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迷開霧: 日本與中國國畫的誕生 | 誠品線上

Parting the Mists: Discovering Japan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Style Painting in Modern China

作者 阮圓
出版社 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撥迷開霧: 日本與中國國畫的誕生:本書原版於2006年面世,是第一部討論現代中日藝術交流的英文書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及政治面臨巨大變化,而傳統中國藝術也正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原版於2006年面世,是第一部討論現代中日藝術交流的英文書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及政治面臨巨大變化,而傳統中國藝術也正邁向改革的過程。作者從跨國觀點來檢視「傳統」於中國現代主義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討20世紀上半葉中日交流下的「國畫」發展。在這段時期,中國與日本兩地藝術界的互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頻繁與互惠,蓬勃的交流豐富了國畫的實踐。作者認為,日本在中國國畫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書中分章探討國畫在20世紀上半葉形成過程中的諸多面向,包括畫家復興過往風格的取徑、新史學與藝術理論的書寫、藝術市場的發展,以及展覽和外交之間的關係。作者細緻地解讀中國對日本的觀點,以及兩國類似的國家主義的發展過程。在作者的論述中,日本不只是作為一個比較的對象,或是傳播西方觀念的管道,還是一個與中國歷史和文化實踐有獨特連結的實體,更是促成中國形塑新的視覺實踐、史學改革與制度重整的創造性力量。作者的研究引起吾人關注中國現代美術界許多空前且重要的發展和事件,透過作者對中日關係的研究,將有助於理解國畫作為一種與跨國主義和現代主義關係緊密的現象。以往在東方後殖民主義批評論下,現代中日關係多被定義為帝國主義的癥候,作者的研究取徑為東亞內部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並喚起對美術史學建構的界限之相關反省。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阮圓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術史與建築史系博士。2000年起任教於美國布蘭戴斯大學;2015年獲任講座教授;2016~2019年間擔任美術系系主任。二十餘年來,投入東亞藝術史研究。專長為跨國現代性議題,涵蓋中日現代書畫交流和近當代中港台水墨畫等範疇。曾發表40多篇學術論文、展覽圖錄文章、書評等。編著書籍包括Parting the Mists: Discovering Japan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Style Painting in Modern China (2006);Visualizing Beauty: Gender and Ideology in Modern East Asia (2012);The Other Kang Youwei: Calligrapher, Art Activist, and Aesthetic Reformer in Modern China (2016);Fashion, Identity, and Power in Modern Asia (2018)。■譯者簡介鄭欣昀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謝辭中文版序導論1 昔日如異邦2 國家主義與新歷史的書寫3 文人畫作為「東方的現代」4 吳昌碩的日本交遊圈:贊助與風格之間5 展覽會與中日外交6 國家主義與傅抱石的山水畫結論注釋參考書目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撥迷開霧: 日本與中國國畫的誕生
作者 / 阮圓
簡介 / 撥迷開霧: 日本與中國國畫的誕生:本書原版於2006年面世,是第一部討論現代中日藝術交流的英文書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及政治面臨巨大變化,而傳統中國藝術也正
出版社 / 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660405
ISBN10 / 9866660400
EAN / 9789866660405
誠品26碼 / 2681760740009
頁數 / 212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6X19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原版於2006年面世,是第一部討論現代中日藝術交流的英文書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及政治面臨巨大變化,而傳統中國藝術也正邁向改革的過程。作者從跨國觀點來檢視「傳統」於中國現代主義中所扮演的角色

試閱文字

內文 : 中文版序
晚清外交官黃遵憲慨嘆,中日兩國「只一衣帶水,便隔十重霧」。他鼓吹進步思想,勉勵同胞拋開優越心態、借鑑日本,特別是明治維新的成就和改革風氣。1898年,即甲午戰爭後第三年,康有為、梁啟超以光緒皇帝作後盾,推動變法未遂,反遭慈禧太后通緝而流亡海外。曾投身康梁政治運動的黃遵憲雖幸運保住性命,卻再也不能登上政壇重位。進入二十世紀,日本國力及對外侵略的野心繼續擴張。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後,日本君主立憲制的政治模式在中國頓然變得不合時宜,但在文化領域中提倡向日本學習者,仍大有人在,以「同文同種」為理由鼓勵兩國交流。藝術家以留學、遊歷、出版、交際、賣畫、聯展等各種方式與日本拉近距離。一方面通過日本接觸西洋訊息,另一方面攝取東瀛新舊融和的妙方,而加強中國藝術的活力和自信心。在觀察、接納、轉化日本元素的過程中重新訂定中華文化的目標,藉新知識捍衛東方藝術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日本侵華留給老一輩的中國人難以磨滅的創傷,對往後幾十年中國的發展亦影響深遠。戰後出生的兩代對上海淪陷、南京大屠殺等事件也有一定的認知,甚至為之切齒。中國現代國家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建基於排日的情緒之上。由於這種種原因,中日美術交流長期不受史家所關注。2006年本書英文原版出版時,戰前及二戰時期中日之間的正面互動還屬邊緣及尷尬的題目。十年後的今天,美術史學者已逐漸採取開放態度,不莽加「漢奸」罪名於藝術家頭上,而研究所涉及的範圍之廣,也充分反映「中日藝術交流」這議題之豐富性。近期若干書籍和研討會從多角度去發掘中日關係的意義。例如,2009年在京都國立博物館主辦的「中國近代繪畫國際研究交流」研討會,結集了20篇論文,大半牽涉中日互動,包括上海與關西南畫圈的來往、日本私人的中國畫收藏、日本人著中國畫史、個別中國藝術家留日事蹟等。 2013年由傅佛國(Joshua A. Fogel) 主編的《日本在中國現代藝術的角色》一書,涵蓋了收藏史、茶人文化、美術史學史、展覽會、書法交流、出版技術與文化遺產保存等多種範疇。 同年,由瀧本弘之和戰曉梅主編的《近代中國美術的胎動》在日本出版,其中約莫一半的文章是圍繞中日聯繫為題。 另外,法國亞洲美術館Musée Cernuschi 於2015年以日本關係為軸心,探討嶺南三傑(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的成就。
近現代美術之「中日研究」方興未艾,有相當的發展空間。接觸過日本或日本式教育的中國美術家為數不少。中國大陸也開始公開表揚他們的貢獻。2016–2017年何香凝美術館和五所中國美術館合辦「取借與變革:二十世紀前期美術留學生的中國畫探索」展覽,除了嶺南畫派(「二高一陳」和他們的學生方人定及黎雄才)之外,也集合了丁衍庸、關良、朱屺瞻、豐子愷、傅抱石、陳之佛等,共十一位名家的作品。相關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加上另外撰寫的文章共24篇,被輯成書於2017年發行。 以上一連串的項目為拙作Parting the Mists:Discovering Japan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style Painting in Modern China翻譯成中文(《撥迷開霧:日本與中國「國畫」的誕生》)提供契機。
這次出版加載一篇談論傅抱石的文章,把原著的五章增加為六章。 傅抱石乃現代繪畫巨匠,以他為焦點的著作不少。幾年前筆者在第一次於美國舉辦的傅抱石回顧展圖錄中,也曾談到他30年代在日本的繪畫篆刻活動,及分析日本畫風對他的啟迪。 本書第六章另外針對傅抱石擅長的「雨景」作專題研究。這批作品營造的視覺效果饒富趣味:有時氣勢磅礴,有時瀰漫淒美。相對於傳統中國畫,傅抱石在水的處理方面更為寫實,與一些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日本畫較接近。這篇文章主要不在重申傅抱石參考日本畫的事實。筆者認為「日本化」在他而言只是一種手法,於抗戰時期有雙重意義:第一是通過雨景來比喻國難的哀痛,第二是借用日本的風格來證明中國畫能超越其範式。雖然傅抱石的藝術語言與一些日本畫有共通之處,但其個人風格強烈,構成有別於日本畫的張力以宣洩反戰情緒。可見現代中日交流並非無政治取向,只是分析這些取向時不應受國家自我中心主義所囿,而忽略跨文化的因緣。就算某些意念或技巧源於日本,中日之間的權力關係仍十分複雜,不能簡單以「日本為主導/中國為附屬」作總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