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命運: 羅洛.梅經典 (第3版) | 誠品線上

Freedom and Destiny

作者 Rollo May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由與命運: 羅洛.梅經典 (第3版):.探究內在的人格自由,讓人意識身為人類獨一無二的特質。重返生命搏鬥喧聲的競技場羅洛.梅(RolloMay)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探究內在的人格自由,讓人意識身為人類獨一無二的特質。 重返生命搏鬥喧聲的競技場 羅洛.梅(Rollo May)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身為心理治療家,卻出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面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 他從接受存在主義之後,就將自由存在的個體,作為致力達到的理想人格。他認為健康的個體既能表現自由,亦能勇敢面對自身的命運,本書即是他深刻思考自由與命運之間交錯依存關係的總結之作。 在本書中,他一方面爬梳「行動(存在)的自由」與「生命(本質)的自由」兩種自由的表現形式,後者是人面對命運時在內心所產生的深刻思考,這種內在的人格自由,即是作者所稱政治自由的基礎。另一方面,他認為命運最終的歸宿既是無可避免的死亡,但在此限度內,我們卻能做出自由選擇,迎接命運的挑戰。因此,要獲得人生中的喜悅與成就感,即必須勇於承接拋射於世的自由與命運之磨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羅洛.梅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1994年病逝於加州。重要著作包括:《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等。龔卓軍、石世明龔卓軍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及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現為該所博士班專任副教授。著有《文化的總譜與變奏》,譯有《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拉岡》、《空間詩學》,另合譯有《夢的智慧》、《傅科考》、《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石世明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校區臨床心理學碩士。目前擔任臨床心理師。著有《伴你最後一程—臨終關懷的愛與慈悲》,譯作包括《病床邊的溫柔》、《禪修的療愈力量》,並合譯有《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1〉自由與命運之間◎傅佩榮 〈導讀2〉一個人,多種生活◎林耀盛 〈譯序〉從政治自由到心理自由◎龔卓軍 〈作者序〉掙得自由,體察命運深意◎羅洛.梅 Ⅰ自由的危機 1 當前的自由危機 自由無可取代 自由的偽善現象 心理治療:讓人自由自在 2 一個男人的歷程 害怕放棄 承認命運 面對母親 小菲力普 憤怒是自由的通路 青衣少年 孤獨與重生 3 自由的動力 行動的自由,存在的自由 生命的自由,本質的自由 行動自由和本質自由之間有衝突嗎? 在自由中成長 4 自由的種種弔詭 大宗教裁判長 自由與反叛 自由即參與 5 論人的命運 從決定論到命運 何謂命運? 命運與責任 6 命運與死亡 生命苦短 巫術與命運之投射 命運與詩人 命運的用途 Ⅱ自由的歧路 7 當代的自戀現象 自我迷失之兆 如果我即是小我,我將得自由嗎? 納希色思與復仇的神話 8 沒有親密關係的性是自由? 從藩籬中解放 沒有感情的感官 情色力量的喪失 Ⅲ自由的特性 9 停頓之重要 無言之言 時間與停頓 創意與象徵 空閒與停頓 心靈與自我 冥想與神聖的空 10自由帶來的暈眩 焦慮與停頓 焦慮與探索 焦慮的預言者 教條是對自由的恐懼 11 生病和健康裡的自由和命運 西方醫學與大變革 西方醫學中針灸與東方的影響 生病與健康之間的平衡 Ⅳ自由的果實 12 生命的復甦 自由與人類靈性 真誠的神祕主義者 慈悲與邪惡的意義 寬恕與悲憫 13絕望與喜悅 絕望的價值 絕望在治療中的角色 絕望與喜悅之間的聯繫 喜悅之道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由與命運: 羅洛.梅經典 (第3版)
作者 / Rollo May
簡介 / 自由與命運: 羅洛.梅經典 (第3版):.探究內在的人格自由,讓人意識身為人類獨一無二的特質。重返生命搏鬥喧聲的競技場羅洛.梅(RolloMay)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601654
ISBN10 / 9863601659
EAN / 9789863601654
誠品26碼 / 2681950262007
頁數 / 40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掙得自由,體察命運深意
今晨,我和一位友人划著獨木舟,徜徉在新罕布夏州一方靜謐絕晨的湖上。湖面上唯有的漣漪,來自一隻藍蒼鷹。牠從一片水蓮中振翅,緩緩起飛,飛向沼澤更遠更深處,絲毫不為獨木舟所擾。萬般寂靜裡,湖水、森林和山頭都籠罩在一派不可思議的和諧平靜當中,友人卻意外提起,今天是獨立紀念日。

不論有什麼喧囂的慶祝活動在進行,似乎都離這片寧靜之域好遠、好遠。生活在美國東北新英格蘭的人,腦海裡不時會浮現北地古教堂(Old North Church)鐘樓上懸吊的燈籠、邦克山(Bunker Hill)〔按: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次重要戰役即邦克山戰役,美軍在邦克山附近的布里德山(Breed’s Hill)重創英軍,作者在此提到位於波士頓國家歷史公園中的邦克山和北地古教堂,有隱喻自由發生地之意。〕和新英格蘭農民的槍聲,這些形象註定要傳遍全世界。

政治的自由誠然值得珍惜,但要讓政治自由歷久彌新,卻有賴於創建國族的個別人物內在的人格自由。國族的自由不可能來自盲從者,自由的國族不可能由機器人組成。本書立意闡釋這種內在的人格自由,它乃是政治自由的基礎。我在下文中提到政治自由時,大體上乃是做為人格自由的例示。

這種人格自由,讓我們真誠思考、感受和說話,也讓我們意識到這樣做是身為人類獨一無二的特質。這份自由雖然與個人的命運始終形成弔詭關係,卻是愛、勇氣、誠實這些人文價值的基礎。自由便是我們與自身命運的關聯方式,而命運之所以饒富深意,只因為我們擁有自由。我們在與命運拉扯徐行,以掙得自由之際,我們的創造力和文明於焉誕生。

羅洛.梅 一九八一年七月
新罕布夏,侯德尼斯(Holderness)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1 當前的自由危機

人類的最終目標……在於運用其力量,與一完整而持續的整體發展出至高無上的和諧關係。想要達成此一發展,最首要而不可或缺的條件,便是自由。
──卡爾.馮.洪波特(Karl von Humboldt)

自由,說穿了,就是已經沒什麼好損失的了。
──克里斯多弗遜與佛斯特(K. Kristofferson and F. Foster)《我和巴比.麥姬》(Me & Bobby McGee)

人類有史以來,自由(freedom)就不斷教人震驚,它被成千上萬的人視如珍寶,願意為它犧牲性命。對自由的熱愛,不僅出現在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物身上,譬如為了信仰自由而死的喬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以及面對宗教裁判時,仍對自己喃喃低語地球真是繞著太陽運行的伽利略(Galileo),這種對自由的熱愛,也出現在不知名的芸芸眾生身上。自由必定具有某種深刻的意義,跟人類的「核心」有某種根本的關聯,才會成為人們獻身的目標。
至今,許多人仍認為他們和他們的國族應有為自由而死的準備。這種情感以愛國主義的面貌出現。另外一些人,雖然認為政治上的自由並不值得我們為之一死,卻依然認為心理與精神上的自由乃神聖不可侵犯,人有權利思考,有權採取自發的態度,應免於受到像小說《一九八四》那樣的精神監視。從有史以來到本世紀的自由示威遊行到抗議種族隔離(freedom rides),自由出現了千百種意涵,也得到各式各樣的證明,自由的信條被認為超越了生命本身。
只要對許多秀異的人物稍有了解,我們便會發現,在過去,用易卜生(Henrik Ibsen)的話來說,自由至少是「我們最美好的寶藏」。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則被這樣的事情深深打動,人們寧願「忍受飢餓、烈焰、刀劍和死亡,只為了保持其獨立自主。」他接著說,關於自由,人類「犧牲了享樂、休閒、財富、權力,連命也賠上,以保留這項獨特的利益。」康德(Kant)也加入了為自由辯護的行列,以駁斥這樣的論調:法國大革命造成的恐怖暴行,證明人群大眾根本不配擁有自由。康德寫道:「對那些在某一人的控制之下,並有權令他們永遠失去自由的人們來說,要他們接受自由毫無價值這樣的信條,就等於在冒犯上帝的權柄,上帝創造人,本欲令其自由。
謝林(Schelling) 也同樣熱烈地為自由辯護,「如果在所有知識的基礎上,某些事情沒辦法自力保有自身,那麼所有的知識都屬罔然,」而「自由……便是此等至要之事。」他又寫道:「哲學……乃一自由人之純粹產物,而哲學本身便是自由之行動……所有哲學的第一設準,便是依其特有的觀點自由行動,其必要性就如同……幾何學的第一設準,畫出一條直線。幾何學家很少花力氣來證明這條直線,哲學家也很少費心證明自由。」換句話說,自由的真相乃不證自明的,它是一項不能讓渡的權利。
稍後,我們雖然會對自由的一些實證定義加以審視,但值得注意的是,謝林認為自由的乃是一項不證自明的公理,即使我們要思考、要討論,都得預設自由,因此,自由無需任何證明。若要有能耐去體驗到敬畏與驚奇,去想像和寫詩,去認識科學理論和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得預設自由。人類要有反省的能力,這些體驗都不可或缺。事實上,當代世界中,有一位與謝林才幹相當的知識份子以撒.柏林爵士(Sir Isaiah Berlin)曾說過,「人類史上,幾乎每一位倫理學者都曾歌頌過自由。」
為何會有這些連篇累牘的頌辭?為何自由要被如此尊崇,好像世間已沒有任何更值得獻身的事了?


自由無可取代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瞭解自由的無可取代。人類生活經驗中,其他類型的事實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心臟跳動,眼睛看見,它們依其自然本性而各行其是。若我們舉出非身體機能的事情,譬如以價值來說,我們會知道真(truth)的特性是什麼,諸如盡可能貼近事實陳述事情,我們也知道美(beauty)的價值有何意義和特質。這些事態各依其特性,作用於人類身上。
那麼,自由的特性又是什麼?在本質上,自由的特性顯然不是既定、現成之物,其作用正在於改變其特質,變成某種全然不同於任何它所曾是之狀態。自由是發展的可能,是個人生命的提升;自由也是退縮不前、自我封閉、拒絕成長、自暴自棄的可能。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主張,「自由的本性,便是自我決定。」這種無可取代的特性,使得自由與人類生活經驗中的其他實在有所不同。
自由的另一項獨特之處,在於它是所有價值之母。如果我們認真思考諸如誠實、愛、勇氣等價值,我們會發現,很奇怪,它們的價值都無法跟自由比擬。因為,其他價值要獲得安置,首需自由,它們仰賴自由而生。
以愛的價值來說,如果我知道某人的愛不是出於某種程度的自由付出,我怎麼可能重視這份愛呢?究竟是什麼讓這份所謂的愛,跟純屬依賴和順從的行為有所不同呢?賈克.艾拉爾(Jacques Ellul)寫道,「由於愛只能在自由之中具體成形,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會愛,愛是對他人的意外發現,也是為此人付出任何心血的準備。」
再以誠實的價值來說,弗蘭克林(Ben Franklin)到處宣揚他的倫理原則:「誠實為上策。」但是,如果誠實是上策,重點就不是誠實,而是把生意做好的策略。一個人有自由不隨著自己或自己公司的金錢利益而起舞,這才是誠實的真義。除非誠實預設有自由,否則誠實就失去了它的倫理特質,除非勇敢不是因某人強制脅迫所生,否則勇敢將毫無價值。
因此,自由已不只是一種特定價值:它突顯了價值活動的可能條件,它本是我們任何價值活動的能力基礎。沒有自由,任何價值都無法名副其實。在這個公共福祉關懷與私人榮譽關懷分裂的時代,在這個價值讓位的時代,(如果我們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想要有所改善的話,)首先必須回頭處理我們與所有價值根源──自由──的關係。這也正是為什麼自由如此重要,成為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因為,不論案主發展出什麼價值,都必須基於他的自主經驗、個人勢能感與可塑感,這些感受,都必須基於他在心理治療中想獲得的自由。
自由永無止境地重新創造自身,賦與自己新生命。我們已經了解,自由就是超越其自身特性的能耐,「超越」(transcend)這個已被濫用的字眼,最足以描述其狀態。我們不禁開始讚嘆我們的先人,他們將自由的魅力變得多麼迷人,如同不死鳥般奮力拚搏、浴火重生。我們也不禁開始體會到自由的危險。人們會堅持要求自由,珍視它,不斷嚮往它,如果無法立即享有自由,他們不惜與別人開戰,必要的話,甚至為它而死。根據米爾頓.羅奇區(Milton Rokeach)的統計研究,時至今日,大多數人的價值順位中,自由還是佔有最高的位置。
古希臘羅馬時代,自由市民與奴隸間的極端差異正在於此,美國蓄奴時期的南方,差別也在這裡。在生理方面,奴隸可能被照顧得很好,吃得飽、過活有餘,事實上,甚至比他們恢復自由身獨立過活還過得更溫飽。但是,他們卻失去了「不可讓渡」的人權,無法公開伸張他們的信念,甚至不能與他們的主人信仰相左。 跟著主人的姓氏,就是這種根深柢固主從關係的顯現,這跟自由市民比起來,真有天壤之別。我們都記得電視影集《根》(Roots)的主要角色,費了多少工夫,才能夠把他們的原有姓氏,可憐兮兮地留在自己的墓碑上。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婚姻裡面,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的攻擊目標。
每個人都明白,附屬在主人之下,對奴隸的人性尊嚴有多大的打擊,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其實,這也對主人造成相仿的打擊效果。擁有奴隸的人所受的奴役,跟他的奴隸沒什麼不同,蓄奴讓雙方的自由蕩然無存。然而,即使是生活條件比較差,人們也寧願選擇過自由人的生活,而不願成為被妥善照料的奴人。盧梭曾經告白,「自由的人們推倒守護他們,讓他們免於受壓迫的石像」,這樣的狀況,讓他不知所措。
個人自由的無可取代,雖然在歷史過程中歷歷可數,卻一直到了存在主義,才將自由做為其哲學的核心概念。謝林這位存在主義的先行者,他曾一再強調「人類生而為行動,而非沈思,」 他更強烈主張,「哲學的起點與終點乃是──自由。」當代的存在主義者認為,現代生產裝配線對個人人格的物化,乃是對自由最嚴重的威脅。沙特(Jean-Paul Sartre)的戲劇《群蠅》(The Flies)裡,由於宙斯想強加其權威於奧瑞斯提斯(Orestes)而不成,便惱羞成怒地咆哮:「目中無人的兔崽子!我不算是你的主子嗎?你不想想,誰創造了你?」奧瑞斯提斯反擊道:「是你!但是,你錯就錯在,不該讓我自由。」之後,奧瑞斯提斯總結了這一切,他高喊:「我就等於我的自由!」沙特要補白的重點是,自由不僅是人類的根本需求,其實,成為一個人跟擁有自由,根本就是同一回事。
自由與存在的同一,可以由一個事實證明:我們做抉擇的當下,都會實實在在地體驗到自己的存在。當一個人斷言「我能夠」、「我選擇」或「我將要」時,他就會感受到自身的意義,因為,奴隸是不可能下這類斷言的。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寫道:「在抉擇的行動中,藉由我一本初衷與自然自發的自由,我第一次親自體認到我的真實自我。」「只有自由,存在才屬真實……自由乃是……存在的本質。」「只有我施行我的自由的時候,我才完全屬於我自己。」「成為自由,就等於成為自己。」
雖然我們曾經說,自由就是變化的可能,但自由也包含了保持本色的能力,但是,保持原樣並不等於考慮改變或拒絕改變。更有甚者,我們會說明,這種變化不能跟為了改變而改變混為一談,也不能跟為了逃避而改變混淆。因此,美國年輕人經常把任性和真正的自由掛在嘴邊,其實是嚴重的混淆。索忍尼辛(Solzhenitsyn)以其英雄行徑爭取到了自由,也贏得了談論自由的權利,但我認為,他下面的講法很有問題:

自由!就是十四到十八歲的青少年,耽溺在他們的無所事事和玩樂之中,而不必振作鼓舞、完成精神成長。自由!就是健康的成人會不想工作,靠社會救濟過日子。

索忍尼辛的辯辭,把任性、不負責任和自由混為一談。他不知道,他的同胞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說得好,自由總是形成弔詭。
任性就是沒有命運的自由,就像夜晚之於白晝,真正的自由,不可能毫無限制。稍後我們會明白,自由就等於你如何面對你的限制、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投身於你的命運。希臘神祇普洛提烏斯(Proteus)能夠不斷變形,以免於被別人定形,祂可以視為我們八面玲瓏過日子的一個象徵,但是,祂從來不被人視為自由的象徵。
即使有人否認自由,他們也預設了自由。換句話說,在否認自由的這個行動裡,他們的否認若要被當真的話,不能仰賴純粹的偏見或當天想到了什麼,而是必須依賴大家能否接受或拒絕他所提出的客觀基準。然而,如果我們不把這種「接受或拒絕」的能耐稱為自由,我們又能怎麼樣稱呼它呢?我們稍後會討論的一種觀點──決定論(determinism),其實也必須以自由為前提。就此而言,決定論的信念乃是人類自由的一部分,是人類自由使之成為可能,就如同黑暗使得光亮足以讓人識別一般。
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下結論:自由是人類尊嚴的根本要件。就此,洪波特一針見血地指出:「對人類本性的內在尊嚴寄予最深的尊重感,使我自身感到通體生氣蓬勃,然而,唯有自由,足堪與此尊嚴相稱。」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哲學家皮科.德拉.米蘭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la)也將自由與人類尊嚴視為同一回事。他這樣描繪創造者:

非天亦非地,非不朽者、亦非平凡如吾人者創造了您,您擁有自己的意願與榮耀,因而擁有了自由,成為您自身的創造者、建造者。唯有仰賴您自身的意願,我們才能讓您成長、發展。您自身蘊育著宇宙生命的起源。

人類尊嚴的基礎在於自由,而自由的基礎,又在於人類尊嚴。兩者相互預設了彼此。
然而,文藝復興時代的皮科,他可以大膽運用我們這個時代難以理解的字眼,譬如「自由意志」(free will)。依傳統的意義而言,「自由意志」乃是爭論經年、卻毫無建樹的一個概念。人類的自由遍及其整體,而非其部分,譬如其意志。當然,意志是很重要,我們稍後在強調自由即是說「我將要」、「我能夠」的能力時,會提到這一點。但這個「我將要」指的不是一個既有的技能,好像已經包含在「自由意志」當中,「我將要」的來源是整體的自我,包括自我的種種分歧樣貌,諸如運動個人肌肉的自由、想像的自由、做夢的自由、自我奉獻的自由,事實上,這包含了人類的整體存在。即便是不相信自由意志的相關能力,這種不信,本身也是在行使自由。
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Malinowski)曾經說:「自由乃是『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其基礎是個人抉擇、自由契約、自發的努力,亦即個人的自發創造。」
齊克果(Kierkegaard)在一百五十年前亦說過,自由即可能性,至今,這依然是自由的最佳正面定義。艾蜜莉.狄瑾遜(Emily Dickinson)在一首詩中亦對此有所直觀:

我住在可能之屋裡——
比陳腔濫調住起來寬敞——
不僅窗戶為數較多——
門面品質亦復優越——

每個房間都像雪松所造——(譯按:雪松用以製箱、傢俱、鉛筆)
任何目光難以侵入——
還有一幢恆久耐用的複折屋頂
讓天空在此亦得折腰


(全文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結合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個案、當代文化現象、人類共同宿命等題材,勾畫一幅立足於真實人性的藍圖。
.深刻思考自由與命運之間交錯依存關係的總結之作:自由是我們與自身命運的關聯方式,命運之所以饒富深意,只因為我們擁有自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