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始源於戰國時期的中國鉛釉陶器,乃是以鉛做為釉料的主要溶劑,於攝氏一千度以下的低溫中燒製而成。歷經漢晉以迄唐代的發展,其多樣的造型、斑爛的色彩,在中國陶瓷史上實自成一個世界。本書為作者以長年研究之體會,廣納考古發掘和相關研究成果,全面探討中國中古時期鉛釉陶動向的總結,信手拈來俱是見地,值得您深入品讀和珍藏。本書是作者長期關注中國鉛釉陶器的總結,條理分明地敘說了鉛釉陶器的起源、其在中國中古時期的發展變遷,以及東北亞韓半島和日本出土標本等課題。文字淺顯,試圖在綜合論述中兼顧細節的考證,個別章節則是在觀照出土作品的基礎之上,想像作坊工匠的立場和製作工序,其切入角度和設想議題既生動有趣,也是論說紮實的學術著作。全書通過圖隨文走的編排方式,方便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觀賞彩圖。書末更詳列附註及引用文獻,可提供讀者快速檢索出土報告書或相關學者的研究論述,誠為全面性認識中國鉛釉陶器之必備讀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謝明良臺灣臺北市人,祖籍臺南縣。1955年生。日本成城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1985–1991)、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1992–1996)、教授(1997–2003)、教授兼所長(2003–2009)、特聘教授(2008)、終身特聘教授(2008),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客座教授(2002)、胡適紀念講座(2008)、柏林自由大學美術史系客座教授(2012)、教育部國家講座(2013)、臺大講座(2014),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特聘教授、臺大講座。曾編集《中國陶瓷史論文索引1900–1994》(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主要著作有《貿易陶瓷與文化史》(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獲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六朝陶瓷論集》(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6;獲臺灣大學優良學術專書獎)、《中國陶瓷史論集》(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獲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陶瓷手記》(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獲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上海古籍出版社簡體字版獲2013年度中國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優秀圖書)、《陶瓷手記2》(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獲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