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幸福: 未之聞齋人文藝術論集 | 誠品線上

什麼是幸福: 未之聞齋人文藝術論集

作者 何懷碩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什麼是幸福: 未之聞齋人文藝術論集:何懷碩教授是當今中國藝術界重量級人物,不僅是水墨畫家與書法家,同時也是知名的評論家與文學家,創作與著述甚豐。「未之聞齋四書」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何懷碩教授是當今中國藝術界重量級人物,不僅是水墨畫家與書法家,同時也是知名的評論家與文學家,創作與著述甚豐。「未之聞齋四書」為《批判西潮五十年》、《什麼是幸福》、《矯情的武陵人》、《珍貴與卑賤》,是將其近二十年所發表的文章,與過去已經絕版的舊文,在立緒文化出版的《懷碩三論》及《給未來的藝術家》之後,分類合集,耗時近兩年編為四部文字精華選輯。《批判西潮五十年》是何懷碩教授大半生對中西藝術五十年思辨歷程的文集。全書共分為兩輯。第一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收錄一九六四至一九九九年文選,第二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則為二○○○至二○一八年之論述文章;不僅是其一生藝術評析之精要紀錄,同時更是一部中國藝術、文化在西潮衝擊之下困頓顛躓的滄桑史。《什麼是幸福》是人文與藝術的論集。《矯情的武陵人》為批評文集。分文學、藝術與社會批評三輯。《珍貴與卑賤》是隨筆、散文集。何懷碩 教授一生致力於思考藝術與民族文化,中西的異同,傳統與現代,以及中西藝術傳統中的成就與如何借鑒、融通等等論題。二○一九年「未之聞齋四書」之編輯出版,集結了他自二十多歲到七十多歲的文章,可見其思路發展的軌迹,一生堅持的觀點;是寫給現在,也是寫給未來,以召喚今日與明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同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何懷碩一九四一年生,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文化大學、國立藝專、國立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文字著述有:大地版《苦澀的美感》、《十年燈》、《域外郵稿》、《藝術.文學.人生》、《風格的誕生》;圓神版《煮石集》、《繪畫獨白》;聯經版《藝術與關懷》;林白版《變》;立緒版《孤獨的滋味》、《創造的狂狷》、《苦澀的美感》、《大師的心靈》、《給未來的藝術家》等。繪畫創作有《何懷碩畫集》、《何懷碩庚午畫集》、《心象風景》等,編訂有《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傅抱石畫論》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第一輯 人文論集魏晉名士與現代嬉皮傳統-現代;民族-世界有限的人生與無限的追求創造與批評士的現代意義士與知識份子貧富‧階級‧人性變西洋裸體藝術之謎藝術與色情什麼是批評慾望‧美感與藝術寫給長大後的女兒感性膨脹的文化危機世紀末的「聯副」人文之美與知識份子的責任人的峰頂什麼是幸福新世紀之門以石擊卵多元與價值道德難題我拒絕並批判我的時代我們沒有「我們」悲愴與雄渾中文(漢字)發展的必然與應然欲充前鋒,豈能當蝥賊略談兩岸的漢字與語文問題功過‧盲點‧識楷書行「老年」的隨想老年奇譚觀天下,說自處 第二輯 藝術論集中國繪畫的欣賞「拙」美淺釋一九七八年歸回台北個展自序繪畫九題答客問數千年中國繪畫一夕談媒材‧特性‧觀念為中國繪畫藝術現代化探路中國美感的特質寫景與造境釋「造境」淨化與圓融傳統‧風格‧創造生於競爭,死於保護無聲的狂歌繪畫獨白人文藝術教育有什麼用藝術之門牛津與台北的對話談「金石味」藝術--詩性的智慧夕陽西風竟何之淺論居家設計中西美術的旨歸簡樸美學中國「現代性」的探討藝術是更高的真藝術「全球化」我們應有的自覺「筆墨」與中國繪畫的抽象性百年「中國畫」的省思民族特色是珍貴的價值依傍與創造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藝術異化成騙術「外來本土化」與「油畫民族化」今日的「藝術」與「藝術評論」全球性的大「文革」「當代藝術」的陷阱與覺醒坎坷心路識「大師」管窺中國戲曲何懷碩著作一覽

商品規格

書名 / 什麼是幸福: 未之聞齋人文藝術論集
作者 / 何懷碩
簡介 / 什麼是幸福: 未之聞齋人文藝術論集:何懷碩教授是當今中國藝術界重量級人物,不僅是水墨畫家與書法家,同時也是知名的評論家與文學家,創作與著述甚豐。「未之聞齋四書」為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601357
ISBN10 / 9863601357
EAN / 9789863601357
誠品26碼 / 2681753416003
頁數 / 59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何懷碩教授一生寫作,基本上離不開論與評,論即論述: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分析、評論。
本書分為人文論集與藝術論集兩輯,從一九七○年到二○一八年,新舊文章聚集,前後思想並陳,可見其價值之堅守不變,及對時代之反應與批判絕不隨波逐流。

試閱文字

導讀 : 【內文試閱】什麼是幸福

幸福的悖論



人人希望幸福,但是「什麼是幸福?」如果經過一番深思,當知不易回答。我們只知要「幸福」,而不知它是什麼,我們怎麼能得到它呢?所以,我們應先弄清楚「幸福」到底是什麼。



古往今來沒有人曾擁有永久的、完美的幸福。這是現實的局限和人性的本質所決定了的。而且幸福須付出相當代價,起碼在付出代價的時候必有艱困痛苦。人生雖有快樂,但更多的是不如願。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間如果人人幸福,事事美滿,那麼一切的追求與努力都會停止。所以,「幸福」使人生有享受與安慰,「不幸福」則促使人生不斷努力追求,因而提升了人的價值,有了報償。這樣說來,幸福與不幸福都是好東西,豈不是詭辯,豈不更使人困惑不已?不過,的確如此。



人生不會有永久、絕對的幸福,幸福是變遷的、相對的。天才橫溢,少年得意如英國文豪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後半生非常痛苦。他有一句話使我永遠難忘。他說:「人生的悲哀有兩種:一種是你所渴望的卻得不到;另一種是得到了。」這是很有深意的智慧之語。尤其是下半句,真教人驚心動魄。這位天才作家付出了餘生慘痛的代價,才有此深刻的人生體驗。



所渴望的得不到,因而悲哀,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得到了也是悲哀呢?因為過高的預期,過多的激情與熱望,當你得到之後,可能不如你夢寐以求的那樣完美;或許使你大失所望;即使相當完美,但一切事物都會變遷,也不是我們所能把握,當其變得面目全非,豈不又是失望;或者所熱切追求的事物裡面原就埋伏了無法預測的危機。所以「得到了」是另一種悲哀。世間許多人所渴慕的權位、財富、愛情、美色等等,因為得到之後而生出悲劇的例子太多了。



得不到是不幸,得到了也是不幸。可見「幸福」是一個矛盾的悖論(Paradox)。



普遍嚮往的幸福



幸福實在不是能把握的「實體」,但大多人認為假如能擁有許多最渴望的「東西」,便有了幸福。這些人間普遍嚮往的東西,大概差不多便是:財富、地位、權力、美貌、長壽、愛情、子孫、健康等。當然,上述八項的排列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優先次序。但差不多沒有一項不是普遍的渴求。它們的好處不必多說,無數人生為了獲得它們付出一生的精力甚至性命。因為它們確不失為人生幸福的積極條件。



問題是沒有人能得到全部理想的條件,缺少其中的若干項,便不可能有完美的幸福。即使就每個單項來說,要達到如何理想的程度才能滿足,恐怕也永無止境。沒有人會因為口袋中有一百塊錢而滿足;即使有了一百萬,也一樣不會覺得幸福。因為他會埋怨一百萬連買一部高級轎車也不夠,所以他永遠會悵悵不樂。其他的慾求也一樣。因為人的慾望永無止境,這是人性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非常弔詭的是:這些極令人動心的條件,並不永遠是積極的;當其過分增多、擴大、膨脹之時,每個單項都可能會變成消極的因素,使擁有者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招致不幸。



以財富來說,過多的財富很容易腐蝕人的品格與健康,養成驕奢放縱。也容易引起別人的妒忌、覬覦甚至歹念,而生災禍。子孫因不勞而獲,容易變成紈袴子弟或者百無一用的廢物。而兄弟鬩牆,便因為爭奪財產,釀成悲劇。地位與權力也一樣,若過分的、不擇手段的爭奪,腐化、狂妄、殘酷、貪婪等必如影隨形,危機與悲劇必不在遠。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權貴大賈的下一代並不全然幸福。驕縱、懶惰、奢侈、不求上進,常是命運的報應。



美貌也沒有止境。比別人美貌的人,為求更加美貌,或求永遠的美貌,求助於美容術,結果常弄得慘不忍睹。而美貌最大的損失是飽受讚美與寵幸,不費吹灰之力而可得到虛榮與財富,因而自少不努力,老大徒悲傷。美貌而有智慧是人間至寶,但寥若晨星;交際花與牛郎多為美女俊男,他們最難得到的是愛情、健康與尊嚴,故多為「薄命」。



長壽似乎有利無弊,但也絕非如此。周作人老年時說「壽則多辱」,有深意在焉。且不說在不合理的社會環境中因活得太老而多受折磨。「老賊」與「老番顛」常是老年人的雅號。老境的



病痛、痴呆,是人生最壞的遭遇。老友凋零,子孫不孝,若再加上生活困難,長壽有時候竟是懲罰,哪有幸福可言。



愛情確是人生的珍寶,生命中至高妙、動人、美滿的賞賜。但愛情多半強烈而短暫。如長久持續,便必平淡而怠倦,必不動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真是名言。因為愛情若不浪漫,便不成其為愛情。浪漫的愛情則坎坷而不持久,與現實人生也多扞格。愛情的狂歡與痛苦常相聯結,所以越動人的愛情越酣醉,也越痛苦。古今多少偉大的愛情,消融了多少才子佳人的熱血,不言而喻。



最後一項是健康。健康之重要,大部分人都會把它列為人生渴求的第一。健康與上述多項完全不同性質。其他項目過分追求必帶來不幸,唯健康不然。沒有人因為過於健康而招致災難。所以健康是多多益善,是幸福最重要的條件。但是健康受制於兩個主觀意志所不能左右的因素:一是先天體質的優劣之不可抗拒,二是生命機體逐漸衰敗之不可逆轉。保養與鍛鍊可以小有助益,但無法以主觀努力而能保證長久的健康。幸福必要建築於健康的身體之上,但健康不可依恃,生命的安危不可預測,所以健康比其他諸項更充滿變數,也是永遠的遺憾。



有人可能說上述各項之外,似乎漏掉「智慧」。因為智慧使人生不致走上歧途,使人煥發,受人尊敬,也是幸福條件之一。誠然如此。但是別忘了人之有智慧,更顯然的結果是痛苦,而非幸福。夏娃、亞當就是吃了智慧果,變得有智慧,才知羞恥,才得「原罪」,從此得流汗流血勞作方得食物。人生痛苦由此而生。蘇東坡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亞里斯多德也說「寧可智慧而痛苦,不願愚昧而快樂」。的確,愚昧比較幸福,智慧即是憂患。我之所以不列入「智慧」一項,是因為這個緣故。



在現實人生中,除了上述各項之外,完美的幸福,還要有其他眾多因素的配合。比如說是否生在一個和平、安定、自由、民主的時代社會?有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上蒼有沒有給你很溫暖和睦的家庭與親人……。無數的因素都影響到一個人是否感受到幸福,這裡且略去不談。但僅就上述人人普遍渴求八個幸福的「條件」來說,要獲得這「八項全能」已難如登天。為了這些條件所付出的代價,必使人生長期辛苦拚命。就像薛西弗斯推巨石上山,永無止息。



幸福的矛盾與虛幻



幸福的積極條件,既然不可能各項全部倖得,只要缺少其中一項或數項,便不會滿足,幸福即不可能。進一步而言,即使僥倖所有優越條件全部得到,是否就萬事大吉,幸福無比呢?答案也不那麼簡單。於是我們發現另一弔詭:每一個過分「發達」的條件不但如上面所說會變成消極的因素,而且也會危害其他的條件,相殘相剋。



上述各種條件,有的彼此相輔相成,但也有彼此矛盾衝突,互相抵銷,甚至相殘相剋者。比如貪求財富或權勢,免不了招忌樹敵,免不了用盡心機,免不了酒肉徵逐,在健康、德行、真情、愛情、子女等方面都有負面影響。而對愛情狂烈的追求,不惜代價,則對財富、地位、健康等方面都有大損傷。



除健康一項之外,幾乎任何項目的過分追求都會損及他項。這些看似十分美妙的東西,時常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所以,人人都有同樣的感慨:為什麼幸福如此難於獲得?為什麼我們永遠不如意、不快樂?我們得回頭討論不快樂的原因。



不幸福的原因



人有種種慾求。當慾求不得滿足,便感到匱乏、殘缺,於是不快樂。慾望的滿足使人覺得幸福。動物飽食之後,沉沉入睡,這一刻是幸福。但醒來他又要為下一頓飯去廝殺爭鬥。



慾望無窮,是一切痛苦之源。這「無窮」包括慾望不是一次過滿足就永遠幸福了。短暫的滿足之後,幸福感煙消雲散,求滿足的慾望又困擾著生命體。這是一種「無窮」。另一種「無窮」是:某慾望初步滿足後,便希求更高,更大,更徹底的滿足。慾望的第三種「無窮」是種類繁多。有吃,還要性,還要穿,還要名利地位……,什麼都不匱乏的皇帝最後要長生不老。人的慾求無止盡,但是人生和世界都是有限的。這個大矛盾就是人生永遠不快樂,痛苦永遠與人生長相左右的原因。



慾望滿足而覺得幸福,但短暫的幸福之後又有更高,更大,更多的慾望求滿足。而人與世界的局限性,終究不能無窮盡地滿足人的無窮慾望,所以不如意、不滿足、不幸、不快樂是人生的常態;快樂、幸福反而是短暫的。而既得的幸福很快習以為常,馬上有旁的匱乏,旁的慾求升起,又使人陷入新的渴望與不得滿足的痛苦之中。所以,痛苦反而是實在的(常在、永在、遍在),幸福卻是虛幻的(暫在、偶在、特在)。



至此,我們當明白,幸福是一種感受,不是任何具體條件本身。感受是變幻的、不確定的、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的。



我小時候有一次爬樹,爬到最高處,高興得不得了。這時候有一種自豪感與新鮮感,無疑是愉快的。但怎樣下來?頓時心慌、腳軟,快哭出來了。心中忽然後悔,既下不來,又不能跳下去,怕手腳折斷。這時候看到遠處在平地行走的小朋友,覺得好羨慕。心裡想如果我能下到平地,像他們一樣行走該是多麼幸福!但是等到擔驚受怕、連滑帶撞,下到地面之後,不到一分鐘,便一點也不覺得能在平地行走有何幸福可言。這就是「幸福」虛幻的本質。



身體沒有殘障的人,會因為四肢健全,耳聰目明而整天感到幸福嗎?失明的人若得到醫治而復明,其幸福感可能比一分鐘要長,比如說一個月。不過,我們絕對確信,他後來還是有無窮不滿足的苦惱使他不快樂。比如說他想發財而不成,或者失戀……。幸福感的虛幻是慾求無窮,永不滿足的人性所注定的。對於遇到山難或空難的人,再多金錢也不能使他感到幸福,他渴望的是脫險;饑餓的人,有一個饅頭吃便是幸福。所以,幸福是變幻無常,沒有標準,其內容因不同的時空環境與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與處境而千差萬別,幸福感是不確定的,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既然幸福不是追求具體條件所能得到,而且諸理想的條件,也永遠沒有完滿實現的可能。所以,要得到幸福,必應另覓其他的途徑。



幸福是永遠的追求 



人間沒有獲得幸福的秘訣,但可以有比較可靠的追求幸福的方向。就是不要奢望直接去攫取「幸福」。反而要不怕痛苦(匱乏的痛苦、慾求不得滿足的痛苦、人與世界的局限帶給人生的痛苦),而且要勇敢去面對痛苦,克服痛苦。



首先是降低物質慾望(肉體方面所需所求者),向超越物質的廣袤領域去作無限的追求。

其實,這是一切宗教教人擺脫痛苦,求取內心平安的根本方法。最嚴苛的便是某些宗教的「禁慾」。而宗教要人超越物質世界的追求便是「信道」。但這是不信教者所無法滿足與認同的。要做到像弘一法師破缽芒鞋到處化緣渡餘生,一般人絕對達不到;更多的人則不想選擇那樣取消生命樂趣的人生道路。那麼,我們還有什麼路可走?



如果我們不願捨棄人生的樂趣,仍眷戀生命,並對這個奇妙的宇宙與複雜繁富的人間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好奇心裡面包涵了熱愛、渴望知解與體驗等心理意圖),而我們還是希冀尋覓「幸福」,那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改變心態,必要毅然決然地立志做到:不畏痛苦,永遠的追求。



不如意、不滿足、不快樂既是人生的「常態」,要活在人生裡面,當然首先應該不畏痛苦,並且接受痛苦。所謂幸福,既然不是某些條件相加所能達成,也便說明不可能直接去獲得。幸福其實就是克服匱乏,戰勝殘缺,減除痛苦,創造希望的過程。這個過程必伴隨著痛苦,但你懷著成功的希望與憧憬,便有安慰與歡愉。在努力奮鬥中,要能欣賞、享受這個「過程」,不以「結果」的優劣來衡量努力追求的意義,才能達到「成固可喜,敗也欣然」的境界。



我們應改變一般人的想法。除去「幸福就是在世界上得到什麼」的心態,而代之以如何創造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如何把短暫、渺小的自我提昇、擴大,以此作為人生的目標。即以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生活為「幸福」的內涵。

我認為要達到這樣的人生,一方面要有所追求,一方面要有所寄託。



追求與寄託



主要是追求心智、情思的成長、擴大與豐富。知識的探求與文學、藝術的滋養,是主要的途徑,也即讀書與欣賞藝術。



讀書使我們知古今,知世界,了解文化與人生。讀書使我們的心靈與中外古今第一流的人傑溝通、對話,並擷取他們的智慧。而文學與藝術,則打開我們心靈的另一扇窗戶,使我們看到文藝的世界,也使我們更深入地領悟人生與世界的真相,與許多藝術大師發生心靈的共鳴。我們孤單、短暫、渺小的人生遂得以擴大、昇高。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知識與藝術能當飯吃嗎?老實說,人間若連這些都不值得我們讚嘆、仰慕,便再沒有更可珍貴的東西了;生而為人,沒有親炙過這些文化瑰寶,事實上是白跑這一趟人生。



首先是感情的寄託。愛情、友情、親情乃至關懷、同情一切人。其次是信仰的寄託。宗教信仰永遠是脆弱的人生的依憑。除了宗教的靈修,還可培養了服務、奉獻的人生觀。許多行有餘力的人做救濟、教育、護理的義工,這也可說是另一種宗教。第三,培養有興味的、良好的嗜好。比如:運動、釣魚、收藏、旅行、參加各種活動。第四,創造有意義的志業。



我認識一位退休的王璞先生,他長期自費做「錄影傳記」。我們都知道劉紹唐先生創辦「傳記文學」,蜚聲中外,對歷史的認識與研究有非凡的貢獻。王璞先生則專做影像的傳記,把當代有成就的文學家、藝術家,訪問錄影,為歷史留下生動的記錄。許多退休的人百無聊賴,日子難以打發。但是,創造性的人生總可以找到有意義的志業,在工作的過程中發揮生命的毅力與善美。而工作的成就嘉惠人間,又受到尊敬與感佩,自然有莫大的欣慰。



追求、努力,工作當然艱辛,但是幸福就在艱辛的追求中感受到生命的樂趣與價值。幸福就是在人生的匱乏、殘酷、不完美中創造希望,在追求希望的過程中克服並超越痛苦,幸福的感受便在心頭。所以,人生的痛苦實在是人類追求幸福的動因。這樣改變心態,對痛苦便有全新的認識。



如果我們能從各個層面深入了解幸福的真相,雖然不可能因而取得通往幸福的捷徑,但是,起碼不會因盲目的徒勞而招致不斷的失望。如果我們能不斷創造希望,幸福感便不斷產生。在往成功的目標奮進的過程中,希望與憧憬使我們興奮,而充滿無盡的願力,那便是幸福。

(二○○○年五月)

後記:本文由泰山文化基金會邀請的演講記錄修改而成。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何懷碩
十多年不出新書,這一次我一口氣出版四本,把近二十年所發表的文章,與過去已經絕版的舊文,在「立緒」的《懷碩三論》及《給未來的藝術家》之後,分類合集,編為四本,同樣在「立緒」出版。這四本書是近兩年多耗時費力編輯的成果。其中《批判西潮五十年》書名與內容一目了然之外,其他三書,一是有關人文藝術的論集(《什麼是幸福》);一是批評文集(《矯情的武陵人》,分文學、藝術與社會批評三輯)。一是我的隨筆、散文集(《珍貴與卑賤》)。我歷年在各出版社出版的書,本書的附錄有「何懷碩著作一覽」,方便查知。

《什麼是幸福》這個書名,只是本書中一篇文章的文題。
我一生寫作,基本上離不開論與評。論就是論述: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分析、評論。評就是褒貶、評價、批評、批判。前者所論述的對象,比較抽象、普遍、廣泛;後者則較具體、特殊、個別。此書屬前者;我的另一本書《矯情的武陵人》則屬後者。

二○○○年五月,台北泰山文化基金會邀我演講,「什麼是幸福」是當時的講題。我過去有過許多演講,沒想到那一次幾乎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所有椅子滿座,走道坐滿,甚至講台上,我的腳邊也坐滿了人,門窗則站滿。我嚇了一跳:怎麼搞的?渴求幸福的人這麼多!那一次我講得特別起勁。其實,誰也給不出幸福的秘方,不過,我自信我的觀點使聽者耳目一新:我使人明白幸福的真相,領悟幸福的關鍵,總有我獨特的見解。那是我最得意的一次演講。編這本人文藝術論集時想起十八年前這個演講,我想用它做書名就對了。

許多學者、專家,一生在專業著述之外,大多也寫宇宙人生許多普遍性題材的文章。稱為散論,即散文式的論述,也可稱廣義的散文。近世最有盛名,如羅素與愛因斯坦,在專著之外寫了許多散文。更早,如羅馬時代西塞羅的〈論老年〉,蒙田的〈論恐懼〉、〈論人的差別〉,培根的〈論友誼〉、〈事物的變遷〉,蘭姆的〈窮親戚〉、〈酒鬼自白〉,休謨的〈論守財奴〉、〈論自殺〉,波德萊爾的〈論酒與大蔴〉,羅蘭.巴特的〈埃菲爾鐵塔〉……。中國從先秦諸子的散文式哲理到歷代名篇,寓思想於故事、對話、寓言的文章太多了。發高論的散文,即思辨的散文,近世的梁啟超、王國維常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梁氏「飲冰室自由書」、「學問的趣味」,王氏的「紅樓夢評論」、「哲學辨惑」、「文學小言」等等。更近的如胡適、梁實秋、周樹人兄弟、林語堂、陳西瀅、費孝通、王元化、金克木、徐訏……他們的議論式的散文,或隨筆式的論述,對讀書人的影響,遠比某些像磚頭那麼厚重的大著更大更廣更久遠,最能使天下才人共鳴,使莘莘學子、求知若渴者分享其智慧。古今中外許多充分表現個人才情而人格高尚,熱誠洋溢,卓犖不群的絕色文章,構成一個展現人文價值與人生意義,百花齊放,多姿多采的智慧之海。人類活在世間,如果沒有這個深廣的「大海」,心靈就像魚兒沒了水,必因乾涸而死。我平生愛讀這些書,認為是生而為人的艱辛中,最值得的報償。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我的世界觀」中說到他時常體會到他外在的生活與內在的生活都受惠於他人(不論是活著的或已逝的),所以他急切要努力回報予世界。我一生讀過多少前人的遺產,接受前人的恩澤,豈能無報以涓埃之想?只怕負暄之獻,博君一笑而已耳。

本書分人文論集與藝術論集兩輯,從一九七○年到二○一八年,新舊文章聚集,前後思想並陳,可見我對價值之堅守不變,而對時代之反應與批判則絕不隨波逐流。梁實秋老師一九八六年為我的散文《煮石集》寫序,最後一段說:
這些篇文章,雖然各自獨立,其寫作的態度與立言的基準卻是一貫的,一言以蔽之,即是尊嚴與健康。尊嚴是指人性的尊嚴,健康是指心理的正常。為文之道多端,各人有各人的風貌,惟在基本上保持尊嚴與健康,不偏不倚,平正通達,並非易事,我覺得「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故為之序。

當時我還不知「尊嚴與健康」是何等褒獎,待我讀到梁老師〈關於徐志摩〉一文,才知此二詞是當年「新月」宣言楬櫫的宗旨,出於徐志摩手筆。「吾友嘗從事於斯矣」則我豈敢當得起哉?
(二○一九年三月四夜在台北澀盦)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自序】何懷碩

十多年不出新書,這一次我一口氣出版四本,把近二十年所發表的文章,與過去已經絕版的舊文,在「立緒」的《懷碩三論》及《給未來的藝術家》之後,分類合集,編為四本,同樣在「立緒」出版。這四本書是近兩年多耗時費力編輯的成果。其中《批判西潮五十年》書名與內容一目了然之外,其他三書,一是有關人文藝術的論集(《什麼是幸福》);一是批評文集(《矯情的武陵人》,分文學、藝術與社會批評三輯)。一是我的隨筆、散文集(《珍貴與卑賤》)。我歷年在各出版社出版的書,本書的附錄有「何懷碩著作一覽」,方便查知。



《什麼是幸福》這個書名,只是本書中一篇文章的文題。

我一生寫作,基本上離不開論與評。論就是論述: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分析、評論。評就是褒貶、評價、批評、批判。前者所論述的對象,比較抽象、普遍、廣泛;後者則較具體、特殊、個別。此書屬前者;我的另一本書《矯情的武陵人》則屬後者。



二○○○年五月,台北泰山文化基金會邀我演講,「什麼是幸福」是當時的講題。我過去有過許多演講,沒想到那一次幾乎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所有椅子滿座,走道坐滿,甚至講台上,我的腳邊也坐滿了人,門窗則站滿。我嚇了一跳:怎麼搞的?渴求幸福的人這麼多!那一次我講得特別起勁。其實,誰也給不出幸福的秘方,不過,我自信我的觀點使聽者耳目一新:我使人明白幸福的真相,領悟幸福的關鍵,總有我獨特的見解。那是我最得意的一次演講。編這本人文藝術論集時想起十八年前這個演講,我想用它做書名就對了。



許多學者、專家,一生在專業著述之外,大多也寫宇宙人生許多普遍性題材的文章。稱為散論,即散文式的論述,也可稱廣義的散文。近世最有盛名,如羅素與愛因斯坦,在專著之外寫了許多散文。更早,如羅馬時代西塞羅的〈論老年〉,蒙田的〈論恐懼〉、〈論人的差別〉,培根的〈論友誼〉、〈事物的變遷〉,蘭姆的〈窮親戚〉、〈酒鬼自白〉,休謨的〈論守財奴〉、〈論自殺〉,波德萊爾的〈論酒與大蔴〉,羅蘭.巴特的〈埃菲爾鐵塔〉……。中國從先秦諸子的散文式哲理到歷代名篇,寓思想於故事、對話、寓言的文章太多了。發高論的散文,即思辨的散文,近世的梁啟超、王國維常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梁氏「飲冰室自由書」、「學問的趣味」,王氏的「紅樓夢評論」、「哲學辨惑」、「文學小言」等等。更近的如胡適、梁實秋、周樹人兄弟、林語堂、陳西瀅、費孝通、王元化、金克木、徐訏……他們的議論式的散文,或隨筆式的論述,對讀書人的影響,遠比某些像磚頭那麼厚重的大著更大更廣更久遠,最能使天下才人共鳴,使莘莘學子、求知若渴者分享其智慧。古今中外許多充分表現個人才情而人格高尚,熱誠洋溢,卓犖不群的絕色文章,構成一個展現人文價值與人生意義,百花齊放,多姿多采的智慧之海。人類活在世間,如果沒有這個深廣的「大海」,心靈就像魚兒沒了水,必因乾涸而死。我平生愛讀這些書,認為是生而為人的艱辛中,最值得的報償。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我的世界觀」中說到他時常體會到他外在的生活與內在的生活都受惠於他人(不論是活著的或已逝的),所以他急切要努力回報予世界。我一生讀過多少前人的遺產,接受前人的恩澤,豈能無報以涓埃之想?只怕負暄之獻,博君一笑而已耳。



本書分人文論集與藝術論集兩輯,從一九七○年到二○一八年,新舊文章聚集,前後思想並陳,可見我對價值之堅守不變,而對時代之反應與批判則絕不隨波逐流。梁實秋老師一九八六年為我的散文《煮石集》寫序,最後一段說:

這些篇文章,雖然各自獨立,其寫作的態度與立言的基準卻是一貫的,一言以蔽之,即是尊嚴與健康。尊嚴是指人性的尊嚴,健康是指心理的正常。為文之道多端,各人有各人的風貌,惟在基本上保持尊嚴與健康,不偏不倚,平正通達,並非易事,我覺得「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故為之序。



當時我還不知「尊嚴與健康」是何等褒獎,待我讀到梁老師〈關於徐志摩〉一文,才知此二詞是當年「新月」宣言楬櫫的宗旨,出於徐志摩手筆。「吾友嘗從事於斯矣」則我豈敢當得起哉?

(二○一九年三月四夜在台北澀盦)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什麼是幸福
幸福的悖論

人人希望幸福,但是「什麼是幸福?」如果經過一番深思,當知不易回答。我們只知要「幸福」,而不知它是什麼,我們怎麼能得到它呢?所以,我們應先弄清楚「幸福」到底是什麼。

古往今來沒有人曾擁有永久的、完美的幸福。這是現實的局限和人性的本質所決定了的。而且幸福須付出相當代價,起碼在付出代價的時候必有艱困痛苦。人生雖有快樂,但更多的是不如願。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間如果人人幸福,事事美滿,那麼一切的追求與努力都會停止。所以,「幸福」使人生有享受與安慰,「不幸福」則促使人生不斷努力追求,因而提升了人的價值,有了報償。這樣說來,幸福與不幸福都是好東西,豈不是詭辯,豈不更使人困惑不已?不過,的確如此。

人生不會有永久、絕對的幸福,幸福是變遷的、相對的。天才橫溢,少年得意如英國文豪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後半生非常痛苦。他有一句話使我永遠難忘。他說:「人生的悲哀有兩種:一種是你所渴望的卻得不到;另一種是得到了。」這是很有深意的智慧之語。尤其是下半句,真教人驚心動魄。這位天才作家付出了餘生慘痛的代價,才有此深刻的人生體驗。

所渴望的得不到,因而悲哀,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得到了也是悲哀呢?因為過高的預期,過多的激情與熱望,當你得到之後,可能不如你夢寐以求的那樣完美;或許使你大失所望;即使相當完美,但一切事物都會變遷,也不是我們所能把握,當其變得面目全非,豈不又是失望;或者所熱切追求的事物裡面原就埋伏了無法預測的危機。所以「得到了」是另一種悲哀。世間許多人所渴慕的權位、財富、愛情、美色等等,因為得到之後而生出悲劇的例子太多了。

得不到是不幸,得到了也是不幸。可見「幸福」是一個矛盾的悖論(Paradox)。

普遍嚮往的幸福

幸福實在不是能把握的「實體」,但大多人認為假如能擁有許多最渴望的「東西」,便有了幸福。這些人間普遍嚮往的東西,大概差不多便是:財富、地位、權力、美貌、長壽、愛情、子孫、健康等。當然,上述八項的排列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優先次序。但差不多沒有一項不是普遍的渴求。它們的好處不必多說,無數人生為了獲得它們付出一生的精力甚至性命。因為它們確不失為人生幸福的積極條件。

問題是沒有人能得到全部理想的條件,缺少其中的若干項,便不可能有完美的幸福。即使就每個單項來說,要達到如何理想的程度才能滿足,恐怕也永無止境。沒有人會因為口袋中有一百塊錢而滿足;即使有了一百萬,也一樣不會覺得幸福。因為他會埋怨一百萬連買一部高級轎車也不夠,所以他永遠會悵悵不樂。其他的慾求也一樣。因為人的慾望永無止境,這是人性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非常弔詭的是:這些極令人動心的條件,並不永遠是積極的;當其過分增多、擴大、膨脹之時,每個單項都可能會變成消極的因素,使擁有者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招致不幸。

以財富來說,過多的財富很容易腐蝕人的品格與健康,養成驕奢放縱。也容易引起別人的妒忌、覬覦甚至歹念,而生災禍。子孫因不勞而獲,容易變成紈袴子弟或者百無一用的廢物。而兄弟鬩牆,便因為爭奪財產,釀成悲劇。地位與權力也一樣,若過分的、不擇手段的爭奪,腐化、狂妄、殘酷、貪婪等必如影隨形,危機與悲劇必不在遠。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權貴大賈的下一代並不全然幸福。驕縱、懶惰、奢侈、不求上進,常是命運的報應。

美貌也沒有止境。比別人美貌的人,為求更加美貌,或求永遠的美貌,求助於美容術,結果常弄得慘不忍睹。而美貌最大的損失是飽受讚美與寵幸,不費吹灰之力而可得到虛榮與財富,因而自少不努力,老大徒悲傷。美貌而有智慧是人間至寶,但寥若晨星;交際花與牛郎多為美女俊男,他們最難得到的是愛情、健康與尊嚴,故多為「薄命」。

長壽似乎有利無弊,但也絕非如此。周作人老年時說「壽則多辱」,有深意在焉。且不說在不合理的社會環境中因活得太老而多受折磨。「老賊」與「老番顛」常是老年人的雅號。老境的

病痛、痴呆,是人生最壞的遭遇。老友凋零,子孫不孝,若再加上生活困難,長壽有時候竟是懲罰,哪有幸福可言。

愛情確是人生的珍寶,生命中至高妙、動人、美滿的賞賜。但愛情多半強烈而短暫。如長久持續,便必平淡而怠倦,必不動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真是名言。因為愛情若不浪漫,便不成其為愛情。浪漫的愛情則坎坷而不持久,與現實人生也多扞格。愛情的狂歡與痛苦常相聯結,所以越動人的愛情越酣醉,也越痛苦。古今多少偉大的愛情,消融了多少才子佳人的熱血,不言而喻。

最後一項是健康。健康之重要,大部分人都會把它列為人生渴求的第一。健康與上述多項完全不同性質。其他項目過分追求必帶來不幸,唯健康不然。沒有人因為過於健康而招致災難。所以健康是多多益善,是幸福最重要的條件。但是健康受制於兩個主觀意志所不能左右的因素:一是先天體質的優劣之不可抗拒,二是生命機體逐漸衰敗之不可逆轉。保養與鍛鍊可以小有助益,但無法以主觀努力而能保證長久的健康。幸福必要建築於健康的身體之上,但健康不可依恃,生命的安危不可預測,所以健康比其他諸項更充滿變數,也是永遠的遺憾。

有人可能說上述各項之外,似乎漏掉「智慧」。因為智慧使人生不致走上歧途,使人煥發,受人尊敬,也是幸福條件之一。誠然如此。但是別忘了人之有智慧,更顯然的結果是痛苦,而非幸福。夏娃、亞當就是吃了智慧果,變得有智慧,才知羞恥,才得「原罪」,從此得流汗流血勞作方得食物。人生痛苦由此而生。蘇東坡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亞里斯多德也說「寧可智慧而痛苦,不願愚昧而快樂」。的確,愚昧比較幸福,智慧即是憂患。我之所以不列入「智慧」一項,是因為這個緣故。

在現實人生中,除了上述各項之外,完美的幸福,還要有其他眾多因素的配合。比如說是否生在一個和平、安定、自由、民主的時代社會?有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上蒼有沒有給你很溫暖和睦的家庭與親人……。無數的因素都影響到一個人是否感受到幸福,這裡且略去不談。但僅就上述人人普遍渴求八個幸福的「條件」來說,要獲得這「八項全能」已難如登天。為了這些條件所付出的代價,必使人生長期辛苦拚命。就像薛西弗斯推巨石上山,永無止息。

幸福的矛盾與虛幻

幸福的積極條件,既然不可能各項全部倖得,只要缺少其中一項或數項,便不會滿足,幸福即不可能。進一步而言,即使僥倖所有優越條件全部得到,是否就萬事大吉,幸福無比呢?答案也不那麼簡單。於是我們發現另一弔詭:每一個過分「發達」的條件不但如上面所說會變成消極的因素,而且也會危害其他的條件,相殘相剋。

上述各種條件,有的彼此相輔相成,但也有彼此矛盾衝突,互相抵銷,甚至相殘相剋者。比如貪求財富或權勢,免不了招忌樹敵,免不了用盡心機,免不了酒肉徵逐,在健康、德行、真情、愛情、子女等方面都有負面影響。而對愛情狂烈的追求,不惜代價,則對財富、地位、健康等方面都有大損傷。

除健康一項之外,幾乎任何項目的過分追求都會損及他項。這些看似十分美妙的東西,時常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所以,人人都有同樣的感慨:為什麼幸福如此難於獲得?為什麼我們永遠不如意、不快樂?我們得回頭討論不快樂的原因。

不幸福的原因

人有種種慾求。當慾求不得滿足,便感到匱乏、殘缺,於是不快樂。慾望的滿足使人覺得幸福。動物飽食之後,沉沉入睡,這一刻是幸福。但醒來他又要為下一頓飯去廝殺爭鬥。

慾望無窮,是一切痛苦之源。這「無窮」包括慾望不是一次過滿足就永遠幸福了。短暫的滿足之後,幸福感煙消雲散,求滿足的慾望又困擾著生命體。這是一種「無窮」。另一種「無窮」是:某慾望初步滿足後,便希求更高,更大,更徹底的滿足。慾望的第三種「無窮」是種類繁多。有吃,還要性,還要穿,還要名利地位……,什麼都不匱乏的皇帝最後要長生不老。人的慾求無止盡,但是人生和世界都是有限的。這個大矛盾就是人生永遠不快樂,痛苦永遠與人生長相左右的原因。

慾望滿足而覺得幸福,但短暫的幸福之後又有更高,更大,更多的慾望求滿足。而人與世界的局限性,終究不能無窮盡地滿足人的無窮慾望,所以不如意、不滿足、不幸、不快樂是人生的常態;快樂、幸福反而是短暫的。而既得的幸福很快習以為常,馬上有旁的匱乏,旁的慾求升起,又使人陷入新的渴望與不得滿足的痛苦之中。所以,痛苦反而是實在的(常在、永在、遍在),幸福卻是虛幻的(暫在、偶在、特在)。

至此,我們當明白,幸福是一種感受,不是任何具體條件本身。感受是變幻的、不確定的、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的。

我小時候有一次爬樹,爬到最高處,高興得不得了。這時候有一種自豪感與新鮮感,無疑是愉快的。但怎樣下來?頓時心慌、腳軟,快哭出來了。心中忽然後悔,既下不來,又不能跳下去,怕手腳折斷。這時候看到遠處在平地行走的小朋友,覺得好羨慕。心裡想如果我能下到平地,像他們一樣行走該是多麼幸福!但是等到擔驚受怕、連滑帶撞,下到地面之後,不到一分鐘,便一點也不覺得能在平地行走有何幸福可言。這就是「幸福」虛幻的本質。

身體沒有殘障的人,會因為四肢健全,耳聰目明而整天感到幸福嗎?失明的人若得到醫治而復明,其幸福感可能比一分鐘要長,比如說一個月。不過,我們絕對確信,他後來還是有無窮不滿足的苦惱使他不快樂。比如說他想發財而不成,或者失戀……。幸福感的虛幻是慾求無窮,永不滿足的人性所注定的。對於遇到山難或空難的人,再多金錢也不能使他感到幸福,他渴望的是脫險;饑餓的人,有一個饅頭吃便是幸福。所以,幸福是變幻無常,沒有標準,其內容因不同的時空環境與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與處境而千差萬別,幸福感是不確定的,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既然幸福不是追求具體條件所能得到,而且諸理想的條件,也永遠沒有完滿實現的可能。所以,要得到幸福,必應另覓其他的途徑。

幸福是永遠的追求 

人間沒有獲得幸福的秘訣,但可以有比較可靠的追求幸福的方向。就是不要奢望直接去攫取「幸福」。反而要不怕痛苦(匱乏的痛苦、慾求不得滿足的痛苦、人與世界的局限帶給人生的痛苦),而且要勇敢去面對痛苦,克服痛苦。

首先是降低物質慾望(肉體方面所需所求者),向超越物質的廣袤領域去作無限的追求。
其實,這是一切宗教教人擺脫痛苦,求取內心平安的根本方法。最嚴苛的便是某些宗教的「禁慾」。而宗教要人超越物質世界的追求便是「信道」。但這是不信教者所無法滿足與認同的。要做到像弘一法師破缽芒鞋到處化緣渡餘生,一般人絕對達不到;更多的人則不想選擇那樣取消生命樂趣的人生道路。那麼,我們還有什麼路可走?

如果我們不願捨棄人生的樂趣,仍眷戀生命,並對這個奇妙的宇宙與複雜繁富的人間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好奇心裡面包涵了熱愛、渴望知解與體驗等心理意圖),而我們還是希冀尋覓「幸福」,那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改變心態,必要毅然決然地立志做到:不畏痛苦,永遠的追求。

不如意、不滿足、不快樂既是人生的「常態」,要活在人生裡面,當然首先應該不畏痛苦,並且接受痛苦。所謂幸福,既然不是某些條件相加所能達成,也便說明不可能直接去獲得。幸福其實就是克服匱乏,戰勝殘缺,減除痛苦,創造希望的過程。這個過程必伴隨著痛苦,但你懷著成功的希望與憧憬,便有安慰與歡愉。在努力奮鬥中,要能欣賞、享受這個「過程」,不以「結果」的優劣來衡量努力追求的意義,才能達到「成固可喜,敗也欣然」的境界。

我們應改變一般人的想法。除去「幸福就是在世界上得到什麼」的心態,而代之以如何創造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如何把短暫、渺小的自我提昇、擴大,以此作為人生的目標。即以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生活為「幸福」的內涵。
我認為要達到這樣的人生,一方面要有所追求,一方面要有所寄託。

追求與寄託

主要是追求心智、情思的成長、擴大與豐富。知識的探求與文學、藝術的滋養,是主要的途徑,也即讀書與欣賞藝術。

讀書使我們知古今,知世界,了解文化與人生。讀書使我們的心靈與中外古今第一流的人傑溝通、對話,並擷取他們的智慧。而文學與藝術,則打開我們心靈的另一扇窗戶,使我們看到文藝的世界,也使我們更深入地領悟人生與世界的真相,與許多藝術大師發生心靈的共鳴。我們孤單、短暫、渺小的人生遂得以擴大、昇高。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知識與藝術能當飯吃嗎?老實說,人間若連這些都不值得我們讚嘆、仰慕,便再沒有更可珍貴的東西了;生而為人,沒有親炙過這些文化瑰寶,事實上是白跑這一趟人生。

首先是感情的寄託。愛情、友情、親情乃至關懷、同情一切人。其次是信仰的寄託。宗教信仰永遠是脆弱的人生的依憑。除了宗教的靈修,還可培養了服務、奉獻的人生觀。許多行有餘力的人做救濟、教育、護理的義工,這也可說是另一種宗教。第三,培養有興味的、良好的嗜好。比如:運動、釣魚、收藏、旅行、參加各種活動。第四,創造有意義的志業。

我認識一位退休的王璞先生,他長期自費做「錄影傳記」。我們都知道劉紹唐先生創辦「傳記文學」,蜚聲中外,對歷史的認識與研究有非凡的貢獻。王璞先生則專做影像的傳記,把當代有成就的文學家、藝術家,訪問錄影,為歷史留下生動的記錄。許多退休的人百無聊賴,日子難以打發。但是,創造性的人生總可以找到有意義的志業,在工作的過程中發揮生命的毅力與善美。而工作的成就嘉惠人間,又受到尊敬與感佩,自然有莫大的欣慰。

追求、努力,工作當然艱辛,但是幸福就在艱辛的追求中感受到生命的樂趣與價值。幸福就是在人生的匱乏、殘酷、不完美中創造希望,在追求希望的過程中克服並超越痛苦,幸福的感受便在心頭。所以,人生的痛苦實在是人類追求幸福的動因。這樣改變心態,對痛苦便有全新的認識。

如果我們能從各個層面深入了解幸福的真相,雖然不可能因而取得通往幸福的捷徑,但是,起碼不會因盲目的徒勞而招致不斷的失望。如果我們能不斷創造希望,幸福感便不斷產生。在往成功的目標奮進的過程中,希望與憧憬使我們興奮,而充滿無盡的願力,那便是幸福。
(二○○○年五月)
後記:本文由泰山文化基金會邀請的演講記錄修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