◎這顆頂著尖刺葉片,有著酸甜香 |
出版社 /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0573503 |
ISBN10 / | 9860573506 |
EAN / | 9789860573503 |
誠品26碼 / | 2681715607005 |
頁數 / | 18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1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臺灣鳳梨產業的演進史,讓我們見證一個外來水果在臺灣落地生根且發揚光大的成長歷程。
推薦序 : 鳳梨罐頭 旺來樣彩
戴寶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秘書長)
臺灣的鳳梨是外來傳入的物種,曾與香蕉並列為日本時代兩大園藝作物,除了一般食用之外,也是宗教祭祀常用的供品,演變至今日更成為選舉活動中的熱門吉祥物。熱帶水果的鳳梨容易變壞,到日本時代藉由製作罐頭技術,得以保存較久並遠程銷售,一度成為臺灣重要的農產加工業。今日鳳梨罐頭的輝煌光彩已逝去,但另一種加工品的鳳梨酥幾乎等同臺灣名產代表,鳳梨之「旺」氣確實是經得起時間考驗。
個人生長北臺鄉間,鳳梨非屬生活周遭的物品,但對鳳梨有特別的喜好,曾在小學作文〈我最喜歡的水果〉中大推鳳梨,結果被同學硬和一位名字當中有「鳳」字的女生湊對,成為年少趣事。另外則是對鳳梨罐頭印象深刻,記得家父生病時,親友帶鳳梨罐頭前來探視,結果「一病均霑」分享罐中鳳梨片,至今仍是深刻的回味與回憶。
本書主要以日本時代日人引進鳳梨罐頭加工業,產製區的演變,栽植品種的引進改良,工廠的設立,輕便鐵道交通,工人及製作流程,同業組合共販會社的成立,留存的產業遺跡等為重點,蒐集甚多一手史料,參佐相關研究論著,行文書寫詳實又搭配圖表舊照片,真的讓《鳳梨罐頭的黃金時代》再現光彩。
此書雖屬大眾史學的體裁風格,但仍是立基於專業學術研究為基礎,故能詳述鳳梨罐頭的歷史,也掌握到此農產加工業的觀察視角,如地理生態環境與萎凋病變對罐頭業的影響,甚而導致生產區位的變化,也可看到殖民地經濟下日臺經營者的區域分布、經營規模、競合關係等。
鳳梨罐頭是一資本和技術門檻較低的事業,因此有不少臺灣人投入鳳梨罐頭製造業,而且有些是臺北地區的商人到南部高雄等地經營,由此可看到日本時代殖民體制下臺籍事業家的企業經營行動力,展現相當程度的現代企業精神。此其中以大稻埕商人葉金塗堪為代表,他的泰芳商號在臺北、員林、鳳山、大樹等地設立工廠,事業有成而在臺北營建宏大美觀的屋宅,至今留存為古蹟,一九四六年他過世時的喪禮中以堆疊鳳梨罐頭成塔作為祭品,據說此為現今喪禮中常見之罐頭塔的由來,即便未能充分證實,也頗有大歷史中小故事的興味。
御風君的臺灣史研究領域以高雄地區為主,他治學甚勤,持續有各種題材的著述問世,而且又能發揮史學經世的實踐力,借調擔任高雄歷史博物館副館長一職,全力襄協館務,策劃執行推動甚多歷史知識推廣活動,樂見新銳世代學者接續奮進,助成臺灣史知識的累積與推廣。個人只是忝為御風君過去授課老師之一,但他始終彬彬之禮相待,深為銘感,新著完成印行,特為之撰序,除表達肯定嘉許,當然也順便贊聲薦舉。
鳳梨—外來水果的華麗轉身
官青杉博士(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園藝系 副研究員)
鳳梨(Ananas comosus L.)又稱旺來、黃梨、菠蘿等,向來為臺灣重要水果之一,與香蕉(Banana)和柑桔(Citrus)合稱「水果界的ABC」。鳳梨原產於南美,約在巴拉圭與巴西境內的巴拉圭河及亞馬遜河流域一帶,隨印第安原住民族遷移而逐漸往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島移動;十五世紀因歐洲人對美洲大陸的探險與殖民熱潮,間接帶動鳳梨擴散到全世界的開端,並陸續傳播至非洲、亞洲及大洋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鳳梨在全球的快速擴散與航海技術發達及東西方交流頻繁有關,除了鳳梨果實的熱帶風味與營養價值,使其成為航海船員喜愛品嚐的水果之外;另一個原因是鳳梨繁殖用的種苗,可以歷經一長段時間的乾燥後還能恢復生長,因此,更利於鳳梨隨著船運而散佈到更遠的地區。
鳳梨可說混身是寶;首先是廣為人知的果實應用,鮮銷時果肉酸甜適口,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具有特殊香氣,容易讓人感受熱帶氣息;且因富含醣類、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且有鳳梨酵素,可幫助人體消化蛋白質,可說是非常健康的水果。鳳梨葉片除可抽取纖維,紡織鳳梨布、製作鳳梨紙外,亦可應用於青貯飼料;甚至連鳳梨的老莖都可抽取鳳梨酵素,除了高端的燙傷治療敷料外,舉凡嫩肉劑、消炎產品及食用酵素等,都可見到相關的應用。
由於鳳梨對生長環境的選擇非常粗放,不論是肥沃的土壤或是貧瘠的邊際土地等,均可發現她的身影,這也是鳳梨在南北回歸線三十度內的熱帶及亞熱地區都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臺灣的鳳梨栽培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最早的栽培記錄顯示,鳳梨是在清朝康熙年間隨閩南移民,自漳州等地帶入臺灣,在臺灣府志及各地廳、縣志中都有栽種記錄。鳳梨名稱的由來,依據臺灣方志\臺灣府志\卷之四\物產\果之屬記載:「鳳梨葉似蒲而闊,兩旁有刺,果生於叢心中,皮似波羅蜜,色亦黃,味酸甘,果末有葉一簇,可粧成鳳,因名。」鳳梨在臺灣最早期的應用主要是作為水果及佐食料理之用,並未發展出具備規模的產業;到了日本殖民時期,因投入鳳梨罐頭加工,逐漸形成產業規模。此後因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產業發展停滯,但因戰前產業的體質奠基甚佳,因此臺灣光復後,能快速恢復鳳梨產業的發展。
國內在鳳梨產業研究相關文獻方面,以戰後的整理及發表較多,但是日本殖民時期的發展及演變,則缺乏較完整及有條理的整理與發表。事實上,臺灣鳳梨產業的演進史,也可以說是臺灣蔬果或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史,在在顯示一個新興的外來作物,由自產自銷開始進入市場,逐漸形成產業聚落的過程。例如加工製罐產業鏈,在資源缺乏的當年,鳳梨、蘆筍與洋菇罐頭並稱三罐王,均曾躍身成為增加外匯的重要農產品,對戰後百廢待舉的臺灣經濟,曾做出卓著貢獻。
近年由於鳳梨酥產業的蓬勃發展與六級休閒觀光產業的興起,對於逐漸為人所淡忘的鳳梨加工歷史,有了必須重新喚起記憶的聲音。一個產業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只會暫時偃旗息鼓卻不會永久被抹滅;人類發展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夠鑑古知今、以史為鏡,可藉由對過去產業發展歷程及記錄的重新認識,喚醒人們對這一塊土地過往的認識與情感,亦可作為未來產業發展之參考。
《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一書,詳細記錄日本殖民時期鳳梨罐頭製造發跡地─高雄,如何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亦詳盡記載當時臺灣鳳梨罐頭產業從無到有的艱辛與突破;又如何因缺乏檢疫觀念,誤於引種過程引入鳳梨萎凋病害,帶給南部鳳梨產業毀滅性的衝擊,在在說明產業發展過程,需要天時、地利及人和,從原料生產、加工設備與加工技術引進,都說明了一個產業的形成,需要各界無數先賢的努力與拚博。農業生產需要長遠的眼光及規劃,當產業鏈形成後,則是有利於國富民生的經國大業,除可引領加工產業的加速發展,創造加工廠等就業機會,農產品加工還需要大量的原料生產,亦可豐富農村的發展。
良好水果品項與品種,可形成一個具備競爭力的產業,因此品種選育亦是重要之一環。臺灣本地種鳳梨包括有刺紅皮、無刺紅皮、烏皮、黃皮及青葉等Queen系統的鳳梨品種。這些品種的優點是具有濃郁的風味,缺點則是果實小、花腔深,因此加工過程需要剔除芽眼,不適合發展加工製罐。如何蒐集或獲得適合加工用的品種即成為重要課題。在日本殖民時期,國際上的重要鳳梨罐頭產業先進國為新加坡及夏威夷,由於迫切想要引進適合的加工用品種,故派人前往取經,再經過試驗及篩選後,判定新加坡種適合鮮食、而開英種為製作鳳梨罐頭的首選。
曾幾何時,有過輝煌戰績的鳳梨罐頭產業,不敵東南亞工資與原料成本的競爭而式微,經過歲月的洗禮,臺灣鳳梨罐頭加工的光榮歷史逐漸被淡忘。《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一書,娓娓道出臺灣鳳梨加工罐頭產業的發展契機、奠基於日本殖民時期建立的完整產業聚落,諸如建置完整原料生產供應技術、發展包裝容器─馬口鐵罐製作,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學習新加坡及夏威夷等地的先進加工流程與大面積生產農場規劃。因此造就了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並且奠定臺灣鳳梨罐頭加工業在世界鳳梨加工史上不可磨滅的歷史定位。
在臺灣,鳳梨發展重點雖早就由加工轉成鮮食,但產業的發展屢創佳績,臺灣鮮食鳳梨不論在生產量、年產值、外銷量及外銷值等,都佔國內水果品項之首位。更讓吾人見證一個外來水果在臺灣落地生根且發揚光大的成長歷程,由一開始的加工罐頭出口曾佔世界第一開始,成功轉型為臺灣自行選育品種的鮮果消費產業,可說是完完全全由洋水果,成功華麗轉身變成土生土長的臺灣種。身處鳳梨產業一環中的敝人,推薦各位先進跟隨《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一書,重溫過往榮光的美好歷程。
內文 : 前言:日本時代的臺灣鳳梨罐頭
臺灣是水果王國,鳳梨更是箇中代表。不僅它的甜美是臺灣民眾熟悉的滋味,鳳梨酥更是來臺遊客必買的伴手禮。加上鳳梨的臺語「旺來」,與「好運旺旺來」同音,要祈求好運時,就帶著鳳梨去拜拜,甚至在職棒球場中,連敗的一方,也時常會在休息室內懸掛鳳梨,這也讓大家對於鳳梨好感度大大提升。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知道鳳梨酥、旺來,卻不知道戰後臺灣曾是全世界鳳梨罐頭的生產冠軍。當時的鳳梨罐頭相當珍貴,帶著鳳梨罐頭探望病人,它是讓患者開心的禮物;甚至在民間,感冒生病時的「偏方」就是吃鳳梨罐頭,保證會讓感冒散去、身體健康。
但隨著工資上漲,在臺灣製作鳳梨罐頭的獲利大不如前,而且經過優良的品種改良,生食鳳梨比鳳梨罐頭更加美味及健康,遂使得鳳梨罐頭的製作逐步移至其他國家,鳳梨罐頭工廠也一間間拆除,這段過去的歷史也被人淡忘。
臺灣鳳梨罐頭能夠在戰後揚威國際,主要是因為日本時代奠定的基礎,本書將帶領大家,回到這個鳳梨罐頭的啟蒙時期。罐頭與許多新事物一樣,是在日本時代透過日本引入臺灣,日人統治臺灣後,尋找適合製成罐頭的物產,最後發現了鳳梨,於是展開一段鳳梨罐頭在臺灣的故事。
鳳梨原來主要產區在南部的鳳山、大樹,以及中部的彰化、員林一帶,鳳梨罐頭的開始,也圍繞這兩大產區。最早引入鳳梨罐頭者,是在鳳山街的岡村庄太郎,臺灣總督府也將此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不僅補助岡村庄太郎到當時全世界產量最高的新加坡觀摩學習。回臺後,也協助岡村庄太郎在鳳山街設立「岡村鳳梨罐詰工場」,這也是日本時代最重要的鳳梨罐頭工廠「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的前身。
在岡村庄太郎的帶動下,彰化、員林也有日人開設的「濱口鳳梨工場」、「德田鳳梨工場」,而且這兩間日商很快地南下九曲堂,在火車站後展開對抗,因此無論在鳳山或大樹,都是由日商主導產業的發展。
由於成立鳳梨工廠的門檻並不高,臺人也很快開始設廠,甚至在北部大稻埕的商人也對此躍躍欲試,雖然最後發現北部氣候並不適合,但這批商人轉戰中、南部,建立許多工廠,也帶動中部臺商的加入。如目前僅存的日本時代鳳梨罐頭工廠,位於高雄大樹的泰芳,就是由大稻埕商人葉金塗所建立。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兩個主要鳳梨產地形成有趣的產業聚落,鳳山、大樹以日商為主,彰化、員林則以臺商為主。鳳梨罐頭工廠雖然進入門檻低,但因整體成本太高,一直無法獲利,使得總督府積極尋找解方,一是前往當時產量最高的夏威夷參考,發現臺灣原產的「在來種」,雖然口味及香氣較佳,但在製罐上需要更繁複的手續,不如夏威夷的「開英種」,於是總督府認為應將臺灣的「在來種」改成「開英種」,並模仿夏威夷的大農場、全自動生產,降低人力及成本,才是未來的趨勢,於是掀起鳳梨品種的「改朝換代」。「在來種」逐步淡出臺灣舞臺。我們現在常吃的「土鳳梨」,其實一點都不土,可是從夏威夷飄洋過海來的「洋鳳梨」。
但真正解決臺灣鳳梨罐頭困境的則是一間製罐公司。臺灣的鳳梨罐頭無法在日本市場與新加坡及夏威夷鳳梨罐頭競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空罐需由日本進口,導致成本過高。東洋製罐於一九二二年(大正十一年)在高雄市建廠,將製罐成本壓低,從此臺灣的鳳梨罐頭開始獲利,引來更多商人搶建鳳梨罐頭工廠,在一九三○年(昭和五年)達到顛峰,但也在互相廝殺下,原本獲利空間更加縮小,而開始有合併的呼聲。
東洋製罐公司此時選擇與財閥赤司初太郎、辜顯榮等臺日商人合作,避開鳳山、大樹及彰化、員林兩個一級戰區,改在高雄市、屏東、臺南、嘉義等地,以符合總督府需求的「外來種、機械化生產、大農場」的「夏威夷模式」,另外興建鳳梨罐頭工廠及農場,成為舊日商系統及臺商系統以外的新集團。此外也在總督府的協助下,於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順利合併全臺的鳳梨工廠,成為「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
「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成立之初,是以臺灣南部為主,因為東洋製罐及舊日商系統均以南部為主要根據地,不料卻因引進「開英種」而染上鳳梨萎凋病,短短數年內,南部的鳳梨大量死亡,也迫使鳳梨栽種的主要基地轉移至臺中、臺南關廟等地,合同會社的辦公室也轉到臺北。高屏地區的鳳梨產業,則要到戰後才逐步恢復。
整體而言,高屏地區的鳳梨產業在日本時期有極大變化,從最早的鳳梨罐頭發跡地,成為全臺鳳梨重心,又因鳳梨萎凋病毀於一旦。日本時代的鳳梨工廠更在物換星移後,早已不知去向。
本書以日本時代高雄地區的鳳梨罐頭產業為主軸,也就是一九二○年(大正九年)後高雄州所涵蓋地區,包含今日的高雄市及屏東縣。至於有關日本時代全臺鳳梨罐頭產業的詳細研究,可參考高淑媛的《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一書。本書的完成,除了感謝文化局的支持,還有評審委員的寶貴意見,以及願意接受我們口訪的耆老,也希望透過本書,讓大家能夠重新認識這個曾經對臺灣影響深遠的產業。
一、 鳳梨罐頭的開端:岡村庄太郎
要講起臺灣鳳梨罐頭的故事,就必須從岡村庄太郎開始。
岡村庄太郎為大阪人,大阪自德川幕府時期即是商人之都,大阪商人一般以豪爽、冒險犯難的精神著稱,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岡村庄太郎在日本領有臺灣當年(一八九五年)的十二月,就馬上渡臺到這個新世界探索。
岡村最早在臺南的第二師團第二旅團軍營內販賣日用品及飲食。軍隊與罐頭的起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初罐頭的發明就是源於法國拿破崙軍隊遠征所需,作為戰備補給品,罐頭在戰爭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十八世紀由法國人發明的罐頭,在一八七一年傳入日本,長崎人松田雅典師承法國人Leon Dury,學會油漬沙丁魚罐頭的作法。但罐頭真正的商業化生產要到一八七七年,在明治政府的殖產振興政策下,為了開拓北海道產業,在當地設立罐頭工廠,製造鮭魚罐頭,罐頭開始走入一般百姓的家中。
日本罐頭事業的發展,也與戰爭脫離不了關係。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的日清戰爭中,罐頭成為軍事後勤要角,需求量大增,也開始擴大發展。但此時的罐頭一罐約二十到三十五錢,相較於白米一升(七點六五錢),仍相當昂貴,絕非是一般平民所能負擔。然而在緊接的日俄戰爭(一九○四─一九○五年)中,罐頭再度扮演重要角色,經過數次戰爭後,罐頭產業的成本降低,開始逐漸普及化。
在軍營做生意的岡村庄太郎,對於罐頭自然不陌生。只是他的「罐頭」中要裝什麼?
來到臺灣的日人,對於在日本未曾見過的熱帶水果,可說是印象深刻。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七月,尚與臺灣反抗軍搏鬥的日本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就算仍處於戰事吃緊的狀態,也迫不及待將他在臺灣所嚐到的美味送回日本,他各寄出一箱鳳梨及香蕉給皇太后、太后、皇太子。2臺灣鳳梨的美味瞬間征服了日本的味覺。
有著靈敏生意嗅覺的岡村庄太郎很快想到,臺灣鳳梨雖然美味,但鳳梨不能久放,如果要賣到日本,讓更多日人嚐到這種美味,他熟悉的「罐頭」絕對是個好點子,鳳梨罐頭也就如此誕生。
岡村也許是在軍隊中接觸到罐頭,從中嗅到商機,而想到將鳳梨製作成罐頭,投入鳳梨罐頭產業。從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的調查中得知,日本每年進口一百萬罐鳳梨罐頭,確實是值得開發的市場。
岡村庄太郎何時開始構思鳳梨罐頭,我們並不清楚,但從一九○○年(明治三十三年)三月,他就開始試作,隔年(一九○一年)二月,在臺南縣農產品評會獲得三等賞,同年四月首度使用鳳山產的鳳梨在臺南武館街製作罐頭。
經過兩年的製作,岡村庄太郎應已發現鳳梨的保存期極短,鳳梨最美味的時刻,就是剛摘下的瞬間,因此如何將美味封鎖在罐頭中,是岡村庄太郎極力思索的問題。
在當年,唯一能夠解決的辦法,就是將製作罐頭的工廠廠址,設置得越接近產地越好。南部鳳梨主要產地是鳳山及大樹,但論及交通便利性及人口密集性,自然以當時鳳山廳治所在地的鳳山街為首選,因此岡村庄太郎在一九○一年(明治三十四年)八月開始計劃於鳳山街設置鳳梨罐頭工廠。
此時,剛領有臺灣的臺灣總督府,也對臺灣積極展開調查,鳳梨這項水果同樣也吸引了總督府的目光。積極推廣糖業,後來被稱為「臺灣糖業之父」的新渡戶稻造,對於「鳳梨罐頭」頗為注意。在當時,鳳梨罐頭最主要的生產地是新加坡。在一八八四到一八八五年間,法國人在新加坡設廠生產鳳梨罐頭,可以被視為鳳梨罐頭的起源。
新加坡如何成功的經驗,便成為岡村庄太郎及新渡戶稻造的取經對象。一九○一年(明治三十四年)臺灣總督府更給予岡村庄太郎資金援助,讓他遠赴新加坡考察。除了岡村庄太郎,新渡戶稻造在隔年(一九○二年)赴新加坡考察期間,也特別委託新加坡領事館代為調查新加坡的鳳梨事業,可見新渡戶稻造對鳳梨罐頭產業的期待。岡村的工廠完工後,新渡戶稻造也親自到鳳山拜訪,總督府更是大力援助岡村庄太郎。
岡村庄太郎回到臺灣後,決意將工廠設置在鳳山。於是向總督府申請了原是清代演習場(即練兵場)鳳山新庄仔一帶土地,進行鳳梨的試種,並獲得總督府的同意。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五月,岡村的鳳梨工廠開始生產,成為日本時代最著名的鳳梨罐頭工廠。但其規模並不大,資本額僅一萬六千圓,名為「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地址位於鳳山街新庄子九二,約是在今日鳳山區中山西路二號,初成立時職工共二十九人,其中日本籍十一人、臺灣籍十八人。
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包含了本館(四十五坪)、倉庫(二十三坪)、製罐場(十五坪)、工場(四十二坪)、果實庫(十八坪)、洗場(六十坪)、ボイラ場(十坪)、雜品庫(二十坪)、炊事場(九坪)、製箱場(十八坪),另外還有四棟宿舍共六十一坪,是當時最具規模的工廠,也被視為是臺灣最早的鳳梨罐頭工廠。工廠成立之初,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七月十八日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曾到工廠視察,並現場開罐試吃。
這個影響臺灣鳳梨罐頭事業深遠的罐頭工廠,就在今天鳳山車站旁,走出鳳山車站二號出口,過了曹公圳旁的中華夜市,就是原來的工廠位置,也就是後來的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
我們從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的鳳山職業明細圖(圖7)來看,會發現工廠確實在曹公圳旁,工廠旁邊還有鐵道經過,可見鳳梨罐頭產業與鐵道關係密切。
從岡村庄太郎將工廠由臺南搬至鳳山就能夠知道,越靠近產地,越能製作好的鳳梨罐頭。高雄至九曲堂段的鳳山支線在一九○七年(明治四十年)興建完畢,比起基隆到高雄的縱貫線還要早一年。鳳山鄰近區域兩大產業:糖與鳳梨罐頭亦可運用鐵道從高雄港出口,各公司也都申請了鐵道。跟鳳山有關的兩大製糖公司:新興製糖及臺灣製糖都以鳳山車站為起點,經營兩條鐵道線,其中臺糖小港線由鳳山至小港,如果連結一九一○年(明治四十三年)完工由九曲堂至旗山的旗尾線,則可以貫穿至旗山。新興製糖的鐵道一九○九年(明治四十五年)則由鳳山通至林子邊。這兩條鐵道是除了縱貫線外,鳳山最重要的聯外鐵道。
除了製糖公司之外,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後來演變的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於一九一二年(明治四十五年)四月,申請由鳳山街至赤山里灣仔內庄的輕鐵,後又自灣仔內庄,延長行駛至楠梓坑街(今楠梓)。另一條則是由鳳山街為起點,至大樹腳庄龍目井。該線於一九一三年(大正二年)獲核准。
這些輕軌鐵道,除了貨運外,還可供客運使用。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的輕軌鐵道興建後,貨運及客運都較為方便,一般反應很好,也帶動日後鳳梨罐頭製造業的發展。
岡村鳳梨工場開始生產後,以「蕃人印」作為商標,生產出的鳳梨罐頭立刻參加隔年(一九○三年)的大阪博覽會,即日本第五次國內勸業博覽會,頗受日人注目。這次博覽會相當轟動,不僅帶動大阪周遭後來的發展。參展的岡村鳳梨罐頭也贏得好名聲,訂購量大增,一九○五年(明治三十八年)更將機器由原先的五匹馬力,增加成二十匹馬力,即使隔年(一九○六年)受到雨量過多、員工對機器不熟等因素干擾,生產量仍成長二點二倍,也成為臺灣鳳梨罐頭的代表。
儘管如此,臺灣鳳梨罐頭產業並未一飛沖天,反而都面臨虧損,主要原因是工廠需要的砂糖、空罐、木箱,都必須從日本進口,機器壞了,也只有日本技師能夠修理。每年產季只有半年的鳳梨罐頭製作,如果要從日本聘請工人來臺,需要付一年的薪水,製作成本上無法壓低,自然無法與物美價廉的新加坡及新崛起的夏威夷產品競爭,因而連年虧損。
因此,岡村庄太郎除了鳳梨罐頭外,積極參與其他新式工業,在一九○六年(明治三十九年),同樣在鳳山街新庄仔設立了「岡村新庄仔庄製糖場」,根據統計,該工廠在一九○七年(明治四十年),共雇有七十九位員工(日籍四人、臺籍七十五人),加上此時已擴充至六十七位員工(日籍七人、臺籍六十人)的「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共有一四六位員工。27除此之外,岡村庄太郎同時也與許多臺籍企業家合作成立「鳳山養蠶組合」,以當年鳳山街(此時鳳山街以鳳山城為主)人口數六一一八人而言,岡村庄太郎可說是當地重要的企業家。一九一○年(明治四十三年)岡村更擔任北港製糖會社的月眉工廠長,也希望藉由其他產業,彌補鳳梨罐頭產業的損失。
這個時期也是鳳山發展的轉捩點。原本是今日高屏政經中心的鳳山,在一九○八年(明治四十一年)縱貫鐵道通車,以及打狗築港工程啟動後,經濟情勢改變,臺灣南部的貨物透過鐵道運抵高雄港,鳳山失去了經濟中心的位置。
一九一二年(大正元年)第一期築港及哈瑪星填海造陸工程完工後,全新打造的哈瑪星,成為高雄日人的新寵,大批日人搬遷至此,尤其是一九○九年(明治四十二年)鳳山廳裁撤後,政治中心的地位也不再,許多日本官員及眷屬紛紛搬離,所以我們看到鳳山人口數在一九○八年(明治四十一年)跌破六千人後,就再也回不來。
在鳳山最黯淡的這段時光,維持住鳳山元氣的就是糖業與鳳梨罐頭,政府也想極力發展鳳梨罐頭事業。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政府再度出手協助,宣布調高新加坡及夏威夷鳳梨罐頭進口關稅,以及退回臺灣鳳梨罐頭業者的砂糖消費稅,希望能讓臺灣鳳梨罐頭產業轉虧為盈。
藉此時機,臺灣鳳梨的開路先鋒岡村庄太郎邀集臺北的小松楠彌、川端伊之助,臺南的佐佐木紀綱、越智寅一、黑田菊太郎、平高寅太郎、杉坂六三郎,打狗的古賀三千人、荒木萬三郎等各地富商於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將公司改組為「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由佐佐木紀綱擔任社長。儘管如此,公司仍虧損不止,使得岡村庄太郎於一九一七年(大正六年)退出,由佐佐木紀綱親自負責經營,這位臺灣鳳梨罐頭的創始元老,還沒來得及看到鳳梨罐頭在臺灣大放異彩,就此退出。
岡村庄太郎離開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後,隻身一人前往中國的漢口,想要再次從事製罐業,一年後卻因長年的積勞成疾,返回大阪,不久便病逝。這位對於臺灣鳳梨罐頭事業,以及日本時代鳳山發展有著極大貢獻的人物,生前雖然無緣見到鳳梨製罐業的榮景,但在他過世之後,臺灣的鳳梨製罐業仍對其貢獻相當感念,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時臺灣鳳梨罐詰同業組合頒布表彰狀給其遺族,表揚岡村庄太郎對臺灣鳳梨製罐產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