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萬華鏡: 我在台灣思索日本與台灣之間 | 誠品線上

The Kaleidoscopic Stories of Two Countries: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I think

作者 栖来ひかり
出版社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台日萬華鏡: 我在台灣思索日本與台灣之間:【內容簡介】身為在台灣生活的日本女性,親身感受到的文化激盪,讓栖來光始終將目光鎖定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對照,繼第一本書《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身為在台灣生活的日本女性,親身感受到的文化激盪,讓栖來光始終將目光鎖定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對照,繼第一本書《在台灣尋找Y字路》從日本平面藝術家橫尾忠則的Y字路系列作品發想之後,她更將觸角廣伸到社會與文化之間,於是有析訴在台日本太太境遇的〈日本太太百年史〉,從台灣博愛座引發的〈日本人為何不讓座〉,以及有感於台灣防疫成績而書寫的〈日本「佛系防疫」〉等,篇篇都有獨到的觀察角度。 她既客觀,也主觀,客觀的用「外來者」的角度看台灣,但因為生活在這裡,有時也會顯現「主觀」的偏好。在她筆下的台灣與日本樣貌,值得我們品味與深思。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推薦】 從栖來光的書中,看到一個我熟悉卻又陌生的台灣,那是一個同時介於「台灣」與「日本」間的獨特視角,我學習到了很多,而且感受到栖來光對於台灣的愛,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台灣的獨特之處。 ――胡川安(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栖來光栖來光(栖来ひかり SumikiHikari) 日本山口縣人。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從事音樂、電影相關製作。二○○六年定居台北。在台北的生活,日日如行旅,旅行即棲所。個人部落格「台北歳時記~Taipei Story」 https: taipeimonogatari.blogspot.tw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推薦序 同時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萬華鏡 胡川安 序 我為何以「台灣」做為書寫思考對象 栖來光 台灣在新冠肺炎問題上教我的事 ──對弱勢族群的同理心是成為真正「先進國家」的關鍵 《BRUTUS》雜誌封面為何引爆台灣人的反彈 台灣是映照出日本的鏡子 ──思索台灣「核食」進口問題 患難見真情 ──台灣人感激日本捐贈疫苗的另一層意義 你忘記了嗎?還是害怕想起來? ──看台灣電影《返校》思考如何直視歷史 台灣「本土鬼片」崛起 ──日台鬼話這麼不一樣! 哀一位愛台灣的日本記者之死 日本「佛系防疫」,台灣「洞燭機先」,差異在哪裡? 來自尾道的愛,遙寄給台灣 ──價值觀相通的地區創生運動 「小籠包」算是台菜嗎? ──想告訴日本人的「台菜」真相 日本人搏命品嚐的魚 ──淺談古今日台港中的「河豚」 日本人為何不讓座? ──思考台灣的「同理心」和日本的「自我責任」 在台灣看日本的「女性止步」問題 與移民同居的先進國台灣 ──我看到的「外籍幫手」可能性 你知道什麼是「山本頭」嗎?! 內台航路與〈バナちゃん節〉 ──台灣香蕉讓日本人愛上香蕉 尋訪台灣和牛的原點 ──「見島牛」 撿骨 ──日本、台灣、沖繩共有的另一種生死觀 有緣千里來相會 ──嫁到台灣的日本太太百年史 前往台灣與夏威夷;跨越大海開闢新生活的海洋人 ──通訊雜誌《かむろ》中的沖家室島移民史 Kolas Yotaka的「豐」絕非「夜鷹」 ──從姓名標記事件思考多元社會與文化 日本女性的刻板印象 ──從台灣保險套廣告說起 從台灣LGBTQ電影看見未來台灣認同的「多元性」 傾向「反同婚」的台灣社會的內在矛盾 ──地方選舉和「公投」的意義 致玫瑰少年少女們 ──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之路 穿越八十五年歲月,「一張畫」結緣台灣與日本 日台共同編織的台灣竹工藝歷史軌跡 狛犬 ──連結台灣與日本的日常藝術雕塑 美麗的故鄉,台灣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後記 台灣與日本,「促咪」的萬華鏡 栖來光

商品規格

書名 / 台日萬華鏡: 我在台灣思索日本與台灣之間
作者 / 栖来ひかり
簡介 / 台日萬華鏡: 我在台灣思索日本與台灣之間:【內容簡介】身為在台灣生活的日本女性,親身感受到的文化激盪,讓栖來光始終將目光鎖定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對照,繼第一本書《在
出版社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2943007
ISBN10 / 9862943009
EAN / 9789862943007
誠品26碼 / 2682144818000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同時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萬華鏡 胡川安

  日文的「萬華鏡」,中文稱之為萬花筒,雖然只是簡單的圖形,在鏡子的折射下呈現出大千世界,觀者被其絢爛的造型和色彩所眩惑。台灣和日本的關係,在近現代的歷史上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關係很難釐清。《台日萬華鏡》彷彿鏡子一般,讓我們在書中看到台灣,也看到日本,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

  我和栖來光是好朋友,私底下經常聚會,有時到基隆與曹銘宗「考察」飲食文化,有時請她到我在苗栗獅潭的小木屋散心,還有在很多與日本人相近的團體中遇到。有時招待日本朋友時,總擔心他們會不習慣台灣的文化或是飲食,但栖來光不會,她很樂於接受新的文化,而且對於不熟悉的事情,總是立即查資料,弄清楚來龍去脈。

  近幾年來日本作家以「台灣」為主題的不少,但大多數仍以「日本」人的視角。台灣作家寫日本的也不少,但是以「台灣」為主體看日本,像我自己寫了很多日本文化的書,有《和食古早味》、《東京歷史迷走》和《京都歷史迷走》,用「台灣人」的角度看日本。

  栖來光的視角不同,她同時介於「台灣」和「日本」之間。出身日本,由於長期在台灣生活,她既客觀,也主觀。客觀的用「外來者」的角度看台灣,但因為生活在這裡,有時會顯現「主觀」的偏好。

  太過「客觀」的文化書寫冷冰冰的,沒有感情,但帶著「主觀」的筆法則會讓這本書充滿感情,同時具有理性與感性。栖來光寫台灣,同時也關照日本,穿梭在兩者之間。

  除此之外,栖來光用女性的視角,親身感受並且分析台日社會在性別文化上的差異,透過自身的育兒過程,進而思考百年來日本太太在台灣的生命歷程。從公共交通上的讓座文化,也可以爬梳出兩國內在文化的差異。

  在性別議題上,最值得台灣人驕傲的就是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問題,這也讓栖來光看到台灣對於各種族群的包容與關懷。由於台日同時面對人口減少和高齡化的問題,透過在台灣的生活經驗,栖來光從台灣的外籍幫傭思考日本人對於移民者的想法。

  在文化分析以外,栖來光非常認真地找到台灣與日本之間歷史的連結,日本最早的和牛竟然和台灣有關係,台灣的「山本頭」究竟是日本哪個「山本」?太多太多有趣的議題,竟然是我一個歷史學者看完這本書之後,讚嘆地說:「原來如此啊!」

  從栖來光的書中,看到一個我熟悉卻又陌生的台灣,那是一個同時介於「台灣」與「日本」間的獨特視角,我學習到了很多,而且感受到栖來光對於台灣的愛,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台灣的獨特之處。

(本文作者為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我為何以「台灣」作為書寫、思考對象 栖來光

  據說「日本」這個名字,意味著「旭日之本」=「朝陽升起的地方」。

  這個說法出自西元六○七年聖德太子致函隋煬帝的國書,當時他是推古天皇的攝政。根據《隋書》記載,該國書上記載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

  這段文句中的「日出」、「日沒」有什麼意涵?長期以來有許多議論,我想針對「日出之處」,也就是「太陽升起的方位」進行討論。所謂旭日東升,正因為觀看太陽的人,所處位置在西方,觀察者如果從日出的東方看過去,無法從自己所處的角度,確定太陽升起。換句話說,「日本」這個國名的由來,是從位於日本西方的「他者」角度才成立的。這也意味著,日本從一開始就毫無疑問屬於亞洲,東亞的鄰人,正是讓日本之所以成為日本的「鏡子」。

  隨著DNA研究的進步,日本人起源的分析也不斷進展。目前的主流見解是「出自南島的『繩文人』與出自大陸的『彌生人』,兩者的混血成為日本民族的起源」,這個最早的假說,其實與台灣有很深的關聯,但鮮為人知。

  身為人類學者、醫學者的金關丈夫(かなせきたけお,一八九七~一九八三),戰前為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對於台灣原住民等南島民族的骨架體型非常有研究。後來,山口縣「土井之濱遺跡」出土,同時出現了大量的彌生人和繩文人的骨頭,金關教授的這些知識發揮了作用,發現彌生人其實是有別於大陸系統的人種,顛覆了當時既存的主流見解:「繩文人→彌生人→現在日本人」的進化論。這個例子正說明了,透過台灣可以重新去理解「何謂日本人」。

  除了追溯考證,透過與台灣比較,更加看清日本現代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例如性別問題,從女性就業到大相撲比賽的女性忌諱、東京醫科大學入學考試男性一律加分等弊病,浮上檯面的問題儘管多樣,但多基於「女性就是應該如何」的刻板印象。日本性別研究者指出,這些性別觀念並非固有,而是明治維新後「被發明的傳統」,用以作為統合國民的意識形態。台灣雖然也因日本統治而經歷了「近代」,但今日台灣,無論是女性的社會發展,或是對於性的看法,都有更豐富的多樣性。我們可以從「性別落差指數(Gender Gap Index, GGI)」清楚看出台日的差距。根據二○二一年的性別落差報告,全球一百四十四個國家當中,台灣指數約為三十八名,日本則位居一百二十一名,大幅落後。

  今後的日本,將面臨人口減少、超高齡化,以及國際社會的複雜化,如果不能將「日本就是應該如何」的刻板印象去除,恐怕也很難解決問題吧。擺脫刻板印象,就是讓自己有能力自在地變焦,去直視不同層次的異質性。

  「我栖來光,是個日本人,更是一個女性、東亞人,還有最基本的是生而為人。」如果思考能如同聽廣播那樣,隨時都能調轉頻道,自然就能聽到各式各樣的音樂或故事。逐一用心傾聽,我們或許就能體會出嶄新的思考方式,去面對諸如慰安婦問題等國際紛爭,抗衡那些因國家認同的素樸情感而變質的暴力性權力。

  嬰兒透過與周遭世界互動,慢慢明確區分自我與他人的不同。與此成長過程相同,「國家」的存在,也是透過與他國的交往,逐漸形塑國家的輪廓。「台灣」這個日本近鄰,具有歷史的複雜性與豐富的多樣性,從不同角度凝視,「我」方的陰影也會映照出來,指引我們未來的方向。這是我為何持續書寫、思考「台灣」的重要理由。

試閱文字

內文 : 【試閱】

你知道什麼是「山本頭」嗎?!

  某天我走在路上,忽然被一間理髮店吸引。那家店的玻璃上以大字寫著各種髮型選項,其中有一項叫「山本頭」,我看了不禁感到困惑。

  「山本頭?」

  「山本」是日本姓氏,後面加上代表髮型的「頭」,大概是和日本的山本有所關聯,但我可沒聽說過日本有叫作「山本」的髮型。這種不存在於日本卻存在於台灣的「山本頭」,究竟是什麼樣的髮型?難道和日本的著名歌手山本讓二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嗎?

  根據一九六四年開始營業,位於桃園市的理髮店「平頭專門店╱スポーツがり」老闆劉鬍子所說,山本頭的山本,指的是戰前的軍人――山本五十六元帥。


■始於山本五十六及石原裕次郎的形象

  山本五十六為日本海軍軍人,一八八四年生於新潟縣,太平洋戰爭結束的兩年前,也就是一九四三年,於現在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布干維爾島)上空戰死。他在戰爭爆發前,曾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深知美國和日本的國力差距,因此強烈反對日德義三國同盟,預言那將使東京毀滅,也曾對當時的首相近衛文麿進言,應迴避與美國開戰。然而在形勢所逼不得不開戰的情況下,他也計畫了珍珠港奇襲並付諸實行,因此得名。

  頭腦清晰且冷靜沉著,但必要時仍會放手一搏,山本五十六充滿「男子氣概」的形象,加上「五十六」這個有趣的名字,使他在台灣,尤其是混黑道的男性之間,獲得極大的支持。據前文提到的理髮店老闆劉鬍子所說,「山本頭」在台灣流行起來,應是距今四十年前,一九八○年左右的事。推究當時的時代背景,正好是一九八一年電影《聯合艦隊》(松林宗惠導演)在日本與香港上映並極為賣座的時期,或許這也是造成流行的原因之一。

  劉鬍子說,對台灣男性髮型產生大影響的人,除了山本五十六之外,還有身兼歌手及演員,在台灣也相當知名的石原裕次郎。根據曾在台灣度過少年時期的森田房樹所言,石原裕次郎曾在台北市中山區經營過咖啡館。一九七二年日台斷交前,石原裕次郎參與演出的電影《黑部的太陽》(熊井啟導演,一九六八年)與《風林火山》(稻垣浩導演,一九六九年)正好在電影院林立的西門町上映並大受歡迎,石原裕次郎的影迷經常造訪其所經營的咖啡館,而石原也常在來台時輕鬆地與影迷們聊天。


■特殊的平頭造型

  那麼所謂「山本頭」,究竟是什麼樣的髮型?

  為了明白這件事,我造訪了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理髮店「三郎の髮」。「三郎の髮」位於「赤峰街」的一條小巷裡,附近有許多修理機械的店家與小型工廠,近來也有許多裝潢精緻的咖啡館與精品店陸續開張,吸引許多來自日本和香港的觀光客到訪。

  老闆三郎先生生於台中大甲,現年七十四歲。他在十七歲時來到台北,開始從事理髮工作,於四十歲時獨立創業,在赤峰街附近輾轉換了幾次店面後,十二年前遷移到現在的店鋪,並持續至今。三郎說,初次聽說「山本頭」,是在他三十歲左右,一張客人從日本帶來的歌手兼演員的「渡哲也」照片。三郎剪「山本頭」的技術相當受到好評,就連外號「豬肉王子」的台灣知名歌手「蔡小虎」也是常客,店內牆上貼著許多簽名海報。筆者造訪時,三郎正好在幫客人剪「山本頭」,便趁機詢問細節。

  首先,「山本頭」的長度整體而言約為○.三公厘至一公分(也有人會剪得比較長)。重點在於額頭上的髮線呈「M」字型,也就是會把頭髮剃得較深,屬於「平頭」的一種。由於三郎有許多粉絲,客人絡繹不絕地走進店內。有人說他討厭頭髮長長,因此每十天就會來剪一次,也有年輕男子說他以前髮長過肩,但自從半年前便迷上三郎剪的山本頭。

  理髮結束後,頭髮和鬍子被剃得一臉清爽的客人,比誰都適合「山本頭」。他沉默寡言、略顯害羞的模樣,甚至有點像「高倉健」。


■從髮型看日本文化的影響與在地化

  三郎先生告訴我,還有一個也受到日本影響的髮型,叫「海結仔」,台語發音就來自日語「ハイカラ」,台灣華語則稱作「西裝頭」,其實就是梳平的三七分髮型。筆者想像,或許「海結仔」比「山本頭」出現得早,從日治時期便流傳下來。筆者在SNS上提到「山本頭」的話題後,許多台灣朋友熱情地告訴我其他髮型,在此一併介紹。

  平頭……スポーツ刈り
  小平頭……丸刈り
  分平頭……剃りこみ
  方平頭……角刈り
  西裝頭╱海結仔……七三分け
  飛機頭……リーゼント
  歐魯巴庫……オールバック
  電棒……パンチパーマ
  鷄頭……モヒカン

  「山本頭」本為跨越國界輸出的「男子氣概」形象,結果在台灣獨自發展,從中可見日台文化互相參雜揉合的一面,相當有趣。



內台航路與〈バナちゃん節〉:台灣香蕉讓日本人愛上香蕉


■經由台日船班運往日本的台灣香蕉

  從福岡縣北九州市的門司區,可以清楚地看見對岸山口縣的下關市。

  奔流於其間的海峽,從下關取「關」,門司取「門」,兩字合併稱「關門海峽」,並有關門大橋與關門隧道連接本州與九州。但事實上,門司港最繁榮的日子,是關門海峽上還沒有橋也沒有隧道的時候,如今,依稀可見往日風華的市街已成為觀光景點,被稱作「門司港舊情」。

  對筆者來說,門司港會讓我想到兩件事,一是一九一四(大正三)年竣工的九州鐵道始發站,門司港車站;另一則是「香蕉大叫賣」。

  門司港車站是很美的木造建築,有著橄欖綠的屋頂與奶油色牆壁,左右對稱的建築風格屬新文藝復興時期樣式,是全日本第一個被登錄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的車站建築。車站經歷數次整修工程,二○一二年時為了保存修復而展開大規模施工,完成後重新復原到開業時的模樣。

  另一方面,「香蕉大叫賣」則被納入當地的傳統藝術之一,由民間團體保存並加以流傳。叫賣時的說唱台詞被稱作〈バナちゃん節〉(譯註:直譯為阿蕉歌),內容依地區不同而有各種版本,門司港代代流傳的〈バナちゃん節〉版本則如下所示,明確把日本與台灣的連結寫入唱詞之中。

春天那三月春雨 櫻花飛舞彌生天空
奧州仙台的伊達公 為何鍾情於阿蕉
且聽我細數阿蕉身世

生於台灣台中 阿里山麓小農村
台灣姑娘一見傾心 趁臉色嬌媚時
雖非國定忠治 仍摘個一串兩串

裝進雞籠 告別阿里山麓
轟隆轟隆火車搖啊搖 抵達基隆港
乘船駛離基隆港 越過金波銀波浪花頭

大海遙遙船行路 千辛萬苦有盡頭
終於抵達了 門司港 門司是九州大都會

  始於一八九六(明治二十九)年,由大阪商船運航的「內台航路」(台灣航路)中,有一條航線便是從神戶出發,走瀨戶內海,行經門司,在台灣北部的基隆港之間往返。

  當時內台航路的當家花旦,就是聲名遠播的大型輪船「高千穗丸」。「高千穗丸」由知名造船技師和辻春樹設計,船室內部皆以金泥與螺鈿裝飾,相當奢華。曾活躍於日本NHK料理節目與雜誌的辛永清女士,是台灣台南出身,同時也是知名的隨筆作家,曾經在著作裡如此回首那時候的船旅風光:

那時候走日本航線的船有「高千穗丸」跟「高砂丸」,都是很有意思的豪華
船隻,大廳金碧輝煌,甲板上還有泳池。每次父親搭的船入港時,都會趁機讓我在出港前上船遊玩一番,所以在我心中,開往日本的船旅一直是個憧憬,我總想著有一天也要搭船去日本。


■台灣香蕉在日本衰退之因

  從基隆港出發,於門司港下船的,可不只有人。
  當年在日本被視為高級水果的夢幻逸品――台灣香蕉,便是其中之一。香蕉在台灣的基隆港被運上船時,還是未熟透的青綠色,一直到抵達門司港下貨時,都還留有幾分青綠,接著從市場批發到門司,或者對岸下關的水果店。所以,那時候在門司跟下關的水果店地下室裡,都還有用來催熟香蕉的房間,把青綠色的香蕉放到地下催熟室裡,用木板蓋住放上冰塊,再從下方生火,調整催熟室的溫度,催熟香蕉。不過,也有一些香蕉在下船時就已經熟透,出現黑斑,必須盡快出貨賣掉。由此應運而出的,就是「香蕉大叫賣」――以主題曲〈バナちゃん節〉招攬客人,連說帶唱,接著喊價砍價,攻陷顧客。這種獨特的販賣方式,已成為門司港的招牌,後來更由於電影〈男人真命苦〉中寅次郎的一段香蕉叫賣,而在全日本打開知名度。

  接下來,一九四二(昭和十七)年關門鐵路隧道開通;二次大戰後,一九五八(昭和三十三)年全球首座海底公路隧道於關門海峽誕生,從此以後,從九州前往本州就再也不需要經過門司港。於此同時,門司港也失去了身為港口的耀眼光芒,之後隨著物流系統日漸發達,熟透的黑香蕉抵達門司港的情景,已不復存在。

  筆者小時,每次去住在門司的祖父母家玩時,總看得到香蕉。可能是普通的香蕉,或者像冰淇淋那樣冷凍的香蕉,總之,那裡總會有香蕉。小學放暑假時的某一天,祖父家附近的百貨公司辦活動,我抽中了獎品,是一台隨身聽,背面寫著小小的「Made in Taiwan」。祖父看到這行字,告訴我他以前在太平洋戰爭時,曾經由台灣搭船到菲律賓,那時候從台灣運上船的香蕉好吃得不得了,從此他就非常愛吃香蕉。這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台灣」,而聽完祖父的故事之後,讓我一直以為那時候祖父母家裡的香蕉也都是台灣產的,但現在想想,那些香蕉應該是來自其他產地,因為那時在日本流通的台灣香蕉已經很稀少,且變得相當昂貴,不是一般老百姓隨時能買的。

  話又說回來,以前只要提到香蕉,就會想到台灣貨,但現在台灣香蕉卻不再流通於日本,為什麼呢?為了讓台灣農產品成為通行於全球的國家品牌,二○一六年成立了致力生產、加強輸出的「台農發股份有限公司」,由內田直毅負責在日本推廣行銷台灣香蕉。筆者向他請教了台灣香蕉的現況與展望。

  內田表示,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九六三年日本香蕉進口鬆綁後,厄瓜多與菲律賓產的香蕉搶走了台灣香蕉的地位。台灣跟菲律賓等其他產地相比,有幾個缺點,如生產成本較高,農業規模較小,且容易受到颱風影響,使得品質與產量供應容易不穩;再加上其他產地的香蕉品質也越來越好,好吃程度已不輸台灣香蕉。目前除了厄瓜多與菲律賓之外,還有秘魯、越南、墨西哥、泰國等地的香蕉盤據了日本進口市場,台灣香蕉的占有率掉到只剩下百分之零點一。


■試圖以雲林產的「烏龍種」香蕉重新打開台灣香蕉在日本的市場

  現在,內田正著手進行的,是把雲林縣生產的「烏龍種」香蕉進口到日本。提到台灣香蕉,一般多半會想到屏東、高雄產的,雲林產的比較少見,但這是有理由的。首先,颱風的行進路線往往不會經過雲林,使得這裡不易受到颱風影響,此外還有濁水溪這樣的大河川流經,土壤相當肥沃。生產烏龍種香蕉的蘇明利,幾乎把全部人生都投注在栽種香蕉上,全力打造雲林香蕉的品牌口碑。他有許多堅持,諸如把種稻米的土地拿來種香蕉,以培養對香蕉天敵「黃葉病」的抵抗力等,這樣種出來的烏龍種香蕉,能耐寒,春秋時節糖度高,生長速度慢,使得味道綿密且富有光澤。目前已慢慢在日本超市打開市場,據說令人遙想起當年被稱為「北蕉」,備受喜愛的台灣香蕉,吃起來充滿懷舊感,評價很好。不過,它的零售價落在一包三百九十八日圓,價格不下於菲律賓高級產地的高原香蕉,該如何降低流通作業的成本,將是未來的課題。

  根據日本總務省調查,二○一八年日本人的香蕉消費量,為一個家庭平均一年十八公斤(約一百二十根香蕉)左右,不難看出日本人有多麼愛吃香蕉。然而,日本人開始吃香蕉,其實是始自明治年間領有台灣之後,時間還不算長。換言之,我們甚至能說,是台灣香蕉打造出今天日本人對香蕉的愛。只不過這段日台歷史的淵源連結,在日本還不算為人熟知。

  「台農發股份有限公司」的內田留意到,每年門司港舉行香蕉叫賣表演時,使用的並不是台灣香蕉,於是便在二○一七年提供了往年香蕉貿易的照片看板和台灣香蕉。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從栖來光的書中,看到一個我熟悉卻又陌生的台灣,那是一個同時介於「台灣」與「日本」間的獨特視角,我學習到了很多,而且感受到栖來光對於台灣的愛,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台灣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