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橄欖樹 | 誠品線上

Mornings in Jenin

作者 Abulhawa, Susan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哭泣的橄欖樹:薩依德巴勒斯坦論述的體驗版具備文字上的深度與力度獲得2007年「美國書訊獎」歷史小說類大獎(USABookNews-Winner2007BestBook/HistoricFiction)當你進入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薩依德巴勒斯坦論述的體驗版 具備文字上的深度與力度 獲得2007 年「美國書訊獎」歷史小說類大獎 (USA Book News-Winner 2007 Best Book/Historic Fiction) 當你進入到本書的核心,它將讓你心潮澎湃,為你所不知道的苦難世界同苦同悲,也為你打開了世界另一面向的一扇窗 無數個黑夜 裹我以深沉的憂傷 衝擊我,考驗我,有如 夾帶悲愁的巨浪 多數美國人無法像我們這樣愛。關鍵在於他們活在安定安全之中,活得太淺,很難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們所活過的那種深度。 我們悲傷,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喪失,我們的家人就和死亡一樣,唯有躲開你,才會使你幸福,--- 如果薩依德的巴勒斯坦論述,讓世人瞭解了他同胞們痛苦的處境,那麼這本書可以說是薩依德論述的體驗版。 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扣著幾次歷史事實如1948猶太建國、1967的6日戰爭、1982夏提拉(Shatila)與薩布拉(Sabra)難民營大屠殺、1983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攻擊案、2002階林屠殺…等,六十年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歷史寫成本書。她透過書中人物,讓讀者看到了他們的惶惶不可終日,並揭露了巴勒斯坦歷史上的血腥路標。 本書的原始材料都是歷史事實,作者將虛構與文獻加以揉合的手法,正是本書的力量之所在。 英國泰唔士報(TheTimes UK News)在2010 2 6的評論 很值得提出參考:《哭泣的橄欖樹》絕不耽溺於種族情結,更不偏向種族主義。受苦與犧牲並未成為特定訴求的符碼,勿寧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成就之一。這本小說的寫作,其行文詩意,是現代阿拉伯寫作的特點。作者掌握了阿拉伯語的細緻慇勤與充滿意像的特點,揮灑其所謂的「阿拉伯之舞」,可說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2009年新年前夕爆發的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事件,意外地使這本小說受到擅長發掘新人作家的出版集團Bloomsbury的注意。打造過《英倫情人》、《哈利波特》、《追風箏的孩子》等國際重磅暢銷書的Bloomsbury,信心滿滿地簽下這本小說的英美兩地英語翻譯權,比照《追風箏的孩子》的行銷規格,在2010年2月給這本小說一個新的名字MORNINGS IN JENIN,上市發行。 故事在海法附近的艾因霍村揭開序幕,以阿布赫傑一家人與橄欖種植為核心,一九四八年「大禍臨頭」。在西方國家支持下,猶太復國份子入侵,佔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家園與清真寺。村莊遭到攻擊,村民被迫流放,蒙受損失、流離與羞辱之苦,最後落腳在難民營,階林。走到這一地步,「睜開眼睛,難民惶惶不安地發現,他們正慢慢地被人從這個世界上抹掉」。猶太人以各種手段斷絕他們的生機,其用心與納粹德國無異。 艾因霍(Ein Hod)村的一家巴勒斯坦人被趕出世居祖宅的那一天,一個名叫伊士瑪的新生嬰兒,遭到一名以色列軍人擄走,成為猶太人的兒子,取名大衛。 伊士瑪丟失後,他的母親達妮亞生下女兒阿梅爾。《哭泣的橄欖樹》便是在敘述親兄妹阿梅爾與大衛,從敵對到相認的曲折故事。 在階林難民營中出生,阿梅爾一生下來便被丟入一個不斷喪失的世界,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失去國家民族。但在殘缺的人生中,每天黎明,父親為年幼的女兒朗讀,讓她覺得自己擁有的愛「大如海洋及其全部游魚」。但另一方面,卻又活在母親患難人生的哲學中:「無論什麼感受,緊鎖放在心裡」,大悲大喜皆不形於色。 阿梅爾的一生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六十年衝突的縮影,從階林到耶路撒冷,到黎巴嫩,到陌生地美國,到重返階林,傷痕與恐懼,親情與愛情,步步血淚,其間有仇恨,有寬恕,有大愛。 《哭泣的橄欖樹》是小說但也是歷史,人物雖屬虛構,場景都是真實,也是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顛沛流離的故事。她是巴勒斯坦人,出生於6日戰爭的1967年,故事跟著她苦難的生活-----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這幾乎就是她個人的傳記,也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傳記。同時也揭露了九一一紐約雙子星大樓事件背後令人淌血的動因,揭開了新聞頭條底下不為人知的真相,為現代世界一場活生生的政治衝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一本好書,震撼人心卻又令人心碎。」 --《北非情人》作者/ESTHER FREUD 「又一部改變人們想法的歷史著作。」 --LIBRARY JOURNAL 「以絕對的真實與無盡的愛心,《哭泣的橄欖樹》濃縮了整個巴勒斯坦的命運。」 --This Side of Peace:A Personal Account作者/HANAN ASHRAWI 「一部細膩、優美而發人深省的小說,Abulhawa筆下的故事,無論在文學上或歷史上,其成就均不可等閒視之。」 --PUBLISHERS WEEKLY 「本書之偉大一如《簡愛》﹝Jane Eyre﹞:寫我的一生,寫她從頭至尾的一生,裡面有她的家人與她的心路,她的同胞與她的土地。讀每一頁,你都有她隨行。」 --CARMEN CALLIL 「Susan Abuhawa的聲音發自肺腑,每個字都有血有淚,無非是要尊重歷史並承認事實。本書是一趟「巡禮」,等著接待各種各樣的讀者,包括已經開悟的、不明就裡的,特別是那些足夠幸運活在平安之中的人。 --HANAN Al-SHAYKH 「《哭泣的橄欖樹》筆力萬鈞且帶感情,深入洞察以色列建國以來,巴勒斯坦人所遭受的痛苦。Ablhawa引導讀者走過重大創傷,筆鋒既有激奮也見柔情,所描畫的浮世繪,充分刻畫人情與獸性、無私與自私、恨與愛之互為表裡。 --MICHAEL PALIN 「《哭泣的橄欖樹》絕不耽溺於種族情結,更不偏向種族主義。受苦與犧牲並未成為特定訴求的符碼,勿寧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成就之一。這本小說的寫作,其行文詩意,是現代阿拉伯寫作的特點。作者掌握了阿拉伯語的細緻慇勤與充滿意像的特點,揮灑其所謂的「阿拉伯之舞」,可說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英國泰唔士報(TheTimes/UK News)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巴勒斯坦人,一九六七年出生,一出生就成為六日以阿戰爭的難民。自幼顛沛流離,住過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青少年時期移民至美國後接受寄養制度的安排,在北卡羅萊納州長大,就讀費佛大學(Pfeiffer University),並在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取得營養學碩士學位。蘇珊對西方媒體看待以巴衝突的報導感到失望,經常投書報紙的論壇版,她的文章見於許多報章雜誌。創辦非政府組織「巴勒斯坦園地」(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與各個難民營為兒童建設遊樂場,捍衛占領區內巴勒斯坦兒童的遊戲權。作品常見《紐約日報》(New York Daily News)、《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及其他出版品與文選。■譯者簡介鄧伯宸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譯作有《影子大地》、《孤獨的聆賞者》、《族群》、《綠色全球宣言》、《邱吉爾的黑狗》、《美的濫用》、《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等,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國際媒體相關推薦 人物關係表 序曲 階林.2002 1.大難臨頭1收成.1941 2亞里.柏爾斯坦.1941 3貝都因壞女孩.1940-1948 4別離.1947-1948 5「孩子,我的孩子!」.1948 6耶亞返家.1948-1953 7阿梅爾出生.1955 2.災難8大似海洋,多似海中的游魚.1960-19639廚房中的地洞.1967 10四十天之後.1967 3.大衛的傷疤11祕密,有如一隻蝴蝶.1967 12約瑟,孩子.1967 13莫希的美麗魔獸.1967 14約瑟,男人.1967 15約瑟,囚犯.1967 16兄弟重逢.1967 17約瑟,戰士.1968 18越過第一行桃樹.1967-1968 19約瑟走了.1968 20英雄.1967-1968 21草草收尾.1969 22告別階林.1969 23孤兒院.1969-1973 4.陌生地24美國.1973 25約瑟來電.1978-1981 5.心繫貝魯特26麥吉德.1981 27信.1981 28「是的」.1981 29愛.1981 30一個永恆的故事.1981-1982 31重返費城.1982 32永遠未經證實的故事.1982 33哀哀子民.1982 34無助.1982-1983 35花之月.1983 36復仇者約瑟.1983 6.我們之間37牆女.1983-1987 38這裡、那裡、他方.1987-1994 39大衛來電.2001 40大衛與我.2001 41大衛的禮物.2001 42我的兄弟,大衛.2001 7.我的祖國43亞里.柏爾斯坦博士.2002 44抱緊我,階林.2002 8.結束與開始45女兒的愛.2002 46天意.2002-2003 47約瑟,巴勒斯坦的代價.2002 後記 內容簡介

商品規格

書名 / 哭泣的橄欖樹
作者 / Abulhawa, Susan
簡介 / 哭泣的橄欖樹:薩依德巴勒斯坦論述的體驗版具備文字上的深度與力度獲得2007年「美國書訊獎」歷史小說類大獎(USABookNews-Winner2007BestBook/HistoricFiction)當你進入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513299
ISBN10 / 9866513297
EAN / 9789866513299
誠品26碼 / 2680523104003
頁數 / 38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曲Prelude

階林‧二○○二
(Jenin在巴勒斯坦領土北邊的一處難民營)

阿梅爾想要更靠近一點看清楚士兵的眼睛,但他的自動步槍槍口抵住了她的額頭,使她無法如願。但她其實已經靠得夠近,近得可以看出他戴著隱形眼鏡。她想像著士兵穿好衣服要出來殺人之前,靠近鏡子把鏡片塞進眼睛裡的模樣。真奇妙,她心裡想,在這生死的一線之間,妳居然會想這種事。

她心裡又想,她,一個美國公民,若遭到殺害,官員們或許會把它看成是「意外」,表示遺憾了事。或者,根本就把她的生命終結看成是「戰爭附帶傷亡」的殘屑,不值一提。

一顆圓滾滾的汗珠,從士兵的眉毛往下落,流經臉頰。他拚命眨眼睛。她那樣盯著他,看得他極不自在。他殺過人,但從來沒有和要殺的人這樣面對面過。這一點,阿梅爾看得出來,殺戮重重中,她感覺得到他的那縷不安的靈魂。

真奇妙,又來了,我居然不怕死。或許是從士兵眨動的眼睛,她知道自己會沒事。

閉上眼睛,重生,冷冰冰的鋼鐵仍然抵住她額頭。記憶拉著她往回走,一直往回拉,回到一個她從未認識的家。


1大難臨頭
EL NAKBA(the catastrophe)

1收成.一九四一

許久以前,歷史還沒有翻越山頭闖進來把現在和未來搗碎,風也還沒有一把抓起土地的一角抖落它的名字和角色,阿梅爾尚未出生,那個時候,海法(Haifa)東邊的一個小村莊,靜靜敞開著,活在無花果、橄欖樹與陽光中間。

天還未明,整個艾因霍(Ein Hod)村,只有小嬰兒依然沉睡,村民正準備晨禱,每天五次禮拜中的第一次。月亮低垂,欲滿還缺,宛如一枚鈕釦,緊緊將天地別到了一塊兒。甦醒的肢體伸展,清水沖掉睡意,睜開充滿希望的眼睛。禮拜前的淨身,口唸律法,喃喃散入晨霧,眾口悠悠,齊聲頌讚唯一真神阿拉和先知穆罕默德。今天是橄欖收成季節的第一天,為了表示特別的敬意,所以禱告在戶外舉行。逢到這樣重要的日子,那肯定是要爬到岩山上去,抱著一顆虔敬的心。

如此這般,傍著小生命們黎明前的合奏,蟋蟀的鳴叫,鳥雀的騷動,還有不久也加入的公雞,月光下,村民在跪毯上祈禱,總不外乎請求寬恕自己的罪行,當然也不免另有所求,各懷心事,口唸:「我主阿拉,讓的旨意行在今天,我的順從與感恩都歸於。」然後西向進入果園,高高踏出腳步,避開仙人掌的尖刺。

每年十一月,收成季節的來臨都給艾因霍村帶來新的生機,哈山他爹耶亞打從骨子裡感覺到了那股活力,一大早就帶著家裡的男孩子出門,吆喝著他們趕在鄰居的前頭,好搶個一年一度的頭香。偏偏鄰居也懷著同樣的心思,才不過清晨五點,早早就展開了收成。

耶亞看一眼妻子貝西瑪,有些難為情,吞吞吐吐說:「哈山姆媽,明年,我們一定比他們早。只要比那個沒牙的老傢伙薩勒姆早一個小時就好。一個小時就好。」

貝西瑪小心翼翼頂著放有油布與毯子的籃子,眼珠子轉了轉,心裡卻想,老公哪一年不是這樣發憤圖強的。

當黑暗的天空讓位給晨曦,亮花花的陽光下,收成那高貴果實的聲音自巴勒斯坦的山中升起。果農揮棍重擊枝條,眾葉簌簌,果實紛紛落到放在樹下的油布上與籃子中,撲通有聲。男人賣力工作時,女人唱著傳唱了數百年的老歌,兒童嬉戲著,每當妨礙了收成,免不了會引來母親的一頓好罵。

耶亞停下來,按摩著脖子上的痠痛,心想,眼看就要正午了,太陽已近天頂。渾身都給汗濕透了,站在自己的土地上,一個堂堂男子,一般阿拉伯農民的裝束,頭裹黑白格子頭巾,袍子摺邊塞到腰帶裡。耶亞環視著壯麗的景色。苔綠色的野草沿山直奔而下,越過岩石,團團圍住群樹。圍欄盤旋上山,有些是他以前幫忙祖父整修過的。回望哈山和達維希,隨著每次揮動棍子擊落橄欖,只見袍子底下他們的胸膛肌肉起伏。啊,我的兒子!耶亞心中不由得一陣得意。儘管肺部有毛病,哈山倒是長得越發強壯了。

孩子們各據一樹,繼續在對面工作,他們的母親則跟在後頭,拖走新收橄欖的籃子,晚些時候送去榨油。耶亞可以看見在鄰近果園工作的薩勒姆。沒牙的老傢伙。耶亞忍不住笑了,其實薩勒姆還比自己小上幾歲,倒是這個鄰居卻一副充滿智慧的氣質,加上老祖父般的耐心,全都寫在多年來戶外生活刻畫出來的臉龐上。麥加朝聖回來,從此又多了個名號:朝覲者薩勒姆,這頭銜使得他在資歷上更長過了耶亞。到了傍晚,兩個朋友就會一起抽著水煙袋,爭論著誰工作得最辛苦,誰的兒子最結實。「這樣厚臉皮,難道不怕下地獄?你這個老男人。」耶亞邊說邊將煙管送進嘴裡。

「老男人?你才比我老哩,怪老頭。」朝覲者薩勒姆頂回去。

「至少我的牙齒都還在。」

「好呀,把板子拿出來,看看到底是誰強。」

「你又來了,厚臉皮,你老子的孬兒子。」

兩個人就這樣呼嚕著水煙袋,每年都會你來我往地爭論著,總要弄到老婆三
催四請了,否則絕不罷休。

*****

「你是明白的,我實在不願意你大老遠跑到耶路撒冷去。」耶亞對哈山說。「圖卡蘭(Tulkarem)就那麼幾公里遠,汽油又那麼貴,就是去海法(Haifa),也還近些,買賣也不見得就差。誰知道什麼時候會撞上個躲在暗處的狗兒子猶太復國分子,或是冒出個英國鬼子攔你的車,幹麼非要走這一趟不可?」但做老子的其實心裡有數。「跑那麼遠,就是為了會亞里?」

「老爸,人家答應他了嘛。」哈山回他的父親,語帶懇求。

 哈山看著弟弟在沒上鞍的馬背上飛馳,頭巾緊裹,後面露一截尾巴扯住風。
方圓數哩之內,達維希是最好的騎士,或許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而堅弩則是哈山所見過跑得最快的馬。

一路上塵土飛揚,大地升起,林木寂寂,空氣中瀰漫柑橘和野鳳仙的花香。哈山打開母親每天都會為他塞滿的袋子,沾一滴她親手調製的黏稠混合液,放到鼻子前面,他那犯氣喘的肺使出最大能耐猛吸。血管中氧氣充溢,他翻開一本書,那是亞里的母親──柏爾斯坦夫人──叮嚀他要仔細研讀的。


2亞里.柏爾斯坦.一九四一

亞里在大馬士革門等候,四年前,他們就是在這兒認識的。他父親是德國教授,早早就逃離納粹,在耶路撒冷安頓下來,一家人租了間小房子,房東是個有名的巴勒斯坦人。

一九三七年,兩個男孩開始交往。兩個人的初識是在巴別亞茂(Babel Amond)市場,一台滿載新鮮蔬果與油罐的手推車後面。當時哈山坐在那兒,正讀著一本阿拉伯詩集。一個猶太小男孩,大大的眼睛,靦腆的微笑,朝著他走過來,一條沒有治癒的腿,走起來一跛一跛,一件破損的納粹「褐衫黨」制服。只見他掏出一把折疊式小刀,切開一個買來的大紅番茄,自己留一半,另一半給了哈山。

「我是亞里,亞里.柏爾斯坦。」男孩說。

「日安!」哈山勉強搬出自己極有限的非阿拉伯語,挪出空間讓男孩坐下。亞里的阿拉伯語,拼拼湊湊也只是可以應付而已。但兩個人很快就在彼此的不足中找到了共同的話題。

「我是哈山。哈山.耶亞.阿布赫傑。」

「一切平安。」亞里用阿拉伯語回答。然後指了指,用德語問:「你讀的什麼書?」

「書。」講的是英語。「這本書。」

「是。」英語。「Kitab。」書,阿拉伯語。「是。」兩人相視而笑,咬一大口番茄。

就這樣,在納粹陰影籠罩的歐洲,在阿拉伯人與猶太人日趨分歧的家鄉,一段友誼誕生了,且因十二歲的天真,加上書中詩意的孤寂,以及對政治的冷感,這段情誼始終穩固。

戰爭將兩個朋友拆散,數十年過去了,哈山跟自己最年幼的孩子,一個名叫阿梅爾的小女孩,談起童年的朋友。「他就和兄弟一樣。」哈山邊說著邊闔上一本書,那是童年時候的一個秋天,亞里送給他的。

哈山的身體雖然發育得極好,十二歲時卻是個病娃兒,每次呼吸,肺部都會嘶嘶作響,逼得他根本打不進男生的圈子,更和粗野的遊戲絕了緣,而亞里的跛腿也成了班上同學無情的笑柄。兩個人都有著退縮的個性,卻在對方身上認出了自己,正當青澀年歲,躲在自己的世界和語言中,在詩人、散文家與思想家的書頁中找到了避風港。

偶一為之的耶路撒冷之行,本來是樁極為無趣的事,後來卻成了期待不已的每週之旅,因為哈山發現亞里會等在那兒,然後兩人互相教學,「蘋果」、「橘
子」、「橄欖」,阿拉伯文、德文與英文。他們練習著,「洋蔥一磅一披索,太太」。躲在手推車成排的水果與蔬菜後面,他們嘲笑阿拉伯的城市孩子。他們做作的言談與自命不凡的衣著,在哈山和亞里的眼中,不過是對英國人的奴性崇拜而已。

亞里甚至開始在週末穿起阿拉伯的傳統服裝,經常跟著哈山回去艾因霍村,說說唱唱完全融入了阿拉伯旋律,吃吃喝喝也徹底融入了阿拉伯風味,對於他朋友的語言與文化,他的掌握到了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步,這和他日後成為希伯來大學的終身教授可說有著絕大的關係。同樣地,哈山也學會了講德語,在柏爾斯坦博士的書房中吃力地閱讀了大量英文書籍,並對猶太教傳統有了深入的了解。

哈山對兒子付出的友誼,柏爾斯坦太太感念在心,對哈山極好,而貝西瑪也以相同的母愛接納亞里。儘管兩個女人從未謀面,透過各自的兒子卻熟識了彼此,每次,孩子要回家了,無不是滿載食物與特產,這習慣甚至變成了哈山與亞里極不甘願卻要忍受的苦差事。

***

「嘿,兄弟!」兩個年輕人行阿拉伯禮,擁抱,握掌,親吻彼此的兩頰。卸下車上的貨,讓司機去和街上其他攤販打交道。他們穿街走巷,逛過舊城狹窄的石板路,從巴別亞茂市場走向復活地(el Qiyameh),店裡流出土罐、蜜糖與各類油品的香氣,人行道上,攤販攔下過往行人品嚐。轉到汗艾茲街(Khan el Zeit),穿過店裡掛在牆上的皮件與絲料,再走幾步,進了瑪弗茲咖啡館。

「兩份蜜蘋果菸草。」哈山招呼侍者。

「這對你的肺不好,哈山。」亞里警告他,「你抽菸,耶亞叔叔知道嗎?」

「當然不知道!」

柏爾斯坦家,哈山拿出兩個盒子,一盒是蜜餞,一盒是起司糖糕。

「老規矩,媽的意思。」他用德語說。

「謝謝。」柏爾斯坦太太收下蜜餞。

這個女人長手長腳的,相當保守,她那種豁達大度,從表面上一點都看不出來,哈山心裡想著。每次看到她,幾乎出自本能,哈山的眼光就會落到她別在胸前的傳家寶上。一、二、三、四……十八。她檢查他的功課時,他就數著她胸針上的小寶石,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幾年下來,哈山證明自己不僅是個用功的學生而且學得很快。跟著柏爾斯坦太太補習,一直到一九四三年才和亞里一起「畢業」,也就是這一年,兩個年輕人暫時地分道揚鑣,亞里在學校交了一批新朋友,哈山則是墜入了情網,迷上了一個偷他弟弟寶貝馬的貝都因女孩,名叫達妮亞。

3貝都因壞女孩.一九四○—一九四八

他們那個時代的婚姻,一出生就由家族做了安排,哈山和達妮亞的愛是禁止結合的。他的家族是艾因霍村的第一代,他將來會繼承大片的耕地、果園,外加五處可觀的橄欖樹林。達妮亞卻不同,貝都因人家的女兒,每年的收成季,族人來到村子裡打工,最後定居下來。

十二個姐妹中的老么,達妮亞任性,從來沒把規矩放在心上,儘管父親的鞭子毫不留情,她卻總是我行我素,老是忘了穿戴傳統頭巾,一任秀髮在風中飛揚。不同於一般女孩,她會拉起衣服追趕蜥蜴,身上不是泥巴就是仙人掌刺,把袍子上亮麗的貝都因圖樣弄得髒兮兮的,偏偏又經常忘了把當天抓來的昆蟲與甲蟲從口袋裡清乾淨,結果總討來母親的一頓好打。但她見獵心喜的本性難移,玩六腳八足的小祕密嫌不夠,居然對一隻名為堅弩的馬兒動起了腦筋。

馬兒的主人,她是認識的,名叫達維希,耶亞.阿布赫傑的兒子。事情是這樣起頭的。一天,達維希遇見她在山裡走,邀她騎一下,但男孩子邀她騎,她可不敢接受,要是父親知道了,少不了一頓打。

「不行。」口氣夠堅決,但到底只有十一歲,話才出口,臉色已經放鬆。達維希斯文地說:「沒關係的啦,我走在前面,用我的榮譽發誓,絕不回頭看妳騎在馬上。」他這個人好像還滿可靠的,何況山裡方圓一哩之內連個人影都沒有。
環顧四周寂靜起伏的丘陵,她不再猶疑。「我要怎麼騎上去呢?」

「先看我做,等我轉過身,再自己試試看。」達維希說。堅弩讓那小巧的身軀上了自己的背,然後慢慢走著。但突然間,她想到自己和男孩子一起騎馬,恐懼油然而生,便要求停下來,跳下馬,一溜煙跑了。

幾個星期後,她回到老地方,等待她那四腿的大祕密。隨著達維希的出現,她又再度體驗了那種神奇。祕密持續了兩年多,在那段時間,達妮亞已經學會單獨騎乘。無論什麼要求,只要她提得出來,達維希肯定會言聽計從。可那麼長的一段時間,除了第一天,兩個人卻再沒有講過一句話。只要見她來了,達維希便畢恭畢敬地掉轉眼光,轉身背對著她,穩住堅弩,好讓她拉起袍子,露出底褲,坐上了馬,然後騎走。他則乖乖地等到她回轉來,行禮如儀,重演一遍。

在村人的眼裡,達妮亞有如放蕩的吉普賽人,是貝都因的詩歌與色彩所生,而非貝都因人的血與肉所生。有的人認為這孩子著了魔,勸她母親請個教長來為她唸誦可蘭經。多數人則認為這女孩只不過是太過於缺乏教養,須得好好「修理」。眼看都要十四歲了,那種小孩子的任性應當徹底予以剷除才行。

「修理她,抽她,教訓她。」一個貝都因婦人對她母親說:「瞧瞧她吃橘子的那副德性,把你們家的臉都丟光了。男孩子全都蒼蠅一樣盯著她。」村子裡這樣罵她,話說得極難聽。她足踝上鐲環的叮噹聲弄得婦人們心神不寧,尤其令她們恨得牙癢癢的是,不論她們把話說得多尖刻,絲毫影響不了她,一副妳們又能拿我怎樣的氣勢,自她的膚色中散發出來,在她的髮梢上飄揚,在在提醒她們,自己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回。達妮亞的野性散發出性感,而且由於她並非刻意,益發難以收拾。

橄欖收成又累人又單調,好不容易可以喘口氣,達妮亞竟然趁虛而入,「偷」了她兒子達維希的馬,看在貝西瑪的眼裡,達妮亞根本就是個不信神的賊,連一丁點的羞恥心都沒有。但若不是達妮亞從馬上跌下來摔傷了腳踝,鬧出了諾大的醜聞,誰也不會料到,居然會引起了哈山的注意。整個村子裡議論紛紛。達維希想要維護達妮亞,但他也知道,自己的介入只會給她帶來更大的處罰。

達妮亞的父親覺得顏面掃地,又是賭咒又是發誓,么女兒的劣根性非得要徹底整治不可。為了挽回面子,他把達妮亞綑在一張椅子上,往村子中央一放,強迫她承認偷馬的是哪一隻手,然後拿起一塊燒紅的鐵塊。

「這一隻嗎?伸出來讓我好好燙一傢伙。」達妮亞伸出右手,做父親的牙一咬說:「要是妳叫出來,我就燙另外一隻。」說著轉眼望著旁觀的人群,示意說,你們都看到了。

滾燙的金屬燒灼著右手皮膚,達妮亞沒有出聲。人群喘著大氣。「貝都因人真殘忍。」一個婦人說,有人向達妮亞的父親求情,要他奉真主之名停下來,因為阿拉是慈悲的。但一個男人就是一家之主。這個貝都因人完全不為所動:「我的榮譽不能有一點汙點,走開,這是我的權利。」是的,這是他的權利。

達妮亞把疼痛往肚子裡吞,烤焦的肉味燒灼著她的靈魂。她的天真,她的髮與風的默契,她腳踝上銅鈴的叮咚,她勞動時的淋漓香汗,她的吉普賽風情,一切的一切,那一天全在深藍色天空下的村子中央化成小堆灰燼。她若叫喊出聲,那火燙或許不致於燒得那麼深,但她沒有。她瞥見一隻兔子,就那麼一眼,她們同時凝視著對方,定住。緊緊握住那痛,緊緊咬著牙關,淚水撲簌簌淌下。達妮亞從此養成了一種一輩子的習慣,動不動就咬緊牙關,右手指的指尖來回在手掌上磨擦,彷彿握著什麼有生命的東西,又想要把它擺脫掉。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