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唯心造: 金剛經筆記 | 誠品線上

萬法唯心造: 金剛經筆記

作者 侯承業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萬法唯心造: 金剛經筆記:如果閱讀一本智慧經典,如同生米一樣,真實卻難消化,那麼筆記就是煮熟了的米飯,多麼暖心又易入口。《金剛經》是中國最重要與禪宗傳承最具代表性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果閱讀一本智慧經典,如同生米一樣,真實卻難消化,那麼筆記就是煮熟了的米飯,多麼暖心又易入口。《金剛經》是中國最重要與禪宗傳承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其為解真空而正妙有、具足無量福德的究竟心要。本書融合金剛經原文、註解與筆記,將《金剛經》由淺入深一一抽絲,從如何去除煩惱執著、行善到無我,到具足悲心捨心愛心…更析理入微地貼近生活與社會,一切唯心造,萬法唯心造。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侯教授不但廣結方外善緣,而且深入經藏,以他人生豐富的經驗和體悟,寫成本書出版。喜歡《金剛經》的善知識都樂於見到的。 —楊定睿‧前十方禪林執行長 侯教授的教育背景是自然科學,但也精通管理與《易經》等人文科學與傳統漢學,他又有融合各種說法或看法而成一家之言的奇特消化能力,因此寫出來的東西可讀性特別好特別高,讀起來特別有味。他的筆記與心得,對其它想學《金剛經》的人,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林光明.‧中華國際梵漢咒語協會理事長 本書最具特色的即是侯教授讀該經後的感想,其深刻地指出一般自稱學佛者的通病,以及修正之道。最後,並以他畢生的學識與經驗,傳授如何做一個成功有用的人,對啟發後進,實功德無量,隨喜讚歎此書之問世。 —周勳男‧十方書院院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侯承業教授山西省靈石縣人。1960年由臺灣測量學校二十三期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得工學士學位。1962年出國,先後留學德國司徒加特工業大學,獲測量及地球物理之國授工程司學位,又至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與工學院獲得醫學工程碩士學位及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起,曾任美國交通部工程師及華盛頓大學教授,並完成美國聖海倫火山爆發預測研究,政府得以事前做好防範措施,減少傷亡,受到讚譽。1980年返台應用水刀於臺北市翡翠水庫之?基層縫處理,後擔任臺灣自動化公司、新加坡國際科技自動化(私人)公司與美國海舵機械人公司董事長,研究出SIR-1及SIR-3教學與工業用機械手,並為臺灣185家工廠做自動化規劃報告,又發起成立臺灣自動化協會,擔任第一屆理事長。1993年起,擔任浙江省金溫鐵道公司總顧問,完成中國境內第一個公私合作的公共建設,為中國樹立第一個中外合資成功的先例。1995年又返華盛頓大學擔任教授至2004年退休。其間全力推動跨院系的""國際貿易,交通運輸與後勤支援""的宏觀課程並設立獎學金,促進東西方文化與科學的認知與交流,獲該校支持與肯定。返台後於2009年擔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他發表過近一百篇學術論文於美國、英國、臺灣等專門刊物,並著有《生命中的千錘百煉》、《易經與創業精神》、《傳統文化與經營哲學》等中文書籍。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楊定睿教授序 林光明教授序周勳男老師序 自序第一章 引言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第二章 金剛經原文與註解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第六品 正信稀有分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第三章 金剛經究竟說了些什麼第一節 法會的緣由因緣第二節 恭請佛陀開示的說明第三節 大乘佛教的理想第四節 行善是沒有求個人目的的,是自然應該做的第五節 有了不生不死的法身才能見如來第六節 法像渡船一般,過了河就不要還背著船在岸上行走,法都應捨第七節 無得亦無說,主要在破除對佛及法的執著第八節 修持佛法可得無上福德,但並非其所求第九節 小乘的修習過程第十節 清淨是莊嚴佛土第十一節 教育布施大於任何布施第十二節 尊重傳教修行,慈愛為善之人第十三節 金剛經為除去煩惱執著的金剛般若智慧大法第十四節 沒有煩惱、沒有妄想,即生實相、即為見形而上的道,也就是明心見性第十五節 不可思議的力量第十六節 因果報應,將功折罪第十七節 有法可得就執著相了第十八節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第十九節 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區別有為法是有限度的、無為法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二十節 無色無相可見如來第二十一節 人人具有佛性,悟道者為佛,未修未悟為凡夫第二十二節 先知的謙卑與無奈第二十三節 你當保守你的心勝過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裡發出第二十四節 得智慧勝過財富第二十五節 宗教是平等的、無差別的第二十六節 法身無相,但能生化身三十二相第二十七節 真空生妙有、即空即有第二十八節 不貪才能學放下第二十九節 法身是體、報身是相、千百億化身是用第三十節 萬法唯心,無心則難見自性,因為自性本空,即有即無第三十一節 佛沒有起心動念,只是順應眾生有了這個假名而已第三十二節 長江後浪推前浪,慧命長存第四章 我的感想一、金剛經讀後的思考二、如何做一個成功有用的人(一)成功的秘密(二)要有正面的思想,不要有負面的思想1、思想的傳播與接收2、思想的管理3、思想與感覺的關係(三)什麼樣的思想能獲得最大的成就1、先談一下愛心與關懷的心2、再談到謙卑與感恩的心3、再談到快樂與分享的心(四)致力於行動的過程1、可行性分析與整體規劃2、專注與專業知識3、耐心與恒心4、宇宙的力量或上天的安排或天時地利人和機緣的成熟5、作者的兩個實際例子(5-1)我考上公費留德的經過(5-2)我擔任中外合資興建的中國第一個公共建設浙江省金溫鐵路總顧問的一段經歷(五)結論編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萬法唯心造: 金剛經筆記
作者 / 侯承業
簡介 / 萬法唯心造: 金剛經筆記:如果閱讀一本智慧經典,如同生米一樣,真實卻難消化,那麼筆記就是煮熟了的米飯,多麼暖心又易入口。《金剛經》是中國最重要與禪宗傳承最具代表性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936838
ISBN10 / 986693683X
EAN / 9789866936838
誠品26碼 / 2680848766009
頁數 / 225
開數 / 32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引言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句話是佛陀對須菩提同學所提的問題:“應如何住及應如何降伏其心”的回答。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意思是就這樣自然的安住其心,就這樣自然的不去幻想,這個自然的意思,等下我提到金剛經全部內容解說時再講述。
現在就以我們平日的學習任何一門學問、一種運動、一門技術、一種職業來分析;知道這句“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意思,是應該專心我們面對的問題或事情,全神貫注,不要打斷了那個專注、專一的心,那麽幻想自然就沒有了,也就是進不了我們的腦中。
例如我們看美國的職業籃球賽,我們會注意到他們是那麽自然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在運球、過人、扣籃,一切是那麽自然。
如果我們不會打球,一邊看著球,一邊拍球,就沒有那麽自然了。所以每一種專注,都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行。不是我們想專注就能立即那麽專注,因爲這時,就是專注也起不了作用。例如我們帶球上籃,可能中途就被別人把球搶走了,因爲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專注的熟習與境界或成就,所以我們的專注是不完全的,只是顧著球而忽略了週遭的其他人,也就是還無法做到一邊運球,一邊觀看各方,沒法得手應身的去運作,那個專注只是全程的一小部分,只注意到球而已。
1995年,在香港南懷瑾先生處遇到統一企業董事長林蒼生先生,那時他擔任統一企業總經理的職務,他向我提到每次他特別小心處理一件事的時候,常常是做的並不滿意;但是很自然的,以平常心去處理一件事時,反而做的很成功。其實他就是在說明,全盤的專注,不是只執著那一件事而已,是自然的發揮,這個自然就是把以往的經驗,知識,判斷力,都合在一起了,也就是處理那件事時的專注是發自內在的智慧,那個專注是自然的,不是刻意去抓什麽重點,那是平時已練習,早已注入自己的潛意識中,用起來就自然的出來了,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在2011年,電視節目中看到記者訪問朱鉻大師,他特別提到每次他在創作前,會先做一個模型,放在電視機前,有空就看、研究、思考。但真正在創作時,
他就不去思考了,而是任由他的雙手去做每一個動作。其實這就是由他的手自然的去創作,那是出於智慧,那個拿揑的尺度,而不是只執著那個模型而已。
這裏可以說明了一般的智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學就能得到的,是經過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學習,變成很自然的去做,也就是已達熟能生巧的地步了。但這個智慧是指我們學習那一門學問、職業或事情而言,還不是佛陀所說的形而上的智慧。
自然,大藝術家,大音樂家,除了他們專注在自己的領域外,也還有他們的天分,有生以來就有的天賦。例如不會畫畫的一個人,讓他再怎麽練習,再專注,也無法成爲大畫家,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說到這個智慧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智慧,理髮的有他的專一智慧或能力,開車的有他的能力或智慧,做每一行業,每一件事,他可能自然的專注在其中,那就是他們的智慧,是實際的應用。
但上面所說的智慧並不是佛陀所說的智慧,他是指形而上的智慧。是指能夠瞭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智慧,也就是超過我們剛才所說的
一般人的智慧,而是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可能由思想求得,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也就是不斷的修練,變成自然而形成的。
我們知道,智慧並不是知識,但如果說我們有智慧了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那也是未必盡然,因爲知識是現實的事務,不一定能用形而上的哲學就能知道。例如:法令的修定,交稅的規定,交通規則,那是要去學習的,不是我們有形而上的智慧了,就會知道一切。
所以我們修行的人,常常誤解了,我們修行得到智慧就有大學問了,那不是真實的,任何一門科學、數學、醫學,每門學科都是專門的知識,我們從事那一門學問或行業就要去學習那一門知識。
所以說,知識與智慧都是我們追求的路,它是同時存在的,都得我們本身的學習,才能進入那個大門。
再回過頭來講,“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把握住當下所做的事,專注在那件事上,自然也就沒有其他的想法了,雜念、幻想自然也就不會到我們的心中了。
我們學佛,希望來生不要再落入六道輪迴,希望能成佛,住在天界或極樂世界。但是如果我們不從我們的思想上,或行爲上去作改變,也就是貪、瞋、癡、
慢、疑的習性改變了多少,我們去修行,就是時時檢測我們的思想,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要是善念,自然的我們的行爲也就是向善的了。也就是先由我們做人處事開始,自然的養成隨時修正我們的思想與行爲,用到日常的生活上,隨時注意自己的身、口、意的自律,時時存著愛心、慈心、悲心、善心、捨心、感恩的心、謙卑的心,而不是自大、看不起別人、自以爲是,或利用別人。
還有成佛並不是去享天上的幸福,往生極樂世界,而是要去廣度衆生,也就是去幫助與服務所有的人。要成佛除了破除我們的執著,還要有做善事、做好人、有功德才行,但做一個有用、成功的人,是首要的條件。
我國傳統信仰就是要求人們以虔誠的心來敬拜祖先與神靈,祈求上天對家人的保佑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還有,除了對祖先,天神的崇拜外,對聖人也是崇拜的,這是特色;所以我國傳統的信仰是對多神的崇拜。也因此,對信仰宗教採取了包容的態度。信如來佛,也信玉皇大帝,也信關公,也信媽祖,也信土地公。
其實,各個宗教的產生,就像各個民族一樣,今天各民族中有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如果你說,所有世界上的人都要變作白種人,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的人,生下來就在回教國家,你說,他一定要變成佛教徒或基督教徒才對,這也是辦不到的。
我們信仰甚麼宗教都一樣,就像各民族人民共同相處與接納在這個世界上一樣。重點是找到他們共同的目的是甚麼,那麼就不會為經典中的幾句話去爭辯。其共同性就是他的宗旨、目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訓練自己的心念及調適自己的行為。發出善念,愛人如己,做好人、好事是應該的,不是為什麼條件的,如此,能用到日常生活上,那麼就能達到那個目的了。
第二章 金剛經原文與註解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註解:
﹡舍衛國:中印度之一小國。
﹡衹樹給孤獨園:由衹陀太子及給孤獨長者二人,合力蓋於大樹林中的大講堂。
﹡佛陀:釋迦牟尼佛,佛祖,公元前563—485年。(見《新辭源》第680頁)
﹡標題是由紹明太子所定,其父為梁武帝,為南朝開國國主,公元466—549年.
在這裡就得將中華歷史作系統的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