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溪少年兄
作者 | 王燈岸 |
---|---|
出版社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磺溪少年兄:重新認識王燈岸,折射出一個和現在有時間差,卻充滿當代文化的在地性以及時代精神的綻放。是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的講古詩篇,指向未來的「出土」與翻新的生命史。 |
作者 | 王燈岸 |
---|---|
出版社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磺溪少年兄:重新認識王燈岸,折射出一個和現在有時間差,卻充滿當代文化的在地性以及時代精神的綻放。是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的講古詩篇,指向未來的「出土」與翻新的生命史。 |
內容簡介 重新認識王燈岸,折射出一個和現在有時間差,卻充滿當代文化的在地性以及時代精神的綻放。是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的講古詩篇,指向未來的「出土」與翻新的生命史。本書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部是王燈岸書寫於1978年、未完成的〈人生流轉陸拾年〉,是王燈岸的自傳,但只寫到1938年青春年少的十九歲,就因投入《磺溪壹老人》的書寫而中止。這部分真實呈現王燈岸如何從「剋母」流浪兒的叛逆,到就讀淡水中學後的脫胎換骨,以及之後赴東京留學的人生轉捩點,可說是反射出日治時期的臺灣年輕人,面對不可知未來的理想抱負,以及面對現實考驗的忐忑焦慮的時代縮影。本書後半部是由編註者王鏡玲,從女兒的角度所書寫的〈花開民主自由園--父親王燈岸的身影〉,勾勒王燈岸二十世紀的時代身影,試圖某種程度地補充王燈岸未完成的自傳。本書尚附錄有兩份未完成的重要草稿片段,字數雖不多,但彌足珍貴。一份是攸關王燈岸進入大學抉擇的未完成草稿,另一份是王燈岸寫王敏川先生的未完成草稿,寫於一九八四到一九八五年,是作者最後遺稿。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燈岸(1919-1985)臺灣彰化人,日本東京中央大學法學科畢業,黨外民主運動重要推手之一,「磺溪精神」提倡者。在臺灣戰後1950到1980年代,積極推動深耕彰化、串連全臺各地黨外民主運動。1950年代初期起協助臺灣文化協會前輩、黨外元老石錫勳(1900-1985),連續三次參選彰化縣長,擔任競選總幹事,屢敗屢戰,對抗國民黨政府各種打壓與阻撓。1972年半身不遂後,仍不顧病體、不畏威權打壓,繼續協助新一波黨外新世代民主運動,傳遞日治時代以來的民主自由精神。奠定彰化地區二十世紀後半,黨外民主運動的傳承與發展,鞠躬盡瘁,直到1985年因十二指腸穿孔併發腹膜炎過世,享年六十六歲。王鏡玲/編者王燈岸長女,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宗教現象與當代藝術研究者,著有《慶典美學》、《分別為聖:長老教會.普渡.通靈象徵》。
產品目錄 前言一、吉普賽似的幼年避械鬥 先人遷居漳人庄霧峰南勢 父母墾荒致富一出世 剋母遭寄養大竹庄牛埔仔的幼年惡疾纏身 返家被虐待生母憂忌拒團圓寄養「三塊厝」遭嫉被施暴第三度被寄養臺中「共進會」走失警解圍暫候收容所祖喪彰化坑口遭丟包棄兒的悲情坑口牧牛田野樂二、頑痴的公學校時代公學校初體驗廟會打鬥擤鼻功發威「五福戶街」頑童鬥鬧熱女傭捉弄無心向學三、滑落於升學的地獄裡補習科少男懷春「少年維特」的煩惱懷春少女先告白「新思想」戀愛夢初戀邀約淡水情網升學難駕馭良師相助轉逆境四、智慧的蓓蕾 宗教學校的淡中淡水新鮮人入學歡迎會墩仔腳大地震教會學校脫胎換骨「做禮拜」巧遇舊愛失戀笑己痴鬼火真刺激馬偕校長優雅閩南語「愛望塔」好風景善游泳溺水砲台埔乒乓球奪勝搭汽船賞淡水河淡水河畔好風光遊「臺灣博覽會」新發現寒冬苦讀拼期考淡水女中迎聖誕陰霾濕漉初見雪大屯山賞雪總動員驚聞日本「二二六」事件因淡中遭關閉而離校五、我的首次航行前往東京念書基隆碼頭送行奇景「大和丸」號萍水相逢望海賞奇象北九州暫歇「瀨戶內海」嘆造化六、一切覺得新奇的桃園町(東京生活第一年)終於抵達東京迅速插班入學初次個人行動大漏氣書店街迷路「人道教」中野中學桃園八幡神社秋祭「東京磺溪會」賞紅葉寒冬膿瘡動手術柔道「寒稽古」冬去春來拼期考姊姊返臺學自炊忙膳事春已逝梅雨過後入初夏「東京磺溪會」名人雲集政局轉變 中日開戰東京人「出征」百態七、荒唐的一個浪漫時代日本新時代轉變寄宿吉田家風雨生戀情暑假返臺探親搭輕鐵巴士出意外巴士解圍變英雄巴士車掌表愛慕愛情俘虜惱少男三角畸戀難定情附錄一 :《磺溪少年兄》未完成遺稿片段附錄二 :〈王敏川〉未完成遺稿片段花開民主自由園--父親王燈岸的身影 /王鏡玲前言一、 早年生活二、 東京求學三、 結婚與興學四、 無黨無派的民主運動五、 父親的角色六、 喪偶續弦七、 競選彰化市長八、 「彰化事件」的影響九、 半身不遂的厄運十、 殘軀獻身十一、 出版《磺溪壹老人》十二、 縣長與里長選舉十三、 燈岸晚年十四、 告別世界十五、 多才多藝尾語特別感謝
書名 / | 磺溪少年兄 |
---|---|
作者 / | 王燈岸 |
簡介 / | 磺溪少年兄:重新認識王燈岸,折射出一個和現在有時間差,卻充滿當代文化的在地性以及時代精神的綻放。是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的講古詩篇,指向未來的「出土」與翻新的生命史。 |
出版社 /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2942154 |
ISBN10 / | 9862942150 |
EAN / | 9789862942154 |
誠品26碼 / | 2681679915000 |
頁數 / | 48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拜讀前輩的著作,對於了解臺灣整個民主政治發展的脈絡可以有進一步深刻的體認,除了研究者之外,也十分適合一般知識人來閱讀,而對於想要了解彰化整體發展而言,當然更有閱讀的迫切性。
——薛化元(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推薦序 : 【推薦序】
文 薛化元(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特聘教授、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
我是臺灣彰化人,1959年出生在彰化市基督教醫院。雖然在成長階段,多次隨父母搬遷,除了假期之外,大多沒有居住在彰化,對彰化戰後的政治或是文化發展歷史的認識有限。相對地,由於研究教學的關係,對日治時期彰化前輩投入文化運動或是政治運動的事蹟,則有一些認識。
雖然父母皆出身彰化,可是由於成長時正處於白色恐怖時期,因此透過家人對彰化過去歷史的了解,往往流於零碎支解。小時候聽過彰化民主前輩的故事,主要是石錫勳,因為他長期投入戰後彰化縣的選舉,是彰化民主運動重要的標竿人物,又因我們家族的長輩在日本時代就和他認識,因此他參加選舉都透過我叔公尋求我們家族的支持,據家父的回憶,他參選也往往得到我們家族幾乎全部的選票的支持,只是在國民黨當局的強力打壓,加上選務不公,只能飲恨;另外一位則是賴和,由於住家鄰近的關係,家母在小時候生病,也曾經經過賴和醫生的診治,家母也會提到有關賴和的一些事蹟。此外,我透過長輩聽到彰化的政治人物,主要是家母在彰化女中同學的父親輩,還有年紀較家母輕,同學的弟妹。這些人大部分都屬於國民黨籍或是政治立場較接近國民黨,包括幾位彰化縣的老縣長,如呂世明、陳錫卿等人。因此在這樣的脈絡中,要了解彰化民主運動的發展自然顯得破碎而不免遺憾。說起來也是因緣際會,石錫勳與賴和和王燈岸曾有相當密切的互動關係。而在地緣上,王燈岸是彰化市市仔尾人士,而我的外公則是在車路口開竹仔店,也算是近鄰了。
至於我對王燈岸的粗淺認識,一開始則是因為我指導的博士生蘇瑞鏘教授的關係。透過他的介紹,有機會認識石錫勳先生的家人,並作了一些訪談整理的工作,因而對彰化的民主運動有多一些的了解。加上我長期關注《自由中國》及雷震的研究,因此對於中部地區參與1950年代反對運動或是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的一些前輩事蹟,透過《雷震日記》的記載也有些片段的認識。在這樣的脈絡中,由於石錫勳的關係,我注意到了王燈岸和他的著作。因此,當王燈岸的女兒王鏡玲教授寄來整理的書稿時,真是只有先睹為快可以形容。
王燈岸是彰化早期留日的知識份子, 他在1936年前往日本留學之後(應該先就讀高等學校),進入中央大學法學科深造(1939—1942),畢業之後留在日本繼續研究,先進入了高等法律研究室,而在通過吏員考試資格之後先到東京市政府服務,再進入東京吏員養成所高級幹部班,再進入社會政策學院研究東京市政,之後再進入東亞經濟研究所攻讀實用經濟,這些經驗對於王燈岸而言,無疑是他日後投入彰化民主運動重要的學術訓練的基礎。
而在進入中央大學法學科就讀之前,王燈岸就參加吳三連和劉明電所領導的反對「臺灣米穀移出管理法案」,也擔任東京磺溪會的副總幹事,因此和彰化留學前輩以及其他臺灣在日本的反對運動者有相當的交往和認識。在日本留學期間,他也趁著暑假返台的機會拜訪賴和和王敏川等人,對當時彰化異議份子的思想的主張也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此外,在東京留學,還有工作的機會,他有機會認識矢內原忠雄、尾崎行雄、阿部磯雄等日本具有改革思想的學者和思想家。從前述王燈岸在日治時期的人際脈絡可以發現,他所交往的日本人或是臺灣人,大多抱持批判臺灣總督府統治政策立場,如果站在戰後國民黨的觀點來看,這些人的政治路線多少都有點左。而這種帶有左派的改革思想,基本上很難見容於國民黨當局,就這樣的脈絡來看,也許有助於了解王燈岸在彰化政治投入的歷程中,可以說先天就相對坎坷,加上他投入選舉時又是先支持立場接近、反對派色彩強烈的石錫勳,之後自己參選彰化市長時,也將挑戰國民黨長期把持彰化市政作為重要的訴求,這樣的旗幟鮮明,自然更容易受到打壓。
透過這些書稿,加深了我原本對王燈岸的認識。也透過王鏡玲教授的說明,我對這些書稿編輯的過程有了清楚的了解。王燈岸是戰後彰化政治史上反對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早期研究臺灣民主運動史學者常引用的《磺溪一老人》一書,內容雖然主要是環繞石錫勳,但相當部分也是王燈岸親身經歷或是觀察的紀錄。這是一本認識自日治到戰後臺灣政治發展頗具代表性的回憶性的著作,對了解臺灣中部地區,特別是彰化反對運動的發展,頗具重要性。但是非常可惜的,由於出版時臺灣還處於言論嚴重受限的時代,因此遭到查禁,流傳相對有限,一般的後學者沒有機會閱讀或是推廣。而這次王鏡玲教授準備出版她的爸爸王燈岸的著作,除了《磺溪壹老人》之外,還包括未完成的自傳《磺溪少年兄》(原名人生流轉陸拾年),此外也收入了王鏡玲教授自己撰寫〈花開民主自由園——父親王燈岸的身影〉,試圖某種程度補充《磺溪少年兄》(原著只寫到19歲左右1938年夏天)未完成的部分。王鏡玲教授請假,進行這樣的著作的整理,推動它們的出版,在整種意義上,也代表著王鏡玲教授和她父親的傳承,也表現了她對她父親的敬仰,更希望將她父親所認識的彰化政治、文化運動的發展狀況,及她父親所投入的彰化民主運動的記述,呈現給國人,還有研究者作為參考。非常高興能夠有機會能夠先睹為快,也填補我過去對於自己故鄉彰化民主發展的不足。
王燈岸自己親身的經歷,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彰化反對運動發展的歷程。因此,無論是他的著作或是自傳的回憶錄性質的文章,對於認識彰化、甚至戰後,乃至戰前台灣反對運動發展的歷史脈絡,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而王鏡玲教授編輯這些著作也同時紀錄了她自己所認識的王燈岸先生,透過子女近身的觀察也對於我們對王燈岸的經歷有更深刻的認識,這也是相當難能可貴的。而這一套書的出版還加上非常豐富的歷史照片和紀錄,也更具可讀性。
拜讀這些前輩著作之後,對於了解臺灣整個民主政治發展的脈絡可以有進一步深刻的體認,除了研究者之外,也十分適合一般知識人來閱讀,而對於想要了解彰化整體發展而言,當然更有閱讀的迫切性。基於前述的體認,我十分高興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2018年7月6日
內文 : 【試閱】
我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崇拜者,所追求的人生非是「財富與福祿」,而是「真、善、美」,我的一生也就以此為最高理想,儘管遭到任何艱難,總為了達到這個境界克服一切障礙,淬礪、奮鬥到底。
「天下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的確是千古不易之箴言。幾年前,在拼命地訓練一支少棒隊之際,忽地傷害了脊椎神經。隨之兩腿癱瘓,不能步行,無奈就從此告辭了將近三十年,捨不得的粉筆生涯。當我獲悉醫師診斷的結果:「是橫斷式神經炎,對此種病症,目前還沒有特效葯,可能會成為殘廢,即使僥倖的會恢復,也必須需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歲月」。
剎那間,像一把利刃插進了自己的心窩,感到血從心裡流出來似的,全身無力地癱在靠背椅上,腦際一片茫然,耳朵轟轟地響著,整個世界似乎都在旋轉。沒想到我人生的歷程上突起了大風浪,覺得自己所有的夢與幻,在瞬息之間,盡化成了泡影!我心裡痛苦萬千,像是快要心碎———。
然而隨著日子的經過,一顆動盪不安的心靈也緩緩地靜謐下來,我竟自視為一位退隱江湖的老俠士,以書卷來陪伴自己的寂寞,以寫作來慰藉心上的空虛,消磨這一段渺渺無期,不知何時方能結束的病榻生涯。在漫長養病的歲月裡,偶爾從收音機上聽取幾支熟悉的老歌,瞥見一些舊日的日記,渾然將過眼煙雲的往事,竟像滔滔的洪水襲擊枯寂的心靈。不由得泛起對往事的追想,將褪色的記憶,如電影似的一幕幕在眼前映現,彷彿時光倒流,將自己帶回到六十年前的時間和空間的幻境裡。
這60年來的世界,的確是動盪不安,歷史上的一個大變動時期,無論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社會全般的在這空前絕後劃時代的洪流裡大轉移。始終在這時代洪流的沖擊下漫過所有生命過程的筆者,雖然不是推進時代之輪的超群人物,但誠如印度詩人泰戈爾說的:「小小的青草,你的步子是小的,但你佔有了你踏過的土地」,不僅將自己所見、所聞、所閱歷的周到細緻地敘述,還有在解剖下呈現出來的時代與社會的清晰的面貌,誠實而自由、生動活躍地,在讀者的眼前歷歷瞭如指掌,詳盡地寫出,引發著各位讀者的共鳴與興趣。
遺憾得很,不但筆者過於低能,尚且筆者的前半生因在異民族日本佔據時期,未嘗受過正式中文教育,又不懂寫作技巧,儘管如何絞盡腦汁,費盡心思,總覺得寫出來的東西,不僅不太靈活,還不能充分表達蘊藏在心底的情感,雖然排了一大堆的字叠,到底都寫了些什麼?真的令人覺得無比的慚愧。
不過本小冊子是筆者所有的生命消逝的浪花,也是一個過渡時期最平凡人的生活寫照,縱使對謳歌理想主義的所觀、所感有所共鳴,若慶幸地能夠得到一讀,自當引為榮幸,如承蒙賜教與指正,更竭誠歡迎感激之至。
筆者 王燈岸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