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幻滅與重生: 一個人的修行筆記 | 誠品線上

自我的幻滅與重生: 一個人的修行筆記

作者 邵家康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我的幻滅與重生: 一個人的修行筆記:,一位講究數據、實證的工程師,在二十六歲一場嚴重意外後,開始接觸佛法,並在人生不同寫實面—事業、金錢、健康、長輩長照、送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位講究數據、實證的工程師, 在二十六歲一場嚴重意外後,開始接觸佛法, 並在人生不同寫實面—事業、金錢、健康、長輩長照、送行…… 四十年間不間斷地直面與佛法碰撞後的”自我”, 繼第一本《禪師的手段》觸動人心後, 廿年後第二本《自我的幻滅與重生》將其步步求生的修行軌跡, 更深刻、細密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關於■自我的幻滅與重生】 「自我的感覺是虛幻的」,我清楚地如是看見。 於是,「自我的幻覺」不起了,但生命卻反而更實在了。 這是個沒有「自我幻覺」的新生命; 少了「自我」橫亙在中間作主後, 生活中的因緣變化反而看得更清楚,隨之作出的判斷與抉擇也更恰當。 「佛法修行絕對要落實在生命上,如果沒有在生活上應用,那麼所談的只是一種理念;然而佛法不是理念,佛法是一種實際生活,三昧是落實在你生活上的。」 —洪啟嵩禪師 「……我決定以平常心應對,亦即處理事情的方式仍然依照世間正常程序,心中則盡量放下爭鬥得失之念,以理性、平和與悲憫來因應。如是處理了一年多,整起事件終於圓滿落幕。而這整個過程,也宛如一場世間禪七,將我的心鍛鍊得更沉穩、更厚實了……」 作者將學習到的佛法、應用於實際生活中,提升了生活與生命的品質。本書記載了作者近廿年來的修行點滴,讓讀者貼近觀察一個人在人間不斷精進修行的軌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邵家康邵家康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美國麻州Worcester技術學院電腦科學系研習。1973年遭遇嚴重車禍,因傷在家調養3年餘,雖然職業生涯為之中挫,但也因而開啟了尋求解脫智慧的契機。1985年起,從學當代禪學大師洪啟嵩禪師,曾修學六妙門、不淨觀、阿彌陀佛三昧、法華三昧、大手印等小乘、大乘及密法禪觀六十餘種,並多次參加禪三、禪七等禪觀修持。2002年結集其歷年修行心路歷程紀錄,出版《禪師的手段:一個人的修行筆記》。目前已從工程職涯退休,全心投入整理、記錄所受學的珍貴法門及實踐心得。本書正是其近20年來投入身心性命,真誠求法與實踐的點滴。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真實的生命之路 洪啟嵩禪師 前言 第一部 自我的幻滅與重生 不知最親切 不空、真實 身如楊柳 放下多餘的擔憂 修行要欲實反虛 最微妙、最祕要的超渡口訣 如如境、如如智 修行要讓「法」入心 直接認取就是 放鬆、放下、放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自我的幻滅與重生 大悲心陀羅尼經修學記 把鬼觀想成光明身 心的作用 禪子的嗆聲 我是誰 無心以對 禪宗祖庭南華寺紀行 化空的體驗 大陸佛教名山之旅 生命大限的模擬考 「心茶瑜伽」修習記 灰飛煙滅 放空與執著 明空太極修學記 慈悲要自在 恩恩怨怨都是幻 要與他人同體感受 生命需要停聽看 靜心的覺受 放下才是 心中要常生法樂 於法塵中從定出 你跟你自己的距離 諸佛體無有異 境界如夢幻泡影 產生「自我」的機轉 禪是平常事 直心面對 名字只是「指涉符號」 全心全意又放鬆 修行要回到心看 六塵化空入六根 真空妙用 頭蓋骨的隆起 心的決斷 以平常心應對 默照禪實修訣要 看恆河的「那個」 佛念佛 沒有另外一個心 看眾生是佛 奧地利禪旅札記 石佛眨眼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紛亂世局中的菩薩心行 無相三昧之應用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境智雙泯 大悲如幻三昧修學記 第二部 與佛同行—陪伴守護長輩的老後與往生 與佛同行 母親的「靈異事件」 生前備妥遺囑 超越死亡的恐懼 加護病房內的修行 勸請親人捨報的時機 觀想結石是佛 自心安、才能安外境 守護母親往生 十二光佛濟先靈 不可思議的祖靈會 守護張伯往生 尾聲—幻滅非滅 奇妙的封面設計 延伸閱讀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我的幻滅與重生: 一個人的修行筆記
作者 / 邵家康
簡介 / 自我的幻滅與重生: 一個人的修行筆記:,一位講究數據、實證的工程師,在二十六歲一場嚴重意外後,開始接觸佛法,並在人生不同寫實面—事業、金錢、健康、長輩長照、送行…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512744
ISBN10 / 6269512743
EAN / 9786269512744
誠品26碼 / 2682312070001
頁數 / 28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真實的生命之路 ——洪啟嵩
生命應當如是清明的觀照、如是的無我、如是的真實。

我很高興家康仁者,沒有虛度此生,三十七年過去了,我對他依然宛如初會時的柔和而嚴厲。在現前因緣中,對他的期望,還是三十七年如一日:開悟解脫圓滿,究竟成就於無上菩提。

二十年前家康的第一部著作《禪師的手段》出版,那時他隨學於我,記錄了生命中的修行經驗。如今二十年又過去了,在這一本《自我的幻滅與重生》中,他看得更深、體得更廣、講得更細,更重要的是他在本書的第二部中,談到了長輩的守護與往生問題,更是有極深的價值。

在佛陀的教誨中,讓父母安老往生,只是為人子的基本,更重要的是讓父母開悟解脫成就。佛陀如是的圓滿,我們亦當如是,這也是我在教法中,不斷提撕的重點。而家康仁隸將他的長照經驗,筆之於世,真是福澤蒼生。

看著家康的書,不禁思惟:我在生命的現場中,一向覺明而如幻,那麼如實而明晰的生命,當然也就是過去心了不可得,而難得去追憶了。或許將來理解我一生的如幻行旅,家康的著作,也許是重要的資料吧!

家康是一個老實頭,科技人的背景,總是那麼的次第明晰。因此,當要破碎虛空時,他總能將前面的虛空粉碎了,卻留下槌子與破碎者,將這些如幻因緣,清楚的遺留在案發現場。但是,他那堅持卻令人感動,這無疑的是他必然成就無上菩提的因緣契機吧!我總是看到有一個人,三十多年來如一日,默默而毫不間斷地整理記錄我的話語、講稿,並且心中充滿感恩地發心出版,這一本《自我的幻滅與重生》,可以說是如此清楚的寫照。也因此,我改變了過往的態度,就毫不謙退地寫下此序,繼續當好我老師的角色,導引他圓滿開悟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試閱文字

內文 : ◆各界推薦
王淳隆 建築金石奬評審委員
林蒼生 前統一集團總裁
陳仕信 華鴻創投集團董事長
楊光祚 十方禪林文教基金會董事
黃孝如 前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
詹坤穎 上海博茶堂創辦人
蘇美文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副教授

●這是一本幫助一切人開悟之作!作者四十年來對境練心,一步步放空、放下,一步步鬆開了自性的枷鎖,對拙火、中脈、頂髻、金剛鍊光......等種種殊勝的法門,一一親身修持,若非經年有菩薩禪師在身邊指引,豈能得此成就!這本現代版的真實修行紀錄,讀來親切自然,實則令所有修行人心中為之撼動!
—前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 黃孝如

●認識邵家康先生至今已逾卅五載,在自己有限生命中所認識的人,從來沒有碰過這麼認真看待自身生命困惑並且急切希望能解決的人!我完全能相信他的真實語。他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殊勝法門與生命境界,是每一個人透過正確的修行方法都可以達到的。邵先生「一個人的修行筆記」,也是每一個追尋悟道者珍貴的修行指引!
—上海博茶堂創辦人 詹坤穎

●家康大德是多年同修好友,三十幾年來戮力學佛不輟。拜讀他暌違二十幾年的第二本書《自我的幻滅與重生》,不禁讚嘆:「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修老實行!」一切修行中,不躐等,一步一腳印最實在,書中處處在在皆是行者風範,除了有洪老師的不二妙法,還有家康的深廣與細緻的回應,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能在修行道路上「但自懷中除垢衣」!
—建築金石奬評審 王淳隆

●細膩、清晰、實在的修行筆記,師深遠切中,生拍拍相應,步步邁菩提,令人合十讚嘆。眼目通心,展卷讀之,將循徑通覺性,見徑了非徑,塵塵觸觸皆入普覺大海。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蘇美文



◆作者前言
二○○二年,我的第一本修行紀錄《禪師的手段》面世,當我拿起書翻閱著那一篇篇紀錄時,過往的修行情境歷歷浮現,既親切、又真實,我清楚看到:「半生歲月竟然如同過眼雲煙般虛幻,一切恩怨情仇、悲歡苦樂,猶如空花般謝卻,唯一真實與我同在的,只有那些修行的經歷。」於是慶幸之心油然生起:「這一路走來,生命畢竟沒有虛度。」洪啟嵩禪師的法語:「生命是真實的遊戲,修行是遊戲的真實。」在此就成了最、最、最貼切的註腳。

當初《禪師的手段》付梓之前,心中其實有些疑慮:「這樣一個屬於個人的學習紀錄,究竟能提供讀者多少用處?」

隨著書冊流通,各方的反饋陸續回流,心中疑慮逐漸消散。

原來這些讓我深深受用的佛法,同樣能給予其他因緣際會者最適切的幫助。原來個人修行路上跌跌撞撞前行的經驗,還是可以作為後來者攻錯的參考。

至此,我恍然明白自己有多幸運——若非二十六歲青壯之年意外遭遇嚴重車禍,重創了身體、中挫了職涯規劃,我不會年紀輕輕就去追尋生命解脫之道。如果原定出國唸書的計畫順利進行,我不會有機會那麼早從洪啟嵩禪師學習這殊勝究竟的佛法、並受用佛法的偌大好處:「比較清楚明白生命的真相、比較寬坦自得地面對生活與生命」。

因為這份「清楚明白」與「寬坦自得」並非世間財富、地位、聲名所能換得,所以格外珍貴。面對這一份因禍而得之福,心中感恩之情更深了;感恩佛法的引領以及洪老師的指導,令我遠離仇惱恨怨,日趨智慧、寧靜與自在。

《禪師的手段》出版迄今已然廿年,囿於個人資質魯鈍迄未修行成就,但洪老師仍然屢次督促並開示以行者的責任:「縱然道行淺薄、縱然修行尚未成就,只要修習諸佛菩薩的法門有所相應,行者就有責任將其記錄、宣揚並分享修法大眾『依法修學諸佛菩薩法門,確實會相應、確實有效驗!』將修法經驗分享大眾,乃是行者對於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的最好供養!」

鑑於身受法恩深重、弘法之責無由旁貸,爰此不惴淺陋再次篩選六十篇紀錄,結集成本書第一部「自我的幻滅與重生」,這些文字除了記錄個人覺受與心得,或記錄禪師開示、師生問答,或引禪師說法內容,行文也以信達為優先,唯一目標就是清楚記錄個人生命日趨覺醒的足跡與因緣,謹以供養同修大眾,敬請先進大德不吝指正。

伴隨著自己的成長,身邊的長輩們也逐漸衰老、凋零,如何妥善陪伴守護長輩們的老後歲月,成了我重要的生活內容。諸如:引導長輩進入佛法大海,陪伴守護長輩走過病痛、面對生死,乃至守護長輩往生,這些都是我重要的人生功課。期間很幸運地得到洪老師的指導,得以依循佛法正見來從事各項照護事宜、恰當地圓滿了這些事情。當前台灣社會日趨超高齡化,妥善陪伴守護長輩的老後,已然成為當今社會大眾必須面對的現實。爰此篩選十二篇紀錄,結集成本書第二部「與佛同行—陪伴守護長輩的老後與往生」,謹以供養有緣大眾參考。

當此付梓之際,首先感恩諸佛菩薩加持、歷代祖師大德法恩以及授法恩師洪啟嵩禪師三十七年來長期的指導,使我生命得以日趨覺醒。同時也要感謝每一位願意展頁、分享我這一期生命學習成長經驗的讀者,且讓我們共同邁向慈悲快樂、智慧健康、究竟圓滿的菩提大道。

■不知最親切
參加洪啟嵩老師主持的禪三,期間禪師以講解永嘉玄覺〈奢摩他頌〉為大眾開示修行心要。

歷年來幾度聽聞禪師講述〈奢摩他頌〉,然而這次的領會又深了一層;當禪師說到「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為無知,自性了然故」時,我欣然發現自己更清楚話中的意旨了。所謂「不知」,意謂「不起念去知道」,但是這種「不知」、又不同於一般人所以為的「無知」,因為「自性了然」;正如同我們不須「起意去聽」,自然「聽聞到聲音」、「聽聞到沒有聲音」,因為「聞性不滅」;這兩者道理是一樣的。

實修的時候,我就學著「不起念去知道」,任令心頭自然清明。
經行中,禪師前來探問:「下雨了,一共下了多少滴?」
我心中迅速檢視了一遍,而後老老實實地回答一句:「不知道。」
聞言,禪師走開了,口中還一邊唱著:「不知最親切。」
禪師的話反而讓我糊塗了,為何「不知最親切」?實在不明白!

次日,等候小參時、閒坐椅上,抬起眼正對著走道盡頭窗外的庭院,滿園的綠意直映入眼;我「不起念去看」,庭樹上懸垂的枯枝卻清清楚楚的映現我眼前,而且枯枝的位置好像憑空向我靠近了一半的距離,我甚至還感覺到「枯枝跟我很親切」─這是相當奇特的覺受。於是,小參時就將這情形稟陳禪師。

禪師聽罷、笑著說道:「不知最親切。」
聞言,我恍然明白:「不知最親切者,原來如是!」

■身如楊柳
參加洪啟嵩禪師主持的禪二。一日,禪師在堂上高聲唱道:「心如大海、反應外界一切而已!」
聞言,我試著照作,內心頓然進入「感覺很定、卻又了了分明」的狀況。
接著,禪師又高聲唱道:「但是身如楊柳般柔軟。」
聞言,我又試圖照作,卻不得其門而入;身體如何才能像楊柳一般柔軟?實在難以理解,於是這團疑惑就此糾結在心底。事過十二年、終於有了轉機。

今年職務調動到新的部門,因為人手不足加上工期緊迫,因此十分忙碌。為了達成任務,甚至還得經常義務加班。這樣辛勤工作了一年多,職位升遷評選時卻落選了,只因平時在公事上得罪了幾位評選委員,所以就被封殺了。雖然這結果不算太意外,不免還是有些失望,但真正令我忿忿不平的,還是在於升遷無份,工作量卻不見減少。

聽了我的抱怨,禪師慈悲開示:「修行人要心如明鏡、身如楊柳,隨緣安適。升遷無緣就算了,倒是長官既然處事不公,爾後作事盡本分就夠了,犯不著為了完成超額工作,而透支自己的身心健康。」

聽了禪師開示,我終於明白「心如明鏡、身如楊柳」的意涵了─原來「心如明鏡般清楚鑒照一切」,但是又要「像楊柳般隨順因緣,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安適自在」。

這時再回頭看看《六祖壇經》就更清楚明白了─「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對一切事物都「不執取、不斷捨」;處於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既不染著、也不雜心,就能像楊柳般柔軟、隨緣順應一切!思惟至此,心中不禁暗自慚愧:「要學的功課還真不少哪!」

■放下多餘的擔憂
面對居住生活環境的日趨敗壞,心中生起了深沉的不安,登時興起遷居的念頭。可是等到真正要付諸實踐的時候,卻面臨了諸多主觀及客觀的障礙。仔細分析起來,其中某些障礙幾乎是無解的。想來想去,似乎應該放棄遷居的計畫,然而心中那股深沉的恐懼不安卻驅使著我、不甘就此放棄,猶自掙扎著想找出一絲可能。就這樣,我困在猶豫、苦惱當中,無法決斷如何是好?最後只好無奈地請教禪師了。

聽完我的陳述,禪師當場給了一記棒喝:「你的遷居計畫其實根本就不可行,道理很清楚,因為你所提到的幾個重大障礙,是必須要付出沉重代價的,然而實務上,那代價又不是你所能負擔的。所以唯一明智的決定,就是放棄計畫。

雖然你已經看到了這些障礙,但是為什麼看不透澈?因為你心中有所恐懼!由於你心中對於居住生活環境的恐懼不安,讓你亟思抓住一個能讓你心安的出路,這讓你無法透澈地看清事情,無法做出恰當的決斷。

《心經》說得很清楚:『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要心無罣礙,才能讓我們生起真正的智慧。擔心與憂慮是要讓我們避開危險用的。如果擔心、憂慮無助於解除危險,那麼我們就應該放下擔憂;因為,我們所擔憂的危險如果是無法逃避的,那麼繼續擔憂只是徒然增加身心的負擔、造成身心更大的傷害而已。

我們身體分泌腎上腺素,是要讓我們緊急應變、逃命用的。如果事實上無法逃脫威脅與危險時,我們真正應該要作的事情,就是『停下腳步、轉過身來,坦然面對威脅與危險』。因為繼續盲目的逃竄,只是徒然將脆弱的後背、暴露給威脅與危險。坦然放手一搏,說不定還能搏得一線生機呢!當然,搏鬥的結果也可能是失敗,萬一因緣如此,我們就坦然接受。

可惜一般人往往不是這樣看事情的,所以平添了許多的煩惱與痛苦。譬如颱風要來了,許多人就開始煩惱、害怕遭遇災害,但是真正應該要作的防範工作,他們卻不去準備,就光是在那兒擔心害怕而已─這樣的思惟方式,佛法稱之為『顛倒夢想』。

颱風來襲當然可能帶來災害,所以必須要預先做好防範措施,然後心平氣和地等待颱風來襲。颱風當然可能危及我們的身家性命,但是心中毋須驚惶恐懼。因為防範措施都已經做了,成災與否並不是我們所能操控,就算真的成災,任何事先的驚惶恐懼也都無濟於事,只是徒然自苦罷了,所以何須驚惶恐懼?」

聽了禪師的開示,頓時明白自己的錯處。遷居計畫的因緣條件既然不足,自以放棄為宜。至於生活環境的日趨敗壞,嗣後另想辦法應對也就是了。萬一沒有辦法,到時候就如實接納吧!現在多所憂懼,並無助益,只是徒然自苦,所以應該放下多餘的擔憂。

思惟至此,胸中塊壘頓然消散,胸口隨之開朗、虛豁。繼而心中生起了一陣慚愧─「因緣」、「無生」,乃是聽聞多年的道理,因為已經相當熟悉,所以還能隨緣說三道四一番。如今真正遇到境界,卻依然困在其中、無力自拔,所以慚愧!但是有緣蒙受明眼禪師的棒喝與點化,得以迷途知返,實在也是幸運至極的福報,所以心中又充滿了感恩!

這次對於「無生」的體會,十分深刻而且親切,雖然還是屬於解悟的層次,卻引發了相當有力的作用,整個心都為之清朗、安定,還延續了好幾天。不像過去經常只是腦袋知道「無生」的道理,在實務上卻起不了甚麼太大作用。這實在是一個相當特別的體驗,於是很高興地稟陳禪師。

*禪師開示:深刻的知見會產生深刻的覺受;深刻的覺受是會產生力量的。

後記
才清淨了幾天,又為了一樁公事困擾不已。由於主管的決策並不恰當,倘若遵照執行,必將導致不利的後果,可是面對執拗的主管,又不易說理溝通,如何恰當應對,就成了頭疼的難題。左思右想,最後終於想起禪師開示的「心無罣礙」。於是,試著將心中罣礙放下,讓心思沉澱、歸零。腦袋漸漸清明了、心中自然浮現善巧的方便,問題終得解決。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一個經驗。

■直心面對
半夜做夢被一頭長頸獸追啄,直覺那是過去世的債主前來討債、要將我啄死,我自知理虧、心中深感愧疚。雖然我很努力的想要把對方轉觀為佛菩薩,卻完全無效。但是我又不甘心就此被啄死,只好拼命閃躲,可是閃來閃去終究閃不掉,眼看就要被啄死,我一嚇而醒。看時鐘、半夜三點半,我再也睡不著了,因為眼睛一閉就現起這情境。類似的夢境先前已經出現過很多次了,必然事出有因。於是起床、複習洪老師所傳授的密勒日巴祖師中陰救度法「合、轉、融」的心要——「融」者,不管善境、惡境,你就是在空性、一味的境界,都是法身所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夢中這樣的自覺是來自白天的自覺,白天的自覺引發你夢中全部的自覺;而在夢中的自覺,能讓你在白天相續性的自覺。所以白天的覺知要帶到晚上睡覺的時候,睡覺的力量讓你白天碰到事情時,能轉化惡境。

複習、思惟了許久,終於比較清楚,心也比較平靜了,終於可以再次上床睡覺了。但我仍然疑惑著:「如何才是更究竟的因應之道呢?」

事後請教洪老師:「當初洪老師發生嚴重車禍身受重傷、在加護病房救治時,曾經面對過去世眾多冤親債主前來討債、現起血肉壇城,當時洪老師是如何因應的?」

洪老師慈悲開示如下——
佛陀曾經為了救五百商人而殺死強盜,那麼佛陀有沒有業障?菩薩要不要接受這業障?

我們要瞭解:「菩薩一定要接受業障。」在悲心與業障之間,菩薩選擇悲心、接受業障,這是無法逃避的!古代印度阿育王在攻占南方的羯陵迦國時,幾十萬人死傷。看到戰場上伏屍成山、血流成河的慘烈場面,阿育王受到震撼,深感心痛、悔恨。

回顧當年我在深山閉關時,外魔是容易的,因為我捨身每天供養他們,所以外魔不會進到我心裡;然而我在打坐時,發覺一個很可怕的事─我過去所做自以為是好的事情,其實當中有很多的私心。然而在深層的修行中,你根本承受不了一點自己的私心,這才是「魔」;「對善的執迷」以及「對惡的厭棄」才是「魔」。

當初我遭遇車禍受傷時,過去業障來襲,我的心中作何想法?─這不是我負他們或不負他們,而是他們要讓我的心產生悔愧。所以,當冤親債主前來攻擊我、血肉壇城境界現起了,我就這樣看著;基本上我不用方法、我沒有方法。

我插嘴問道:「請問老師的正見是什麼?」

洪老師豎起右手掌、向前一推,說道:「我不用方法,我這樣!我們走的時候,最怕的是身體或心念的痛,然而不管怎麼樣,這些東西都干擾不了你,何必對治它?何必有『合、轉』?連『融』都不必!」

看到老師的手勢與解說,我當下明白─「就這樣直心面對。」

接著,洪老師慈悲問道:「聽懂否?」

我立刻回答:「是!」並禮謝禪師。

我的「當下明白」乃是直覺的,必須要等到事後回顧上述對答過程時,我才整理出以下的道理:「既然因果如是,閃是徒然、躲也無效;那還閃個什麼?躲個什麼?就直心面對、如實接納吧!」

既然理解了如是道理,我就立刻付諸實踐;下課回家的捷運上,我坦然邀請夢中的長頸獸前來收債。

立刻,我心眼看到「長頸獸現起了、衝過來了」。我平靜以待,長頸獸不客氣的一口啄向我的胸膛,我的身體為之一震;啊─我的心臟被吃掉了、我沒有心臟了!

下一剎那,咦─我還活著!?而且整個人還覺得很輕鬆。

這種覺受實在很怪異─「我實然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心臟了,但整個人又覺得很輕鬆」─這種覺受甚至還持續了好幾天。

*禪師開示:這樣不是很好嗎?

■勸請親人捨報的時機
母親出血性腦中風住院治療卅五天後,終於回家了。雖然心跳、血壓、體溫穩定,但意識還沒有恢復。因為腦動脈出血造成腦組織嚴重受損,生理機能隨之受到影響。表現出來的就是─每日昏睡時間長達廿小時以上,張開眼睛的時間短短二到三個小時;冬天只能蓋一條薄薄的床單,否則就熱得流汗;腸道蠕動不佳、排便困難,藥物療效不佳,母親經常因便祕難過得呻吟不已。

雖然四處尋覓解藥,希望能解除母親便祕的痛苦,但試用的結果往往都是失敗。闖過生死關的母親,回家後活得十分艱難。每天聽著老人家病榻呻吟,我又無能為力,心中也備感煎熬。

一日,醫術精良的好友前來探視,仔細把脈看診後嘆道:「令堂身體十分虛弱,腸道蠕動無力,未來有腸阻塞之虞;一旦腸阻塞,患者會疼痛、昏迷而往生。令堂目前其實相當痛苦,家人不妨考慮勸請老人家早日捨報、少受一些活罪。」。

好友的建議聽似有理,但心中卻直覺不妥,至於什麼不妥我又想不出個道理。茲事體大,只好請教洪老師了。

聽了我的陳述,洪老師神情嚴肅地開示如下的道理:「依照佛法,「勸母親捨報」這句話,不是現在該講的!必須在「因緣成熟現起」時,才可以勸請母親放下、不執著,不是現在「因緣未熟之際」講的!

病痛乃是「業報的現前」與「消業的過程」,所以當下應該要勸請母親「看清楚病痛、忍耐病痛」,這是母親當下的修行功課,也是訓練母親心力的過程。

至於將來,無論是否真的發生腸阻塞,無論是否開刀治療,臨終導引的方法都是同樣的一套;到時候,無論母親的意識是否昏迷,都要認定「她的心是很清明的」,而我們是對一個「很清明的心」在講法;首先,勸母親放下;其次,勸母親一心念佛。」

聽了洪老師的開示,我茅塞頓開:「必須在因緣成熟現起時,才能勸請病苦的親人捨報;現在因緣尚未成熟,還不能這麼做。」

於是,我如教奉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位講究數據、實證的工程師,
在二十六歲一場嚴重意外後,開始接觸佛法,
並在人生不同寫實面-事業、金錢、健康、長輩長照、送行……
四十年間不間斷地直面與佛法碰撞後的"自我"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